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日內瓦會議風雲際會
外交部檔案館>檔案解密開放>檔案文摘-風雲際會萊蒙湖——紀念1954年日內瓦會議召開50周年-朱開憲
五十年前召開的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的討論國際問題的重要會議。會議期間,周恩來總理領導中國代表團並以他個人卓越的外交智慧和政治風度為會議的順利進行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政府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的決心和願望。
1954年2月底,經蘇聯政府倡議召開的蘇、美、英、法四國外交部長會議在德國柏林達成協議,定於當年4月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國際會議,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建議中、蘇、美、英、法五國參加會議全過程,其它有關國家可派代表分別參加相關問題的討論。4月19日,中國政府任命周恩來總理兼外長為首席代表,外交部副部長張聞天、王稼祥、李克農為代表,正式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席日內瓦會議代表團,於4月24日抵達日內瓦參會。4月26日至7月21日,日內瓦會議分為交叉的兩階段在美麗的萊蒙湖畔舉行,4月26日至6月15日討論朝鮮問題,5月8日至7月20日討論印支問題,7月21日,會議發表《日內瓦會議最後宣言》後結束。
一、中國代表團出席日內瓦會議的基本方針
建國伊始,中國政府奉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與以蘇聯為首的其它社會主義國家結成社會主義陣營,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因而中蘇兩國在對外政策、重大外交行動方面相互協調,高度一致。蘇聯政府在倡議召開日內瓦會議的過程中,兩國間一直保持著溝通和磋商,中國政府對此十分重視並已有所準備。因此當獲悉柏林四國外長會議2月28日達成召開日內瓦會議的協議時,中共中央書記處立即於3月2日召開會議,研究並原則批准了《關於日內瓦會議的估計及其準備工作的初步意見》,3月3日中國政府即答復甦聯政府同意派全權代表出席會議。
中國政府之所以如此重視日內瓦會議是有原因的。出於國際共產主義的理念,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即於1950年1月18日宣布與越南民主共和國建交,在人力物力各方面大力支持越南共產黨領導的抗法武裝鬥爭,成為唯一向越南提供援助的國家。另一方面,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保家衛國,美國悍然陳兵台灣海峽並對新中國實行全面封鎖禁運,舉國上下全力抗美援朝,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內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威脅到剛剛誕生的人民政權的生存。新中國領導人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儘快穩定周邊,衝破封鎖,為經濟建設營造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並在此基礎上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日內瓦會議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契機。
中共中央書記處在《關於日內瓦會議的估計及其準備工作的初步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指出:「關於召開日內瓦會議協議的達成是蘇聯代表團在柏林四外長會議上一項重大的成就。單就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的日內瓦會議一事看來,它已使緩和國際緊張局勢的工作前進了一步,因而得到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和國家的廣泛支持。」
關於日內瓦會議的走向,《意見》分析了柏林四國外長會議上美國低估日內瓦會議的作用,預言日內瓦會議將得不到任何結果,企圖干擾日內瓦會議等情況,認為「美英法三國之間在朝鮮問題特別在印度支那問題上以及在許多國際事務上的意見並非完全一致,有時矛盾很大,它們的內部困難也很多」,提出了中國政府出席日內瓦會議的基本策略,「我們應該採取積极參加日內瓦會議的方針,並加強外交和國際活動,以破壞美帝的封鎖禁運、擴軍備戰的政策,以促進國際緊張局勢的緩和。在日內瓦會議上,即使美國政府將用一切力量來破壞各種有利於和平事業的協議的達成,我們仍應盡一切努力,務期達成某些可以獲得一致意見和解決辦法的協議,甚至是臨時性的協議,以利於打開經過大國協商解決國際爭端的道路。」後來的事實證明,周總理率中國代表團忠實地執行了這個基本方針,千方百計地努力使會議按照預期進行,在可能的條件下取得了最大的成果。
