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格律詩常識
近體詩格律常識
最早的中國詩歌並沒有格律的限制,到了唐朝,由於以詩歌作為科舉的手段,再加上音韻學地發展,出現了對音韻句法的嚴格規定,稱為格律。自此,中國古典詩詞在形式上和藝術上都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我們所說的近體詩指的就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詩,也叫今體詩。所謂「近」、「今」指的就是唐代,不是就今天說的,這是名稱上需要注意的問題。
近體詩格律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音調、用韻、章法。其中以音調最為重要。學習和了解近體詩格律對我們的創作來說是很重要的。掌握它就能為詩歌寫作服務,熟練了,就能生出許多技巧,就可以活用。
下面將需要了解的近體詩格律常識總結在下面,這些也只是最基本的東西。
以下所說的近體詩格律,只是學寫近體詩的人應該了解的基本知識,如果由一些不懂得地方,也不要著急,未嘗不可以採取不求甚解得辦法。時間長了,接觸多了,慢慢就會明白的了。
格律為詩歌服務,不是詩歌為格律服務。根本是寫出有韻味的詩歌,而不是具有嚴謹的格律,而千萬不要為了格律窒息了靈感。一般來說,可以先把心中想到的寫出來,至於格律可以慢慢調試。今人學寫近體詩,初要大膽,不做格律的奴隸。即使在古代,也有一些優秀的騷人墨客大膽衝破格律的束縛,創作出大量優秀的「變體」來。終要小心,不要踐踏格律,如果無視格律,不如去寫自由體詩歌來得更輕鬆。
第一節近體詩的種類
詩的種類簡單地說,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南北朝的庾信以前人寫的詩歌,我們統統可以叫古體詩,它們除了壓韻以外沒有別的統一的形式要求。近體詩的格律要求,是這以後的事情。後人(包括現當代人)寫的這種形式的詩歌,都叫古體詩。例如: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朝成熟定型的格律詩,韻、平仄、對仗等都有許多講究。
從字數上看,近體詩可分為五言詩,七言詩;從句數上看,有絕句、律詩、排律。
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有以下四個特點: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雙句尾要壓韻,並且只能是平聲韻;
c、每句的平仄都有規定(一句之內,平仄相間(以兩字為一個單位,下同);兩句之間,平仄相反;兩聯之間,平仄相粘);
d、每篇的第三句與第四句、第五與第六句必須對仗。
絕句比律詩的行數少一半,相當於從律詩中截取兩聯四句,在形式上等於半首律詩。五言絕句為二十字,七言絕句為二十八字(絕句實際上可以分為古絕、律絕兩類。古絕屬於古體詩,可以用仄韻,即使是押平聲韻的,也不受近體詩平仄規則的束縛)。
排律,相當於把律詩的中間對仗部分隨意延長。當代人用的比較少,我們可以作一些簡單的了解。
從當代人寫作近體詩的實際出發,後邊我們只講五律、五絕、七律、七絕等四種。
第二節近體詩的押韻
古人寫律詩,是嚴格地依照韻書來押韻的。古人沒有發明漢語拼音,在加上各地方言差別很大,對「詩韻」把握不準,所以要藉助於韻書。而我們當代人寫詩,就不用那麼麻煩,只要看看韻腹、韻尾是否都相同就行了。相同的字,就是同韻,可以用來押韻,不同的就不能押韻。
例如:長(cháng)、黃(huáng)、江(jiāng)三字,它們的韻腹韻尾都是ang,這就是同韻,而狼(láng)、蟬(chán)、亨(hēng)三字,狼和蟬韻腹一樣,但韻尾不一樣,狼與亨韻尾一樣而韻腹不一樣,所以它們不能壓韻。寬鬆的時候,甚至韻腹相近而韻尾相同的字也可以壓韻的,例如逢和容。
當代人有漢語拼音這一工具,在韻和平仄上,就比古人容易多了。如果不是為了研究古代詩歌,就不用象古人搞得那麼複雜,甚至連今人寫的關於古代近體詩格律的書,都可以不看的。特別是先看那麼東西,會把自己嚇退的。
近體詩的押韻要求:1.必須是平聲韻;2.逢雙句的最後一個字必須同韻;第一句可以入韻,也可以不入韻,由於第一句押韻與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韻腳也可以不太嚴格,用鄰近的韻也行。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杜甫《月夜憶舍弟》用韻情況: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聲、明、生、兵四個字,它們的韻腹都是eng,是同韻的字,可以壓韻。
第三節近體詩的平仄
平仄,這是近體詩中最重要的因素。
所謂平聲,就是指第一、二聲,也就是陰平和陽平;所謂仄聲,就是第三、四聲,也就是上聲和去聲(我們以普通話為標準,可以不管入聲字問題。古漢語中的入聲字屬於仄聲,後來隨著語音的發展變化,就逐漸消失,並分別轉化到四聲中去了。)。
不論是平聲,還是仄聲,一般以兩個字為一個單位(或叫單元),並且主要以後一個字的平仄為準。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有兩種基本格式: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黑體字表示可平可仄。)
例如: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掻更短,渾欲不勝簪。
另一式,首句押韻可改為仄仄仄平平,其餘不變。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押韻可改為平平仄仄平,其餘不變。
(二)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擴展,擴展的辦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個兩字的頭。仄仄上加平平,平平上加仄仄。基本格式也有兩種: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陸遊《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另一式,第一句不押韻可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餘不變。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如,毛澤東《長征》:
紅軍不怕還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另一式,第一句部押韻改為仄仄平平仄仄平,其餘不變。
(三)粘對
律詩的平仄有「粘對」的規則:一句之內,平仄相間(以兩字為一個單位);兩句之間,平仄相反;兩聯之間,平仄相粘。
1. 對
對,就是平平對仄仄,仄仄對平平。也就是:在對句中,平仄是對立的。
五律的「對」,只有兩種形式,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或: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對」,也只有兩種形式,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韻,則首聯的平仄就靈活些處理,不是完全對立的。這樣,五律的首聯成為:
(1)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聯成為:
(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2. 粘
