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與《黃帝內經>>

八經卦與六十四別卦均由陰陽二爻排列組合而成,各爻之間存在著空間位置關係。如八卦上爻代表天,中爻代表人,下爻代表地,即所謂的三才關係。卦爻之間的位置關係稱為爻位。各爻位可代表不同的事物。《乾鑿度》曰:「初,為元士;二,為大夫;三,為三公;四,為諸侯;五,為天子;上,為宗廟。」[3]六個爻位的陰陽性質是明確固定的,初、三、五,為陽位;二、四、上,為陰位。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稱為「正位」、「當位」;陽爻居陰位,陰爻居陽位,都是「位不當」、「不當位」。《周易》認為,天地人系統中的各種事物都應該有自己適當的位置,如果位置關係發生錯亂,就會出現問題。從系統論角度看,組成系統的各要素都處於一定的結構關係中,如果結構關係發生紊亂,系統就不能處於穩定狀態。《繫辭上》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周易》認為,構成天地人系統的各要素只有各居其位,系統才能有序。在人類社會,正如《家人·彖》曰:「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正家而天下定矣。」系統中的各要素居於恰當位置才能發揮其作用,「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乾·文言》),「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 (《繫辭下》)反之,就會出現「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繫辭上》)的局面。

在《內經》中,「位」也是一個重要概念。涵義較多,首先,指東南中西北五個方位。《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素問·五運行大論》曰:「所謂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王冰註:「上,南也;下,北也;左,東也;右,西也。」其次,指日月五星及氣候變化情況。《素問·氣交變大論》曰:「位天者,天文也。」吳昆注曰:「何謂當位?位天,謂五星之應及陰陽風雨晦明。」其三,指水土物候等地理方面的變化情況。《素問·氣交變大論》曰:「位地者,地理也。」 吳昆注曰:「位地,謂水泉之變及草木蟄蟲五穀之異也。」重要的是,「位」是《內經》運氣學說的一個重要概念。運氣學說是研究自然界氣候變化及其對物候、病候影響的學科。運氣是五運六氣的簡稱,《內經》用天空中的風寒暑濕燥火六氣與地面上的木火土金水五運結合推演氣候、病候的變化。《內經》從《周易》引入了「位」這個概念,認為五運與六氣各有其所處的時間位相與空間位相。如失其常位就會出現異常的氣候與病變。五運所主的時間位相,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所云:「帝曰:何謂當位?岐伯曰:木運臨卯,火運臨午,土運臨四季,金運臨酉,水運臨子,所謂歲會,氣之平也。」歲會的意思是值年大運的五行屬性與年支的五行固有屬性相同。六氣所主的時間位相,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所云:「位有終始,氣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異也。」高士宗注曰:「位者,主時之定位。」《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位明氣月可知乎?」張志聰注曰:「位,謂司天在泉及左右間氣之六位。」由經文及注文可見,五運與六氣各有其特定的時間位相,在一定時間內發揮作用,反常就會為病。《素問·五運行大論》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又曰:「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不當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陰陽交者死。」王冰注曰:「左見右脈,右見左脈,氣差錯故爾。」意為脈與氣相應的為和平,脈與氣相違的就會生病。不當其位的會生病,左右相反的會生病,見到相剋之脈就危險,尺寸俱反的就會死亡,陰陽交錯而出現的也會死亡。總之,《內經》繼承了《周易》系統要素各居其位的自然哲學思想,並將其發揮為運氣學說中當位則和,不當位則病的理論,提示人們從自然界的五運六氣的當位與否,人體的脈象、色象當位與否,來考察疾病的輕重和預後轉歸。

中、中正、中和,是《周易》的重要思想。從卦象來講,別卦六爻,有兩個中爻。二為內卦之中,五為外卦之中。陰爻居中,謂之柔中;陽爻居中,謂之剛中。九二,陽爻居中,但不正位;六五,陰爻居中,亦非中位。居中而正位,則是最佳狀態。「陰陽既中正,而又上下相應,謂之中和,這是卦象中最美滿的關係。」[5]《周易》卦象是一種象徵,《周易》作者用卦爻的位置、陰陽爻之間的相互關係來象徵說明自然與人類社會是否正常和諧,預測人事的吉凶悔吝。《周易》十分強調中正、中和。《文言》曰:「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保合太和,乃利貞」。可見,中正、中和是人們所企盼的天地自然及人類社會的最佳狀態。正如《中庸》所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周易》作者相信,從根本上講,無論天地自然還是人類社會都是處於太和狀態的,但在局部或特殊時期也會出現失和的情況,有如陰霾蔽日,但終非久長,太陽一出,世界仍然一片陽和。而在失和時期,正是參贊化育的君子用武之時。然而,行事仍有一個時機選擇問題。《乾》「初九,潛龍勿用」,「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初九不當位,時機不成熟;九五當位,時機成熟。所以《遁·彖》曰:「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可見,時、位、中三個概念是有著內在聯繫的。中是事物呈現的最佳狀態,位是中的條件,當位為中,為糾正失中,又需要選擇適當的時機。