二、日內瓦會議關於朝鮮問題的討論
1953年7月27日,以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一方,和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為一方簽訂了《朝鮮停戰協定》,並於當日22時生效,標誌著為期三年的朝鮮戰爭的結束。然而《朝鮮停戰協定》的簽訂並不等於朝鮮南北分裂、軍事對峙的根本問題得到解決。根據《朝鮮停戰協定》第四條第六十款的規定,「為保證朝鮮問題的和平解決,雙方軍事司令官茲向雙方有關各國政府建議在停戰協定簽字並生效後的三個月內,分派代表召開雙方高一級的政治會議,協商從朝鮮撤退一切外國軍隊及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等問題。」
朝中兩國政府在停戰協定簽訂後不久即分別發表聲明,就政治會議的形式、內容、時間和地點等提出了倡議,但美國政府和李承晚集團在會議成員、議程、程序等問題上不斷挑起不必要的爭論,又在戰俘問題上製造事端,屢屢拒絕朝中方面的建設性建議,阻撓和平解決朝鮮問題,使得《朝鮮停戰協定》明文規定的「高一級的政治會議」未能如期召開,這是日內瓦會議的背景之一。
4月26日日內瓦會議開幕後,除中、蘇、美、英、法五大國和朝鮮雙方外,出席會議的有關國家還有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倫比亞、衣索比亞、希臘、盧森堡、荷蘭、紐西蘭、菲律賓、泰國和土耳其,會議由泰國、蘇聯、英國首席代表每天輪流擔任主席,至6月15日結束,共計51天。
會議期間,按照《意見》中提出的「關於和平解決朝鮮問題,我方應緊緊掌握和平統一、民族獨立和自由選舉的口號,以反對李承晚的武力統一和美韓共同防禦條約以及人民在沒有任何自由下的所謂自由選舉」的與會方針,中國代表團與朝鮮和蘇聯代表團相互配合,提出了一系列關於恢復朝鮮統一和舉行全朝鮮自由選舉的建議草案,其主要內容是:由北南朝鮮代表組成全朝鮮委員會,在全國範圍內舉行國民議會選舉,以組成統一的朝鮮政府;一切外國武裝力量在六個月內撤出朝鮮,保證全朝鮮人民能夠在選舉中自由表示其意志;有關國家應為朝鮮的和平統一創造條件並保證朝鮮的和平發展;美國將聯合國置於朝鮮戰爭中交戰一方的地位,使聯合國失去了公平處理朝鮮問題的資格,應由中立國組成國際委員會監督選舉。而美國政府操縱南朝鮮李承晚集團則提出在所謂的「聯合國朝鮮統一復興委員會」的監督下,按大韓民國憲法舉行選舉:中國軍隊撤出朝鮮,所謂的「聯合國軍」要在選舉和完成統一後再撤退等等,實際上是企圖由南朝鮮吞併北朝鮮,以聯合國為幌子千方百計地阻撓會議達成協議,達到長期佔據朝鮮半島,包圍和封鎖中國的目的。
由於與會者對解決朝鮮問題存在原則分歧,特別是美國的操縱和蓄意阻撓,致使會議無法達成協議。在6月15日的最後會議上,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國家又一次拒絕了中國、朝鮮、蘇聯為挽救會議、解決朝鮮問題所提的建議,發表「十六國共同宣言」,聲稱「共產黨國家代表拒絕承認聯合國在朝鮮的權威與職能並拒絕在聯合國的監督下舉行自由選舉,因此,本會議繼續考慮和研究朝鮮問題是不會有什麼用處的」,最終把會議推向破裂,並企圖將責任強加給中、朝、蘇三國。這時,周恩來總理兼外長作最後發言,指出會議的發展證明了是美國政府不容許日內瓦會議成功,但是「當我們對和平統一朝鮮問題一時尚不能取得協議的時候,我們就有義務採取措施來鞏固朝鮮的和平,以便為和平統一朝鮮創造條件。」周總理建議日內瓦與會國家達成協議,「將繼續努力,以期在建立統一、獨立和民主的朝鮮國家的基礎上達成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協議。關於恢復適當談判的時間和地點問題,將由有關國家另行商定。」他說,如果這樣一個建議都被拒絕,那麼這種拒絕協商和和解的精神將為國際會議留下一個極不良的影響。周總理坦誠公正的態度,合情合理的建議不但立即得到朝鮮、蘇聯代表的響應和附和,就連對立方也難以提出反對的理由,比利時代表表示贊成與會者接受中國代表團的建議,當日會議主席、英國外交大臣艾登說,如果大家同意,是否可以認為這已被會議所普遍接受。在中國的建議即將被大會接受時,美國代表不得不發言,聲稱不準備在未請示政府的情況下同意這個建議,南朝鮮代表隨後表示反對會議達成任何協議。這樣,日內瓦會議關於朝鮮問題的討論由於美國的蓄意破壞,就連最低限度的承諾鞏固朝鮮和平現狀、繼續推動和平解決朝鮮問題談判的協議也沒能達成,使得朝鮮問題一直懸而未決,不斷發生危機,成為世界上的熱點地區之一。
