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精進念佛感悟

前言 為了幫助廣大學佛信眾加深對佛法的認識,並引導大家更好地將佛法落實在生活實踐中,雷州市圓覺禪寺主持上有下生法師發大慈悲心,在湛江市、雷州市、遂溪縣、新會市、江門市等地寺院,流轉主持精進佛七共修念佛法會。並發願「所有參與的念佛者,菩提增長。一切眾生,見者聞者,臨命終時,得見彌陀,接引往生。親蒙授記,回入娑婆,廣度有情。祈禱諸佛菩薩放光普照,陰昇陽泰,人心向善,國界平安,風調雨順,家家幸福,人人平安快樂,菩提精進,同生極樂,不退成佛!」 這是難得的同心共修的殊勝因緣,本人有幸曾經參加過打佛七,儘管毫無成就可言,但是有生師父的開示卻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師父領導精進佛七不遺餘力,並且儀規形式足為典範,所以我對有生法師領導精進佛七非常敬仰。他為了佛七幾近廢寢忘食殫精竭慮,主持道場,為大家慈悲開示修學法要。我聽後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修學漸上軌道,並且也喜歡上了寺里那種晨鐘暮鼓的生活,一句彌陀聖號二六時熏習使我淡忘了城市和塵世的紛擾,身心變得清凈了,妄念少了,心地也安祥了,世界在那一刻變得不可思議的美好。我很是感激,感激諸佛菩薩的慈悲加持!感激恩師懇切的開示!如何回報這麼厚重之恩?唯有真信切願精進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忍證無生,具足智慧方便,乘願再來,廣度眾生,圓滿菩提,才是大暢十方三世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出世的本懷,才是最上報恩。 現把自己在精進念佛中對恩師開示的感悟錄選出數篇,與同修們結緣共探。 天南居士 乙酉年春 圓覺念佛會 圓覺禪寺環境幽靜,道場信息力強。佛像莊嚴,威攝心魂;三藏經論,慧光照人。更有晨鐘暮鼓,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到此處心胸愉悅恬暢,煩惱煙消,自在清涼,給人以朗朗清曠,帶人以返樸歸真。這裡人人在修菩薩行,個個在了佛陀願,存地藏純厚之心,法觀音慈悲風範,啟文殊光明智慧,行普賢十大行願,同走菩提路,同登般若船。倡現代文明於塵世,救世風民心於危卵,共同營建人間凈土,描繪人生綠園。與時俱進的現代佛法,藉由佛學之研究與體證,以恢復人心的圓覺本性,圓滿人類的文明與生活。 娑婆如苦海,念佛如乘船,生凈土如到彼岸,積善如帆楫盤費,念佛是正因,積善是助緣。夫生死海深,非念佛莫能濟度;菩提路遠,非凈土難以到達。一七為期精進無間,十方善友一時俱集,勝會宏開。主七法師令人非常敬仰,他廢寢忘食殫精竭慮,儀規形式足為典範;慈悲開示修學法要,聽後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諸位師父慈悲為懷,弘揚佛法不辭勞苦。當地居士菩薩心腸,賓至如歸令人感動。我們無以為報,唯有萬緣放下,二六時中提起佛號,專心念佛。一分誠敬一分利益,諸佛菩薩慈悲加持,精誠所至感動龍天護法,一場喜雨從天而降,緩解雷州十多月來的旱情。 圓即圓滿,覺即菩提。圓滿菩提,是為佛果。良以過患離盡,功德滿足,無不圓明覺,故稱圓覺。圓覺之性,即一切法之平等真如,一切眾生之平等真如,故舉圓覺之名,則一切法性,一切眾生性攝無不盡,以皆平等真如性故。明圓明覺,本無一切虛妄妙圓覺性,本自空寂,清凈平等,廓若太虛。是覺圓果滿,覺都圓了,圓覺;果都滿了,果頭的佛,最尊!覺滿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覺圓滿。自覺也圓滿,覺他也圓滿,覺行也圓滿,所以成了佛。佛之所以為佛,因為他的生命究竟圓覺。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 精進念佛,念佛精進。一心皈命阿彌陀佛,願以凈光照我,慈誓攝我。日日念佛,天天精進,七天如一日,一句彌陀不離口。高聲念、低聲念、六字念、四字念、緊念、緩念、朗念、默念。聲聲佛號為百劫千生消業障;為四恩三有啟因緣。功夫增長,精進不懈,勇猛精進、念佛精進、誦經精進、佛七精進。精進修行之勇氣得到極大提升,甚至於連肉體氣機也明顯精進。精進念佛,一心不亂,求生凈土,超出三界。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台,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早證究竟菩提,惠益眾生。 2005、3、23、 放下萬緣是念佛的先決條件 萬緣放下,口心同念是念佛的先決條件。「念」字的含義,古寫「唸」從「今」、「口」、「心」,就是現前心口一致。有生法師說「一句佛號從口中清清楚楚地念出來,還要明明白白地聽到心裡去,念念要心不離佛,佛不離心,這才是念佛。」佛以心而有,心以佛而立,要論心的話,全佛都是心;要論佛的話,全心都是佛。全佛都是心,所以心外無佛;全心都是佛,所以佛外無心。也就是說佛不異心,心不異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由於這個道理,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心中之佛;我的念佛心,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如果一邊念佛一邊不停地生出別的念頭來,想別的事情去,那還是念是非,而不是在念佛。所以我們要萬緣放下,至誠懇切單提一聲佛號,達到每一個心念都是佛號,這樣現前當來必得離苦得樂。 什麼叫萬緣?外則宇宙萬有,人我是非;內則身心世界,妄想雜念。合外在的繁雜境遇和內在的煩惱思緒,稱之為萬緣。萬緣所包括的內容很多,但究其主要的可以說是造成有情生死輪迴不息的業因。業遇到種種因緣而產生果報,由於每個人所作的業不同,所得的果報也不同,但都是自作自受,任何人都代替不了,它有很強的作用力和牽引力,故稱之為『業力』。我們想好好用功發心念佛,而心念總是無法靜下來,這就是業力在作怪。是因為我們的內心有著錯誤的意識,心中因為「我執」的作祟,就發生了很強烈的貪心慾望,竭力去追求那更多與更好的,多上還有更多,好上還有更好,貪慾沒有止境,追求也就沒有止境。「這個是我的,那個也是我的,天下都是我的。」於是放不下,由於放不下,苦便產生了,所以佛說貪慾是一切痛苦的根源。用法界的眼光看,地球的生命尚且都是短暫的,更不要說人生,更不要說人生所遭遇的境界了。有誰見過不死的人,誰人的一生都是一帆風順的,誰人富得久,誰人窮得長?有權能保證你永遠尊貴而無失勢嗎?有錢能保證你子孫富裕嗎?子孫比你強,遺產是多餘的;子孫比你弱,遺產是不夠的。你的夢做得再香也有清醒的時候,該向前時就向前,該回頭時須回頭,要知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呀!待到黑白無常來請你時,你能說:「我有財富、有權力,我不捨得去;我太忙,沒有時間去,我不去。」你不去行嗎?人類的生生死死、時明時暗、又陰又陽地發展都是按「因果規律」去進行「六道輪迴」。唯有大慈大悲阿彌陀佛,才能救我們脫離娑婆之苦。 萬緣放下,萬般自在,我們既然知道了,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無生,頓證菩提毫無絡索;其次則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來清凈煩惱菩提,生死涅盤皆是假名,原不與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夢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與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漚一樣,隨起隨滅無礙本體,不應隨一切幻事的生住異滅,而起欣厭取捨,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樣,自然要塵識心消落,貪嗔痴愛泯滅。