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格律及鍊字講座整理

格律,一般指五言八句律詩和七言八句律詩以及十句以上排律詩三種詩體而言。現在我們主要講七言律詩(以下簡稱七律),因為,學會了七言律詩,它可以舉一反三,即學會了七律,五律和排律(也稱長律),甚至包括填詞(詞也有平仄、對偶和壓韻),都會迎忍而解。因為,就平仄而言,五律是將七律詩每句的前兩字去掉就成五律了,而排律是七律詩句子數量的延長。當然,這種延長也是以聯的形式延長,構成聯對關係,而不能單句延長,十一句的詩就不是排律格律詩是近體詩的範疇,是與古體詩相對的一個概念,所以有必要簡單了解一下古體詩和近體詩的概念。古體詩,也稱古詩、古風,是語言古樸、格律比較靈活的一類詩歌體裁的總稱。它產生於漢魏時代。在唐代以前只有這種詩體而沒有特定名稱。古體詩不求對仗,平仄靈活,鄰韻可通押,篇中可換韻,因此較之今體詩更為自由。就是在唐代格律詩確立以後,詩仙詩聖們也沒有放棄這種古體詩的創作,如李白的「行路難」、杜甫有「三別」,白居易的「賣炭翁」,都是這類詩歌中的名篇。唐代的古體詩相對於近體詩而言,由於形式上較為自由,故而它的表現範圍比近體詩更為廣泛,《長恨歌》、《琵琶行》這類作品所承載的大量內容與情感,是近體詩所難企及的那麼,什麼叫近體詩呢?近體詩是相對於古體詩的一種詩類形式,它形成於唐代,並得以盛行,唐代人為了與不受格律限制的古體詩相區別,故將其取名為近體詩,也稱今體詩。近體詩格律極為嚴整,其特點主要體現在「四定」:即除排律外,「篇有定數」,其每首詩的句數是固定的;「韻有定位」,其押韻的位置是固定的,韻腳極為規範;「字有定聲」,其詩句中各字聲調的平仄也是固定的;「聯有定對」,其律詩中間各聯要求例用對仗。與古體詩相比,近體詩的形式更加齊整,節奏更加和諧。與此同時,也增加了更多的限制。近體詩包括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和排律(五言、七言十句以上)三種。其中,以律詩的格律作為基準來看,絕句的格律相當於半首律詩,而排律則是律詩在句數上的延長。在雅韻有近一年多的時間,看到大家對詩詞的愛好有加,非常高興,而大家創作的大量五言七言作品,大多應歸類於「古風」這類體裁,因為大多沒按律詩的要求去寫,所以,今天我們就是要講一下律詩一些基本常識,以供大家在今後的創作中參考。一、關於平仄在諸多的格律要求中,平仄的規則是非常重要的。王力先生在其《詩詞格律概要》一書中說:「沒有平仄就沒有詩詞格律。」毛澤東也曾說過:「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但是,說起平仄,有人就煩,不知什麼叫平仄,實際上,平仄就是控制字的聲調,因為詩的起源就是歌,而歌是要唱的,要唱就要有調,而今的詩逐步演變成現在的形式,是以讀為主,那麼,要讀的抑、揚、頓、錯,朗朗上口,聽起來好聽,就要講聲調,而靠什麼來實現詩的聲調能做到高低錯落、抑揚頓錯呢?就是要靠平仄。那麼什麼是平仄呢?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傳統的音韻學把它分為平仄兩類,「平」為平聲,聲調平直,是長音;「仄」即側,是不平的意思,包括上、去、入三種古人中所說「天子萬福」的四聲,我沒有深入研究過,但他的出處是這樣:漢語聲調有四聲,是齊、梁時期文人的發現。梁武帝曾經問朱異:「你們這幫文人整天在談四聲,那是什麼意思?」朱乘機拍了一下馬屁:「就是『天子萬福』的意思。」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是入聲,「平上去入」就構成中古漢語的四聲,「上去入」又合起來叫仄聲。這四聲中,最成問題的是入聲。梁武帝接著又問:「為什麼『天子壽考』不是四聲?」天、子、壽是平、上、去,「考」卻不是入聲,可見當時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麼是入聲。