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007系列小說,你所不知道的7件事

2015-11-22 09:00 | 豆瓣:澎湃新聞

《翻書黨》

007系列電影最新一部《幽靈黨》正在中國熱映,這是以那位代號為007的間諜老手擔任主角的第24部「正式的」電影。但就算你對所有這些電影了如指掌,對於伊恩·弗萊明原著中的詹姆斯·邦德,你又掌握了多少資料呢?這裡是有關詹姆斯·邦德系列小說的七項事實,雖然很容易就可以證實,但看起來似乎是確鑿無疑的最高機密。

007系列的創造者伊恩·弗萊明。

「幽靈黨」的版權之爭

這部最新的邦德系列電影是關於007迎戰「幽靈黨」的,幽靈黨是一個邪惡組織,他們喜歡佩戴有著八爪魚圖案的戒指。在小說中,邦德遭遇的第一個邪惡組織名叫「斯莫西」(SMERSH),它幾乎等同於蘇聯的反情報部門。弗萊明為《霹靂彈》創造了幽靈黨,一部分原因是他擔心一個冷戰時代的反派會讓他的小說顯得過時。(想到弗萊明曾經確實擔心邦德會過時,這可真夠令人驚訝的。這需要花點兒時間領會一下。)古怪的是,人們總是首先把《霹靂彈》視為一部電影,但其實一些靈感——包括幽靈黨和他的大佬恩斯特·斯塔福羅·布龍菲爾德(Ernst Stavro Blofeld)——是由弗萊明和一個叫做凱文·麥克羅尼(Kevin McClory)的傢伙合作搞出來的。這是1958年,早在任何一部真正的邦德系列電影出現之前。麥克羅尼和弗萊明最初打算合作發行一部電影,但他們倆最終還是鬧翻了。弗萊明基於之前的創意,寫了小說《霹靂彈》。隨著電影熱賣,凱文·麥克羅尼及其之後的遺產管理方能夠合法地證明《霹靂彈》中的一些元素並不是丹喬製作公司(Danjaq productions,該公司是大多數「真正的」邦德系列電影的幕後支持方)的知識產權。於是,在1971年的電影《金剛鑽》(Diamonds Are Forever)之後,「幽靈黨」和「布龍菲爾德」不再出現於(或不再被提及)任何一部邦德系列電影中。直到2013年麥克羅尼遺產管理方與丹喬、米高梅電影公司達成協議,才允許一部新的以幽靈黨為主打的007系列電影存在。

然而在過渡期間,一部由肖恩·康納利(Sean Connery)飾演詹姆斯·邦德的電影《巡弋飛彈》(Never Say Never Again)得到發行!007粉絲並不認為這部電影夠格,因為它跳出了常規的邦德系列電影準則。怪異的是,這部電影只是照搬《霹靂彈》。更怪異的是,《巡弋飛彈》由厄文·克什納(Ervin Kershner)執導,他因執導《星球大戰之帝國反擊戰》(The Empire Strikes Back)而聞名。如果你從未看過《巡弋飛彈》,那就不必看了。

《幽靈黨》正在全球熱映。邦德系列小說也到處都是!如果你要挑一本來看,建議從《皇家賭場》或《007大破太空城》開始。

邦德並非殺人狂

無時無刻不在揮舞著手槍,這恐怕是詹姆斯·邦德在整個時代中最經典的形象,但擊殺那些隨機出現的走狗其實更多是電影(或者視頻遊戲)裡面的事情。在小說中,邦德顯然有殺人的特權,但行動大多源自於他做大量的諜報工作,而非殺人。在電影中,邦德好像首先是一個殺手,其次才是一個間諜,而在書中則恰好相反。作者伊恩·弗萊明也試圖賦予小說一定程度的寫實主義色彩,因為,你懂的,如果你總是拔槍,那就太惹眼了。在其中幾部小說中,邦德甚至會把槍丟在他的旅館房間,因為他明白槍可能會引發一些本來不該出現的麻煩!在《007大破太空城》(Moonraker)中,他甚至壓根兒就沒開過火!一次也沒有!