所有這身子的痛癢苦樂、饑寒飽暖、榮辱生死、禍福吉凶、毀譽得喪、安危險夷一概置之度外,這樣才算放下。放下,一切放下,永遠放下,叫做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別不起,執著遠離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體顯著。至此是參禪的條件具備了,再用功真參實究,明心見性才有份。  放下就是把心從執著的牢獄中解放出來,因為你認識到一切痛苦、恐懼和挫折都來自執著心的貪慾。在比較深的層次里,由於你越來越了解心性而產生的體悟和信心,可以啟發深廣而自然的寬容心,讓你的一切執著,在念佛的啟發中溶化掉,讓心自在無礙,才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蓮華化生。所以學佛人有一句話,看破,放下,自在。印光大師教人念佛要放下,放不下就是地獄,放得下就是極樂。我們一定要策勵自己,一定要有這種想法:「如果我放不下這個六道身心,就要下地獄了。這種苦,唯有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可以救度我。」這樣,你一定能至誠懇切提起佛號了。  2005、3、15、 消除煩惱是念佛的關鍵 消除煩惱,單起佛號是念佛關鍵。大家都明白,「唸」字從「今」、「口」、「心」,「今」字又從「人」、「丶」、「乛」,從古文釋義,「丶」表示絕止,「乛」表示疏通、覺悟。止與覺為緣,覺從止生,化波為水;亂與昏為緣,則使真為妄。也就是人要清除了煩惱,心才得清凈。正如有生法師開示所說,「以清凈之心,口中念出的佛號,念一聲是一聲,佛號不斷則伏妄歸真,自性清凈佛則顯。切記不可外求,寂照便覺,失照便昏,佛號不斷即可。所謂願同念佛人,往生極樂國,便是指清凈心中,至誠起佛號的那種行人。」 靜坐的時候可以起起照,看你這聲佛號是不是從清清凈凈心中起來的。恐怕從清凈心中起的佛號,三聲兩聲都沒有。如果能清除煩惱,自然能至誠念佛,就得自在。我感覺到從清凈心中,單起一聲阿彌陀佛佛號,如果能維持二十分鐘就得到了很大的受用。念佛時,必須經常用功觀照,使每句佛號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念出來。如果在念佛中,還想其它的事情,還雜有其它的妄想,起想入非非的念頭,怎麼有辦法修行?如果萬般煩惱掛在心頭,又如何能在念佛堂里自在地念佛呢? 其實清除煩惱並不難,煩惱是隨緣而生,因緣而起。只有明白道理,認識到煩惱因何而起,因何而有,因何而生才能擺脫。曾經有一個盲人,自從在地上拾到一隻金戒指後就整天悶悶不樂,人們很奇怪地問個究竟,你想想他怎樣回答?他說:「我雙目失明也拾到金戒指,你們一天不知拾了多少。」後經人開導,知道了路上掉落的金戒指是極少的,一個盲人能拾到是非常幸運的,這才快快樂樂地生活。可見煩惱是由心而定,同樣的事由於人的覺悟不同,或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可能就有完全不同的結論。心念一轉,海闊天空,人生何其快樂!心境一變,煩惱就是菩提,身心愉快,解脫的涅盤就在眼前。其實只要明理明心,明白社會人生的一切道理,自心平靜如水不起一念,煩惱從何而來?所以大家可以辦得到啊! 如何轉煩惱成菩提?首先要求自己在利益、名譽面前、在一切好事壞事、吃苦享樂等等面前,要先檢點自己,吃虧上當的事自己去做,有好事讓給別人,這就是修行,這就是在淡化我執,優化自身素質。其次是處理好和諧自他關係,要學會諒解他人,即使對方有什麼對不起自己的地方,也要出於一種相互的關愛給予諒解。另外,我們在和他人交往的時候要有感恩的心態,感激所有使你堅定成長的人,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定慧;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了你的自立;感激鞭打你的人,因為他消除了你的業障;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鍊了你的心志。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我們還要有奉獻的精神,因為一個人的存在是和周圍所有人、和全世界所有人的存在分不開的。我們不但要感恩奉獻,還要知道我們的相識都是無上的因緣,我們一定要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佛緣、法緣、善緣、人緣。如果時時刻刻想念阿彌陀佛,我們這個緣分就能夠真正的珍惜。這些方法加在一起就是佛教的智慧和慈悲,優化自身素質靠智慧,和諧自他關係靠慈悲;有智慧就能覺悟人生,有慈悲就能奉獻人生。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就是我們化解煩惱的最好方法。 要想作到這一步,平時就要放下人我、是非、好惡之想。要你放下人我、是非、好惡,並不是要你不辨人我、是非、好惡。而是要你雖然明辨人我、是非、好惡,卻不起憎愛心,不取相分別,不隨其而轉,不因其而起煩惱。不為境轉,不生煩惱,才能一心念佛。以這種至誠的念佛心,對待人我不起憎愛,對待是非不起憎愛,對待好惡不起憎愛,那就叫清凈心除煩惱了。禪宗說這種修行法門,是「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菩薩便叫不變(念佛一心)隨緣(不生煩惱),隨緣不變,我們修念佛法門也是一樣。一天廿四小時都要作到「一心念佛,不生煩惱;不生煩惱,一心念佛。」  清凈心除煩惱,固能至誠心起佛號;而至誠心起佛號,也能清凈心除煩惱。清凈心除煩惱是自力修;至誠心起佛號是他力修。念佛法門,就貴在自他二力成就。希望大家用功念佛,一定要念到佛心打成一片。那樣一定可得往生。 2005、3、16、 廣種福田是念佛的根本 廣積陰德,廣種福田是念佛的根本。「田」字中間是「十」字,為什麼有這個「十」字?因為有人我之分,這塊田是你的,那塊田是我的,所以要用這個「十」字來劃分開來。如果我們能放下人我,沒有你我之分了,就不必要用「十」字來劃分了,那麼這「田」就變為「口」,即「口」是一塊大「田」,也就是「唸」字從「今、心、田」,也即是現今的心田了。心是一切善惡法的根源,是萬法的根本。有生法師說「我們日常思慮之心,可為善、亦可為惡,十法界不離此心,成菩提亦即此心,唯菩提心是真心,其餘皆妄。」也就是念佛要注意現前的心田,要具有菩提心,要廣積陰德,廣種福田。 六祖慧能大師曾說:「一切福田離不開自己的心。能從自己的心田去尋找,是沒有得不到感通的。」從古到今許多事實以及我們在人生道路上都反覆證明這些道理是真實不虛的。明代人袁了凡被雲南孔先生推算終身命運,某年考試中第幾名,某所當貢生,某所做知縣,都一一應驗。因此確信人生一切遭遇,全是命中注定,自己絲毫無能為力。後來,遇見高僧雲谷禪師告訴他,方才懂得命運既是有一定的,又是能夠改造的。便從此立志造命,廣積陰德,每天記「功過格」,嚴格檢查言行心念;並誦持經咒,以求感通。從這以後,孔先生所算的命全不驗了。我們念佛修學是要學佛的「覺」,非單靠那些儀式、儀軌可成。因而我們學佛必須具正知正見,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菩提心」。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是為魔業。」由此可知:只有發了菩提心,才能與佛菩薩相應。《華嚴經》里講得很清楚,普賢菩薩答普慧菩薩二千行門裡的第一重點,就是說菩薩所依者是菩提心。善財童子在五十三參求訪善知識時,開門見山地表明已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由此可知,我們學佛者要成佛道,一定要有菩提心為基礎。