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講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37集)美國聖荷西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請掀開經本,第七十六面,註解的第九段看起:
「必須真實如法做到,始名曰行,真實見到佛理,始名為解,真實知得皈依三寶之益,始名曰信,凡親眼見得,親身做到之事,則謂之證。」這是須菩提尊者向世尊請教經名,便於受持,受持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修行。修行一定有四個階段,就是信解行證,這四個階段前面說過了,它的次第是因眾生根性而不同。有些人是從信,然後理解,再認真去做,可是也有些人,一聞到佛法,他雖然對於道理不懂,他也能做,做得也相當成功,這就是說明眾生的根性不一樣。今天這一小段,是把信解行證簡單的定義說說。
「必須」這兩個字是非常的肯定,也就是一定要這麽做法,要真實如法做到。就像本經裡面所說的信心不逆,這是世尊教導我們的,也就是說非這麽做不可,才叫做信心不逆。依照經典上講的道理、方法去做,經上所講的境界,那就是給我們做印證用的,我們照著理論、方法去做,一定那個境界會現前,這個才叫做「行」。由此可知,行這個字實在講,學佛的同修們有很多人把意思錯會了。他也肯行,行的跟經上講的意思不一樣,他並沒有依照經上講的理論、經上所講的教訓認真去行。譬如本經裡面講到行的綱領,世尊說得很重,告訴我們一切賢聖,聖人是證到高層次果位的,這稱聖人,初學的這是賢人,依照本經所舉的例子,從小乘須陀洹一直到大乘等覺菩薩,這都是修行人。無論他修學哪個法門,法門儘管不同,原理原則是一個,就是佛在這部經上講的離相、離念。我們想想看,我們無論修什麽法門,你參禪也好、持咒也好、念佛也好,你有沒有真的在離相離念上下功夫?如果沒有在這上下功夫,你就不是真實如法做到。真實如法做到,要在這上下功夫,這是佛門裡面,從小乘到大乘所有一切行門裡頭的總綱領。
離相,這個相包括的範圍太大了,世尊把它歸成四大類,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四大類展開就是世出世間一切的現象。把這個念,無量無邊的念,也歸納成四大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佛在經上說得很好,一切賢聖位次是怎麽說出來的?都是因為每個修行人離相離念功夫不一樣。功夫不一樣,從這個差別上說小乘四果四相,說大乘五十一個階位的菩薩。由此可知,都是修離相離念,如果不認真在這個地方下手,我們沒有修行,這個行真的是了生死出三界,我們沒幹這個。大多數人修行,實在講修得很好的,也就是斷惡修善,斷惡修善所得的結果是六道裡三善道的福報,不是佛給我們說的標準,也不是佛告訴我們修行的目的,我們都搞錯了,搞來搞去都搞成世間法,這一點很要緊。我們從許多大乘經典裡面看到的,佛說每個修行人,甚至是每個有機緣聞到佛法的人,都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種了很深厚的善根;換句話說,無量劫修行才有這個機會聞到佛法。無量劫的修行,到今天我們這一生過的是什麽生活?這一生當中享受的是些什麽?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的擺在眼前嗎?說實在的話,沒有成就,無量劫修到今天都沒有成就。原因是什麽?大概沒有認真照《金剛經》上離相離念去修,問題出在這個地方。修的善業,感得人天福報,造作的惡業,感得三途的苦報,我們生生世世就干這個事情,這是佛在經論當中常說可憐憫者。不要佛說可憐,我們自己想想也真可憐。
然後我們就明白,人生這一世,這一世時間不長,江居士在《講義》裡頭多次的提醒我們,中國有句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四、五十歲走的算是相當正常的,不算是短命。在無限的時空裡面,縱然講七十歲、縱然說一百歲吧,那個時間也是很短促的。過去我們沒有讀佛經,換句話說,不覺悟,總還羨慕世間一些偉人建大功,立大業,我們很嚮往、很羨慕,希望自己能做一點大事業。讀了佛法明白了,所謂大事業就是造大業,造大業果報就很苦。真正是個明白人,他造的是真實如法的大事業,那個事業是什麽?像釋迦牟尼佛在本經前面,入舍衛大城去乞食,著衣托缽,那是大事業。這是一般人怎麽看也看不出來的,這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怎麽說大業?佛給我們講的,發大心,大心是什麽?了生死出三界,往生不退成佛,這是大心。修大行,大行就是辦大事,大行是什麽?離相離念是大行。世出世間幾個人去做這個?證大果,最低限度往生不退成佛,這真的是大果。三界六道裡面的果報,連小果都稱不上,哪裡是大果?經上告訴我們,三界之內福報最大的無過於大梵天王,大梵天王福享盡了,還是搞六道輪迴,所以不能算是個結果。佛法裡面講小果就是小乘,小果裡頭最低的是小乘初果須陀洹,他能證得這個果位就得到保障,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就證阿羅漢果,出三界,他得保障。決定不會到第八次,七次他就離開了。所以,這個行字我們要注意,要真的修行。
