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宗派對話|第五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摘要:為什麼當代人的心理疾病日益攀升?為什麼泰國人、藏族人卻無憂無慮、永葆微笑?教育真的能改變壞掉的人心嗎?在這場跨宗派的對話中,我們找到了答案。四位大德啟示我們,想讓心靈安適,就要學會調心。調心的竅訣包括禪修、利他、以心觀心、道德教育與制心念佛等。最後,四位大德還共同探討了佛教各宗派圓融方式的問題。
對話嘉賓:
帕喇·辛哈·沃喇穆尼長老
泰國清邁帕金寺方丈
曲尼敦多堪布
台灣國際藏傳佛教研究會網路電視台執行長
釋悟行法師
澳大利亞凈宗學院執行副院長
索達吉堪布
喇榮五明佛學院堪布
.
.
.
微笑之國
主持人:
接下來,南傳、北傳和藏傳佛教的大德們將進行跨宗派的對話,主題為「心靈安適」。何謂「心靈安適」?簡而言之,心靈安適就是心靈的健康安定。
前幾天,我來到泰國,剛下飛機,就看到泰國人真切的笑容,就感受到寧靜祥和的氣氛。泰國被稱為微笑之國,國民的幸福指數是非常高的。
在此,我想請教長老,您是否認為泰國是一個心態良好的國度?人們是否都擁有一顆平靜、善良的心?泰國人的心靈是否也會受到現代社會的衝擊?
帕喇·辛哈·沃喇穆尼長老:
一般而言,泰國人從出生到往生都與佛教有關。例如,小孩剛出生時,父母會到寺院請師父給孩子取一個名字。生活中遇到任何事情,人們都會到寺院里拜訪師父。因此,泰國人的心態與佛教息息相關。
泰國人不易執著於苦。佛的教育引導著他們,讓他們懂得無常、苦、無我。
泰國人以微笑面對生命中的逆境。這樣的笑容,在別的國家很鮮見。
拯救人心
主持人:
悟行法師,您在世界各地弘揚佛法,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上也做了大量工作。您認為,心靈的幸福是否與傳統文化有關?
悟行法師:
身心的安適離不開教育。近幾十年,我的師父一直在推動傳統道德、倫理因果的聖賢教育。目前,其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
2005年末,師父在中國的某個小鎮做過一個實驗。當地約有四萬八千人,民風並不淳樸,家庭悲劇與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師父用了將近四個月時間推廣《弟子規》,弘揚傳統文化,其成果令人震驚。短短的時間內,人的良心恢復了,羞恥心也恢復了——原本婆媳鬧矛盾的,後來和好如初了;原本夫妻鬧離婚的,後來重歸於好了;計程車司機不會為了賺錢而繞遠路。其他詐騙行為也逐漸減少消失。百姓逐漸明理,民風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這讓我們感悟到:人是可以教好的!《三字經》亦有言:「人之初,性本善」嘛。
現在,很多地方都在學習那個小鎮,設立道德講堂,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很多小孩也開始學習《弟子規》。這將是他們走向光明前途的開始。
主持人:
誠然,一個人的成才,與他所受的教育密切相關。現在很多人喜歡模仿國外,但國外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適合中國,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善用媒體
主持人:
如今的媒體發展迅速。電視上、網路上每天都能看到海量信息的分享。曲尼敦多堪布,作為電視台執行長,您認為媒體該如何更好地弘揚佛法?
曲尼敦多堪布:
媒體是很重要的。社會媒體可分兩種:好媒體和壞媒體。好的媒體,它將好的東西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為人類社會做奉獻。壞的媒體,則只求利益自己,通過攻擊別人、傷害社會來謀求利益。
佛教媒體扮演著重要角色。二十一世紀,人類需要佛法。這需要媒體來搭橋。高僧大德們的教言要通過媒體才能廣泛傳播。信徒要藉助媒體才能學習真正的佛法。
在沒有媒體、沒有網路的時代,地球很大,人與人之間很難實現互動。新時代的媒體與科技產品湧現後,時間空間的隔閡被打破了,人與人之間變得非常接近,互幫互學由此成為了可能。弘揚佛法、利益眾生都離不開媒體。
既然媒體如此重要,那麼,在年輕一代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快速直觀的東西吸引的情況下,媒體該怎樣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呢?我們可以通過電視、網路等多種渠道。這些新時代的科技產物,對年輕人而言,應該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現在很多人忙於工作。讓他們拿著書去寺廟裡學習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只能通過媒體,讓他們在打開手機、電腦、電視後,就能看到自己的傳承上師,就能聆聽上師在自己面前弘揚佛法。網路媒體,是年輕人學習佛法的重要渠道。
聞道,忘憂
主持人:
索達吉堪布,您曾到全球很多高校演講,也組織了歷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您常與年輕一代接觸。對於年輕人的心理問題,您有什麼感觸?
