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講述《瑜伽師地論》
怎麼叫「瑜伽師」呢?我們大家曉得現在印度yoga(瑜珈,yoga),瑜珈「珈」字在中國的佛經翻譯、在密宗的翻譯,珈是斜玉旁,不是人字旁,讀「嘎」,yoga。Yoga就是瑜珈,我們中國人叫……,讀北方音,國語是「yuga」。那個瑜珈呢,所以,許多學瑜珈的人來跟我講,我就笑了,我說你們印度哪裡有瑜珈現在?有啊,這些表演身體的倒立練啊、□□□啊,這個是身瑜珈,身體的瑜珈。身瑜珈的運動部分最後已經變成密宗的金剛亥母四十多套拳,打坐起來打拳的,已經精華吸收了。你們留下來身瑜珈一部。音聲瑜珈,聲音瑜珈,咒語。心瑜珈沒有了。心瑜珈,心地法門,只有中國《瑜伽師地論》,這是真正印度宗教哲學,是心瑜珈。那麼現在翻譯,怎麼人字旁邊一個加呢?不念加,(念)茄,瑜伽。瑜伽是什麼?修瑜珈有所成就的人。就是瑜珈的大師們,有所修持,叫瑜伽。所以你看到一般人說,「瑜伽」你念錯了,念「瑜珈」;他才錯了,還錯得一蹋糊塗。所以呀,瑜伽士,就是修鍊瑜珈的人成功了,拿中國人來講修道的人,那叫做修道;得了道的人,那就是有道之士,瑜伽士。所以這一本書叫「瑜伽師」,要想求得成就的,就稱為瑜伽師。瑜伽師怎麼叫「地」論呢?一地一地,地就是範圍,他分成十七個範圍說明。由普通一個人,由人身講到世界,講到物理世界、物質世界,講到整個宇宙。物理世界講完了,迴轉來,怎麼樣修持,怎麼樣修行證得形而上這個道,證得這個道。那麼,證得道以後又分開,小乘第一步怎麼樣修持,大乘道怎麼樣修持,一直到成佛之路,整個地說完了,一百卷書。所以叫「瑜伽師」。「地」,一地一地,分成十七個地。不是樓梯十七層哦,十七個範圍。所以叫「瑜伽師地論」。玄奘法師最大的功力是翻這一部書。所以研究唯識的,唯識學裡頭講這一本書叫大論。要想真學佛,不了解《瑜伽師地論》,都在那裡瞎鬧,瞎子摸象、亂搞的,不行。尤其是後世學佛。所以瑜伽師的地論,包括一切修證,怎麼樣修人、作人;人道上升一個,天道;天道上升,聲聞道;聲聞道上升,緣覺道,聲聞緣覺,就是小乘;菩薩道。五乘道,都包括在內。所以宗喀巴大師造的《菩提道次第論》,是五乘道,才是真正學佛的道路。要想成佛,先學作人。人道沒有修好,連天道的資格都不夠,哪裡能夠談修佛道?所以,人乘,天乘。有了天乘的資格,才能夠修小乘道。天乘的資格都沒有,你還夠得上談小乘?有了小乘道的資格,才夠得上修菩薩道,才是大乘道。所以,我們後世中國唐宋以後的佛學、佛教,動輒稱我們大乘佛法,大個什麼啊?大個影子都沒有!牛大,叫做牛大,吹牛才是大,你大個什麼啊?大從小來啊!一點小善都做不到,能夠做大善嗎?對不對?小事情都不能犧牲,你說:「我這個人啊,小事情不會犧牲的,碰到大事情的時候我犧牲。」那是吹牛給人家聽的啊!說:「我這個人你看我那麼捨不得花錢,因為小錢我不花,我要花花大錢。」那是吹給人家聽的。同樣道理,小乘道、人道都沒有修好,何以能夠學佛?所以《瑜伽師地論》嚴重地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一百卷,如果我專講這個書,大概要五年時間。或者每天給你們兩個鐘頭,三年時間可以,要點能不能把它講完還不知道,詳細的話很多。我也很想有一個時間,很想告訴你們,你們有本事記錄得下來,這倒是很好一件事情。當然我也可以簡單明了地講,簡單明了帶你們念過去就行啦,念一百卷經,敲一敲木魚一念,那很快念完了。要發揮起來啊,恐怕你們文字程度要幫忙你發揮。那麼我們今天先選吧,同你們確有相關的。我想想看啊,靠彌勒菩薩指示,先講哪個。好吧,有一位同學提出來,因為過去我們在老的大乘學舍,在順義路三段,我為了大乘學舍同學已經講過,為什麼你們打坐修行不能夠得定,原因是什麼?選過這一段,今天先把這一段講了。三百九十一頁,左邊、上方這一段,「云何世間一切種清凈」。一切種,拿現在翻譯過來講,怎麼樣使我們做到世間法的,好像這個人、作人這個世間,一切的種性,達到清凈境界。「當知略有三種」,他說,你們需要知道,歸納起來共有三種。「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圓滿。三、三摩地自在。」這個很好懂。再說一道,現在我們翻譯,用意譯來講:我們怎麼樣說,作人在世間,能夠修到、真正修持到一切種子清凈,心性心地上一切種子清凈。起心動念,每一個念頭每一個種性都在清凈。這還在世間,還沒有出世間哦。怎麼樣才能夠做到呢?佛說,就是說我們未來佛彌勒菩薩講,簡單告訴你們有三種,做到了三個條件,才說是在世間一切種清凈。哪三種?