「真實見到佛理」,佛理,簡單的說是佛所講的道理,你自己真正見到了。見到有兩種,一種是體悟到了,這個是程度高的,我們一般講根性利的,他體會到了;另外一種是從推理,肯定佛所說的沒有錯。我們今天講用邏輯的方法,在佛法裡面講因明、講辯證法,用這些方法來推論佛所說的是真實的。這所謂是鈍根之人,比不上前面根性那麽利。這才叫做解。可見得,解是對於佛所講的理論完全肯定而沒有懷疑,這個叫解。
「真實知得皈依三寶的利益」,這才叫信。由此可知,信解行我們要很冷靜自己去反省一下,我們有沒有?這三個字我們自己有沒有?皈依三寶真正的利益,實在說皈依的人很多,真正曉得皈依三寶利益的人並不多。從哪裡看得出來?從他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可以看出來。皈依三寶,三寶是覺正淨,日常生活,或者你每天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能夠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三寶。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能夠守住這三個原則,覺正淨,這才叫皈依。皈是回頭,依是依靠,從迷惑回頭,依覺悟;從邪知邪見,就是錯誤的思想、見解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從一切污染回過頭來,依清淨心,這叫三皈,這叫皈依三寶。這個人才叫做信佛,可見得信佛真的不容易。我記得我受戒的那一年,我是出家之後兩年才受戒的。受了戒第一樁事情就是到台中看老師,老師一見面就給我說了一句話,「你要信佛」!我已經出家兩年了,我一出家就講經,就教佛學院,教了兩年多,受了戒,見了老師第一句話叫我信佛。以後老師就講解信佛的意義,才知道信佛不簡單。有人出家,一直到老死都不信佛,那有什麽成就?信佛的標準是依覺正淨,那叫真正的信佛。能夠具足信解行,那就行了,底下一個證你一定得到的。
凡是親眼見得的、親身做到之事,這叫證。每天穿衣吃飯,是你做的;每天你都要去工作,這也是你做的;每天也有不少應酬,也是你做的,這裡面就證果了。你要問證的是什麽果?所證的就是你所信的,覺正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不迷、都覺,都正而不邪,都清淨,不染,這就是你證的,證到究竟圓滿就成佛了。釋迦牟尼佛在本經一開端,做出那個樣子給我們看,那什麽樣子?覺正淨的樣子。怎樣才能做到覺正淨?離相離念,這部經上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離開一切分別妄想執著,不但四相離了,四見也離了,離相離念他才覺,他才正,他才淨。我們今天雖然已經皈依三寶,甚至於已經受了戒,甚至於已經修了不少年,可是自己想想還是迷、邪、染。所以你的生活不自在,沒有諸佛菩薩那麽自在、那麽圓滿,諸佛菩薩的生活充滿了智慧,遊戲神通。我們的生活,充滿了煩惱,處處障礙,你要曉得原因在哪裡?人家離相,我們著相,關鍵就在此地。只要離念離相,你至少可以過個幾分諸佛菩薩的生活,那就大大的不一樣,真正的幸福美滿。所以這四個字信解行證,我們必須要把它的意思搞清楚、搞明白。說到證,證有淺深差別不同,深證是菩薩、佛的果位,淺證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時時都證,處處都在證。由此可知,這四個字實在講一而四,四而一,不能說是一定有四個,也不能說不定有四個,大家去體會這個味道。這個意思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
「解行做到究竟,名曰究竟證得。」究竟證得要嚴格的說是如來的果位,就是佛的地位。如果要把標準放寬一點來講,初地菩薩就證得,初地菩薩稱為聖人,三賢十聖,初地以上都可以說是究竟證得。這些大菩薩們,雖然沒有成佛,但是智慧德能受用跟佛非常接近。「經雲,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由是可知,信解行證。實際為一事」,不能把它看作四樁事情,不能把它看作四個層次,那好了,那你這一生都得不到受用。因為它是一樁事情,你要真正懂得是一樁事情,現在就得受用。如果分作四樁事情,信,我現在信還有問題,那好了,解行證更沒希望,沒指望了,這是一定要知道的。
經上這句話要緊,「信心清淨,則生實相」,覺正淨它只說了個淨字,沒有說信心覺悟。實在講,信心覺悟則生實相,講得通的,信心正知則生實相,覺正淨,一而三,三而一。清淨心決定不迷,清淨心決定不邪,不迷就是覺,不邪就是正,覺悟的心一定是正知正見,覺悟的心一定是清淨心。所以三寶是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個得到,三個統統得到。就像我們這個講堂有三個門,覺正淨三個門,在外面看到是三個,只要從任何一門走進來,這三個全都得到。因此,我們就明白了,佛法裡面所謂是無量無邊的法門,法是修行的方法,門是門徑,無量無邊法門到最後就歸三門,達到目標最後就剩三個門,這三門就是覺正淨三門。
