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解《西遊記》

巧解《西遊記》

犟牛老居士 主講

唐僧取經這個故事,是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但沒有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及妖魔鬼怪等荒誕離奇的情節。這是文人編造的。故事發生在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年間(公元630—650年左右),有一位叫玄奘的和尚,為了弄清佛法的教義,發心到世尊講法的發源地天竺國,就是現在的印度去考察。他一個人花了十七年的時間,往返走了幾萬里路,經歷了許多艱難困苦,終於取來六百多部梵文的經典(古印度文)。回國後,他奉旨主持佛經的翻譯,日常對善信講解經典,組織依法修持。這三件事就是當時學佛人的基本課程。

佛法主要是度活人的,現在與死人、鬼魂打交道的種種作法,都屬於不正的佛法,是變了質的佛法。佛法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是教學,它不是宗教。佛門稱「宗」是指宗門教下,是修行的不同方法,絕不是宗教之宗。但現在佛法變質了,真的成了宗教了,這是很不幸的事情。但最可怖的,就是有人利用佛法篡改成邪法、邪教,和社會上那些打著佛法旗號的人,裝神弄鬼騙人騙錢,宣傳迷信,蠱惑人心,擾亂社會秩序,破壞安定團結。這種邪教必定對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國家政府對它們的取締是完全正確的。

玄奘和尚取經的故事到了宋朝、元朝、明朝,由於文人的不斷完善,演繹成小說,後由吳承恩編寫了神話故事,就是《西遊記》。虛雲老和尚曾對《西遊記》、《封神演義》講過一段公案。老和尚說《西遊記》這部書清濁不分,是非顛倒,真假混淆,鬼話連篇。我們佛家對玄奘大師取經的實際情況有記載,叫《大唐西域記》。那麼《西遊記》是怎麼寫出來的呢?當時北京白雲寺有一名很有修持的白雲和尚,他宣講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吸引了許多道士都到白雲寺聽他講經。後來這些人都尊他為師,改做和尚了。這下引起了麻煩,長春觀的道士們非常不甘心,認為丟了道教的面子,就到官府打官司。老道告和尚,官府也覺得很棘手,最後想出一個調解的辦法,寺觀互換。長春觀改成白雲寺,由和尚居住;白雲寺改成長春觀,由道士居住。寺院雖然換了,道士們心中還是不滿,藉機寫了一部《西遊記》小說,暗中罵佛教。最厲害處就是說經典在通天河被大龜翻到河裡去了,只留下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想以此抹煞玄奘大師所翻譯的全部經典。後來,和尚針鋒相對,編寫了一部《封神演義》罵道士,「雜毛老道」地罵個不停。

這段公案已經過去幾百年了,我們都不要管它。六祖惠能大師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可見世間一切法,無不是佛法。佛法稱出世法,世間法又稱入世法。出世、入世本來是一法,悟時是出世,迷時是入世。出世叫背塵合覺,入世叫背覺合塵。法無區別,諸法平等都是緣生,區別在心,不在法。

佛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性變現的,都是自己的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迷悟一如。迷也是這個心,悟還是這個心,只不過是感受不一樣。迷時就有苦樂憂喜舍,這個樂不是真樂,是與苦相對的樂。悟時就現常樂我凈,這個樂才是真樂呀!但決非凡夫能得到的。

凡夫之迷有四:1、常顛倒,認緣生之法,幻有之相,虛有之實為不變、實得之有常;2、樂顛倒,認色聲香味觸法,名聞利養等感觸,享受眾苦之因,以苦為樂;3、凈顛倒,尤其以九孔常流不凈之物的臭皮囊為凈,將腐敗的陸海空眾生的屍體大吃大嚼,以腥臊臭為凈;4、我顛倒,將色身之我,有生老病死之身誤當永恆不變之我。佛說:「眾生之苦莫過有身,身為諸惡之本,眾惡之源。」

佛說「萬法因緣生」。因是起因,是身、口、意三業造作的開始。身所造的業是殺、盜、淫;口所造的業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所造的業是貪、嗔、痴。這十方面不犯叫十善業,犯了就稱十惡業。佛說十善是厚友,十惡是冤家,世人卻搞顛倒了。在身、口、意三業中起主導支配作用的是意業,「意業清凈,十業不犯」。在三業中最好犯的是口業,話一出口便不能收回。古大德講「開口便錯,舉念皆乖」。世間人常說的「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很有道理。佛教我們要「善修行、善默然」。會修行的人一定要少說話,言多有失。我們學佛的人,尤其是我們這些很少有機會聽人講法的老居士,應該如何修呢?「手不離珠,口不離念,凈念相繼,佛號不斷」。聚到一起絕不要嘮家常,或講與學佛無關的話。聰明的人知道,人的生命有多長?佛說就在呼吸之間。純印老人講:「今夜脫了鞋和襪,不知明早穿不穿。」可見我們沒有多餘的時間嘮家常。我勸老居士都要安下心來,老實念佛,一心念佛。你們去各家念佛很好,但就是念佛時間短,嘮家常時間長。牛車雖然走得慢,但錯過機會也是趕不上。漏下就很難再有機緣。趕快乘末班車,早生極樂,早見彌陀,早得自在,免受輪迴之苦。這就叫起因。緣是條件,有因、有條件,兩者具足了就要生果報。善的叫善報,惡的叫惡報。

《西遊記》一開端就講五行為因(金木水火土),「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這些都是緣。又叫「天清地爽,陰陽交合」。有此因緣則生萬法,生人、生禽、生獸,天地人三才定位。宇宙劃分為四大部洲: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南贍部洲、北俱盧洲。

話說東勝身洲,亘古女媧補天時留下一石,遺落在花果山的山尖正中,稱為仙石。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經無量劫,因緣成熟,有通靈之意。一日緣熟,突然爆烈,產一石蛋,見風化作一個石猴,這就是佛說的因緣生萬法。石頭中間生的蛋表心,「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大教緣起不離一心。石猴本具靈氣,猶如我們人一樣,都具佛性,與佛無二無別,有情眾生稱佛性,無情草木山石稱法性。法性涵佛性。佛說「有情無情,同圓種智」;眾生「本來是佛,本來作佛」。因無量劫妄想、執著而迷失了本性,枉受輪迴之苦,真是「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得了人身又聞了佛法,還不老實念佛,抓緊修持,整天在爭不急之務,轉眼白了少年頭。如果今朝修不出去,來世已無期。不知多少劫,受多少苦方能再得人身。

天津美術學院韓教授,她為自己拍照時,家變成了石窟,傢具全成了佛像。原來是她淺意識里的心識所現。她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是個貧苦的鑿塔廟、塑佛像的石匠,經二千多年因緣成熟生富貴家,得了聰明智慧,才第二次得了人身。現在她精心念佛畫佛,表示今生一定要修出去。她畫佛像並沒有怎麼用心學,一看就會畫。這樣的人如今才得人身,我們與她比,能再得人身嗎?我們所造的全是貪、嗔、痴的三毒業,是地獄裡的主人,在三善道只不過是頭出頭沒的客人,進入惡道實在求出無期。我們絕沒有韓教授的善根福德因緣。書中說「山中無甲子」,就是地獄無年無月,進去容易出來難。地獄一天是人間二千七百多年,壽命是萬萬歲。太可怕了。「寒盡不知年」,這是說痛苦不堪言表,再也找不到眾生的苦超過地獄之苦了。石猴為了避開無常,得無量壽——人和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天體、宇宙、星辰、大地有成住壞空——都是無常的,也都是假有。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一切都是有漏之法。

石猴為了尋找無漏,不生不滅長生不老的不死之方,來到南贍部洲,也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為什麼呢?因為北俱盧洲沒有佛法。所以能生到南贍部洲,又能聽聞佛法,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呀!生天享天福還沒有出欲界,天上苦少樂多,不易生起修行念頭。待樂盡時,衣服髒了、舊了,地獄境現前又來不及了。三惡道眾生有苦無樂,沒有修行的條件。唯有人道苦樂摻半,最便於修行。我們修的條件雖然有了,但被無始劫熏染的習性所牽,貪、嗔、痴、慢、疑、妄想、分別、執著心難改,習性難斷,不易接受佛法,疑心作怪,遇到佛法也不相信。起信都不可能,又怎麼能起修呢?好在佛為我們末法眾生講了帶業往生的殊勝念佛法門。要放下萬緣,改變世俗有所得的觀念,一切看開。日常要隨緣作善,老實念佛。只要佛號成片,伏住煩惱,就有了往生的把握,生凡聖同居土。若念到煩惱不起現形,斷了煩惱,達事一心不亂,就可生方便有餘土。再能破一品極微細的塵沙無明,就是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最後就是常寂光土,就是佛了。我們同修生凡聖同居土是人人有希望。只要隨緣作善,老實念佛,功夫成片,就能萬人修萬人去。要遠離憒鬧,凈念彌陀,修清凈心。

前幾天廣東省韶關市南華寺,六祖惠能大師肉身所在的寺,是個古老的寺院。有一位印靈師在電話里為我指點迷津。師父告誡我不要各處走了,歲數大了,人怕出名豬怕壯。再謹慎,煩惱也會找上門的。讓我在家老實念佛準備往生的資糧,早見彌陀才能普度眾生。印靈師信口說了一首偈,指出修行之路:

起心如雲遮日,動念迷失家園。

清凈常觀自在,如如如來現前。

當時在電話里我也胡謅了幾句:

無心雲遮幻,無念返歸真。

凈染若不思,此心何所礙。

當時我回他的話是:「依師教誨,自證為先,欲去安養,閉門專念。」

現在的人都吃虧在貪心上,缺乏老實的態度。世間的五欲貪不得,佛法也貪不得。有一首偈說得好:

爭名爭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

騎著驢騾想駿馬,官居宰相望封侯。

繼子蔭孫圖富貴,更無一個肯回頭。

五欲最害人者是名利。對此有幾個人像古人那樣,皇帝請做大官去都不出山,躲到大山裡去甘願清苦。名利不但是修行人的大敵,也是滅佛法的禍根。純印老人往生後,回來度我時,讓我記住四句話,其中就突出講名利之大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遠離名利(定),一心念佛(慧)」。佛說名利可傷道人之皮、道人之肉、道人之骨、道人之髓。破道人皮,皮者戒也(有了名利戒律必然丟失);破道人肉,肉者定也;破道人骨,骨者慧也;破道人髓,髓者無上菩提也。可見若貪求名利,戒定慧一樣都不存在了。猶如沒底的桶,念佛念得再好,拜佛拜得再虔誠,功德智慧德能點滴不存,都成為有漏之法了。一個真正的學佛人必須要有正知正見,又叫八聖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當的作為),正命(正當的職業),正精進(正當的努力),正念(正確的觀念),正定(正確禪定)。修此可證阿羅漢,依聖言來約束自己,觀照自己。

學佛人修行好了,最清閑自在,我出過一首偈子:

坐地隨轉又一年,專修專念厭談玄。

世人在爭不急務,唯念佛人得清閑。

粗茶淡飯能飽腹,舊衣衲襖可禦寒。

待到臘月嚴冬至,你花凋謝我花艷。

一世爭名爭利的人,等到臘月三十,閻王老子來,誰能應付得了呢?真正聰明的人應對名利看開放下,要學石猴尋個不死之方:發菩提心,老實念佛,一心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石猴為了學道,歷盡千辛不辭勞苦,來到一座山,叫靈台方寸山。靈台、方寸就是心的別稱。修道主要是修自己的心,修「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之心。靈台方寸山裡有一個斜月三星洞,這裡還是一個「心」字。斜月是心字的一彎勾,三星是心字的三個點。洞里的祖師叫須菩提,這裡借用世尊十大弟子之一的須菩提尊者,此人是《金剛經》的應機者。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若覺悟必修心。智慧是清凈心生的,極樂世界也是從凈心生的。心凈則土凈,凈心就要放下名聞利養。世人不明白「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用什麼辦法修清凈心呢?老實念佛,用佛號伏住妄想、煩惱。轉煩惱為菩提,覺悟是在煩惱中修鍊的。

石猴來到洞門口,見那洞門緊緊關閉,山中靜悄悄,杳無人跡。這段即喻般若之門乃凈也,凈即一塵不染,點塵不沾,純凈之心。喻我們學佛之人應「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要遠離憒鬧,修寂靜法,心離非身離,否則心不凈絕不會成就的。百年前史(釋)純印老人自帶法號來到人間,有深奧之意。曉喻我們修行要精純而不雜,以念佛法門修凈心之法,這是末法眾生成佛的唯一途徑。

