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醫臟腑圖點穴法-下篇【醫案舉例】1 轉載
頭痛,胸中堵塞,每日午後寒熱無汗,或上半身有汗,下半身無汗,或作嘔等症,用本法治之無效,恐系感染風邪,有羊毛疹。可用蕎麥麵和水作團,略沾香油,搓前後心及手、足心等處,搓後,將麵糰劈開,內有白絲如羊毛者,即系羊毛疹,參閱治羊毛疹法挑之。 猝然頭痛,或腹內凝結作痛、嘔吐,或心中慌似霍亂,用本法及按霍亂針剌,均無效時,可檢查鼻孔內有無白泡,如有白泡,郎是穿腸毒。可參閱治穿腸毒法治之。 腹內攻剌作痛,或在固定部位作痛,依本法治之無效,恐系內臟生瘤、生癰、及蟲疾,非按摩療法適應症。
下 篇
本篇共分七章,主要是敘述病症,並選載數十年醫案中的臨床運用經驗。所錄用的穴道或部位,多為腹背部,及任、督脈;如兼及四肢病者,則兼用分筋法。每種病症所施治各個穴道部位之次數,除必須者已於手式圖內標明若干次外,其餘均不標明。因此法臨症時,須靈活運用,以「指下氣通」為止,而「指下氣通」,須視病之輕重,虛實、久暫而定,因而亦各有不同,若於病例中逐一標明,某病某穴施治若干次,不但會易使讀者目迷五色,亦難恰合適當,且恐臨症時,陷於呆板,發生有過之或不及之弊,不能靈活運用,反難起應有之作用。 治療手法的運用,固有賴醫者心裁,而認症仍不離乎準則。病之虛實、久暫、治法之宜輕、宜重,以及種種注意之點,已於說明內分別敘述,同時,在病案中,就其大者,將先後施治某穴、某部之輕重緩急,與頭補、泄、調、壓、分、撥等等不同,分列若干則;並就症同而治法不同之點,加「 」符號以明。手式治法雖不移,而臨症之運用已不同,即所謂辨證施治,切不可犯呆板之弊,譬如醫家用藥,如遇同類病症,藥味雖多相同,分量與加減,則因人而異。本法之手式,猶藥味也,運用猶分量也。舉例比喻,以供研究斯術者之參證。
第一章 氣 分 各 症
第一節 氣結胸
氣結胸症,由於悶郁、再因勞累過度或傷氣而得,以致氣分錯亂,中焦隔斷,清氣不升,濁氣不陴,逆氣上升,不思飲食,食水難下,胃中氣滿,上逆食道,胃的機能阻礙。 何謂結胸,就是大腸之氣攻到小腸,小腸之氣攻串入胃,胃中氣滿,結聚胸間,上逆食道,食道為氣所阻,食水不能下咽。食即吐出,厭聞氣味,聞勸食則煩,大小腸氣滯,又不能下達,即發生腹痛,經六、七日發喘即生危險。
作喘原因,由於逆氣上行。喘甚,肺胃逆氣均無處發泄,以致脾臟受擠,脾臟運化之機能轉弱,久之,脾被擠絕,則不治。
治法:先點闌門,以通大小腸之氣,再點建里,建里是脾經主穴,使脾臟之氣活動,脾土不絕,即無危險。再點氣海,氣海為生氣之海,氣海活動,則大腸之氣流暢,大腸氣暢,則小腸濁氣即能下降,清升濁降,陰陽二氣自和。再放兩帶脈,使氣血傳達四肢,四肢之氣血即通。再點章門,章門屬小腸,使小腸之氣通暢,則胃中濁氣即能下降。再點左梁門、右石關,使胃中濁氣下降,濁氣下降,清氣即能上升。再點巨闕,用左手捺天突、璇璣、華蓋三穴,巨闕的部位在食道,使食道濁氣下降,捺天突、璇璣、華蓋,以擋住逆氣,不使上沖(因食道距喉甚近,食道氣滿,乍用手推按,恐氣上攻,發生厥逆變症,故按住天突等三穴,則食道之濁氣易於下降,且保安全)。再點上脘、中脘、建里,使脾胃之氣和暢。再點水分,水分是分水之道,食水由此分開,水入腎經,食渣轉荷包腸。