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智慧與太極拳養生
道德經智慧與太極拳養生(清虛子)
中國拳術分內家拳和外家拳。 「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可見,內家拳是練內氣、內勁、內功。
中國人自古就認為,氣特別是氣血對人的健康甚至生命是非常重要。人的一生從嬰兒、青壯年、到老年哪個階段氣血最旺盛呢?
老子的《道德經》中說「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還不懂得男女交合之事,而小生殖器常常勃起,是由於精氣非常旺盛,氣血非常充盈。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嬰兒呼吸深、長、細、勻。上至百匯穴,下至丹田。
《道德經》中還有一句話就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嬰兒雖然骨弱筋柔,而兩小手卻握得緊緊的,兩手溫暖紅潤潤的。這是氣血旺盛的現象。
嬰兒總是吸得多、呼得少,這樣才能存養氣血,到了青壯年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所吸進的氣漸漸減少,到吸少呼多時,就開始衰老了;到了七、八十歲年老體弱時,吸氣顯得困難重重,而且手腳冰冷,意味著氣血已衰;到最後吸不到最後一口氣,呼出體內僅存的一口氣時,生命也就走到了盡頭,兩手再也握不起來了,撒手西去了。
氣血暢通、氣血旺盛、氣血充盈。
中醫認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如果氣血不通,人就有病了,問題就來了。中醫還認為血是靠氣推動的,氣到血也到。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太極拳就是要求在行拳走架時呼吸細、勻、深、長,上可至頂,下可至踵,「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如起勢,兩手隨平舉,吸氣,感覺氣從丹田發出,過會陰穴,長強穴,順脊沿督脈徐徐而上,還有一部分氣順肩過肘達於手指端;當兩手舉至與肩同高時氣亦至百匯穴。然後隨兩手下落而呼氣,從上丹田、過中丹田、直到下丹田,復歸丹田,即沿督脈而上再順任脈而下剛好一個循環,這就是氣行一個小周天。
(一)用意不用力
怎樣在練太極拳時使氣行周身呢?
用意:用意念引導動作,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有意動、始而氣動、即而形(身體)動。心即思想、意念。
不用力:不用拙力,不用僵力,不用蠻力,去僵求柔。
太極拳論「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力;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矣。如是氣血流注,日日灌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
「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則氣通。」
但行拳走架時不要時刻想著氣,「練拳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
(二)柔
要做到用意不用力,就要使拳架柔緩,只要柔緩才能使拳架如行雲流水。
太極拳以柔為主,剛柔相濟。只有柔緩,才能呼吸深長,才能氣流周身。所以拳論說「練架子愈慢越好,慢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
太極拳至柔時,如薄霧若有似無;至剛時,如堅冰之鋒利。水聚之成冰,散之成氣。太極拳舒緩時,似水之流動,連綿不斷,發力時,如水之噴發,無堅不摧。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柔與軟:柔是有目的的,積極的、有內涵在裡面的;而軟是主動的放棄,消極的、沒有追求的,軟即塌。