同樣,《內經》認為,中和是天地自然和人體的正常狀態。失和,在天地就會出現生化失序;在人體就會出現疾病。治療的過程就是調和的過程。《素問·五運行大論》曰:「東方生風,……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其性為暄,其德為和。」王冰注曰:「敷布和氣於萬物,木之德也。」《素問·湯液醪醴論》在解釋用稻米、稻薪製作湯液及醪醴時說:「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這裡「和」指天地陰陽的和氣。《素問·陰陽別論》曰:「陰之所生,和本曰和。」王冰注曰:「言五臟之所以能生,而全天真和氣者,以各得自從其和性而安靜爾。」《靈樞·脈度》曰:「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這裡「和」指機體的平和、正常。

《素問·氣交變大論》詳細論述了五運太過不及(失和),自然萬物及人體發生的變異情況。《素問·陰陽離合論》曰:「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素問·生氣通天論》曰:「蒼天之氣,清凈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失之則內閉九竅,外雍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而治療的總原則就是「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

四、象數 象數是《周易》的一對重要範疇。《易傳》多言象。《繫辭下》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可以說《周易》就是一部講象的書。象在《周易》中有如下一些含義。1.自然象,即天地萬物的形象。《繫辭》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見乃謂之象」,「天垂象,見吉凶」。2.人工象,即卦爻象,是對天地萬物之象的模擬和象徵。《繫辭》曰:「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3.意象,無論自然象還是人工象都是具有較強可感性或形象性的具體之象,在《易傳》看來,在具象中尚隱含著不可感的較少形象性的意象,這一點是最重要的。所謂「天下之賾」就是在具象(物象)中的意象。《繫辭》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聖人立象以盡意。」顯然聖人之意是由「象」來表達的。「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乾坤其易之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乾坤或幾乎息矣。」這裡的「象」、「易」已經不僅是具體的象,而主要是指其中隱含著的一般意象。自然象和人工象是靜止之象,意象是運動之象。自然象是自然運動形成的形象,人工象是對自然的仿象,其中都蘊含著運動,意象就是對運動形式的把握,是對世界本質的理解。正如《繫辭》所云:「爻也者,效此者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在《周易》中,象是類分事物的根據,所謂「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這裡劃分「類」的根據就是「象」,根據事物的運動之象即意象來從總體上劃分。八卦就代表著八種運動之象,在《說卦傳》中,每一卦都代表一系列事物。以今天的觀點看,古人將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歸為一類,是荒唐可笑的。而事實上,古人是從運動的角度將有同一類功能的事物歸為一類的。我們知道,分類是人類認識的基礎,古人不是從靜止的角度而是從運動的角度,依據意象對紛繁的現象世界進行了簡約劃分,起到了執簡御繁的認識作用。

《周易》「象」思想貫穿於《內經》理論體系之中,是《內經》核心理論臟象學說形成的基礎,也是中醫學基本方法——取象比類的基礎。《內經》正是汲取了《周易》「象」的思想,結合陰陽五行理論建立了中醫學理論體系。中醫學理論不是建立在解剖、生理學基礎上的,而是運用《周易》觀象、取象的方法,通過對人體生理、病理之象的觀察,根據天人相應的原理推導出人體的陰陽、五行之象。關於觀象法,《素問·五運行大論》曰:「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此基礎上,根據天地之氣的升降,類推人體之氣的升降。「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靈樞·經水》用自然界十二經水,類推人體十二經脈。《素問·六節臟象論》確立了臟象學說,「帝曰:臟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為陽中之少陽。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通於土氣。」這裡《內經》將五臟與陰陽、五行聯繫起來,確立了四時五臟陰陽的整體醫學模式。其根據就是五臟及其所屬五華、五充等,與四時陰陽在運動功能之象上的一致。正如《素問·五臟生成論》所云:「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中醫用望聞問切四診診病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觀象、別象的過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聲音,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所以中醫的辨證論治,本質上就是辨象論治。證就是疾病顯露出來的形象證據。