粘,就是平平粘平平,仄仄粘仄仄;後聯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聯對句第二字相一致。具體說來,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粘對的作用,是使聲調多樣化,不顯得呆板。如果不「對」,上下兩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後兩聯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對的道理,可以幫助我們背誦平仄的歌訣(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誦出來了。
明白了粘對的道理,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長律的平仄。不管長律有多長,也不過是依照粘對的規則來安排平仄罷了。
3. 失粘和失對
違反了粘的規則,叫做失粘;違反了對的規則,叫做失對。在初唐的律詩中,由於律詩尚未定型化,還有一些不粘的律詩。到了後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見。至於失對,就更是詩人們所留心避免的了。
(四)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詩(包括長律、律絕)的大忌,所以詩人們在寫律詩的時候,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一字必須用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字,就是犯了孤平。因為除了韻腳之外,只剩一個平聲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擴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聲,也叫犯孤平。(在這樣的句子中,「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行不通,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仄聲,另有一種補救辦法(後面再說)。
(五)特定的一種平仄格式
這裡大家需要注意一種特例:在五言「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個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擴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個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這種格式的特點是:五言第三四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七言第五六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注意:在這種情況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例如: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一首詩只有兩個句子是應該用「平平平仄仄」的,這裡都換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六)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上文所敘述的那種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認為拗句之一種,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樣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現在再談幾種拗句:它在律詩中也是相當常見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後面還必須用「救」。所謂「救」,就是補償。一般說來,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後面必須(成經常)在適當的位置上補償一個平聲。下面的三種情況是比較常見的:
(a)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以免犯孤平。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本句自救。
(b)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聲(或三四兩字都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聲來補償。這樣就成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則成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這是對句相救。
(c)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沒有用仄聲,只是第三字用了仄聲。七言則是第五字用了仄聲。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嚴格性稍有不同。
例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媢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該平而用仄,「無」字平聲,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類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無拗救關係。
再如,杜甫《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第三句「幾」字仄聲拗,第四句「秋」字平聲救。這是(c)類。
律詩一般總是合律的,有些律詩看來好像不合律,其實是用了拗救,仍舊合律。
(七)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關於律詩的平仄,相傳有這樣一個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是指七律(包括七絕)來說的。意思是說,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須分明。至於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詩來說,那就應該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
這個口訣對於初學律詩的人是有用的,因為它是簡單明了的。但是,它只說了一般情況,沒有把特殊情況考慮進去,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地方。
1.「一三五不論」這句話在五言「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格式中是不適用的,否則就要犯孤平。總之,七言仄腳的句子可以有三個字不論,平腳的句子只能有兩個字不論。五言仄腳的句子可以有兩個字不論,平腳的句子只能有一個字不論。
2.「二四六分明」也是需要注意分析的。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來看,第六字並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這個格式也可以換成「仄仄平仄仄」,只須在對句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就是了。
第四節近體詩的對仗