邦德之名來源於一位鳥類專家

在位於牙買加的私人島嶼度假勝地——名為「黃金眼」(Goldeneye),伊恩·弗萊明熱衷於觀察鳥類。當他絞盡腦汁想要為他的新主角取一個名字時,他希望這個名字特別無趣,好讓讀者更加關心人物,或至少不把注意力放在名字上面。幸運的是,當時弗萊明有《西印度群島的禽鳥》一書的副本,該書由一位美國的鳥類專家撰寫,他就叫邦德,詹姆斯·邦德。

一部007小說卻不以邦德為主角

《007大破量子危機》(Quantum of Solace)被認為是邦德系列電影中最差的一部,它的名字得自於一篇名為《量子危機》的短篇小說。與其他邦德系列短篇小說一同收錄於短篇故事集《只為你的雙眼》(For Your Eyes Only),這篇小說儼然是這些詹姆斯·邦德故事中最古怪的一篇。在這部小說中,邦德身處一個華麗的晚宴派對,做的事情主要就是盯著拿索(Nassau)當地的一些高官顯貴。他被每個人手裡嶄新的鈔票弄得如坐針氈(書中的邦德憎惡富人),想要回家。突然,一個老傢伙想要告訴他一個故事!之後,這部短篇小說的內容就只是這個傢伙所敘述的關於某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的傳說,而這個人有著一段不幸的婚姻。這部小說是伊恩·弗萊明對悲傷(而且略顯無聊)愛情故事的一次嘗試。作為整部小說的敘述者,邦德偶爾會跳出來,點點頭或者說「繼續」,但它誠然是伊恩·弗萊明更多出於文學考量而寫的一個短篇故事,把邦德丟在裡面似乎是想讓這部小說在市場上更受歡迎。

大多數電影很難說是對小說的改編

絕大多數邦德系列小說與所對應的電影劇本幾乎沒有共同之處,《霹靂彈》(Thunderball)、《女王密使》(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皇家賭場》(Casino Royale)和《金手指》(Goldfinger)算是例外。而且,自提摩西·達頓(Timothy Dalton)1987年主演的電影《黎明生機》(Living Daylights)直到2006年的《皇家賭場》,以及上面提到的《量子危機》,沒有一部電影的名字是取自弗萊明的小說或短篇故事。甚至,這些電影幾乎沒有一部是基於小說改編的,只能說受到了邦德小說的啟發。比如《007大破太空城》發行的電影小說版,就像《哈利·波特》的電影小說版本一樣,與原作實在是大相徑庭,以至於小說版本並不是由J.K.羅琳本人寫的。在這兩本《007大破太空城》中,詹姆斯·邦德並不喝馬蒂尼。

在當代所有邦德系列電影中,《皇家賭場》是最接近原著的。在這本書中,邦德正在一家大賭場里賭博,要殺死一個與蘇聯有關的情報員。在電影中,玩撲克牌的桌子前坐著的敵人並不是共產主義者,而是恐怖主義者。所以,如果你正在閱讀其中一本書,之後再回過頭來看電影《皇家賭場》,仍然是最令人愜意的一段經歷,因為這部電影做到了優秀的改編很少能做到的一點:忠於原作而又高於原作。

小說偶爾會採用不同的視角

在幾乎所有的小說中,弗萊明都採用了偏向詹姆斯·邦德、近似完美的第三人稱視角。顯然,如果採用不固定的全知視角,我們就得被迫進入那些不得不忍受這個傢伙的可憐蟲的腦子裡!不過也有一些有趣的例外。在第一部邦德系列小說《皇家賭場》里,邦德與斐斯博·林德(Vesper Lynd)會面後,走開去洗個澡或者做些其他什麼事情了。於是,故事換成了偏向斐斯博的近似第三人稱視角。如果這還不夠,那麼《海底城》(The Spy Who Loved Me)整篇小說都是由「薇薇安娜·米歇爾」(Vivienne Michel)的第一人稱視角寫成的,她是一個——你猜對了——當邦德在滑雪小屋出現時對邦德一見傾心的女人。《海底城》以一篇出自伊恩·弗萊明的序言當作炫耀資本,在這篇序言中,弗萊明宣稱這部書的手稿是一個叫「薇薇安娜」的人寄給他的,而他很驚訝地發現這個女人與邦德有過一段風流韻史。弗萊明因此成為了這部超級元小說(Uber-metafiction,關於小說的小說,關注小說的虛構身份和創作過程的小說)的敘事者:就像與雷蒙·斯尼奇(Lemony Snicket)拼接在一起的約翰·華生(John Watson)一樣。

羅爾德·達爾與邦德有聯繫

大家都喜愛的作家、編劇羅爾德·達爾與伊恩·弗萊明是同穿一條褲子的好兄弟。羅爾德·達爾著有《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廠》、《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他不僅僅為邦德系列電影《雷霆谷》(You Only Live Twice)寫過劇本,還將弗萊明的童書《飛天萬能車》(Chitty Chitty Bang Bang)改編成了電影。除了改編他自己的那些東西,達爾寫過的劇本就只有這兩部了。

汪功偉/編譯

————


推薦閱讀:

還在為不會聊天而發愁?看了這篇文章你就知道原因了
破財的原因你知道嗎?
學點反恐法吧!有些人被抓了,才知道自己犯了法
提升舞蹈能力,這7個辦法你必須知道!
你一定知道星雲大師

TAG:小說 | 知道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