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115

編號115-a/133–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三十二應 十四無畏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五十面第五行:

【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個天龍八部雖然有一些小的能力,在佛法裡面講,小神通,但是他們依然不能夠脫苦,所以他也是希望超越他這一類。菩薩非常的慈悲,只要他發心,一定去幫助他。前面我們講過天,天他都想離開這個天界,何況是八部鬼神?這種心就是所謂的覺心,覺悟的心,知道自己所處的境界不是究竟的,而是可以能夠舍離去求得一個更好、更殊勝的環境,這種環境總而言之都是為了修行證果。因為這些惡道他們的障礙比我們要深重得太多,所以雖然是,龍我們講有很多種類,即使是天龍,他也希望能夠到人間有機會來進修。

第三類是葯叉。

【若有葯叉。樂度本倫。】

『本倫』就是他本類,他也想超度他本類。

【我於彼前。現葯叉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葯叉』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輕捷。捷是講他速度很快,輕是講他浮現在空中。經上講,這一類的鬼神有三種,一種所謂是地行的葯叉,一種是在虛空,一種是在天宮。地行的葯叉他能夠布施財物,他不能夠飛行;天葯叉他這個布施裡面有這些車馬,這是講修因,能夠布施車馬,所以他得的果報,能夠飛行。佛轉法輪的時候,地行葯叉就將這個消息傳出去,空行的葯叉聽了之後,再輾轉就將這個消息傳到四王天,乃至於傳到大梵天王。在經上講,天葯叉也是守護天宮的鬼神,雖然他在天上服役,但是他是鬼神的身分。

【若乾闥婆。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乾闥婆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一類是屬於忉利天的樂神,『乾闥婆』翻成中國的意思叫香陰,天宮裡面需要他奏樂的時候,燃香,他聞到這個香氣,就集合到天宮演奏天樂娛樂天眾,是這一類的神。所以也是鬼神的一種。

【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修羅』這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因為說到六道,他也算一道。不過「修羅」,在本經裡面講,這個說得很詳細,除了地獄道沒有之外,其餘的四道都有,他在哪一道他的業報享受與那一道大致上相同。所以說,人間有阿修羅,畜生、餓鬼都有阿修羅,天也有阿修羅。所以佛經裡面常常講五趣,五趣就是五道,不算阿修羅,因為阿修羅在哪一道就可以歸入到那一道。講六道,是單單指天阿修羅,而不講人阿修羅,單指天阿修羅,算他們是一道。

修羅翻成中國意思叫無端正,面目都相當的醜陋,所以也翻作非天,這個意思就說他有天人的福報,而沒有天人的德行。這一類他是修下品十善業而得的果報。所謂下品十善業,就是他瞋恚、傲慢不能夠斷除,所以說雖然修十善業道,他這兩種煩惱障礙了他,就是這個習氣不斷,所以即使有天福,他不能夠得天身,而在天上得修羅身。我們曉得,天修羅,只要是修羅,無論他在哪一道,福報雖然是大,可是他造的罪業也相當之重,這個福報享完之後必定墮落,這是修羅之苦。所以一旦覺悟之後,他也想離開這一種果報,觀世音菩薩當然也是要幫助他的,令他成就。

【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一類的眾生,經上講,也把它翻作非人,他的形狀與人沒有差別,但是頭上長了一隻角,不是長兩隻角,長一隻角,他與乾闥婆是相類似的,是帝釋天的樂神。這就說明了天宮裡面的樂神有兩類,而這兩類還是有區別,乾闥婆只奏世間的音樂,天樂比我們人間的音樂要美妙得多,但是他不善梵音,而緊那羅他懂得梵音。

我們也曉得,像釋迦牟尼佛也在天宮說法,佛在天宮說法,諸菩薩也不例外,所以天上有佛法。在說法的時候,說法之前有這個梵音的演奏,說法終了的時候也有。我們現前這是一切隨著我們現實的環境都把它省略掉了,如果要是按照大座講經,我們講經之前與講經之後的迴向都有梵音的演奏,就是我們有讚頌。『緊那羅』擅長於梵音的讚頌。

這樣一說來,天上也不錯!天上的確比人間好,可是諸位要曉得,諸佛菩薩在我們人間弘法利生,我們想想,幾個人開悟了?幾個人得度了?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的苦口婆心,六道裡面得度的機緣,的確人道最為殊勝,而這個比例都這麼少,佛菩薩在天上講經,開悟、得度的人比我們人間就更少了。也許諸位要問,天人很聰明,為什麼得度的還少?