不管你是什麼身份,與別人都是平等的,關鍵是你的心要慈悲,隨緣應世,把心安於當下做好本職工作,孝順父母,助人為樂,文明禮貌,愛護生靈,廣積陰德,廣種福田,這些是在你身邊出現的修佛之理。一個居士雖然皈依了三寶,但他仍是在家的俗人,既是俗人就該照著俗人的生活軌範去生活,而且要比沒有信佛的俗人生活得更積極、更和諧、更美滿、更有朝氣、更有活力。唯有如此才能使得自己愉快,使得他人敬仰,並使他人樂意來接受自己的影響。俗人生活的第一要務便是建設和樂的家庭,對父母要盡孝,對子女要慈愛,敬與養,教與育,做到自己最大的可能,才算盡了父母與子女的責任。夫婦是家庭的重心,彼此之間一定要堅守貞操,要敬愛對方,要體貼對方,夫婦間的感情融洽了,縱然是菜根布衣的生活,仍是一個可愛的家庭。因為,一個居士不能由於信佛而破壞了家庭的和樂,應該由於信了佛的緣故,而使家庭更加和樂起來。否則的話,你的家人因為不滿你不顧家庭而只顧三寶,他們不但對你起反感,也會連帶著對佛教起反感。這樣一來,你本為了恭敬三寶,卻使你的親人變成了三寶的反對者,這是非常不幸的事。菩薩是以普度眾生為要務,居士是理想的菩薩道的實行者,如果你把自己的親人拒之於三寶的千里以外,還談什麼普度眾生呢? 有些居士當他們信佛學佛之後,竟與他們的社會關係疏遠了、冷淡了、隔閡了,甚至被人視為孤獨、冷漠、不近情理的怪物。當然,這是由於他們的慕道心切,他們一心嚮往解脫之道的出世生活,所以跟他們的社會關係漸漸地脫節了,接不上了。但是,這不是一個居士應有的態度。事實上,在佛教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證大果位的人,對於社會的大眾無一不是熱烘烘的。這種熱就是慈悲心──菩提心的流露。信佛學佛是為發菩提心,信佛學佛之後的居士,反而放下了菩提心,豈不成了背道而馳?一個居士,應當是一位菩薩道的實行者,首先要變換自己的氣質,再來佛化家庭,然後佛化社會。 一切常理都包含著佛理,「佛在心中」啊!一心念佛,一心修佛,修成佛心、佛性、佛德,這就是佛光普照,你就可能成佛了。 2005、3、21、 念佛要了生死心 有生法師說:「佛七的意義是什麼?七是圓滿,我們來這七天要有圓滿。就要講求發心,而且要發大心、發誠懇的心、發大菩提心,身口意要清凈,具足大慈悲心來打佛七。只要知見正確,佛未嘗放棄過我們。」娑婆世界有許許多多的事務糾纏,打閑岔的事情太多,學佛的目的就是要了生死,大勢至菩薩給我們作證明人,他生到極樂凈土,位居西方三聖之一,就是念佛的成果。 要修持凈土法門,當先建立信心,依信心為支柱,然後才能生起舉動,才會因果圓滿,否則佛門雖大,不度無信之人。有了信心而後發願,由願生行,阿彌陀經有「信、願、行」三要義是為生西而準備的三資糧,其中「行」即是持名,即含「信」、「願」二義,蓋無信願者即不能行。經上說:「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接著說「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在其前……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很明白的說是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可往生。 念佛時若是隨喜念念,只能種善根而不能了生死,若要了生死,一定要把念佛當作功夫用。凡夫從無始以來,煩惱深厚,把佛性錮蔽了,必須斷除煩惱,佛性方得顯現。而欲斷除煩惱,太不容易了!要生到西方去才容易斷除,所以帶業往生是念佛法門的殊勝。但業力的力量太大了,地藏經云:「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佛道。」斷除固然甚難,帶去亦不太容易,要想把業力帶去就必須多念佛,加強佛的力量才行。我們若打算了生死,一定要認真的念。假使不能生西,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想修亦不能修了!所以務須珍重現生人身,好好修行,多念佛加強佛力勝過業力,才能把業帶往西方,而不致被業牽入惡道。 我們為什麼會輪迴生死?誰在起惑造業?誰在輪迴生死?這都是心,所以佛法教我們要修心。有生法師在今天開示中講了「一個大富翁與四位太太」這一則精彩的故事,故事中那美若天仙的四太是指我們的身體,每個人都為自己身體裝飾得美麗打扮得年青,但美麗年青對我們的將來並沒有幫助。要再改嫁的三太是指大家喜愛的錢財,人死的時候再多錢財也要讓給別人用了。要照顧家庭的二太是指那困難時才思念的親戚朋友,親戚朋友在世間未完的事還多,人去世時他最多在送殯的行列中走一程。一向沒有得到理睬的大太太就是我們的心,心常常跟著我們為我們服務,我們卻不去理睬它。這故事不但精彩,而且富有哲理和饒有意義,它警告我們人生要時常護心、時常修心,人生除了要解決生活問題以外,還要注意到生死問題。 我們來參加佛七坐下來靜心念佛,將來念佛功成生到西方,那是真正收穫,真正歸宿,也是真正為你自己。所以要發道心念佛,念一聲佛,功德無量,法樂無量。只是一句阿彌陀佛懇切的念,把念佛的力量送到西方去,時至機熟,自能得到一心不亂。如果只是隨喜念念,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既不懇切又不精一,恐怕成功的希望很少。 2004、2、1、 念佛的利益 甲申年元月初十日開始孟春佛七法會,此次眾人一起念佛,共修的力量非自修所能比擬,在互相激蕩中將佛號念到心裡去,既可以藉著大眾威德鞭策自己向上,又可以促進彼此道誼。在為期二十一天的念佛共修中,有生法師還深入淺出的演講佛法,使大家對菩提心在修行中的重要意義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這次佛七使參加者得到清凈的法水洗滌,心地無邪,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祥。 一心念佛,念佛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心愿與佛相應就是念佛。心不清凈始終得不到清凈平等覺,離開妄想就可以得到清凈平等覺。清凈平等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究竟圓滿的大菩提、大涅盤。祖師大德教我們念佛,分別執著才起則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它伏住,這是初步功夫;更進一步這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化解了;更深的功夫是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圓融了。同樣念一句阿彌陀佛,各人功夫不相等。善財童子參訪的第一位善知識,就是用這種方法。佛法里的排列順序是有意義的,不是隨便排的。五十三參第一位善友代表『念佛法門』,最後一位善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徹始徹終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最後求生西方凈土,我們要從這裡去領悟。奉勸大家,至誠念佛,用成所作智導發境智,一念清凈一念佛,念念清凈念念佛。慢說七天如此定得往生。就是一天如此也得往生。阿彌陀經不是告訴我們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嗎?如果你口念佛,心也念佛,心口如一,定蒙阿彌陀佛加被,求生西方獲得無生法忍,再來娑婆維持。 另外,念佛不是死後才得到利益,而是馬上就得到利益。那些不學佛的人一生為為金錢、為情愛、為名利、為官位而終日忙碌,請問他們忙些什麼?幾十年辛辛苦苦,到頭是凄涼而死,死後還是茫茫無所。