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終生的100部教育書籍(36)《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論教育》
36.《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論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
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 馬克思和恩格斯作為偉大的科學巨匠和革命家,在探尋人類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過程中,在投入無產階級革命實踐及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而鬥爭的過程中,對許多重大的、有根本性的教育理論問題作了科學的論述,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基礎。他們所闡述的教育原理,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進行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的指南。馬克思、恩格斯在教育理論上的主要貢獻有:為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給這一教育理論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批判了資產階級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制度;批判了工人運動中各種機會主義教育觀;批判和繼承了人類優秀文化教育思想,其中包括資本主義社會教育中對未來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教育有益的一切內容;揭示了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條件的教育的本質,揭示了教育在不同結構的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創立了人的個性形成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在新的基礎上研究了智育和德育,深刻地闡明了體育問題;科學地論述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以及綜合技術教育理論;提出了共產主義教育的設想,並擬定了無產階級為改善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者的教育而鬥爭的綱領以及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實施教育的綱領。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教育的論述,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教育研究中的運用和表現,這也就顯示出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理論對教育科學的指導意義。它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武裝了教育科學,從而使人們有可能進一步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馬克思恩格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在教育史上科學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質、教育的社會作用、教育的歷史性和階級性,以及教育發展的規律。他們十分強調,教育對工人階級的徹底解放和建設共產主義的重要意義。馬克思指出:「最先進的工人完全了解,他們階級的未來,從而也是人類的未來,完全取決於正在成長的工人一代的教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17頁) 馬克思、恩格斯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以及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相互關係等方面,論證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它的發展受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制約,它的性質是由占統治地位的社會關係決定的。一定的教育總是受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所制約,並反轉過來對社會起著某種重要的影響作用。在階級社會裡,教育有著明顯的階級性。剝削階級把教育變成統治和壓迫人民的工具,利用教育來鞏固自己的階級統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地闡明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互作用的原理,以及教育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指出,在為消滅階級、消滅剝削、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方面,都要求教育緊密配合,發揮積極作用。 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不僅是他們運用自已獨創的基本理論,去分析研究教育問題的結果,而且是他們對人類優秀文化教育思想批判繼承的結果。研究者指出,他們在教育與人的發展問題上、道德思想上,繼承批判了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的有關思想;馬克思在對生產力、勞動者能力的剖析,對教育在提高生產力、增進國民財富中的作用的說明以及對勞動工資與教育、學習費用相互關係的論述中,繼承批判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等人的思想;十九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關於資本和資本主義制度對工人及其子女在智力和體力上的摧殘,在道德上的毒化等等罪惡的揭露,對宗教教育的批判,關於個人的全面發展教育,關於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關於共產主義社會(或和諧制度)教育的設想等方面的觀點,深刻地影響著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歐文早期在新拉納克工廠的教育活動以及他後來在美洲「新和諧村」的教育實驗,也受到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重視,為他們的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資料。