再點兩天樞,使大腸之氣舒暢。再點氣海一次,並壓三把,再舒犬腸之氣。並用引氣歸原法,升清降濁,使氣分歸入正軌。再以一手按兩域中,一手次第放兩腿陰陵泉。再將兩腿的三陰交次第撥開,使上下之氣貫通。 次治督脈。先用兩手的食、中指,將兩肩井按著,再用大指,將啞門的兩條大筋撥按。再用兩手大指,將百勞按住,使諸氣下順,百勞與氣海相貫通。再將肺俞撥開。再按膏肓、脾俞、腎俞。 治腹部及任脈諸穴時,闌門、建里、氣海、章門、須用泄。治背部及任脈諸穴時,百勞、膏肓、脾俞三穴,最為重要,必須注意放通。 以上前後諸穴,分別治畢,結胸自開,中焦之氣,不致堵塞,脾胃之機能,恢復正常,自能飲食。故治畢,即囑其進食,使胃氣得以保養。因此系有餘之症,食畢,再治腹部及任脈諸穴。治畢,可體查病人之病情轉機如何,如見良好,可再令其進食一次。食畢,再為施治一次,然後令其休息。 但治背部及督脈諸穴,遇病重者,再將腹部及任脈諸穴治畢,先令其少進飲食,以養胃氣,再為施治督脈諸穴。此余臨症時相度病情,靈活動用。大約病重者,治三日即痊癒。惟遇脾絕者不治。 何謂脾絕。看其上眼皮下垂,但是尜是絕,尚不取斷定,於治建里部位時,發生板滯不動,即是脾臟之氣機已絕。 醫案舉例:
(一) 朱某之妻,因勞累過度,胸口氣悶上壅,不思飲食。初起時,尚能支持,迨五、六日後,胸間痞滿難過,不能飲食,卧床不起。邀余診治,斷為結胸症。令其仰卧施治,先將闌門泄通,再泄建里,再將氣海泄調並用,以降濁氣。對於梁門、石關、巨闕三穴,注意重泄,使胃及食道中的濁氣下降,以開胃納。治畢,令其進食,以續胃氣,當時即能進粥一小碗。食後,再令仰卧,施治第二次。施治時,注重泄調並用,對於闌門、梁門、石關、巨闕等穴,尤為注意,並用引氣歸元法。任脈治畢,令其坐起,治背部及督脈諸穴,先將百勞及兩肩井按住,使諸氣下順,再按膏肓、脾俞、腎俞、治畢,令其安睡。次日再為施治第三次,對於腹部及任脈諸穴,注重用調,因氣分已通,調而舒之,即告痊癒。 (二) 雄縣雙堂鎮張某某,年四十餘歲,一九三六年得結胸症,胸中氣悶堵塞,飲食不下,大、小便不暢。本人知醫,服藥無效,復經友人醫治,亦無效,並增嘔吐腹痛。邀余往治,病人已數日不這飲食,氣結中部,令其仰卧,先將闌門泄通,再泄建里,氣海調泄兼用,並泄通梁門石關,即用放水法,以止嘔吐,再泄通巨闕,開其胃納,即用帶脈與三陰交齊放法,腹痛立止;再調兩天樞,以活大腸之氣,腹部及任脈放通,令其進食,吃兩塊點心,再為施治第二次。腹部及任脈穴道相同,注意兼用調泄,惟天樞改用泄,使大腸的濁氣下降,以通大便。因嘔吐已止,減去放水法及帶脈與三陰交齊放法。加治背部及督脈諸穴,將百勞兩肩井按住,使諸氣下順,再按膏肓、腎俞、並治大腸俞,以通大腸之氣。第二次治畢,再令進食,又吃面一碗,即令休息。次日治第三次,腹部及任脈,注重用調,因大便已暢,減去天樞,並用引氣歸元法,督脈及督脈諸穴同治而愈。 (三) 北京張某某,年四十餘歲,一九四五年秋季,突來余所,見其面色發暗,精神萎頓異常,說話氣力不佳,時帶喘息。余知此系猝發之症。問其得病幾日,病人吉以數日前悶郁而致,已三日不能進飲食矣。余知此繫結胸,病急,甚危險,囑其暫時回家,候余來家診治,張允諾。下午二時余,余往診,先將闌門泄通,再泄建里,調氣海,放帶脈,再泄章門、粱門、石關、巨闕,再泄調上中脘、建里再將氣海兼用調壓,並用引氣歸元法,域中陰陵泉齊放法,再治督脈之百勞、兩肩井,按膏肓時,其胸堵悶頓開,再按脾俞、腎俞,治畢,病人感覺堵悶已消,令其進食,以續胃氣。食後,再將腹部及任脈各穴,施治一次,輕調重泄,惟氣海用調,精神漸復,共治三次痊癒。
