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史 | 重審明末:當官員全部失去信仰,皇帝也無力回天~

平史|為孤單的歷史平反

點名關注

周小平微信內容團隊

作者| 指路為鹿 原創

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聖子神孫,反不如飄蓬斷梗。

十七年憂國如病,呼不應天靈祖靈,調不來親兵救兵;白練無情,送君王一命。

傷心煞煤山私幸,獨殉了社稷蒼生,獨殉了社稷蒼生。

——————《桃花扇.哭主》

這首詩中所描述的君王便是大明國的末代國君--崇禎

也就是那個在歷史上舞台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句「君非亡國君,臣是亡國臣」的明朝末代君主--崇禎。

其臣子對他」十七年憂國如病」的評價更是對崇禎勤政的最好證明,但是為什麼後人對崇禎的評價卻不見得友好,總體來說貶大於褒,罵聲多過讚譽呢?

是因為他像其他大多數亡國皇帝一樣殘暴不仁弄得民不聊生嗎?還是因為大部分人都在一種社會主流輿論下忽視了崇禎身上的某些閃光點,反而一味片面地去探索這位亡國之君的黑暗面?

至於這種社會主流輿論的締造者自然不必我多講,矛頭直指滿清。

滿清奪位後一直拚命地抹黑前朝的歷史,大規模地篡改明史以達到愚化百姓的目的,讓輿論主流成為清朝順應天意討伐暴明的道具,試圖構建他們所謂的正統地位。只要有人發出反對的聲音便會面臨漫長的官司和血腥的報復。

比如順治年間明史案牽連上千人,一併殺掉七十二人。

清朝馬背上得江山,其民族並無太高的底蘊,一直以來都恐懼漢人對他們的統治產生威脅,於是先後釀造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歷史慘劇。

隨便黑黑朱元璋和崇禎自然更是沒什麼難度。於是到了清朝,關於朱元璋的描述變成了明太祖奇醜無比。關於崇禎則是猜忌多疑,殘暴不仁。

所以,即使到了現在,網上抹黑明朝的人提及崇禎帝也無外乎抓住這兩個點:猜忌多疑、剛愎自用。

似乎就正如網上上的一個匿名評價:

儘管崇禎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歷史上,崇禎的確被皇太極用計離間並殺掉了當時有可能改變大局的袁崇煥,後又重用降清的洪承疇,看起來就是犯了用人的錯誤。但不可否認的是,是他親自啟用了主戰派的袁崇煥,廢除了大宦官魏忠賢,並把冒領軍功的人挨個削職。這些,似乎在說明他其實很有魄力,很賢能。

那麼崇禎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皇帝呢?我們不由得發出這樣的疑問。

值得一提的一點是,即使世人都罵崇禎,可毛主席卻對這個自殺亡國的皇帝給予了很高評價,他稱崇禎皇帝是個好皇帝,只是面對那樣一個亂攤子,只好哭天抹淚地去了呦。

既然毛爺爺都這麼說了,那麼接下來,小編將帶大家從用人、勤政、國家格局三方面來重新審視崇禎,相信到時候大家對崇禎皇帝的評價自然明了。

用人

除魏忠賢、扶袁崇煥

天啟七年(1627年),明熹宗駕崩,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即位。崇禎一登大寶,就開始針對東林黨人的死對頭:魏忠賢。

崇禎繼位,魏忠賢位高權重,兵權政權各有安插人手,於是崇禎決定先不直指魏忠賢而是將他的勢力逐步肢解:

崔呈秀(1584-1627年),薊州(今天津市薊縣)人,明末閹黨「五虎」之首,魏忠賢左膀右臂之一。

這崔呈秀不僅位高權重,而且手握兵權,一直是魏忠賢最得力的助手。所以,崇禎就將矛頭率先指向崔呈秀,利用閹黨的內部矛盾,迫使崔呈秀於十月初辭職。

於此崇禎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魏忠賢快要完蛋了。

由上至下,許多官員聞風而動,攻擊的矛頭也開始直指魏忠賢。十月二十六日,嘉興貢生錢嘉征上疏,公開聲討魏忠賢的「十大罪狀」

「並帝、蔑後、弄兵、無君、克剝、無聖、濫爵、濫冒武功、建生祠、通關節」!