三、日內瓦會議關於印度支那問題的討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藉機恢復其在印度支那地區的殖民統治,先後在寮國和柬埔寨重新扶持了傀儡政權。而在越南,胡志明主席於1945年9月2日宣布國家獨立,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後,法國政府不甘心丟掉這塊統治80餘年的在亞洲最大的殖民地,先是派軍隊在越南南方登陸,佔領西貢,逐漸北進,後又於1946年12月調兵10萬發動全面進攻,佔領了北方絕大部分城市,並封鎖了中越邊境。為了抵抗法國的殖民入侵,爭取國家的獨立和統一,越老柬三國人民組成了印支聯軍,開展堅苦卓絕的抗法戰爭。新中國剛剛成立,胡志明主席即於1950年1月秘密訪華,要求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提供援助,幫助越南抗戰。中國黨和政府儘管國內百廢待興,後又投入抗美援朝,困難重重,仍然決定履行國際主義義務,支援印度支那人民的正義鬥爭。中國政府在世界各國中第一個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並與之建立外交關係,幾年間持續不斷地運送一批批的軍用和民用物資,派出強大的政治顧問團和軍事顧問團,為越南在各領域進行政策指導和正規化建設。特別是在軍事領域,協助越南軍隊從戰略相持階段轉入戰略反攻階段,在1954年4、5月間取得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奠邊府戰役」的勝利,寮國和柬埔寨愛國武裝力量也在此鼓舞下向法軍展開全面進攻,迫使法國政府下決心解決印支問題,以擺脫國內外政治、經濟危機。
日內瓦會議於1954年5月8日開始討論印支問題。與會者除五大國外,還有越南民主共和國、越南共和國(南越)、寮國王國和柬埔寨王國,寮國和柬埔寨抗戰部隊的代表也到日內瓦進行了積極的會外活動。會議主要圍繞劃分越南人民軍與法國及南越軍隊集結區的分界線、在寮國和柬埔寨停戰、印支停戰的監督與保證、政治解決印支問題等四方面問題,以越南、中國、蘇聯為一方,法國、南越、英國、美國為另一方,進行了激烈的鬥爭和討價還價。周總理率領中國代表團按照黨中央確定的與會方針,結合會議過程中隨時出現的變化,分析與會各國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策略,儘可能爭取多數國家的支持或同意,著重孤立和反對美國對會議的破壞,努力使會議取得成果。當會議在寮國和柬埔寨停戰問題上陷入僵局時,中國代表團抓住法國政府更迭,新政府主張和平解決印支問題的契機,及時提出了照顧到各方利益的基礎方案,得到各國代表的一致同意;在有關各方對劃分越南交戰雙方軍隊集結區問題產生嚴重分歧時,周總理先與法國新政府總理孟戴斯—弗朗斯會晤,交換意見,做工作,又分別同越南胡志明主席和蘇聯領導人進行會談,分析形勢,協調越中蘇三國的立場,共同努力,打破僵持局面,解決了集結區問題造成的障礙,使會議得以順利進行,並最終對上述四方面問題達成一致:1、以北緯17度線以南、九號公路以北的賢良河為界,此線北邊為越南民主共和國軍隊集結區,南邊為法國和南越軍隊集結區。2、在寮國為寮國抗戰部隊劃定集結區,柬埔寨的高棉抗戰人員就地複員,老、柬兩國政府則宣布不參加軍事同盟,不在本國領土建立外國軍事基地。3、建立由交戰雙方組成的聯合委員會和由中立國組成的國際監察監督委員會,負責執行和監督停戰協定各項條款的實施。4、法國政府聲明從越南、寮國、柬埔寨撤軍並尊重越南、寮國、柬埔寨的獨立、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與會各國亦在《日內瓦會議最後宣言》中重申「在對柬埔寨、寮國和越南三國的關係上,保證尊重上述各國的主權、獨立、統一和領土完整,並對其內政不予干涉。」
四、日內瓦會議的歷史意義
1954年7月21日,在通過了《關於在越南停止敵對行動的協議》、《關於在寮國停止敵對行動的協議》、《關於在柬埔寨停止敵對行動的協議》和《日內瓦會議最後宣言》(總稱日內瓦協議)之後,歷時87天的日內瓦會議宣告結束。
美國政府因阻撓會議形成協議的目的沒有達到而拒不在會議最後宣言上簽字,並聲稱將充分關注「違反上述協定的任何侵略的再起,並認為這是嚴重威脅國際和平和安全」,為後來侵略和干涉印度支那預留了借口。
日內瓦會議雖然在朝鮮問題上未能達成任何實質性協議,但是實現了印度支那的停戰,結束了法國在這個地區進行了8年的殖民戰爭,確認了印支三國的民族權利。越南北方的完全解放,也為後來越南共產黨領導越南人民在全國範圍內奪取政權奠定了基礎。對新中國而言,日內瓦會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席的第一次大型國際會議,是中國政府致力於經過大國協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一次嘗試。周恩來總理以一個偉大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氣魄和膽略,率領中國代表團在會上積極主動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團結和爭取了一切可以團結和爭取的力量,揭露美國方面對會議的破壞,使會議取得了一定成果,消除了國際上一些人頭腦里認為中國「好戰」的印象,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政府維護亞洲和世界和平的誠意和做出的貢獻。同時,繼朝鮮停戰後,日內瓦會議就印支問題達成協議,也阻止和推遲了美國對印度支那進行直接武裝干涉的計劃的實施,打亂了美國企圖從東北亞、東南亞和台灣三個方向封鎖和威脅新中國的戰略部署,鞏固了中國南部邊界的安寧,為以第一個五年計劃為標誌開始的大規模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贏得了較長時間的和平國際環境。
原載《北京檔案》2004年第11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