|
(四) 北京李某某,年四十餘歲,因辦煤礦公司,發生糾紛,怒氣鬱悶於心,突患結胸症,胸中堵悶異常,見飲食即作嘔,胃腸時疼痛,醫治無效,不食已數日矣,邀余往診,余斷為系清氣不升,濁氣不降,逆氣上行之症。先將闌門放通,輕調重泄,再泄通建里,調泄氣海,放通帶脈,及章門、梁門、石關三穴,注意輕調重泄,巨闕用泄,以開胃納。並用引氣歸元法,及域中陰陵泉齊放法,再將背部及督脈之百勞、兩肩井、膏肓脾俞,腎俞放通,病人覺稍暢,囑其稍進飲食,余即去。次日又邀余往診,並調治後略能進食,即仍為施治。至第三日,飲食逐漸增加,己漸好轉。但其友勸其住院醫治,遂將病人送往醫院,住院二、三日,病又複發,七日即出院返家。又邀余往治,遂將闌門、建里泄通,氣海兼用泄調,其它各穴與前同,治後即令進食,食畢,復為施治,腹部及任脈穴道不變,兼用調泄,背部及督脈諸穴如前。如是每日施治兩次,三日即能下床步履,共治七日痊癒。 (五) 雄縣龐某某,年四十餘歲,於一九三八年前,飽食後,因大怒,昏迷不省人事,二目不睜,面色蒼白,邀余往診,余斷以飽食胃滿,大怒傷肝,將脾土克絕,恐不能挽救。家八請求施治,點其闌門不開,建里板硬異常,點之不見活動,知不能救,遂辭去,當日卒。 (六) 雄縣開口村楊某,患氣結胸症,七、八日不食,請余往診,見其卧床不起,二目不睜,余詢其家人,發現此病狀,為幾時幾何,病家告以將近兩日。此脾土將要敗絕之象。家人請醫治,當即施治腹部及任脈各穴,均現停頓。治畢,氣息雖見轉機,但二目仍不睜,敗象顯然。余知此病不救,即辭去,尋卒。 第一節 氣水臌
臌症,由鬱悶而得,始而腹脹,漸漸臌起,繼而腹脹漸消,不久又臌起。每起伏一次,腹臌即加重一次往返起伏數次,而臌症成矣。其病狀,先則胸中堵悶,腹脹准過,繼而坐起,即覺身體重累,卧下,即覺透不過氣,坐卧不寧;再甚,胸部氣逆沖滿,堵塞瞎ィ 從形O鍘0 劣薪 繆 苷土眩 誶貉 勒摺F 」閔型ǎ蝗縵鄧 蛐」愣躺儼煥 ?/SPAN> 氣臌最忌肛臍翻突,因肚臍丕對大腹的荷包腸頭,大腸逆氣貫滿,無處發泄,逆由荷包腸頭攻擠肚臍,故臍眼翻突,即不治。 因何不治。因大腸之氣已經貫滿,無法放通,勉強施治,但能放通者,亦不過十之一、二。如肚臍不突,即為大腸之氣尚未貫滿之明證,依法施治放通,即易見效。] 水臌,是氣虛不化水,先由兩腳腫起,漸往上腫,腫至腹部,腹即臌起,遂成水臌,再漸漸上腫至胸部,串及四肢及頭面均浮腫。如肚臍突起,亦為不治,與氣臌相同。 還有一種臌症,先腹脹,繼而四肢面部均浮腫,謂之雙臌脹,如肚臍翻突,亦不易治。
治法:先點闌門,次點建里,再點氣海,再放兩帶脈,再點章門、舒小腸之氣。以上五穴均通後,再點水分,水分為治腫脹之主穴,因水分為分水之道,故師雲「腹脹水分多得力」。再點梁門、石關;再點巨闕,並以手捺住天突、璇璣、華蓋三穴,使食道之濁氣,不致上逆;再將上脘、中脘、建里,次第點開,再點水分一次;如小便短少,加治關元;繼點兩天樞,再點氣海一次,並壓三把,再用引氣歸元法,使氣入正軌;再用一手捺兩域中,一手放陰陵泉;再將兩定三陰交次第撥開。