《梵高》
梵 高
劉葦
尼采說:有些人要到死後才真正出生。這句話用在梵高身上再貼切不過!
梵高身前一生潦倒,在貧困孤獨中靠著弟弟提奧的救濟勉強度日,大量畫作無人問津;身後聲名鵲起,作品屢屢創下拍賣新高,無可爭議地被列入偉大畫家的行列。
梵高,他是一個敏感的天才,一個嚴格的自我審視者,一個極度真誠的人,一個具有旺盛創造力的藝術家;同時,他又是一個瘋狂者,一個被自己心魔折磨的受難者,一個想要將自己撕裂成兩半的人,一個割下自己耳朵送人的人,一個舉槍對著自己胸口的人。
梵高的矛盾與天才是並行的。我們說不清,究竟是他的天才促使了他的瘋狂,還是因為他的瘋狂催生了他的天賦?
梵高畫作處在現代藝術開端的前沿。他在藝術上的探索,在當時具有開創性。他同塞尚、高更遙相呼應,強調藝術家的觀念和情感在藝術作品中的主導地位。梵高,他將色彩作為畫作的「主角」,強調色彩賦予的情緒要比描繪的對象更重要。
梵高出身於荷蘭,早期受荷蘭畫派的影響,作品關注現實,以一種陰鬱調子和稍加變形的手法刻畫底層人的生活。《吃土豆的人》為那時期典型作品。
1886年他同提奧一同前往巴黎。巴黎之行成為梵高藝術上的轉折點。在那裡,他接觸到早期印象畫派藝術,從馬奈、莫奈、雷諾阿的光色變幻的色彩價值中受到啟發,促使他改變自己原先的陰鬱風格。
很快,梵高走了一條新路。他內心有一種更為強烈的主觀願望需要表達。他需要找到一種能夠充分傳達內心感受的繪畫方法。他從德拉克洛瓦和當時流行於巴黎的日本版畫中吸取養分。德拉克洛瓦的鮮明色彩和奔放筆觸給他帶來視覺衝擊;他又從日本版畫中看到一種東方式的主觀變形效果和使用原色的魅力。
1888年,梵高前往法國南方阿爾實踐自己的理想。對他而言,藝術是一種純個人的表現形式,他認為作品的真正價值在於誠實體現個人的感受。他要把自己情感作為藝術創作的動力和表現對象。在阿爾的短短的兩年中,他創作激情噴涌而出。他在給提奧的信中說道:「我經常神志不清,意識不到自我,畫面就像夢幻一樣沖我而來。」
那段時期,他畫肖像畫、自畫像、柏樹、向日葵、麥田、星空、太陽。這時顏料的革新也給他帶來鼓舞。他嘗試用一種原色來表達主題,用近似的補色作畫面的呼應與映襯,或用鮮明的對比色作深入的延伸。
從《向日葵》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高純度色彩所帶來的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明亮的銘黃作為背景,襯托著用中黃和橙黃描繪的向日葵,令畫面有一種極致的燦爛效果。
他還以藍色或黃色基調嘗試畫不同的自畫像,他深入探尋自己內心的奧秘,以及在激情驅使下出現的不同的情緒張力。梵高是繼倫勃朗之後又一個大量繪畫自畫像的藝術家,他像倫勃朗一樣,有一種深入自己精神深處的願望,他的孤傲與自我期許令他不斷地趨向自己的內在。
《星空》呈現的是奇異璀璨的夜空景象。原本寂靜的星空在梵高筆下變得躁動、奔放和跳躍,粗重的筆觸有力地掃過畫面,使雲層像藍色的火焰一樣旋轉和燃燒,星星則宛如太陽一般含著碩大的黃色光暈。畫面映現出一種瘋狂與詭異的情緒,強力地傳達著梵高的內心景象。
而《夜間咖啡館》則有著巨大的壓抑感。梵高將紅色和綠色並置,以期達到畫面的不和諧效果,撞球檯像一具棺材那樣醒目地橫陳在中間,零落的幾個人散置在周圍,死氣沉沉。梵高在信中曾談到這幅畫:「我在《夜間咖啡館》里利用紅色和綠色來表現人類的可怕情景,這些色彩不是呆板地按照現實主義的原則要求……而是一種富有暗示力的色彩運用……我試圖表現出夜間咖啡館是一個令人發瘋、犯罪的場所;我通過柔和的粉紅色、血紅色、深紅的酒色和一種甜蜜的綠色、委羅奈斯綠相對照來達到這一目的。這一切表現出一種火熱的地獄氣氛、慘白的苦痛、黑暗,壓制著昏昏欲睡的人們。」
