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以「孝」、「敬」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無不成就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4-08-27 18:47:05關鍵字:孝敬,孝道,修行,發菩提心,糾正觀念,念佛治病,健康,念力,專,廣學多聞,教育
【 點擊數:85 】 【字體:大中小】 【收藏】【列印文章】

摘自凈空法師《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99集 2014年8月25 日 講於 香港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

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真正修行是修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六識

  請看《大經科注》第三百二十八頁第四行,最後一句看起:

  【解】又《大寶積經·善德天子會》說:以聲聞法教化眾生,故我是聲聞。以辟支佛法化益眾生,故我是辟支佛也。以大悲法教化眾生,故我是菩薩。於一切法得解脫,一切無礙故。從所化眾生,或以聲聞法化益,或以辟支佛法化益,或以菩薩法化益;故我是聲聞,我是緣覺,我是菩薩也。

  這一段說明菩薩教化眾生,隨順眾生的根器,也隨順遇緣不同。所以佛沒有定法可說,佛也沒有一定的形相示現,總是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無論佛現什麼身,菩薩現什麼身,說什麼法門,都沒有起心動念,這個原則一定要了解。起心動念就不是法身菩薩。

  這個地方全是法身大士,因為它末後有「遠超」兩個字。超越菩薩、超越聲聞、超越緣覺,那就是法身大士。他化菩薩,三乘菩薩,也就是十法界裡面菩薩跟佛,四聖法界這兩界,現身說法度眾生。完全是眾生想什麼,他就現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眾生的心想生、十法界裡面的心想生。

  一真法界沒有心想。他們已經真的做到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人才住一真法界。住一真法界的人,他們的智慧、神通、道力跟法身如來幾乎是相等。只是無始無明習氣沒斷乾淨,他不能回歸常寂光。除這一法之外,跟法身如來沒有兩樣。法身如來在凈宗稱「常寂光」,「常寂光」就是法身。

  《大寶積經》裡頭也說得很清楚,以聲聞法教化眾生,他現聲聞身,這是小乘。聞佛講經說法而覺悟的,終於將見思煩惱放下了,這就是阿羅漢,這就超越六道輪迴。

  所以六道輪迴從哪來的?分別、執著來的。我們學佛這個煩惱習氣很深,眼見色立刻分別、執著就起來了;耳聞聲亦如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跟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幾乎同時起作用,它速度太快了。見到外面色相立刻就分別、立刻就執著,就有喜歡,有不喜歡,就生煩惱。

  這種念頭如果是正念、善念,這個念頭造業,善業、正業感三善道;如果這個念頭不善、不正是惡業,所感的是三惡道。

  在大乘法裡頭,三善道跟三惡道是平等的,為什麼?都出不了六道。三善道裡頭消福報,你修的福、修的善,善有善報,三善道是消福的;你造的惡,惡有惡報,惡在三惡道,三惡道是消罪業的。你造的善業、惡業都要消掉。

  自性清凈心裡頭沒有善惡業,所以它沒有六道輪迴,那叫「凈業」。四聖法界叫凈業,也就是凈宗所說的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裡頭有染凈,染是六道輪迴;四聖叫凈土。染裡面有善惡;凈裡頭沒有善惡。

  我們修什麼?說實在話,真正修行六根、六識,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六識問題就解決了,不造業了。看東西看得很清楚,沒有喜歡不喜歡,沒有分別、執著,這就不造業。佛菩薩是這個境界,不管他示現什麼身,他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一真法界的起用。

  這個裡頭三句沒有說得那麼高,都還在十法界之內。十法界最低的就是阿羅漢。教聲聞現聲聞身,教緣覺現緣覺身(辟支佛就是緣覺),教菩薩現菩薩身。

發菩提心要真發,假髮不行

  菩薩跟前面聲聞、緣覺的差別:聲聞、緣覺沒有發菩提心;發菩提心這個人就是菩薩。這要真發,假髮不行。菩提心是什麼?菩提心是度眾生的心。

  聲聞、緣覺著重自度,不著重度眾生。度眾生完全看他喜歡,他喜歡度你他就度你。不像菩薩,菩薩沒有喜歡不喜歡,對一切眾生常常念著要度他。大乘有說,「佛不度無緣眾生」。「無緣」是什麼?他不接受。薩真的度他,他不接受;要他歡喜,要他接受,菩薩才能度他。菩薩沒有分別心,眾生有分別心。