看來,這入聲從古到今都是問題呢。所以,對於入聲字的掌握,只能從自己學習體會上談起。有的朋友寫詩用普通話中現代漢語的四聲寫詩沒有什麼不可以,初學者尤其應該從這裡開始學起,慢慢地成熟起來。那麼,到底用古韻好還是今韻好呢?我們說的古韻,是指金人王文郁所編的[平水韻],共計106韻部,其中平聲30韻,分為上平聲、下平聲;仄聲76韻,分為上聲、去聲、入聲。相對來說,我們現在又有了[中華新韻],這裡不作介紹。我們國家的國學,提倡古韻和今韻雙軌制,齊頭並進,作者可以根據自已的實際情況自由選擇。但我個人認為,雖然用哪種韻都可以,但既然學古詩,就要讀大量古人的詩詞,用現代的流行語來說,就是要與古人「接軌」,而當代的詩學大家、名家,大都喜歡用古韻。而用古韻,最大的障礙是入聲字難以掌握,而這也正是大家爭論的焦點,我的觀點,還是遵照古韻,也就是平水韻來寫,[隨園詩話]中也曾提及音韻的問題,積習已久,明朝弄了新韻書,即《新刻韻學大成》,還是沒有改變用舊韻的趨勢,古人作品、名篇大家都是用的這個韻,現代漢語的四聲,俗稱:即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彎,四聲降;一二聲是平,三四聲是仄,這個基本是沒有錯誤的。可還要考慮入聲,南方有些地方方言中能體會到入聲,作為北方人,大多體會不到。問題是有些入聲(而不是全部),已經歸入到現代漢語中的一聲和二聲中去了,還有些歸入到三聲和四聲中去了。比如:用現代拼音來看,「白」字讀作二聲,即陽平;「屋」字讀作一聲,即陰平,他們在平水韻中卻都是仄聲。這個怎麼辦?只有靠平時多讀古人作品,用錯一次記住一個就行了,常用的也不算很多。而既然平仄中入聲是難點,我們就在入聲上多說幾句。其實,入聲字是有規律可把握的,下面我們來看。其實,現今對我們影響最大的,造成最大的障礙的也是「入聲」,北方人根本就不認識這入聲為何物。我向來反對苦記硬背一些東西,即使枯燥無味如《平水韻》表,我也主張去找規律。我曾經聽過一個叫捨得老師的課,他總結的辯別入聲字的規律就非常實用。比如,我們知道「白」字為入聲,那麼,幾乎所有含有白字旁的字,幾乎都是入聲。例如「泊、粕、伯、柏、帛、舶、箔、珀……」等等(泉字除外)。這樣,我們記住一個「白」字,就等於記住了一大同樣,我們再看一個「曷」字,它也屬於「入聲」,根據上面的推論,那我們只要見到任何字里,含有這個「曷」字,立即毫不猶豫地判定它為仄音字(入聲)。比如「喝、褐、渴、羯、揭、遏、葛……」等等,也能據此記住一大再看這個入聲「賣」字,一樣的道理:「讀、贖、犢、瀆、牘、櫝、黷……」。再看「合」---鴿、塔、答、蛤、閤、盒……;「副、富、福、輻……」等等,都是可以引深至相關的偏旁來加以區別的。我們再反覆找出一些類同的字,「滴、嫡、嘀、謫、摘……」,「弗、佛、拂、氟……」;「碟、蝶、堞、諜、牒、揲、蹀、喋、鰈……」;「插、鍤……」等等,還有一些我們常用的,比如「竹、笛、得、德、石、托」等等,用的多了,記住一個是一個,根本不需要去死記的。好了,知道了入聲就掃清了你學習格律的一大障礙。舉一個例子,我們看下面的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是誰的不必說,大家都知道,是名句嘛。大家看出句和對句(上句和下句)的第2.4.6個字要平仄相對(就是一平一仄相反的意思),」含」字是平聲,」泊」字帶白旁,你肯定猜出了吧,這個字是入聲。總之,寫律詩我們用平水韻,大致可依現代拼音的一二三四聲先來區別,再加以區別入聲字,就可以了。而如果普通話說的好,再用新韻寫律詩,不必考慮入聲字,你的平仄大概是沒問題的了。二、關於對粘先了解一下律詩的聯,一首七言律詩中,共有四聯,兩句成一聯,一二句為首聯,也稱起句;三四句為頷聯,也稱承句;五六句為頸聯,也稱轉句;七八句為尾聯,也稱合句。在每聯中,第一句為出句,第二句為對句。律詩的「對」和「粘」就是在本句(指本聯)和鄰句(指鄰聯)之間的平仄「反同」關係。律詩有「對」和「粘」的講究,實際上與平仄緊密相關,是平仄相反和相同的意思。