石猴一見無人,不敢貿然敲門,他猛然一回頭,見山崖上立一石碑,上寫「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十個斗大的大字。這裡的「猛回頭」就是皈依、猛然醒悟的意思。也就是古人講的「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如意」之義。修五德:溫、良、恭、儉、讓;離五欲:財、色、名、食、睡。明白諸法不可得,不再搞名聞利養,看破世俗觀念,能夠放下萬緣就是真的回頭了。石猴這裡的「猛然一回頭」,就是佛家常講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表貪、嗔、痴三毒煩惱。儒家講「懸崖勒馬,回頭是岸」。這是經里常講的觀照,就是回觀返照。佛講的「四如意足」,如意就是回頭。古代人手中拿的玉如意、檀香木的如意、骨頭的如意,刻的形象都是回頭。以此告誡自己早回頭。回頭就要悖世間人的看法、說法、做法、想法,世間人以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佛法就是要違背這個觀念,要反其道而行之。要「棄熟就生」,別人走慣了的路我不走,就要走與人們世俗觀念相反的路,這就是回頭。如意就是回頭——銷歸自性,回歸本源,妙明真心即現前。此即「有而非有,非有而有」之性體。不如意就沒回頭。「四如意足」的足呢?是表真真實實不欠缺、不虛假之義。

要回頭,佛告訴我們應從四方面做起。

第一、欲如意足。

欲是希望、願望。要真的回頭就要發大願,像石猴一樣歷盡艱辛,不辭勞苦,不達願望,絕不罷休。我們所發的願要隨心圓滿。這就是我們早晚課後的迴向文,「同生極樂國,當生必成就」。無論遇到什麼挫折和引誘,成佛的心不能動,念佛的法不能變,只要一門深入,持名念佛就能滿自己的願力。如果光說不做,理解了,但就是捨不得放下,這樣不去做、沒有行是空願,不能如意。這樣的修行也只能是空想而已,是畫餅充饑。所以「欲如意足」就要去實行道業,推動道業。如果光有修行而無道業,猶如鏡中之花、水中之月。有修行一定會有道業。

修行就是發願,修是修正自己錯誤的看法、想法、說法、做法,走新路、快回頭、猛回頭。行是做,是行為。什麼行為呢?身口意三業引起的——身:殺、盜、淫;口: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貪、嗔、痴。不違犯叫十善業,犯了叫十惡業。在三業中,意業是根本,只要斷了貪嗔痴的念頭,前面身口業就不會犯了。道是路,有路必走,站在原地不斷發願,不去行走,永遠也達不到目的地。我們凈土法門應如何修學呢?就是老實念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善行隨緣做,「隨緣勿攀,隨遇而安,凈念相繼,佛號不斷」。只有這樣修才能圓滿自己的願。佛在《大集經》中講:「末法億億人修,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不要看別人修禪、學密,那是別人的事情,人家根性好,我不行也不希求。我學佛三年多了,啥也不會,就是依凈空法師講的「一句佛號念到底」,死守一聲佛號,就靠這句佛號滿自己的往生大願。這就是欲如意足。修行障礙有很多,其原因:法愈高,魔愈盛;道愈深,障愈重。要用定力制服。

第二、念如意足。

念就是心的念頭。心要時刻存正念。純印老人講「心正即佛,心邪即魔,正心邪不侵」。現在學佛人,修來修去與仙神魔鬼勾搭上了,有的得了癔病,有的出馬看病,廣收供養,發了財。什麼原因呢?心不正,被妖魔鬼怪鑽了空子。煩惱都是從慾念生,貪心、嗔心都生煩惱。要想去掉煩惱必須要調整自己的心念,只要心念正確,則事事如意。要發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無量心,事事作、時時作、念念善,才能圓滿如意。正念就是念佛,不念佛就是邪念,這就是念如意足。

第三、進如意足。

進是精進。「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要精進,有兩點。一是認準方向。方向若差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們修的是凈心,以念佛伏萬念、雜念。你若貪經、貪教、貪法是不會成就的。清涼大師講「廣學多聞,增長邪見」。為什麼呢?放棄了「根本智」,貪快,修「後得智」了。什麼是根本智?清凈心是根本智。用什麼方法修?一部經、一聲佛號足矣。所以不認準方向,愈勇猛精進則愈錯,「欲速則不達」,離目標必然愈來愈遠。清凈心是般若智,般若就是無知,無知者是無所不知,無知是根本智。二是要明了皈依處。真正的皈依是皈依自性的佛、法、僧三寶。即皈依自性的覺、正、凈——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現在一皈依就成了寺院某個師父的門生了,成了認乾爹乾媽了。正法要滅,這也是滅的一大因緣。

所以進如意足,就是我們精進、進步要正確,目標要准,方法要對,要絲毫不差。修行只有正確無誤,才能如我們所願。否則進了迷魂陣,出來可就難了。為什麼?邪理邪說迷了你的心竅的緣故。不修自心而依靠師父,仰仗大法,都是心外求法,久之成癔病產生幻覺。佛法修邪了、歪了也可害死人!今後將會有形形色色的邪功邪法,這是末法時期的特點。正邪最易辨別,凡是心外求法,靠某個人、某個什麼大師加持,甚至靠神、仙能得成就的,不修自己清凈心的都是外道,甚至依賴佛菩薩像想得到所求利益的,也是外道。如此,你愈進得快,愈不能如意。只有修自心,才是正精進,方能達如意的願望。

第四、慧如意足。

慧是智慧。什麼叫智慧?佛門稱的智慧與世間人說的智慧不一樣。世間人稱的聰明智慧是個人的知識、見解、想法、念頭、方法,這是世智辯聰,不究竟不圓滿。佛門的智慧離見聞覺知,是無知、無見、無想、無念、無心、無法。有知有見必有是非對錯、人我的分別,一有分別就產生歡喜、厭惡等無明煩惱,所以知見就是無明的根本。般若本無知,無心生智慧。清凈心是智慧的本,是智慧的母,只有清凈心才能離人、我、眾生、壽者相,才能斷「四見」。無知才能無所不知。無知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要理解智慧——分別法相叫智,洞徹法性叫慧。法相有分別,法性無分別。分別一切法叫智,不作分別想叫慧。分別一切法不落空,事事可隨緣做。不作分別想又不著有,隨緣而不攀緣,心還是清凈的。不著有就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有一如。《心經》雲,「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分別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法是智;一切法因緣生,因緣生無自性,無性則空是慧。智者足有,慧者盡空。有是色,空是心、是體。色是物質,空是精神。佛法非物質、非精神,精神與物質不二。精神在佛門統稱「心」,物質稱「色」。心是能現,物質是所現。離開能現則著於有,離開所現則落於空。若著有還好辦,若著空諸佛不能度。為什麼?著有自然相信因緣果報,不敢越雷池一步;若著空,不相信因果,必然胡作非為,佛也奈何不得。這就是佛不度無緣之人。

佛不是萬能之神,他是老師,學生不跟老師學,老師也沒辦法。「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所以學佛「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圓滿的法是能所不二,這就是佛法圓融之處。如果再進一步說,分別五蘊(色受想行識)及一切世出世間法就是智,但又要明白「因緣所生法,我說皆是空」。佛菩薩講的這句再明白不過了。因為一切法都是有條件、有起因而生的(緣生),緣生之事物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性,無性則空,是無常的,是不可得的。所以只能利用,不可貪取,不可生有得之心。

佛說我們眾生迷惑顛倒就迷在這裡。看法、想法、作法全錯了,若能顛倒過來就好了。要「棄熟就生」,這就叫慧。智者從有上講,佛法稱俗諦,慧者空不可得是真諦。若能空色圓融,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就是佛法稱的妙智慧。有而非有好理解,因為是無常的、得不到,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為什麼說空而不空呢?自性猶如虛空,虛空雖空但它包涵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這些有實之物。雖然有實物,但它有生滅。人和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佛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前兩句是世間法,後兩句是出世間法。只要無生無滅了,才證了真常,擺脫了六道——佛家講的「跳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外,不在五行(金木水火土。即眾生賴以生存的環境)中」。

雖然萬法皆空,了不可得,但有實在物體這個空是緣生的。緣生可隨緣變化發展,變化發展又現了新的緣法。佛講「隨緣現諸法」,所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是從理、體、自性講的;不空是從事、相、用上講的。這個道理即稱般若。般若智慧是我們佛門獨有的名詞。般若就是清凈心,就是無知。無知是根本智。無知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後得智。我們學佛人真在一生中做到一門深入,死守一部經、一聲佛號就是培植根本智。若什麼經都讀,什麼法都學,就是雜修廣學多聞,是後得智。成佛靠凈心,弘法可多聞,但自己修不出去。為什麼?思想雜了。佛講的法是應機而談,在《金剛經》里佛著重講空,但在《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佛又著重講有。其實佛一句沒說,一句沒講。為什麼呢?佛是大醫王,講的法是為眾生開藥方,什麼葯你全用,非中毒吃死不可,況且古佛、今佛、未來佛無不是這樣講,並非釋迦佛這樣講。可知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眾生,若無一切眾生,何用一切法。就是《金剛經》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不著有,如如不動不落空。「不取於相」,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但不落心意識,此即學佛人修行的功夫,為妙觀察智。「如如不動」指心做而無做、無做而做,事照辦而心不動為大圓鏡智。此理即菩薩所修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無性稱智,無性隨緣稱慧。此即離「四相」斷「四見」也。

開智慧有三種緣:一、攝心持戒。二、心定如磬。三、無知發慧。(修戒、定、慧)。

障智慧也有三種緣:一、不持戒。二、喜攀緣。三、好憒鬧。

佛門以無事為興旺,修行以寂靜為安養。有智慧的人應該明了一切法不可得。不得一切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依無所得心修一切法,一切法皆可得;依有所得心修一切法,一切法皆不可得。

龍樹菩提偈:

若人見般若,是人被法縛;

若不見般若,是亦被法縛。

若人見般若,是人得解脫;

若不見般若,是亦得解脫。

為什麼說見般若、不見般若,有的被法縛,有的得解脫呢?關鍵在於有無所得心。凡有求聖解心,有所得心,有所希求心必被法縛,最終皆不可得。反之無所求心為凈心,一切皆可得。念佛亦同理。諸同修切記、切記,依無所得心修法,依無所得心念佛,以無所得心求往生,方能往生見佛,此即感應道交,必得大自在。每個人修得好壞,是正是邪,不要問別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別人說好說壞一點關係沒有,都是你的助緣,要善於利用。能否成就,能不能往生不靠別人,全靠自己。這就叫「有麝自然香,何用當風立」,「花開自然美,何需別人贊」。記住無性為實性,凈心生智慧。也可以說清凈心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清凈心。這就是慧如意足。只有福慧雙修則如意。佛說「修福不修慧,大象戴纓絡;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因為有福則有眾生緣,有眾生緣才能具足一切福業,有智慧則能領導眾生,所以稱佛為福慧兩足尊。足是圓滿之意。

石猴猛然回頭就表四如意足。修行就是回頭,就要舍掉慳貪心、嗔恚心、愚痴心,舍掉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心。意味修行就是修心,修自己的心,不要到外面去找佛、找法。有的居士逢寺燒香,見佛拜佛,就是不拜自家炕頭的活佛(公婆、父母)。不拜自己的心佛,不修凈心之道,豈不是騎牛找牛,徒勞無益。相上修、相上求,心外求法,窮劫修亦難得成就。我們念佛人要去極樂,孰不知只要心一塵不染,空色圓融、清凈平等就是極樂,就是佛。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門無內外,心無大小」。若明此理,皆是開悟人。

話說石猴見洞內走出一童子,打了個招呼說明求道之意。童子引他拜見菩提祖師。菩提就是覺悟,禪宗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密宗修三密相應,即身成佛;教下叫大開圓解;凈土宗叫一心不亂。叫法不同,其理一如。「統萬法唯一理,貫萬古唯一心」。我們念佛就是修凈心、佛性。一聲佛號一聲心,聲聲喚醒自性覺。覺就是菩提。「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菩提祖師問石猴:「你姓什麼?」他回答說:「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不惱,人若打我,我不嗔恨。只是賠個禮兒就罷了,我一生無性。」石猴的話禪機深奧。這是化性成佛之道,也是修行必具的忍辱法門。彌勒菩薩就以此法成道,他有一首偈: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

