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此文為嬌嬌媽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 微信公眾號:嬌嬌媽(ID:jiaojiaoma8) 01 上周末上午收到一位家長的後台留言,上來就是「我問你個事」,語氣很是蠻橫無禮,留言內容一再重複說她的孩子如何調皮,如何讓人頭疼,學習如何差勁,家長無論如何打罵,如何懲罰,如何強制糾正都無效果,很是頭疼。 因為是周末,想好好陪孩子,並無即時回復這位家長,加上她的問題那麼多,需要花點時間回復,想著晚上再好好研究下她提的問題。 晚上再次打開公號後台,才發現這位家長的留言刷屏了: 回答呀! 你快回答呀! 回答我的問題! 怎麼不回答? 為什麼不回答? 別再自動回復了! 問個問題怎麼那麼難! 你怎麼回事啊,是故意的吧? 你怎麼這樣!!! 她近乎瘋狂的表現並無太影響我的情緒,或許只是焦慮於孩子的問題,所以省去了禮數吧,我還是耐心給她回復了。 末了,勸告她,對待孩子,說教,打罵,是最無效的教育,希望她以後溫柔點,不需急躁,試著用一顆平常心,陪著孩子慢慢成長。 然後,這位家長沒再回復我,由始至終,沒說過一句謝謝。 再過了幾天,她又出現在公號後台,這一次,她把孩子另外一些問題列出來,比如孩子總想吃各種小零食,孩子總問她要零花錢,孩子總是拖拉磨蹭…… 如果沒有她接下來的這些留言,我想我依然會回復她,告訴她如何引導孩子養成正確的理財習慣;告訴她如何正確對待「孩子好吃」的問題;告訴她如何糾正孩子的「拖延症」…… 只是她說了孩子的問題後,她又這樣留言了一小段話:作為家長,怎麼能太溫柔?你知不知道打是疼,罵是愛,不打不罵才是害?你知不知道棍棒底下出孝子?我們家教歷代如此嚴厲,我就是被打罵長大的。我不會改的。 我無話可說,覺得沒必要再回復她了。 然後她又開始上周末的瘋狂:你回答啊,快回答,我問你呢,為什麼不回答我…… 於是,我拉黑了她。 彼時,一直在思考她那些歷代相傳的家教,這位家長如此洋洋得意,如此驕傲自豪地表達了自己是被打罵長大,現為人母,要繼續傳承這樣的「偉大」家教。
02 多少家長,以愛之名、藉「為你好」之借口、借教育之理由、對孩子進行粗暴懲罰,將自己的情緒發泄到那個柔弱透明的小生命身上,那位純凈如白紙的弱小孩子,委屈、驚恐、迷茫、焦慮、坐立不安。 但他不懂得像成人那樣聲嘶力竭地呼喊:「我好痛苦,你們不要這樣!」 他還不知道何為「痛苦」,他無法描述自己的苦楚。 他只能默默承受,那顆幼小的心,長年累月積澱著自己最親的父母給予的「傷和痛」,進而冷漠,進而讓仇恨充滿內心,等到學會反擊時,這位受了傷的孩子開始了叛逆,他霸道,他耍賴,他調皮,他拖延,他欺負同學,他內向憂鬱,他暴躁蠻橫……反正就是不能如你願,不能讓你安心。 親子間時刻充斥著怨怨相報,你若不仁不慈,他就不孝不愛!這就是某些家長引以為傲的「家族傳承」。 如不終結,痛苦將一代接一代,執著地傳承下去。 也許很多家長並不知道,孩子的「幸福」或「不幸」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被遺傳了,你給孩子的原生家庭決定了孩子能否學會愛,學會處理情緒,學會與人相處,與社會相處。 我們可以先看下面這三個故事: 1. A前段時間離婚了,原因是丈夫脾氣實在太暴躁,總抑制不了自己情緒,所以很容易出現暴力事件,A常被打得臉青鼻腫。追溯起A丈夫的家族,才發現A丈夫的爸爸,爺爺均是暴躁之人,從奶奶到媽媽均是在咒罵拳頭之下忍辱負重,苟且度日。只是A選擇擺脫這樣的灰暗輪迴。 2. H說他的太太是他的靈魂伴侶,他們的結合是命中注定,因為只有她可以讀懂他冷峻之下的深情,也只有她可以包容他的不苟言笑,不擅表達,不解風情。