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創辦藝術中心展出精神病人畫作(組圖)

男子創辦藝術中心展出精神病人畫作(組圖)http://www.sina.com.cn2011年03月04日19:04南都周刊

南都周刊:《尋找精神病藝術家的人》。

在天上看到的三座山/王軍/精神分裂症。

怒吼/張玉寶/精神分裂症。

拖拉機/王軍/精神分裂症。

  精神病人的創作作品,在西方稱為「原生藝術」,甚至已經發展成一門成熟的生意,郭海平創辦了中國首家精神病人藝術中心,至今卻仍未找到一名可常駐的藝術家,陷入僵局。

  郭海平簡介

  1962年生於南京。高中輟學,進入南京塑料廠當印刷工,後接觸到繪畫,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曾策劃、發起「曬太陽」、「葯」、「病:我們時代的藝術」等當代藝術展。

  2006年,郭海平進入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三個月,召集病人作畫,後著有《癲狂的藝術:中國精神病人藝術報告》。

  2010年11月,郭海平創辦的「原形」藝術中心在南京開幕。這是中國首家精神病人藝術中心。

  南都周刊記者_洪鵠 實習生_鍾紫薇 發自南京

  在常人眼裡,郭海平這幾年是越活越「邪」了。

  2002年,郭海平先是把半坡村轉手了。緊挨著南京大學的半坡村,十五年前是全城第一家咖啡店,說是南京的文人沙龍、文化地標一點不為過。韓東、朱文、毛焰,這些南京的作家藝術家都喜歡到半坡村玩,也喜歡和這個平頭,笑起來缺半顆牙但極富感染力的郭老闆交朋友。郭老闆還不時在店裡布展,1996年,半坡村開業後第一個展就是毛焰的畫展。

  郭海平自己也畫畫。2002年,他宣布賣了半坡村,以40歲高齡開始職業畫家生涯。毛焰對此很吃驚:「海平,你這是想幹嗎?」

  2006年,郭海平「入住」祖堂山精神病院。老朋友圈有人傳:「瘋了?」

  郭海平在裡頭呆了三個月,布置了一間畫室,700多名病人魚貫而入,有興趣地就自發留下來開始畫。最終「保持了長期熱情並表現出相當天賦」的病人有11個。有媒體稱郭海平「教精神病人畫畫」,他糾正:「不,我是看他們畫畫。」又道:「不不,我是仰視他們畫畫。」

  2007年年初郭海平「出院」。病人們的畫作被拉去北京798開展,有驚嘆、有爭議。郭海平詳細地記錄了他這場藝術實驗的經過,集結成一冊《癲狂的藝術》出版,人們紛紛以為,他和精神病人的這一役,大功告成,到此為止。

  但郭海平說,這只是他的第一步。踏入祖堂山的最初,他也沒有想到,這場實驗會改變他的人生軌跡。四年前11位令他驚呼和動容的病人,如今一個死了,一個出院,剩下的九個依然在醫院接受治療,但在長期藥物的作用下,體力和激情都大大減退。

  郭海平痛心疾首。他之前不過是想做一名自由藝術家,而現在,他建了一座叫「原形」的精神病人藝術中心,希望把能畫的病人集中起來,讓他們不受干擾地畫畫,希望改變中國人對待瘋癲的觀念。

  「原形」

  郭海平住在長江邊上。從他家陽台眺望,即使是最陰沉的天氣,那個叫江心洲的小島也若隱若現。因為近,更因為便宜,原形藝術中心選擇在江心洲落戶,一棟農家二層小樓,一年7萬房租。外牆刷得雪白。一樓的展廳塗成令人安心的藍色,掛著病人們的畫。二樓是三間大畫室,畫筆擺在攤開的畫紙上,隨時等著塗畫。

  除了去年11月18日開幕那天,請了些朋友和病人來算是有過一番熱鬧,大部分時候「原形」顯得過於清凈。以種植葡萄出名的江心洲夏天會迎來眾多遊人,而此刻只有枯枝。

  2007年,「癲狂的藝術—中國精神病患者作品展」在798零工場開展。它除了是國內第一個精神病患者作品展外,或許還是第一個所有藝術家集體不到場的展。郭海平向來賓解釋:「請諒解,他們無法接受以精神病人的身份曝光在公眾面前。」