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憑它自幹了。

我也省力氣,他也沒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

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此即化性、無性,沒有煩惱就是佛菩薩。見思煩惱斷了則出六道,塵沙煩惱沒了是佛。等覺菩薩尚存一品無明沒斷,無明就是煩惱。要想斷煩惱,必須要看開、放下。因為事事無常,了不可得。純印老人講:「世間本來無煩惱,煩惱全是自己找,凡事不走心,就沒有煩惱。」我們遇事產生煩惱就是走心,還是沒真的放下,我相作怪。其實我們修凈土法門最好修:吃虧,阿彌陀佛!佔便宜,阿彌陀佛!行也阿彌陀佛,坐也阿彌陀佛,睡也阿彌陀佛,醒也阿彌陀佛(呼吸念佛法)……與人無爭,於事無求,學佛怎麼能不自在呢?怎麼會起煩惱呢?無煩惱當下即佛。只要看開、放下,窮富都快樂,順逆境沒煩惱。入這個境界要從自己心上找原因,不要強調外面的條件如何。順境、逆境都是你修行的好助緣,要善於利用,要明白心能轉境就是覺,被外境所轉就是迷。

如何達到斷煩惱的境界和心態呢?要修四正勤。

第一、已生惡令斷。已生惡要不再起現形,要斷。學佛前沒有弄清諸法緣生,緣生無性,無性則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觀點搞差了,認為所得的、所受的、所有的全是真實的,所以心中只想自己這個小家庭,只想個人不想他人,古人講「只掃自家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自私自利,佛家稱這樣的心態為惡念。最終是什麼也帶不走,「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真正的聰明人,有智慧人將福讓大家享,有錢為社會、為眾生、為佛法,這才叫真的儲蓄。明白這個道理,就要趕緊下功夫,以正確的觀念、正確的方法精進用功。這就是佛所講的「正」。正是正確、正路、正道、正法;「勤」是精進。心生利己損人的惡念,馬上要斷除。尤其在待人、接物、處事中要時時警惕,不起貪、嗔、痴的心念,起了要及時警覺,將其斷除。無始劫的習性很難免,古大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要及早覺悟,令嗔、恨、愛、怒、貪的心念及早斷除。這就是「己生惡令斷」。

第二、未生惡不生。就是尚未生起的雜念、惡念將它消滅在萌芽狀態,千萬不要讓它起現形。這樣就必須要經常保持一份對人平等、慈悲、同情的心念。

第三、未生善令生。學佛與信佛不同,現在人都迷信佛菩薩,希望他給你帶來好運:妻賢子貴、官運亨通、大吉大利、財源滾滾……這種迷而又迷的事情與佛法毫不沾邊。佛是大覺悟者,菩薩是覺悟的人。佛菩薩不是管家婆,什麼事情他都管,求他保佑他就保佑了。保佑不保佑與他沒關係。什麼是保佑?依教奉行就是保佑。還得自己去做,所以不要將佛菩薩當神靈看待,那叫迷信。佛是讓我們破迷開悟,斷惡修善,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即諸法實相。這就要學佛人未明理要明理,未生善念要生起善念。什麼是善念?就是同體大悲、平等博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所以「未生善令生」就是讓善念儘快地長養。為什麼要儘快地長養?因為人生無常,今夜躺下,就不知明天還能不能起來呀。若不趕緊結善緣、生善念,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呢?要勸所有能度的人趕快乘佛的大法船早日離苦得樂,儘快培養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的慈愛之念。

第四、已生善令增長。看到別人發心我們要隨喜、要鼓勵、要支持,千萬不要誹謗,甚至造謠污衊。尤其對弘揚正法的人,更不可嫉妒,那將造無間地獄的因。現在天矮了,報應來得快,這樣的事情我見到好多。有人不分青紅皂白在監獄裡打和尚,沒出一個月他也被關在同一獄中,和尚消業沒事了,他反到遭報應了。所以對已生的善念不要斷,對別人也要使其愛心綿延不斷常行。此即已生善令增長。不僅是十善,還要精進到六度萬行、菩薩道的階段。

石猴說的無性也就是化性。石猴非是父母所生的血肉之軀,所以祖師問他姓什麼,他錯會了意思,答「無性」。「人罵我,我不惱,人若找我,我不嗔恨,只是賠個禮兒就罷了」。這話里禪機深奧,無性之性為真性呀!只有真性才不生不滅。

早在六十年代,輿論界颳起了一場爭論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的大討論,最後不了了之,誰也沒找到不生不滅永恆不變的真理。「理」字是「王」字旁加個「里」,就是說世間的真理——官職大即理大,無理亦有理,有理亦無理。王位也就是官位,現代話叫幹部,大者理即大。我學佛後才明白,不生不滅永恆不變的絕對真理是自性,佛講的心性。除此而外沒有絕對,都是相對,都是互相依賴而存在,相互作用而生長,互相排斥而前進而發展。只有無性之性是真性,這是華嚴境界,玄妙之理。

祖師聽石猴說他是花果山上一塊仙石經天地之靈氣破裂而生的,心中暗喜。這裡祖師之喜又含佛理,佛說「眾生之苦,莫過有身,身為諸惡之本,萬惡之源」。我們所以輪迴,全是身體這個大壞蛋給我們造的累贅,為了它要吃喝、保養,與眾生結下不解之冤,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佛比喻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我們難出六道就因有這個身體,有身體則不得大自在,有身體世界才不得安寧。為什麼?殺業太重!我們到飯店、屠宰場看一看、聽一聽,豬也哭、羊也哭、牛也哭、狗也哭、雞也哭、鴨鵝也哭……它們只不過沒有抵抗能力罷了,它們的怨恨之氣並沒有消失。去年城市晚報登了幾件事,一件是殺雞專業戶將雞殺死後放大鍋里燙,有兩隻雞突然飛起將殺雞的人雙眼啄瞎;還有一蛇餐館的老闆殺了兩條大蛇,頭割下來後想扔到垃圾筒里去,一揀蛇頭,兩隻蛇頭死咬住他手,當場中毒身死;還有一農民在地里見一條大蛇,趕上去用鋤頭將蛇打死,半夜他八歲的小孩做夢被蛇咬,結果因驚嚇而死。

殺生過重是引起刀兵劫的起因。那麼我們身體是不是需要以肉食補充營養呢?這點純印老人已為我們做了示範。老人家是胎里素,一生無大病,沒住過醫院,活了一百零九歲。走時不吃不喝,坐了二十一天,一點病沒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見素食的營養遠遠超過肉食。現在人得的奇奇怪怪的病:高血壓、糖尿病、腦出血、心肌梗塞、癌症等等大多數都與肉食有關,尤其現在養豬、養雞鴨用的都是化學飼料,對人體有百害而無一益。所以佛家的根本戒就是不殺生。什麼時候我們把身體修沒了,沒有身體了,就得自在了。此即眾生身變而性不變。對這個身體,我們將它當作我,愛護的了不得,佛才教我們要依四念處而住,就是要看開身體的真相。一是觀身不凈;二是觀受是苦;三是觀心無常;四是觀法無我。

觀身不凈。世間人都是為了身軀的我而計較,而煩惱。佛陀教我們看開一切,讓我們好好用心去分析這個身軀,提出不凈觀。身體不是我,是我的。猶如衣服、房舍,是暫時利用的工具。我是清凈不生不滅的,身體是有變化的,是不凈的,九孔常流不凈之物。觀身不凈,佛讓我們不要因為身軀妨礙了我們的道業與修行。我們明理後就可轉染污為清凈,好好把握時間,善加利用假身來修真身,此生完成道業。

觀受是苦。所有的感受、享受無不是苦的。若世間沒有苦,佛就不會存在人間,也就沒有佛法了。心佛眾生是一體。四大洲中,東勝身洲沒有苦,沒有佛法;西牛貨洲沒有苦,也沒有佛法;北俱盧洲沒有苦,也沒有佛法。唯有南贍部洲我們婆婆世間有苦,所以才有佛菩薩活動的餘地。我們常講「事不如意常八九」,十件事中,能得滿足的只有一、二件。雖然滿足了,人的慾望仍然沒有滿足的時候。猶如一個破水桶,注滿水會漏掉,漏掉再注無盡無休。人的慾望也因永不滿足而痛苦。就拿吃飯來說,從生下來就吃,一直吃到死。形體變了後還沒忘了吃,有形體就有吃。真是世間大海有漲滿之日,人鼻子下的一橫無填滿之時。上頭吃了,下邊就要便出去,香的進來,臭的、臊的出去,享受感受無不是苦啊!世間人我是非無不是在感受之中啊。對此理又有幾人能看明白呢?大多數人花天酒地、荒淫無度,在酒桌、麻將台、舞場虛度光陰。臘月三十閻王老子來討債,拿什麼應付呢?可憐憫者呀!即或我們佛門弟子又有幾人能看開、放下呢?

觀心無常。心猶如海浪,一浪高過一浪,總是不斷,總是起伏。卿卿我我,萬般情愛無不是苦。入佛門後我冷眼看世間,觀察人的愛念也是假的,不是變質就是遷移,往往愛一個人反倒因愛生恨。我們市幾年前因搞對象愛得特深,結果用炸藥毀了全家四、五口人,這就是愛的變遷。有的人接受別人恩惠,而待他發跡後,對有恩的人卻忘恩負義。為了錢財父子、夫妻、兄弟手足互相殘害,何況外人呢?反恩為仇的事情太多了。心是無常,陰晴無定的啊!

觀法無我。就是要透徹宇宙萬物的道理,了解人生的真相。世間哪一樣東西是我們所擁有的呢?人有一口氣就有佔有心,一口氣上不來,所有的兒女、妻子、財產都帶不走,所帶的是業緣。純印老人講,「貧富沒差別,家大業也大,最終有業無家,此理世人看破的太少了」。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萬法皆空,怎麼會有我呢?

此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指世間有色無色都是法。有形是物質,佛門稱色;無形的就是聲、香、味、法等。細講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受外界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而產生六識即見、聞、嗅、嘗、覺、知等分別作用,即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佛講的六種感官的神經。總而言之,有形體的東西稱為色塵,無形體的能分別外物的稱為識(辨別的意思)。就是佛經的感受、感官的知覺、體味或心靈的意識。再詳細一點講就是有形色的物質對自己稱為根,對外稱為色;沒有形色但可以感覺其存在的就稱為識(如聲、香、味、法等),這就是色與識的分別。統稱都叫法。有形稱色法,無形稱心法。眾生無不被法所困擾,佛告誡我們「常守根門、莫著六塵」。根就是六根,對外境起作用的根本和源頭。門就是我們的意識,眼見物、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等種種與根門相對的外境。對這些外境若不提起警覺,必然擾亂我們的意念,心隨境轉。佛告誡我們守根門,莫著六塵,對此我們要明理。外界事物都會引誘我們的意志,分散了人的心念,猶如染污的源,才稱為塵。塵就是不凈的意思。世俗沒有一樣不是塵。為了世俗來學佛,學佛為何染世俗呢?根本的一條就是修心,對外境塵緣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好了。守心最好的方法莫過念佛,念佛就是覺法,覺法就是無我。不念佛了就迷,就產生了妄想。如何念佛呢?不求成片,先求不斷,不斷久了,也就成片了。佛號成片走時絕無痛苦,有把握往生,生凡聖同居士,凡夫生聖地呀!抓緊念佛、老實念佛、一門深入最為重要。

我們再回到《西遊記》中來。石猴說他是從仙石遇緣而生,沒有姓名。菩提祖師根據他的長相特點為他起名叫孫悟空。孫字是因他的形體很像猴子,人們稱猴為猢猻。悟空是證體。這三個字就具足了體、相、用。空是體,孫是相,悟是用、是修、是證。悟是從心上起悟,就是信。佛在《華嚴經》中講「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當生欲證菩提願,佛號洗滌染污心」。孫悟空在斜月三星洞(大家要注意洞的名字是個心字)修行就是修自己的心。我寫過一首偈子:

修道主要是修心,境緣變幻在迷人。

世人難識真假我,來來去去無二人。

其實孫悟空所修的並沒離開自己的心。他所練的功是什麼呢?掃地、鋤園草,養花、修樹條,尋柴生篝火,擔水煮食漿……六、七年的光景就是這個功法,修的就是這個道,但悟空沒有厭倦心,修的就是這個定力之心。這才是根本法,修的是根本智。六祖惠能在忍和尚那裡八個月,每天就是舂米、劈柴、燒火、做飯,在粗雜活計里修了禪定開了智慧。反之那些有頭有臉的師父們整日參禪打坐、跪香拜懺、誦經念佛,沒有一個開悟的。所以開悟必須在生活中磨練自己的心性,靠外力、外法不能開悟。六祖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這才是根本法。我們貪法到處亂跑,結果把心跑散了,錢跑光了,家跑亂了,法跑沒了,生死大事也耽誤了。若真的明理,吃飯、穿衣、睡覺無不是道,無不是法。這就是「行住坐卧皆是道,閉目即是寶王禪」。凈土法門最好修,就是單提一句佛號,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功夫久了,自然受益。佛在自心,功在自證。不離生活,絕不是一學佛就成了無事忙,什麼也不幹了,那不是一個真正的學佛人。那是佛混子,佛之不喜。為什麼?空度時日,不能成就。因為佛菩薩度眾生是讓眾生離苦得樂,免輪迴之苦,絕不是讓你借佛事搞憒鬧,把心搞散亂了。佛怎能忍心眼見你搞輪迴呢?所以正常的工作、家務、事業無不是佛法。要精進,佛法就是生活——更好、更圓滿、更幸福、更自在的生活。所以孫悟空在山上干粗雜活計整整七年沒起心、沒動念、沒厭煩,修的就是凈心,這是根本大法。

話說孫悟空在三星洞干粗活七年,祖師一看他有定力,才教大法,又學了一十三年,總計學藝二十年。學成了七十二般變化和筋斗雲,一個筋斗能翻出十萬八千里。十萬八千里,表微細的心念,一秒鐘產生兩個十萬八千次。此即菩薩最難斷的無明,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無明未斷,皆指此言。一日他賣弄神通,變一棵老松樹,眾人拍手叫好,驚動了祖師。祖師斥責眾人道:「你等大呼小叫,全不像個修行人的樣子。修行人口開神氣散,舌動是非生。」這段話就是佛陀三福中的第二條,也是阿羅漢修的法門——「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行、住、坐、卧四威儀對修行人尤其是出家人非常重要。一次阿難尊者見有的比丘不重威儀,問迦葉尊者,「他們為什麼不重威儀?」迦葉答說:「他們是來滅佛滅法的。」可見威儀之重要。威儀就是持戒,修任何法門都離不開戒定慧三無漏學。佛說無戒生定者無有是處,無定生慧者也無有是處。守戒是修行的基礎,這裡的戒應廣義理解,主要是攝心守念。整日念佛但心猿意馬,喊破喉嚨也枉然。戒猶如蓋樓的基礎,基礎不牢,樓房蓋不起來。當今有人提出不需持戒,只要念什麼咒語,百日就可開智慧,純屬魔說。但就有一些人上當受騙。戒是讓我們凈心、束縛心的方法。守住心了,才能達定。定是樞紐,是轉運站,也就是六根不被六塵所動。《楞嚴經》講,「若能轉物,即同如來」;「隨心自在,處處真如」。我們都是凡夫,沒有定力,正因沒有定力,才被萬物所轉,被妄想所障。定力的根扎的不牢,猶如牆頭草,西風吹往東倒,東風吹往西倒,自己的心做不了主。學佛念佛也是忽忽悠悠、鬆散放逸,心不在焉,沒考慮了脫生死的大問題。念佛也不老實,斷斷續續,在喜怒哀樂的是非煩惱中混日子,放不下五欲的誘惑力(財色名食睡)。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六根對六塵的境界,沒有覺照的功夫。對合意的,生歡喜貪愛心,生牽掛留戀心;對不合意的,也就是逆境的,則生煩惱憎噁心。人家一說哪部經消業快,就放棄五經而換新的經典;人家一說參禪好就不念佛了;一說咒語感應來得快,就持咒了。整天在朝三暮四中修行,都是屬於無定力。

儒家有攝心的方法,叫「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凈土宗修心之法:「口不論是非,行不介入社會,身不沾惡緣,心不離彌陀。聞而未聞無煩惱,見而不見少是非,事事變化心無住,一心只求真智慧」。所謂定力就是身口意和六根不被物轉。修定不一定在打坐中修,雖然這是一種較好的方法,若能在動中不動,才是真實的功夫。慧是我們學佛人要達到的目標。戒定慧是了生死、除煩惱的必修課。佛告誡我們,「生死煩惱,要以戒捉、以定縛、以慧殺」。這裡我提醒諸位同修一句,就是要定慧等持,決不能偏向一方。定多了易昏沉,難明是非;慧多了,經典論述學多了,心雜亂、生邪見,離凈心自性的真實慧愈來愈遠。我們修凈土法門最好修,就是持戒念佛,隨緣做善,老實念佛,念佛伏妄想就是定。明白能念的心是佛,所念的佛是自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一聲佛號一聲心,聲聲不離自性覺」。這就是慧。

這就是須菩提祖師教訓悟空及眾人的涵義。後來須菩提祖師將孫悟空攆下山,並告誡他,今後他必定生不良,惹什麼禍也不準說是我的徒弟。悟空答說:「絕不敢提師父半個字,只說是我自家會的便是。」這又是一段禪語。一是祖師說悟空將來定生不良必惹禍。這裡的孫悟空是表凡心。佛陀讓我們觀心無常,凡夫的心從來沒有安靜的時候,起惑造業都由它生,是惹禍的發源地。佛說「心生法生,心滅法滅」,萬法心想生,一切唯心造嘛!二是悟空答覆的,「絕不提師父半個字,只說是我自家會的罷了……」佛說眾生本來是佛,本來作佛,眾生與佛智慧德能無二無別,自性本來是一個呀!「三世諸佛同一法身」就包括我們了。我們都是未來佛,如何理解呢?猶如燈光,千燈一光,絕分不出光是哪盞燈發出的;就像海水,眾生是海水泡,諸泡都是海水。這裡就指出了修行的方法。六祖講「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寶藏要在自己心中去挖掘,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我們都具足,與佛無二分別。既然自家全會,你反到外面朝山拜佛,趕法會求法,豈不是捨本逐末,「般若智自性生,依外法不得成」。那就是騎牛找牛!法就是心,心就是法;離法無心,離心無法;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心不滅,法當然也不滅。本來自家會卻外求,佛門稱這種人叫外道。

從古至今有許多人都是靠老實念佛成就的。明朝有一黃姓打鐵匠,一邊打鐵一邊拉風箱一邊念佛,結果走時身無病苦,站立自在往生。他說了一首偈:「叮叮噹噹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一九九九年元旦,四平張振遠老居士坐著往生;一九九九年農曆九月十九,我與同修去通榆縣香海寺參加開光法會,有一位七十五歲的老居士鄒桂英,在臨上火車前的十分鐘向我笑一笑跪在地上往生……他們的成就無不是修凈心,其方法就是老實念佛。只要佛號成片,決定往生。這跑那顛什麼也得不到。要從「自家會」引發悟性,千萬不可心外求法。對經典也要本著「一聲佛號,一部經,一生成就」。經典是釋迦佛應機為眾生開的對治貪嗔痴和妄想、分別、執著的藥方。你不分是否對症,一律照方吃藥,焉有命在?如果你沒病,藥方也失去作用了。所以經典對凡夫,對有貪嗔痴,有妄想、分別、執著心病,對迷的人是法寶。但對覺悟的人,對沒有三毒煩惱,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習氣的人來說是累贅、包袱。佛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六祖惠能大師有語「迷時師度,悟時自度」。真正的佛法沒有文字相、名字相、言說相、心緣相。佛為我們留下的法是方便法,佛本來一句一字都沒說,誰要說佛說法是謗佛、謗法,真的法要向自己的凈心求。純印老人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法就是心,心就是法。」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心是能變,法是所變。清凈心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清凈心。這就是孫悟空講的「自家會」的真實義。

一個真正的學佛人,一個名符其實的三寶弟子,應具備三條:一者,具備大慈悲心;二者,有歡喜心、忍辱心;三者,明了諸法的真實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宇宙人生的真實相)

什麼是正法?什麼人是聖人?教導指引你開發自性寶藏而不讓你依靠神仙、甚至依靠佛菩薩這樣的法是正法,這樣的老師是聖人。反之讓你依靠神,依靠某個人擺脫生死煩惱都是邪法。無論修何種法門,都要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叫八宗並立,導歸凈土。八宗是禪宗、律宗、密宗、凈土宗、華嚴宗、法相宗、三論宗和天台宗。若當好如來家業,支撐佛的大廈,靠一根柱子不行,這些法門都是正修,都是佛倡導的正法。好壞優劣是從我們修行人的根性上分的,非是法上分別。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但有一條是統一無分別的,就是往生極樂。這是諸佛菩薩都讚歎、都弘揚、都嚮往的。《華嚴經》最終也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法法一如,佛佛道同嘛!要想自在往生,純印老人家一生所行、所為、所說都為我們示現了法。老人家一百零九歲,臨走不吃不喝,坐了二十一天,談笑風聲,身無疾病,走得非常自在,抬到太平房還坐起來,提示衣服沒穿好。表了活著走的法。其實每個人都能如此自在地走。日常我們要從十方面起修:

一者,於一切眾生常生慈心,於一切眾生不毀其行。若毀其行,終不往生。六祖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佛法是自學、自修、自證的,對別人要隱惡揚善,日常緊閉雙眼,塞住耳朵,老實念佛即是。

二者,於一切眾生常起悲心,除殘害意。我過去喜歡釣魚,進入佛門這些釣具我寧可毀了也不送人。除自己不造業外,也不助別人造殺業。

三者,發護法心,不惜身命,於一切法不生誹謗。

四者,於忍辱中生決定心。

五者,身心清凈,不染利養(純印老人家給我指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遠離名利,一心念佛」即此義)。

六者,發一切種智心。日日常念,無有疲忘(念佛就是發心,發心必須念佛。念佛之心是始覺,所念之佛是本覺。始覺是自心,本覺也是自心。能念的心是自己,所念的佛還是自己。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切種智就是佛)。

七者,於一切眾生起尊重心,除我慢意,謙下言說。這就是古大德倡導的「心愈下,道愈高,地在上,山在下」的道理。大海所以無邊無際,深廣莫測,因它最低故,方能容納百川。

八者,於世談話,不生昧著(善惡語言不生分別)。

九者,近於覺意,生起種種善根因緣。遠離憒鬧散亂之心。

十者,正念觀佛,除去諸根。

世人若能具足如是十念,即得往生安養國土。何去何從不在外,不在環境。主要是自己,外是助緣,心是主修。

禍福隨心作,苦樂自家當。

心清水現月,意凈天無雲。

話說孫悟空辭別了師父,一個筋斗雲就回到花果山水簾洞,真是「去時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輕體亦輕,舉世無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悟空得了不生不滅的玄功,身上有八萬四千毫毛隨心變化,喻八萬四千法門,隨意修學之意。這就是佛度化眾生的八萬四千法門。法門無量,統歸一心。「一切唯心造,萬法理無新」。孫悟空是表心的,即表真如本性,此性不生不滅。形體雖然有差異,有七十二般變化,此表眾生在六道中輪迴不息,屬分段生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實無二人。只要斷了見思障,就出六道;斷了塵沙障,破一品無明,證一法身,塵沙煩惱無明沒了就出十法界,證一真法界。只要生到極樂見到阿彌陀佛就不退轉,因極樂世界沒有惡緣,是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因為孫悟空是表心的,心可包太虛,能量周遍法界,所以才能大鬧天宮,搗亂王母的蟠桃大會,老君爐里煉了四十九天(這個數字是一般眾生轉世的七七數)。心沒有生滅,無體無相,無形無法,又怎麼能把它縛住呢?最後還是如來佛把它縛住壓在五行山下。如來即本性,如來即心的統稱,心方能縛住於心,這就是「以心印心」。五行山表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是眾生賴以生存的條件,也叫環境。用它不被它所用是聖人,反之就是凡夫。如來收了悟空,玉皇大帝感恩非淺,設宴款待,此會為「安天大會」。安即清凈,不凈則不空,即無住生心。我們心總是住在六塵境界中,欲安只有住在一聲佛號中。其實本性的凈心裡也沒有「阿彌陀佛」,這是佛為末法眾生開的特殊的方便法門。以一句佛號安其妄心,伏住妄念,替代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成為無法之法。只有一句佛號,心方能安。

