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屈原和他的作品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陷楚國都城郢地。楚國在此建都四百餘年,頃刻瓦解。按照楚國紀年,這一年,為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就在洞庭湖畔、汨羅江邊,有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在聽到秦人入郢之後,悲傷哀嘆,回憶九年前離開郢都時的情形,情不自禁地吟誦出來一曲凄婉哀怨的楚歌——《哀郢》。他感嘆自己再也不可能回到故都,悲壯地選擇了一條不歸之路,就在這年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而死。他就是屈原。這一年,屈原七十六歲。

  (一)

  屈原與楚王同宗,自是楚國貴族出身。《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說:「屈原者名平。」而根據《離騷》,他名正則,字靈均。正則是平字的引申義,均則為「畇」義,即原田,代表「原」字。其故里為秭歸。

  湖北宜昌秭歸縣鳳凰山屈原故里屈原祠

  屈原出生前的三百多年,楚國開始以郢為國都。從此,楚人在郢地經營長達四百餘年。可以說,郢都是楚國的驕傲。楚國幾次遷都,均選擇在淮河流域,都保留「郢」名,對故都懷念之深,可見一斑。作為楚國貴族出身的屈原,為郢都淪陷再三流涕乃至以身殉國,也就可以理解了。

  屈原出生後的第三年,秦國從雍(鳳翔)遷都咸陽,並設縣,直面中原。這對於當時的政治形勢發生重要影響。當時,大國中,東齊、西秦、南楚,對中原形成合圍之勢。這時,楚國的向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戰國形勢的走向:如果與其他幾個國家聯合起來,形成縱向勢力,齊、秦便無所作為。因此,很多有識之士早就看出這一點。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卒,懷王立。這一年,魏人張儀入秦為相,倡導連橫政策,主張秦、楚、齊這三個大國聯合起來對付其他國家。而魏將公孫衍則推行合縱方略,發起魏、韓、趙、燕、中山等「五國相王」,抗擊秦、楚、齊。

  這一年,屈原二十五歲。由於他「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一度受到懷王的信任,任左徒,地位僅次於令尹(丞相),曾起草作為國家大法的憲令,努力推行變革;也曾多次接待各國使節,並出訪各國。他清楚地看到,在兩大對抗中,楚國的態度至關重要,故時人有「橫則秦帝,縱則楚王」,或「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之說。但楚國內部發生重要分歧。屈原力主聯齊抗秦,楚懷王鑒於「秦之心欲伐楚」,贊同聯齊主張,派遣「屈原為楚東使於齊,以結強黨。」可惜,楚懷王沒有把握住榮任「縱約長」的機會,致使秦國各個擊破,使楚國逐漸處於更加不利地位。《史記》、《新序》等古代典籍都記載,秦國派張儀疏通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蘭、夫人鄭袖等人進讒言,誣陷屈原自詡法令為自己所制定,別人都幹不了。懷王聽信讒言,免去屈原左徒職,將他流放到漢北。這是屈原第一次被流放。當時大約四十歲左右。

  (二)

 

  《史記》記載說,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卻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非常困惑,「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這是楚歌的典型之作,屈原在其中敘寫了自己的出身與理想,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以及尋求實現美好理想的種種努力。

  屈原被貶後,秦國依然很害怕楚、齊聯合,再次派張儀到楚國遊說。張儀對楚懷王說楚國要是能與齊國斷交,秦王願意送給六百里地。楚懷王輕信張儀的話,「閉關絕齊」。楚、齊絕交後,張儀只承認獻地六里。懷王憤怒至極,舉兵伐秦,結果慘敗,死傷八萬多。不久,漢中一帶也被秦人佔去。這樣,秦國的關中地區與西南連成一片,楚國已非秦國對手了。懷王不甘心失敗,便調集大軍深入秦地,在藍田大戰。魏國軍隊知道楚國空虛,起兵偷襲楚國的後方,而齊國自然也不來援救。結果楚國又吃敗仗。楚王知道自己做錯了事,就把屈原召回來,讓他出使齊國。秦惠王看到齊、楚又要走到一起,便派人求和,表示願「分漢中之半以和楚」。楚王態度很鮮明:寧可得到張儀也不要地。張儀則主動請纓,三度使楚。他到楚國後,「私於靳尚」,送去厚禮,又勾結懷王寵妃鄭袖。懷王又一次聽信了他們,放走張儀。這時,屈原剛從齊國回來,極力主張殺掉張儀,楚懷王派人追殺,但張儀早已遠走高飛。隨著秦惠王、張儀的前後死去,漢中割地的事也不了了之。

