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部文學陝軍的詩意浮雕

楊建民

《橫斷面——文學陝軍親曆紀實》,王蓬著,西安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橫斷面》以兩幅圖片中的陝西作家為主脈,以作者親歷為基本線索,生動刻畫出兩代作家在文學道路的奮進歷程。兩幅圖片,一為陝西文壇四位先輩:杜鵬程、胡采、王汶石、李若冰;另一幅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包括陳忠實、路遙、賈平凹在內的陝西青年作家群。文學是一項極端個體的精神創造活動。文學成軍,成陣,甚至列隊「出征」,該多麼神奇!陝西作家,從1949年後的十七年,到新時期開始至今,不斷以「軍陣」「隊列」方式,以集束、沉厚的作品,一次次震動文壇……這其中一定有非同尋常的緣由。當筆者讀到集文化學者、作家於一身,同時也是「陝軍」文學方陣重要一員的王蓬這部《橫斷面——文學陝軍親曆紀實》時,對文學能以「陝軍」名世,有了許多可思,可吟詠的深切認識。《橫斷面》以兩幅圖片中的陝西作家為主脈,以作者親歷為基本線索,生動刻畫出兩代作家在文學道路的奮進歷程。兩幅圖片,一為陝西文壇四位先輩:杜鵬程、胡采、王汶石、李若冰;另一幅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包括陳忠實、路遙、賈平凹以及本書作者王蓬在內的陝西青年作家群。今天,四位前輩,已全數去世,這批當年的青年作家,竟也多位辭世。這使得作者有一種要記述他們的沉甸甸責任。文學繆斯還是很關照陝西的。1949年後的十七年間,長篇小說,出現了代表當時國家最高水準的《創業史》,以及被馮雪峰譽為「真正可以稱得上英雄史詩的」《保衛延安》;短篇小說出現了代表性作家王汶石;就連文學評論,也出現了充分展示當時境界高度,認知水準的人物胡采……改革開放後,陝西文壇又不斷為讀者奉獻出了路遙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賈平凹的《滿月兒》《浮躁》《廢都》《極花》及大量小說散文,最重要的,出現了代表現代文學高水準的長篇巨著《白鹿原》……為何,一地一省,會在數十年間,不斷出現如此數量,如此集中代表著中國文學水準的作家、作品?這其中僅僅是繆斯的格外眷顧嗎?《橫斷面》一書,涉及到多數作家及著名作品的創作情形。杜鵬程創作《保衛延安》,在四年多的漫長歲月里,他九易其稿,反覆增添刪削不止數百次。這部作品用去的稿紙,用杜鵬程的話:「可以拉一馬車。」記述《創業史》作者柳青,《橫斷面》作者用了「文學是愚人的事業」為標題。這話的後面,還有「是老實人乾的事情,要老老實實幹一輩子……」最後一句驚心動魄:「要六十年一個單元。」在《創業史》之前,柳青已經完成了多部中、長篇小說,並在《中國青年報》文藝部擔任主編,但他一下子沉到底,來到陝西長安縣皇甫村落戶,一住14年。在許多人懷疑甚至嘲笑時,推出了代表了當時水準的沉厚堅實的《創業史》。這樣「一條道走到黑」的對文學的「笨拙」和實誠精神,命運般地傳承到了比他們年歲小的一批作家身上。人們熟悉的路遙,在完成了轟動全國的《人生》後,進入到下一部「規模宏大,篇幅浩瀚」的作品創作。終於,他在準備三年,寫作了四年後,完成了「以編年史的方式,描寫重大的歷史事件集中的十年間中國城鄉廣闊的城鄉生活」的《平凡的世界》。為了這部書的創作,路遙還奉獻了身體,以一種不一般的生活方式來推土機般地掘進——「早晨從中午開始」!路遙的早逝,雖非他本人所料,卻實實在在是為文學獻身的。前不久剛剛去世的著名作家陳忠實,亦是「對文學像宗教般虔誠和具有矢志不渝的獻身精神」者。在《白鹿原》之前,陳忠實已經創作了大量作品,許多也產生了不同反響,但是,為了創作一部「死時可以當枕頭」的有分量作品,他搜集閱讀資料兩年,潛心老家寫作四年,終於完成一部代表中國現代文學高水準的史詩般的《白鹿原》。《白鹿原》理所當然得到廣泛的讚譽,可艱辛的創作過程,卻非一般人所能體會:「陳忠實說寫作《白鹿原》最深的感覺是孤寂。