以中國佛教,大乘八個宗派,小乘兩個宗派我們就不談它,談大乘的八個宗派。這八個宗派,從哪個門進去不一定,像禪宗、性宗它是從覺門進去的,覺而不迷。所以,禪宗修學的目的是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覺正淨它走覺門。走這個門固然很快,但是不是一般人都能夠走得通的。你看禪宗六祖語錄裡面所說的,《壇經》是屬於語錄,我們後人尊稱它為經,實際上它的性質是語錄。《壇經》上說得很好,他教的對象是上上根人,換句話說,唯有上上根人,走這個路才可以走得通;若不是上上根人,參禪參一輩子也不能成功。諸位看看,倓虛法師《念佛論》裡頭所說的,倓老是近代的大德,他活了九十多歲。他說他一生之中,看到參禪有得定的,參禪有得禪定的,像虛雲老和尚這他知道的,得禪定,能夠入定一個星期、半個月、一個月,能夠有這種功夫。但是沒有看到開悟的,明心見性沒有見到;不但沒有見到,聽也沒有聽說過,得禪定的見過,也聽說過。得禪定的人將來到哪裡去?往生四禪天、四空天,出不了三界。所以,修禪不開悟沒用處,沒見性沒用處,出不了三界。像虛雲老和尚他修的禪定,他是求生彌勒淨土,這個他得到了。彌勒菩薩在兜率天,他有這個定力可以到兜率天,他有這個願親近彌勒菩薩,這個行。幾個人能有虛老和尚的定功?所以這一門很難!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幾個指導我的老師,他們的看法幾乎是相同的。頭一個就是方東美先生跟我講的,他說禪不能學,那是一步登天,你要是沒有那個本事登不上天,掉下來就粉身碎骨。第二位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他說這個難,你不是這個根器。第三位是我到台中親近李炳老,他提到這個也搖頭,一看我不是上上根人,這條路行不通!行不通就研教,研究經教這行,中下根性的人都得利益。從經典由淺入深,由小入大,慢慢來,走一步得一步的利益,像爬樓梯一樣,爬一層有一層的利益,再爬一層那又高一層,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當然時間很長,要有耐心,還要有好的老師指導,還得有好的同學互相砥礪;如果沒有老師、沒有同參道友,這條路也是很不容易走的。中下根性的人行,能得利益。這些人走的是正門,正知正見,依靠佛的經典,就是依靠佛的理論、方法、教誨認真去做,就是前面那一句,必須真實如法做到,那能得利益。我們想想,這一門實在講還是不容易,花的時間太長,我們的壽命有限,我們的時間更有限,你一天能有多少時間來研究佛法?雖然這個法門中下根性的人可以學,可是在我們實際生活環境裡面有困難。
第三個,淨土宗跟密宗,這兩個宗派走的是淨門,修清淨心。我們仔細想想,比前面兩種是方便。尤其是淨土法門,淨土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個根性,上根中根下根統統行,修清淨心。果然能夠如法修行,古德所說的,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落空。而修這個法門成就的,過去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看到許多的例子,那是從前的人;現在在眼前,我們看到不少往生的例子,是現代。台灣這四十年當中,念佛往生的人,我們看從他走的那個樣子,確定他、肯定他真的往生了,至少也應該有五百人。台灣這麽小的地方,四十年當中這麽多念佛人往生,真是稀有!從這方面稱它作寶島,真的是當之無愧,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等於成佛。這三個門,淨門是最容易走的,所以佛不提那兩個門,只說「信心清淨」,單單提這個用意很深,「則生實相」,生實相就是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教下講的生實相就是宗門講的明心見性,淨土裡面講的一心不亂,實相就是一心不亂。要緊的,信解行證是一不是四,這是非常重要,我們才能在生活當中證得。
「此之謂平等。」平等,也是世尊在本經裡頭所說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法是講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法都是平等的。在一切法裡頭,我們要是講十法界,佛,下面是阿鼻地獄,佛跟阿鼻地獄平等嗎?平等,真的平等。從什麽地方看出平等?從性上看平等,相上看不平等,性上看平等。但是如果你再仔細觀察,相怎麽來的?相是緣起的,要從緣起來看,那又是平等的。十法界裡頭,佛相是緣起的,因緣所生法,阿鼻地獄的相也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試問平等不平等?平等。怎樣才能入平等的境界?平等是佛境界,佛在這部經末後告訴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平等了。我們今天看一切相不平等,為什麽不平等?著相!你在這些妄相裡頭生起堅固的執著,那就不平等。你不曉得相都是妄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說法不但六道裡面完全相應,十法界也不出它的範圍,十法界,六道上面有聲聞、緣覺、菩薩、佛,全都是緣起的。所以《金剛經》這個說法,涵蓋了十法界。