所謂「對」,相對,對立,是指每聯出句與對句的平仄關係必須是相反的,也就是在對句的二四六字,與出句的二四六字平仄關係是相反的,對立的。而粘呢?相同,一致,是指上聯對句的二四六字與下聯出句的二四六字平仄關係是相同的,懂得了這個對粘關係,就不用死記那格律的四種格式,格式下面再講。拿一首詩來做例子,看看毛澤東的《登廬山》一詩中的對粘關係(按平水韻):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衡湖-春雨(564385429)20:44:46這是一首平起平收首句押韻式七言律詩,上面的平仄關係除一三字可平可仄外,都是按對粘關係而作,請參照以上平仄關係先看看相「對」的關係:首聯:出句二四六字與對句二四六字,山平=上仄;峙仄=蘢平;江平=百仄;公(762922767)20:22:13頷聯:出句二四六字與對句二四六字,眼仄=風平;洋平=雨仄;世仄=江平;愚公(762922767)20:22:30頸聯:出句二四六字與對句二四六字,橫平=下仄,派仄=吳平,黃平=白仄;愚公(762922767)20:22:40尾聯:出句二四六字與對句二四六字,令仄=花平,知平=里仄,處仄=耕平。衡湖-春雨(564385429)20:46:22以上平仄關係是不是都是「平仄平」對「仄平仄」,或「仄平仄」對「平仄平」呢?是不是相反?這就是所謂的「對」。我們平時經常看到別人指出詩句里的「失替」問題,其實不是指這裡聯的相「對」失誤,而是指本句里二四六字沒有按照「平仄平」或「仄平仄」來交替,即把「平仄平」,變成了「平仄仄」;把「仄平仄」,變成了「仄平平」,其中四六字同仄或同平,在一句里二四六平仄沒互換,這就是「失替」。衡湖-春雨(564385429)20:51:14我們說本聯相「對」,是說如果兩句中二四六字同平或同仄,就是一聯中的兩句中二四六字平仄不相反,就叫「失對」。愚公(762922767)20:24:55再看相「粘」的問題。愚公(762922767)20:25:09前面說過,相粘是在相鄰聯句之間,即頷聯的第一句二四六字與首聯的第二句二四六字相粘(注意,是下粘上,而不能上粘下),以此類推,頸聯的第一句與頷聯的第二句對應的二四六字相粘,尾聯的第一句與頸聯的第二句的二四六句相粘,相粘除首聯第一句和尾聯最後一句外,只有六句可相粘,也就是平仄要相同。例如:再看上詩:愚公(762922767)20:25:58頷聯第一句與首聯第二句二四六字相粘,即:眼仄=上仄,洋平=蘢平,世仄=百仄;愚公(762922767)20:26:17頸聯第一句與頷聯第二句二四六字相粘,即:橫平=風平,派仄=雨仄,黃平=江平;衡湖-春雨(564385429)20:54:57我們說「花」是美麗的,但你要拿「花」與「驢」來對偶,顯然是不合適的。所以,我們要正確理解。愚公(762922767)20:33:29例如:天文、地理、器物、服飾、植物、動物、行為、動作等表示同一意義範圍的詞才可以為對;第五,要避免同字相對。對仗的運用有嚴有寬,因而有工對、寬對、鄰對、借對、流水對、扇面對等各種不同類型的對偶。在內容上則有事對、言對、正對、反對等各種名目。對仗可使詩句在形式上和意義上都顯得整齊勻稱,給人以強烈的美感,這也是漢語所特有的藝術手段。衡湖-春雨(564385429)20:56:13近段,經常在網上看到一些對仗的句子,有的索然無味,有的令人眼睛一亮。為什麼呢?其一,有的對仗合掌,幾乎是一個意思,出句再好,對句不能支撐,感覺就失衡泄氣了;其二,雖然不合掌,但是意思沒有起伏,景物沒有層次,肯定也不是成功的;衡湖-春雨(564385429)20:57:18其三,是對句沒有一點邏輯關係,只是強調詞性相對,可忽視對句的邏輯,就是沒道理的意思,一點都沒道理,覺的很牽強。關於合掌、邏輯暫且不說,就說說上面的第二個問題。愚公(762922767)20:35:47舉個好的例子:愚公(762922767)20:35:59「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如果說這句改成「早鶯爭暖樹,新燕啄春泥」,立刻感覺沒有趣味了。