第一個,得到了定(三摩地——定),得定了。沒有得定以前,你想修行清凈,都是開牛肉店的,吹牛的。第二,進一步說,得到了定的境界,光得定(定分很多種,《瑜伽師地論》裡頭給你說的很詳細)還不行。由三摩地圓滿,定慧的,三摩地是正受哦,定慧正受。三摩地得到圓滿了,才行。進一步了。得定,得到圓滿境界,怎麼樣叫圓滿?這個經典里都有。所以你們在家出家、要學佛,不管密宗顯教、什麼法門,這一部經典里都有了。第三呢,進一步要三摩地自在。定境界達到圓滿,六通具足,就是神通具足,三摩地三昧境界算是自在沒有?沒有。達到最高是三昧境界自在,要入到出世間定,就入出世間定;要入世間的定,就可以進入世間定。換句話說,密宗顯教凈土無一法而不通,那一個定境,就是三摩地可以自在。像你們現在在十一樓打坐,自在不自在啊?當然自在,你都坐在那裡,你說我自在呀,自己坐在這裡啊!你說我腿酸了,說叫它不酸,自在不自在啊?不自在,做不了主。所以真正的自由,拿現在世間法來講,除非成了佛,真自在才能真自由。我們現在假使做考試問答題,聽了《瑜伽師地論》,如果我出個題目說:「佛說,要使世間一切種清凈,必須要具備哪些條件?」你們給答案,「三種:一、得到三摩地;二、三摩地圓滿;三、三摩地自在。」答案完全準確,一百分。那麼,「此中最初有二十種得三摩地所對治法,能令不得勝三摩地。」這就是玄奘法師翻的文章,翻得很忠實,文章都是倒裝的句子。所以後世一般人學這種文章啊,像熊十力、熊十一力、熊八力的,就學得怪裡怪氣了,怪裡怪氣大家都不懂,說:啊!熊先生學問好啊!因為文章□□看不懂。現在學術很怪的,像我這樣上課,學生就不歡迎的:這個老師好像講的都很好,不是學術化,太普通了。學術化是嘴裡,坐在那講:「此所謂三摩地者,是謂三摩地也。所謂三摩地者,是翻為正受也。」然後引經據典,就是學術化。越講得學生越聽不懂、大家瞪眼睛,這才高嘛!所謂幾十年的學術。因為我們當年所看到,老前輩在教室裡面上課,我一看到這樣,(我們以前是穿個長袍,穿個西腳褲,夾個書本上課的,書本那麼夾到),一看到聽到這樣,我們手就一定第一步,開始抄著口袋去了。第二步啊,慢慢……眼睛是看到他,把書本合好;第三步夾在這裡;第四步慢慢站起來,哼!……就是望望然而去。就是看看他,走了。那聽了半天,我不如自己去看書,「三摩地者,三摩地也。」不要你去(講)。「三摩地者,是謂正受也。」那還要你講?我去翻一下佛學字典,一下就完了嘛。他說,你看他的文章,此中最初有二十種條件,可以得到什麼呢?「所對治法」。為什麼你不能入定?心有毛病,什麼毛病?煩惱毛病。那麼這個煩惱毛病怎麼醫它呢?醫它的方法叫做對治法。照我們中文來寫,「所對治不能入得三摩地者,有二十法。」更清楚了。可是為翻譯,他不那麼寫,「此中最初有二十種得三摩地所對治法」,我的外婆啊,這就麻煩了!所以觀念搞不清楚,你就讀不懂書了,現在我給你一講你就懂了吧?把它顛倒一下就清楚了嘛。此所謂中國文字同外國文字的文法兩樣。外國人叫□□□叫「先生南」,我們叫「南先生」嘛,是不是啊?他一叫「先生南」,那他就很順利了,我們一聽很彆扭;我們叫「南先生」,很清楚。所以,玄奘法師很多文章都是「先生南」的來的。「此中最初有二十種得三摩地所對治法,能令不得勝三摩地。」他說,這有二十種的,你搞不清楚、搞相反了,你永遠不能得到很好的定境界,念佛也好、打坐也好,不能入定了。能令(能夠使你)不能得到「勝」(最好最好)入定的境界。所以先要認識清楚。「何等二十呢?」哪二十種?這個就是翻譯文章。照我們現在寫文章,「能令不得三摩地,一、二、三……」都寫下來。他還要加一個問號,「何等二十?」哪裡二十種啊?這就是印度人,外國文同中國文,中國文喜歡簡化,外國文喜歡啰嗦;中國人喜歡歸納,外國喜歡分析。各有(所長)……二十種修持:
第一條,「有不樂斷同梵行者為伴(的)過失」。我的外婆啊,這個話怎麼說啊?因為本來叫媽媽,叫媽媽分量不夠,「我的媽呀!」分量不夠,所以還要把媽媽的媽媽叫出來,只好叫外婆!我的外婆啊,這個文章怎麼說啊?他說修行第一個條件,同伴最難,道友最難,同住的道友最難。你們要注意哦!尤其是出家眾,所謂僧伽,僧伽是出家修道的人的團體。這個團體裡頭有十個修行的,這一個不修行,那九個肯修行的,就一個就妨礙了。他說「有不樂斷(除)同梵行」,共同修清凈行的,修行的人。結果呢,跟他兩個做伴,你就受了妨礙了。對嘛!譬如我們一個團體,大家現在都很清凈,對不對?現在我們種性清凈不清凈啊?此時此地,就講這一秒鐘,你們說清凈不清凈啊?對!對嘛,這個還不敢承認,你們太笨了!這一秒鐘很清凈的。如果這一秒鐘有個神經病在這裡大蹦大跳的話,你們清凈不清凈啊?不清凈了。所以修行第一道關哪!有人不樂於斷除世間的雜念,不樂於斷掉世間的雜念,所以不同梵行。梵者是清凈行為。哎,說我要求清凈修持,可是他喜歡看小說耶,還有本要叫你看呢。不過他看到好的時候(師一拍桌子):「哈!那個賈寶玉,真妙!」你正好在打坐無念呢,給他一拍,哦,賈寶玉?你也看過。然後念頭本來他「狗子有佛性?無……賈寶玉」就來了!對吧?(眾笑)就妨礙了,這就妨礙了。所以第一條,「有不樂斷同梵行者為伴」,結果做了道伴,妨礙了自己的修持,過失,第一條,就不可能。這不是戒律,是因子。第二條,「伴雖有德,然能宣說修定方便」。他說,我的同伴,譬如我的師兄弟,你們現在大家在一起都是師兄弟,我們這些師兄弟都有德,什麼德呢?