《周易》中的數稱為易數,包括天數、地數、大衍數、卦爻數、河圖、洛書數等,對此本文不加論述。本文僅探討易數的一般意義及其對《內經》的影響。易數與一般數學顯然有密切的關係,是在數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與一般數學之數不同,它主要並不是用來計算,而是一種象徵,它更多地反映了客觀世界質的而非量的特徵,易數始終與易象相聯繫,是一種特殊的象。李約瑟博士指出:「我們無需指出這種數與象徵主義的例子,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數學並沒有共同之處。」[6]因此,易數實質是在數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數理哲學。數在其中起到一種象徵作用,這與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有某種相似之處。數與象是兩個密切相關的概念,在易學史上一直存在象、數孰先孰後之爭,本文不討論這個問題,僅對象數的關係略加說明。上文已指出,象主要是對事物的運動狀態的把握,是對世界本質的一種理解,而運動可以有萬千種狀態,對這種運動狀態的把握必須將其靜止化、簡單化,這時就需要「數」,數將「象」形式化、簡約化,正如《繫辭》云:「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陰陽之象、八卦之象、五行之象都蘊含著數,所以象、數密不可分,數是另一種象。《易傳》中的天數、地數,將數與陰陽聯繫了起來,因為天為陽,地為陰,奇為陽,偶為陰。八卦布列八方,分別用一至八來代表,所以八卦中蘊含著數。一至十分為生數與成數兩組,與五行相配,是為五行數。這樣陰陽與五行、八卦又可以通過數聯繫起來。

在《內經》中,有兩種數。一種是觀察實測的數,包括對人體組織器官實測的數據,對疾病觀察所得死愈之日數,針刺的次數等。另一種就是易數,它在《內經》中,起到理論架構的作用。《內經》將來自經驗的零亂材料納入易數體系,形成條理化的理論。《內經》中運用的有一至九,即所謂的天地至數和河圖洛書數及九宮數。

《素問·三部九候論》曰:「帝曰:願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其下文具體地講述了上部即頭部、中部即手部、下部即足部各三處共九處診脈部位。根據全息論的觀點,人體任何一個部位都包涵著整體的信息。理論上,診察任何部位都可以獲得疾病信息。《內經》之所以用上中下共三部九候來診察人體疾病信息,無疑是受了數理哲學的簡約化、形式化的影響。到了《難經》時代,更進一步簡化為診察手部的寸關尺三部脈象。《內經》對一至九的天地之至數的運用,都有論述,這裡就不詳論了。天地至數,在《內經》建構理論體系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方法論作用。《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善言始者,必會於終,善言近者,必知其遠,是則至數極而道不惑,所謂明矣。願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條理,簡而不匱,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綱紀,至數之要,願盡聞之。」 在作者看來,掌握了至數就能道不惑,使知識條理化,簡單而不匱乏,易用難忘,傳之久遠。

河圖數在《內經》中,演變為臟象之數。《素問·金匱真言論》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其數八。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其數七。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其數五。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其數九。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其數六。」《內經》臟象之數在運氣七篇中亦有記載,見於《素問·五常政大論》。

洛書數在《內經》中演變為九宮數,《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有「災一宮」、「災二宮」、「災三宮」、……「災九宮」之說。《靈樞·九宮八風》有按文王后天八卦排列的九宮圖,洛書九宮數,以一、三、七、九為奇數,亦稱陽數;二、四、六、八為偶數,亦稱陰數。陽數為主,位居四正,代表天氣;陰數為輔,位居四隅,代表地氣;五居中,屬土氣,為五行生數之祖,位居中宮,寄旺四隅。《九宮八風》闡明了「太一游宮」引起的四時八節及二十四氣的節令轉移和氣象變化及對人體疾病的影響。天地至數、河圖數、洛書數在《內經》中的具體運用雖然各有不同,但在簡化、象徵認識對象,這一點上是相同的,是一種簡化的模型理論。

由上述可以看出,《周易》對《內經》理論體系的形成影響是巨大的,本文僅就其中幾方面的重要的問題作了簡要分析。由於《周易》與中醫學的密切關係,很早在中醫界就有「醫易同原(源)」之說。近年來,醫易研究成為易學研究中的重要分支。需要說明的是,我們進行醫易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對包括《周易》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關係的探討,更準確、深刻地把握中醫理論的本質,為中醫學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不應該用《周易》來神化中醫,不能認為《內經》是易學的直接推導,抹殺兩者的區別。應該看到,《內經》的成書是在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醫療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以當時的哲學思想為指導而形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推薦閱讀:

黃帝宅經 不署撰人
「太一」小考昭穆的實質黃帝為什麼是土德
黃帝
黃帝內經解秘:中醫腎的本質
軒轅黃帝*

TAG:周易 | 黃帝 | 黃帝內經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