天人他是樂多苦少,所以佛菩薩雖然講經說法,不容易開悟。喜歡佛法是一樁事情,那是感情上的喜歡,很難領悟,當然更不容易去依教修行。但是諸位要曉得,人天善法他比我們殊勝,修學出世法他不如人間,我們人間講修行出世法,比天上要殊勝。除這個之外,我們人間造作種種罪業也是要超過天上,天人雖然不肯認真修行,但是他不大造罪業,換句話說,他們道德的水平比我們人間要高出很多。

第七類「摩呼羅伽」:

【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一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大蟒蛇,我們俗話稱之為地龍,就是大蟒蛇。這一類眾生也是守護伽藍神,他皈依佛之後發心護法。蛇的苦比龍還要超過,縱然是大蟒,我們讀過安世高的傳記,安世高的同學墮落的這個蛇身就是屬於大蟒,很不幸的,他就做了我們世間所謂的龍王,本省同胞所說的媽祖,諸位曉得媽祖就是龍王,香火雖然很盛,殺業很重。這種福報享完之後,還是要繼續墮落,這個墮落是一世不如一世。所以當他覺悟之後,也是希望趕快的脫離畜生身,這是畜生的一類。

【若諸眾生。樂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人身』,這個不必多說,這是我們現前的境界。可是經裡面常常提示我們,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兩句話我們聽得耳熟,可是有幾個人真正覺悟到人身之難得?真正覺悟了,他一定珍惜人身。人身的確難得而易失,得人身很不容易,失人身太容易了。這一樁事情在此地我也不必多說,六道裡面最難得到的是人身。

人身,佛之所以讚歎,就是最容易入道。天人樂多苦少,把修道這個事情疏忽掉了;三惡道苦太多了,樂太少了,縱然想修行,他的障礙太多;人間所謂是苦樂參半,因為有苦,容易覺悟,因為還有一點點安穩,容易修道,這是人間這個環境最適合於修行。我們想得人身,菩薩就現人身為我們說法,使我們得到人身。

這些『非人』,這個包括的範圍非常的廣大,像經裡面講的『有形無形,有想無想』,包括的範圍太多了。在我們世俗間來說,所謂講是日月星辰、鬼神精靈之類的,都包括在這一條裡面,乃至於精神化為土木金石之類的,也包括在這一類。他們如果說一念回心,皈依佛法,想脫離他這一道,觀世音菩薩也發心現同類身幫他成就。

到這個地方這是把三十二類都簡單的給我們介紹出來了,後面是總結。

【是名妙凈三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這裡面有幾個字我們要注意,不能夠輕易地看過。上面講的三十二應身,最高的,觀世音菩薩可以現佛身,最下的,可以現這些鬼怪精靈之身,真正是無所不現身,都是觀世音菩薩變化的,所謂是隨類善巧方便的示現。雖然示現,總不離『妙凈』,這個「妙」就是隨類示現,這是妙,所以稱之為妙色身。

所以你要是問觀世音菩薩是什麼樣子?觀世音菩薩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你看有很多人問這個問題。這都是對於佛法不懂得,才會有這個問題,你要是明了了,觀世音菩薩什麼樣的身分都有,你不能說他是男的,也不能說他是女的。為什麼?他隨類現身,這個叫妙。什麼叫凈?凈就是雖然隨類現身,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菩薩是清凈不染,這就叫凈。我們要想學觀世音菩薩就要在這個地方學。