索達吉堪布:
我去過很多學校,有時候能感受到年輕人心靈上的困惑、憂鬱、焦慮,但有時候也感受不到,因為聽不懂他們的語言、不熟悉他們的思維模式,有時候只能擦肩而過。
我生於六十年代,跟今天有些年輕人,比如八零後、九零後的價值觀、心態、語言、愛好、思維模式不太相同。他們的很多困惑,我好像不覺得是困惑,可他們卻很苦惱。其實,在古老的傳承中,是有妙藥能對治他們的苦惱的。
我心中有一個非常強烈的願望:希望二十一世紀的人們,在還沒有被世間各種各樣的染污吞噬之前,能遇到清凈的傳承,如:藏傳、北傳、南傳佛教高僧大德們的甘露教言。如果他們能從小遇到這些洗滌心靈的方法,即生當中就難以被事情困擾。
人們不懂無常、不懂痛苦、不懂無我,所以特別執著。為了一件特別簡單的事,甚至放棄自己的生命。此時,我們很有必要通過媒體來傳播相應於他們的價值觀。
今天,在座90%的人都非常年輕,大約二十來歲。每一個人的價值觀都是不同的:不僅宗教價值觀不同,連對生活的愛好也不同。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其他眾生的業力,但是有責任想辦法幫助他們。所以,特別希望年輕人能了解南傳佛教的生活,能通過學習佛法對治心靈的苦惱。
泰國人對苦忘得很快,有的人卻對苦執著的時間特別長。原因何在?這是個值得深刻思考的問題。
禪修,心的修鍊
主持人:
近幾年來,抑鬱症、親子障礙症、自閉症等心理問題不斷攀升。年青人所佔的比例不在少數。我想請教長老:在泰國南傳佛教中,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現代人的心靈問題?
帕喇·辛哈·沃喇穆尼長老:
泰國有許多禪修中心。禪修中心終年絡繹不絕,無論老少都熱愛禪修、參與禪修。禪修中心用不同的方式教導學員,有止觀、有三摩地,還有毗婆舍那等。得憂鬱症的人,大部分的心靈都沒有修鍊過。如果有修鍊,應該不會產生這些問題。
我們的心靈問題,來自於六根與六處。心靈在觸碰外境不知道怎麼解決時,三摩地和毗婆舍那能幫助我們調伏內心。
人的問題有兩種:一種是身體方面的問題,另一種是心靈方面的問題。心靈方面的問題,我建議大家修禪定。禪定能幫助我們獲得心的安寧。例如,在毗婆舍那中,包含了方才提及的無常、苦、空、無我,這四者是大自然的原則。當我們了解這些原則後,才能心靈安適。
男女平等,好好修
主持人:
南傳佛教注重禪修。那麼,在藏傳佛教中,又有什麼調心的方法呢?
曲尼敦多堪布:
全世界的佛教其基礎都是一樣的,即戒、定、慧三學,還有慈悲、愛、菩提心、出離心等等。雖然基礎一樣,但是藏傳佛教有一個獨特之處,即平等心。平等心,每個宗派都在講,但是實際做起來,卻是藏傳佛教的一大特色。
佛經里常說「眾生平等」。但是在顯教中,男女卻有差別:男身可以成佛,女身不可以。
藏傳佛教的特別之處就在於,所有人不分男女、不分賢劣、不分種族,只要努力學習,都有成佛的機會。藏傳佛教的這一特色啟示我們,我們在即生當中要好好努力,聞思修行。
以心觀心
主持人:
請索達吉堪布也談一談藏傳佛教中調心的竅訣。
索達吉堪布:
藏傳佛教中有很多調心的竅訣。
第一,是與南傳佛教相似的止觀、毗婆舍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寂止和勝觀,這種方法很好。
第二,是與北傳佛教(漢傳佛教)相似的利他慈悲心,也就是菩提心。很多時候,我們的心不調和,是由內心當中的自私導致的。如果我們擁有很真誠的利他心,想幫助一切眾生,就不會導致這樣的後果。
第三,是藏傳佛教特有的一種——用心來觀自己的心,即認識自己心的本來面目。其實,這樣是最直接的。
我來泰國常跟很多人說起,泰國是一個微笑的國家,而藏族也是一個微笑的民族。為什麼這個民族能常常微笑呢?因為藏傳佛教在他們心裡從小就根深蒂固。到過青藏高原,尤其看過高原的人,就會知道我沒有誇大其詞。
藏族的微笑與佛教有關。如果我們從小能用佛教的觀點觀自己的心,人生就會過得很快樂。焦慮症、抑鬱症、自閉症立即會變得無蹤無影。
教育,念佛
主持人:
從凈土宗的角度,悟行法師有什麼好的建議?