而添上「幾處」、再用「誰家」這樣的詞來承接則詩趣頓生。再比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樣的對仗,沒有痕迹,讀來不感覺對仗,仔細推敲卻非常工整。為什麼呢?值得思考。我們平時寫詩,剛寫出上句,就立刻想著對仗的事情,急於找合適的詞來對。其實這樣就錯了!首先要搞明白自己想表達什麼,想說什麼。而不是被用詞來困住。這就是前人說的「意是主,詞是仆」。主子必須能使喚動僕人,不然體統不成也!當然,這個需要多讀,多練,多思考。衡湖-春雨(564385429)20:58:43 對仗這兩句不能平平淡淡,必須有波瀾,有迭起。來發泄你的情緒或者說是感慨。於景物須有層次,有遠近,有大小。於情感,必須有波動。否則死水一潭,毫無生機!情感波動的比如:韓愈的「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這樣的波動,讀後令人心靈震撼!是因為詩人的憂憤之情浪潮迭起,卻化在這本來死板,卻能用活的對仗之中了。當然,這種有波瀾,無痕迹的對仗也並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斷的審視自己的作品,不斷的總結。衡湖-春雨(564385429)20:59:56常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對仗,是為了對仗而對仗,還是用對仗這種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要記住,對仗只是形式!過分注重形式,必然導致對仗的呆板。當然,並不是說不講形式,起碼詞性是要講的吧。下面:主要介紹幾種對偶形式。愚公(762922767)20:38:54(一)工對。愚公(762922767)20:39:05在網上天天見大家說起「工對」,其實什麼是「工對」有的不一定懂。愚公(762922767)20:39:19那麼什麼是工對呢?愚公(762922767)20:39:32就是近體詩中使用得十分工整的對仗,稱為「工對」。愚公(762922767)20:39:45要想做到對偶工整,一般必須用同一個門類範圍內的詞語為對,對偶還必須用同類詞性,如名對名,動對動,代對代,副對副,虛對虛等。衡湖-春雨(564385429)21:01:03例如: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閑居時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對偶就十分工整。詩中「一行」對「兩個」,是數量結構對數量結構;「白鷺」對「黃鸝」,是鳥類名詞結構相對;「青」對「翠」,是顏色名詞相對,「萬」對「千」,是數詞相對,這些都是同類相對,堪稱工對中的典範。(二)寬對。愚公(762922767)20:40:53在網上說「寬對」也是頻率較多的一個詞語。愚公(762922767)20:41:07到底什麼是寬對同樣有的不一定知道。愚公(762922767)20:41:24什麼是寬對呢?所謂「寬對」是近體詩中的一種,是與工對相對的一個概念。相對於工對而言,寬對是一種不是很工整的對偶,一般來說,只要兩句句型相同,相對的詞的詞性相同,即可成為對偶。衡湖-春雨(564385429)21:02:32由於這種對偶要比鄰對的要求更加寬泛一些,所以稱之為寬對。寬對只要求以名詞對名詞,形詞對形詞即可。例如:黃庭堅的《合龍門潘秀才見寄》的第二聯,「明月清風非俗物,輕裘肥馬謝兒曹」,就是寬對,大家看,詩里明月對輕裘,清風對肥馬,非對謝,俗對兒,物對曹,都不是同類相對,所以是寬對。而事實上,我們大多數的格律詩,仔細看看,也大多屬於寬對類型的。衡湖-春雨(564385429)21:03:58(三)流水對。愚公(762922767)20:42:55流水對是指相互對偶的上下句之間在意義上往往一氣呵成,即只有兩句合起來,才能表達一種完整的意義,而如果分別來讀則沒有意義,或至少意義不全。