另外,馬克思恩格斯還批判繼承了早期和中期的空想社會主義者莫爾、康帕內拉、閔採爾、溫斯坦萊、摩萊里、馬布利、巴貝夫、卡貝等人的教育思想,以及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狄·德薩米和英法某些經濟學家讓·巴·薩伊、約翰·貝勒斯等人的教育思想。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發展過程中,對各種機會主義教育思想的批判,是其中重要的內容。他們在《臨時中央委員會就若干問題給代表的指示》中,批判了小資產階級思想家、無政府主義的創始人蒲魯東的教育觀;在《社會主義民主同盟和國際工人協會》一文中,批判了無政府主義創始人之一巴枯寧從無政府主義立場出發,對教育的某些論述;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批判了拉薩爾的教育觀;在《反杜林論》中,對以社會主義改革家面目出現的、柏林大學講師杜林的教育觀進行了批判。在批判中,他們闡述了關於教育的許多基本觀點,其中包括與教育有關的道德問題、義務教育問題、「綜合勞動」教育問題、與教育有關的自由問題、人的全面發展問題、教學計劃和內容等問題。 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關於教育的論述,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馬克思、恩格斯從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轉向共產主義時期關於教育問題的論述(1844年以前)。1835年,馬克思在中學讀書時,就在《青年選擇職業的考慮》一文中,提出了如何選擇自己理想職業的看法。1842年,在《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第179號「科倫日報」社論》等文章中,批判了當時普魯士德國的教育以及把當時普魯士國家美化為人民群眾的教育者,認為社會教育是建立在基督教的基礎上等觀點。1839年,19歲的恩格斯在《烏培河谷來信》中,揭露了工人子女由於資產階級的殘酷壓榨,而無法上學的狀況。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異化和異化勞動的理論,這對於探討人的發展和教育問題有著直接的聯繫。他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確認勞動者和正常的受教育條件分離的合理性。學校教育、知識教育、科學教育成為獲取某種目的的手段,變成了一種如同財產一樣與價值、地位相聯繫的資本,這種異化現象,不是人的實現,而是人的異化和否定。第二階段是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共產主義創立與馬克思教育思想的誕生(1845—1848年)時期。1845年,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論述了人的本質問題,人的本質問題是有關教育原理的基本問題;同時,他還剖析了舊唯物主義在人和環境、人和教育關係問題上的錯誤觀點,批判了教育萬能論,論述了人、環境、教育之間的關係。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進一步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教育觀,論述了分工對人的發展的影響,論證了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對人發展的制約,著重闡明了人的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恩格斯在1844—1845年寫成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這部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文獻中,論述了產業革命對教育的影響,揭示了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實施教育的虛偽性及其階級實質;他指出,無產階級爭取受教育權的鬥爭是無產階級政治鬥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同整個無產階級解放事業聯繫在一起的。1848年問世的《共產黨宣言》,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第一個黨綱,也是第一個無產階級教育綱領。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精闢地闡明了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對於教育的制約作用和決定意義,揭示了教育的作用及其發展規律。第三階段是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發展時期(1848年以後)。1866年,馬克思在《臨時中央委員會就若干問題給代表的指示》中,明確提出了在資本主義工廠勞動中保護少年兒童及其受教育權的問題,指出了在資本主義工廠勞動條件下對少年勞動者和童工進行教育的具體措施和內容,揭示了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要意義,闡明了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教育鬥爭的策略和要求。在《經濟學手稿》和《資本論》中,馬克思緊密結合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和政治條件的分析,對教育問題進行了論述,其中著重分析了資本主義內部經濟運動與人的發展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影響,並對未來教育作出預見,其中包括: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生產力要素勞動者的發展問題,資本主義生產企業內部分工的發展及其規律對人(勞動力)的發展的影響和關係問題,大工業生產創立的工藝學這門完全現代科學對現代教育發生重要影響的問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問題,教育部門是否是生產部門,教師勞動是否是生產勞動,教育費用是否是生產費用等問題。馬克思的上述重要思想,不僅是教育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同時也是教育經濟學、教育社會學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是教育科學領域中的革命,其意義是十分重大和深遠的。他們在教育史上的建樹,主要表現在:在教育科學的方法論上引起了根本變革;解決了教育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相互關係上的根本理論問題;從而奠定了無產階級教育理論的基礎。他們的論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系統地講述無產階級教育的理論,打破了剝削階級教育理論的一統天下。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將在實踐鬥爭中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