話說觀世音菩薩領如來法旨去東土大唐尋找取經之人。經過流沙河收取了靈霄殿的捲簾大將,為他取名沙悟凈,人稱沙和尚。安排他在此等候取經人。以後又在福陵山雲棧洞收伏了錯投豬胎的天篷元帥豬悟能,也就是豬八戒。觀音菩薩真可謂是掃三災救八難,千處乞求千處應的救苦救難的大菩薩。與娑婆世界最有緣,大人小孩不知釋迦牟尼佛的有,但不知觀世音菩薩的絕對沒有。她以無量化身,經常來娑婆世界度化眾生。我在兒童時代,純印老人曾告訴我遇到危急的時候喊「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快來救我,弟子有難」,只要喊她的名字,觀音就到。這位早已成佛(正法明如來)就下而度眾生的菩薩,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如果我們都有大慈大悲,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我們就是觀世音;若有無相菩提般若智慧,我們就是文殊、勢至菩薩;若十大願王,願願圓滿,我們當即就是極樂世界的普賢菩薩;若修六度萬行,就是四十一個位次的大菩薩;若修十二因緣就是緣覺,也叫辟支佛;若修苦集滅道四諦法就出三界為聲聞、羅漢;若修十善業發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就可生天享天福;如果光有福報沒斷嗔恚心就是阿修羅道;若是修五戒、五德就能得人身。若念佛、憶佛、佛號入心成片,隨緣作善,隨緣勿攀,隨遇而安就能往生極樂見佛成佛,成三不退。這就是佛講的因、緣、果。

單說觀音菩薩安置了悟能、悟凈,駕起祥雲與弟子木叉到東土尋找取經人。聽見空中有一條玉龍在叫,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西海龍王敖閏之子,因火燒明珠殿被玉皇大帝吊在空中,準備斬首。也被菩薩救下,讓他等候取經人做龍馬,後來又在五行山安頓了悟空。至此菩薩已將悟空、悟能、悟凈、龍馬等唐僧的四大弟子(表出家、在家四眾)安排圓滿了。孫悟空代表般若智和無生無滅、換形不換心的真如本性,就是覺;豬八戒代表能知能覺、能修能證、所知所證、無知無證的法。八戒就是在家人修出家戒律的八關齋戒法,也叫八支齋法,共有八種戒律一種齋法,合起統稱為八關齋戒。八種戒律法是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身不擦胭抹粉噴洒香水戒律叫不塗飾香發;不聽不看不參與歌舞音樂,修凈心遠離靡靡之音,此戒律法叫不自歌舞或觀聽;不坐卧高廣大床。這八方面叫戒法。不過中食是為齋法。凡受菩薩戒的修行人應受八關齋戒法。受後,每月堅持此戒八天,就如同出家一樣,行住坐卧肅穆威儀。齋戒是不過午時或非食時而食(就是散食,不是吃飯的時間吃飯),這叫齋戒法。

八關齋戒的宗旨是為了培養、歷練在家學佛人每月里自己為自己設八道關卡,在八天中受持考驗,效仿出家人的修養,從中來認識了解欲成佛必須清凈無為的境地。這就要與人無爭,於事無求,看破放下,苦樂一如。我理解這八關齋戒是受十重四十八輕的菩薩戒法的人應堅持的,絕不是三皈五戒或受菩薩戒法六重二十八輕的人修持的。就是每月要過八天出家人的生活,但不一定要連續。因為當前是工業市場,競爭時代,不可能有安穩的連續八天假期,吃齋是守日中食或不非時食,不一定非吃一餐不可。日中食是正中午吃一頓飯,非時食是指不應該吃飯的時候吃飯,受十重四十八輕的居士可以選晨午兩餐,還是正當的飲食。午後飲食是不正當的。在戒律中也並沒有要求出家人要日中一食,這條只有修頭陀行也就是修苦行的人才應嚴守日中一食的戒律。我們中國的寺院大部分出家人要工作,晨午兩餐最為受益,是受供養。但對所有學佛人並沒有吃素和過午不食的要求。不吃飯絕不是修行,修行是修清凈心,老實專一誦經、相繼不斷念佛就很如法,心就清凈了。我認為學佛要學普度眾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心正,行必正。相上修,心不改不是修行。不吃飯、不睡覺、折磨自己的身體絕非正法,儒家尚知體膚父母所賜,焉能不惜?何況至善圓滿的佛法呢?「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無益之苦當遠離,如是作者得度世」。如果以健康之道來講,應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才是維護身體之道。我以學佛的經驗來講,晚餐最好不吃。尤其喜歡打坐念佛,我曾向大家推薦的靜坐呼吸念佛法,晚上吃得很飽,腹脹排氣多不衛生,晚上氣血弱,吃得太飽除了負擔腸胃消化的運動量外,用功、用呼吸念佛時有壓氣的感受,並且也容易昏沉,這樣對念佛,對身體都不利。但是法無定法,根據個人條件去做,只要能凈下心來就好。不坐卧高廣大床,這條我有不同的看法。我們都住暖氣樓,都睡床鋪,不必非要在持戒日到地下睡不可。有的人還特意製作一個小床,那就是頭上安頭,很不必要。這條是戒我們身體貪圖舒適。只要沒有貪心對此身能以四念處觀,不要為身而造業,可在生活中自在隨緣。不要學死佛,要學一個快樂、美滿、幸福、自在、守心的活活潑潑的佛!如意佛!形相無拘無束、心常樂我凈的一真法界的圓滿佛!這就是八戒的要義。

沙和尚悟凈代表離世俗一塵不染的僧,也就是凈。這三個人就是覺、正、凈,佛法僧三寶的化身。要從人物上來看,孫悟空表般若智。豬八戒表貪著五欲(財色名食睡)的世俗人,也就是不聞佛法的愚痴人。沙和尚表中道,因和尚是老師之意,非是指出家人專有的名詞,凡是稱和尚的都是指有修有證的人,對出家人可稱師父,但不能統稱和尚。猴子的形象和白龍馬是表凡夫心,迷惑顛倒不覺的障道心,也就是修行人被色受想行識五十種陰魔的干擾和六塵緣影之心。這個心就是貪嗔痴慢疑障道,根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古人稱心猿意馬。心似猿猴一刻不安靜,意念猶如狂奔之馬一時不歇。古人講「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收」。

話說古都長安城乃歷代帝王建都之地,自周朝、秦朝、漢朝以來歷代王朝都建都於此。真是「都城花似錦,八水繞城流」。這時恰好是大唐太宗皇帝登基之時,太宗皇帝為了招賢納士開立選場,不拘貧富但有讀書的儒流,都可以應試。海州地方有一窮書生叫陳萼,字光蕊,一十八歲,到了長安進到考場就中選了。太宗皇帝御筆親賜狀元,跨馬遊街三日。這一天游到丞相殷開山的府前,正趕上殷小姐溫嬌搭彩樓拋打繡球擇婿,恰巧打在遊街誇官的新科狀元陳光蕊的身上,光蕊就做了殷開山丞相的女婿,奉旨到江州(可能是現在的九江)為州主(現在的省長)。光蕊接取母親攜帶殷溫嬌小姐前往江州赴任。在路上,一天陳光蕊的母親身染重病,就住在萬花店劉小二家中。一天早晨光蕊見門外有一人提著條金色鯉魚,這條鯉魚兩眼不斷淌淚,光蕊花錢買下,就地到洪江放了生。因上任的期限快到了,沒有辦法就把母親陳氏老夫人暫安置在劉小二的客店,小夫妻兩個搭船赴任。開船的一個叫劉洪,一個叫李彪。一天行到洪江渡口,兩個賊人起了壞心,先將家僮殺死,又將手無縛雞之力的新科狀元陳光蕊打死拋到江中。小姐一見欲投江自盡,被賊人劉洪攔住,強逼小姐與他成親,小姐當時身懷六甲,有了身孕,為了陳家後代,暫忍屈辱以便將來替丈夫報仇。賊人劉洪將金銀分給李彪,他穿上陳光蕊的衣冠,遮掩住人面獸心的面孔,帶著官憑文書同小姐到江州上任去了。

且說陳光蕊的屍首沉在水底,被洪江的龍王發現,此龍王恰是被陳光蕊放生遭劫難的那條金鯉魚。龍王為了報救命之恩,給陳光蕊的屍體口中含一顆「定顏珠」以免壞了肉身……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日劉洪公事出門,小姐產下一子,她寫了一封血書將孩子放在木盆里推到江中,只好憑天由命了。小孩隨著木盆順流而下,一直流到金山寺。長老法明和尚很有修持,被老和尚撿到,見了嬰兒懷中的血書,知道了原由。取個乳名叫江流(由江里飄流而來之意),託人撫養。光陰荏苒,不覺江流長到一十八歲,長老叫他削髮修行,取法名玄奘,受戒修道。一日老和尚把玄奘的來歷及血書交給他,讓他到江州認母。這天賊人劉洪公事外出,母子方得相見。殷小姐寫了一封書信讓兒子江流到京城殷丞相府認親投寄。丞相一見書信不覺大怒,報知聖上。太宗命他帶領御林軍六萬人去江州擒拿賊人劉洪、李彪。將李彪綁赴法場梟首示眾。

佛家講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報。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是不是法呢?是法。為什麼因果不空呢?佛說如是因得如是果,絲毫不爽,因為前因必造後果,後果又成了新的因。就這樣循環不息,所以說因果不虛。明白這個道理,一個學佛人就要從起心動念上為國家、為社會、為大眾多做有益的事情,哪怕一點點小善也要做,一粒米雖小可是積起來就是一碗、一袋米。這叫「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但行為要如此,說話也是如此。古人有句,「出其言善,千里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迷之」。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這就叫「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陳毅老總曾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不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儒家也講因果,哲學家也講因果,毛澤東講「石頭抱不出小雞」就是石頭沒有出小雞的因。

我們念佛人就是修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讀萬卷經不如念一句佛。有許多學佛人好高騖遠,人家一說讀經可開智慧,他就鑽到經典里去了;人家一說參禪來得快,他又閉眼、打坐參話頭了。殊不知這些全由根性所定。如天台宗、禪宗、密宗,各宗雖然修行的方法不同,成佛目標是一致的。天台宗修止觀由淺入深大開圓解之後,從信中按一定理去修證,它是從慧門入手,先悟後修;禪宗是抱定一個話頭,如參「念佛的是誰」?「如何是未生前的本來面目」?禪宗又分如來禪和祖師禪之別,古德講「如來禪易悟,祖師禪難明」。如有一偈,「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在橋上走,橋流水不流」。此機鋒語若能真的參透,根性非淺!

修止觀是從慧門而入,先悟後修。參禪是從行門入手,先修後悟,除非上上根性利智的人可修悟同時,否則極難做到。從慧門而入者猶如先開眼而後行路,從行門入者是先行路而後睜眼。前者行人是「慧性」銳者,後者行人是「法性」利者。雖然入門不同,修悟有先後,然成佛的目的無異。「修極自悟,悟極是修」。但我們學佛人特別要明了,從慧門入手易走輕狂,慢起難伏;從行門入手易因力猛走岔路。密宗以持咒語為主,可即身成佛,但是必須在具德上師指導下修行方可成就。所以,根性不同,遇緣不同,修行方法亦應選擇。最穩妥、最快捷、最殊勝、最易行的法門莫過凈土法門。正如大勢至菩薩所修的「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一句佛號念到底,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隨緣勿攀,隨遇而安,常發菩提,佛號不斷」。就可萬人修萬人成就。

吉林省伊通縣八十一歲的老居士於桂芹,一生除一句佛號外,往生咒語一句不會,迴向偈大女兒教了半個月,一句沒記住,只記住「阿彌陀佛」。一生行善而不記善事,都說她呆傻,往生時瑞相殊勝,修行人望塵莫及。要明了念佛法門是三世諸佛無不讚歎之法,有因必有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中間有個緣,斷惡修善。諸惡莫作是自度,眾善奉行是度人,自凈其意是證果。法門不同,去向歸一。這叫八宗並立,導歸凈土。法門一如。都是佛說的,都可以修出去。念佛法門最穩妥,它是平等成佛的法門,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只要有善念、善行、善思維。念佛是最大的善思維,憶佛念佛,就一定會成佛。善與不善如何分別?我理解著相修行是不善,不取於相是善;心有所住是不善,心無所住是善(如果我們將心住在佛號上這點不犯毛病);執著於人我、法我是不善,不執人我、法我是善(有人愈修我執愈重,將私心用在佛法上,用在道場上,不平等搞分別,破和合劃小圈子,花了許多錢出了不少力搞的是不善法。千萬千萬要注意呀!有的念佛堂搞的是孤家寡人之法,口念佛沒修行啊);起煩惱障、所知障是不善,無所得的心是善;無知無見無法無我是善,有知有見有法有我是不善。