自從天啟四年(1624年)楊漣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以來,還沒有人如此公開尖銳地彈劾魏忠賢。想當初,楊漣上疏彈劾時,魏忠賢就是用痛哭流涕取得天啟的同情和支持從而反敗為勝的。不過,他這一次卻失算了:崇禎似乎根本不相信他的眼淚,反而讓人當場宣讀錢貢生的奏疏,還要魏忠賢洗耳恭聽。魏忠賢當時的心情如何,不難想像。

終於,魏忠賢實在是受不了這種「羞辱」,立即稱病辭職。結果崇禎來了一個「將計就計」,命他去白虎殿為天啟守靈。

此時的魏忠賢也已經淪為人人喊打的「落水狗」,討伐的奏章就像雪片一樣飛進皇宮,送到崇禎皇帝的龍書案旁。

崇禎要的就是這種效果,這也是政治的特點:想當初,閹黨鎮壓東林黨人時,天下人對東林黨人也都是口誅筆伐,幾乎是人人喊打;而對魏忠賢,則是歌功頌德,無以復加。

最後,對魏忠賢進行「總清算」的時機成熟了。十一月一日,崇禎公開宣布魏忠賢的罪行:

「朕聞去惡務盡,馭世之大權;人臣無將,有位之炯戒。我國家明懸三尺,嚴懲大憨,典至重也。朕覽諸臣屢列逆惡魏忠賢罪狀,俱已洞悉。竊思先帝以左右微勞,稍假恩寵,忠賢不報國酬遇,專逞私植黨,盜弄國柄,擅作威福,難以枚舉,略數其概……」

結果,魏忠賢被發配到鳳陽祖陵,客氏被送到浣衣局,他們的家產也全部被查抄。沒幾天,就雙雙自殺。 這一場鬥爭看似崇禎贏了,但實際上崇禎卻輸了。

除去魏忠賢后,在東林黨人的集體推薦下,袁崇煥被重新啟用:

一上來,袁崇煥就被崇禎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

同年七月,袁崇煥返回京城,上疏陳述兵事,崇禎於平台召見袁崇煥,袁崇煥聲稱自己可以五年復遼,崇禎對此大加讚賞。

此後崇禎又雷厲風行地給了袁崇煥三大權力:

1、調動全國配合袁崇煥戰略:

袁崇煥上奏稱:「五年復遼的計劃不容易完成,陛下既然委託給臣,臣怎麽敢推辭這艱難的任務。但是五年內,戶部轉運軍餉,工部供應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調兵選將,必須朝廷內外事事配合,才能有所成功。」崇禎於是便讓四部的臣按照袁崇煥的話辦。

2、賜尚方寶劍限言臣之言:

此後袁崇煥害怕自己去往邊關以後,朝廷中難免有人會再次誹謗自己,於是將此事告訴崇禎,崇禎在大學士劉鴻訓等人的建議下,收回王之臣、滿桂的尚方寶劍,將其賜給袁崇煥。

(傳說中可先斬後奏的尚方寶劍,雖然朝代可能有點不對)

3、論成敗大局不計細節過失:

(最後這一條可能現在聽起來沒什麼,但是放在古代就厲害了,古代皇帝可以以字殺人,崇禎不計小節幾乎可以說給了袁崇煥一塊免死金牌,而袁崇煥又為何被殺,我們在下文中討論,看袁崇煥是否對得起崇禎的三大放權)

鑒於此前熊廷弼、孫承宗都因為受到排擠陷害,使自己的意願難以舒展,袁崇煥於是又上書說:「恢復遼地的計策,不外乎臣往年所提出的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防守是正規的策略,攻戰是變通的策略,和議是輔助策略的說法。執法在循序漸進而不在突變猛進,在追求實效而不在貪圖虛名。這是臣與諸邊防官員所能做到的。至於選擇用人的入,與被人用的人,都是皇上掌握其中的關鍵。」

「怎麽才能用人而不三心二意,相信而不懷疑?因為駕馭邊防大臣與朝廷大臣不同,軍中可驚可疑的事特別多,只應當談論成敗的大局,不必摘取一言一行的細小過失。事情的責任既然重大,招致怨恨實在多。各種有利於邊疆的事情,都是不利於自身的。況且謀取敵人急,敵人亦從而離間,因此作邊疆的大臣很難。陛下愛護臣了解臣,臣何必過於疑慮懼怕,但心中有所危懼,不敢不告訴。」

那麼,網路大V會說,崇禎既然啟用袁崇煥,為何又要殺了袁崇煥呢?這豈不是正好說明崇禎皇帝喜怒無常嗎?但實際情況卻是,不僅袁崇煥比魏忠賢更難管,而也東林黨比閹黨更壞。

那麼現在大家一起來跟小編探討崇禎殺袁崇煥究竟是對是錯把。我們先來說以下兩點。

1、崇禎為什麼重用袁崇煥:

重用由於信任。袁崇煥有寧遠之戰以少勝多的戰例在前,崇禎對他的軍事能力十分信任;另外袁崇煥還是老將孫承宗的學生,孫承宗守遼東時後金十餘年不敢來犯。崇禎希望他能像他老師一樣厲害,保大明江山。

2、崇禎殺袁崇煥真的因為反間計,多疑自毀長城?