他說他遺傳了他爸爸,冰冷,孤僻,固執,沉悶。所以他一直以為人生就是如此,孤獨又憂鬱。遇到太太后,才知道原來生命可以這麼溫暖,因為太太已改變很多,但依然不是個溫暖的人,他很擔心自己兒子也會像他那般。 3. 在商場上,曾遇到一對母女因與其他客人同時看上一件衣服起了紛爭,衣著光鮮的兩母女硬是把服務員罵哭了,兩母女罵人的動作和神態像同個模子刻出來的,而母女倆身邊跟著的六七歲小女孩,臉上無懼色,嘴裡一直嚷嚷著:我媽媽和我姥姥就喜歡這件衣服。「三人果然是流著同樣的血。 以上三個故事,故事內容並無共通,只是我們可以看到相似的地方,就是上一代人的脾性、情緒基因強大,竟一代代的複製下去了,他們的家族並沒有給孩子遺傳樂觀,寬容,溫和等能支撐幸福感的積極情緒或脾性,他們的家族有些充斥著怒和暴,有些充斥著憂和慮,有些充斥著霸和蠻。 心理專家稱,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父母的情緒處理,思維模式,行為方式,不知不覺會在家庭里形成一個文化氛圍,子女會潛移默化地深受影響,以至於在成年後帶有父母情緒行為的所有印記,甚至會複製父母的種種幸福或不幸的「故事」,這就叫做心理文化遺傳。 那些能夠得體的與人相處,能夠淡定從容的處理各種關係的人,他們的得體,他們的淡定從容,是他們練就的情緒。這樣的人,他們的家庭關係及人際關係都是幸福的,並複製和傳承到孩子身上,就這樣一代又一代。 在健康、樂觀、積極的家庭里,幸福是代代相傳的。
03 全球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有會影響每個人一生。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生命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關係。 如果你已為人父母,那麼: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創造一個文化和傳承,你所有的情緒表現,所有的言行舉止,所有你沒有療愈的創傷和問題,都會複製和傳承到孩子身上。 我們絕對相信,所有父母從孩子哇哇落地的那一刻開始,就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傾注了自己全部的愛意和力量。 只是怎麼付出,才可以讓孩子收穫快樂圓滿的人生?並把這些快樂圓滿遺傳給下一代。 對孩子來說,他只渴望溫柔的擁抱,真誠的肯定,盡興的玩耍,夢想的玩具或美食。 他們不懂「愛」,也不懂如何體恤他人,更是煩於家長每天說的「為你好」。 當他享受到足夠的擁抱,肯定,快樂時,他就知道用同樣的方式回饋身邊親人,但他依然不知道這就是表達「愛」的方式,他只知道他這樣做時,自己最在乎的父母很開心。 只有在他長大後,才會在各種歷練中悟到父母在不知不覺中早已教會自己如何去愛人,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讓自己和身邊的人幸福…… 而各種打、罵、懲罰,是什麼? 是暴,是蠻,是給孩子製造恐懼感,不安感,焦慮感。 壞脾氣的父母,輕則造成孩子小時候逆反、消沉、多疑,成年後脾氣暴躁、為人苛刻,愛抱怨、愛抬杠,處理不好人際關係;重則讓孩子一生與抑鬱症、病態人格等心理疾病糾纏不休,痛苦萬分。 我們追隨專家觀點,總結「壞脾氣父母」給孩子帶來的後果: 一:孩子缺乏安全感,性格懦弱。 二:孩子做事優柔寡斷,不自信。 三:孩子情緒化嚴重,動不動就發脾氣。 四:孩子變得好乖,但就是愛討好人。 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漫長煎熬也伴隨著幸福甜蜜。 我們不需跟在孩子的後面,焦慮著急並拚命催促孩子前行;不需嚴格要求孩子定要多優秀;不需在發現孩子有了「你以為的某些陋習」就歇斯底里,幾近瘋狂……我們可以溫柔以待孩子,也溫柔以待時光,心平氣和地收穫人生的美麗風景。 若干年後,你就會發現,兒時的他無論任何時刻,哪怕最調皮搗蛋的時候,哪怕哭得讓人意亂心煩的時候,依然是光,並直接照進我們的生命。