  這讓展覽看上去陷入了一個窘境:一方面,毫無疑問,作為「精神病患者」的藝術家是該展最重要的標籤;另一方面,他們是不到場的、不被承認的,甚至是不存在的人。

  70幅畫作的署名全部是化名。郭海平和病人家屬一一溝通過,無一人願意以真名示人,更別說亮相。「一旦進了精神病院,監護權就歸家屬,病人自己沒權利作決定。家屬們的理由是,如果他們有一天出院了,回到社會上還要見人、還要工作,要是被全世界都知道得過精神病,就沒法活了。」郭海平說。

  「事實上,中國普通民眾對精神病人也懷著極大的恐慌和排斥。」郭海平設想過這個畫面:病人們真的來出席畫展了,大概就輪到現場觀眾嚇得後退三步了。

  郭海平也曾感到恐懼。2006年秋天,他拖著一隻裝滿水彩顏料、油畫棒、馬克筆的行李箱住進祖堂山精神病院的第一夜,一個女病人凄厲的叫喊讓他毛骨悚然,徹夜未眠。但很快他被他們的畫征服。

  賣餛飩出身的張玉寶,喜用最對比強烈的色彩,紅、黃衝撞,畫出一截力不從心的指頭,又像是一個咆哮的小人。這幅張玉寶自己取名為《怒吼》的畫令所有人第一時間想到了愛德華·蒙克的《吶喊》—同樣的扭曲、憤怒和痛苦,從紙面上幾乎噴薄而出;傲慢自大的「余丹格格」,用透視法畫汽車、別墅和一切她想像中的「上流社會」,甚至她畫的奧巴馬和郭海平都惟妙惟肖。

  王軍,農民,一輩子老實巴交,因為「掙不了錢給兒子蓋房娶媳婦」而崩潰,畫畫堅持用圓規和直尺,堅持畫「有用的東西」,他畫線條硬朗、色彩鮮艷的農用機械,水閘、收割機,還有「一輩子只坐過一次」的火車—所有都是高空俯視圖。這讓郭海平得出結論:「精神病人是在天上看世界的。」

  這些病人都毫無繪畫基礎。但他們拿起畫筆,毫不猶豫,絲毫不用考慮題材。「張玉寶告訴我,他可以畫出他腦子裡的一切。我問余丹格格可不可以畫魚,她立即畫了十幾條魚,每條都有名有姓。」

  在開始這個實驗前,郭海平曾猜想「精神病人和藝術家是不是只有一紙之隔」。他很快推翻了這個結論:「差太遠了,我們在地上,他們在天上,現實太沉重了,所以他們才魂不附體,靈魂出竅。」

  為期三個月的祖堂山實驗很快結束,郭海平走的時候,張玉寶和王軍都哭了。郭海平答應他們:要開設一個「藝術病區」,繼續讓他們畫畫。他以為這不是一件難事,甚至很快也爭取到了江蘇福彩中心的一筆資助資金。但醫院拒絕了他的提議,院方和家屬都擔心,畫畫這樣的「刺激性」活動會使病人興奮、失控;而郭海平提出的為了讓病人們保持精力和靈感而減少藥量的要求更被視作不可想像。

  「事實上,畫畫的時候他們專註、平靜,在那段日子裡他們的狀態明顯好過平時。」郭海平說。他翻開了祖堂山醫院七病區主任王玉當時的治療筆記:「2006年10月,張玉寶參加該項藝術活動,他的藝術天賦令人驚訝,在三個月的時間裡,他每天都在創作,甚至對未來也有了打算,他說他想做一個藝術家。」

  張玉寶在此一年半前被診斷為重度精神分裂,多次意圖自殺。

  如何讓他們繼續畫下去?「癲狂的藝術」展後,他遇見了法國人波斯特。波斯特是巴黎一家原生藝術畫廊的老闆,所謂「原生」,即指精神病人藝術家。波斯特和郭海平一樣,有感於「正常人的表達、藝術都被模式化了,唯精神病人才有真正意志自由的表達」。2005年,波斯特畫廊的銷售額大概是100萬人民幣,賣出了好幾幅10萬以上的精神病藝術家的作品。