《黃房子》為梵高在阿爾的居所,他租下位於畫面上建築物右側一個小房間,希望儘快接納高更前來一同居住與繪畫。梵高畫這幅畫是充滿感情的,他打算把黃房子變成一個畫家之家,這是他的一個具有烏托邦色彩的想法。他曾在給弟弟提奧的信中談到了他的設想:「我想把它搞成一個真正的『畫家之家』,它並不華貴,正相反,其中沒有一樣華貴之物。」在這幅作品裡,黃色房子位於滿是塵土的拉馬丁廣場左側,在深藍色天空下閃閃發亮。他當初想把這幅畫畫成夜景:「窗口亮著,空中繁星閃爍」,但在定稿時,他強調了陽光的照射所帶給人溫暖的感覺。
《烏雲密布的天空和麥田上的烏鴉》儘管有著他那慣有的金黃色,但卻充滿令人不安的氣氛,藍天中瀰漫著低沉的烏雲,一群凌亂低飛的烏鴉掠過麥田,像是一種不祥的預兆,雖然紅綠色相間的小路和黃色的麥田在波動起伏,像是在奮力抗爭,但整個畫面沉重得叫人透不過氣,似乎空氣也凝固了。狂暴跳動的筆觸增加了一種緊張感和壓抑感。畫作反映了他痛苦絕望的心境。他在信中寫道:「憂鬱的天空下是廣闊的麥田,我無需費力表達我的悲傷和極度孤獨。」「我聽見烏鴉的翅膀拍著大地。」畫完這幅畫的第二天,他來到這塊麥田上,對著自己的胸膛開了一槍。死時年僅37歲。
但當他決定畫畫時,是在27歲那一年。他的創作和他的生命一樣短暫,卻留下許多不朽之作。
梵高的一生像他的作品那樣富有傳奇色彩。在決定畫畫前,他做過畫店職員、商行經紀人、傳教士。但當他決定投身藝術時,很快就表現出一種類似聖徒的激情。
起初,他是一個福音傳播者;之後,他把福音注入在自己的作品中。
還在梵高當牧師期間,他在佈道中就直率地表露了自己的思想。他把痛苦、孤獨、死亡、存在,提升到一種歡樂的精神層面。他借著對痛苦的忍受而使自己走向喜悅,使寂寞成為通往精神自由的必由之路;而死亡則通過信仰的媒介得以永生,讓塵世的苦難升華為天國的救贖。這一思想在他一生中始終起著主導作用。他在困苦中堅持創作,即便有時陷入迷狂,陷入絕望,但仍努力從絕望中掙扎著而出,讓自己盡情地去潑灑顏料來宣洩心中孤苦的念頭佔據主動。
他越陷在孤獨的深處,就越使畫作達至燦爛。
在梵高的一生中,他弟弟提奧給予他巨大的支持。他陪同梵高一同來到法國,在梵高孤獨絕望時支援他,在梵高生計窘迫時接濟他,在梵高進入瘋人院時安慰他——告訴他,他的畫作被人讚揚。
梵高一生寫了數百封信向弟弟傾吐心聲。梵高是個非常敏感的人,他審視自己的能力要比大多數人強,他在那些意味深長的信中對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作了詳細的描述。他寫道:「我要告訴你進入我頭腦中的種種想法。我不害怕讓自己去忍受它﹐我不隱瞞自己的思想﹐也不篩選控制它們。」他的信,飽含著推心置腹的誠摯。
在他弟弟之外,梵高最渴望交往的人是高更。1888年,梵高和高更都處在藝術變更期。梵高期望與高更共同探索、啟發與鼓勵。當他在黃房子住下後,就寫信給高更,希望他立刻前來。
那時高更正在布列塔尼試驗色彩的各種效果,遲遲沒有答覆他。最主要原因是他沒有路費,他要等提奧預支一筆錢給他才能上路。
1888年10月27日夜晚,高更終於啟程。第二天清晨當他到達阿爾後沒有立刻去見梵高,他有點猶豫,他先去了一家咖啡館。咖啡館老闆見到高更後立刻認出了他,因為他曾經在那位棕色頭髮畫家的家裡看見過高更的畫像。
幾個小時後,二十世紀藝術史上一次偉大而又悲壯的會面開始了。
他們在一起度過了62天,進行藝術上的交流與交鋒。兩名熱愛藝術的畫家,想要給後人留下一份「新藝術的遺囑」。
不久,阿爾颳起了一股強勁的寒風。他們只能躲進二樓,請咖啡店老闆娘做他們的模特。高更把肖像畫看作是一種正規的練習,而梵高則把它作為窺視人物靈魂的窗口。他們兩人對模特的不同處理方式,形成了一場藝術上的奇特對話。