03 那麼,家長如何做,才可以溫柔慈愛?才可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1.在脾氣爆發前,請忍一分鐘。 火氣上來時,請收起揚起的手,閉上將要噴火的嘴,給自己一分鐘的時間思考:孩子是故意的嗎?這是他的錯嗎?有必要打他罵他嗎?他昨天還在我懷裡撒嬌…… 當給了自己一分鐘,火就可以慢慢熄掉。 我們應首要讓孩子明白其中緣由和正確的做法,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就大發雷霆。 2.與其亂髮脾氣,不如溫柔說話。 隨便發脾氣就像亂扔垃圾,絕不是好習慣。 而孩子更不應該成為我們負面情緒的垃圾桶,與其發火動怒,不如溫柔溝通。 比如看到孩子作業沒寫完,不要一上來就咋呼、火冒三丈:你怎麼還沒寫?天天就知道玩!、這樣,孩子只會更抵觸寫作業。 如果你想達到想要的效果,可以溫柔跟孩子溝通:你不寫作業的行為讓媽媽很難過,如果你能在半小時內把作業寫完,媽媽會覺得很開心,乖寶貝,現在就去寫作業,好嗎? 直接的表達自己的意願,用同理心去教育孩子,讓感情自然順利的流動。這樣做,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和管教。 3.找到能剋制自己脾氣的方法。 在現在社會,我們都活得挺累,所以,每種情緒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有情緒比沒有情緒要健康得多。 處理情緒最好的方式不是逃避,是要面對。 我們可以在遇到負面情緒的時候,在辦公室對著電腦或筆記本,把心裡的想法敲出來或用紙條寫出來,等把所有的怒氣、怨氣、壞脾氣一股腦寫出來後,心中也會平息很多。 也可以去陽台看看自己種的花草,當看到充滿生命的奼紫嫣紅,壞心情會得到緩解。 也可以給自己養點漂亮,充滿活力的小魚…… 4.對待孩子,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及時疏導。 當孩子做錯了事、受了委屈後,不需要指責、埋怨和打罵,而是理解、關愛和傾聽,當孩子把內心的垃圾倒出來後,才能真正裝得進你的良言和教誨。 別說孩子,就是我們大人,有壞情緒,氣餒時,只要有人給自己一個有力的擁抱,並用心傾聽、肯定自己的感受,情緒一旦釋放出來,表達出來,自己就能瞬間獲得力量,也就自然地平靜溫和起來了。 嬌媽小結: 幸福的人,並不是得到了很多東西,而是學會了與一切負面情緒和平相處,所以收穫了樂觀積極,知足安順的人生。 我們無法預知自己與孩子的境遇,但我們可以通過努力,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心態,我們可以努力讓自己做到不怒、不悲、不憂亦不懼。 你的情緒,你的脾氣,決定著你的幸福,也決定著孩子未來的幸福,還有孩子下一代的幸福。 始終相信:沒有脾氣的胸腔,才是裝滿愛的教育。
你有多久沒讀一本書了? 加入30天共讀計劃 10天共讀一本書,一年讀完36本 組隊對抗惰性,成為更好的自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