有些是有德、上德,有些下德,有些缺德,都有德,哈。當然,這個裡頭要好德,都有德性。同伴雖然都有修行德性,同伴或者同學們、道友們也能夠彼此討論宣說修定的方便,怎麼樣修定的方法,同學之間也可以討論。嗨,結果碰到我,你們倒霉了!「師有過失」,這個教的師父是混蛋,冒充的。他沒有定力,也沒有智慧。「師有過失,謂顛倒說修定方便。」這個老師指導得不對。就是說,要好同學修行,我們大家,你們在座的諸位從小辭親出家,辭掉了家庭父母跑去出家,如果為了逃避現實的不講了;不為逃避現實,都是為了求道而出家。結果呢,何以到現在呢,家是出了,嘿,沒有到了法王家,沒有到了佛家去,為什麼?也許同伴過失,也許師有顛倒過失,沒有得到明師指點,沒有用。第二條,「師雖有德,然於所說修定方便,其能聽者,欲樂羸劣,心散亂故,不能領受(的)過失。」第三個內容來了。明師也碰上了,好的同伴也有了,明師也有了,師也很有德;但是這個老師教的、所說的修定修行的方法,你呀,耳朵生繭了,聽不進去。你的福德智慧不夠,接受不了它。「其能聽者,欲樂羸劣。」什麼慾望呢?想成道、想修定的這一個出世法的慾望你沒有發起,想追求這個道的慾望你沒有來。「樂欲」,很高興自己想修道成功的這個欲樂的大心沒有發起。「羸劣」,你這個心理,儘管是出家,或者儘管在家天天想修道,但是你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啊!嘿,有聽的時候,上課每課必到。我們還不是看到很多學佛的團體,一上來一演講一看,哦喲,都是這些面孔。明天到別的地方一講又看,又是他們。每聽必到,每到必困。(眾笑)都聽。你說他聽進了沒有?聽進了。有用沒有?其心羸劣,沒得力量了,聽進去沒得用,聽一輩子經也沒有用。你看永明壽禪師念《法華經》,一群羊都跪著來聽經,你說這個羊是了不起啊?它還是羊。牛跪下來聽經,我們大陸上看到過沒有?有些大法師講經,還有牛跪下來聽經的,只要法師一上堂,牛自然就跑來了,就是旁邊一跪;經講完了,它就醒了,走了。你說這個牛是得定了嗎?它還是牛。你們注意!這個話不是罵人哦!要自己反省哦!你儘管學,儘管是……,還在散亂昏沉中。不但沒有成就智慧,也不得功德,沒得用。不是我說的啊,佛說的啊,不過我解釋給你們聽,我不是佛,你知道吧?所以啊,雖然碰到明師,師有德,還是告訴你修定的方便、方法,你能夠真接受能聽見,「欲樂羸劣」,你那個追求,像男孩子追求那個女朋友,像女孩子追求男人,像講戀愛那個硬把他(她)追到,格老子!你愛我,我也要你愛;你不愛我我硬要你愛我,要這個樣子的狠,才能修行。你要我成功我也成,不成功我也非修成不可!這一點心理強了,這才可以談修行了。沒有這個心理,因為「欲樂羸劣」,所以隨時每天都在散亂心中,因此不能得定。你說是不能得定,得了定怎麼樣?也不過世間清凈一點,還沒有達到超世間,你要知道哦。所以這是第三種過失。第四種,「其能聽者,雖有樂欲,屬耳而聽,然闇鈍故,覺慧劣故,不能領受過失。」更進一層。你說我會罵人,我跟佛學的!彌勒菩薩罵人,不過罵得很好,文字上罵得好,我罵得粗一點就是了,他罵得細一點。他說第四種毛病啊,「其能聽者」,聽還是聽得進。「雖有樂欲」,心裡天天也想修道,也想修道、也想學佛,恨不得明天大徹大悟了,大後天就在空中飛起放光動地,對不對?也有這個希求。但是啊,「屬耳而聽」,怎麼屬耳而聽啊?左邊聽進來,右邊出去了。問你哪個經上哪一句話記得沒有:「忘了!」我問你背得來吧?「沒有看。」那我怎麼講的呀?「忘記了!」「老師,對不起!」我那裡啊,那個抽屜里放滿了「對不起」。你們每一個同學來,「老師,對不起!」真是對不起。「屬耳而聽」,耳朵聽到,腦子沒有聽,心沒有真聽進去,這叫屬耳而聽。為什麼會只有耳朵聽進,腦子進不去、心裡頭不能領受呢?因為你的智慧暗鈍,鈍根,不明利。「覺慧劣」,覺性的智慧、智能不夠,智能不夠也就是福德不夠。你們不肯修行,拜佛也不肯拜,念經也不肯念,認為這些是小法,你們是修大法的。上殿課堂都不願意學,一點小善、小法,「我們是讀書人。」嘿,小善都不能為,何況大善哪!這就是心暗鈍。「覺慧劣故」,因此啊,聽進了,不能領受。利根智慧,聽到善知識、經典上一看一句話,毛孔就立了。許多人說,一看經就開悟了,那是利根。為什麼學佛學那麼久?你們佛學院、院佛學的,都搞過了,有什麼用?自己要反省!那麼為什麼自己智慧會鈍根、暗鈍呢?福報不夠,福德不足。為什麼福德不足?一點善心都沒有,起心動念處處是犯過。所以你們要聽經啊!彌勒菩薩罵你的,不是我罵哦,你不要把賬記在我頭上。光說老師會罵人,我從來也沒有罵過人啊!我罵的……不是人我才罵,我哪裡罵過人啊?從來不罵人。你現在看彌勒菩薩在罵你了。第五條,「雖有智德,然是愛行多求利養恭敬過失。」你要看到哦!所以你們學習世間法的,羅梅如啊……你們那些讀書的,研究世間行為、心理行為的,佛經聽了有個什麼好處?你將來當一個領袖啊、單位主官啊,管理大眾也看到,有些人啊,也有智慧,有智德、聰明,有智慧。這個德字不包括福德,就是智德,不是福德,智慧很高。智慧高的人慾望就大。他慾望貪什麼?「愛行」,他喜歡、愛什麼?「多求利、養、恭敬」,貪求利養。嘿,哪裡有好吃的好穿的,看看多賺兩個錢吧!哪個地方,哎……,貪求利養。貪求利養當然很可怕哦,名跟利了。貪求恭敬一樣可怕啊!要人家看得起我,然後「格老子的!我本來不出門,你們這些同學怎麼看不起我啊?