同一聯中的出句和對句,從形式上看是兩句話,但實際上是一整句話分為兩句來說。也就是說,出句和對句在理解時,應該如流水般貫穿下來,所以稱為流水對。例如:杜甫?6?1《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尾聯「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再看杜甫《秋興八首?6?1其二》的尾聯「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就是這樣的流水對,一般來說,流水對常用在尾聯。衡湖-春雨(564385429)21:05:30「流水對」無論是在律詩中還是在對聯中都很受人欣賞,藝術性較高,一首詩中只要有一聯流水對,就顯得增加了幾分靈動之氣。衡湖-春雨(564385429)21:06:36舉一個例子:再看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中的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大家看,第一句,「欲窮千里目」,意思是說怎樣才能看的更遠呢?實際上是個問號,所以下句則回答只有更上一層樓才能看到的更遠。衡湖—依竹聽簫(519548120)21:07:41講得真好!衡湖-春雨(564385429)21:08:00如果我們單獨拿出一句來看,你肯定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因為一句沒有表達完整的意義,所以不會明白,但如果要合起來意義一下子就明了了。這就是「流水對」。下面講第四個問題愚公(762922767)20:45:26四、關於壓韻愚公(762922767)20:45:39押韻,是指在詩文中,把相同韻部(所為有韻部,就是把同韻母的字歸為一類,這種類別就叫韻部)之字放在不同句子的規定位置上,一般都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衡湖-春雨(564385429)21:09:14詩句押韻,不僅方便記憶和吟誦,更為作品增添了節奏感和聲調和諧之美,因此押韻成為了增強詩歌音樂性的重要手段。近體詩為了追求聲調和諧,便於記憶,對於押韻極為講究,由此產生了專門指導押韻的工具書,如《唐韻》、《廣韻》等等,而我們現在所大量使用的《平水韻》,為金代山西平水縣人王文郁所編,因此而得名為《平水韻》。愚公(762922767)20:46:40押韻,也稱壓韻,有幾個硬性規定,一是偶句押韻,即詩的二四六八必須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愚公(762922767)20:47:08二是只押平聲韻,因為按照近體詩的體例,如果押仄韻,讀起來就會感到非常拗口;衡湖-春雨(564385429)21:10:22三是一韻到底,就是說中間不換韻,古體詩允許中間換韻,而近體詩則不允許;愚公(762922767)20:47:45四是忌重韻和同義字相押。重複一韻字在詩里這是近體詩大忌,一首詩里韻字出現「花」、「葩」或是「芳」、「香」,是同義字做韻腳,也是近體詩所不允許的。所以,在詩學上歷來有「押韻八戒」的說法,即:愚公(762922767)20:48:18(一)戒「落韻」。落韻,也叫出韻。這個很好理解,因為近體詩的押韻就要求只能一首詩里押一個韻,所有的韻腳的字都要在《平水韻》中的一個韻部之內。把別的韻部的字拿來做韻腳就不允許,那就是「落韻」。(二)戒「湊韻」。就是指,你選這個韻腳字,與全句其他的意思不相符合、不連貫,你在這勉強湊合使用它,這是不行的。特別是限韻寫作時,尤其是步韻寫詩時,為了合上韻腳,也不管意思通不通就用上了,所以常出現這種「湊韻」的現象。衡湖-春雨(564385429)21:11:36(三)戒「重韻」。就是在一首詩里,重複押一個字做韻腳,這是不可以的。