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學問 人情練達即文章    2

導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紅樓夢》里有一幅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意思是把人情世故弄懂就是學問,有一套應付本領也是文章,能做到「世事洞明」的人恐怕不多,要是想增長點學問,人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人指人情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情狹義指人際關係,《紅樓夢》有句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世事洞明」的關鍵是「明」,不「明」自然無學問,再想「人情練達」,文章是大伙兒的,發現「人情世事洞明皆學問 人情練達即文章

《紅樓夢》里有一幅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意思是把人情世故弄懂就是學問,有一套應付本領也是文章。能做到「世事洞明」的人恐怕不多,要是想增長點學問,只要處處留心也能做到。

(一)

人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一個人若果能達到這點,那幹什麼事自然會胸有成竹、如魚得水、落筆如神。

這句話包括三個重要的概念,世、事、人,世即世理,事乃事理,人指人情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世理指世界的發展規律,要靠我們個人達到認識世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世界是無窮的,人類的認識也是無窮的,之所以說人類的認識是無窮的,這是把人類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但個人的生命畢竟是有限的,也就八九十年,個人對世界的認識主要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來完成的,前人的肩膀則是靠知識累積起來的。

世理不同於事理,世理指萬事萬物的普遍規律,事理則指某一事物的具體規律,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1+1=2是自然科學中的一個著名定律,它只能稱為事理,而不能稱為世理,事理只能解釋某一領域,某一現象內的規律,但它不是普遍規律,如它不能解釋社會中的一些現象,如在社會現象中1+1,有兩個和尚沒水吃,也有團結就是力量,在這裡1+1有可能小於2,也有可能大於2,一杯水倒進另一杯水中,可能變成一大杯子水,一男一女相愛結合,則1+1有可能等於3,也有可能等於四因為有人可能生一個小孩,有人可能生兩個,也有人可能不要小孩等等。

世理並不難認識,哲學就是專門研究世理的學說,所以要了解世理,多看看哲學方面的書籍是必要的。

有人總把哲學看作是非常深澳、晦澀的東西,哲學人稱研究智慧的學說,馬克思把哲學定義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類社會的概括和總結,乃科學之科學,規律之規律,不象具體事物,看得見,摸得著,因此其晦澀在所難免,但云其深澳也有點誇大其辭,至於有人把哲學當作馬克思主義那更大錯而特錯,馬克思主義也不過是哲學的一個學說而已。

誠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會學習的人拿起一本書,只掃一下目錄就知道講什麼,哲學也是如此,每一種哲學思想無外乎由以下三大板塊組成,世界觀,方法論,認識論,世界觀代表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方法論代表我們認識世界的方法,認識論則告訴我們如何準確正確地認識世界。

識世理可以使我們更好地認識事理,所謂綱舉目張,就是這道理,現代社會,分工愈來愈細,過去有三百六十行之說,現在則可能遠遠超出這數,何況還出現了許多邊緣學科,一個人要窮盡所有學科簡直等於痴人做夢,一個人可以拿到雙學位,多學位,但要拿幾十個可能活到老學到老也達不到。

要多識事理,有兩種方法:

一、識世理,了解事物間的普遍規律後,可以舉一反三,以達到你認識其它事理的目的。

二、多看新聞或文摘類的報刊雜誌。

現在我們常可以聽到這樣一句話「高分低能」,可見知識是有局限性的,這種局限性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知識的應用有個過程,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和磨合。有人說,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能真正用上的只有10%.二:現實和文明的發展,隨時會出現新的問題和的出新的結論。所以,有些普遍規律即世理是永恆的,事理則是隨時變化的,只有不斷努力,緊跟時代才能不至被淘汰。

人情狹義指人際關係,廣義指人類社會的一些發展規律,這裡主要指人的權力即人權、人與人之間的法律、倫理、道德等關係。

人是有感情的智慧動物,人也是最有個性的東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一種最複雜、最微妙的關係,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做人原則和處事技巧,但要做到滾瓜爛熟、八面玲瓏則是很難的,這要靠每個人在實踐中磨練了。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既難又不難,就看你對世、事、人的態度和方法了。 (二)

《紅樓夢》有句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聽起來,簡單,做起來,難!

今天,在院子里,仔細地看了花開花落,玉蘭花瓣散落枝下,不見「黛玉」來。拍了幾張照片,回來一查,發現有一種不認識,問了幾個人,也都不認識。

細想起來,倒笑了。「世事洞明」的關鍵是「明」。往往是「洞察」不止,從未深究,不「明」自然無學問。平常做事,上手就做,盡說真理,事做了一大堆後,才發現還不知道到底要做的「事」是什麼。

不堪回首!