柔的目的是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也。」積柔成剛、百練剛成繞指柔、「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柔弱勝剛強」。
(三)心靜體松
要用意不用力,首先要做到心靜體松。
靜,就是要意識集中,腦清心靜,去其雜念,旁若無人,心氣下降,呼吸自然。
松,就是身體各部位都要放鬆,行拳走架時每一塊肌肉、每一個關節都要松透。如起勢,全身放鬆,尤其是兩臂,兩手前舉時,要松得就象掛在肩膀上一樣。感覺在舉手投足之中,只用能使其運行開的力就行了,這點力一卸掉,手足就會自然落下來一樣。
靜,不僅僅是指身體靜止不動,靜的內涵是:內斂、沉穩、專註、內省、反觀,是理智的思考、慎於決策、不慌亂不浮燥……。所以,太極拳強調沉靜、和緩、鬆柔,戒急、戒躁。一個太極高手的形象給人的感覺是仙風道骨,自然飄逸,神情內斂、為人和善、藏而不露、處處忍讓,決不爭勇鬥狠,顯得很有修養的樣子。
「外示安逸,內固精神,氣勢騰挪,腹內鼓盪。」(外示安逸,內固精神的意思是斂(凝)神聚氣,松靜自然。)
「未隨出勢,先將腦筋靜下來,摒除雜念,身心放鬆,去除拘束,沉靜之後而出動,並要在動時仍保持其沉靜。」也就是「靜」貫穿太極拳行功走架始終。
武禹襄在《打手要言》中說「身雖動,意貴靜,氣須斂,神宜舒。」
心靜體松,呼吸深、長、緩、勻,甚至不覺呼吸的存在,物我兩忘,忘掉周圍一切,忘掉自身,讓自身融入自然之中。
莊子說,一個人忘記了他有腳,說明他鞋子很舒服,一個人忘記了他有腰,代表他腰帶很舒服,一個人忘記了煩惱是非,說明他心裡舒服,如果他把忘記也忘記了,就進入了一個高的層次了。
靜,既能修身,更能養性。動以養身,靜以養心。
于丹說過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一顆隨時能沉靜下來的心,人能安靜的時候就能看得清世界、看得清自已,看清了以後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
「一個境界與修養上比較沉得住氣,比較從容冷靜自如的人,才有可能面對與正確處理現實中複雜的難題、尖銳的挑戰、繁重的任務、仍至嚴重的鬥爭。只有用冷靜應答火熱,用平和應答激烈,用從容應答急切,用穩重應答煽情,才有可能做一些有用有作為的事。如果由於時代的浮躁我們自已便跟著浮躁起來,如果由於別人急赤白臉你也火冒三丈起來,如果由於遇事緊急你也驚慌失措起來,如果由於問題嚴重你也愁眉苦臉起來,事情還有什麼希望呢?」----王蒙《老子的幫助》。
「治大國若烹小鮮」,這是什麼意思呢?治大國若烹小鮮,就是治理一個國家,要慎重穩妥,不急不躁、不浮躁、不輕率、不慌不忙,要舉重若輕、胸有成竹,得心應手,輕鬆愉快。這是領導人的風範、個人的氣魄。而要做到這些,我認為這就是要求心要靜,只有心靜才能做到。
要心靜先要敬。
能敬而靜,由敬入靜,「敬」則意味著恭敬、謹嚴、莊重、崇拜……。
做任何事首先要熱愛這個事業,要崇敬這個事業,你才能靜下心來做好這個事情,比如學拳,首先你要崇拜太極拳,你要從心裡認為太極拳好,如果你對太極拳不屑一顧,看不起太極拳,認為這是花拳秀腿沒有用的東西,那你就不會靜下心來耐著性子好好地學它的。我們常說的要愛崗敬業,也是這個道理。
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開宗明義卽說:「學太極拳不可不敬。不敬則外慢師友,內慢身體。心不斂束,如何能學藝?」
敬與靜是貫穿整個太極拳,從起式到收式,從預備式就要求進入靜境,一動就要求要動中求靜。
「致虛極,守靜篤。」致虛守靜,用虛寂沉靜的心境去面對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虛就是給自已大腦留下足夠的空間,不能自滿。
(四)為什麼叫太極拳?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兩儀即陰陽,「一陰一陽為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易學認為,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包含既對立又統一不斷運動變化的陰陽兩個方面。
陽:白天、溫暖(熱情)、伸展或擴張(開)、活動、向上、積極、剛、實……
陰:夜晚、寒冷、收縮、靜止、向下、消極、柔、虛……