我們現在雖然不像經典裡面講的,有這樣殊勝廣大的境界,可是諸位要讀《六祖壇經》,祖師給我們講的三身,清凈法身是我們的自性,圓滿報身是我們的智慧。我們要問一問我們有沒有自性?六根的根性就是自性,就是我們自己的清凈法身,沒失,自性起用就是圓滿報身。如果我們用六根根性對外面的境界,就是交光大師所講的舍識用根,那就是報身。什麼是千百億化身?我們一切的思想行為就是千百億化身。六祖大師就我們自己身上指出了三身,我們今天這個三身不得自在,是因為你迷而不覺。雖然迷而不覺,可是我們的妙凈並沒有失掉,妙凈還是在,沒失掉,而是自己迷了,自己見不到。如何叫我們自己再能夠親證,再能夠見到,這是我們現前修學最要緊的一樁事情。所以此地稱之為「妙凈三十二應」。

『皆以三昧,聞熏聞修』,這是顯示出因地的修行。這部經著重在菩薩自己怎麼修行成就的,換句話說,也是給我們做一個示範,我們要學觀音法門從哪裡下手。「聞熏聞修」,這是講的三慧,三慧的基礎是禪定,所以說「皆以三昧」,三昧是禪定,從定中起的聞思修三慧。這裡說一個聞、說一個修,這個思就包括在其中了,因為這個聞熏就是聞思的意思在,熏是講熏習。修行的方法,前面給諸位說過,「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換句話說,他是用六根根性接觸外面的境界,這叫做聞熏聞修,而不是用心心所。為什麼?因為心心所它是有能有所,有能染的心,有所染的處所,能所不斷。如果用六根根性,用見性見色性,聞性聞聲性,這個裡面能所雙亡,這才能夠見性,這就是觀世音菩薩所修學的方法。

後面這兩句是講他成就之後的作用,『無作妙力』,果上的大用。「無作」它不像二乘或者是權教菩薩所證的寂滅,二乘、權教菩薩所證的叫偏真涅盤,他還是在有作為的。菩薩所證的是無作為,這個才是真正的大用,從體起用,不帶一絲毫的情識,這個叫大用。「妙」就是無染,有染著、有能所就不妙了,離開了能所、染著,這是妙。

『自在成就』,這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菩薩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絕不是菩薩起一個心、動一個念,不是的。再給諸位說,菩薩的感應是無所不在的,就好像夜晚天上的月亮一樣,沒有一點分別心,普照大地,哪個地方有水哪個地方就現月影,就好像感應道交,我們端一盆水在此地,盆裡面有月亮的影子,我們要是把月亮比作觀音菩薩,這個月影就是觀音菩薩的三十二應身。好,我們沒有這個水,沒有這個水這個月光在不在?在,有水它顯現出來,沒有水它還在。在怎麼樣?它不顯。諸佛菩薩確實是如此,所以我們的心清凈,就像那個水清凈一樣,我們心清凈了,你這個心裏面就顯佛菩薩的境界相,就顯現,這個就叫做感應道交。

可見得諸佛菩薩的應是永恆的,從無間斷,顯與不顯在我們自己的心。我們的心清凈就顯,諸佛菩薩神力加持,自己感覺得到,自己曉得,清清楚楚。一分清凈就有一分感應,十分清凈就有十分的感應,在心極不清凈,就沒有感應。可見得感應道交這樁事情是在我們自己,不在佛菩薩那邊。千萬不要錯怪了,我這個人這麼好,對佛菩薩這麼恭敬,佛菩薩怎麼沒照顧我?你要這樣想法就大錯了。所以這叫自在成就。如果他要有心,起心動念,就不自在。

同樣的,我們自己在修學、求證的過程當中,我們這個心裏面有求,就不自在,就是障礙。修學一切法門絕不可以著修學之相,你著修學之相就不容易成就。修行,所謂的是三輪體空,不著修行相,就很容易成就。這是把三十二應介紹完了。

下面講十四無畏,請看經文:

【世尊。我復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前面三十二應是上合諸佛的大慈大悲,這一段是下合六道眾生同一悲仰。經文裡面講得很清楚,他能夠上合諸佛的慈力,他能夠下合六道眾生的悲仰,都是依『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而得到的。這兩句話都是說的大定,著重的是「金剛三昧」,這個「無作妙力」無非是金剛三昧的作用而已,我們得到三昧了,當然就起作用,所以這是我們修學關鍵的所在。佛法裡面所謂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修金剛三昧,特別是這一部《楞嚴經》,《楞嚴經》裡面所講的楞嚴大定就是此地所說的金剛三昧。