列寧論教育
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十分重視教育,將其作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列寧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卓有成效地貫徹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十月革命勝利以前,列寧揭露和批判沙皇政府的教育政策,批判了民粹主義的教育觀,揭露了資產階級教育的實質及其反動性,與黨內反黨宗派的教育活動進行了鬥爭。十月革命勝利後,他運用馬克思主義及其教育基本原理,把教育視為爭取和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條件之一,視為推動政治、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的一條重要路線。他領導了對教育領導機構和學校的改革,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際出發,提出了無產階級的教育理論、綱領和策略。列寧的教育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理論。 列寧揭露沙皇俄國教育的階級性和反動性,表現在他們害怕知識和工人結合。他在《我們的大臣們在想些什麼》一文中,指出,大臣們把工人看成火藥,把知識和教育看成火星;大臣們確信,火星一旦落到火藥上,首先被炸的就是政府。列寧在《論國民教育部的政策問題》里,揭露俄國在文化教育方面難以置信的落後和野蠻情況,當時俄國識字的人口只佔人總數的21%,有將近4/5的兒童和少年被剝奪了受國民教育的權利。列寧指出,在俄國存在著這麼多的文盲是同地主政權所造成的人民愚昧狀況相適應的。俄國封建軍事帝國主義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是俄國文化教育難以置信的落後的根源。列寧在《民粹主義空想計劃的典型》一文中,批判了民粹主義者尤沙柯夫的小資產階級的空談。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多次闡明資產階級教育浸透著資產階級的階級精神,批判了教育可以超政治的資產階級謊言。他指出,資產階級把資產階級政治放在學校事業的第一位,竭力把學校用來專門替資產階級訓練恭順的和能幹的奴才,甚至竭力利用普遍教育來專門替資產階級訓練資本的走卒和奴隸,他們從來不想使學校成為培養人格的工具。這些論述,揭露了資產階級學校的本質及其辦學目的。 列寧闡述了無產階級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原理。他指出,無產階級教育必須貫徹無產階級的精神,結合所面臨的新的歷史條件和任務,同無產階級政治聯繫起來。列寧在《俄共(布)黨綱草案》中提到:在國民教育方面,俄共(布)的任務是把十月革命所開創的事業進行到底,把學校由資產階級的階級統治工具變為摧毀這種統治和完全消滅社會階級劃分的工具。學校應當成為無產階級的工具,培養出能夠最後實現共產主義的一代新人。列寧在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時期,著重論述了教育如何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需要的問題。1920年,列寧擬定了全俄電氣化的設想,要求教育與恢復和發展生產的需要相適應,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上去改造和發展工農業生產。列寧指出,勞動生產率,歸根到底是保證新社會制度勝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而提高居民群眾的文化教育水平,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條件,這是提高勞動者紀律,改善勞動組織,提高工作技能和效率從而發展經濟的重要條件。他強調,不識字的人不能實現電氣化,而且僅僅識字還不夠,只懂得什麼是電氣化還不夠,還應該懂得怎樣在技術上把電應用到工農業上去,應運到工農業的各個部門中去。列寧還把教育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明和民主的強有力的手段。他指出,教育工作者和鬥爭的先鋒隊共產黨的基本任務,就是幫助培養和教育勞動群眾,使他們克服舊制度遺留下來的舊習慣、舊風氣。列寧認為,教育是建設和實行社會主義民主的先決條件,他指出,蘇維埃政權在原則上實行了高得無比的無產階級民主,可是俄國文化的落後性,卻貶低了蘇維埃政權並使官僚制度復活。為此,必須加強教育工作,提高人民群眾和年輕一代以及廣大幹部的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從根本上改變文化教育落後的狀況,為全體人民實際地參與管理和監督創造條件。同時,列寧認為,教育是建設和革新國家機關的重要條件,只能用提高文化的手段來根治拖拉作風和貪污行為這些毒瘡。培養造就社會主義建設的幹部。是改善國家機關和任何其他機關的主要槓桿。 列寧還提出與教育緊密相連的文化革命的任務。他認為,十月革命以後,黨應該把工作重心從政治鬥爭、革命、奪取政權等方面轉向文化建設。他指出,當時俄國廣大群眾和幹部的文化水平很低,尚未擺脫不文明的狀態,迫切需要普遍提高群眾的文化科學知識,以便有效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他還指出,文化革命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不可少的條件,是整個社會主義事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政治革命和社會變革之後必須完成的一項任務。只有實現了文化革命,蘇維埃國家才能成為完全的社會主義國家。根據當時的情況,列寧提出文化革命最重要任務包括,掃除文盲,實行普及義務教育,發展民族文化教育事業,提高工農群眾的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覺悟,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建設的幹部,增強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的管理本領和文化力量等等。