治水臌,對於水分、天樞、帶脈、關元,應注意用泄、壓、撥法。 治氣臌時,對於水分、天樞、氣海,應注意用泄、壓、撥、調等法。 治背部及督脈,先用兩手的食、中指,將兩肩井捺著,用大指將啞門的兩條大筋撥通。再用右手大指將百勞捺住,並以食、中指捺兩肩井,使諸氣下順,百勞與氣海相貫通。再按膏肓、脾俞、腎俞。腎俞屬腎,為治水腫之主穴。腎之作用,是收容水及蒸發水的機關,因腎氣錯亂,其作用的機能不足,即不能蒸發水分,滲入膀胱,水即旁流,串及皮膚四肢,以致周身浮腫,必須將腎氣調順,使機能恢復,小水乃暢。再按命門,命門屬相火,命門氣足,腎經溫暖,則腎臟之機能自復,其腫自消。再按大腸俞,使大腸之氣下降。
治水臌,對於百勞、膏肓、脾俞、腎俞,最為重要,必須注意放通。 治氣臌,對於百勞、膏肓、脾俞、大腸俞,必須注意放通。 此症飲食,不必忌鹽醬,隨病人胃口進飲食,以便調養。因腫脹原因,由於氣逆而得,並非為飲食所傷,何須忌口淡食,致敗胃氣。故氣分錯亂,氣不歸原,遂成臌脹,水亦因之旁流,則四肢頭面浮腫。如將氣分舒順,引氣歸原,腫脹自消,水亦隨之歸入正道,小便通暢,浮腫即退,病即除根,不復再發。
|
醫案舉例:
(一) 北京羅某某,年六十餘歲,一九二六年得氣臌症,腹大如鼓,氣悶難過,四肢及頭面很瘦,病已四月有餘,經多醫療,未愈。邀余往治,檢查其肚臍,尚未突出,病人恐不能愈,余告以無妨。遂將闌門、水分並泄,再泄建里,調泄氣海,章門、梁門、石關、巨闕用泄,再調泄兩天樞,並用帶脈與三陰交齊放法,使氣分歸入正軌。再將背部及督脈之百勞、兩肩井、膏肓、脾俞、腎俞、大腸俞放開。每日施治四次,三日見效,堵悶已消,飲食亦增。七日後,周身見汗,氣血已通,脹已消去大半。此後施治腹部及任脈時,闌門、水分仍用泄,氣海重調、做補,其它各穴,調泄兼用,半月,脹消腹平。此後治腹部及任脈諸穴,則重調、輕補、微泄,惟氣海兼用調補,天樞及帶脈與三陰交齊放法減去,因腸胃之氣已平,共治二十日,痊癒。
(二) 雄縣劉某某之妻,一九二七年,患水臌症,腹大如箕,四肢及面部均胖腫,胸中痞塞,異常難過,飲食難進,時甫新產後兩月,延醫診治,服藥無效,復請當地名醫王某來診,謂病已無救,不立方而去,舉家惶恐,病人啜泣,飲食俱廢,邀余往治,余斷系氣虛作腫,腹雖脹,臍未突出,知尚有救,告以病無妨,並慰病人不必著急,我為汝治之。將闌門、水分並點,重泄輕調,建里泄之,氣海重調輕泄,放帶脈,泄調章門、梁門、石關、巨闕等穴,以開胃納,泄天樞以降大腸之氣,調關元以利小水,再用引氣歸元原法,治畢,即令坐起,再治背部及督脈,先治百勞及兩肩井,再治膏肓、脾俞、命門、腎俞、大腸俞,使大腸之氣下降。治畢,略進飲食。每日施治四次,三日見效,七日浮腫已退,但濁氣雖降,內部氣分已弱,此後施治時,任脈減去關元,其它穴道不變,但重調輕補,十四日即能下地,共治二十一日,痊癒。
(三) 北京黃某某,一九二五年,任北京測量局長,因經費支絀,開支無著,憂慮異常,遂得病。初起時,腹常作脹,服藥無效,漸成氣臌症。初經醫院治療,腹脹稍平,但不久腹脹又如故。復延北京某治臌名醫醫治,囑令忌鹽醬,仍無效。余適住陳退庵家中,為其母治病退庵供職測量局,知其局長病重,醫治無效,病人已絕望,即將余推薦。病家欣然歡迎,退庵即邀余同往。余囑病人仰卧床上,其腹大如臌,萎頓不堪。余告以由悶郁而得,惟因日久,元氣已傷,所幸臍未突出,姑為施治。病人但求氣能稍舒,無大奢望。余先將闌門、水分,用泄放開,再泄建里,泄調氣海,放帶脈,再泄章門、梁門、石關、巨闕、天樞等穴,並用引氣歸元原法及域中與陰陵泉齊放法,再治背部及督脈之百勞、兩肩井、膏肓、脾俞、腎俞等穴。治畢,則令進食,食後再治一次。病人感覺舒暢。下午,退庵又邀余同往,再為施治兩次。如此每日施治四次,三日臌脹退。以後治腹部及任脈時,即調泄兼用。共治十八日,痊癒。