  念老在末後給我們做一個小結,這一段的結論:

  【解】此明諸大士善巧方便。

  善巧方便是後得智,就是根本智的起作用。

  【解】雖隨機度生,示現二乘。

  換句話說,他沒有分別執著。

  【解】而離聲聞、辟支佛之相,故云「遠超」。又文中「地」者乃位也、界也。

我們的觀念糾正過來,於入大乘境界就不難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第六小科:

  【科】子六,契入三昧。

  【經】入空、無相、無願法門。

  【解】「空,無相、無願」者,《凈影疏》曰:「眾生及法,悉無自性,故名為空」。

  眾生廣義的講法,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眾生」。這個範圍包括太大了,包括了十法界,包括了整個六道輪迴。「法」的範圍更大了,「法」是全宇宙。佛法裡面所說的遍法界虛空界,就用一個「法」做代表,總代表。

  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其自性,能生萬法」。這一句話,學佛、學大乘的人一定要記住,慢慢去訓練。練什麼呢?把我們的觀念糾正過來,於入大乘境界就不難。知道什麼?知道一切法是假的,一切法是自性變現出來的,眾生及法都沒有自性。自性是什麼?自性是真如自性。自性是一個,沒有眾生的自性,沒有法的自性。後面這個「自性」是指一個現象的自性。大乘教裡面講「自性」是整個宇宙的,六祖講的是全宇宙的,所以也叫「法性」、也叫「真如」。名字說得很多,不要執著名相,要懂得它的意思,自性、理體是一個。

  我們在學習當中常常用電視屏幕作比喻。電視屏幕這一個,它沒有生滅。我們把電視打開,一片白的,就像常寂光一樣裡面什麼都沒有;我們按頻道,一按頻道色相就出現了,那就是萬法。這個色相有生滅;屏幕沒有生滅。所以要知道生滅跟不生滅永遠是柔和在一起,分不開的。但是你要認識清楚,能現色相的屏幕不生不滅;屏幕所現的色相是生滅法,剎那不住。

  我們今天的電視數碼,頻率多高?等於動畫,幻燈片,一秒鐘一百次的頻率。就是這個幻燈片的移動,一秒鐘一百張。早年間我們看電影,那個電影是動畫,這個是電影的底片,這個東西在放映機裡頭,一張一張的幻燈片,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就以為那是很逼真。電視比這個快,加一倍,以前的電視五十張,現在電視進步了,用數碼是一百張。這個生滅現象就在我們眼前,我們毫無知覺,一點感覺都沒有。一百張就沒有感覺了,看到好像是真的,其實它是假的。

  我們現實這個境界裡頭,眼見宇宙,耳聽八方,這種現象的頻率,要是像我們用幻燈片一樣,一秒鐘多少張?它就在我們面前,我們完全沒有法子感覺到,它太快了。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這一彈指多少次的頻率?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一秒鐘,今天電視的畫面是一秒鐘一百張。

  我們實際上現象這一彈指是三百二十兆,那一秒鐘能彈多少次?有人告訴我,能彈七次,乘七,三七二千一。一秒鐘二千兆次的生滅,我們怎麼能覺察到!這個現象就在眼前,六根是這個頻率裡頭產生的,六塵也也是在這個頻率產生的。今天科學家發現了,是真的不是假的,科學家發現的跟佛經上講的一樣的。這物質現象從哪裡來的?念頭變現的。被科學家發現了。佛經上早就講了「相由心生」,「心」是念頭;「境隨心轉」,「境」是物質環境,隨著我們心在轉變。

一句阿彌陀佛能治病,這是念力的能量

  我們身體狀況,今天有位同學中午吃飯的時候告訴我,他們念《無量壽經》,專心去念,什麼毛病都能治好。這希不稀奇?不稀奇,正常的。海賢老和尚什麼樣的疾病他就一句阿彌陀佛。

  一句阿彌陀佛能治病,這是什麼?念力的能量。只要把念頭集中,就能改變物質現象。物質現象帶著有病毒,這就不健康,生病了;念頭要清凈了,念頭裡頭沒有病毒,物質現象裡面病毒也就沒有了,他健康就恢復了。