你看不起我,格老子我也看不起你!」你們有沒有這個心理呀?你們沒有。有啊?那麼好,還能夠點頭,有救了。不要說我們,你看那個狗都有這個心理。那個狗,你說騎上去,「嗷!」它就是這個心理。格老子你騎我啊?就是這個心理。那個老母狗,你不管跑到哪個狗,也試一下看。那個狗你逗他一下,它對你很親善,因為它要人恭敬它,愛它嘛,愛它就是恭敬它。所以我們要檢查自己哦。什麼叫恭敬?希望人家重視我,你們叫做自尊心。什麼叫自尊心啊?修行哪裡有自尊心啊!要學極謙虛的心,連我都空嘛。你看得起我、看不起我,一樣的。還要看得起你你才修行;看不起你,因此我自尊心傷害了,不修行。——你滾蛋!那你學佛?!第一條戒犯了什麼?貪慾求恭敬。懂了吧?貪求恭敬。你說現在我也不貪求利養,我不貪求恭敬。哼,不恭敬?哪個人、居士來給你看到,「師父啊!」雖然還是「不要客氣!」心裡還是蠻舒服的。哎,冰淇淋冰牙齒,吃到心中還是蠻涼快的耶!有這麼一點,就完了,我告訴你。所以有些人智慧不錯,他說也會說、講也會講、想也會想,有一點智德,「然是愛行多求利養恭敬」,因此,絕不能得定。有這個過失。第六點,「多分憂愁,難養、難滿,不知喜足,過失。」什麼呢?有些人天生內向的人,講起來他,講世間法的話,不能說錯呀。是啊,我在這裡廟子住著,你在大乘學舍有什麼不好啊?有吃、有住、又拿、又聽,哪一樣不好?「是啊,好是好,我就怕以後怎麼辦?看下個暑假還不曉得辦不辦?」他今天過了,明天還床上爬不爬得起來都不知道,還要你愁到明年去了?!憂愁,這是一種。難養:「好是好啊,大乘學舍他們這個素菜呀,營養恐怕不夠。」那明天給你營養加一點,「哦,維他命多了一點;維他命C好像又少了一點吧?」難養!難滿:永遠不滿足。因為你的功課太多了,那明天給他、下個禮拜少開兩課啰。嘿,已經少兩課,夠不夠?「好,休息四周時間,夠了。不過好像電視時間沒有辦法看,最好能夠多一些。」難,永遠不能滿足。所以,我不給你們講,你們經典都會看,我講了以後你們為什麼經典都看得發慌了,對不對?因為你那個眼睛啊,沒有我的眼睛……我四隻眼睛深入;你們戴八隻眼睛也進不去。懂了嗎?所以我們看到這些經典,汗直流啊!看到人家嚇得,都覺不好意思,每一條都犯。你們看了這些都過去了。看過沒有?「看過了。」你仔細看看。沒有一個字不使我們痛的!沒有一個字不打我們的!你看我們怎麼樣學佛?沒有一種德性夠的!對不對?他說,第六種,「多分憂愁,難養、難滿」,頭陀行要滿足哇,知足常樂。「不知喜足」,不滿於現實,不安於現實。這個過失,因此不能得定。第七種,「即由如是增上力故,多諸事務過失。」由於上面這心理行為的不對,不對就不對了,心理不對,增上力,嘿,格老子越想越不通,越想越不對。本來這裡還馬馬虎虎可以住住,後來越看越不對,都不合於我的意。所以,我看看這個環境不好,我還是到山上找個茅蓬吧;再不然我找個圖書館吧。「嗯,一個人多好,看看書,不犯矛盾。」想像中間另外一個地方都比這裡清凈。此山看到那山高,到了那山心又焦。人生永遠不會滿足。所以呀,「增上力故」,自己錯誤的觀念越碰越厲害,因此啊,修行的時間少,想世間的事情的時間多了,越來事務越增加。本來自己一個人住茅蓬,自己衣服嘛自己洗,自己做飯嘛自己吃,已經夠累了。到了這裡啊,有了洗衣機,不要自己洗了;但是啊,這個洗衣機不大好,恐怕有新牌子吧?打電話東問問看。問到,再問人家,反是因這些增加了事務。人的事務越來越多,由於心理的不能平靜,所以不能定。先休息一下吧?不休息,等一下就不能得定啦!那麼快啊一個鐘頭?一個鐘頭只講了七條哇!(01B完。雨潤無聲初稿。玉樹臨風二校完。覺如三校。)第八條:「雖無此失,然有懈怠懶惰故,棄捨加行過失。」說我們為什麼修行不得力,不能得定?雖然沒有上面(假定了啊),假定沒有上面七條所講的這些過錯,但是有一個人性天性的毛病,懈怠、懶惰。你說懈怠不是懶惰嗎?懶惰不是懈怠嗎?哎,一個是老大、一個是老二。懶惰是真懶惰,貪吃、貪睡、什麼懶得動,叫他做一個勤務都不幹。拿個毛巾啊,拿手這麼叨著,這個人一看就懶惰。就是有一位同學表演一個同學一樣,打個人嘛,這樣打……,你天生就是懶惰!看他就是懶骨頭。懈怠是什麼?馬虎,做事情馬馬虎虎的,懈怠。你說應該是每一天念個經嘛、打個坐嘛,念經可以,馬虎一點,本來是「如是我聞……」敲木魚,「如是我聞,一時舍衛國哦哦哦……」趕快!心裡頭啊,很急,趕快換口氣,然後想空一點,自己空閑時間多一點。你覺得留一點空閑時間給自己,實際上是懈怠心理。你說人生留了很多空時間幹什麼?坐在那裡,獃想。這個獃想的果報,越來智慧越暗鈍,他生來世果報變獃頭鵝,變鵝啊、變豬啊,變這一類。你不要認為那個豬吃飽了沒有思想,它也有思想,它也有境界啊,它是什麼境界?「嗯……」那個昏沉境界裡頭。所以懈怠跟懶惰。因為懈怠跟懶惰,捨棄加行,就嚴重了。什麼叫加行呢?我們所有的修行方法都是加行而已。加行就是加工廠。為什麼要拜佛?為什麼要念經?為什麼不做功課?加行。把無始劫來那些壞的習氣,拿這一念、拿這個加行的法門把它……,為什麼要打坐?也不過是加行。為什麼要念佛,是修加行。這是廣義的加行。狹義的加行呢,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法。(要不要寫?哪個發心來寫?不要懈怠,會寫的就跑上來,趕快。也是一功德。雖然不是一功啊,也是一德嘛。)四加行。暖,打坐要做到,真的啊!