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在公共與私人之間的作用 張鈺和李銀河的不同

 照時下部分人的看法,只要是成年人自願的原則,道德在公共場合就沒什麼用處了。張鈺事件出來後,有朋友說:「兩導演與演員之間的性交易,就像性交易本身一樣無處不在。所以,雖然我覺得這種交易不光彩,卻不會在道德上譴責之。」同樣,圍繞李銀河老師的性學三原則(自願、私密、成人之間),也有網友認為:「大家都是人,一樣的人,怎麼可能因為別人選擇的生活道路和你不一樣,你就心生歧視呢?人家只要沒有侵犯他人的權利與自由,你有什麼資格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指手畫腳呢?」

  這種觀點的核心是:1.不承認任何普遍適用的公共道德標準;2.認為個體在其私域不僅是自由的,而且這種自由還應當是一種權利。對此,我無條件贊成。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這種觀點不會幼稚到認為根本就不存在道德,它只是假設,道德大多屬於私人空間(這個空間不僅包括個體、家庭,也包括與之有關係的親屬、朋友乃至同事等等),從而,道德是多樣的,分別作用於各個不同的場域,只有共處於這一場域中的人,才可以彼此以道德相規,通過相互之間的互動,來維持彼此之間的道德認同(這一互動的主要機制是通過將不符合自己道德觀念的人排除出自己的私人空間來實現,也就是建立在恐懼被排斥的心理之上)。此外,這種觀點的主要針對指嚮應該是權力,李銀河的性學三原則其含義也主要是免予制裁的權利,並由此構建屬於個體的私人空間。

  但是,這一觀點有點被推得過分遠了,行動自由和免予制裁,以及普遍適用的道德標準之不存在,並不能直接推導出在公共空間針對發生在私人空間的事情進行道德批判的不可能:首先,道德批判如果不指向強制,則並未觸犯行動自由,也不會直接帶來制裁;其次,沒有普遍適用的道德標準,只意味著批判者與被批判者之間不能構成現實的互動。也因此,公共空間的道德批判本身的作用並不全是道德的(因為它主要不是訴諸被排斥的恐懼心理作用於被批判者)。我認為,公共空間的道德批判的作用其實主要是在傳達一種道德觀念,讓持同樣道德觀念的人彼此認同;讓持不同道德觀念的人知道其對某些事情的真實態度。

  我認為,公共空間的道德批判,只需要兩個要件:1.被批判的事物被呈現在了公共空間;2.依據批評人自身的道德觀念,而不能僭取普遍、主流之類名義。前者意味著,你不能衝進別人的房間評論,只有別人打開了房間自我展現之後,你才可以評論;後者則意味著,道德批判只是一種個體評論,是一種態度的表達,同時,這一道德觀念的持有本身應是真實的——要是被人發現言行不符,批判者立刻就會被批判。

  可見,公共空間內針對發生在私人空間的事情進行道德批判,不僅是可能的,也有其表達的作用。對於這一點,我需要補充幾句,在一個高度複雜的巨型社會,同時也是一個流動性很強的社會,這就意味著,人們必須經常頻繁地轉換自己所在的空間,能夠快速有效地理解他人所持有的道德觀念,就具有其相當的價值,而這就需要道德觀念本身的表達,當然,我說的公共空間,不僅是大眾傳媒,也包括街頭巷尾、會所場館。正是通過在公共空間的道德批判,才能夠形成認同(或疏離),實現社會群體的自組織,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各種亞文化的圈子。

  由此,當張鈺自己把東西曝光出來之後,對其加以道德評判是沒有問題的;同樣的道理,李銀河的所謂性學三原則在針對權力的介入時合理,但是,某些性行為一旦遭遇到自願曝光,也不能避免被道德批判。自由和權利可以隔離權力,但卻不可以免予批判,恰恰相反的是,只有充分的批判,才能讓自由和權利更好地得到行使。也就是說,唯一需要警惕的是批判和權力的結合,而不是批判本身。或許是我們對於批判與權力的結合餘悸未消,所以我們對批判也萬分警惕起來,而這未必是正確的。(
推薦閱讀:

李銀河:婚姻制度終將消亡
天文突破!我們終於知道,麥哲倫星雲是銀河系的「食物」!
[轉載] 李銀河:超前與先進
李銀河之後希望再有代表提「賣淫除罪化」
【原創】銀河拍不好 可能是因為你不會用這個APP:stellarium(附下載鏈接)

TAG:道德 | 銀河 | 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