「即此四字,便可悟由平等見差別,由差別見平等之理」,這個道理你能夠見到。由平等見差別,由緣起見到萬象,森羅萬象;由差別見平等,從萬象裡面見到真如自性。這些理論與方法前面說過,後面還要說,為什麽佛要常常說,不間斷的說?就是因為他說了,我們聽了,我們還是離不開老毛病,依舊得不到受用。這才害得佛無間斷的來給我們宣說,希望我們從長時間的薰習忽然覺悟,再認真來學習。
「實相顯現時」,實相是真相,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唯一清淨,並信心二字,亦無痕迹」。這叫真清淨,如果還有信心這個念頭在,你的心已經不清淨。六祖惠能大師他所形容的,「本來無一物」,你有個信心,那就有了一物,就不清淨。諸位要細心去體會,本來無一物,如果心裡還有個本來無一物,又不清淨了;本來無一物也無。這個境界就是佛常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說不得的,不但說不得,也想不得。你能說出,說出已經有一物,你一動念頭想,也有一物。那才是清淨,那才是真相大白。「則是真究竟平等,如如不動矣」。佛教我們辦大事,就是辦這個大事,叫我們發大心,發大願,修大行,證大果,就這一樁事情。這是真大,虛空法界不大,唯一清淨大。諸位要是細讀《愣嚴》就明白了,《愣嚴經》上把真心比喻作虛空,把我們的虛空、法界比喻作雲彩,虛空當中一片雲彩,你看看雲彩大還是天空大?這才曉得我們清淨心不可思議,清淨心真是無有邊際,虛空法界不大。
「若明佛理,隨拈一法,皆能窮其究竟,歸於平等。」明佛理就是前面的解,佛所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你若是真的明白了,隨拈一法,像釋迦牟尼佛前面表現的,著衣(穿衣服)持缽,隨便拈一法,皆能窮其究竟。究竟圓滿的道理,究竟圓滿的真相,隨便拈一法,那個一法都是圓圓滿滿的。大乘經上常說,《金剛經》上也講,小而微塵,大而世界,隨拈一法都是究竟圓滿法,究竟圓滿法就是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前面我跟同修們報告過,我是舉個例子說明,像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前跟我們一樣是凡夫,聞到佛法,歷劫修持,真是無量劫修成佛果,在我們看那個功德不可思議,像經上所講的。無量無邊的功德,都在任何一樁事情顯示得圓圓滿滿,穿衣,就穿衣這樁事情就顯示圓滿,從無量劫當中所修的功德,就在這一舉一動裡頭表現無遺。我們要從這個裡面去體會,才能得受用。
佛在任何一樁事情表現出無量劫所修持的功德,回過頭來再看看我們凡夫如何?凡夫也一樣,跟佛沒什麽差別,凡夫在一舉一動裡面隨拈一法,也是無量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妄想執著也是表現無遺。我們看那一面,這一面就看到了,一點都不錯。可見得我們的煩惱妄想習氣不是一生有的,生生世世無量劫來。你如果不相信,也能有個小小的體驗。咱們每個人都會作夢,有很多夢中那個境界還記得很清楚,我們並沒有經歷過,夢中出現了,並沒有經歷過。沒有經歷過,夢中何以出現?過去生中的習氣,若沒有過去生中的這些煩惱習氣,夢中怎麽會出現這些幻相?它生這個幻相必有原因。證明人確實有過去世,有過去當然還有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個我們要清楚、要明瞭,這絕不是迷信。
「是知佛法,無淺非深,深亦可淺,直無淺深次第可說。」這些話說的句句都是真實話,決定沒有淺深次第可說,淺裡面看到深的,深裡面看到淺的,為什麽?它是一法。如果是二法,那淺深次第決定不相同,它是一法,像前面信解行證,信解行證是一法,不是二法。以修行證果來說,小乘須陀洹證得淺,大乘地上菩薩證得深。可是所有修行人,他用的功夫方法不一樣,原理原則是相同的,離相離念,離相離念是一。由此可知,須陀洹淺,淺裡面見深,等覺菩薩深,深裡面見淺,所以無淺非深,深亦可淺。《金剛經》深,從文字表面上來看,它教學的對象是發大乘者、發最上乘者。從它境界裡面來看,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它的菩薩標準是法身大士,也就是大乘裡面常說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因為他四相破了,這是它教學的對象。我們今天煩惱、無明是一品也沒破,我們今天也讀《金剛經》,也在這裡學習,這就是深亦可淺。我們也得金剛般若的利益,也得金剛般若的受用,道理就在此地。