對仗,也就是對偶。律詩的中間兩聯必須運用對偶修辭手法;絕句可用可不用對偶。
(一)對仗的種類
古人對對仗的種類分的比較多,要求也比較多,我們當代人寫律詩,不必那麼複雜,只需要按照對偶的要求去做就可以了。
(二)對仗的常規——中間兩聯
為了說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詩的第一二兩句叫做首聯,第三四兩句叫做頷聯,第五六兩句叫做頸聯,第七八兩句叫做尾聯。
對仗一般用在頷聯和頸聯,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現在試舉幾個典型的例子,杜甫《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
(「開府」對「參軍」,是官名對官名;「渭」對「江」[長江],是水名對水名。)
(三)少於兩聯的對仗
律詩固然以中兩聯對仗為原則,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對仗可以少於兩聯。這樣,就只剩下一聯對仗了。
這種單聯對仗,比較常見的是用於頸聯。例如:
塞下曲(第一首)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四)排律的對仗
長律的對仗和律詩同,只有尾聯不用對仗,首聯可用可不用,其餘各聯一律用對仗。例如:
守睢陽詩
[唐]張巡
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
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麾。
裹創猶出陣,飲血更登陴。
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
天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五)對仗的講究
律詩的對仗,有許多講究,現在揀重要的談一談。
(1)工對
凡同類的詞相對,叫做工對。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出句與對句完全同義(或基本上同義),叫做「合掌」,是詩家的大忌。
(2)寬對
形式服從於內容,詩人不應該為了追求工對而損害了思想內容,要看具體情況來決定的。
如「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用「三十一年」對「落花時節」就是寬對。
(3)借對
一個詞有兩個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是甲義,但是同時借用它的乙義來與另一詞相為對仗,這叫借對。例如杜甫《巫峽敝廬奉贈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誅茅問老翁」,「行李」的「李」並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詩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義來與「茅」字作對仗。有時候,不是借意義,而是借聲音。杜甫《恨別》:「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以「清」對「白」,就是這種情況。
(4)流水對
對仗,一般是平行的兩句話,它們各有獨立性。但是,也有一種對仗是一句話分成兩句話,其實十個字或十四個字只是一個整體,出句獨立起來沒有意義,至少是意義不全。這叫流水對。例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就是。
總之,律詩的對仗不像平仄那樣嚴格,詩人可以有「自由裁量」的權力。
第五節句式
句式實際上並非詩詞格律的內容,沒有嚴格的約束,學者有所了解就可以了。句式是以句子的「意義單位」而言。
五言句式以「二三式」最常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李白)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也有很複雜的句式,偶爾用之可起抑揚頓挫之妙: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
後庭花/一曲;(劉禹錫)
念/爾/獨何之;(崔塗)
七言句式以「四三式」最常見:
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蘇軾)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姜夔)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
也有複雜的情況:
李將軍/是/舊將軍;(李商隱)
可憐/無定河邊/骨;(陳陶)
近體詩句子結構,比較自由,基本上不受語法限制。例如: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
如果不考慮平仄的話,也可以寫成:
1.明月照松間,清泉流石上。
2.清泉流石上,明月照松間。
3.松間明月照,石上清泉流。
4.松間照明月,石上流清泉。
以上幾句,意思大體差不多,而句子結構很不同。可以說,近體詩的句子結構有些象七巧板,拼接的方法很多,可以充分發揮作者得創造性。也為我們學習近體詩寫作的人在調試平仄上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例如:筆者在創作《天橫崗懷古》的時候,寫出「何曾名利添虎翼,畢竟王侯是心枷」一聯,從平仄上來看,該聯是「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不符合近體詩的平仄要求,可是只要稍微調整一下,變成「名利何曾添虎翼,王侯畢竟是心枷」就完全符合格律了。當然,在我們熟練掌握近體詩格律以後,就有了近體詩的語感,常常以出口就符合格律要求,例如,筆者夢中作兩句詩:「雲帆歸去春潮在,一夜濤聲響到明。」出口就合格律,根本不需在平仄上費心。
第六節謀篇
謀篇指詩歌的結構章法而言。對於近體詩,前人總結的經驗很多,但歸結起來一般不出「起」、「承」、「轉」、「合」四字。
以律詩言,一二句是起聯,也叫首聯;三四句是承聯,也叫次聯或頷聯;五六句為轉聯,也叫頸聯或三聯;七八句為結聯或稱末聯。以絕詩論,則首句為起句,次句為承句,三句為轉,四句為結。
起,就是起頭,破題,或以寫景起頭,或以比興起頭,或以事情起頭,或就題目意思起頭。總之,起頭要突兀高遠,如狂風卷浪,勢欲滔天。
承,就是承接,就是接著前面的意思往下說,或寫意,或寫景,或書事用事引證。承接就要連接著破題,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
轉,就是轉折、轉變、轉移,不能再接著上面的意思說,那樣就沒有意思了,也沒有新的意思可說,這時候就要轉移話題,或從背面著筆,或從反面入手,或從側面用意,可寫抒情,可議論,可寫景,可寫事,可用典,要與前聯之意相應相避,要有變化,如急雷破山,觀者驚愕。
合,結句或就題結,或開一步,或繳前聯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場。使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盡而意無窮。
如賀知章《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 (起)
鄉音無改鬢毛衰。 (承)
兒童相見不相識, (轉)
笑問客從何處來。 (合)
甚至一句之中也有「起承轉合」的安排。如:「少小(起)離家(承)老大(轉)回(合)」。
當然,「起承轉合」只是常用的方法,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要求,形式和技巧都是為內容服務的,有了新的內容,好的句子,形式和技巧都可以放在次要的地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