佛是諸法實相,實相諸法。諸法實相,諸法不可得;實相諸法,實相不可得。《心經》講的「無智亦無得」嘛。我們學佛尤其是信佛都是想從供佛、燒香、拜佛、擺供中得到點什麼,這就叫崇拜偶像,是愚痴、迷信的做法和心態。佛讓我們破迷開悟,佛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有人問我,「你們佛家最大的官是不是如來佛?」還算他有點《西遊記》的常識。如來是諸佛、自性、真如之心的統稱,叫如來性海。無所來亦無所去,不生不滅,永恆不變的這個心就叫如來。就是真如本性的心。純印老人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人人都有心,人人都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的心就是個小宇宙,小宇宙與大宇宙毫無差別,小大一如。小宇宙可包含大宇宙,大宇宙沒縮小,小宇宙也沒放大,這就是華嚴境界,就是無大無小。芥子納須彌,大燈光與小燈光光體相融就是此意。佛就是我們的心,就是自己,心與佛沒有兩樣。自己有寶不開發利用,到外面找寶找佛,求佛不如求自己。「愚者求佛不求心,智者求心不求佛」。佛說「不作善解,即得智慧。若作善解,必入泥犁」。我們學佛人犯得最大毛病就是在經典中求解,以自己的心意解釋經典。我不懂佛法,我不會講法,所講的是學佛的心得體會和弘揚純印老人家的德行。因為我知道對佛法一個觀點講錯了就種下無間地獄的因,斷了眾生慧命。佛說「知見立知,皆無明本」。學佛人尤其是那些博覽經論的善知識,所犯的通病就是偏、漏、執。偏是偏見、迷失見、凡夫見;漏是無德行,不能積累功德,是沒底的桶;執是執著、固執、不開化。有偏、漏、執必然失去福慧,不會生般若智。因為滿頭腦的經論,滿頭腦的執著。佛是應機說法,一法無說,一法無立。你樣樣全立還不是雜亂嗎?雜亂不是智慧,因為法是緣起,緣起則性空,「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是法的實相。

單說老丞相殷開山將李彪推出市曹,剮了千刀梟首示眾後,把劉洪拿至洪江渡口就是當年打死陳光蕊的地方,剜取了他的心肝,祭奠了陳光蕊,還燒了一紙祭文。此舉驚動了水府,夜叉急忙將祭文呈給龍王看,龍王將「駐顏珠」從陳光蕊口中取出,屍體就浮上水面。眾人撈起屍體一看原來是陳光蕊,正不解之時,光蕊蘇醒過來,向大家述說了放生得救之事。這樣一家人就團圓了。話要簡潔,玄奘辭別父母,受皇封到洪福寺修行,並親自到金山寺報答法明長老的恩德等等這些不提。

單說觀世音菩薩和弟子木叉尊者來到長安城訪察取經的人,正趕上太宗皇帝死後遊了地獄又還陽,下旨意宣揚因果選舉高僧,壇主法師恰巧是江流兒,也就是奉旨在洪福寺修行的玄奘和尚。他投胎於殷溫嬌小姐之腹,也是觀世音菩薩引送的。菩薩見機緣成熟就與弟子變化了個埋里埋汰的癩和尚,身穿百孔千瘡補丁的破衲衣,赤著雙腳,光著頭。手中捧著如來佛賜給的寶物:錦斕袈裟和九環錫杖,沿街叫賣。在法壇落選的光享供養而不修行的僧人倒有些錢財,問這兩個癩和尚要多少錢,菩薩說袈裟五千兩白銀,錫杖兩千兩。那些不具慧眼的凡僧都哈哈大笑,說這兩個和尚是窮瘋了。菩薩也不與他們爭論。正在眾人熙熙攘攘時,撞著宰相肖禹散朝,鳴鑼開道。菩薩公然不避,高舉袈裟迎著宰相高聲叫賣。肖宰相一看袈裟金光耀眼,就請觀音入朝見駕。菩薩與木叉來到金殿之上,也不行禮也不叩拜,自然而立。對答了袈裟、錫杖的好處後,太宗就要依價買下。菩薩將此物贈予玄奘法師,告訴他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旨如來處有大乘佛法讓他去取。說完與弟子木叉惠岸尊者現出本相起在空中。

話說玄奘法師發心到西天取經,太宗對玄奘法師這種「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他人得離苦」的大慈大悲精神所感動,與玄奘法師結為兄弟,賜名唐三藏。三藏乃經、律、論。經是表定,律是表戒,論是表慧。一切經典一切法門都離不開戒定慧。修行必須要持戒,這是所有修行各種法門的基礎。由戒生定,定是樞紐;由定發慧,慧是目標。佛說「無戒生定者無有是處,無定生慧者無有是處」。當今我聽到信佛人有一種怪論叫無戒修行,言十惡業俱全,用一兩個咒語常常念就能往生,這純粹是魔說,是魔滅佛法之談。末法時妖魔鬼怪全都出籠,學佛中遇到的奇談怪論也非常普遍,這就需要定力和智慧才能不被干擾,不被迷惑。

話說太宗皇帝親自為三藏法師餞行,賜御酒三杯,從地上捏一捻土放入酒內贈他兩句話:「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一個真正的佛門弟子要念佛、信佛、學佛,最後作佛,在行為上要愛國、愛教、愛眾生。學佛人嚴守五戒:殺盜淫妄酒。前四條是根本戒,酒是方便戒。酒本身是糧食、水果製成的,如果按其所成尚無可非議,但飲酒過量過了度數可亂性,亂性後前四條戒律都守不住。佛陀將此亂性之物有礙修行的酒列為戒律是非常慈悲的。學佛人可不可以飲酒?因它是方便戒,如果治病或特殊場合能度人,使眾生歡喜樂意接受佛法,飲之無妨。但要注意量和度,以不失四威儀為準(行、住、坐、卧),對此應明了。太宗的「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戀他鄉萬兩金」的臨行贈言,其意義深遠。學佛人絕不像世俗所說的「消極、無愛國心」。「一個小昆蟲你們都不敢殺,敵人來了只能任其宰割。」這全是不懂佛法的說法。佛說「為救一家可舍一人,為救一村可舍一家,為救一國可舍一村」。學佛起碼條件就是做個真正的、光明磊落的、言而有信的、正直不讒曲的愛國、愛民、愛教、愛眾生的人。已故周總理講「上馬殺賊,下馬學佛」。學佛的人要做見財不貪、富貴不淫、威武不屈、貧賤不移的人。古人稱為「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智者不惑」。我們佛家的五戒正好與儒家的五常相一致(仁義禮智信)。戒殺為仁,殺則不仁慈;戒盜為義,取不義之財就是盜;戒淫為禮,邪淫者不守禮法;戒妄為信,否則妄語即失去了信行;戒酒為智,飲酒過度必喪失理智。五常一失人格安在?

唐僧取經經歷了千辛萬苦,在沒學佛前,二十歲左右看過《西遊記》,當時我想佛菩薩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又大慈大悲,為什麼不把經典送到長安,還非要讓唐僧歷經磨難到西天去取呢?這裡面就有佛法。佛是究竟覺悟的人,他不是神。佛法無邊神通廣大但佛也有三不能:佛能空一切相,有一切種智,但佛智雖大不能滅定業;佛能知眾生本具佛性與佛無二無別,眾生本來是佛,本來作佛,又知每個人無量劫的根底、三業,但佛無能力化導無緣,更不能替代眾生消業或救度眾生出輪迴;佛能度無量有情眾生,只不過是教誨、引導、攝受,但不能度盡眾生界。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度是有限量的,對邪迷心、狂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對正法持疑心者佛不能度,還必須自性自度。佛是老師,只能講清道理而不能替代不發心者出輪迴,依自度為真度。「煩惱無盡誓願斷」,非是仰仗佛來給斷,還是明理後以自己的自性般若除去妄想、分別、執著,斷見思煩惱。「法門無量誓願學」,必須要靠自己修行,一門深入達到見性後,常行正法。凈土宗就是仰仗念佛見佛,再圓證諸法,是名真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要靠自己謙謙下心,行於正道,背塵合覺,覺迷一如,常生般若,除真除妄,一念不思,即見佛性。

學佛以後才明白,當生成就了脫生死靠任何人都靠不住,有靠的思想就是外道。我們學佛人靠佛、靠法同樣是外道。佛是老師。世尊釋迦佛是至善圓滿的義務教育家,不是神。佛是老師,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哪。考試優劣老師替代不了。所以靠佛菩薩信他、拜他、供他、求他,不修自己本來就有的妙明真心——自性,就是迷信。靠佛靠不住,那麼靠法行不行呢?法是佛教人破迷開悟的方法,當處出生,當處滅盡。「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佛、四聖、眾生、宇宙萬有無不是心所現、所造。識能變的是心,所變的是相、是法。萬變不離一心,心生法生,心滅法滅,根本無一法可立,哪有什麼法呀!佛說「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沒有法你靠什麼哪?萬法心想生,回過頭來還要靠自家有的這個心。

現在信佛、學佛大部分人不是我執就是法執。有的人天天跑道場,天天搞法會,以為這就是修行。孰不知心跑散了,人跑懶了,修行之道跑沒了,修行之法跑雜了,錢也跑空了(心沒凈沒空,錢凈了錢空了),家也跑不和了。這樣的修行,窮劫修亦不得成就。所以唐僧必須要親自到西天取經就是修自心,自己吃飯自己飽,自修自得,修行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佛再慈悲只能給你指出修行的方法也就是取經之路,他沒有辦法替你思想升華,況且西天在哪裡?佛又在何方?古人講「心為凈土,自性彌陀」。請同修從這兩句話中思維吧。要想當生成就,「不經一番寒徹骨,焉有梅花撲鼻香」。不經磨難難見自性,難得成佛!魔多反使道心堅,不魔不成佛!學佛人一遇逆境就抱怨自己修行的條件太不好了,沒法學佛了!孰不知增上緣就是有順有逆。順境好修行但不易精進;逆境難修,修一步,進一步,得一步。六度里的忍辱排在精進的前面,就是這個道理。只有會修忍辱法門,精進就在其中。「境緣無善惡,得失在自心,只要心如如,覺性化六塵」。所謂取經就是取治八萬四千煩惱的藥方。最佳的藥方應是《無量壽經》,因為所有的大乘經典,「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凈土」。其他經典只不過是指路標、引航燈。最殊勝的經典是《無量壽經》,因為佛法運完結時,諸經滅盡,唯有《無量壽經》尚多留世間一百年。可見《無量壽經》是經中之經,念佛法門是法中之最了。這就是:

觀念念即住,覺妄妄皆真。

空色若圓融,寂滅證法身。

且說三藏法師一路上受盡了艱辛險惡,一日至五行山下,聽山下有人高喊「師父」……唐僧近前一看,山下有一石匣,裡面壓有一猴兒,頭上長滿了樹和草,耳里塞滿了泥和沙,高叫「師父快來救我,我保你去西天求取真經」。唐僧一問才知道是如來佛將他壓在此地已五百年了,觀音菩薩曾告訴他有一個僧人去西天取經,你做他的徒弟,他可救你,待取經後,你也可成正果。唐僧聽後問:「我怎麼救你呢?」石猴告訴他山頂有一咒語,只要將咒語揭下,他自己就出來了。唐僧爬到山頂果見一塊方石,上面貼一咒語「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金光閃閃,唐僧跪拜了三次,說明了原委,用手輕輕地揭下來了,但被一陣大風刮入雲端,悟空才從五行山下跳出來。對於金木水火土什麼時候擺脫它,沒有累贅之身了,也就自在了。五行壓的心隨境轉。唐僧救了悟空要給他起法名,石猴說:「師父,我有名字,叫孫悟空。」唐僧滿心歡喜,又給他起個號叫行者。行者即修行之人。三藏法師又將觀音留下的錦衣小帽哄行者穿戴上,即成了「緊箍咒」。這表皈依,我們學佛人進入佛門第一件事就是受持三皈,皈依佛、法、僧。「緊箍咒」是唐僧給孫悟空戴的,我們皈依三寶是自己約束。三皈,皈依自性三寶才是我們真實的皈依處。