悟行法師:
這個問題我想分幾方面闡述:
第一,還是教育。我們現在推廣道德講堂,就是希望通過教育(通常為期七天)改變命運,其中包括治療心靈的疾病。實踐的效果非常好:夫妻不和、不孝公婆等問題,都能通過七天的學習加以改變。
道德講堂最關注的是心靈的問題。這裡,有一個真實的案例。
○
曾經有一個十六歲的男生來參加道德講堂,他學的是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他帶著一副大耳環,在家裡估計是很叛逆的。父母沒有辦法勸導,就把他送來參加我們的活動。活動期間,手機、網路是不允許使用的,他與外界完全隔絕,處於全封閉的教學環境中。完全沒有老師來上課,七天里他們都是看熒幕和光碟。這個孩子獨自在畫畫,一直畫。畫了三天,他忽然對講堂的負責人說,他要打電話回家給媽媽。後來我們才知道,原來他是領薪水來上班的——只要他坐在那裡,他媽媽就會每天給他錢。本以為他領了三天的薪水,不想領了,想要回家。可恰恰相反的是,他在電話里告訴媽媽,他很感恩媽媽,在講堂的幾天里,他很感動。七天下來,他的學業結束了,他想返回講堂做義工,還要把一群與他相似的有各種奇怪想法的年輕朋友找來參與學習。
第二,凈土宗還強調念佛。佛經上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你的心專一了,什麼事情都可以解決。當心很雜亂時,你不要去追隨它,而是把念頭集中放在一個地方。像凈土宗,就把心放在「阿彌陀佛」這句佛號上。心裡除了「阿彌陀佛」,別無他念。因此,心就清凈了,許多問題迎刃而解。
宗派融通
主持人:
四位高僧大德以各自宗派的特色,教給我們心靈安適的方法。交流的過程中,大家都有一個共識:要慈悲。那麼,各個宗派是否存在一個共通的、圓融的方法,讓人們能得到心靈安適呢?有請長老。
帕喇·辛哈·沃喇穆尼長老:
佛教的共同點,我認為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義,是諸佛教。
主持人:
曲尼敦多堪布,您的看法呢?
曲尼敦多堪布:
我認為佛法的三大傳承之間,要互相尊重、互相依賴、互相學習、互相認同。我們都是佛弟子,要讓全世界認識到佛教的貢獻,大家就要團結一致、共同努力。這樣才能讓世界知道佛教的存在,知道佛教可以為全人類做出貢獻。
目前而言,在佛教界,只有少數人具備這種團結合作的意識,大多數人還不具足。所以,佛教人士尤其是知識分子,應該推動這方面的發展。為了全世界,為了全人類,為了地球,互相學習、互相尊重。
主持人:
悟行法師,您怎麼認為?
悟行法師:
我的師父上人常常講他一生的修學。他以一句話表達心得: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就是他一生學佛的心得。
至於利益眾生,我們該怎樣「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該怎麼樣幫助眾生結上善緣?佛陀教我們,與人相處要用四攝法。
第一個是布施。布施就是多請客、多送禮,與人交往有禮貌,無條件地以各種財物、智慧盡心儘力地幫助他人。
第二個是愛語。愛語就是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言語。
第三個是利行。當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為對方著想、令對方獲益時,這個緣才能結得好。
第四個是同事。當別人需要幫忙時,我們就與他一起,同做一件好事。
這就是基本的四攝法。跟眾生結善緣,而後與眾生同成佛道。
主持人:
堪布,您認為這個圓融的方法是什麼?
索達吉堪布:
第一點,大家要明確,我們祈禱的都是本師釋迦牟尼佛。
第二點,皈依法以後,都不損害其他眾生。
第三點,不管是僧眾、居士,還是對佛學有興趣的人,都是佛的弟子。我們應該相互讚歎、隨喜,共促佛教興盛。
第四點,要創造新的平台,互相學習。各宗派有很多共同點,應當求同存異,利用這些平台,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
第五點,還應該有一種責任感。這個時代的人,應該讓下一代認識到:佛教是圓融的,佛教的真理可以拯救人類。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主持人:
法音宣流,啟迪智慧,四位高僧大德以心靈安適為主題和我們交流思想,讓我們獲益良多!時間有限,今天跨宗派的對話到此結束。掌聲再次感謝台上的四位高僧大德。
心是世界上最極致的東西:它可以最快, 也可以最慢;可以最殘忍,也可以最慈悲。心,對我們發出命令,並決定著我們的命運。讓我們從四位高僧大德的講話中汲取智慧,從今日起好好調心吧。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