所謂密宗講拙火發起,氣脈通了,人身得暖了,得三昧真火之力。頂,氣脈打通了,通頂了。忍,妄念自然切斷了。這個樣子不過世第一法。包括密宗顯教一切氣脈功夫,不過是加行裡頭的,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法。達到世界上第一等,然後才可以叫做出世法。他說,結果因為自己懈怠與懶惰之故,不精勤地修四加行。四加行是大原則,念佛也可以念到四加行,四加行成就。修止觀,都一樣啊。可是一般人真的修持不會幹,因為懶惰,自己原諒自己,就是懈怠,自己很原諒自己。而且原諒以後有時候很懺悔,覺得自己沒有出息。但是過五分鐘啊,找許多理由來又支持自己那個沒有出息很對,人就那麼搞。所以永遠不能修行成就。第九,「雖無此失,然有為他種種障礙生起過失。」雖然,假定沒有上面這些過錯,但是有時啊,為他,種種;為了外界的事、不相干、別人的事。有些人所以我就罵他,「好貓管七家」,你們曉得吧?家裡養一個好貓啊,它自己家裡老鼠要抓,別人家裡也跑去抓,好貓管七家。把家搞凈,別人的事亂也行,同他屁不相干,熱心一陣還給人家討厭,就覺得這個傢伙怎麼好討厭!世界上有沒有這種人啊?多哦!哦,你們說多,多的是,你也是一個,呵。為別人的事瞎忙,為他。這個他還不是別人的事了,為外面不相干的事瞎忙,忙得一塌糊塗,障礙了修持,生起一些過失。第十,「雖無此失,然有於寒熱等苦不能堪忍過失。」修行要菩薩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啊!第十種錯誤是什麼?氣候變化,到了冷地方,哎呀太冷,不好打坐,沒有電爐、沒有暖氣;太熱的地方,哎呀沒有冷氣,這個地方怎麼打坐?這裡風水不好,那裡濕氣太多。又怕冷,又怕熱,沒有頭陀行堅忍不拔的心理,不能修定。你說要環境好了再修定,叫釋迦牟尼佛那個座位讓給你好不好?我怕你坐不住哦!如果你說爬到那個位置上可以得定的話,我今天馬上把釋迦佛請下來,請你上去。但是你到那裡你定不了的啊!電燈給你開亮一點,哦燈光太強了。關了暗了,哎這樣太暗了。不亮不暗好不好?哎呀前面窗子開的,不行。就為這種毛病,就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能堪忍,這個過失。第十一種,「雖無此失,然有慢恚過故,不能領受教誨過失。」雖然沒有這種錯誤,驕慢,傲慢。慢是我慢。恚,脾氣特別大。脾氣大是恚,不是嗔心哦,嗔心你不夠哦。嗔心動輒就殺人,拿刀子,就是英雄思想的,「這些死老百姓,混蛋!都拿來槍斃了!」說干,就槍斃。殺人不眨眼,那才是真嗔心。你們哪裡有嗔心啊?比你脾氣大的你就嚇住了。那是恚心耶。氣大,毛病大,這個看不慣,自己就氣來了,實際上是肝病,肝火旺。所以因為有慢心、恚心,不能接受別人好好的教誨,不能得定。第十二,「雖無此失,然有於教顛倒思惟過失。」思想不清,對於經教的教理思想理路、道理、教理的理路,你根本就解釋不對,顛倒思維。同樣在看佛經、講一點佛學,你們還覺得「這個不對吧?」自己有新的思想,叫做新潮派,新潮啊,那個新潮,鴨子專門跟到潮水走的,你新潮去吧,變鴨子了。跟到時代潮流,就給你衝掉了。所以我一生不跟到時代潮流走,嘿,結果到現在我變成最新潮,我那些舊東西現在反是變成最吃香了。何以如此呢?因為我不肯跟到潮流走。那個潮流滾來滾去滾到最後,我站在這裡不動,它又滾回來了。對不對?所以呀,信而好古,老老實實修行去。你顛倒思維過失,不能(得定)。第十三,雖然沒有這些過失,「然於所受教有忘念過失。」你們諸位有沒有?沒有吧?聽了就忘記了,這有什麼用啊?「忘念過失」。有則改之啊,無則加勉。可是你說,我要原諒,因為我這個腦瓜啊,我外婆給我的時候就不大好啊。沒有什麼腦瓜是好不好,我告訴你!是肯用心、不肯用心。你把我這句話仔細研究!聰明的人,一聽就會、就懂、就記住了;我笨,我把它念一百道,你看會不會!你不肯下功夫而已。念一百道以後,跟聰明人倆比比,聰明人落後了,你成功了。所以啊,「勤能補拙」,四個字,記到!(我講的口音聽不聽得懂?會寫的趕快來寫啦,沒有功也有德呀!)勤能補拙。第十四,「雖無此失,然有在家出家雜住過失。」好像我們樓上一樣,出家跟在家人,出家住在一起。所以有時候想想自己頭髮剃得實在可惜,看看他的頭髮蠻漂亮的,呵。出家在家雜住的過失。實際上,把過失形象了。*在家出家的雜住,過失最嚴重。第十五,「雖無此失,然有受用五失相應卧具過失。五失相應卧具,應知如聲聞地當說。」第十五種啊,沒有這些錯誤,但是什麼,覺得打坐墊子不好,棉花不夠厚,枕頭睡得不夠舒服,被子不好;或者這個衣服穿得,「哎,這個打坐不方便。」這些毛病。他說這個,又叫做相應卧具有五種過失,在這裡不講了;聲聞地中,在出家人真正修行戒律裡頭,下面有,他說我會說的。第十六種,「雖無此失,然於遠離處不守護諸根故,有不正尋思過失。」雖然沒有這些過失,但是對於世間應該隔離了,丟開、遠遠地放下那些事情,那包括很多了。結果嘛,沒有真正放下,不守護諸根、六根,沒有好好修戒。喜歡看電視,(是真的喲!)眼根不肯修戒,貪著世間色相,喜歡看電影。喜歡聽音樂,耳根沒有守護。喜歡聽笑話,喜歡聽什麼;乃至心裡頭做夢,乃至你們年輕人,一邊在念佛,有些人心裡頭還起了一個念頭是黃色的雜念,你頭上的光就出來了,就變黑了,我們看得清清楚楚,你不要瞎扯了!