  郭海平的眼睛亮了,他要做原生藝術在中國的拓荒人。

  基因

  年輕的時候,郭海平也「瘋」過。他從來都是任性的人,後來是「花了很大力氣才把自己控制下來的」。

  20歲之前,郭海平自詡過著「沒魂」的生活。他不愛讀書,早早輟學,在塑料廠當印刷工,每天只覺得胸口憋悶、空虛、暴躁,無聊到恨不得去坐牢。有一天,他碰到了一群人,「畫畫的,每個人都特別朝氣,特別有事做」。他毫不猶豫地被吸引,繼而沉迷。「很快連班都不想上了,每天只想做畫畫一件事。晚上裝睡,把窗戶糊起來擋住光連夜畫畫。」

  21歲,郭海平出走過一次,目的地是香港—鄧麗君歌中柔情萬千的自由世界。他在江門的海邊等著氣墊船,打算隨便爬上一隻衝到對岸澳門的海灘上。所幸沒等到,「否則必死無疑」。

  鄰居跟他父親說:你兒子瘋了。

  但他父親的兒子確實瘋了,不是郭海平,是郭海平的大哥郭恩平。他優秀的大哥,一心想參軍,因為父親是右派而不得。郭恩平開始狂熱地讀《毛選》,逢人就喊「毛主席講得太好了」。家裡來了公安,來了醫生,大哥被帶走了,診斷為精神分裂症陽性。

  十歲的郭海平目睹了父母從此是怎麼小心翼翼地做人,又是怎樣在醫生的囑咐下嚴格命令哥哥服藥。四十年,他曾經高大的哥哥整個人萎縮了一半,如今走不了幾米路就滿身大汗。

  或許真的有瘋狂的基因這回事。畫畫之餘,曾對讀書厭惡至極的郭海平開始瘋狂地讀書,看得最多的是藝術家傳記,梵高的《渴望生活》、《親愛的提奧》,羅曼·羅蘭寫的貝多芬、米開朗琪羅,直至尼采、伍爾夫。精神疾病與藝術創作之間糾纏相依的關係一直吸引他,令郭海平相信,在「瘋狂」和「天才」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神秘聯繫。

  「在我的經驗中,只有那些極富智慧、對事物極為敏感,不甘平庸、願意在自己精神世界中沉醉和冒險的人,才最容易與現實發生衝突,並在精神上留下障礙。」

  不滿足於藝術史里流於淺表的解讀,郭海平開始鑽研心理學,從朱光潛的《悲劇心理學》讀到福柯、拉康,逐漸自我更新了對疾病尤其是精神疾病的理解。

  福柯在《瘋癲與文明》中明示:瘋癲到18世紀末方被確定為一種精神疾病,這表明了一種對話的破裂,在現代安謐的精神病院中,現代人不再與瘋人交流,自恃理性者讓醫生去對付瘋癲。

  郭海平說自己如醍醐灌頂。

  上世紀80年代末,南京市團委開通了全國第一個心裡諮詢熱線。郭海平由於常在報紙上發表關於探討精神疾患的短文而被請來做主持。「有精神疾病的人比我想像的還要多得多。」而與此同時,郭海平感覺這個時代對於精神疾病的沉默和恐懼也勝於任何一個前朝。

  2005年,在「病:我們時代的藝術」展上,郭海平的作品是一個灰色的立方體。它看上去很輕,實則很重,裡面布滿了曖昧的纏繞,令人無法談論也不願談論—就像精神病一樣。

  祖堂山醫院的王玉醫生就是在這次展覽上與郭海平結識的。她也是藝術愛好者,並且在內心對於現代醫學對精神病的粗暴診療有所懷疑。她支持郭海平的精神病院藝術實驗。

  郭海平只是遺憾,哥哥不能畫了。四十年的氯氮平(精神分裂症常用藥)將郭恩平摧毀得不成人形,他早已痴呆。

  僵局

  「藝術病區」計劃的失敗,令郭海平一度很長時間不敢再踏入祖堂山精神病院。看哥哥的時候,他都晚上去。他受不了王玉告訴他,不能畫畫,張玉寶的狀況又差了,而王軍在大量藥物的作用下各項身體機能都在衰退。

  「波斯特的畫廊2005年開的,到2009年,銷售額已經是700萬人民幣了。日本的原生藝術中心是2006年建立的,和我做祖堂山項目同步,但現在它已與全國精神病康復機構建立了聯繫網,醫院鼓勵病人畫畫,發現好作品就送到中心,通常一件作品賣兩三萬日元是常規價,而這些畫流通到歐洲去後常常是翻幾番,能賣到四五十萬日元。」