「故不可取著其相,而曰則非也。」經文裡面則非、是名用得很多,說則非就是表這個意思。「然為接引眾生,啟導進步,又不能不假設一淺深次第,以及種種莊嚴之事,故不可斷滅其相,而曰是名也。」由此可知,「則非」是從理上說的,是從性上說的,「是名」是從相上說的,是從事上說的。佛教化眾生,在事相上有種種假設,這些假設是便利教學,所謂是循循善誘,便利於這個;理上決定沒有,決定是平等法。
「無有定法四字,通貫一切。」這個無有定法諸位要曉得,不但是大乘無有定法,小乘也無有定法,整個的佛法無有定法,整個世間法也是無有定法。所以這四個字真的是貫穿了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無有定法。你要問為什麽無有定法?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怎麽個有定法?你要定了,定了就是真的,真有其事那才能定,既然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怎麽個定法?既無有定法,你的日子就好過了,你何必那麽認真?你要認真,你不叫自找麻煩嗎?不是自找苦受嗎?無有定法,活活潑潑,教給你隨緣而不能攀緣。「會得此義,頭頭是道,薦得少許,活潑潑地,於深義趣,自能領會。」須菩提在經上說,他深解義趣,他能夠深解義趣,當然我們沒得到他那個境界,但是從經文裡面來觀察,他那個深解義趣我們也能體會到一點,就從無有定法上我們就能體會到,知道他是怎樣得大自在的。會得此義,我們去念《般若心經》,讀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也能夠體會到一些。菩薩為什麽叫自在,得大自在?因為他深解義趣,他真正明瞭無有定法可得,也無有定法可說,所以得大自在。末後這兩句好,跟須菩提尊者所領會的就很接近,就能夠相應,於深義趣,自能領會。
「因為無有定法,所以不可執有,不可執無。」空有二邊都不執著,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不著有。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佛教給我們要去做到的,你真正修行,修什麽?修清淨心,心要清淨。淨宗修清淨心的方法,用念佛,心裡面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有這句佛號,除這句佛號一切都放下,沒有其他的雜念。這個方法就是用一念除一切妄念,這個方法容易,如果這一念都沒有,那個太難了,那相當不容易。禪宗這一念佛也不可以有的,所以那個難;我們這個容易,有一念,以一念止一切妄念,用這個方法修清淨心。這一念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導師的本願,我們念這個佛號就跟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念得心愈清淨,加持的力量就愈強。一般人念佛好像感覺不到佛力加持,那是因為你的妄念夾雜得太多,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心不清淨。所以,念佛要淨念相繼,要一心稱念。你看淨念、一心都是決定不能夾雜妄想的,你的心就清淨了,心清淨佛力加持你自己會感覺得到,你會很歡喜。這一念要相繼,就是要保持,保持著清淨心。另外,而生其心,而生其心是修福,《金剛經》還有更清楚的句子,「應生無所住心」,應無所住,後面「而行布施」,這個就更清楚、更明白了。布施的意思,前面跟諸位說過是廣義的,用現在的話說,為一切眾生服務,布施是這個意思。為一切眾生服務,不住空,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不住有,空有二邊不住,這樣就符合無有定法,空有二邊不住。所以說不可執有,不可執無。
「必須離相反照,庶幾證入也。」你能用這個功夫,很熱心、很歡喜、很真實,盡心儘力為一切大眾服務,心地一塵不染,這叫菩薩事業。為什麽要這樣做?為的是明心見性,為的是證入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十法界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對面是真的。十是假,一是真,證入一真法界,華嚴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現前。一真法界在哪裡?其實古德跟我們說過,「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個話我們初學的人聽起來很不容易理解。生,決定往生;去,沒去。其實我們用現代這些科學工具一比喻你就懂了。像我們現在在美國,我們想看看台灣,電視機一打開,台灣就現前,台灣到了沒有?到了,在面前;去了沒有?沒去。就是這個意思,實在講這是真相。這就是說明空間是一個,不但空間是一個,時間也是一個,才會產生這個現象。凡夫因為有分別、有執著,把一個時間變成三際,過去現在未來,把一個空間變成無量個空間,現在所講的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到無限度的空間。本來是一個空間,都是我們妄想分別執著,把它變成這麽多因次;換句話說,我們的空間跟極樂世界的空間就是不同的因次。不同的因次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分別執著裡來的。現在心清淨了,一切分別執著沒有了,無量度的空間變成一個空間。問你去了沒去?沒去;生了沒生?真的決定生。這些道理、事實真相都在《金剛經》裡頭,諸位要細細去觀察,很有趣味。
