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進酒》這樣的千古佳作原來是在方城縣所寫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唐代詩人李白因其浪漫的情懷、磅礴的表達被人譽為「詩仙」,常留在浩瀚的星空里。然而,在他一生的跋涉中,曾經數次光臨一座小城,並用多首詩篇記述對小城和小城人的無限眷顧之情。
擁有這份榮譽的正是地處南陽盆地的方城縣。
中國-方城
公元701年,一個從中原被貶至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的武官李客家中,誕生了一名男嬰。因母親生育時夢見太白金星降臨,故給這名男嬰起名叫李白,字「太白」,4歲時李白隨父母一起遷回劍南道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市)。5歲讀書,10歲攻讀《詩》、《書》及諸子百家的李白,受家族尚武傳統的影響喜愛劍術,15歲時不僅詩賦驚動鄉里,而且持劍游遍江油。
盛世大唐的豐厚和曠達,不僅滋養了眾多跟李白一樣的各類青年才俊,同時,更給了他們一顆崇尚自由、追求完美人生的高傲心靈。18歲時,李白的足跡開始踏遍巴蜀大地,大好的河山,安逸的世風,寬鬆的學風沐浴著這顆年輕的心靈,遊走在山嶽古剎之中,道家尊重自然、怡情山水的學派理念深深地感染了他。在峨眉山中,李白和一名年齡稍長的青年不期而遇,這個名叫元丹丘的人老家遠在河南省方城縣,自小離家遠遊,足跡遍布三山五嶽,精通道術玄學,在李白看來他彷彿是從仙境里走出來的一般,英俊洒脫,口若懸河。茫茫人海里的一次擦肩而過,簡短的寥寥數語之後,兩個人彷彿是千年之前就熟知的故交,相看淚眼,依依惜別。
李白自己也許不會想到:數年後會將12首詩作恭恭敬敬地贈予這個路人,另有11篇共23首詩提到眼中的「不死丹丘生」;甚至將他們的關係上升到了「吾將元夫子,異性為天倫」的高度,這在李白一生與人往來中是絕無僅有的。元丹丘,一個除了在李白的詩中,其他任何文獻典籍也覓不見蹤影的唐朝人,因此得以名垂青史。
少年李白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帶著青春的豪情壯志離開巴蜀,沿長江乘舟而下,從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會稽(紹興)、揚州折返湖北、河南等地,一路走來一路詩,大唐的山山水水因了李白的這一趟遠遊而清晰和厚重起來。這一路走來,也彷彿是李白成為萬人追捧的著名詩人的「星光之路」,李白在行走中完成了破繭成蝶的人生蛻變。
忽一日,「著名詩人」李白從南陽輾轉蒞臨方城的消息,在偏僻的小縣城不脛而走。姓張的縣令得知情況後四處派人打聽,終於在縣城東南的大乘山中將李白請到家中,奉為上賓。觥籌交錯的酣宴之上,李白對張府廳堂上懸掛的一副猛獅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隨即乘著酒興作《方城張少公廳畫獅猛贊》一首:
張公之堂,華壁照雪。
獅猛在圖,雄姿奮發。
森悚眉目,颯灑毛骨。
鋸齒銜霜,鉤爪抱月。
擎蹲胡以震怒,謂大廈之niè屼(niè wù,不安貌)。
永觀厥容,神駭不歇。
這首應景之作令張縣令大喜過望。
辭別縣令,李白迫不及待地來到方城寺中尋幽探勝。此時,正在方城以北數十里地的石門山中隱居的元丹丘,聽說李白到來的消息急忙到縣城拜會知己,從大乘山追到縣衙門,再到方城寺,當看到正在寺中長廊里拈鬚搖首,低吟淺唱,流連忘返的李白時,元丹丘忍不住高呼:「太白賢弟,想殺為兄耶。」李白猛回頭,二人快步走到一起,攜手相看淚眼,千言萬語竟不知從何說起……
是夜,李白和元丹丘在方城寺內素宴烈酒,推杯換盞直到天明。他們訴說分別後的彼此牽掛,談論現實里的內憂外患,探討理想中的生命涵義,更多的話題是他們共同關注的道學理論。當時,全國自上而下對道家思想的尊崇極大地影響了這兩個進步的時代青年。李白持劍雲遊,遍訪各路隱士,道教玄學思想始終貫穿在他詩歌的字裡行間,崇尚大自然,追求自由,熱愛生命,形成了誇張、浪漫的創作風格。元丹丘則潛心於隱居修行,拜當時的道學名家胡紫陽為師,廣結名士,不求聞達。
網路圖片
次日,李白揮筆寫下了《與元丹丘方城寺談玄作》,記錄了這次會面:
茫茫大夢中,惟我獨先覺。
騰轉風火來,假合作容貌。
滅除昏疑盡,領略入精要。
澄慮觀此身,因得通寂照。
朗悟前後際,始知金仙妙。
幸逢禪居人,酌玉坐相召。
彼我俱苦喪,雲山豈殊調。
清風生虛空,明月見談笑。
怡然青蓮宮,永遠姿游眺。
詩成後,二人攜手同行趕往元丹丘隱居的石門山。東漢時人稱「書痴」的高鳳曾在此設館教書,雖然唐朝時當年的書館已經改為了寺院,但人們仍然習慣地稱作「高鳳石門山」。這裡山清水靜,遠離塵俗喧囂,是養生修道的絕佳之處。李白在此一住就是一月有餘,這裡的一草一木深深地印刻在了他的記憶里,成了他一生中都魂牽夢繞的地方。