再想「人情練達」,往往流於說三道四,希望別人猛「練」,自己「爽」,自然就剩背後「抱怨」。「練」是為了「達」,「達」其實是共識、共鳴、共享。「練」絕然不是僅著自己,是大伙兒。文章是大伙兒的。

平時總練,上杆子的「練」,練了許久,發現「人情」的人沒對上號,搞的「練」也白練。沒情沒義!

洞——明,練——達!

太樸素了,沒了花哨和花架子,

想來,不扎式的東西,最樸實的東西,就是最實在的——學問和文章。

(三)

少年時意氣風發,激揚文字,指點江山,將一些所謂的人情事故拋余腦後,只知一心向住沖,不管人間事與非。將衝動當成勇氣;把直率當成個性;自以為自己做得圓圓滿滿,諸不知所做的一切都是人家茶餘飯後的笑談。直到碰了壁,吃了虧,並隨著人到中年卸去了身上的書生氣,多了幾分隱忍之心後,自以為做到了處事波瀾不驚,隱而不發的境界。可當一位年齡稍長,比我更深的同事告訴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句話後,我知道了自己應該達到境界,也是我永遠達不到的境界。

這是人際關係中的最高境界,但達到了又如何呢?也許我可以當個不大不小的官,還可以家財萬貫,可以一路順風的過一生。難道這就是我的一生,滑滑的、油油的宛如一個俗物「老油條」一樣嗎?難道我看到一些不平事可以不管嗎?看到一些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可以默不做聲嗎?見到違反原則的事可以視而不見嗎?難道把所有的一切都深埋在心中,任他腐爛嗎?如果我做到了,可能會飛黃騰達,可能會家財萬貫。可我不能,不能做到隱而不發,視而不見,麻木不仁。那不是我。

我不能做到將周身的稜角拋光、磨平,我心中那熊熊燃燒的傲火從末熄滅,對不為斗米折腰的陶淵明的佩服從未放棄過,知道我選的是怎麼一條的荊棘路,可我仍然對上蒼大喊一聲:

此生寧可吃糠咽菜,決不稍忍初願,稍改初志。

(四)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這句話不是勸人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人情世故上。但從一個人為人處事上可以看的出經驗的多少和頭腦的靈活程度。做人是值得人一生去探討的一個學問,那是人一輩子的課程,是要逐步完善的,做一個胸懷寬廣但又能洞察和知曉他人害已之心的人。若此,不說無往而不勝,至少會少犯一些衝動而欠考慮的錯誤。

原以為學做人即做一個常人認為的所謂忠義、正直等,其實不盡然。我所理解的做人是有智慧、有勇氣。這樣做事才能學會做到權變。人得學會多想問題,腦筋是越用越靈光的,人有無限有潛力可挖掘,不要在自已年輕時就浪費這麼好的資源。我以前想問題想的很多,不知從何時起,腦筋有些惰性了。曾看到一句話「軟過關口硬過何」,這是說大丈夫不能一根筋硬到底,在不超過底線的前提下,做到權變。 (五)

今天在想起一個人,形容他成熟而善解人意的魅力時,我想起了這句話。奇怪的是很拘泥死板的一句話,跟風情結合在一起了。

做事先做人,做大事者才真正懂得這個意境。就好象聶作平筆下的名醫,早年間在民間風塵流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聲譽。但是僅僅醫術好,還不能叫名醫。還得寫得一手好字,下得一手好棋,彈得一手好琴,甚至寫得一手好詩,而且,名醫還得有一種崇高的精神,那就是:但得世人少疾病,何妨架上藥生塵。

儒林外史里的結束篇寫了四個妙人,一棋,一琴,一字,一石,卻都是市井之徒。與開篇大儒王勉相比,痴於自己之心,歧世人心耳。於風月至愛中修身,修心,推己及人,心齊而後天下平。初,心為物所役,情至深處,世上事無可為,無可不為,後,世事皆學問。

也許世上什麼都可以買到,唯一買不到的,是閱歷。澄清所有的渣滓,想起他,便心靜了。


推薦閱讀:

有時候文章就是簡單的幾句話
讀懂男人和女人的精品文章薈萃(珍藏)
張愛玲的愛情_情感文章_短美文網
小兒關煞之閻王關、天吊關、四季關」 的更多相關文章
如何發散思維進行寫作,我有3大招分享給你

TAG:文章 | 學問 | 世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