(四) 霸縣模範小學教務主任趙某之子,年十二歲,患水臌症,腹大如箕,四肢及頭面均浮腫,腎囊脹大如碗,小便艱澀,堵悶異常,卧床不起,病已三月有餘,服藥五十餘劑,均未見效,病反加重。是時余適避亂來霸,邀余診治。余知為其葯所誤,先將闌門、水分、建里,重泄輕調,再調泄氣海,放兩帶脈,泄調章門、梁門、石關、巨闕,再泄天樞,關元,用引氣歸元原法,及域中與陰陵泉齊放法。諸穴治畢,再治背部及督脈。先治百勞、兩肩井,次治膏肓、脾俞、腎俞、命門、大腸俞,次第放通。每日施治兩次,三日面部腫消,腎囊收,小便暢。七日腹臌身腫均消。共治十二日,痊癒。
(五) 北京姜某某,山東人,年三十三歲,於一九五四年春季得氣臌症,兩腿及腹部胖腫,經中醫診治數月,頗見效,腿及腹部胖腫漸消。時近伏天,該醫告病人,因天熱服藥不便,可暫休息,至出伏後再為治療。病人即遵醫囑,在家靜養。有友人往探其病,姜以醫囑告知。其友勸其必須赴醫院醫治,方能痊癒。姜助往醫院檢查、並照象,均無結果。服藥後,腹部及腿部突然又腫起,腹大如鼓,腰痛欲折,背痛欲裂,大小便均不通,小便出血,即赴醫院,仍無有效辦法。病人又往前醫治的中醫處,復求為診治。服藥後,小便通順,但胸中堵悶,腰背痛未減。姜又往該醫處治療,醫因病系反覆,且療效不顯著,遂辭不與治。過數日,又經友人介紹來余所診治,乃先並泄闌門、水分,再泄建里,輕泄氣海,放帶脈,以治周身之氣血;再泄章門、梁門、石關、巨闕以開胃納,使胃與小腸濁氣下降;再加用放腋下法,將兩腋下放通,以止背痛;再泄天樞,並用引氣歸元原法。治畢,即治背部及督脈。先治百勞、兩肩井,繼治膏肓、脾俞、命門、腎俞、大腸俞,以舒大腸之氣。每日施治—次,四日腰背痛即止,十餘日胃納已開,堵悶全消。此後施治腹部及任脈時,即減去放腋下法,其它穴道不變,注意兼用調泄。二十餘日腿腫漸消,腹部漸小,此後施治腹部及任脈時,即用重調輕泄微補。共治七十餘日,痊癒。
(六) 北京楊某五十歲,一九四五年冬季,因悶郁得臌症,經醫治未愈,病勢日重,來余所診治。其腹大如鼓,四肢消瘦、臍平、食物脹堵異常。佘斷為氣臌症。將腹、背部,及任、督脈諸穴治畢,病人感覺舒暢,每日來所施治一次,五日後,飲食增加,脹堵已減,至二十餘日,腹部漸平。病人以為痊癒,余告以尚未痊癒,氣尚未歸原,如此時中止,恐再因悶郁,或勞累複發,即不易治。該人未聽。過一月後,楊某又來余所,見其神形枯稿,原病復作,且更劇,余詢其病因,謂與妻爭吵,數日後,突然發作。余於施治時,見其臍凸出,余告以是病,吾不能治矣。楊某一再請求,余曰,姑作萬一之想。經治數日後,果不見效,余即辭而不治。嗣經他醫診治,未效而卒。