梵高的性格要比高更想像更為複雜。梵高表面粗狂,但內心敏感和脆弱,容易走向極端。兩人經常就藝術上的不同見解發生爭論。原本兩人性格差異就很大,再加上作畫方式不同,因而在他們共同度過的日子裡充滿風雨。
原初的友誼開始漸漸變異。阿爾的陽光沒有照進那一間狹小的黃房間內。
12月起,隨著氣候變得惡劣,兩人爭吵也越演越烈。一天,梵高拿起一隻玻璃杯朝高更扔去。12月22日高更決定搬離黃房子到附近旅館去住。第二天警察找到高更,告訴他發現梵高血淋淋地躺在床上。原來梵高將自己耳朵割下來當作禮物送給一名叫拉謝爾的妓女。從那時起,梵高開始變得瘋瘋顛顛,他用繃帶把頭紮起來,畫了那副有名的《割耳朵後的自畫像》。
從畫中,我們看到梵高那張扭曲的臉,驚栗的眼神,他彷彿成了一個疼痛的收割者,一位棲息在自己傷口裡的大師。
雖然,他們因友誼和共同的藝術理想相聚一起,最後卻只能以不歡而散而告終。但是,他們這一場會面仍給各自藝術帶來新的風貌。梵高從高更那裡學會了放棄陰影和如何更好地構圖;高更從梵高那裡發現了厚重筆觸的重要性,畫風也由此變得粗狂。
在梵高的經歷中,他從未放棄奮鬥來約束、限制,或者提升、讚美那種紮根至深的憂鬱和孤獨。在宗教和藝術這兩個不同極點中間,他受命於同一個目標。這份忠誠,不僅塑就了他的個性,也激發了他的創造衝動,並最大限度地決定了他作品的風格和容量。
梵高繪畫生涯中的兩個重要的階段都與他精神傾向吻合。第一階段的作品創作於1880年到1885年之間,地點是在荷蘭和比利時,作品主調陰沉與灰暗,帶著濃重的憂鬱與孤獨情緒。第二階段的作品在1886年至1890年之間,創作於巴黎、普羅旺斯和阿爾,風格趨向於明亮、多彩和歡樂。有人試圖以他和法國印象派畫家的交往,以及南方陽光的影響來解釋他風格的轉變。其實,這種轉變是他內心所嚮往的,是他通過孤獨與絕望的引導才找到它們的。
他的畫作在強烈色彩背後浸潤的卻是憐憫與憂傷。他是第一個將熱烈狂放的自由激情與孤寂傷懷的黯然情愫結合在一起的偉大畫家。
梵高作品的最大特色在於凸顯出他那種非同尋常的彷彿想要突破畫框的一股奔涌而出的力量,和一種難以克制的自我表達的慾望。在他的作品中,有著對事物熱烈讚賞的質樸精神和本能的強烈表現衝動相融合的特徵。他創作時並不顧忌形式,卻反而開拓了形式。大膽、簡單的筆觸中有著一種天生的敏感和傲慢。他對束縛、制約、規範有著深惡痛疾的反感。在他對事物的描繪和色彩的酷愛中,顯示出他內心的粗野狂暴和溫柔單純、他內心的戰慄和鬥士般激情相混合的奇特秉性,在他對天空、田野、房屋的描繪中,既有著他深沉力量的一面,又有著孩子般稚氣的一面。
梵高是一位有著發光靈魂藝術家,他從不知道掩飾自己的內心,哪怕是狂野的、迷醉的、孤獨的,總要傾注全力將它們表達出來,而不顧及是否過於輝煌!
梵高的作品超出了當時人們理解的範圍,在他身上所體現的那種激蕩的自由,在今天看來,只是一種最為純樸的真實。
1890年7月,梵高在畫完那一幅烏鴉在麥田上空盤旋的畫作後,第二天就朝自己胸口開了一槍。兩天後,7月29日凌晨1點,他在提奧的守護中永遠地合上了雙眼。翌年的1月21日,在巴黎,提奧也在悲痛中離去。數月後,提奧的陵墓被遷往在梵高的墓旁。兩塊簡樸的墓碑並排而立,上面只有簡單的姓名和生卒年月。
梵高生前只賣出一幅畫。死後,他的畫一再創下拍賣新高。
尼采說:有些人要到死後才真正出生!
註:本文為「世界風」節目電視片《梵高》所寫的解說詞。
推薦閱讀:
※法國 | Maison de Van Gogh,梵高生前最後停留的地方
※親愛的梵高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 路過的人只看到煙 真的是梵高寫的嗎 原版是啥?
※星月夜 | 隱藏在星星背後的故事(上)
※梵高這類藝術家死後作品若賣出,最終獲利者是誰?是否合理?
TAG:梵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