1、陰陽的互根:陰陽互根意即「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有陰即有陽,有陽即有陰。
2、陰陽的消長:指陰陽雙方永恆地運動變化著,不斷出現「陰消陽長」與「陽消陰長」的現象,這是一切事物運動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例如:四季氣候變化,從冬至春至夏,由寒逐漸變熱,是一個「陰消陽長」的過程;由夏至秋至冬,由熱逐漸變寒,又是一個「陽消陰長」的過程。
3、陰陽的轉化:指同一體的陰陽,在一定的條件下,當其發展到一定的階段,雙方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面轉化,陰可以轉為陽,陽可以轉為陰,稱之為「陰陽轉化」。 如果說「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過程的話,則轉化便是一個質變的過程。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則生陰,靜極復動,周而復始,循環不斷。因為人的生命運動其本身也是陰陽對立雙方,在不斷矛盾運動中取得統一的過程。大宇宙與人身小宇宙。
太極拳運動是以一靜一動、一開一合為基礎的,一舉一動體現了陰陽兩個對立面隨著運動的進行不斷相互作用相互交替變化。太極拳運動的動與靜、開與合、虛與實的關係也是陰陽相互依存、互相消長、互相轉化的關係。
在太極拳運動中:
陽:動、開、呼、放、剛、實、
陰:靜、合、吸、蓄、柔、虛、
太極拳論所謂「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與之俱合。」心意即意念,用意。
架子開,意念開、呼氣、放即發勁,為動,為陽。
架子合,意念合、吸氣、收即蓄勁,為短暫的靜,為陰。或形靜而意、氣不斷,內氣不斷,在吸、在蓄,在為下一動發勁做準備。如紙卷炮,卷得越緊放在越響。蓄勁要斂於脊骨之內,拳論說「氣貼於背」,蓄足了,身體象充飽氣的氣球,有一觸即發之勢。
如左蹬腳、金剛搗碓震腳、掩手肱拳從蓄勁到發勁等。
所以,運動是絕對的、永恆的,靜止是相對的,暫時的,靜止是運動的特殊形式,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拳論說「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也是這個意思。
當一個動作結束時,要將內氣沉于丹田中,而後再由丹田發出,隨著已經起勢的動作進行周身運動。內氣回歸丹田時是短暫的一靜,再由丹田勃發而出,是持續運動。這樣於靜時蓄養內氣,於動時氣行周身。如攬扎衣定勢、從攬扎衣定勢到下一動、掩手肱拳的從蓄勁到發勁等。
所以,「太極拳以靜御動,雖動猶靜。」
「使呼吸趁著緩和的動作鼓盪,又要使緩和的動作趁著呼吸開合。」
呼吸要配合動作,開為呼、合為吸。動須趁著呼吸,以呼吸促開合,此所謂以氣運身也。
呼吸深長,但不可憋氣,呼吸順其自然。過於注意呼吸配合開合就不自然了,叫有為了。順其自然,最好能忘記呼吸,一旦招式熟練了,呼吸自然而然就配合動作了,就如以水潑地,水自然往低處流了。
老子講的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順應自然規律而為,否則就是有為、亂為。
太極拳用意不用力,一切要柔順自然,頭、手、指、拳、頸、肩、腰、包括嘴唇舌頭等都要自然放鬆,不起僵勁,那個地方用力了,就會憋氣了,就不順暢了。但放鬆又不是松塌鬆軟松垮。
甚至意念也不必過多過重,一旦太極拳動作達到和諧熟練後就不必太注意意念了。
氣沉丹田,也不是用氣硬壓進丹田,必須先松心、後松身,身心俱松後,意氣便自然沉到丹田了,不能有意為之。
今天講的練太極拳幾個要領,一是用意不用力,二是柔緩,三是心靜體松,四是動靜開合。心靜體松是為了更好的柔緩,才能用意不用力,只有用意不用力才能使氣行周身。動靜開合中的靜能蓄養內氣,存養功夫,這就是內功。有了內氣內功,於動時才能勢如破竹。
推薦閱讀:
※網傳楊澄甫宗師留下的太極拳視頻,如果是真的那就不評論了
※楊式太極拳不易做到位的幾個動作
※基本纏絲功是練好太極拳的根基
※武當三豐太極拳28式 第五式 提手上式 詳解版
※太極·道,李光昭談太極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