這個就是要離相返照,返是回頭,回頭就是離相的意思,不要向外境上去攀緣,回過頭來照自己的清淨心。心清淨到一定的程度,空間就突破,現在科學家曉得有這個現象,但是不知道如何突破。他們在理論上推斷出來,如果能夠突破空間,人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進入到未來。由此可知,過去現在未來是一個空間、一個時間,所以他能到過去,也能到未來。佛法裡面講什麽?清淨心。在淨土裡面講清淨心的清淨程度,大分分三個層次,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這是大分。實在說到事一心不亂,時空就突破相當層次了;到理一心,可以說差不多是,不能講完全都突破,大部分突破了。因為理一心功夫還有淺深層次不同,要拿大乘菩薩位次來說,那就是四十二個等級,理一心裡頭程度淺深又分四十二個等級,從圓教初住,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四十二個層次,都叫做理一心。在大乘經上我們看到一些消息,大概八地以上,無限度的空間大概統統都突破了,所以他的活動範圍是盡虛空遍法界。像《愣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普門品》裡所說的,應以什麽身得度就現什麽身,真的是得大自在。這才叫大事,這是辦大事,修大行,證大果。
「相即性體之用」,也就是性體的作用,現相,「有體必有用,性相一如,相何可滅」。這是我們要曉得,相是幻相,相它有轉變,它不會滅。現代科學家也發現了,也證明了所謂物質不滅,證明相不會滅的,但是它會轉變,它是不定的,而且轉變得很快,剎那剎那在轉變。「則知欲見本性,必應離名絕相。」由此可知,絕相就是離相,離相不是離外面的事相。外面事相怎麽不能離?因為性相一如,體用一如,你怎麽能離?佛在經上教給我們離相,是離我們心裡面分別執著那個相,離那個,不是離外面的相,這個諸位要曉得。佛教人用心要像鏡子一樣,鏡子不著相。你看鏡子,我們照鏡子,鏡子裡面現相,雖現相它不著相。不但我們離開鏡子,鏡子裡頭沒有了,正在照的時候,鏡子裡頭何嘗有相?沒有,正在照的時候它就不著。諸佛菩薩用心就像鏡子,跟我們面對面的時候,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都不煳塗,他心地清淨,一絲毫染著都沒有。凡夫用心就像照相機,裡頭落影子,執著,分別執著!佛叫我們離相是離這個相,不是離外面的,外面的相沒有關係。大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點障礙都沒有;障礙就是你分別妄想執著那個相,那個相就害人,害得我們生生世世搞六道輪迴,就是被這個東西害了。離名,名是名字,名是假名,相是影像,還不能說是形象,形象是外面的事,那是不能離的,離落的影像,這個東西。
「破其我見」,心裡頭只要不落痕迹的話,我見就沒有了,「我」就是執著,有執著才有我,沒有執著哪來的我?「我見不除,便生分別心,而起念即著相矣。」真正修行,像《金剛經》上講的這個原理原則,就是一切時一切處,像世尊表演的,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裡面,處事待人接物,心裡頭真正做到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成功了,就行了。可是你要曉得,如果你真正做到了,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都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你就變成個木頭人,就變成個石頭人,那是死人,不是活人。這裡頭不能誤會,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處,事情正在面對面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才行。事上完全都在做,不著空;心裡頭乾乾淨淨,你確實沒有分別執著,不著有,這才是《金剛經》上的教誨。所以這個功夫不好用,要練!把分別妄想執著要降低,要減少,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一天比一天少,你的功夫在進步。能減少一分就得一分自在,就少一分煩惱,多一分智慧,你要真的肯去做,你就會證得,天天有證,證什麽?煩惱少了,智慧多了,這就是證。心清淨了,做事情做得更圓滿,待人待得更周到,沒有過失,這就是你證的,這是證果。