這就是不守護根門、六根,就是妄想煩惱錯誤。第十七,雖然沒有這些過失,「由(於)食不平等故,有身沉重,無所堪能過失。」貪吃,而且吃得亂吃,該餓了又不吃。所以叫你們不要把肚子搞餓了,去吃一點吧,不要等一下吃。搞出胃病來了,慢慢熬,犯戒了。你說這個素菜好吃啊,今天香菇多耶,黃花菜多,多夾兩口;看到新鮮豆腐,多塞兩塊,結果腸胃吃壞了,不能得定,妨礙定。所以飲食調養是第一難。他說吃壞了的,食不平等故。那麼身沉重,打起坐來不舒服,這裡發酸、那裡容易發脹發麻,因為你腸胃裡頭不幹凈。所以呀,種種毛病來了。結果啊,「呃——噗——」,坐在那裡。不是氣通,氣通的聲音不同,你們打嗝的聲音同氣脈通了的聲音那不同。你看氣脈通了,我就向你頂禮。你們吃飽了,「呃!」坐在那裡;再不然上面憋住了,下面放屁,把左右兩邊的人都坐不下去了,光是變成你的聞香隊了。食不平等的過失。十八,雖然沒有這個過失,「然性多睡眠,有多睡眠隨煩惱現行過失。」貪睡,愛昏沉。你要曉得,睡多了,隨煩惱容易起,哪些叫隨煩惱知不知道?《百法明門論》念過沒有?就是睡多了容易漏丹,睡多了容易做夢,睡多了這些毛病就來了。睡多了傷氣,所以才氣不容易通,等等。當然,完全不睡容易傷血;坐久了容易傷骨,不是打坐,椅子上坐久了;走路走久了不休息容易傷筋,睡多了容易傷氣,醒多了容易傷血。我的媽媽、外婆啊!我們這個身體四大太難弄了,要四大調和了才能得定啊!所以學佛成道,這個學問是簡單的啊?光是跑到廟上三皈依,你就皈依啦?嘿,哪有那麼簡單!要知道。這些學問,一部《瑜伽師地論》里都有了,後面都有的,前面都有的。十九,雖然沒有這些過失,「然不先修行奢摩他品故,於內心寂止遠離中有不欣樂過失。」你先不好好打坐,沒有得到止,奢摩他是止。心念都不能止,不能繫心一緣,所以內心不能清凈,內心不能寂滅,不能停止。內心不能寂止啊,所以「於內心寂止遠離中有,不欣樂過失」,遠離中有這個「中有」也包括在生的中有。就是在昏沉睡眠,先天性的靈魂上,帶來的習氣。中有身的境界,那個如夢如幻之中的那個現象,那許多習氣沒有去掉,所以內心不得止,對於定的修法不喜歡。所以叫你打坐很不喜歡,叫你看書喜歡,你說是為什麼?嚴格講,說為什麼我喜歡讀書、不喜歡打坐啊?因為你的業果果報無始以來散亂心重。看書是散亂心啊,你懂不懂?愛看書,散亂心中。有些人呢看書看不進,一看就昏頭,你知不知道,那是昏沉習氣重,知道吧?那麼你說我呢,也不會討厭,也不會喜歡看書,只想修定;不過呢,看書時候也不太昏沉,就是獃獃的,獃頭鵝一樣每一天,沒有事情做,坐在那裡發獃。這是多生累劫無記業重,你知道吧?所以許多人墮落在無記果里、無記業里,天天容易發獃的,站在那裡。「你想什麼?」「嘿,沒有。」是真的他沒有想。沒有想嗎?你入定嗎?沒有,昏。頭嘛一層板一樣,很昏的,落在無記業果裡頭。無記果久了以後,他生來世啊,變那個孫悟空的師弟,你要注意!二十種,「雖無此失,然先不修行毗缽舍那品故,於增上慧法毗缽舍那如實觀中有不欣樂過失。」因為開始對於修觀、修止觀,最後兩條講的嚴重,止觀了。止觀修成功了,修止修觀到達了,不算得三摩地哦!三摩地者,得正定。所以因為對於修觀的法門不清楚,所以始終慧(智慧)發不起來。所以你們就白骨觀也觀不起來了。你想觀行、觀好了以後,慧力才發得起來。白骨觀都觀不起來,你看你的慧根習氣多暗鈍啊!只有多念佛、多念咒子、多求懺悔,知道嗎?不要灰心,勤能補拙。我一念觀不起來,我二十念總歸把它觀成了。大丈夫學佛就要下這個決心。這二十條過失,所以不能修行。弄清楚了吧?「如是二十種法,是奢摩他毗缽舍那品證得心一境性之所對治。」但是這二十條講起來多可怕啊,我們沒有一樣對的。哪一樣?一樣對,哎呀我的媽啊,又是高血壓,又是心臟病,又是糖尿病一樣,一身都是病,你叫我怎麼醫呀?他說不要放棄,只有一樣,心一境性,一念專一,就這二十種病統統可以去掉。你念佛念到真的一心不亂,統統(沒有了)。止觀雙修之間,心一境性,四禪八定的第一步。真能夠達到心一境性之所對治,這二十種毛病不談了。「又此二十種所對治法」,歸納起來又有四項,「於所生起三摩地中,堪能為障。」講了二十種條件,不能得定的原因。好,歸納起來再歸納,有四種現象,在修定的當中是一個大障礙,哪四種呢?「一、於三摩地方便不善巧故。」你對於修定的方法沒有弄清楚。譬如說念佛吧,念佛方法念佛方便你都沒有懂。譬如修密宗吧,觀想啊,我教你們准提法,准提法方法你都沒有弄清楚。教你們作白骨觀,白骨觀方便你就沒有懂。那當然不能得定,有障礙。那麼,叫你好好研究,「我懶得研究」;不是你懶得研究,你那個無記同昏沉就來了,獃頭鵝的習氣。所以第一,他說於三摩地的方便不善巧,不能善巧應用。善巧這兩個字太麻煩,所以有時候,所以我經常提,修大乘道,告訴一個朋友,「有時且念十方佛,無事閑觀一片心。」有時且念十方佛,有時候念佛念到煩惱妄想都沒有了,佛也不想念,空了,又不昏沉又不散亂,那麼你就定吧。無事閑觀一片心。這個方法這一套要曉得善巧方便。「有時且念十方佛,無事閑觀一片心。」善巧方便你要對調哦。有時候曉得不對,我這個身體不對,或者腸胃吃多了,就定不下去。下來再摸個拳哪,運動一下;再不然呢,你找個朋友聊聊天。不要妨礙別人修行哦,不要說我指使障礙別人。或者再不然呢,那麼隨便你了,包括修定。要懂得善巧方便,調伏自己,此心最難調伏。所以拿大乘道,小乘比丘戒戲曼歌舞都不準的,唱歌啊、跳舞啊、說笑話,不準的。