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源泉》看蘭德早期思想的「源泉」
《源泉》之所以具有如此恆久的魅力,其中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它是對青年志氣的認可,同時它歌頌了人類的光榮,顯示了人類的可能性有多大。
每一代人中,只有少數人能完全理解和完全實現人類的才能,而其餘的人都背叛了它。不過這並不重要。正是這極少數人將人類推向前進,而且使生命具有了意義。
我所一貫追求的,正是向這些為數不多的人致意。其餘的人與我無關;他們要背叛的不是我,也不是《源泉》。他們要背叛的是自己的靈魂。
――安?蘭德,摘自《源泉》25周年再版序言
今年是安?蘭德誕辰一百周年,年初,她的報刊專欄集《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理性的聲音》、《致新知識分子》等書先後在國內出版。在這些報刊專欄文章中,蘭德從不同的角度,結合不同的社會現象,將她的客觀主義哲學做了淺顯的介紹,並對美國的社會萬象做出了自己的評判。
經濟學家汪丁丁曾言:「她(蘭德)的哲學立場和政治立場,都不如她的小說來得正確。」在重慶出版社剛剛出版的蘭德的小說《源泉》中,我們看到了蘭德心目中的「新知識分子」的一個完整的形象――創造者洛克。在洛克身上,蘭德展示出了她心中的堅持自我的創造者形象,並闡明了自己以「完全理解和完全實現人類的固有才能」作為青年能否實現自我、不「背叛自己的靈魂」的價值觀。在她心中,《源泉》就是一部為青年人改造社會、實現「創造者」理想而搖旗吶喊的永恆的「青春之歌」。
反權威的文學異數
有意思的是,在美國銷售超過兩千萬冊的《源泉》,其文學地位並不為美國大學的文學院所承認――雖然,這些教授們在上大學時也曾是《源泉》的熱心讀者,甚至是蘭德的崇拜者。在美國的文學史中,《源泉》的作者蘭德與《飄》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相類似,根本算不上一流作家,只能算是文學價值較高的暢銷書作者,還不能進入經典文學的殿堂。其中原委,頗為耐人尋味。
作為普通讀者,好小說的標準無非是通俗好看,有發現自我的快感,有思想上的啟迪。而在這些方面,《源泉》都堪稱小說中的典範。然而,作為文學教授,顯然不可能只是像普通讀者那樣,僅僅只是滿足自己的審美快感。畢竟,解讀作品、分析作品、挖掘作品的內涵,對文本進行敘事學的探討,符號學的辨析,社會學的批評,文化學的研究等等,都是文學教授顯示自身合理性及存在必要性的重要方式。學者們一向以大眾的導師自居,當然不會將一部中心明確、一看就懂的作品拿來作為自己的護身符。
從這個標準來看,《源泉》的確無法進入文學研究的視野。作者在構造故事和塑造人物時,敘事的節奏總是顯得明快而清晰――絕對沒有「敘事的空缺」的文本遊戲,人物形象如同刀砍斧劈――很難從中找到「圓型人物」的含混與曖昧,而語言則如同《讀者文摘》上的美文,充滿激情、簡潔有力而缺乏多種闡釋及發掘「言外之意」的可能。或許也正由於此,《源泉》曾先後被12家出版社退稿。據蘭德自己所言,當時,編輯的退稿信上寫著「過於理性、太具有爭議性了、不合文學的標準」等等。
小說一開頭,就描繪了一個精彩的挑戰權威的場景:絕大多數課程都成績優秀的主人公洛克,在大三時被學校開除,其原由是在建築美學考試時對古希臘的建築藝術風格大加嘲諷,以至於該門課的教授以辭職相威脅,要求學校將他掃地出門。在他即將告別學校時,系主任找他談話,希望這個浪子能夠回頭。當洛克慷慨陳詞,指出斯坦頓理工學院在建築學教育中的種種可笑與荒謬之處時,系主任並不吃驚,而令他好奇的――「不是洛克所講的話,而是他說話時的態度。」試想,像這樣一部張揚自我,打倒權威的作品,又如何能夠被已經成為權威的大學教授們放到課堂上呢?
