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知道 小舞台大人物:李光耀和他的新加坡

,鳳凰知道


【導語】8月6日,被譽為「新加坡國父」的首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總統府發布新書「OneMan"sViewoftheWorld」(《李光耀觀天下》)。

這本由新加坡報業控股旗下的《海峽時報》出版社出版的英文書,主要收錄了他對世界大國和國際趨勢的分析與見解。年近9旬的李光耀,也在其中一章談及自己的私生活,並毫不忌諱地暢談對生命與死亡的看法。他在書中說「生比死好,但所有人終究都得面對死亡。我89歲了,沒必要迴避這個問題。與其陷入昏迷長期卧床,我寧願選擇快速離世。」

●移民第三代的土生華人

李光耀,1923年9月16日出生於新加坡,祖籍廣東大埔的客家人,其曾祖父李沐文大約在19世紀60年代來到新加坡。不過,雖然李光耀有著純正的華人血統,卻是在新加坡土生土長,並且自幼受祖父李雲龍的影響,接受的是殖民地化英式教育。

12歲(1935年)時,李光耀考入了當地頂尖的英校萊佛士書院(初中部),18歲(1940年)時考入原校的高中部萊佛士學院,但在日軍佔領新加坡後中斷學業。戰爭結束後,李光耀榮獲大英帝國女王獎學金,並開始赴英國留學。

在萊佛士學校的經歷使李光耀終生受益,他在回憶錄中說:「當年是競爭對抗的年代,也是建立永恆友誼的年代。」李光耀說,在新加坡和馬來亞,哪怕你不認識一個人,只要出身背景相同,對方就很容易接受你;學校聯繫起著很好的作用,不論你是華人、印度人或是馬來人。

留學英國初期,李光耀就讀於倫敦經濟學院,並在學習時受到導師拉斯基的社會主義理論影響,逐漸展現反殖民統治傾向,但在之後卻一直以「反共者」著稱。

在倫敦經濟學院學習3個月後,李光耀轉到劍橋大學攻讀法律,並於1949年畢業,獲得「雙重第一榮譽學位」,1950年6月在倫敦獲得執業律師資格。

1950年9月,李光耀與他在萊佛士書院的同學柯玉芝結婚,育有三個子女:長子李顯龍,次子李顯揚,女兒李瑋玲。

●新加坡最有影響力和權威的人

從1959年新加坡自治起,李光耀當過31年內閣總理,近14年「國務資政」和近7年「內閣高級資政」,理論上從來不是新加坡的最高元首。他1990年退休後,繼任人選是夥伴吳作棟。2004年8月,李光耀的長子李顯龍從吳作棟手中接過內閣總理的權杖。

然而,不管掛著怎樣的頭銜,李光耀都是這個國家最有影響力和權威的人,他精心設計的政治制度確保了新加坡社會的平穩、高效和秩序:面積不到700平方公里、人口僅460萬的新加坡從一個南洋小港,發展成世界上人均GDP最高的國家之一,並成為世界一大貿易與金融中心。

新加坡政壇元老、前內閣成員林金山認為,李光耀對新加坡未來的發展主要有三大貢獻:建立清廉的政府、為領導層交接班建立良好制度和建立強大的國防體系。

在對國家的治理思路上,李光耀被視為不折不扣的精英主義者。早年在打擊政敵方面他毫不手軟。針對媒體和反對派的批評,他也善於抓對方的弱點訴諸法律,告到對方道歉、賠償、甚至傾家蕩產。即便卸任總理後,李光耀在內閣也是非常有分量的人物。他喜歡主動挑選最棘手的問題親自出馬解決。

然而,這種數十年不變的強勢作風,也招來一些國民的不滿。2011年5月新加坡國會大選期間,只有他領軍的選區未遇對手,整組候選人自動當選。但是他關於「馬來人難以融入社會」和「阿裕尼選民不選楊榮文一定會後悔」的言論,被認為是導致執政黨在阿裕尼選區敗北的一個重要因素。

他的兒子李顯龍,在勝選後請人們原諒父親一貫的直言,並且說現在的執政者不能再像父親那樣獨斷專行:「選民給我們的信息是要政府採取適合新時代的治國態度和做法……我們很清楚地聽到了你們的心聲。」

回顧自己的執政生涯,李光耀在接受美國記者湯姆?普雷特的採訪時說,「當我在50年代出來競選,勝出,帶領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然後又退出,我就必須為他們承擔這個責任。我們必須讓獨立後的新加坡取得成功。」這段話,被記述進了該記者的著作《李光耀對話錄》中。