且看崇禎放權袁崇煥之後袁崇煥幹了什麼。皇太極進犯時袁崇煥不據險扼守,反倒把敵軍放進關內,依京城城防而守。雖然最後擊退敵軍(自己放進來的人拿命也要打完),但是清軍橫行京城郊區,毀壞甚多,還丟了幾座城池。最要命的是袁自作主張殺了守將滿桂,導致一座城門險些失守;外加之前袁崇煥也是擅自殺了毛島總兵毛文龍,使得明朝喪失了敵後的一個重要據點。

(明將毛文龍)

對此崇禎只能表示:

另外一點在於東林黨權爭:讓我們來看看東林黨這群大(gui)賢(sun)

都說了東林黨人都自認為自己是正直愛國之輩。如果真是賢臣的話,早就加入東林黨了。如果沒加入,那就是大奸似忠之人。就這樣,東林黨在明末發動了—場場黨爭運動。本來一開始皇帝手裡還有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可以制衡東林黨人,但由於一開始皇帝就被東林黨的積極推動下殺了魏忠賢,但就就導致崇禎了手裡根本無牌可用,只能任憑東林黨宰割。

正所謂東林黨人,權傾朝野。

當年東林黨通過圍攻魏忠賢得到了崇禎的支持,於是他們便發動了巨大輿論攻勢,再加上江南士族的支持。東林黨成功地打倒了—個個「太監」。成功地實現了—家獨大,達到了了」眾正盈朝」的局面。 但正是因為他們一家獨大,所以皇帝手裡也再也沒有了制衡他們的力量。他們開始把持朝綱,架空皇帝。

小冰河時期到來以後,北方各地長年乾旱百姓顆料無收。再加上北方滿清的入侵,龐大的軍費開支。而當時大明的稅收主要依靠那些小農民。而農民自己都沒收入了,哪來東西交稅。沒有稅就沒錢,沒錢就沒法振災,而沒法振災老百姓活不下去只能造反。就算崇禎想盡辦法找來錢糧振災,這些東林黨的大小官員也會步步剋扣。

而老百姓呢!活不下去只好反了。大明要鎮壓就需要軍隊,而養軍隊也要錢。那沒錢只好加重賦稅,先前沒反的老百姓受不了重稅也只能反了。導致大明又需要更多的軍隊去鎮壓……就這樣陷入惡性循環中,大明最終滅亡了。而崇禎那倒霉孩子,也只能找顆樹弔死了。

有人說大明滅亡是沒錢,那收商稅與大地主的稅不就行了!開玩笑,人大明的官員(主指權傾朝野的東林黨派)大都是士族出身。士族又大都是大地主階級,而那些大的商業行業也都與之相關。

收他們的稅就如同挖他們的肉。人崇禎也不是沒想過,只是一提出來大臣就拚死反對。甚至大罵崇禎,說這是」與民爭利非仁君所為」。(呵呵)結果人李自成打進北京了,崇禎問大臣借—百萬兩作軍費都借不到。他們在想錢是自己的,國家是皇帝的,不關他們的事。而誰當皇帝不是當?只要讓他們繼續榮華富貴就行了。

那麼東林黨和袁崇煥有什麼關係?而且袁的師傅孫承宗就是東林黨,袁自己也長期跟東林黨有聯繫。

此時東林黨權傾朝野,醒悟過來的崇禎後悔不已,所以才誅殺了只為東林黨人幹活的袁崇煥。殺袁崇煥對當時的崇禎來說也是一場冒險,但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打擊一下已經權傾朝野的東林黨,只可惜他這番良苦用心,卻被後人誤解。