  以精神病人為創作主體的「原生藝術」市場在西方已相當成熟。1947年,法國藝術家杜布菲發起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原生藝術協會。今年2月,紐約的原生展已經開到了第十九屆。精神病藝術家們完全無懼「拋頭露面」。

  郭海平拿過王軍的畫給波斯特看,波斯特粗略估算每幅可以賣到二到三萬人民幣。

  但王軍的畫不可能進入市場流通。在國內,被確診為「重度精神分裂症」的王軍無法為自己做主,在醫院之外的一切決定權必須由監護人即家屬行使。郭海平聯繫過王軍的哥哥和妻子,兩人均拒絕了郭海平的提議。事實上,自從2006年王軍入院以來,沒有一個親屬來看過他。

  張玉寶是孤兒,在他發瘋的那一年,新婚的妻子也瘋了,隨後他入院,妻子改嫁,下落不明。張玉寶目前沒有監護人。郭海平最希望把張玉寶接出醫院讓他畫畫,但沒有可能。

  「藝術病區」失敗之後,郭海平決意要建「原形藝術中心」,和公立醫院合作的艱難讓他選擇走民間路線。他找到了一位合作者曾麗華,後者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精神病人淳樸的作品而感動不已,雖然她「並不是多有錢的人」。曾麗華對原形藝術中心的投資預算是一年三十萬。郭海平的願望是三年內讓「原形」運轉自如,自負盈虧。

  郭海平花了很大的精力從南京市建鄴區民政局手中拿到了「原形」的批文,本以為從此就一路通暢了,然而道路的曲折出乎他的意料。原形藝術中心向願意入駐的精神病人藝術家提供畫室、畫具,以及一個月1000元的固定工資,然而從11月成立至今,郭海平仍沒有找到一名可以常駐的藝術家。

  「世界衛生組織也呼籲,對精神病人最好的治療是讓他們重返社會。那對於這些有藝術天賦的精神病人來說,最好的治療就是讓他們畫畫、讓畫能流通、能兌換出價值。」郭海平牢記曾看過作家阿城在文章里寫到的:在美國,他遇到一個藝術家,對方落落大方地和他握手,並告知,你好,我是一名抑鬱症患者。

  「在中國,他無法這樣說。不是他自己不夠勇氣或不夠坦然,周圍的環境不允許,至親的人也以他們的疾病為恥。」郭海平說。

  郭海平每天會接到數通電話,多是精神病患者的家屬打來,詢問「原形」的情況。他不厭其煩地一遍遍向電話那頭的人解釋,並歡迎病人來入駐,但「總會有關節出問題」。

  劉康,智障,來過中心幾次,喜用大色塊、條紋作畫,畫面「單純熱烈」。劉康在一家慈善機構做麵包,他的父母一度想送他常駐「原形」,但最終因怕失去那份穩定的慈善機構保障而作罷。李騰,精神分裂症患者,天賦極佳,且強烈希望能來畫畫。他的監護人—其兄長因不願其「暴露精神病史而讓全家難堪」而禁止他前來。李騰目前在一家公司做門房,他對郭海平哭訴:「我想住院,這樣我就可以堂堂正正做精神病人了。」

  「也沒什麼好辦法,只能慢慢來,各個擊破了。」有人曾建議郭海平先賣掉一批畫,把收益給家屬看到—興許可以說服他們。郭海平說,一來,沒有授權,無法賣畫。二是,畫作尚少,還不夠一家藝術中心自己收藏,而且也只有等成批的畫作出來了才合適推向市場。

  周末的下午,偶爾會有家屬,帶著他們的原生藝術家們來「原形」小心翼翼地參觀一番。劉康拘謹地坐在畫板前,用油畫棒沾上黃色塗在紙上,眼睛忽然變得有光。

  郭海平夢想著劉康和張玉寶們都能伸出手,向別人說「你好,我是一名原生藝術家」的那一天。五十知天命,四十九歲的郭海平說自己不信這個理。

  (為保護本文所涉及的精神病患者的權益,文中病人皆為化名。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訪者提供。)

推薦閱讀:

美學系列之二:建築之美
連續 12 年拍攝同一扇窗戶直到它壽終正寢
[寄語千禧一代] 「年輕崇拜」是對創造力的崇拜
你以為那些歐美油畫真的讓你觀賞裸體么!
PS教程:鼠繪立體可愛呆萌的貓頭鷹圖像

TAG:藝術 | 精神 | 精神病人 | 病人 | 畫作 | 精神病 | 組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