悲是悲自己沉淪在六道裡面,這是說的六道眾生。諸位要曉得,這個都是叫覺悟的眾生,他要不覺悟到他一天到晚迷惑顛倒,他怎麼會自己悲嘆自己的沉淪?所以一個人自覺了,他才曉得為什麼諸佛菩薩在三界當中遊戲神通,自在無作,我們今天墮落在六道生死輪迴。能想到這一點,這就是覺悟,這就可以回頭了。

「仰」是盼望。我們自己現在覺悟了,可是自己沒有自度的能力,盼望著佛菩薩伸出援手來幫我們的忙,這就是仰,俗話所謂求佛菩薩來救度我們。這在《起信論》裡面說就是始覺智,有這個一念這就是始覺智現前。這一念非常的可貴,因為有這一念,就與佛菩薩感應道交了,觀世音菩薩就會現身。為什麼?因為諸佛菩薩與一切眾生同一法身故。所以眾生悲,就是菩薩悲,菩薩與眾生同悲,眾生有這個仰望之心,菩薩同樣也有仰望之心,這是所謂同體大悲,所以能夠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

因此這個悲仰就是十四類無畏的根本,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沒有悲仰之心,諸佛菩薩再大的神通,再大的願力,也幫不上忙。我們今天講求佛菩薩加持,求佛菩薩保佑,你要不懂這個道理,你這個求願是虛妄的,是會落空的。所以俗話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是求有求的理論、有求的方法。這一段經文就是給我們說求的理論與方法,句句話都是踏實的,是自己真正境界裡面流露出來的,我們自己必須要有正念,才能夠理解。經裡面給我們說的這個範圍,『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115-b 像前面這個三十二應裡面,我們也看到了那些眾生們的希求、願望,可是他那個畢竟是在平時,而不是在遭難的時候。這個地方說「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多半是在患難當中。雖然說六道,六道的上三道災難少,何況三乘聖者?由此可知,災難最多的是惡道。

編號115-b/133–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十四無畏

也許諸位要問,經典裡面有說,「果縛若存,雖羅漢不免」,這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定業,不但羅漢不能免,佛陀在世的時候還示現的頭痛,還示現的馬麥之報,還不能夠度他的族人,他的族人遭琉璃王之難,佛都沒有辦法度他,這是講定業。這就是說聖者怎麼沒有難?可是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曉得,諸佛菩薩、辟支佛、羅漢,他們縱然有這些難,也少,而且這些難多半都是示現的,是告訴我們定業不容易轉,是說明這樁事情。何以知道呢?像《梵網經》裡面所講,釋迦牟尼佛這一次,這是講三千年前在印度示現成佛,是已經第八千次,由此可知,佛是久遠劫已經成佛了。他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他的學生,裡面有很多都是古佛再來的,有許多是等覺菩薩示現的,不是真的,連舍衛國的國王都是四地菩薩再來的,你們想想看,所以他們是來唱戲的,是來表演的,是做個樣子給我們看的,不是真實境界。

雖然是表演,諸位要曉得,不是他們的真實境界,可是卻是我們的真實境界,我們是博地凡夫。如果你初證羅漢,初證菩薩位,定業還是難免,我們造業就不能不謹慎,我們發心不能不勇猛。像昨天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讀到的精進,要勇猛精進,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其他的什麼都不求,只求西方極樂世界,決定要往生。給諸位說,你要發這個心,你是世間第一等人,沒有人能夠比得上,諸佛菩薩時時在你心中現身,幫助你成就。何況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西方三聖之一,哪有不伸援手、不幫忙的。所以這個我們一定要相信。