列寧認為,對於文盲說來,只能有流言蜚語、傳聞偏見,而沒有政治。普及義務教育是文化革命中的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措施。發展民族文化,應使各民族一律享有完全平等的教育權。在教學中使用本民族語言,講授本民族的歷史。列寧在《關於民族問題的批評意見》一文中,批判了「民族文化自治」的錯誤觀點,提出了「兩種文化」理論,即每種民族文化中都有民主主義、社會主義的文化和地主的、資產階級的文化的對立和鬥爭。列寧反覆強調,普遍提高工農群眾的文化,是發展國民經濟、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迫切需要,也是實現社會主義民主、實現工農管理國家和企業、克服官僚主義的必要條件。 列寧提出,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即在準備共產主義完全實現的條件的時期,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能夠最後實現共產主義的一代新人。列寧強調,真正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的任務是由青年來擔負的,由此出發,他提出了培養共產主義者的目標。他在《青年團的任務》中,提出青年的任務是學習,成為共產主義者。他認為,「青年學生應把培養共產主義世界觀當做首要任務」。為此,應該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培養共產主義的道德,掌握文化科學知識,他指出,「應該使培養、教育和訓練現代青年的全部事業,成為培養青年的共產主義道德的事業」。為鞏固和完成共產主義事業而鬥爭,是共產主義的道德基礎。共產主義道德表現在反對利己主義的集體主義精神、自覺的勞動態度、團結一致的紀律等方面。列寧同時又指出,只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青年的任務是建設。只有掌握一切現代知識,只有受了現代教育,他們才能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只有具備豐富的知識和實際本領以及不斷增長思考力,才能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自覺確立共產主義道德;也只有這樣,才能建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列寧強調,在培養青年成為一代新人中,要注意防止和全力消除可能造就出共產主義的書獃子和吹牛家的危險,應堅持理論聯繫實際,要和反對剝削者的鬥爭以及沸騰的實際生活聯繫起來,與工農打成一片。 列寧在現代科學革命已經發展到電氣化的時代,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十月革命前,他批判了民粹主義的「全民中等義務教育計劃」,揭露其是建立在窮學生服工役的基礎之上,是農奴制的空想。列寧科學地論證了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普遍性和根本意義。他強調要使普遍生產勞動同普遍教育相結合,成為「人類普遍和全面發展的條件」。他指出,「沒有年輕一代的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未來社會的理想是不能想像的;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列寧全集》第2卷,第413頁)列寧也十分重視實施綜合技術教育,將其解釋為,「從理論上和實踐上熟悉一切主要生產部門」。列寧在1919年親自起草的《俄共(布)黨綱草案》中,明確規定,對未滿十六歲的男女兒童實行免費的普遍義務綜合教育。列寧對實施綜合技術教育,既強調其原則性,又強調應從當時的實際條件出發。在《論綜合技術教育》一文中強調,要根據馬克思和俄國共產黨的黨綱來說明綜合技術教育的原則性的意義,並根據這一原則,從現實情況出發,立即實現許多馬上就能做到的走向綜合技術教育的步驟,同時擴大普通學科範圍,使學生掌握共產主義理論和文史地、自然科學等廣泛的普通知識和基本原理,避免過早專業化。 列寧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建設一支社會主義教師大軍的理論和政策。列寧認為,教師肩負著培養建設新生活的年輕一代的重任,是向工農群眾普及文化科學知識和進行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可靠支柱。列寧分析了十月革命後教師隊伍的狀況,強調從沙俄過來的絕大多數教師是一定會真誠地站到被剝削的勞動者的政權方面來的。他制定了團結、教育、改造和建設教師隊伍的政策。列寧多次親自出席各種教師會議,號召廣大教師擺脫資產階級的束縛,和勞動群眾打成一片。列寧把建設一支無產階級教師大軍作為實現文化革命的重要保證。列寧指出,在社會主義國家,教師有責任把共產主義思想傳播到居民中去,建設新生活的年輕一代有賴於教師的培養。廣大農村教師還能夠幫助黨去爭取農民。列寧強調提高人民教師的地位。他指出,「不提高人民教師的地位,就談不上任何文化」。應當把人民教師的地位提高到從未有過的、在資產階級社會裡沒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地位。應當提高教師的思想意識,使他們具有真正符合他們的崇高稱號的各方面的素養,而最重要的是提高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 列寧一向十分重視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領導。他認為社會主義的學校只能由共產黨領導,才能保證學校的無產階級性質。早在1909年,波格丹諾夫在義大利的喀普里島開辦黨校,建立反黨的派別組織中心。列寧在給該黨學員的信中,論述了學校是否事實上接受黨的領導和監督,是決定學校性質的根本問題。十月革命後,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等惡毒攻擊黨在教育領域裡的領導。列寧給以堅決的駁斥。他論證了公開承認共產黨的政治領導的必要性,說明必須運用全部國家機構的力量,使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實際訓練處於黨的領導之下。列寧還從理論上批判了以波格丹諾夫為首的無產階級文化派擺脫黨和教育人民委員部的領導、全盤否定一切文化遺產的錯誤觀點,從組織上整頓了無產階級文化協會,加強了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
推薦閱讀:
※我是如何發現馬克思謬論的!!!
※馬克思論在中國(全文)
※馬克思為什麼是偉大的?
※馬克思盤的使用詳解
※蘇小和:馬克思與斯密的學術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