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有這樣的經驗和體會,當忙碌一生依然一無所有時;當苦苦掙扎過後心力交瘁而又無以慰藉時;當從一個起點出發兜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來的起點時,心靈最覺空虛,最容易產生人生無意義的情緒,最容易對一生中為了追求目標而犯下的種種不良行為感到愧疚,最容易為過去的痛苦和煩惱感到不值。但往往這時候生命也快走到了盡頭,醒悟來得太晚。我們處在這種榮辱、是非、毀譽、得失的複雜的社會,天天要與外境抗拒,時時刻刻要提高警覺,稍微不謹慎就墮落。一種無形的苦、莫名的壓力、陷在感情漩渦中、工作的壓力、窮困逼身等等種種的苦,幾乎無時無刻環繞在周圍,一不小心,這些苦都會纏到身上,使我們感覺人生越來越乏味。失去了生活的重心與方向,難免就要陷入迷失、彷徨、無助中……而真正可以排解苦悶,滌除塵垢,引導脫離苦海的唯一方法就是——念佛。 古人道:「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因此,當我們的心受到污染的時候,要用清凈的法水來洗滌,才能使心地無邪,使人生有意義。念佛是三根普被、利鈍兼攝的修行法門,尤其適合繁忙緊張生活的現代人。我們能收攝身心,來這裡用功念佛,是有極大的福報和因緣。一句彌陀聖號二六時熏習使我淡忘了城市和塵世的紛擾,身心變得清凈了,妄念少了,心地也安祥了。專一凈心學佛念佛的經歷,已讓我深刻感受到佛法的真實不虛,阿彌陀佛濟世悲願的不可思議。不過,「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其中奧妙還是等諸位能夠深入之後才說得清楚。在這裡我奉勸大家,既然一直都在絞盡腦汁與自身的煩惱作鬥爭,那麼為何不可以把念佛納入自己的人生計劃與人生指南當中呢?也許一個立足點的轉換就可以換來面目一新的效果。試著去念佛吧!你失去的只會是我執與偏見、痛苦與愚昧,你獲得的將是整個身心世界的全面改觀與提升!佛法真是無邊,佛理確實奧妙,只有通過生活我們才能慢慢感悟到。 2004、2、20、 佛教與科學 佛學與科學是兩條尋求宇宙與人生真理的道路,因為兩者的目的、方法不同,所形成兩條完全平行的軌道。佛學用「修心」、「禪思」等靜態體驗方法,即採用「悟」的方法,去探索宇宙與人生的總規律。而科學是用儀器檢測實驗方法,即採用「做」的方法去尋求生產力的發展,著重為人類的物質享受服務。所以個性、哲理、信仰闡然不同。佛學講唯心,講內求修鍊,講信仰崇拜,考慮人的靈魂,講修來世,適應自然,爭取不再托生為苦海中的人,滲透在人的心靈之中。而科學講唯物,講外取享用,講「主義」,講技術,講今生享受。考慮人的軀體,爭取物質水平的提高,深入人的生活之中。 現代人們常常把如來、觀音人格化,降低到地球人中的低層生命行列中來,成為人類中的庸俗的佛、有肉體的「活佛」,這是迷信的表現。地球人屬三維空間的凡人,當然不法用功能去溝通四維空間的外星人神化,更談不上去認識五維空間的「佛」。因此迷信在所難免,但是從「迷信」到「明信」,這是人類開悟的必由之路。有人說,「寺里的菩薩是佛。」錯了,那是佛的載體。「觀音是佛。」也錯了,她是佛的大慈大悲的佛性的化身。「寺里的方丈是佛。」更錯了,他們是佛教的專業人員。「佛在哪裡?」佛在天上,在心中。佛學可悟不可說,一張口就錯,為此我們更應該悟佛。佛不是生命體而是宇宙整體規律,故佛存在於全宇宙,所以說佛在天上。人是宇宙的活細胞,它必須服從宇宙規律如輪迴法則等,因此佛也在我們的生命之中存在。其實只要我們心中有「佛心、佛德、佛性」,即大慈大悲的善心,也就稱為佛存在我們心中。一切違反宇宙規律的事物就可以稱為非佛,即是魔。修佛就是把魔征服,讓自己的生命走進佛的正道,進入宇宙規律的運轉之中。 佛理用沉思冥想的「悟」方式去尋求真理,找到的理皆不屬常理,是悟出來的有關宇宙(大千世界)和人生(主要是靈魂)的哲理。佛理講「四大皆空」,講「空」中有「實」(能量)的規律,比方講「六道輪迴」、「因果報應」都是實實在在的關於度眾生脫離人生苦海的方式方法。 佛理主張清心靜修、忍讓、灌頂、開悟、結緣、坐禪……這一系列的修練大法之目的是為了「修來世」服務。它有千法萬法,無法才是最高的佛法。為什麼?因為有法總有局限性,容易出偏差、追求、走火、入魔,有法就要對比,出現門派對峙,爭強好勝而落入魔界,有法則實,難以入空。從「法無定法」到「真法無法」,那才會有佛法無邊而進入宇宙佛國。所以應從有法入手到無法的明凈虛空境界,才能自在圓滿。六祖的成功在於善「悟」,從「菩提並無樹」,一直悟到「何處惹塵埃」的「空」,從而透視了塵寰,理解了佛的「皆空」境界。我們活著,要追求有價值的人生,在這一望無垠茫茫無邊的人生苦海里,我們必須駕著信仰的船筏,才能夠使身心安住,使生活更充實,更美化。佛教與一般哲學不同,佛教不只是講知識,講理論,佛教更注重虔敬的信仰,完美的道德。但是,佛教最主要的卻是重視實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修行」。 2004、2、2、 佛教對宇宙的描述 一個世俗之人,他或許從未踏進過佛寺,也從未閱讀過佛書,但若要問起他有關佛教思想的常識,他肯定能隨口說出「看破紅塵」、「四大皆空」之類的話語。的確,在佛家經典和口頭上,「空」是佛家運用得最多最廣的術語之一,已經滲透到了大眾世俗文化的各個階層,即使是一個對佛教常識一無所知的人,他也能從閱讀過的一般的文學書籍中,從社會生活的日常用語上,了解到佛教是一個講「空」的教派。如果說佛家對「苦」的覺悟,以及從生命流轉的因緣鎖鏈和事時無常中探尋苦的根源,還主要側重於社會人生體驗的層面,那麼對「空」的覺悟,則是深入到了宇宙本體論的層面。在佛家的超越意識中,「空」是一個極高的境界,也是佛家藉以點悟眾生最基本,但又最透徹的法理。 走進寺宇常見「法輪常轉」四個大字,可是有誰去探索其中含義呢?「法輪」指的是宇宙的法則,好象一個輪子;「常轉」是不停地運動。即時空、物能、陰陽、虛實在按一定的法則進行轉化交變,永恆進行,運動不止。「法輪常轉」可用三大法則簡練地破譯佛學對宇宙的描述的奧妙。 法輪第一法則是永空。「空」是佛的物質觀,時空本源本質上是「空」的,一切實的事物的本質都是空的,叫做實中空,即「皆空」。空的概念太深,要用「悟」去理解。什麼是空呢?要了解佛家關於空的含意,先應該掌握佛家關於色的思想,佛家所謂「色空不二」,空與色是密切相連的。色,佛家稱之為有形萬法,即宇宙萬有之現象存在。色有四種摹本構成成份,一是地大,意指堅強性;二是水大,意指流濕性;三是火大,意指暖燥性;四是風大,意指輕動性。由四大和合形成的一切法,無論有形無形都屬於色的範疇。佛家正是從色由四大和合因緣而生這一點,得出了「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看法。 雖然佛家在闡釋空的義理時,也曾把那種視萬物為無物的空觀視為妄見,稱為「頑空」、「惡取空」,但畢竟空是作為與色相對應的範疇提出來的,是以強烈的人生覺悟為背景的。因此《心經》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所包含的最基本的涵意和目的,還是要以空否定色,否定現象世界的獨立價值,以便破除人對紅塵世界的貪戀和種種愚痴行為,以達到徹底解脫的目的。所以一般世俗中人一旦接受了佛家空的思想,多半就會有一種人生如夢的恍然徹悟,就會對目迷五色的續紛世界視若無物。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有這樣的經驗和體會,當忙碌一生依然一無所有時;當苦苦掙扎過後心力交瘁而又無以慰藉時;當從一個起點出發兜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來的起點時,心靈最覺空虛,最容易產生人生無意義的情緒,最容易對一生中為了追求目標而犯下的種種不良行為感到愧疚,最容易為過去的痛苦和煩惱感到不值。但往往這時候,生命也快走到了盡頭,醒悟來得太晚。而佛家以空醒世,目的便是要消除人生中的此類悲劇,要人們儘早而不是在將要離別世界的時候才痛苦地醒悟到貪戀和太過執著的不值,這樣,痛苦就會避免,甚至無從感覺。 法輪第二法則是永動。「動」是佛的運動觀,時間空間、能量物質、虛事實事、無形有形永遠在進行交變轉化,易學上稱為「陰陽交變」,佛學上稱為「法輪常轉」就更有深層意義。