三寶一是住持三寶。佛陀涅槃久遠,為度眾生續佛慧命,就要有人替代佛傳法。「人能傳法,非法傳人」。住持三寶將佛像代替佛寶,經典為法寶,出家師父為僧寶。二是自性三寶。這才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自性的覺而不迷是佛寶,正而不邪是法寶,凈而不染是僧寶,佛法僧、覺正凈三寶是一而三、三而一,三就是一,一是三。只要你得到一個,三個全具足,這點是不要有分別的。寶是我們內心裏面本來具足,不生不滅,不垢不凈的。馬鳴菩薩講「本覺本有,不覺本無」。覺就是如來性,就是妙明真心。自性即佛,自心生一切法。佛寶是自性之體,法寶是自性之用,僧寶是自性之相。三寶在哪裡?就在我們自己心中。學佛、念佛、拜佛、誦經都是為了修這個心,此心被無量劫妄想、分別、執著染污的無明性,不修這個還搞貪嗔痴慢疑,雖然焚香、誦經、念佛也是外道(身外求法之意),本末倒置怎能受益呢?最大的益處也只能是與佛結個緣罷了。修自己心的法叫真諦,其他善行是助緣為俗諦。念佛就是念自己:

彌陀教我念彌陀,口念彌陀想彌陀。

彌陀彌陀直念去,原來彌陀念彌陀。

無所求無所得,凈心念佛就與佛感應道交,為什麼呢?因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清凈心就是佛。念佛念得清凈了,頻道就對正了,與佛就相應了。古大德講「念佛無計量,清凈平等就是佛」。念佛不要記數,記數是鞭策新學佛的人促進他精進的一種方法。欲想當生成就就不記數,心裡一有分別、執著,心就不凈了,頻道就與佛對不上了。「一聲佛號一聲心,聲聲不離自性覺」。念佛是修清凈心的一種方法,以佛號伏住煩惱,使它不起現形。「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念佛法門是直趨極樂的法門,不需要任何法門相助,是當生成就的殊勝法門。印祖講「輪迴路險,無常迅速,老實念佛,莫換題目」。只要專心念佛,又能隨緣作善,萬人修萬人可生極樂國。只要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成佛心就是大心,大心就是菩提心。只有往生、成佛才能度眾生,才能救生生世世的父母,才是大孝、真孝,否則父母頭出頭沒輪迴在苦海中,你在岸上不去救,不去學游泳,硬往海里跳,要和父母死在一塊,絕不是智慧人。死在一堆一塊,在惡道中誰也不認識誰,實為不孝,實際是假孝。不能勸父母學佛者,起碼孝心不圓滿。

如何念佛呢?請同修從八句話里悟:「佛號如珠,念頭如線,分則相離,合則成串;心不離佛,口不離念,如線貫珠,相繼不斷。」學佛絕對不要向佛像求神通、求感應、求髮際、求長壽、求官、求子……這樣做就叫迷信,絕不是「行者」。所以,行者之意,讓我們續佛慧命,子子孫孫都能有機緣、有善根、有大福報遇到佛法認真修行。佛法有一規律,「愈高深、愈精要,愈簡捷、愈有效」;「有求不得,無求可得」。這就要破我執、法執。首先要改變久遠劫來的觀念,真正認識到五蘊皆空(五蘊也叫五陰),五蘊就是色(形色,有形有相之物質),受(嗜欲、嗜好、感受、享受),想(是意念、思維、分別、執著),行(是業緣、造善業惡業的行為。身的行為是殺盜淫;口的行為是妄語、惡口、兩舌、綺語;意的行為所造的業是貪嗔痴。這些都是造業的因素和條件,總稱業緣),識(是心靈)。一切眾生都要被五蘊所支配。不懂五蘊皆空、了不可得就是凡夫。佛是四德:常、樂、我、凈。常,是永恆不變,沒有生滅。佛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樂,是寂滅永安自在隨心之意。這個樂是真樂。我們是苦中求樂,我們的樂是與苦相對的。佛的樂是無樂無苦為真樂,是自性起作用,我們是八識起作用。我,是主宰之意。體是真實的,用和相也是真實的。體相一如,是一碼事。離體無相,離相無體,這才是真實的。我,眾生都拿身體當我。凈,是解脫之意。凈是本性,本體。「何其自性,本自清凈」。凈就是解脫,解脫一切垢染。「常樂我凈」是佛的境界,是究竟圓滿的境界。我們凡夫所居的環境和十方佛國土的環境與我們娑婆世界都一樣,都有六道,只有極樂世界才具足「常樂我凈」四德,這是一真法界的境界。我們這個世界是「口舌凶場,是非惡海」。要擺脫輪迴,遠離這一穢土就要修行,唯一得力的法門,最穩妥的法門就是念佛法門。唐僧為悟空起的「行者」就是指修行的人,就是表這個法。

話說三藏法師在五行山收了孫悟空,歷經千辛萬苦在鷹愁澗收了白龍馬,高老莊收下了八戒豬悟能,在流沙河收下了沙和尚沙悟凈,這樣三寶佛法僧圓滿了。悟空表不生不滅、無體無相的妙明真心。眾生此心與佛等同。眾生因被邪惡之見所迷不行正道,種種煩惱覆障其心。障心主因是什麼呢?頑固的執著諸有,以幻相當本體,以無常當實得實有,堅執不舍。學佛人若當生成就,就要修菩薩行。不執著身是我,不執著法可得,不執著有念無念,不執著有願無願,不執著正受邪受,不執著寂定無定,不執著修行的境界,甚至不執著度化眾生之心,也不執著我修行的是否入法界的念頭。一門深入,不用心機,自在隨緣,老實念佛。為什麼呢?因一切法界如虛幻。自利、利他、清凈、平等就是佛菩薩。世人行者要在「悟空」上開發、啟發自己的悟性啊!若再講就只能意會,不可言談。這叫「開口便錯,舉念皆乖」。

一切世間,如幻、如影、如夢、如化,無不是以不生不滅的如來性妙明真心為自性,此心無住而生,如是而住。這個心隨諸眾生業報的差異、凈染而有分別,諸根各異而現佛身。但此心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之心都不可得。這就是佛說的三心不可得呀!心在哪裡?無可覓處。雖然無可覓,有沒有呢?真有!猶如磁鐵,磁鐵有形,磁性無形,看不見、摸不著。電也同樣,有沒有呢?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要明白諸法皆悉無相。要想使眾生不執著諸法相(就是不著相),必須修無上菩提。要看破、放下,以一聲佛號斷除或伏住煩惱,除世間煩惱之相,心只有住於「阿彌陀佛」的佛號中就算清凈有成就了,當然這是無法之法。若能以此法對治心不散亂,於大乘門皆得圓滿。「待見彌陀,自性即顯」。這是末法時期佛為六道眾生開的了生脫死的唯一有效妙方。聽不聽老師話就靠個人的根性、悟性了。修行是貴精專,不貴多雜,要明純印之理。純就是凈,純就是性,純就是心,純就是理,純就是體,純就是一真,純就是如來;印就是法,表凈心念佛之法。蓮池大師說的好,「三藏十二部,饒於別人悟」,自己就是本著一部經,一聲佛號,一生成就。

我這樣講,有人說我不讓人廣學經論,是滅佛滅法是外道。內道外道我都不知道,就知道一心念佛可成佛道。況且沒有一個人說自己是外道的。聽不聽由你,信不信就在你。「華嚴大法,經中之王」,但是最後還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諸法理相同,八宗並立,導歸極樂。要生極樂必須念佛,不念阿彌陀佛與阿彌陀佛無緣,怎麼能去上呢?當然我絕不排斥其它法門,更不阻礙你廣讀經論,成為一個佛門的大通家。真要能不念佛就能度諸眾生,成為一位佛門的大通家,真要能不念佛就能度諸眾生,無需見佛就有度眾生的本領,何樂而不為呢?但每個人的根性不同,我這樣的劣根性只有念佛帶業求往生,絕沒有第二條路可走!孫行者,也就是修行的人,就要有自知之明。

如何修正、伏住這個心呢?應以法水潤澤澆灌此心,於境界陶冶此心,要以修持的精進度堅固這個心,要以忍辱遇事不起嗔恚坦蕩這個心,要以念佛自證洗刷這個心,應以智慧明是非培養這個心,應以佛的四無四無見和菩薩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開發這個心,要以清凈、平等、廣大曆練這個心,要以五根五力照察這個心(五根是指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所謂根就是培植道心,吸收營養不可缺少的主因。根無力而不守,吸水份營養而不飽,所以光有根還要有力,根茁壯才能有力。佛告誡我們要從五方面培植根和培養力,具體就不詳細講了。

悟空表自性,自性就是佛。「非念離諸念,求智不可得,無生亦無滅。性凈恆寂然,自性本空寂,無二亦無盡」。修行人就要「乾坤容我靜,名利任人忙」。悟能表示法,要明了一切法空,一切法無實相,一切法無願,一切法無作無取,一切法無分別(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法本無分別),一切法無所依,一切法亦無生無滅(因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心既然無生無滅,法自然也無生無滅,有生有滅是差別相,非體非相)。

一切法眾生都難脫離,都難超越。簡單講,眾生之迷在於顛倒。世間法不離五蘊:色、受、想、行、識。出世間法是戒、定、慧、解脫和解脫知見(有知有見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是凡夫,所以要解脫知見)。如果若從有為法和無為上來講,有為法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統稱為眾生界;無為法是虛空、涅槃、緣滅、非緣滅、緣起、法性住。有為法無為法本是一法,悟時是無為法,迷時是有為法。要明白一切眾生隨業所系,才長眠生死,生生死死輪迴不息。佛講眾生是分段生死,形體改換,心本一如。若能證無相,無形亦無心,就證一真圓融法界了。沙和尚悟凈表僧,僧乃凈也。身業清凈,口業清凈,意業清凈,住無所得,亦無所住,明了身口意三業皆無所有,方稱為凈。無性無依,住如實心,住真如法性,不生不滅住涅槃境界,住無性之性,方為真凈。

悟空、悟能、悟凈表佛法僧、覺正凈三寶。以自性三寶是真的皈處。因為佛法不異世間法,世間法不異佛法。世法佛法本是一法,覺為佛法迷為世法。佛法世法不出一心,所以沒有雜亂、清凈、差別之分。相上有別,理體一如。這即是法界體性平等一如。眾生被邪見所迷不行正道,才有是非善惡。「心若凈時道亦亡」。心佛眾生本無差別,同一性體,同一善根,無二無別,迷悟分覺愚。佛是覺悟的眾生,我們是沒覺悟的佛。終有覺悟時,早晚可成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我們與佛心性無差別,只要心清凈、平等了就是佛。

另外從人物看,唐僧表沒有悟性,光有慈悲心的學佛人。正因如此,真假不分、是非不辨才魔難重重。古人講這種人「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八戒是豬的形象,豬記吃不記打,祖祖輩輩被人殺,表愚痴的眾生,沒有緣聞到佛法的眾生,是最痛苦的眾生。娑婆世界就是堪於忍受輪迴之苦的世界,這個世界雖有佛法但絕大多數人不相信、不醒悟,還以假作真。不餐法味餐三毒,貪著財色名食睡的五欲,將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當享受、當實得,整日造三途之因,這與豬的嘴臉、豬的腸胃沒有兩樣。沙僧表中道,實際是小乘修行之法。大乘法是不著兩邊,又去掉中間,為什麼呢?中間是對兩邊而言,有中必有兩邊,沒有中兩邊也不存在了,有中有兩邊還是二法。聲聞、緣覺就被中所系縛,我執斷了,法執很重,無量劫被法所誤。對中道有一首偈說得好:

海藏多羅一葉舟,不居兩岸不中流。

一篙撐出虛空外,惹得春風笑點頭。

大乘法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多少一如,大小一如,性相一如,理事一如,垢凈一如。這方面不再細講了,大家隨緣悟吧。