  公元前299年,楚懷王三十年,秦楚聯姻,藉此緩和了楚國和秦國之間的矛盾。秦昭王提出邀請,和楚懷王在武關會面。屈原苦勸,楚懷王小兒子子蘭卻主張父親前往,認為不應拒絕秦國求和的好意。結果,楚懷王一入關就被劫持到咸陽,好不容易逃到趙國,趙國卻不敢收留,又被秦國所俘。兩年後,客死於秦。懷王被扣這一年,楚懷王的太子熊橫即位,是為楚頃襄王。他任命弟弟子蘭作令尹,依然採取和親政策,娶秦王女為妻,喪失對秦的警惕。並聽信讒言將屈原流放到江南。《史記》寫道:

  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

  這個時候,大約是公元前286年,屈原已經六十七歲高齡,再也沒有回到日夜思念的郢都。十年之後,秦攻陷郢都。眼看著祖國的淪陷,屈原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到郢都,在寫下《哀郢》後,懷抱石塊,投江自盡。

  (三)

  屈原的作品,西漢前期主要流播在江南和淮水流域。當時,這類作品統稱為「楚辭」,即楚地歌詞。吳王劉濞等人召集枚乘、鄒陽、庄忌、庄助、朱買臣等,在江南誦讀和模仿《楚辭》。武帝時,劉安為淮南王,國都在壽春,這是楚國最後一個文化中心。劉安在此召集門客,作《離騷傳》。《史記·屈原列傳贊》說:「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並在傳記里徵引了《懷沙》和《漁父》。據此而知,司馬遷至少讀過六篇。這些作品,很可能就是劉安整理過的本子。

  漢成帝時劉向根據宮廷藏書,將《楚辭》編為十六卷,其中七卷是屈原作品,王逸標註為二十五篇,即:《離騷》、《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遠遊》、《卜居》、《漁父》、《天問》。

  《九歌》是一組清新優美的抒情詩,是屈原運用楚地民間祭歌的形式寫作的。他襲用了古曲的名稱。據記載,《九歌》屬於夏樂,「九」是虛數,指由多個篇章組成,包括十一篇作品。在這些詩歌中,有很多優美的句子,如《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羅。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從文狸,辛夷車兮結桂旗。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

  《九章》是屈原創作的一組詩歌,原是單行的散篇,非一時一地之作。《九章》之名,最早見於西漢劉向所作《九嘆》:「嘆《離騷》以揚意兮,猶未殫於《九章》。」一般認為是劉向編輯《楚辭》時,將詩人屈原作品中內容、形式大致相似的九篇作品編為組詩,並冠以《九章》之名。

  《天問》是一篇規模宏大、體制瑰奇的長詩。全詩採用問句體寫成,提出一百七十多個問題,包括邃古之初、宇宙洪荒,也包括詩人目前的處境等,神話傳說雜陳,歷代興亡並舉。東漢王逸認為屈原放逐在外,心懷愁思,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及古賢聖怪物行事,「因書其壁,呵而問之」,遂成此詩。全詩分三個部分,前半部是關於大自然的神話、傳說史。後半部分是夏、商、周的興亡史,尾聲則是憂國傷己的感喟。唐代的柳宗元作《天對》以為呼應,現代一些學者還據此考訂楚國的神話與歷史傳說。

  《遠遊》、《卜居》和《漁父》,近代有學者懷疑不是屈原的作品。但即使不全出於屈原之手,但為楚人所作則是可以肯定的。楚地向來就有詩樂舞合一的悠久傳統。譬如《孟子》記載《滄浪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又見載於《楚辭·漁父》。《說苑》記載《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頑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據說也出自楚人的手譯。《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賦而以賦見稱。」可以這樣說,以屈原創作為核心的楚人詩歌創作,構成了楚歌的主體風貌,風行於戰國中後期,影響後代兩千多年。(劉躍進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推薦閱讀:

黃奎作品:淺談黃潛善
元代 錢 選作品欣賞
盤點莫言十部經典作品 關注文學意義 超越獲獎之爭
張若虛以及他的作品《春江花月夜》為何以「孤篇蓋全唐」?
明 沈周繪畫作品全集(5)

TAG:屈原 | 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