「交變」、「常轉」都是按某種「原因」進行、發展、演變而出現某種「結果」。因因果果無止境地進行。你敬我一杯酒,我送你一束花,你踏我一腳,我打你一拳,這叫做「因果報應」。報應分善報惡報兩類,全憑「因果律」進行。佛學講的「因果報應」包括廣義的看不見的部份,範圍廣(從天體到生命),時間長(從前世到今生)。反映在天上,屬「時空轉化」;反映在生命,屬「六道輪迴」。為了早日了結因果,佛家提出一個深遠的要求叫「大慈大悲」,大講特講忍讓,寬大為懷,不與「敵人」斗,一忍再忍,決不殺生,寧可吃虧,也不落下「因果孽債」。以便功德圓滿,接受普渡離開人間苦海,不再參加輪迴。為了修來世,要吃得起虧,要還孽債,要不再製造因果債務,因此要積德行善。 法輪第三法則是永恆。即永空的宇宙進行的永動是永恆的。 2004、2、4、 佛教與人生 「佛法無邊」是說佛的道理浩如煙海,我們即使盡一生的精力,也難窮究到徹底。佛法,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教法,釋迦牟尼佛是降生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和說法在人間的,所以他的教法跟我們人生是有很密切的關係的,佛法是闡明人生宇宙的真理的。釋迦牟尼佛自己覺悟了人生宇宙的真理以後,為了要使世界上還沒有覺悟的人覺悟,便到處去演說佛法。當時佛所說的許多教法,經過後來弟子們編集就成為三藏十二部經典。在那麼多的經典裡面所詮說的道理,當然是很多很多,其間有四種道理,是極為重要的。 一、無常──世界上的一切東西都是時時刻刻在遷流變易、演化不息、變化無常,所以人生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一般人因貪求無厭,一切要佔為己有,由是起惑造業,輪轉生死不能解脫。所以佛法揭示無常,目的就是要破除人生的妄執。學佛的人如果明白了這種無常的道理,便可悟到人生的一切,都好像空中的浮雲,水上的泡影,鏡里的空花,水中的明月一般虛幻不實!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二、苦──我們的心理上有貪、嗔、痴、煩惱擾亂的痛苦;身體上有老、病、死相繼而來的痛苦;在家庭里有愁衣、愁吃、生離、死別的痛苦;在社會上有是非鬥爭,怨憎相會的痛苦。除此以外,我們內心有所求不得的痛苦,外界有風災、水災、兵災、瘟疫等痛苦,人生在世實在苦難太多了!苦,時時控制我們,威脅我們;苦,緊緊跟著我們,綁著我們,使我們動彈不得,解脫不能,所以人生就一直在苦中生活。現實的世間確實是很苦的,學佛的目的便是要離苦得樂,我們應該先認識苦,知道了苦才能痛下決心,修習佛法追求快樂,所以知苦是入道之門。 三、空──世界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起的。因是生起事物的主要條件,緣是生起事物的輔助條件,因緣湊合,事物就生起存在;因緣離散,事物便宜告消滅,消滅即是空。所以佛法說空,乃是緣起性空,也就是一切事物既是仗因托緣而生,離開了因緣便沒有固定的自性,沒有自性之所以說是空的。 四、無我──「我」字左邊是手,右邊是戈,戈是干戈,代表兵器,手上拿著兵器的傢伙殺氣騰騰,一望就知道不是好惹的東西。所以一個我見重、我執深的人到處不受人歡迎,但是一般人都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我」的存在,你要是問他:「你有一個我,我在那裡?」他就會拍著自己的胸膛,或者指著自己的鼻子說:「這不是我是什麼?」其實,我們的身體是四大假合的,根本就沒有我!普通一般人都認為生命體是我,根據佛法分析起來,我們的生命體是由五蘊組織而成的。五蘊是什麼?色、受、想、行、識。色蘊屬物質,受、想、行、識四蘊屬精神。在這屬於精神的四蘊裡面,識蘊是精神的主體,而受、想、行三蘊是精神的附屬。我們由這五蘊組成的生命體,只是因緣的假合併沒有自體不能常住,所以說是「無我」。 人的生命是人生的延續,要延續人生的生命,必須要有適當的生活,而因有了適當的生活人的生命才能夠生存,所以說人生便是生命、生活與生存三者的總和。從佛法的觀點說,人生除了生活應該過得有意義以外,還要注意到生死的問題,惟有這樣生存才有價值,生命才有歸宿。生死是一件大事,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上說:「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裡「大事因緣」就是指生死大事。佛是覺悟的人,在佛的慧眼觀察起來,我們人生被無明煩惱所迷困,起惑造業輪迴六道,枉受生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實在可憐!所以他慈悲心切說法度生,其目的無非就是要喚醒沉迷在生死大夢中的眾生。 佛法說世間一切是變化無常的,所以痛苦是有解除的可能,你若不肯努力向上,好的樂的可能因無常變成壞的苦的;你若肯努力向上,壞的苦的也可能因無常而變成好的樂的。佛法說人生是痛苦的,所以我們不應該苟安現實,尤其不能因痛苦而畏縮,而應要努力去爭取改進與擺脫。佛法說世間一切是緣起性空的,所以利人就是利己,害人就是害己,利己要在利人中求,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佛法說人生是五蘊和合無我的,所以我們應該清除我見,打破我執,積極為人群、為社會、為國家、為世界謀幸福。佛法是指導人生改進人生凈化人生的,因此,儘管人生是苦難重重的,但是我們能夠跟著佛法的指導去實踐,便可以由缺陷達到美滿,由迷夢達到覺悟,由生死達到解脫。所以,佛法與人生是有極密切的關係,我們應該修習佛法,向人生的真、善、美的目標邁進! 2004、8、22、 人生的感悟 人來這個世間就是受苦的。誰見過剛出娘胎的嬰兒哈哈大笑?沒有,只有哭,因為一出世就後悔來到這個世界受苦了。既然一出生就後悔來到這世間,那我們為什麼現在不一心念佛,脫離這個苦海到西方極樂世界?「有的人生活得很幸福。」這是你對他們的表面看法。要知道,人是不容易滿足的。有個朋友生病,我們去探望他,問他:老兄!你有什麼願望啊?他說:我只要病好了,粗茶、淡飯我就很感滿足,不再追求什麼了。事實會是如此嗎?他病癒後老毛病又都來了,工作起來叫苦叫累,吃菜嫌口味不好,看別人不順眼,總覺得老婆的髮型不好看,孩子的動作討人嫌……簡直煩透了。所以說人是活在不滿之中,不滿的本身就是一種痛苦、一種對生命的懲罰。 每個人都有自私之心,可它卻是萬惡之源。貪婪嫉妒虛榮吝嗇,從根本都與它有關!深層體悟又感覺自私也是一種近似本能的慾望。處於一個人心靈深處,每個人都有需求,有生理的,物質的,精神的,社會的,而這些需求是為了生存,也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一味的執著追求,認為社會是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是為自己而準備,那將成為一種嚴重的病態!「我」字時時無離心頭,而且認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種執著使你變成病態的人生。它會讓你難以滿足自己的貪慾,讓你難以填補自己的權力欲,讓你不擇手段獲得更多的財物慾,會使你用欺世盜名來填補自己的名欲,讓你用膽大包天來填補自己的色慾。而它又會使你變得對雙親冷漠,非常看重自己的財富利益,為了得到利益可以六親不認,對別人的苦楚漠不關心,毫不憐憫甚至於落井下石。又會使你變得封閉無比,不願結交友誼,不參與社會生活,不關心其它事物,不願意幫助別人,使自己在困難時得不到別人的幫助。而且又會使變得非常計較個人得失,遇事總怕吃虧,永遠不知足的貪婪之心時時圍繞困惑著你。這一切讓你變成了一個什麼樣的人?它不僅破壞了你所固有的仁愛、同情、慈愛之心,最終讓你變成一個將人的本性降格成動物般本性的人!你不覺得累嗎?雖然你得到很多,但你失去也很多甚至失去更多重要的,你值得嗎?