這段經文裡面著重在眾生,是在遭受這些苦難的眾生,可以講正說在我們現前的環境。在整個世界大劫難當中,我們台灣算是幸運。這個話說得不過分,有些地方社會比我們安定,生活過得比我們好,可是沒有佛法,沒有佛法就得不到解脫,沒有佛法的地方,環境再好,八難之一。諸位曉得,八難裡面有長壽天,天人的福報比我們大多了,為什麼叫遭難?那個地方沒有佛法。北俱盧洲沒有佛法,北俱盧洲福報第一,壽命長,物產資源豐富,人不必勞心勞力,福報自然,所以那個地方沒有佛法,大家太享受了,太幸福了,佛法到那邊去沒有人接受。你們如果要問,北俱盧洲在哪裡?地球上有不少的地方與北俱盧洲相似,你們可以去看看,他們的確一年到頭都生活在幸福當中,你給他講佛法他聽不進去,那就是相似的北俱盧洲。

經文裡面講,『令諸眾生,於我身心』,這正是說明成就無畏。「於我身心」這個我是菩薩自稱,因為菩薩在反聞證性的時候,他所證得的清凈法身,那是法界的全體,與一切眾生同一個心性,這也是菩薩所證的圓通之理。所以便在眾生悲仰之中,他知道一切眾生與菩薩是一個心,所以眾生心裏面起心動念佛菩薩沒有不曉得的,他不起心、不動念,我們起心動念他有感應。

末後一句,這是就眾生方面來說的,說眾生正在遭遇恐怖危難之中,而蒙觀世音菩薩救度,這就是無畏的功德。在我們目前修學就是無畏布施,到你見了性之後,或者我們講念佛這個功夫念到理一心之後,這個就叫做『無畏功德』,現在我們是無畏布施,到那個時候就叫「無畏功德」了。所以諸位現在我們修財布施、修法布施、修無畏布施,在果地上就成了種種的功德莊嚴,因果決定是相應的。我們現在不認真的去修學,證果就有障礙,你不能夠修布施、不能修忍辱,怎麼能成就十四種無畏功德?由此可知,三種布施是菩薩必修的功課,而且要盡心儘力勇猛精進的去修學,這才能成就。

下面一共是十四條: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特別留意到,觀世音菩薩果地上的境界,換句話說,也是我們因地上要效法的。佛在《法華經》裡面說,無量眾生受種種苦惱的時候,聞是觀世音菩薩或者是聞其他的佛菩薩的名號,這個地方特別是指觀音菩薩,在苦難的時候聽到佛的佛號,聽到菩薩的名號,尤其是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觀世音菩薩實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可以與這個地方的一段經文來參看,那是《普門品》裡面的經文。說『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又能夠觀世間能念觀音的那個人,而以慈力加持他,所以可以叫苦惱的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這樣的話我們能相信嗎?我們遇到苦難的時候,念觀世音菩薩,怎麼念也不靈,觀音菩薩沒來救我。你把這個經文多念幾遍,你就了解觀世音菩薩為什麼不來救你。你那個念不合理又不如法,所以沒有法子感應道交。好像我們求月亮現影子給我們看,我們端的不是一盆水,端的是一盆沙,怎麼在月光底下照,月亮影子也現不出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話是千真萬確的,但是要如理的求,如法的求,才有求必應;違背了理論,違背了法則,這個求不應,過錯在自己這一邊。你看看這個地方所講的,觀其音聲、以觀觀者,著重在觀其音聲,觀是觀慧。我們幾時提起過觀照?此地這個觀其音聲就是用觀照。

不會觀照念觀世音菩薩名也行,也有可能,那是什麼?極其虔誠,俗話也說「誠則靈」,誠就有感應。為什麼?因為誠心就是佛心。你看看佛在《觀經》裡面給我們講的菩提心,菩提心,第一個至誠心。所以如果你是不明白理論與方法,你用至誠心念,就有感應,心到了至誠,一定清凈、一定慈悲,所以你的至誠、清凈、慈悲,與觀世音菩薩完全相合,這個時候你的災難就解除了。我們自己以為我已經很誠心了,那不行,你已經很誠心了,你心裡頭還有一個很誠心,你的心就不誠。為什麼?