數年過後,李白和友人一起從南陽出發第二次到石門山的途中,路遇遊俠王大,因志趣相投隨作《鄴中贈王大,勸入高鳳石門山幽居》一首,勸說他到石門山和元丹丘一同隱居修身。這次方城之行李白的心情格外舒暢,一邊不停地向同行的友人講說著石門山的好處,一邊憑著記憶一路走在前面當嚮導。並用詩作《尋高鳳石門山中元丹丘》表達了當時輕鬆喜悅的心情:
尋幽無前期,乘興不覺遠。
蒼崖渺難涉,白日忽欲晚。
未窮三四山,已歷千萬轉。
寂寂聞猿愁,行行見雲收。
高松來好月,空谷宜清秋。
峰巒秀中天,登眺不可盡。
丹丘遙相呼,顧我忽而哂。
遂造窮谷間,始知靜者閑。
留歡達永夜,清曉方言還。
此時的李白和元丹丘完全沒有了初次相識時的謙恭和拘謹,他們談笑風生,無拘無束,真的如同兩個久日不曾謀面的自家兄弟,方城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也彷彿是李白的家鄉一樣親切、隨和。
再次離開方城之後,李白仍然沒有停下來他遊歷中華、遍訪名士的匆忙腳步,直到天寶元年(742年)秋天,人到中年的他應唐玄宗之命徵召入京(長安),以優厚的待遇走進了翰林院,開始了雄心勃勃的政治生涯。然而,此時的唐玄宗正沉浸在和貴妃楊玉環的纏綿蜜意之中,整個大唐籠罩在官宦當政、重臣謀反的沉重危機里,李白只能寫些供「環美人」輕歌曼舞的《宮中行樂詞》和《清平樂》之流作品,和他早年「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的政治抱負相去甚遠。鬱鬱寡歡中天天借酒澆愁,藐視權貴,一不留神做出了讓「(楊)貴妃捧硯,(高)力士脫鞋」的千古壯舉,埋下了他政治生涯必將以失敗告終的種子。
公元744年春末夏初,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雖然擁有「五花馬,千金裘」的榮耀,但難以掩蓋他政治失意的無限落寞和萬般愁腸,在人生極度糾結的煎熬中,李白邀約在南陽的好友岑勛一道,直奔方城石門山約見元丹丘。
景點石刻
故人相見,李白積壓在內心對現實的怨恨和對社會的失望、人生的憤懣,彷彿打開閘門的洪流一般以一瀉千里、勢不可擋的態勢傾瀉迸發而出。李白恨不能把皇帝賜給的所有銀兩都用來買醉,三個人忘情地痛飲美酒,李白在飲到酣暢淋漓之時揮筆寫下了歷經千年傳世不衰的恢弘詩篇《將(qiāng)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虐。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
七十二潭——李白好友元丹丘的老家
李白一生有關飲酒的詩作很多,「擊築飲美酒,劍歌易水湄」是不知愁滋味的少年情懷;「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當代不樂飲,虛名安用哉」是為飲酒尋找的冠冕堂皇理由;「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是暢飲之前亟不可待的內心寫照;「花落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是真實生存狀態的映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是人生困頓時的迷茫思緒;「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是酒後目空一切的放浪形骸……
《將進酒》卻拋開一切襯托之物拿酒寫酒,因酒論酒,就像沐浴在酒缸里無法自救的酒徒,思緒天馬行空,神遊八極。既有橫掃天地的大氣魄,也有狂飆突進的大跨越,兼有主宰萬物的大智慧,更有天真無邪的大徹悟。在詩人的筆下,只有歡飲才是人生的真正追求,只有沉醉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牛羊牲畜只是酒桌上的美味佳肴,金銀財寶不過換酒時的一紙憑證。結尾處,詩人之所以要把「長醉不願醒」的道理告訴給所有人,是因為無法消除的「萬古愁」緊壓在心頭的緣故。如此純粹的喝酒喝醉酒,只有在詩人失落失意到極點時才能出現;如此放肆的大放厥詞,只有在自己最可信賴的人面前才可以表露。
李白就這樣把一生最浪漫的詩情,在名不見經傳的中原小城推向了極致。然後,沿著大唐的崎嶇和坎坷腳步不停地向前走去,偌大一個唐王朝也隨著李白的日漸老去而動蕩和衰落……
方城縣地圖
編後語:很多人可能跟小編一樣,看完本文才知道《將進酒》這樣的千古佳作原來是在方城縣所寫,並且文中還提到了方城人:丹丘生(元丹丘)。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