反大眾的創造者之歌
如果說,長者和權威的經驗會讓自我被扼殺在搖籃中的話,那麼,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則是自我成長以後所要經受的最大考驗。在《源泉》中,出版商華納德利用了大眾的惡俗趣味,使自己的《紐約旗幟報》迅速發展為巨大的報業集團,在確定辦報方針時,他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旗幟》用同樣的版面,同時刊出兩則故事:一則是一直努力奮鬥的年輕科學家,在頂樓里忍飢挨餓,從事偉大的發明的故事;另一則是有關一個女僕,一個被執行了死刑的殺人犯的心上人,正等待著私生子的出生。前一個故事引用了科學圖表,後一個故事採用了一幅衣冠不整表情悲戚,耷拉著嘴角的女孩照片。《旗幟》呼籲讀者幫助這兩個不幸的人。它為那個年輕的科學家籌到九美元四十五美分,為那個未婚母親籌到一千零七十七美元。蓋爾?華納德召集部屬會議,把登載兩則故事的報紙和所籌集到的錢放到桌子上,問道:「咱們這兒還有人不明白嗎?」沒人回答,於是他又接著說到:「現在,你們全都知道了《旗幟》是一份是什麼性質的報紙。」「性第一,」華納德說道,「眼淚第二,撩起他們的慾火,讓他們哭天喊地――你將會征服他們。」
華納德是成功的,他在不長的時間裡就迅速積累了巨額的財富。但自認為已經成功操縱大眾的他,卻在晚年時嘗到了玩火自焚的滋味――在小說的結尾,當華納德看到自己妻子與他人通姦的新聞被傳遍大街小巷時,他的下屬來請示他,面對這則新聞,《紐約旗幟報》該怎麼辦時,他只好無可奈何的說:「我們要刊登它,這是新聞。」
事實上,一味迎合大眾以取得利益的人,最終必然會為大眾所鄙棄。在《源泉》中,蘭德提出了二手貨(Second hander)這個概念,用以標明那些沒有原創力,沒有自我,只會模仿別人,依附於他人的人;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隨聲附和、人云亦云的人。在面對社會中大量二手貨的存在,原創力的日益缺乏時,她提出了創造力的重要以及對青年志氣的認可。
不斷被誤解的自我主義
《源泉》中的自我主義,也就是Egoist這個詞,美國傳統字典把它解釋為:One devoted to one"s own interests and advancement,其漢語意思應該為:致力於自己利益和發展的人,自我主義者。它的嚴格意義上的反義詞為altruist(利他主義者)。
在《源泉》中,這個詞的意思更傾向於「有自我(self)的人」,即用自己的力量去創造的人,不寄生任何他人(如《源泉》中吉丁對別人的模仿)或外在因素(如《源泉》華納德對權力的追求)的人。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美國的學者則將Egoist理解為「自我本位的、自我中心主義」,對此,蘭德在《源泉》二十五年再版序言中特意做出了回應:
那是一個語意學上的錯誤:在洛克的法庭講話中使用了「自我本位的(egotist 」一詞,而實際上,應該是「egoist(自我主義的)」一詞才對。這一錯誤是由於我對一本詞典的依賴所致――對於這兩個詞,該詞典下了令人誤解的定義,結果「egotist」似乎更接近於我要表達的意義(《韋氏日用詞詞典》,1933)。(然而,關於這兩個術語,現代哲學家們似乎比詞典編纂者要擔負更大的罪責)
等到了中國,人們又一次將Egoist誤以為Egoism,又將「自我中心主義」認定為「利己主義」,接下來,在中國的傳統思維中,「利己」往往與「損人」密不可分,因此,蘭德在《源泉》中所提出的「自我主義、理性的個人主義」就進一步被誤譯、誤讀、誤解為「資本主義惟利是圖的極端個人主義」了。《呂氏春秋?察傳》中「狗似攫,攫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的故事看來並不是一個笑話。
在《源泉》中,自我主義與創造密不可分。蘭德認為,創造的基本前提就是相信自我,擺脫他人的影響。因為,人的成就感來自於自身的創造和成功,而不是他人的施捨和憐憫。惟有相信自我,才能擁有自我存在的價值。無論是模仿、依附或寄生於他人,還是干涉、奴役或犧牲他人,都是社會的倒退和歷史的悲劇。在一個和諧的社會中,只有自我的生命力,才是社會和人類發展的原動力。
在《源泉》中,我們能看到她早期思想的「源泉」――反權威的創造觀,自我主義的「立人」觀,啟蒙大眾的理性精神――正是這些,才使得一代代的美國青年擺脫烏托邦的幻想,以自我的奮進成就了今日美國的輝煌。
推薦閱讀:
※早期胃癌早發現
※什麼是狂犬病?狂犬病早期癥狀、傳染途徑以及如何處理傷口(圖解)
※早期治癒率達95%
※身體出現八大癥狀,是乳腺癌早期!早發現能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