  美國的修·藍博士就用這個方法治病,這個方法是夏威夷土著祖傳的。他用這個方法在全世界到處給人治病,治好的例子有幾千人,這不是假的。他到香港來看我,我問他:你治病這個方法,依據的是什麼理論?他告訴我「清凈心」。治療的方法很簡單,需要病人的資料,第一個,姓名;第二個,生日(出生年月日);第三個,現在住在哪裡;第四個病例,你在醫院檢查的病歷給他看。治病不需要跟病人接觸,不需要見面,距離幾千里都有效。譬如說他在此地,美國那邊生病,打電話來,他就能給他治病,癌症,醫院沒辦法治的,他都能治。治的方法用觀想,像佛教里用觀想,把對方跟自己觀想成一體,那麼他的病歷就是自己身上得的病歷,用清凈心觀想自己的身體,帶著病毒的細胞化解了,這個做法一天要做半個小時,要連續做三十天,一個月,自己的病沒有了,對方就好了。不要見面的,有道理,佛經上講得沒錯。

  現在量子力學家發現了,發現但他不能治病,什麼原因?他心不清凈。佛門的人、修行人,如果有這種功夫,能治病,為什麼?他得到清凈心了。清凈心就是阿羅漢,平等心就是菩薩,「平等」比「清凈」高;覺悟了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叫成佛。所以我們經題上「清凈、平等、覺」。修凈土修什麼?就這三樁事。

大徹大悟之後才廣學多聞;沒有大徹大悟都是用「專」

  念佛要把清凈心念出來;清凈心念出來再進步,把平等心念出來;最後要把自性念出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用念佛的方法可以達到。所以《般若經》上說,法沒有優劣,是平等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每一個法門都能幫助你得到清凈平等覺,不是專門某一法,任何一法都可以。秘訣是什麼?秘訣就是「專」。海賢老和尚所說的,「天下無難事,只怕心不專」,「專」是什麼?「專」就是定,「專」就能恢復清凈、恢復平等,就能大徹大悟。

  所以學東西,東方人求智慧,求智慧的理念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就是「專」,《三字經》上講的「教之道,貴以專」。不能學多,不能學雜,從小就要這樣訓練他。現在人是廣學多聞。佛家也有廣學多聞,但是他是專到極處,大徹大悟之後才廣學多聞;沒有大徹大悟他都是用「專」。大徹大悟開悟了,開悟的時候廣學多聞很容易,一接觸就明白了。我們在《壇經》上看到惠能大師,法達禪師去參訪他,在曹溪見面的時候,行禮,拜了三拜頭都沒著地,起來的時候六祖就問他:你三拜頭沒著地,你自己覺得有什麼值得驕傲的?這傲慢,他也很老實,他說他讀《法華》三千部。《法華經》很長,雖然是七卷,每一卷都很長,一天只能讀一部,那三千天十年,中國人讀「十載寒窗,一舉成名」。他十載專門攻一部經,這個方法正確的。六祖問他《法華》講什麼?六祖不認識字,當然沒有讀過,沒有聽人家念過,他說你念得這麼熟了,念給我聽聽。法達說不出來,法達向六祖請教,六祖說你念給我聽,《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也就是六祖只聽了兩品,告訴他行了,不必再念,我全知道了,這就是廣學多聞,他給他講《法華經》開悟了。

  六祖給他講,他能開悟。給你講、給我講,不會開悟,為什麼?我們沒有三千遍《法華經》的那個底子。

  所以廣學多聞是為度眾生的,後得智,就是善巧方便。根本智那是禪定,根本智叫「無知」。《般若經》上說的,「般若無知」,那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他一看就明白,一聽就明白。

  龍樹菩薩得根本智了,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三個月就看完了,全通了。這三個月是後得智,有這個智慧能教化眾生,什麼樣的根機給他說什麼樣的法,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他不知道的。

以「孝」、「敬」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無不成就

  海賢老和尚他一句佛號就證得了,凈土宗叫「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的境界,跟禪宗明心見性是相等的,也是什麼都知道。他那個師父也是明心見性,不是普通人,所以師父當年告訴他,你明白了不能亂說,不能說,這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這個人的優點、他的長處就是老實、聽話、真干,表現在「孝親尊師」。你看他每年清明、十月初一,當地的風俗習慣要上墳,祭祀祖先,老師過世了,要到老師墳前去祭祀,他年年不缺。中國習俗,清明、中元、冬至,這三個節日紀念祖先,不忘本,人才會孝順父母、才會尊敬老師。「孝」、「敬」兩個字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根本,「孝」是根,「敬」是本,「孝敬」。以「孝敬」兩個字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無論從事哪個行業,沒有不成就的,真管用。跟大乘菩薩戒的精神相應,大乘菩薩戒的精神就是「孝敬」,看一切眾生是我的父母、是我的老師。這是「三人行,必有吾師」。「三個人」是一個善人、一個惡人,再個自己。善人,他的長處向他學習;惡人,他的缺點我們反省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他也是老師。對父母孝,對老師是敬,這就起作用了,這是菩薩道。

