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悲傷也成享受

悲傷也成享受

——讀史鐵生和他的「合歡樹」?

在當代作家中史鐵生是一個特例。我們常常感慨于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其實異國的女孩子的經歷不足為中國文學增彩,雖然我們也說「文學無國界」,但我們更應該重視我們本土的作家,去解讀本土文化浸潤下的時代的作者。

文章為何以「合歡樹」為題?

「合歡樹」可以看做是文章的線索。文章雖然在後半部分才寫到合歡樹,但仍可以看作是文章的線索。借寫合歡樹來緬懷自己的母親,借合歡樹寫母親對自己的深深的愛。文章後文幾次寫到那個孩子,正隱喻著自己的遺憾。「合歡」其實無法完成,因為母親已經故去,透著作者深深的遺憾和沉重的懷念。「合歡樹」具有象徵意義,象徵我,象徵母親,象徵母愛,象徵天下所有的母親和母愛。

「合歡樹」包含怎樣的感情?

分析這樣的問題容易簡單化,所以必須聯繫作者的經歷來談。無疑合歡樹表現了作者對母親的切切之思。文章開頭的幾個部分,是按照時間順序來結構文章的。看似淡淡的,其實情感是濃厚的。比如第一段:10歲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賽中得了第一。母親那時候還年輕,急著跟我說她自己,說她小時候的作文做得還要好,老師甚至不相信那麼好的文章。是她寫的。「老師找到家來問,是不是家裡的大人幫了忙。我那時可能還不到10歲呢。」我聽得掃興,故意笑:「可能?什麼叫可能還不到?」她就解釋。我裝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話,對著牆打乒乓球,把她氣得夠戧。不過,我承認她聰明,承認她是世界上長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給自己做一條藍地白花的裙子。作者在回憶,看似家常事,但實際上寫出了母親的文學才思,母親的聰明,母親的美麗和手巧。光看寫了什麼,似乎不能理解其深摯的情感。文章寫作的時候,母親已經離開人世,在這樣的回憶中仍然把細節描述得這樣真切,在作者來說,與其說是一種懷念,莫如說是一種痛苦。這樣的細節歷歷在目,可母親再也喚不回。

史鐵生在為自己的年輕不懂事而懊悔,為自己沒能理解母親的良苦用心而愧悔,交織在作者內心的是懷念與愧悔這樣的情感,我們可以透視其內心的悲涼。但作者竟能在這樣的敘述中對未來人提出了警醒,那個孩子的出現就是一種寄託。

史鐵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我們可以透過他的文章《秋天的懷念》《我與地壇》,加之這篇文章中做一個簡單的了解。他是一年輕時不懂得珍惜母愛拒絕母愛有著些許叛逆思想的人。他是後來才理解母愛懂得感恩的一個人,可這些是在母親去世之後的事。他是病魔纏身,執意赴死的人。只有當他走上文學道路之後才有機會反芻母愛,這是一種如何的痛。所以他說「悲傷也成享受」。

文章還有一處景物描寫,我認為從筆法上看是不經意的,但效果上卻是極佳的。「我搖著車躲出去,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里,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聽見回答:「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點兒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在樹林里吹過。」讀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我內心很是感慨。母親心裡太苦了,苦到不能說出的地步,兒子今天能說了,母親卻又不在了。「風正在樹林里吹過」,此時的風是兒子不平靜的心,是母親的靈魂召喚嗎?正是那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痛哉斯人!

這篇回憶性散文,看似以「合歡樹」為物線,實際上卻是物線和情線交織著的,始終有一種感情在作者的心中縈繞,那就是切切的思念和深深的愧悔之情。母親已經走了好多年了,多年以後,與母親生活的場景依然清晰,在逝者,這是一種很好的懷念,在生者,無疑是一種煎熬。作者不能觸碰,怕揭了自己的瘡疤。寫出來是一種哀思,也是一種懷念,但也是一種難耐。因此必須理解其情感歷程,才能更好地解讀這篇文章。

文章為何選入教材,不是讓我們與作者一樣愧悔,不是讓我們咀嚼作者的傷痛,而是告訴我們人應該有一種感恩之心,人應該有反哺之義。史鐵生還有能力將這一切寫成文字來祭悼自己的母親,我們是否更應該在行動上愛我們的母親,感恩於親情的滋潤呢!

推薦閱讀:

享受生活
今生你是享受命還是勞碌命 最有當老闆命的三大生肖!是不是你
女人最忍不住男人這三招,實在太享受了
笑掉大牙精闢的句子 姐的好身材你再也享受不到,都去死吧
做個享受生活的女人(女士必看)

TAG:悲傷 | 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