至誠心裏面沒有一個妄念,像六祖大師所說「本來無一物」,這是至誠心的樣子,裡面還有一個我很虔誠了,這就是有一物了,有一物,你的心不誠了,所以得不到感應。這裡頭教給我們的方法,就是我們稱念,就是持名,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時候,要一心不亂,這是用至誠心、是用清凈心。如果再懂得這些理論與方法,由這個一心裡頭再觀其音聲,從境界裡面,所謂是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這個南無觀世音菩薩這是文字般若,再能夠提起觀照般若,實相就現前了,那怎麼不解脫?

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在念佛有事、有理,有事一心、有理一心,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也有事、有理,也有事一心、有理一心。心裏面一個妄念都沒有,這一句名號歷歷分明,念念相續,這是事一心,二六時中都不中斷。如果真正要是照見,徹底通達,音聲名號唯心所現,能念所念,從體上講就是法界,能所雖然宛然存在,當下能所雙亡,這個就是理一心。事一心,能脫一切事境界上的苦難,理一心,能夠破除無明煩惱。所以求生西方凈土的人,念觀世音菩薩,念阿彌陀佛,功德是一樣,重要的就是你得會念,你得懂這個道理,這才真正是佛法當中任何一個法門都是平等,無有高下的。所以說是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法華經》裡面說稱名,本經裡頭沒有說,《法華經》裡面說觀其音聲用意是在應,感應道交的應,本文觀其音聲這個意思是在感。《法華經》偏重在菩薩度眾生的功德,而本經菩薩自己敘說他修行證果的這個功德,所以這兩部經我們要合起來看。我們圖書館過去曾經把觀世音菩薩三經合印成一本,便利諸位去研究、去修學,另外一種就是《華嚴經》裡面「觀自在菩薩」這一章,這是觀音三經。所以此經的重點是菩薩勉勵我們應當要效法他的修學,希望我們也能夠證得耳根圓通,他的用意在此地。

第二段就是火燒。

【二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內外四大常相交感,見覺屬於火,我們這個眼睛在五行裡面,金木水火土,眼是屬於火,因此見業相交,這就見到猛火。所以菩薩修學的方法是『知見旋復』,「旋復」就是回頭,不隨外境所轉,這個時候就把見業消除了,所以這個功德上成就,『火不能燒』。也許有人問了,菩薩「知見旋復」,那是他的事情,怎麼能夠叫眾生脫離火難?這是很難理解的事情,在今天來講也很不好講。我們也曉得,佛法裡面講的火難有三種。一種是果報的火,大三災裡面的火難,從地獄燒到初禪天,這是果報火,大三災。第二是惡業火,這個是通三界的,三界都不免,果報火只能到初禪,初禪以上就沒有了,可是惡業火通三界。第三種是煩惱火,煩惱火範圍更大,不但三界有,阿羅漢有,辟支佛也有,權教菩薩也有,通三乘。菩薩救這個火難,在三種火難裡面是講的惡業火、煩惱火,說的這個。

果報裡面的火災,那有特別的因緣,不是平常的,有特別的因緣也能避免,這是不常有的。可是諸位要曉得,這個果報之火,如果我們把這個惡業、煩惱火熄除了,熄掉了、滅掉了,果報之火,外面境界的,境隨心轉,你們想想能不能免除?當然能免的,理論上講得通,事上呢?事上的確也有。所以我們真正通達理論,明了修學的方法,一切果報上的災難也能夠免除,也能夠無畏。這個是要自己有相當的定功,譬如念佛真正到達一心,縱然不能到理一心,也有事一心的境界,什麼樣的災難,他如如不動,不為境界所轉,這個境界偶爾一現,就消失了。在我們廣大眾生裡面,諸位曉得,有共業、有別業,所以說共業裡面有別業,別業裡面有共業,這個是在前面都曾經說過的。所以這些道理你細細的去想、省察,我們就相信。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一
《禱靈鰻菩薩文》:省庵大師教導如何解決當代佛教三大弊病
禮讚常不輕菩薩
維摩詰所說經新注 菩薩品第四
學習王打鐵菩薩:老實,誠敬

TAG:菩薩 | 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