  所以「眾生及法,悉無自性」。我們一個人,人有沒有自性?單獨我個別的沒有,共同一個,那是真正自性,惠能大師講的自性。單獨講這個扇子,扇子有沒有自性?沒自性。這個房屋有沒有自性?沒有自性。我們每個人個別沒有自性,但是有個真正的自性,那叫本性,中國人叫本性。「本性本善」,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是讚歎「它太好了,太圓滿了」,沒有任何言語文字能形容,用個「善」字來讚歎它,是這個意思,「本性本善」。這個「善」那就是能大師所說的,它為什麼善?能生萬法。這個「善」,整個宇宙是它現的。我們能看到宇宙是看到一個角落、很小的一部分;我們迷了,迷失了自性,開悟了你就能見到了,法身菩薩能見到全宇宙,一般菩薩只能夠見十法界,見不到全宇宙;聲聞、阿羅漢、辟支佛,只能見到六道輪迴,六道以外的他見不到。

  那麼佛,佛教給我們完全用戒、定、慧,」因戒得定」。定,神通就現前。科學家用的是數學、用的是科學儀器,他沒有定,所以他發現了,說的跟佛講的是一樣的,但是佛,佛家所說的,你說這物質現象,物質現象誰能了解?三細相,阿賴耶三細相,八地以上。科學家發現了,他是不是八地?他不是,他是凡夫,六種神通他沒有,天眼、天耳、他心宿命他沒有,他跟我們一樣,所以,從禪定功夫上見到的不一樣。你是真見到了;這個東西用儀器觀察,用數學來推理,發現了,發現跟佛講的是沒錯,但是佛那種德用你沒有,佛的智慧、佛的德用、佛的神通,你全沒有,用佛的方法你能見到真相,六種神通現前,智慧、德相現前,那個受用完全不相同。佛不需要用儀器、不需要用數學,就用這一句佛號也行,管用。

  ……

--------------------------------------------------------------------------

印光法師文鈔選讀眠雲公堂序(代法雨書記僧作)

  人生世間,幻住數十年。從有知識以來,日夜營謀,忙忙碌碌。無非為養身家,做體面,遺子孫而已。推其病根,只因執著有我,不肯放下。其念慮固結。雖佛與之說法,亦莫之能解。而於自己主人公本來面目,則反置之不問。任其隨業流轉,永劫沉淪。可不哀哉。開然和尚,夙因深厚,托質將門,壯懼殺業,不樂從軍。聞化聞老人說法,遂投身座下,剃髮為僧。數十年來,專主參究。但恨未得覿面,一敘機緣。其所悟處,深淺莫測。至光緒末年,住持法雨。因自立公堂,以作遺念。題其名曰眠雲。夫雲之為物,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幻生幻滅,了無定相。而能降注甘雨,普潤大地。俾有情無情,各得其所。絕似證無我相者之無所住而生心,度脫一切眾生而無有度相。然公通身放下,安住其中。其殆示其所悟乎,抑令後世子孫以此為法乎。其義玄妙,可以深長思矣。 (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三 序)

註解:

  ①念慮(niàn lǜ):思慮;挂念。

  ②夙因(sù yīn):前世因緣;前世的根源。

  ③托質(tuō zhì):寄身;托替。質,本體;本性。

  ④樂(yào):喜好;欣賞。用於文言文: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⑤覿面(dímiàn):當面;迎面;見面。覿,相見。

  ⑥遺念(yí niàn):死者臨終前的想法;懷念;留戀。

  ⑦殆(dài):大概;幾乎。

推薦閱讀:

待人接物的禮儀
有個情商低的父親有多可怕?
只要這樣說話,誰都會願意聽
如何看待待人真誠表裡如一不如兩面三刀口是心非?
道家修為越高的人 待人接物就越有禮貌嗎 ?

TAG:生活 | 工作 | 成就 | 凈空法師 | 法師 | 待人接物 | 待人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