比如,起句里有一個單韻腳是花,次句你又用上了花,把花反覆用了兩次,或更多,那就是重韻。另外,一首詩里的韻腳,出現同音但不同的字,例如「陰」、「音」等,因為是同音,影響了詩的美感,也是要盡量避免的一種情況。(四)戒「倒韻」。這是常見詩病,這是說,為了押韻,把正常的詞兒顛倒著說,比如這樣一些詞「風雨,先後、新鮮、……」等等,把它們顛倒過來寫,就覺的非常彆扭。如把「山川」寫成「川山」,把風雨寫成雨風,就是倒韻,不可為押韻而生造詞語。衡湖-春雨(564385429)21:13:00(五)戒「啞韻」。所謂「啞韻」就是聲調讀起來不清晰,意義也不明顯的字。並不是所有是平聲字都適合做韻腳的。(隨園詩話)云:「欲作佳詩,先選好韻。凡音涉啞滯者,便宜棄捨,『葩』即花也,而『葩』字不響。『芳』即香也,而『芳』字不響。(六)戒「僻韻」。僻韻又稱「險韻」或「難韻」,就是不常見的生僻的字,我們盡量少用。比如下平六麻里的「犌」字,有幾個認識的?還比如上平一東里的「蝀」字,也很偏僻,有的人專門喜歡找一些生僻的字來顯擺,其實,他不知道他顯擺出來的正是詩病的一種。(七)戒「擠韻」。也叫「犯韻」或「冒韻」,這是個詩病,就是指在一句之中,有了韻腳的韻字了,就不要在句里再選用這個韻部的字了。就是在詩句中不是韻腳處過多使用同韻的字,讀起來讓人拗口。這樣的情況在音上犯重了讀之不美。(八)戒「複韻」。一首詩中,意思一樣的字,或相近的字,不要重複地押。比如押了「憂」字就不要再去押「愁」字,押了「花」字就不要再去押「葩」,還比如,押過「香」字了,就不要再去押「芳」字了。這類的押韻是要儘力避免的。衡湖-春雨(564385429)21:14:46關於押韻,有個總的思路是,注意音節的響亮,注意意思的通順和明白,再注意一下韻字與詩意的配合度。韻字和詩意如何有關係嗎?當然有!不同的韻字,其實對應著不同的情緒和情感的。比如,在寫憂愁傷感的情緒時,我們可以多選用下平十一尤、下平十二侵。要是想寫歡快明朗一些的情緒呢,就可參考選用「覃、東、江、陽」等這類的韻。我們還是參考一下古詩話有關這方面的言論「東、真韻寬平,支、先韻細膩,魚、歌韻纏綿,蕭、尤韻感慨,莫草草亂用」。自己多寫,多琢磨,會有自己的體會的。關於近體詩的押韻,我們強調的是不許換韻,要一韻到底。這是基本要求。但是如同我們前面對平仄規律的要求那樣,有時是允許有有些變化的,也就出現了所謂的拗救以及特拗的情形。押韻,其實也不完全是死板的,有時也是允許有些變化的。這樣逃出基本法則的一些變例,我們稱為特例。但是,我有必要介紹一下,以豐富我們對押韻的知識的掌握。(一)孤雁入群格。意思就是,起句如果押韻的,可以選這個詩所用韻部以外的字來押起句的韻。就是可以借別的韻部的韻。可以隨便借嗎?不可以,要求是只能借「鄰韻」。衡湖-春雨(564385429)21:18:02看例子:寂寂無聊九夏中,傍檐依壁待清風。  壯圖奇策無人問,不及南陽一卧龍。「中」和「風」是上平一東韻,而最後一句的「龍」是上平二冬。顯然是借韻了。衡湖-春雨(564385429)21:19:40(三)進退格。這種格式的押韻,只能在律詩里用,絕句不可以。律詩不是有四聯嗎?第一聯用一個韻,第二聯用其他的韻。第三聯再用第一聯的韻,第四聯用第二聯的韻。這樣二個韻交替著用。這叫進退格。衡湖-春雨(564385429)21:21:44舉個例子來看:比方說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成為千古名句。其意思是:詩人在黃昏時分登上鸛雀樓,舉目而望,看到太陽漸漸的依山而落了下去,而再看下面的黃河,其滾滾波濤奔騰而去入了大海。而此時詩人卻想看得更遠,於是想欲窮千里目,但如何能做得到呢?那就要再上一層樓去遙望。這首詩雖然歷經千年,但經久不衰,連上小學的孩子都能理解,因為它的詩語太平淡了,平淡的幾乎讓不識字的人都能看得懂。所以,我們在今後的創作中,就要把詩意境做為核心和靈魂,把詩語的平淡做為基本條件來把握。衡湖-春雨(564385429)21:23:00詩詞是國學,深奧而浩翰,要系統的講,沒有幾年時間無論如何也講不完,這裡只是簡單介紹一些最基本原理礎的入門常識。