勤政

伴隨雞鳴而起的皇帝,十七年憂國如病

崇禎帝繼位時,年僅17歲。面對父兄留下的一個危機四伏的爛攤子,他能頗思振作,是有想幹事、干大事的決心與勁頭的,所以總是雞鳴就起床,深夜才入睡地經常召見廷臣,探求治國方策。甚至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他因「偶感微恙」而臨時傳免早朝,遭到內閣輔臣的批評。他也能既感激又羞愧,特親筆寫手敕,對輔臣進行褒獎,對自己進行批評。足見其力挽狂瀾的決心和勤奮執政的程度。

再者,崇禎帝能牢記「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的古訓,對自己要求甚為嚴格。他自幼養成儉樸的習慣。初習字時,如果紙張較大而範本的字較小的話,他一定會先將紙的一邊對齊範本,寫完後再把剩下的地方都寫滿,以免浪費。

曾有段這樣的記載,說他某日聽講官講書,因所穿內衣袖子已破損,露在外面很不雅觀,不時把它塞進去遮掩。講官看到了,奏道:「衣之敝雖過於位,然美德也,何必諱?」足見其克勤克儉的品德和勵精圖治的毅力。

(難得的好皇帝啊,哭~)

除此之外,崇禎還特別節儉:這裡摘一段《明朝那些事》的描述:

崇禎很節儉。他的衣服、襪子,都打了補丁。請注意,打補丁的並不一定很節儉,也有可能很浪費。比如後來清朝的道光,衣服破了,讓人去打了個補丁,五十兩白銀。這哥們全然是敗家的,還說特便宜。

而崇禎的補丁,是他老婆打的,免費。

此外,崇禎還有個特點:走路慢。因為走得快,裡面的破衣服就會飄出來——節儉是節儉,臉面還是要的。

他工作很努力。每天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據史料記載,大致要干七八個時辰(十四到十六個小時),累得半死不活。第二天接著干。

簡單地說,崇禎皇帝乾的,是這樣一份工作:沒有工作範圍,沒有工作界限,什麼都要管。每天上班,不是跟人吵架(言官),就是看人吵架(黨爭)。穿得破爛,吃得也少。跟老婆睡覺較少,只睡五六小時。時不時還有許多噩耗傳來,什麼北邊打過來了,西邊打過去了,祖墳被人燒了,部將被人殺了,東西被人搶了等等。這工作,誰干?

最不幸的是,崇禎皇帝以上所有的不幸,都無法換來一個幸福的結局——他的努力,終究還是失敗了。

但比這最不幸更不幸的是(簡稱最最不幸),崇禎知道這點。知道結局(註:悲劇),也無法改變,卻依然要繼續,這就是人生的最大悲哀。史料告訴我們,崇禎同志應該知道自己的結局。他多次談到命數、氣數,經常對人哀嘆:」大明天下,奈何亡於朕手!」

然而他依然盡心儘力、全力以赴、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不到長城心不死,撞了南牆不回頭,往死了干。直到最後結局到來,依然沒有放棄;直到兵臨城下的那一天,依然沒有放棄。

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國家格局

風雨飄蕩大明朝,幾世衰落豈能一人平

由於篇幅限制在這裡就不多講了,直接接入一個博主的描述:

其實大明王朝自萬曆開始,已是千瘡百孔、病入膏肓了。官員的集體喪失信仰導致明朝早就是垂死之軀了。所以崇禎帝即位的是個風雨飄搖的明朝。這樣的國家接了手,已無機會可言。

正因如此,毛主席才說:

「崇禎皇帝是個好皇帝,只是面對那樣一個亂攤子,只好哭天抹淚地去了呦。」

人們都說讀史可以明智,現在你如何來看這個大明的末代皇帝呢。

十七年憂國如病,呼不應天靈祖靈,調不來親兵救兵;白練無情,送君王一命!

周小平微信內容團隊

作者| 指路為鹿 原創

:長期歡迎大家給周小平微信平台投稿,一經選用,有稿酬。信箱:zg5201949@qq.com|本平台稿件歡迎轉載,但須標註:來源 | 周小平同志公眾號(zg5201949) 否則,侵權必究。|往期內容點請頁面最左下方「閱讀原文」


推薦閱讀:

重症肌無力臨床路徑
她靜靜地看著書,我默默地看著她,無力移開視線
語言無力時,讓沉默發聲
有氣者,就無力?無氣者,能純剛嗎?——二水居士校釋老拳譜(六)
早安心語:語言無力時,讓沉默發聲

TAG:信仰 | 皇帝 | 明末 | 無力 | 官員 | 當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