他原不喝酒,那幾年卻喝光了家裡所有的存酒,酒瓶在屋腳成堆。下午便到白鹿原荒溝中去燒荒草,看火苗跳躍,還下決心,如果這部書再不成功,就與老婆在農村養雞……」(69頁)然而,這就是陝西作家能夠成軍,成陣,可以列隊「出征」的全部緣由?認真探究,這其中內在關係解釋得似乎還不那麼充分。「文人相輕」,自古而然。這句話,今天仍不過時。但是,從《橫斷面》一書,我們卻能讀到陝西作家間不少相互支持、援手的故事。1987年,王蓬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山祭》。這部作品,動用了作者多年的生活積累,歷時五年完成。長期擔任陝西省文聯主席,作協主席的胡采,讀到《山祭》後,立即從情節、人物命運分析入手,對該作品給予高度評價:「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力作。」王汶石,是陝西乃至全國的短篇小說「聖手」,讀到王蓬《山祭》,他以《人們總想了解一點社會和人生》為題,寫出長文在《文藝報》發表,極大地激勵了正在文學道路跋涉前行的作者。文壇奇才賈平凹,在1984年時,便寫出一篇《王蓬論》。針對陝西文學創作狀況,他提出了:「產生了以路遙為代表的陝北作家特色,以陳忠實為代表的關中作家特色,以王蓬為代表的陝南作家特色」觀點;1990年,賈平凹還為王蓬作品寫序,以「暢美如游浮於汪汪水中」來形容王蓬散文之美;在《橫斷面》中,王蓬也用了近兩萬字,對交往四十多年朋友賈平凹作了深入領會的記述,表現出由衷的感佩之情。著名作家陳忠實,因年歲,較王蓬略早登上文壇。但他與王蓬的交往,卻頗有令人動容之處。1982年時,他推薦王蓬作品發表在《北京文學》;當時,陳忠實還和省市宣教系統領導呼籲,使王蓬破格從農村調進漢中市群藝館。這在當年是多大的事情,只有經過者才「懂得」;1987年,王蓬家屬「農轉非」問題也獲得解決。陳忠實在其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2003年,《王蓬文集》將問世,求序於陳忠實。陳忠實用了數月時間,通讀作品,寫出了長逾萬字的序言。這篇序言,按陳忠實的話:「是我迄今寫過幾十篇序里最長的一篇了……」個人奮進,相互援手,這就是文學陝軍一次次以沉厚作品「撞擊」文壇,排陣「出征」的緣由?當然是重要緣由,可若要說是全部,我們就太看輕歷史的力量。《橫斷面》的作者在介紹多位作家成名成長時,常常有一種得自親歷,同時置身時代變遷的深切解讀。以《人民的歌手》蜚聲文壇的作家莫伸,開始創作時,還是寶雞鐵路貨運站的裝卸工;本書作者王蓬,還在陝南張寨村務農。他們開始動筆寫作,都抱著通過這種作為改變命運的強烈信念。他們經過個人奮鬥,又恰逢時代變革的正順之「勢」,「個人的才能與價值能夠在於時代共進的歷史潮流中逐漸凸顯,進而被廣大社會發現和認可……同代作家陳忠實、路遙、賈平凹無一不是這樣。」(242頁)這樣的識見,將現實的繁複與歷史的厚重置於自己寫作背景與視野,使《橫斷面》中十數位作家更為豐滿立體,如浮雕一般凸顯於讀者面前。文學演進,當然不止於此。山形地貌,水脈走勢,氣候燥潤,更有地域文化遺脈,民俗風情,村野俚曲……無一不潛在而深刻影響著文學家的心智。這些,《橫斷面》作者在著述中隨處指點,著意發揮,顯示了作家的靈動筆法及史家的寬闊腹笥。因緣際會,《橫斷面》的作者獲得記述同期以及前後陝西作家文學事業及生活的機會。他以一個參與者身份,以一種歷史的責任感和對那個時代的懷念和記憶,對他們進行記述描摹,給我們留下了當時蓬勃的時代風貌和人們向上的挺進之姿。這些作家的不懈努力,不僅僅是單一文學,其中最重要的,筆者以為是彰顯了一種精神,一種人生在世應有的行事,成事,為人,為文的基本態度和精神信念。這一點,對今天即使並不從事文學創作的讀者,同樣有深切的啟示。
推薦閱讀:

禪溪茶館:遇見你,遇見詩意生活
九月,飛舞著詩意的風華
酒中詩意
清 王時敏《杜甫詩意圖》
拾取一秋詩意,尋覓一份寧靜

TAG:文學 | 詩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