今後,如果有時間,我將和大家就如何寫好格律詩、如何填詞和古代詩詞的鑒賞等有關方面的知識和大家交流,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春雨講座--近代格律詩的基礎知識:鍊字 大家晚上好,今晚繼續上周近代格律詩的基礎知識:鍊字。其中文字略有刪改[換位思考],是提高鍊字能力的關鍵所在。如果覺的自己想不出好詞的時候,就要換個角度去寫它。寫同一個動作,換個角度去看去寫,那動作表現的效果就不一樣了。換個角度,再換個角度,再再換個角度。就好象去攝影,選個最佳的角度去拍照,拍出的照片就是最佳的。最佳最妙的角度去看這個動作,那這個動作就是最精彩的。把這個動作相應的詞用上,就是煉出了好字了哦。比如我們寫一個燕子和樹的關係,我們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描寫這場景色。我們可以寫成「紫燕穿林過」,這個穿,是形容燕子的動感。我們還可以寫成「林間藏燕影」,還可以再換幾個角度去寫它「燕語枝前鬧」「雛燕鳴春柳」「雨燕擦梢影」等等等等。我自己匆忙寫的例子不算精彩,只是提示一個寫作的思路。我們還說前面講的賈島的「推敲」。「推」和「敲」,是說這位和尚深夜歸來臨門而做的動作,是直接推開好呢?還是先敲敲門好?賈島猶豫的是這個。但是我們放開思路,把視線放在和尚身上,用一個「尋」字,則可寫出另一個態勢,是說他找不到回家的門了,或他夜行尋宿呵。寫「踢」呢?則可以表現另一個情景,比如《水滸》里的魯智深回寺院,那就得又砸又踢,呵呵。再比如我上面選一個「扶」字呢,也可以形容他夜不成寐,或者說他忽有佛悟,扶門而望哦。根據自己的立意,換個角度,多點想像,鍊字,其實也不是很難的事。如果不以鍊字為難,那麼寫首好詩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哦。我們感覺自己辭彙量不足的時候,我們就用「換角度」的方法來彌補。其實,寫詩就是寫的靈氣。什麼叫靈氣呢?八面玲瓏,角度多了,思路就開了,靈氣自然就在其中了。看李白,看杜甫,看白居易,他們寫的詩,有多少生字難字嗎?他們會的字,我們也會哦。他們比我們強在哪呢?他寫的詩,煉的字咋就那麼精彩呢?根本原因是,他會換位思考。他可以把自己想像成山,用山來說話,可以把別人換成自己,用自己來寫別人的話。把話說回來,動詞,形容詞,本身就是一種變化性的詞,我們何不以變化的角度來運用它們呢?我們再看一個「來」字,我們可以把它寫成「去」字,因為我們把方位變化一下,就可以了。把來字可以寫成「上」字也可以寫成「下」字。「煙花三月下揚州」,這裡的「下」就相當於一個「來」字或者一個「去」字哦。我們長說「北上」和「南下」,這裡的「上」和「下」,其實也就是來來去去啊。在我們寫詩的時候,也要這麼去思考,去想像,去聯想,那麼,我們的詩必然也就會靈活了起來。鍊字,是個長期修鍊的課題,說到底,它本質上不是個方法的問題,而是個思維模式的問題。我們學習寫詩,其實訓練的最終目的,就是訓練的這種思維模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詩思」。多去讀那些經典的名篇佳作,去注意那裡面的虛字是怎麼運用的,起到的是什麼作用,可以試著去給他換一個,看看是不是會更好上周三和剛才講了「鍊字」的意義和基本思路。這鍊字於詩而言,怎麼看重它都不過分。寫詩高手和初學者的區別在哪?主要體現在鍊字上。一個字可以救活全篇,一個字可以帶來一番新的境界,這是毫不誇張的說法。常有人說,寫詩要重意境,可以不拘泥字句或者格律,其實這是很不負責的說法。意是什麼?於詩而言,再高深的意也是要靠一個個具體的字的組合來表現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把字煉好了,才能表達好你的詩意。如果不講究字,隨意堆砌,那麼你再豐富的想像,再好的意,也只能留在你的腦子裡,而化不成好詩。所以,寫好詩的基礎是「煉」好字。