所以分別、起念就是著相。也許有人問,不分別、不起念那還能辦事嗎?人家來問一個「這是什麽東西」?你不分別、不執著,這是什麽?別人要問的時候,「這是毛巾」。那毛巾不是分別了嗎?沒分別,你叫它做毛巾,我隨緣,隨你叫它來說的,我確實沒分別。要學這個,要在這裡學。所以,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世間人怎麽執著,我是隨他的執著,我自己沒有執著;我隨他的分別,我沒有分別,你叫什麽,我也叫什麽。佛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才能為我們說法。佛說四十九年,確實沒有說一個字,沒有說一句法,都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要學這個。自己真的有分別,那可麻煩大了;你自己真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不生煩惱,不造業障,不造業了。不造業就沒有果報,不但六道的果報沒有,十法界的果報也沒有。所以跟大家住在一起,凡夫他住十法界、住六道,菩薩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六道在一起,沒有離開。菩薩跟凡夫手拉手,一個在一真法界,一個在六道,不一樣!不同的空間可以在一起,不可思議。這都是說的真實話,我們在這裡面去體會,認真去修學,才能得受用。所以說是即相離相,即相就在一切形相之中,離什麽?離我們心裡頭的影像,要離這個;不是離外面的事相,不是離這個,是離心裡頭落的執著的相。
「我見是無始病根,必應依佛所說法,返觀內照,息攀緣妄想,遵依儀軌,持戒,懺悔,布施等,求消業障,開發本智,令信心增長,解行成就。」這是對我們一般人,初學下手功夫而說的。首先要認識我見,也就是分別妄想執著,這是無始劫來的病根。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淺而言之,我們人生老病死,根就是這個,這是貼近的講,如果擴大講,六道輪迴就是這個病根。六道輪迴怎麽來的?就從它來的,再大一層講,十法界也是從它來的。這就麻煩了。這個根拔掉,我們在講席當中常說,說的都是真話,絕對不是假話,你不會老,你也不會病,你也不會死,不老、不病、不死,真的。老病死的根就是這個,你把它根拔掉,他怎麽會老?老病死沒有了。
諸位看看《無量壽經》上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是無量壽,不老、不病、不衰、不死。什麽原因?他沒有病根,他病根拔掉了。我們六道裡面有生老病死,就是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病根!要想把這個病根除掉,那就必定要依照佛所講的方法,佛所講的什麽方法?《金剛經》上所講的就是,不必到別的地方去找。《金剛經》上教給我們,這最好懂的,「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無所住,就是一切法裡面我都不執著,住就是執著的意思。一切法裡頭,我都不分別、都不執著,剛才講了,隨順眾生,那是一點妨礙都沒有,自己心裡頭確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心平等,心跟法界融成一片。在生活裡面、工作裡頭,處事待人接物,完全是《愣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入這個境界。恆順眾生,隨眾生心,你說什麽我就跟你說什麽,你才好懂,我另外一個講法,你就聽不懂,隨心應量,隨喜功德。
所以,返觀內照,息攀緣妄想,這非常重要。攀緣是有心、起念要想作為,那就是攀緣,這個念頭要息掉,攀緣就是妄想。遵依儀軌,佛給我們制的一些儀規,教導我們應該要怎樣做法,依照這個方法去做就對了。這些儀軌就是恆順眾生的具體表現,像我們常講的淨業三福、六和、三學、六度,這都屬於儀軌。持戒,在此地的意思就是遵守儀軌,前面講遵依儀軌,守法、守規矩。懺悔,真正的懺悔就是離相離念,那是真懺悔。一般人不懂這個原理,雖修懺悔法,業障沒懺除。我是看得很多,天天拜懺,不但業障沒懺除掉,業障還天天在增長,什麽原因?心不清淨,怎麽能把業障懺除?實在要仔細問一問,什麽叫業障?不知道。不曉得什麽叫業障,又自己感覺得業障很重,什麽叫業障又不曉得,講不清楚。諸位一定要明瞭,業障就是妄想,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就這個東西。你拜幾天「梁皇懺」,拜幾天「水懺」、「大悲懺」,是不是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果然沒有了,那很好,很了不起,你真的懺除業障了。如果這些東西還在,那不就沒效果嗎?不能不知道。《金剛經》上教給我們的懺悔法是最根本的懺悔法,是把業障連根拔除,這比其他經典殊勝太多,簡單明瞭,離相離念。