人活在世間需要金錢,但更需要親情與友誼。小氣冷漠只會割斷親情,使自己成為孤家寡人,在你老時無人照顧,在你病時無關愛。去關心和幫助別人吧!每個人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今天幫人一把,日後自己有難時,也定會得到別人的幫助! 佛法要我們看破,看破甚麼呢?看破一切世間法無常苦。看破以後自然便不自私貪著,不貪著叫做放下。放下甚麼呢?放下業報身心我執。你認為的「我」,是六道正報。你認為「我的」,是六道依報。大家放下吧!放下六道中五陰身心,放下六道中的依報,這樣萬緣放下,才能單提一聲佛號。戀著世間事物放不下有什麼用呢?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緣合成,無有實體,猶如過眼雲煙虛而不實,求不得,拿不走。就連自己的身體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東西就可想而知了。「知足常樂!知足使你不會有非份之想,常樂使你心平氣和!」佛陀告誡我們,讓我們多積功德,慈悲眾生,讓我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善有善報呀!了悟世間真相,拋開自私執著,最終會令你的煩惱無處著腳!願眾生都拋開執著,離苦得樂! 2004、8、23、 修行的禪思 一個人為什麼要修行?主要是訓練自己意志堅定,我們平時能夠自行功課,或上香,或禮佛,或誦經,或閱藏,或靜坐,不論忙閑而能夠持之以恆,時間一久定能改變氣質和凈化心靈,提升道德增加力量,且能受到社會的尊重,人天愛戴。修行的法門很多,不外念佛、禪坐、持戒、助人、禮拜、喜舍、布施、正心、正念、行正道等等,真正的修行,是心中有眾生的存在,而且肯為眾生服務,將佛法運用到生活中。修行在日常生活中是用慈悲的語言應人,用慈悲的眼光待人,用慈悲的面孔對人,用慈悲的雙手助人,用慈悲的心祝福人,生活中有佛法這才叫「修行」。 「修行」則要在「修心」上多開悟。但有很多人拜佛都是求佛祖保佑升官發財呀,家庭平安順利呀,更好笑的是違法亂紀被公安部門追捕的人,也來求佛祖幫他渡過難關等等。真是拜佛多為己,為己別拜佛。一拜就錯,原因是為私利求佛你是魔,無走火就迷信,最後還是失望的。甚至有些人一走進寺門就想成佛進入西方極樂世界,這想法本身是不是最具體的「貪心」,盡想好事。佛既然是一種宇宙信息,如來、觀音是真理的抽象載體,是真理信息的化身,那麼我們觀賞如來可以看到人類活動跳不出如來這個大法輪法則的手心,拜如來的實質是要把這些宇宙法則放在心中並表現在行動上,以便按規律促進生命超脫。觀看觀音可以聽到大慈大悲的信息的聲音,拜觀音的實質是去接收大慈大悲的信息,使自己具有佛心、佛德、佛性。總之拜佛的實質就是去接收佛的信息,佛光在你的頭上普照,佛在你的心中,你有一顆大慈大悲的心,行動中時時在行善積德,學會忍讓,具有愛護大小生靈生命的良好秉性。要對佛保證許願做好事,別去討什麼好處。你儘管念佛修佛,不盼望成佛,何時修成佛心、佛德、佛性,你也許就可能成佛了。否則就算你經常拜佛,也感覺不到佛光普照。 2004、2、7、 明因果之理 我們要想創造未來的幸福,掌握自己的命運,首先必須深信因果。什麼叫因果?因果又叫業因果報,又叫因果報應,這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因」就是原因,也叫因緣。「果」就是結果,也叫果報。「業」就是指一切身心活動,分為身、口、意三業。「報」就是業的報應,即由三業的善惡所導致的後果。因就是業,果就是報,我們所做一件事,所說一句話,甚至動一個念頭,都是種因;隨其善惡的性質和份量,都有恰如其分的結果在後面,遲早總要由自己受到的。概括說,種善性因得福果,種惡性因得苦果。其實,怎樣的善性得到怎樣的福報;怎樣的惡性得怎樣的苦報,也有恰如其分的「因果律」。因果規律並不是佛陀所規定或製造的,而是客觀存在的規律,佛陀只不過把它揭示出來罷了。印光法師說:「如來成正覺,眾生墮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可見連諸佛菩薩尚不能超出因果之外,何況我們凡夫,不管你信與不信都要受因果規律的制約。我們今生所受的善惡性的果報,都是自己前世所種的業因。而現前身口意三業時時造作的業因,又正是自己未來應受的果報,前因後果,循環不斷,也沒有絲毫差錯。經中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百千劫」是很遙遠的時候,「所作業」是自己所種的遠因,遠在百千劫前種的業因,並不會自行消失。「因緣會遇時」指現在的因緣成熟,「果報還自受」還得自食其果。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善得福,種惡得禍。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善惡到頭始終有報,報福報禍唯心知造,一切都在自然中,把握命運在今朝。據瀋陽消息,凌海市西北地區的一名鄉村醫生徐林,一年前救下一隻受了槍傷的灰鴿子。月余鴿子傷愈,徐林便把鴿子放生,不久鴿子時常叼來山核桃、野榛子之類的山貨放在巢里報答徐林,一天早晨讓徐林大吃一驚,這次不是山貨,而是一隻銹跡斑斑的銀手鐲。而不久前福州晚報報道,福州永春縣外山鄉青年林某於一天凌晨時分忽然被一陣奇異的聲響驚醒,發現一條毒蛇正盪千秋般地吊在蚊帳上向他吐舌頭。林某發現這竟是一年前在這房裡被他用鋤頭斬斷一段尾巴逃走的那條蛇。由於癒合的尾巴長著一個突起的肉瘤,使蛇咬破蚊帳撲向林某時,被韌性極佳的尼龍帳卡住,才使林某有驚無險,只是虛驚一場。  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眾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譬如當日避影徒勞賓士,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沒有因果,豈知報通三世,轉變由心之奧旨乎。報通三世者,現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今生作善作惡,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劫後,方受福受殃者謂之後報,後報則遲早不定,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金剛經所謂,若有人受持此經,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轉變由心之義也。  佛是覺悟的眾生,眾生是在迷的佛。佛與眾生心體是一,而其所受用天淵懸殊,以其用心不同之所致。佛則唯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度脫眾生為懷,了無人我彼此之心。縱度盡一切眾生,亦不見能度所度之相。故得福慧具足為世間尊。眾生唯以自私自利為事,雖父母兄弟之親,尚不能無彼此之相,況旁人世人乎哉。故其所感業報,或生貧窮下賤,或墮三途惡道。念佛雖能滅宿業,然鬚生大慚愧,生大怖畏,轉眾生之損人利己,行菩薩之普利眾生行。則若宿業,若現業,皆仗此大菩提心中之佛號光明,為之消滅凈盡也。人之修福造業,總不出六根三業。天下事皆有因緣,其事之成與否,皆其因緣所使。雖有令成令壞之人,其實際之權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現緣也。明乎此,則樂天知命,不怨不憂。若知前後因果,則窮通得喪,皆我自取,縱遇逆境,不怨不憂。只慚己德之未孚,不見人天之或失。   2004、2、14、 痛苦的解脫 生命界的種種痛苦,並不是神的責罰,也不是無因而有的;而是依照「業報因果」的法則,由於自己過去不良的行為,所引發的不良後果。我們為什麼會做出不良的行為呢?這因為我們的內心有著錯誤的意識,所以才發動身口去做不良的行為。那末,痛苦的最後根源,就在自己的內心;而要解除痛苦,就得先找出這內心的錯誤。  