鍊字,其實就是在煉意。練過太極拳的人都知道,打太極拳有個說法是「重意不重形」,我覺得這和我們寫詩的道理是一樣的。太極拳是個意念拳,由於意念領先,它能起到意、氣、形融貫一體,對氣敷全身起到極其良好的作用。但是意念領先的前提是對拳練多年,動作(形)正確,而在練拳中已取得一定經驗的人而言的。如果叫初學者去重意,那麼他本人就不會太極拳規範的拳架(形),不明白形與意的關係,所以用「重意」之詞只能去嚇唬初學者。太極拳"形"的質量,決定於意的質量,形正,意就正,形亂意必邪。太極拳是具有文化內涵,富有哲理性藝術性的拳術,其意與形的關係,也可以借鑒於我們詩詞寫作的。詩是什麼?詩言志,詩寫的就是「意」,詩意詩意,所以詩當然以「意」為重。但是詩也要有形的,詩「形」不正,詩意也是必邪。詩形是什麼?當然是指詩之體裁的合體,詩句的合理通順,以及詩中每一字的具體運用。字煉的越好,意就表達的越貼切,越傳神。我們欣賞詩歌的思路會按照什麼樣的順序呢?很自然,我們會先看語言,再看意象,再再品味意境,最後才感受情感。看詩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你的語言組織,語法不通,語句亂堆,生硬之詞隨意湊,那麼,第一印象就得不了高分,語言都不過關,你就沒資格喊什麼「意境為重」這樣的口號了。語言組織得當,才能塑造好意象以及意象間的關係,意象與意象間的合理而巧妙的互動,才能塑造出詩之意境。詩之意境出來了,詩意的情感也就「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了。上次說到,「鍊字」指的就是煉虛字,詩的煉虛字,其實主要是指煉的是動詞和形容詞。虛字本身是無意義的字,是配合實字而具有意義的。所以,鍊字時,其實還是要結合實字一起煉的。貼合實字展開想像,那麼,虛字的運用就能使我們的詩靈動了起來。我們先看一個例子體會一下。看看杜甫的一首詩旅夜抒懷 杜甫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我們先注意一下他的頷聯「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他對星和月的描述是用「垂」和「涌」來表現的,叫我們來寫星寫月,一般是不會想到這兩個字吧?他描述的前提,是建立在「平野闊」的基礎上,星懸高空,與「平野闊」(寫成平面的感覺)構成了立體的效果,這「星」好象要往下掉一樣,這樣的形容,生動異常。「月涌」呢?月從江邊升起,就好象在江中升起一樣,江水滔滔,托月而起,一個「涌」字,平添了如許的動感。我們再看一首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上邊講過:「他寫的詩,煉的字咋就那麼精彩呢?根本原因是,他會換位思考。他可以把自己想像成山,用山來說話,可以把別人換成自己,用自己來寫別人的話」,看李白寫詩,其實就是這樣,他正是以物觀物,所以才不知何者是自己,何者是山,才會這樣忘我與投入。這是一種投入狀態,也是一種閑適的心境,他將自身的這種「閑」化為了雲之閑情,化自己為雲,所以他寫出了「孤雲獨去閑」。這種將感情移到了身外之物上去的寫法,在美學上,叫「移情」。再看起句的「眾鳥高飛盡」,鳥高飛而漸漸淡出視線,一個「盡」字寫出了這種淡盡的形態。一盡一閑,呼應得當。好,我們舉上面這兩個例子,是為了說明幾個問題。五言詩,煉虛字主要在第二字第三字第五字上煉的,這是傳統的說法,而我們這兩個例子正是一個煉的第二字,一個煉的第五字。以後凡寫五言,在這些位置上有虛字(主要是指動詞和形容詞),就多加推敲,因為對五言而言,這位置也算是個多變的「節點」。一個小時,過得好快,今天又要說:到此吧,感謝大家收看
推薦閱讀:

李涵辰高級命理講座2
張家勇:案例研習方法(講座)下
高級命理講座【第七講】
愛樂講座,打開古典之門
《法華經》講座 四

TAG:整理 | 格律 | 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