布施是修福,修福不住空;懺除業障,不住有,空有二邊不住,這樣才能夠消業障。業障消一分,智慧就透一分,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從外頭來的。智慧為什麽沒有了?業障把它障礙住,業障去一分,智慧就現前一分,業障去兩分,智慧就現兩分,就這麽個道理。智慧不是從外來的,是自己清淨心裡頭本有的,到業障消一分,智慧透一分,你的信心就具足,你真的相信了。我們現在學佛,可以說信心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真有,古人所謂的「露水道心」,太陽一照就沒有了,禁不起考驗。什麽原因?因為業障沒消,智慧沒現前;果然業障消了,智慧現前,你真正明白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明白了。你對於世間所有一切萬事萬法,絕對沒有貪戀之心,你真明白了,假的,空的!你要它干什麽?還有什麽好留戀的?人事物你才真的放下,統統放下,智慧現前,大慈悲心生起來。大慈悲心就是我們世間人講的愛心,這個愛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不是感情用事。慈悲是真愛、是大愛,所以他才肯無條件的幫助一切眾生。佛菩薩什麽都不要,恭敬供養是我們做學生表示一點敬意,他要不要?他不要這個東西。你看看經上所記載的,人家供養佛的東西,佛立刻就分給大家,就分掉,絕不留一絲毫,都做樣子給我們看,這是事實真相。所以,信心增長,解行成就,解成就,行成就。要不做,不行,一定要照做。
「體會一念心性,與諸眾生本是一體,且體本空寂。」剛才說了,見性之後,為什麽會生起大慈悲心,道理在此地。不但對人愛護,對物也愛護,為什麽對於物也愛護?《華嚴》上說得很好,「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十法界依正莊嚴同一個自性。你見到自性了,你就見到萬法同體,萬法一心,你見到這個,這是事實真相。體本空寂,所以你沒有一絲毫執著,為什麽不分別,為什麽不執著?因為體是空寂的,體空寂,相是幻化的,相不是真實的,所以一切現相了不可得。因為它是空寂同體,所以感應的速度太快了,我們今天講光速、電的速度,那差太遠了,簡直不能比。我們現在科學家觀察,有距離我們遠的星球,以光年來計算要幾百萬光年,可是心性一剎那就現前,什麽原因?同體。
就好像我們一個身體,身體有很多不同的部位。一般人認為,能知大概是腦、腦神經,它能知。腳距離腦最遠,我們腳要是踩到一點硬的東西,一踩到它立刻就知道,為什麽立刻就知道?同體。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求佛菩薩,感應道交就很快,我們這裡才起心動念,佛菩薩就知道,什麽原因?同體。這不是講什麽神通廣大,不是,你要明白這個道理。為什麽一切眾生起心動念我們不曉得?我們有業障,障住了,不是不知道,知道是應當的。這個障礙有兩種,一種叫煩惱障,一種所知障。煩惱也障所知,所知障所知,煩惱也障所知,所知就是你本來知道的,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你樣樣都知道,這是你的本能,本來如是。可是本來你應當知道的,現在你都不知道,這個不知道是有個障礙障住了你所知,叫它做所知障。這種障實際上是什麽?是妄想,因為你有分別,妄想是分別,而不是執著,執著就生煩惱;打妄想,沒有生煩惱。妄想障所知,煩惱就可想而知,更是障所知,那個障礙更重,把我們的智慧德能,甚至於我們的福報享受,統統障礙到。今天我們在六道裡面的享受,很可憐!不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像在外頭做零工,每天賺點錢用一點。自己本有的呢?本有的是億萬家財,現在流浪在外面沒得用,只好臨時去打工,賺一點花一點,在六道裡頭搞這個。家鄉在哪裡?家鄉在一真法界。四聖法界就靠近了,四聖法界得部分受用,不完全;到一真法界,受用就圓滿的。在六道裡頭,完全脫離家鄉,你家鄉億萬財產你一毛錢也用不上,你只有在外頭打零工。我們在六道,就是打零工過日子,苦不堪言,這些事實真相一定要搞清楚。
「然後感應神速,成就自易」,成就當然就容易。所以《金剛經》實在講,不僅是禪宗、性宗裡頭重要的經典,它可以說是一切法門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無論你學哪一宗,無論學哪一個法門,它講的是原理原則,守住這個原理原則,任何一個法門你修學一定是很輕鬆,也很容易,而且成就高,這個是必然的道理。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三十七集) 1995/2 美國聖荷西 檔名:09-021-0037
推薦閱讀:
※信願法師:凈土教法:信、願、行
※老法師:生死心切 才是真念佛
※如本法師:萬德莊嚴菩薩道
※夢參法師《大乘起信論》10
※凈空法師開示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