我們內心的錯誤很多,但最根本的有兩種:一貪慾;二邪見。一切眾生,內心中因為「我執」的作祟,就都發生了很強烈的貪心慾望。本來,衣可禦寒,食可果腹,住可蔽風日就足夠了。但為貪慾的驅使,還要求錦繡綾羅,山珍海味與高樓大廈,竭力去追求那更多與更好的。因為「多」上還有更多的,「好」上還有更好的,於是貪慾沒有止境,追求也就沒有止境。不但衣食住,「我的財富」,「我的名譽」,「我的權力」,凡是「我」可以佔有的,都同樣地縱任這貪慾去追求。沒有的時候拚命追求;追求不到手就失望懊喪;追求得到以後貪愛不舍,用盡心機去保護守藏;如果一旦喪失了就憂心如焚,痛苦得無法形容!同時,為了互相追求佔取,人與人、家與家、國與國之間都不斷地發生鬥爭擾亂;甚至父子兄弟之間,也會為了利害的衝突,而相互鬥爭,互相陷害。所以佛說:貪慾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同時,一切眾生因為對於事理認識不清,內心中又都有著錯誤的思想:或者不能辨別「善」與「惡」,把善的當作惡的,把惡的當作善的,或者抹煞行為的價值,否認善惡因果,以為做好做壞是沒有報應的。或者以為人生的禍福遭遇都是神的賞罰,與自己的思想行為無關,這些都是「邪見」。由於內心中邪見的指導就胡作亂為,做出種種的罪惡。而且在人群中彼此各執偏見,造成各種的思想集團,互相鬥爭,增加人類社會的混亂。所以邪見也是痛苦的根源。  眾生內心中的錯誤思想(邪見)與貪慾相結合,驅使身口去做種種罪惡的行為。有了罪惡(惡業),必然會引生痛苦的果報。在這次生命當中,果報沒有受盡的,就得再造另一次生命(來生)來補受,於是眾生便永遠在「五道輪迴」中,受著生老病死的痛苦。人必須在自我中覺醒才能破除我執,學佛的人,解悟緣起真理,打破我執,糾正了思想上的偏邪錯誤,同時,應用特殊的身心修養(定慧),剋制下一切貪心慾望(離欲清凈)。內心中的錯誤根源遏止了,行為也就自然能夠完全純正合理;沒有了罪惡行為,就不會再引起以後的生死輪迴,而一切痛苦也就獲得解脫了。 2004、2、2、 保持著信仰 有生法師說:「佛陀教導我們,佛在時,以佛為師,佛入滅後,以戒為師。我們必須嚴守律制,持戒不犯。佛法重視因果,今生的福報是由於過去世的布施而來。」享受福報猶如向銀行提用存款,提用愈多存款愈少,終有提空之時。今生享受愈多,福報所剩愈少,終有用畢之日。所以應該一方面繼續修福,同時也要惜福才能達到福德圓滿的程度,否則,縱然有福也有所不足。這便是節流更重於開源,布施是為福報開源,放棄享受是為福報節流。我們所說的享受,應該是指貪圖個人的口腹之慾,飲食山珍海味等稀有食品,不為請客,也不為禮節,只為了表現一己的富有;或為使得他人羨慕注目而蓄意的打扮、化妝、穿著,以滿足自己的虛榮;或者為了享受刺激,而去歌舞廳等聲色犬馬的所謂遊藝場所,縱情放逸揮金如土,這些行為當然是學佛者應該放棄的。 金剛經云:如何降伏其心,如何應住?佛教導我們,應心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論處於何境,此心皆能無所執著,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執著,猶如生根不動,則無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論於何處,心都不可存有絲毫執著,才能隨時任運自在,而如實體悟真理。對色慾的貪戀和沉迷,是所有世俗中人的通病。不只是中下根器的人經常被色慾所迷惑,即便是上根利器的人,如果不能始終對色慾以如臨深淵般的驚懼之心來把握自己,如果不能作到起心動念都能竭力警覺,也常常難免不被色慾所迷亂啊!古往今來有多少出類拔萃的傑出人物,本來他們足以成為世人所景仰的大賢士甚至聖人,僅僅是由於沒能打破這個「色慾」的關卡,反而做出愚昧無禮的事情,以至不僅為世人不齒,而且自身也永遠墮落到惡道中,受報無期。這樣的人物事例實在是數都數不過來啊!《楞嚴經》上說:「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大意是說:十方所有世界還在六道中輪迴的眾生,如果他們能做到心裡徹底斷除了貪戀男女色慾的淫心,那就自然脫離了因這色慾淫心的生起而導致的了無終期的生死輪迴了。修行禪定進而證悟到不壞不滅本性的目的,正是要出離塵世苦海,如若不能徹底根除淫心,那是絕對出離不了的。我們信佛學佛的修行人,修行的目的就是要為了出離生死,倘若不堅決地根除色慾的大患,那就絕對難以出離生死。即使是修念佛法門,雖有「帶業往生」的說法,但是若受貪戀男女色慾的淫心習氣的沉重而頑固的束縛,那就阻隔偏離了成佛的道路,難以真正悟入佛理,難以與佛義相通相契啊! 佛陀從不勉強別人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訴眾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惡?善惡還是要自己去選擇,生命還是要自己去掌握。保持信仰認真地修持,根除掉自己的惡業及其頑固的不良習氣,修行人才能逐步出離塵世苦海,才能逐步地做到自在無礙啊! 2004、2、14、 平常心是道 禪宗中流行一句話,叫做「平常心是道」。什麼叫「平常心」?請看《五燈會元》載唐代禪師景岑與施主關於「平常心」的對話,施主問:「如何是平常心?」景岑禪師回答說:「平常心就是要眠即眠,要坐即坐。」施主再求進一步的答案,禪師又說:「熱即取涼,寒即向火。」景岑禪師的弟子們把師傅這種答問方式稱為「即隨因緣答」,就是看到什麼答什麼,想到什麼答什麼。弟子問:「師傅,有人問您的時候,您可以即隨因緣答,假如無人向您發問,您又該如何做呢?」景岑禪師回答說:「困則睡,健則起。」弟子又求進一步的答案,禪師答曰:「夏天赤骨力,冬寒須得被。」就是「天熱脫衣,天冷蓋被」的意思。再讀其它禪師的語錄,發現他們對「平常心」的理解跟景岑禪師大同小異。如此則「平常心」得來豈不是太容易了?  假如我們以為容易那就錯了,那隻表明我們還不是禪師,還只是俗人一個。那短短几個字、幾句話,是禪師用一生的苦難與冥想換來的,如何能說易?無受盡失眠、卧床之苦,如何能懂「要眠則眠,要坐即坐」就是最高的道?無受盡熱死、凍死之苦,如何能懂「熱即取涼,寒即向火」以及「寒即圍爐向猛火,熱即竹林溪畔坐」等等就是最高的道?無受盡病死、餓死之苦,如何能懂「屙屎送尿,著衣吃飯」等等就是最高的道?禪學好像就是苦命人的哲學,豈一個「易」字了得?  如此則禪師莫非一定要逼人受苦?是又不然。「苦」是我們到達彼岸的一條船,「慧」亦是送我們到彼岸的一葉舟。「慧」就是「悟」,就是「覺」,就是「智慧」,就是「靈明」,和「苦」比較起來它甚至還更為根本。有很多人吃盡苦頭不能「開悟」,說明受苦未必就是到達彼岸的必由之路;相應地一輩子幸福的人如托爾斯泰晚年也能「開悟」,說明「智慧」可以普度苦者與樂者。於是一份「平常人生」,最後就有賴於我們的「慧根」。  欲得「平常人生」,要有「放下」勇氣。身上一件衣服捨得「放下」嗎?捨得;懷中一位美女捨得「放下」嗎?捨得……心中那一份理想呢,那一份因世道無常而被耽誤的理想,舍不捨得「放下」?好像有些難,是不是有點難?似乎每個人內心都有最後一份秘不示人至死捨不得「放下」的東西。有這份難處,所以我們造出「死不瞑目」這個詞;有這份難處,所以我們不敢輕言「平常人生」。  欲得「平常人生」,要有「專註」精神。三心二意那不是「平常人生」;見異思遷那也不是「平常人生」。千萬座山峰你只能爬上其中的一座,千萬條道路你只能走完其中的一條,千萬首優美的歌你只能唱其中的一首。你覺得遺憾嗎?也許有一點但卻完全不必,因為用你短暫一生的光陰,若沒有「專註」精神,你甚至連一座山峰也爬不上,連一條道路也走不完,連一首歌曲也唱不好。當你生下來,當你開始懂事就要目標堅定,稍有彷徨稍有猶豫,你就會兩手空空而入暮年。  欲得「平常人生」,要有「知足」情懷。有人批判「知足」,說那只是「不進取」,其實這是批錯了。「知足」是什麼,「知足」就是知生命的「缺陷」、人生的「不足」。你喜歡的你沒有能力得到,你要知道這「不足」,接受這「不足」;你不喜歡的你沒有膽量拒絕,你要知道這「不足」,接受這「不足」。