話說唐僧師徒四人一路上受盡了魔難,這一天又被陷空山無底洞的白骨精將不辨真假、愚昧修行的唐僧掠入洞中,又遭魔難。這段書就是「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白骨精變了少女、老太婆、老長者矇騙了沒有智慧的唐僧。我們先從這山名「陷空山」來分析。空是我們的本體,但它並非真空,猶如虛空,包含山河大地、宇宙星辰、萬物萬象,學佛人若不明此理執著於空觀,必然滅失因果。佛說「若著於空,諸佛不能度」。「陷空山」就告誡我們學佛人,若陷在空里非常可怕,不但自己拔不出來,佛也無能為力,業力可怕故。神通大,大不過業力;業力大,大不過願力。若陷入空里,沒有願力只有業力,就沒辦法解脫了。為什麼呢?因為陷進了業力的無底洞。什麼是無底洞?身體是無底洞。佛說「眾生之苦,莫過有身。身是諸惡之本,眾惡之源」。有身體必然為它而造業,身搞殺盜淫,口造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搞貪嗔痴,都是身體所為。別的都不用細講,單說這個嘴就是無底洞。海之大、之深、之廣尚有滿日,但鼻子底下這一橫從來就沒有填滿時。老人說:「凡夫子不成才,吃了新的把舊的頂出來。」身體實實在在是修行人的累贅呀!累贅在有生、有滅、有變的形體,若沒有身體了,就得大自在了,大聖人老子說:「吾之大患,在吾有身。」可見若不修掉身體,就擺脫不了輪迴。這就是陷空山、無底洞的含義。白骨精是什麼?就是人。俊男美女就是白骨精。人美在什麼地方?美在一張皮上,皮下面沒有美了。揭去偽裝的皮,現出了本來面目——膿、血。沒有一個人會產生慾望。所以修行人要收攝六根,美女俊男現前不起心、不動念。俗人把美女俊男看作是一枝花,但是有德行的人看法是豆腐渣,迷人心竅、生魔生鬼的就是她。眼睛若能像有智慧的孫悟空火眼金睛,辨妖邪不被色塵所轉,其餘五根也都能同樣不被聲香味觸法六塵所轉,人我是非由他去,怎能不開悟呢?又怎能不斷淫慾之心呢?五欲淡漠了,修行就入門了。反之整日念佛、拜佛也沒修行。

古時有一位開悟的和尚有幾句偈子(前邊幾句記不住了)。他說:「坐卧不知原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認聲色覓疏親,只是他家染污人。若擬將心求佛道,問取虛空始出塵。」這偈子真是有悟性,既然坐卧、吃飯、穿衣、工作、生活中無不是道,還捨近求遠朝山拜聖去求道、求法,實在不值得。應明白世法外沒有佛法,佛法與世法無二無差別。若硬分差別的話,佛法是體、是真諦;世法是用、是運用、是實踐、是俗諦。真諦、俗諦、空諦本是一諦。明理人處處事事都是修道。對經典也一樣,「迷時千卷少,悟時一字多」。有一首插秧偈:「手拿稻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這是華嚴境界,「佛法無差別,千燈共一光」。道就在你日常生活工作中,低頭就是虛心,要做謙謙君子,不做傲慢小人。要迴光返照,「水清天現,心清見性」。修行就要「心愈下,道愈高,道愈高,心愈下」。念佛時總覺得自己退步了,你就有了警覺心,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實際你是向前進步了。若退得急就必然進得快,不動是不成的。如何進步向前呢?還得從自己心上入手,對事、對人不起分別心,不是痴呆不運用心,而是心不附物,情不附物,這樣做,物和境界又怎麼能有礙於心呢?只要不被境轉,心如如不動,就不生煩惱。心若起分別,就產生塵見,也就是心意識起用,必然被苦樂境界所轉。若無分別就無障礙。純印老人家讓我們凡事不走心,不走心就沒煩惱,能做到不走心就與道相應。否則「坐卧不知原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心若被境轉,必然在煩惱中過日子,那才是真苦啊!要轉煩惱為菩提,請大家要從陷空山、無底洞這兩個名詞中解悟。

末法時期邪魔混淆正法,生活中的事情以假亂真已不足為奇,司空見慣了。若無真智慧,不辨真偽、幫助邪法,必墮三途。現在是「六塵境風浩浩起,魔意摧殘功德林」。心火炎炎,燒盡菩提之種。所以末法時期的學佛人時時事事都要有警覺心,只有老實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時,便能「一聞千悟、舉類旁通」。到那時「心田不長無明草,覺地常開智慧花」。學佛人要想當生成就必須要以戒為基礎,修學大乘法,戒若不存,佛法即滅。

話要簡捷,一路上唐僧師徒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掃清了妖魔鬼怪的種種干擾與陷害,歷經幾年時間,行程幾萬里,才到達了西天大雷音寺,見到如來佛祖。一路上的妖魔鬼怪表心裡產生的種種雜念,心裡若有知、有見、有念、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壽者的念頭,即產生煩惱,煩惱不斷不得見如來。

中國字表法非常好,先說這個「妖」字是個女字加個夭亡的夭字。阿彌陀佛為什麼考察了十方無量佛國土,以性海發願建成極樂國土,這個國土沒有女人,生到彼國,蓮花化生,臨命終時女轉男身。為什麼呢?女人是禍害之身,人若離不開女人死得就快了。所以一個女字加個夭亡的夭字表貪女色死得快。一個學佛人若貪戀女色,淫慾心不斷,出不了六道。諸位讀讀《楞嚴經》,全經講的就是一個淫字。這部經是阿難遭到摩登伽女以大幻術險些使他犯淫戒,佛將他救回,他才祈請佛,佛才講了一部《楞嚴經》。有貪慾則入生死。佛說「一切眾生無始劫來,由於有種種貪愛貪慾,故有輪迴。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真是「愛不深不生娑婆」,這就叫「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還愛為基」。人生在世間無不都在財色名食睡五欲中鑽來鑽去,有了五欲就生出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七情又牽連五欲,這樣纏繞不清,才生死不了。人的投生就是淫慾為起首,長大了就陷在財的泥坑裡不能自拔。當今社會人們以財為命,什麼報國恩、報黨恩、報父母恩全是假話,為了錢財,真的父母都不愛了,黨的母親早扔到腦後了。為了啥?為了財!有了財在衣食住上奢侈,才想女色、養小妾,造下了無端的罪業。可見財的厲害。世間人都是以財為樂,無財為苦。除了學佛人省吃儉用將錢財用於佈道、救災、濟貧,為安定社會盡一點點力量,那些花天酒地的真有錢有勢的人,讓他出點錢用於社會大眾服務上,一分錢他都捨不得。在錢財上,人沒有知足的。一是為自己打算,二是為子孫打算。不知有錢難買子孫賢,到臘月三十,一分錢也帶不去。為了錢,為了權謀,不知害了多少人,有多少幹部嗅鐵窗風味,不都是在錢財上出的毛病嗎?有多少受大戒的人,一見錢財就忘恩負義,不相信因果了,種下了阿鼻地獄的惡因。又有幾個人能把錢財看穿的。以上講的是「妖」,女色千萬貪不得,美女是妖精啊!陷進無能為力就掉到無底洞里了!

再說「魔」字,是一個麻字下邊一個鬼字,心亂如麻、心不凈胡思亂想時,鬼則悄悄從下邊鑽進來,就著魔了。用什麼方法對治魔呢?用凈心念佛的方法。不想、不理、不棄、不厭、不求、不喜,一心念佛,老實念佛,遇事不起心不動念,魔就自消自滅了。「心清水現月,意凈天無雲」嘛。我剛入佛門時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明心見性,心慈心善心凈,隨遇而安成佛道;下聯是:常誦彌陀,意清意明意純,凈土相招正果存。暗含純印之意。鬼字是一個白,一個人。本來是個清清白白的人,不知警覺來個厶字(古代的私字),將右腿壓彎了,就成了鬼了。貪心變餓鬼嘛!怪字,是一個心字旁加一個聖人的聖字。本來是個聖人,因為多心,有了心,胡思亂想方為怪。佛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知,斯即涅槃」。若無心、無念、無想、無分別、無執著就是聖人。

唐僧取經就是表伏住妖魔鬼怪的亂心為凈心,此即真經。第一次佛給他的就是無字真經,因為真的佛法要離四相,文字相、言說相、心緣相、名字相。也就是無相菩提,無字是真經。佛說法四十九年,他說他一字未說,若說佛說法了是謗佛!現在的經典是佛度愚痴眾生的無法之法,也就是方便法。若執著法,絕難成就。佛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對這個深奧的道理又有幾個人明了呢?佛在自家,法在自身。純印老人講「心正即佛,心邪即魔」。魔佛全在一心,一念心生十法界。「即心即佛,即佛即心」。我們學佛人要修行,修什麼?就是要修自己這個心。不明此理,到處拜佛,到處求法,終不入道。修行就是修的這個心,眾生造業也是由此心所造。正因此心不明,我們才要修呀!造佛成佛,造眾生成眾生,一切唯心造。四聖、六凡、十法界都不出一心。四聖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六凡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十法界除了佛法界外,餘下的九法界都叫眾生,因為尚不圓滿的原因,四聖不受輪迴之苦,六凡流轉生死,頭出頭沒苦不堪言。所以心是能變,法是所變。能變之心所變之法是一不是二。這叫心生法生,心滅法滅,離心無法,離法無心。哪裡來個十法界呢?十法界皆從一念生。若能清凈平等,一乘任用,萬德莊嚴,是諸佛法界;若修六度萬行是菩薩法界;修十二因緣,證偏空理是緣覺法界;修苦集滅道四聖諦,歸小涅槃是聲聞法界;若廣修戒善,發四無量心,作有漏之因是天人法界;若情愛不息,修五戒是人道法界;若修行中生驕慢、嗔恨心,雖然行十善,也只能修成阿修羅法界;若愛見為根,慳貪不舍是餓鬼法界;若五逆十惡嗔恨心重,謗佛謗法,修行人嚴重破戒是地獄法界;若愚痴不明是畜生法界。十法界不離一心。

學佛根本在修心。我們念佛、誦經、禮拜,一切佛事都是修的這個心。這個心放不下,無明煩惱動不動就起現形,就是向下墮落。若能除習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向上升華,我們自性本來是佛,不要妄求。只要把貪、嗔、痴三毒煩惱習氣除掉,就會自見本性,隨緣自在了。我們與佛所差異的就是覺與迷。背塵合覺就是佛菩薩,背覺合塵就是眾生。所以佛門中一點迷信沒有,要靠自己覺悟,自己來掌握自己的命運。我記得國際歌詞中有不靠神仙皇帝,要靠自己解放自己,與佛家的觀點極為相近。儒家的觀點也是如此,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都是講的自己掌握自己命運,講因果關係。

同修們,聽了《西遊記》的故事,到西天取經不要錯誤理解,外面大道場、大寺廟有佛、有法、有經,西天就是我們自己的心,心善心正沒有貪嗔痴的心就是佛法,反之就是邪法。佛,就是自己的本性。如何修呢?以無所求、無所得之心老實念佛。我贈各位兩句話「隨緣作善,老實念佛」。為便於同修理解,歸結起來就是:

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離心無佛,離佛無心;心是自己之心,佛是自己心中之佛,切勿外覓。

法就是心,心就是法,離法無心,離心無法;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心就是體就是自性,法就是相就是用;心法一如,性相一如,理事一如。

佛就是眾生,眾生就是佛,眾生是佛心中的眾生,佛是眾生心中的佛;眾生是根,佛菩薩是枝葉是花果,沒有眾生就沒有佛,沒有佛也就沒有眾生,此即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若明此理,宇宙萬物無不是心之所現,識之所變,能變的是心,所變的就是法。覓心,心如磁石的磁性,無體無相,了不可得,法又怎麼能得呢?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萬法皆空,了不可得。正如《心經》講的「五蘊皆空」。「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悟空一路上降妖捉怪,全是表自心邪生妖魔,妖魔鬼怪與佛菩薩都是心生的。只要以念佛法門將妄心、執心、分別心伏住,當即就見如來了。具體方法佛講的再透徹不過了,要解脫生死煩惱,應「以戒捉,以定縛,以慧殺」。這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明鏡照萬像,不迎又不拒。

心平若似水,與道方相應。

非心不問佛,問佛非正心。

境緣無好壞,好壞起於心。

心若無分別,妄念從何起。

以上偈子提供大家,隨緣隨份理解吧。「九九數定魔盡滅,三三行滿道歸根」。

以上我對《西遊記》的解釋也是胡編亂造,瞎謅一氣,居士們對我講的什麼也記不住你算真的有了心得體會,否則你認為得到了法就是偏見。無法可立是佛,若認為有一法可得、一法可立就是凡夫。

最後勸同修要在修持中降自心之魔,取自性真經。若能明了自性與佛無二別,你就是大丈夫。要老實念佛,一心念佛,放下萬緣,當生必能成佛。

阿彌陀佛!

三寶愚學犟牛

淨土導航


推薦閱讀:

《西遊記》豬八戒真實身份曝光,原來取經途中一直在演戲
【四大名著最動人的60句話】有人說,紅樓寫情,水滸寫義,三國寫爭,西遊寫悟,但它們共同所寫的,是糾葛又永恆的人生。60句話↓↓道盡人生況味。周末,薦讀。
品西遊記
造夢西遊4裡面有什麼角色?

TAG:西遊記 | 西遊 | 遊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