大乘菩薩戒戲曼歌舞皆所許可,准許的,為什麼?因為可以調心。你不能不調心。當此心要猴子一樣發跳,那怎麼辦呢?你比方學密宗的,密宗的大廟子另外預備有地方,你要發了脾氣,他有一個地方,砰!把你一推關進去,鎖進去了。那個裡頭啊,塑的人像男的女的都有,你反正一個個指著罵,「你這個混蛋!你狗屁!格老子要打死你!」你打了半天,那些人都是影子。你打完了以後沒得氣了,師父說:你好了嗎?「師父啊,好了,我懺悔!」門一開,放出來,打坐去。你要唱歌,他有個地方給你去唱;你要跳舞,像密宗不讓跳,讓你跳,天女,那個畫的那個壁畫、燈光壁畫,那些舞都教的,個人的,不是兩個人跳。——戲曼歌舞,因為給你調心。你沒有得定以前,沒有辦法。人就是那麼麻煩的!吃飽了又想拉,拉完了又想吃,他就那麼討厭一個東西。所以便要善巧調治,所以修行要懂得善巧。於三摩地方便不善巧,所以你修行有障礙。懂吧?第二,「於一切修定方便全無加行故。」你修定方法是有了,還要加行。譬如修白骨觀,為什麼我叫你們修白骨觀?我花那麼多錢,去把白骨模型高雄台北都把它收完了,那結果白骨公司發了一筆大財一樣,為什麼呢?你們白骨都沒有看過嘛。現在死人骨頭擺在外面,亂葬崗沒有嘛;所謂佛經上講的屍陀林沒有了,你沒有看過,只好買模型來給你看哪。這個是加行,你懂吧?那麼白骨觀為什麼修不成功?還有各種加行的方法,加工的方法你不懂。不是開始教你們,你們現在不行了,大乘學舍他們這幾個,那麼有個同學正好在解剖室,台大醫院天天剖死人的,他們結果出來晚上把他帶過去,儘管死人骨頭拿給你們看看。有一個有一天回來衣袋背來死人骨頭,你們都看過了,那個就容易上路了嘛,這也是加行之一。你們不懂加行。所以一個修行的又要懂得醫藥、又要懂得武功,又會什麼……什麼都要會。為什麼?修行人何以會那麼多東西呢?都屬於修行的加行法門而已,加工。麵粉和攏……(02A完。雨潤無聲初稿、玉樹臨風錄入、二校完。覺如三校。)……其實還是麵粉做的,對不對?那個麵粉給他一弄起來一烤就變成麵包,你非加工不行,不然還是麵粉耶,對不對?所以啊,他說你們對於修定的方便完全缺乏了加行法門。第三,「顛倒加行故」,你懂了加行沒有?搞錯了!該要餓一下的時候你偏把它吃得飽飽的;該要飽的時候,你偏把它肚子空了,完了,也不行,要智慧。修道要多大的智慧!所以加行有種種方法。第四種呢,「加行縵緩故」,對於加行法門,變成諸葛暗,過後方知。哎呀,我那個時候怎麼自己沒有想起來?應該這樣辦。——那還有屁用!一輩子有多少後悔啊?就是這樣搞的。所以呀:「此三摩地所對治法有二十種白法對治,與此相違,應知其相。由此能斷所對治法,多所作故,疾疾能得正住其心證三摩地。」他說,這個修定的二十種,「白法對治」,白就是善業,黑就是惡業。但是你說修行這樣一聽多難哪!我的媽呀,幾時做得到啊?算了,我不幹了。不難,只有一條路,這些毛病□□,——善行啊!多做善啊!□□,白法。念念茲茲為善的人,很容易得定,就可以□□。所以,為什麼我們不能得定?你的惡業太重了。只有白法對治於此,應知其相。所以每一個現狀,哪個是身體的關係,哪一種是心理的關係,都要搞清楚。「由此能斷所對治法,多所作故,疾疾(就是很快很快)能得正住(得到很快的定境),其心證三摩地。」不是身體證三摩地,心就可以證道了,悟道。「又,得此三摩地」,那麼,現在講初初得到這個三昧靜止,「當知即是得初靜慮近分定,未至位所攝。」現在告訴你這個定啊,三摩地這個定的境界是個什麼定的境界呢?初禪定的前奏,就那麼困難。所以得初的靜慮近分定,接近於初禪定的定境。「未至位所攝」,還沒真正到初禪那個果位。「又此,得三摩地相違法,及得三摩地(的)隨順法,廣聖教義當知,唯有此二十種。」所以啊,他說這二十種要了解,一切經典裡頭散開了,都有的,不過是散的,他把它歸納攏來。「除此更無若過若增。由此因緣,依初世間一切種清凈。」就是世間定,到達這裡才是世間種清凈,才可以起步修行。還沒有到達初禪的境界,是初禪近分定。「於此正法,補特伽羅得三摩地,已善宣說,已善開示。」補特伽羅,就是說眾生。一切眾生,人,也代表這個修道的人。梵文,這個名稱你翻法相辭典,解釋起來一大堆,玄奘法師喜歡翻音,因為意譯太多了,他只好把補特伽羅。實際上,是「這個人」。他說這樣的修行人得了,可以得三摩地,那麼夠得上可以給人家說法了。但他不是菩薩,還不是羅漢,講佛經、講佛法比較不會錯一點,「已善開示」,可以給人家作開示。你看,修定是這個樣子的。害怕不害怕,聽了這些?害怕啊?此路太難走啊,我看趕快下電梯吧!呵。現在,我們翻過來,也是大概粗一點地給你們講。三百九十五頁,《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一,左邊下面一欄。「彌勒菩薩說,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無著菩薩記錄,沒有寫上。「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種姓地第一。」我們要出家修行修道,《瑜伽師地論》每一個地下面都有本地分,禪宗所謂講本地風光。自性是一個,真如一個;分開講修行次序,那麼多次序,現在本地分中先講聲聞地。這就人天乘超過了,專門修行的。第十三,開始一段,「瑜伽處」,能夠夠得上真的修瑜伽,就是修禪定的人、修行的人,他有根器哦,有種性哦。