你以「癩蛤蟆」之身而想吃「天鵝肉」,那是你的志向,沒有人可以阻止你,但你對於自己的「癩蛤蟆」身份,要心知肚明。你「駑馬」一匹卻要和「千里馬」賽跑,那是你的使命誰也無權干涉,但你要明確地知道,你原只是一匹「駑馬」。人秉天地之氣有厚有薄,沒有人無缺陷,沒有人無不足。知「不足」就是「知足」,知「不足」就能「知足」。能「知足」就能得一份「平常人生」。  曾聽過一則笑話,講人最大的「成就感」是什麼?嬰幼之時最大的成就感是「不尿床」,老邁之時最大的成就感也是「不尿床」,極富禪意。「平常人生」不就是如此嘛?幼時盡最大努力「不尿床」,老時盡最大努力「不尿床」,那就是成功,——那就是「平常人生」 2004、2、3、 純善菩提心 今天有生師父在開示時講了關於身、口、意三業清凈的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偶然在路上看見一尊佛像,他心裡想「如果有人從這佛像上面跨,豈不是造成惡業?」於是他把佛像請去安放在路邊,因為他動機是純善的所以造了善業。後來有一個人走過發現了路邊的佛像,心想:「這尊佛像上面沒有東西遮蓋,日晒雨淋,日久一定會毀壞。」他左找右找在佛像旁邊找到一隻破舊的鞋子,於是把鞋子蓋在佛像上面。在平常的情況這種行為當然非常要不得,但由於他在當時動機非常純善也給他造了善業。不久,又有一個人走過看見鞋子蓋在佛像上,心想:「是誰把鞋子放在佛像上,真是太可惡了。」於是,他趕緊把鞋子丟掉。這個人動機純正當然也造了善業。隨後又來了一個人看見被放在路旁的佛像,心想:「這太不恭敬了,不應該把佛像放在這裡。」於是順手把佛像放在附近的牆頭。他因此也造了善業。最後來了一個人,他想:」佛像應該在家虔誠地供養才對。」於是把佛像請回家清理清凈,找到一個清凈的地方供養起來,每天焚香禮拜供養,這個人也一樣造了善業。  這個故事說明了人所造的業主要是在他背後的動機,行為則為其次。因此,要使自己三業清凈一定要先有一個清凈的意念,只要說明心念純善,則身業、口業的清凈也就容易達到了。純善的念是哪裡來的呢?純善的意念是來自心和智慧與慈悲之開啟。我們要有奉獻精神,發願為所有的眾生工作,把自己的福德用來與眾生的苦難相交換,甚至在呼氣時觀想把自己擁有的善根福德隨風飄送給眾生,在吸氣時觀想一切眾生的眾苦都流入我身,這樣久而久之就會進入純善的境地。  所謂的善就是利他,就是慈悲喜舍,就是發菩提心。我很喜歡幾段關於菩提心的格言:「修行者心中存有真實菩提心,即使他只撒一些穀物給小鳥吃,也算是大乘行者,堪稱為菩薩。如果沒有菩提心,縱將珍寶充滿三千世界布施給一切眾生,也不能算大長乘行者,更不能堪稱為菩薩。」「一旦發起大悲心和菩提心的人,即使他是宇宙中最邪惡的眾生,也能當下成為佛之子,成為一切眾生最偉大者。」「我們不要只顧珍愛自己,要把眾生看得遠比自己重要。我們必須準備接受極大的苦難,以把幸福帶給眾生。我們只能為眾生的利益而思而行。」「如果我們不能忍受任何犧牲或幫助別人,我們就喪失了發菩提心的要義。」  菩提心的要義很多,但是只要我們時時保有善與正的品性,並隨喜別人善與正的品性。那麼,不但我們想法與發心是清凈的,則我們的行為和最後的成就也必然是清凈的。「為利有情願成佛」,也就是說,修行不是以成佛為目的,只是為了更好地度化眾生。我們來念佛目的是為了將來更好地弘法利生,荷擔如來家務。如果我們一切都是為了眾生,沒有夾雜絲毫其它成分,這種發心更容易達到佛菩薩的發心標準。當我們這樣發心時,佛菩薩的品質在我們的生命中已經產生作用,我們當下就和佛菩薩無二無別了。這也就是《華嚴經》所講的「初發心即成正覺」,換句話說,修行的開始和最終結果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在《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中,對於菩薩初發心功德有著詳細的闡述,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發心發到位時,功德之大簡直超越了我們的想像,這是因為菩提心就是成佛之心! 再回到前面聽故事,那在路邊被棄置的佛像正是我們心的象徵,有的人怕被踐踏,就把自己的心入在旁邊;有的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心,卻蓋上一隻破鞋子;有的人喜歡心胸坦蕩,就丟掉鞋子;有的人則把心放在高高的牆頭,看待這個世間;最後一個人撿回自己的心,寶愛自己的心,在清凈的地方用菩提與大悲來供養,而使心有了安住的所在——這就是「心即是佛」,這就是「純善」! 2004、2、13、 生活如此簡單 有人說,「人活一輩子只有嬰兒和老人活得最本真。」這話的確不錯,嬰兒剛生下來還不會爭、論、搶、奪,而老人已經和別人爭過、論過、搶過和奪過了,現在他不得不躺在病榻上,掐著手指數日子,生命進入了倒計時:「要什麼榮華富貴,要什麼功名利祿呢?只要讓我活著就好了!」是啊,為什麼年輕時我們不會明白、不會生活、不會將最寶貝的光陰用在最有意義的事情上,而只會較勁,杯弓蛇影,無限矯情?  人生活的確是很辛苦,不但有社會、單位里、鄰居間、家庭中的矛盾,而且自身在漫長的歲月中還有生老病死的折磨,所以對任何事一定要看開。如果設想將人一輩子的磨難一次性降臨,試問誰能承受得了呀!為甚麼沒有這種事情發生呢?因為上天就是這樣安排人的,要人在一樁樁一件件的磨難之中去承受痛苦以還清以前的業債的同時,感悟人生覺悟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和思想心性,從而返本歸真做個真正有道德的好人,返回到你原來的真誠、善良、承受忍讓的本性上去,以至達到永遠脫離人間苦海這個目的。  平常我們總是在思謀著需要干這,應該做那,這個必須完成,那個努力爭取等等,所以我們的人生陷入了一種加法的循環,越干越多,越多越干,節奏越來越快,人生越來越忙,時間越來越少。直到忽然有一天一個叫「非典」的瘟神來了,不由分說一律叫「停」,不能開會、不能出差、不能旅遊觀光,迎來送往周旋應酬一概免掉。這時一切都成為減法,把社會交往減到最低限,生活於是回歸簡單而純粹的一極。這真是一種久違了的感覺:生活原來可以如此簡單——其實生活本來就是如此簡單。 人生路上若不曾在暗夜裡吶喊過的人,怎知道無明的恐怖?若不曾在熱惱的困頓中迷茫過,豈能感悟自在的可貴?世間的痛苦與快樂是相互依賴的,有些人只要快樂不要痛苦,只要順境不要逆境,可是假如沒有痛苦就沒有快樂,沒有經歷逆境就無法認識到順境的可貴,就像長期享有順境的人很難生起幸福感。因此,痛苦使快樂更快樂,不幸使幸運變得幸福,正如疾病使健康變得快樂,貧窮使富有變得幸福。 現在的都市人大多覺得活的很累,原因是什麼呢?社會太複雜了,生活太複雜了,心理太複雜了。身體的疲憊睡上一覺就能解決,如果思想太複雜了想睡都睡不著。人類的痛苦有身苦與心苦,身體有痛苦的人只是少數,而心理上存在痛苦的人是普遍的。複雜的社會、複雜的生活使人活得很累,而複雜的思想滋生種種煩惱、妄想。我們不能改變周圍的世界,就只好改變自己,用慈悲心和智能心來面對這一切。生活要求人們不斷地清點,看看忙忙碌碌中哪些是重要的是必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或是無須勞神去忙的,果斷地將那些無益的事情拋棄,不去理它。如果我們肯給自己多一份寬鬆,在追名求利的空檔兒抬頭看一看藍天白雲,也回頭望一望父老鄉親,那麼,我們的心便不會那麼早變得衰老堅硬,抱怨牢騷也不會縱橫地寫在臉上,我們的臉上又增加了真誠的笑容。有生師父反覆開示我們「不生氣!不生氣!絕對不生氣!」為緊繃的心鬆綁吧!人生好比天上的月亮最容易被烏雲遮蔽,惟有讓心中生起反省、覺悟的清風,總有雲開見月之時。從來茶道七分滿,留下三分是人情。留一點吧,留一點點情意,留一點點餘閒,不要讓自己過早地老去…… 生活如此簡單,思想如此單純,使人輕鬆、自在。 2004、2、9、
推薦閱讀:

人生感悟:人要學會包容 (圖)
讀書感悟(十二)之莫言《豐乳肥臀》
人到中年才感悟
sias16846的文件夾【感悟】
生活感悟之經典短句

TAG: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