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的中國情人節—七夕
「七夕」,即農曆七月初七,原是指長期分居兩地的夫妻相會團聚之日。故事來源於中國民間四大神話傳說之一——《牛郎織女》。相傳一位叫織女的仙女私自下凡與貧窮青年牛郎相愛,並結婚生子,天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便逼著織女離開人間,拆散了他們美好的婚姻和家庭。牛郎隨後追趕織女至天庭時,被天帝用浩瀚的天河將兩人隔開。但兩人的忠貞和相思感動了喜鵲,在七月七日這天,喜鵲們都自動飛向天河搭成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相會。天帝對此只好默許兩人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相會。 -
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已在民間流傳了兩千多年,因而「七夕」成為我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一個由愛情神話演繹的節日,也是最具浪漫色彩的民俗節日,它反映了青年男女不畏暴力追求愛情的信念。 -
據史料記載,牛郎織女的名字最早見於《詩經》:「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從時間上看,這個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比起據說是起源於公元270年古羅馬的西方情人節,要悠久得多,也感人得多。 -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是東漢末年的《古詩十九首》之一。詩中把織女對牛郎的無限相思描繪得淋漓盡致,一切盡在「不語」中! -
從漢代到唐、宋年間,「七夕」已是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月半、中秋、重陽、臘八、除夕這些民間節日中,最受青年男女喜愛的一個民俗大節。七夕當晚,許多小夥子、姑娘們都愛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夏夜,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牽牛織女能賦予他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未婚的男女乞求獲得美好的愛情,相戀的男女在這晚互贈愛情信物,已婚的男女乞求婚姻的美滿和團聚,因此七夕又被人們稱之為乞巧節。據說當晚在瓜棚下還能聽到牛郎織女倆人的悄悄情話。 -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唐代詩人王建也作詩曰:」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
唐代林傑的《乞巧》更能證明七夕在當時的普及性:「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祖詠的《七夕》則洋溢著民俗活動的情趣:「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
為七夕情人節推波助瀾的當數唐玄宗李隆基。五代人編輯的《開元天寶遺事》中說,每年七夕這天,這個風流皇帝都要舉行夜宴,而且還要與小他三十三歲、「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楊貴妃並肩而立,仰望星空盟誓:「願世世永為夫婦!」可惜後來,在面臨要江山還是要美人的選擇上,玄宗皇帝還是選擇了前者。否則,將一是件千古流傳的愛情佳話。以至於大詩人白居易曾揮淚為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寫下傳誦千古的《長恨歌》,詩歌結尾四句是:「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退一步說,要是玄宗皇帝在自己與愛妃淫樂的同時,傳旨讓世間所有的有情人都在這一天團聚,那世人就要另眼相待這個風流皇帝了,同時從那時起中國就有了明正言順的情人節了。雖說唐玄宗沒有傳旨七夕這天作為情人節,但在他的影響下,從此相愛的情侶在七夕這日相會和相互盟誓的習俗卻在民間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
到了宋元年間,七夕在民間更為隆重了。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闐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文中描述的這種人如潮湧、交通堵塞的景色,充分表明當時人們對七夕節的喜愛。 -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宋代詞人秦觀的這首《鵲橋仙.七夕》不僅讚美了牛郎織女忠貞不渝的愛情,而且認為堅貞的愛情不在於朝朝暮暮的耳鬢廝磨,突出表現了一種積極、健康的愛情觀。 -
時過境遷。現在的社會,信息、交通發達,真正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知相愛的有情人可以隨時相會相聚。但這個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淵源、有遍及神州的民俗基礎、有牛郎織女的優美故事、有那些豐富多彩的詩詞歌賦的「七夕節」,積澱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我們相信七夕作為中華民族的情人節、情侶節,一定會比西方情人節更富有內涵,更會為國人所樂道! -
推薦閱讀:
※七夕話鴛鴦之「愛情擔當」
※適合在七夕閱讀的書單
※中國情人節:「七夕節」的淵源與別稱
※圖說:七夕(又名乞巧節) | 我國最浪漫的傳統節日
※2億單身狗人遭嫌棄,損害國家經濟?各磚家們的腦洞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