(七) 北京某某(女),年近五十,一九四六年得氣臌症,來余所診治。余見其病狀,四肢消瘦,腹大如箕,飲食銳減,胸部堵悶,病已數月,臍微凸。將腹背部及任督兩脈渚穴治畢,稍覺舒暢。每日施治一次,經三數日,飲食稍增。病人認為有好希望,即請求每日施治兩次,余允之。七日後,臍不突出,腹脹已消去大半,飲食亦增,體力漸壯,病人大峴。余告以大病將愈之際,切忌過力、煩惱,如此時反覆,最為危險。數日後,未所施治時,見其病狀突然變惡。余詢其病因,告以近日體力已強,精神亦爽,每日以打牌作消遣,有時通宵消遣,可是累一點。余告以病已反覆,余欲辭,病人請求繼續施治,經治數日後,不見轉化,余辭不治。約二十餘日而卒。
(附註)按此等病,系氣鬱日久,遂致氣分錯亂。始而腹部臌脹,繼而水道亦不正常,病已數月,正氣必虛。但進利水行氣之劑,則巫氣愈虛,予以補劑,則愈補愈滯,遂成攻補兩難。必須將氣分引入巫軌,則血隨氣行,方可奏效。惟葯有偏勝,難盡恰當,莫如用余點穴法,不服藥餌,引氣歸原,氣分調順,血已和暢,其病自除。僅施治時期,最忌氣怒、勞累,雖施治見效,犯之必複發難愈,如楊、夏兩例,即因此不救,醫家病家,均注意之。
第一節 氣膈及轉食
氣膈,系胃中逆氣上攻,飲食入食道,被逆氣所阻,不能入胃所致。病輕者先吃流質或稀粥羹湯之類,將胃的上口潤開,方能進食。若病久,胃上口被氣沖作腫,即不能下食,遂死亡。
轉食,系胃的下口,小腸上口交結之處,有停水,飲食入胃,被水所阻,不能入於小腸,小腸逆氣上沖,所進食物,胃亦不能容留,又不能運化以生津液,遂即吐出。津液不生,其血必虧,身體亦必瘦弱,級 橙氡渫隆5 成偈 鼓莧胗諦〕Γ 蝕蟊愀山帷>彌 指 礪遙 〕δ嫫 腹ヂ 旒粗攣敢嚎萁叨 饋?/SPAN>
治氣膈,食不下咽。轉食,早食晚吐。
治法:先點闌門,再點建里、氣海,放兩帶脈,再點章門、梁門、石關、巨闕,如治轉食,必須兼用放水法。再點上脘、中脘、建里、氣海,並壓三把,並用引氣歸原法,及域中與陰陵泉齊放法。對於闌門、章門、梁門、石關、巨闕,注重調及補泄兼用。
次治背部及督脈,按百勞、兩肩井,再按膏肓、脾俞、腎俞。
此等症,如系因酒所傷,胃上口作腫,以致胃液乾枯者,不治。其屬於氣分者,將氣分調順,即能進食,胃液復生,即能痊癒。其停水者,將小腸氣分放通,積水下行,飲食不致為水所阻,腸胃通暢,轉食之症自止。
醫案舉例:
轉食症:雄縣黃庄村趙某,年六十餘歲,得轉食病,食物即吐,已月余,請先師往治。師曰:此系胃下口停水,小腸之氣上逆,故食入胃不能下,遂復吐出。先調中氣,將闌門、建里、氣海、帶脈、章門、梁門、石關,諸穴放通;並用放水法,再點巨闕及上中脘、建里、氣海;再用引氣歸原法及域中與陰陵泉齊放法。次治背部及督脈,按百勞、兩肩井,膏肓、脾俞、腎俞、諸穴放通。一日施治兩次,兩日即愈。
膈症:北京柴某某,年六十餘歲,患氣膈已數月矣。來所診治,時交初夏,尚穿皮襖,每日只能進流質食物,精神異常萎頓。遂為調闌門、泄建里,重調微補氣海,並壓三把,並用引氣歸原法及域中與陰陵泉齊放法。次治背部及督脈,按百勞、兩肩井、膏肓、脾俞、腎俞、諸穴放通,回家即能漸進飲食。經治五日,飲食如常,痊癒。
此系小腸之濁氣充滿胃脘,故不能進食,非真成膈症,且為時尚淺。余將其大小腸之氣舒開,不在上逆,胃納自能熟谷,故一次見效,數日即愈。
|
推薦閱讀:
※中醫和道醫的淵源
※如果夢見去世親人怎麼辦?【轉載】
※? 道醫學堂丨對「母愛」的理解
※道醫學堂丨東方聖人養生智慧
※道醫學丹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