就是前生阿賴耶識的種性如何啊?就是檢查他的成份嘛。本分地怎麼說?「如是已說修所成地。」二十一卷以前是講由人乘、天乘到達聞、思、修,他說修所成地已經講過了,「云何聲聞地?」現在開始講聲聞地,怎麼樣說是聲聞地?「一切聲聞地總嗢拖南曰:」一切聲聞地一個總頌、綱要:「若略說此地,姓等數取趣。如應而安立,世間出世間。此地略有三,謂種姓趣入。及出離想地,是說為聲聞。」看不看得懂啊這樣看?念了懂不懂啊?不懂啊?青蛙跳井一樣的,不懂、不懂。這個道理,你講不懂,這個是老實話。所以你看,你們自己要發心看經嘛。你有許多人,「哎呀我想閉關,看藏經啊。」是看藏經了,你看得你自己都藏起來了。所以你看我們這裡開始叫你中文基礎打好啊!因為你怎麼看?這不是中文嗎?你說都是中國人,看懂吧?看了青蛙跳井,不懂!不懂!怎麼辦?他說,總歸這個偈頌、綱要怎麼講?「若略說此地」,簡單地講聲聞地這個範圍,「姓等數取趣」,一切種性、數取趣,就是死了又生、生了又生,六道輪迴中在轉這個數取趣。就是一切眾生,中陰身變人,人變牛、變馬、變狗,有他的種性。為什麼這個業力,人死了以後會變成狗呢?會變成豬呢?為什麼某一個螞蟻會轉生變人了,變豬了呢?這是什麼道理?各人業力因緣。為什麼有的上天堂下地獄?各人種性不同。所以我們在座的每一個都是人,為什麼有男的有女的,每一個人脾氣個性思想通通不同?各人阿賴耶識帶來的前生習氣業根種性不同。「如應而安立」,現在,彌勒菩薩當來下生佛,為了告訴我們後世一般修行的人,把這個理論應該說的,建立、指出來給你們講。那麼聲聞地並不是一定出家哦,在家也有聲聞眾哦,世間聲聞眾、出世間聲聞眾,世間法、怎麼樣出世間法。所以,這一部分包括了三個大成分,哪三個呢?「謂種姓趣入。」哪一種人根器才容易證得聲聞阿羅漢果、大阿羅漢果?根性不夠,沒有辦法,提不上來。等於我們教學生、用人一樣,比如我們在座好幾位將官,他們都帶過兵、作過官長的,有些部下,硬想把他提上來,很喜歡他,想把他提上來,升個兩三級,我的媽啊!想盡辦法就是提不起來。他是扶不起來的阿斗。怎麼?他是個豆花,一倒地下他都散了,你把他捧都捧不起來,沒得辦法,他根性如此。你想提拔他,沒辦法。像我一生的經驗,世間出世間都有,所以有些人很想……哎,想把他捧一下,那麼等我捧了一半,他在裡面翻筋鬥了,去你娘的!就把他放下來了。捧不得的,不捧他蠻好;捧一半,我手還沒有端住呢,他先在裡頭翻起筋斗來了,那我怎麼辦啊?根性問題。所以啊,「謂種姓趣入」,那一種人才可以得這個果,修行。那麼,「及出離」,怎麼樣叫做真發了修道的心、出離世間之心?出離心沒有發起,是無法談學佛,不管在家出家人,厭離心沒有發。你們在座很多居士,你說哎呀學了佛,你們哪裡發過厭離心啊?世間法還高興得很,兒子管了還管孫子,孫子管了再以後生個曾孫子,說再也不管了。前兩天我有個朋友,以前講,兒女出家了,再也不管了,現在拚命……都有孫子了。我說你看,你自己……。他說孫子管了,絕不管了。我說你不要吹牛了,最後孫子母親就長大,最後一個太太生個曾孫子,你抱抱,捧豆腐一樣高興,「哈哈,我見到三代四代了!」還要管下去。沒有發起出離心,學佛都是空談,我告訴你。今天講的是真話哦!所以平常我也給你們馬虎,「老師啊……」我說你們了不起啊,大居士。好好,很發心耶。去你的!出離心的影子都沒有,你對於世間還鬧熱得很。所以禪宗祖師罵人:「君心正鬧。」你的心裡頭還鬧熱得很呢,你還來學佛?!學個什麼佛啊?你對於世間還前途無量後途無窮在那裡呢。你不曉得你前途有量,後患無窮!所以啊,這個裡頭包括出離,出離心真發心了,發什麼心?學佛第一步先發出離心,「出離想地」,一切妄想放下、真空了。這樣,才夠得上修聲聞道。「云何種姓」呢?那麼好,初步先把根器,哪一種種性,「謂嗢拖南曰:」那麼這個總頌講:「若略說一切,種姓地應知,謂自性安立,諸相數取趣。」簡單告訴你,聲聞地的一切種性的話,「種姓地應知」,自己曉得檢查自己,應該知道。作人善知識老師教化人的時候應該知道,所以成諸佛菩薩不應該不知道。「為自性安立」,那麼你說,他說什麼根基?那我是成佛的根基,你就成佛了?威音王以前無師自通,或者有可能;威音王以後都要明師指導教化,但是不離開自性之道。那麼這個根基誰給他範圍來呢?沒有人給他範圍,無主宰、非自然,自性安立。可是呢,人的確有個性不同,他的業力種子不同。「諸相數取趣」,在輪迴中,這個生命抓了又抓,抓了又抓。前生多做了幾生狗,這一生生來就有狗相,有狗習氣。有些人多做了幾生的女性,這一生變成男人,一動,還有女人習氣,一看就曉得,這個傢伙是才來變男人。有些個男人做久了,才來變女人,動輒:「怎麼樣?格老子的!」她不同,根性不同。你在她言談態度面孔上,每一個細胞都可以看得出來。連那個身上的人體都有體臭的,有味道的,那個氣味都曉得。有許多是畜生道中來,一聞,剛變人身,那個味道還帶的。有些是仙佛道中來的。這要看你修定,功夫到了都會知道。不要問:「老師啊,那怎麼知道?」你問我,我有屁的辦法幫你知道?我有辦法,你好好,我教你修定,你到了就會知道,根性。推薦閱讀:
※《習禪錄影》--(摘錄)南懷瑾著
※南懷瑾開示輯錄
※南懷瑾:說身有苦,不樂涅槃
※南懷瑾老師講述:中國傳統的「鬼節」與佛教的「盂蘭盆會」(上)
※南懷瑾:色法的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