●終生抱憾新加坡獨立

尼克松曾經在一本回憶錄中說,如果不是因為生在新加坡,李光耀可能會成為一個更加重要的政治領袖。是這艘船本身的容量限制船長獲取更加輝煌的成就。

而對李光耀,馬來西亞的前首相馬哈蒂爾說,他「曾有抱負成為整個馬來西亞的首相」。不過當時的首相東姑毅然決定讓新加坡獨立。據悉,當李光耀向他的同事和人民們宣布新加坡獨立的消息時,淚流滿面——至今,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的展覽室內仍擺放著這張照片。在李光耀回憶錄的第一頁,他說:「1965年8月9日不是什麼值得慶祝的日子。我們從沒爭取新加坡獨立。」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相隔一條1400米寬的柔佛海峽,兩國在地理、歷史、血緣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關係,雙方人民往來頻繁,經濟上互惠互利,可用「唇亡齒寒」來形容兩國的共生共存關係。

歷史上,新加坡曾是馬來西亞大家庭的一員。公元18世紀至19世紀初,新加坡即為馬來亞柔佛王國的一部分。二次大戰期間,新加坡被日軍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恢復對新加坡的殖民統治。

1959年6月新加坡實行內部自治,成為自治邦。當年,作為英國自治邦的新加坡面臨困境無法獨立生存,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所在的人民黨,一直希望與馬來亞合併。

1963年9月16日,新加坡正式併入馬來西亞。但合併沒有給新加坡帶來富裕、穩定和安全感,也沒有理順馬、新政黨關係及緊張的種族關係。新加坡兩次爆發華人和馬來人之間的種族騷亂,使馬來西亞政府和新加坡政府關係日趨緊張。為緩和矛盾,1965年8月初,雙方達成分家協議。

新加坡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之後,兩國雖然沒有打過真槍實彈的戰爭,但唇槍舌劍卻一直不斷。一直以來,新加坡的水供應嚴重依賴馬來西亞。而兩國在此問題上也經常發生爭執,撩撥著兩國最為敏感的政治神經。

1996年和2007年,李光耀兩次發聲,稱如果馬來西亞放棄偏袒馬來人的政策,新加坡考慮重新加入馬來西亞聯邦,均遭到馬來西亞的拒絕。2007年,馬來西亞政府官員在回應李光耀時更說,「我們不需要新加坡,就如(前首相)阿卜杜勒?拉赫曼當年指出,新加坡還是單獨成為一個國家比較好。」

●新加坡的首席外交官

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說:「李光耀是激發我思考靈感的源泉之一……他教會我很多處理亞洲事務的策略,同時也拓寬了我對國際事務的認識。能和他成為朋友是我此生的榮幸。」

可以說,李光耀是新加坡最有影響的外交家。

早在獨立前,李光耀就已經顯露出他作為外交家的才能。1964年,為向非洲國家解釋成立馬來西亞的原因及馬來西亞的政策、反擊印尼在非洲國家的外交攻勢,李光耀受命充當馬來西亞總理東姑?拉赫曼的私人代表、率領一支馬來西亞代表團訪問非洲17國,為馬來西亞在非洲樹立了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形象。1965年3、4月間,在吉隆坡與新加坡公開爭論期間,李光耀訪問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爭取到了與拉赫曼關係親密的澳大利亞總理孟席斯的支持,他在新、澳兩國的受歡迎程度引起馬來西亞中央政府一部分人的強烈不滿。

新加坡獨立後,李光耀某種程度上成了人們認識、了解新加坡的一個窗口。1968年1月李光耀去倫敦勸說工黨政府首相威爾遜推遲英軍撤離時間,在電視台作訪談和演講,受到英國公眾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有媒體甚至討論起換首相的問題:足球運動員可以交換,政治家為什麼不能交換?「把新加坡總理和我們的首相放在一起比較,哪一位更能得到現實人們的追隨和尊敬?我們國家需要自己的李光耀。」

1971年1月,第18屆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在新加坡召開,這是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第一次在亞洲國家舉行,李光耀作為會議主席展現了嫻熟的外交和組織才能。

李光耀在國際舞台上很活躍,與世界上許多重要的政治人物過往甚密,其出色的國際政治分析能力和外交能力也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美國前總統里根曾說:「許多美國總統,包括我在內,都曾從他充滿智慧的忠告中獲益不淺。知道他在卸下總理職務後,仍舊在新加坡和世界舞台保持活躍,是個令人振奮的消息。」

可以說,李光耀的國際聲譽構成了新加坡外交資源的一部分,他與西方傳媒的辯論也加強了新加坡作為一個獨立自主國家的地位。所以,卸任總理職務後,李光耀依然活躍在國際舞台上。

不過,作為首席外交官的李光耀,給新加坡帶來的影響也不全都是正面,他的快人快語有時也會給新加坡惹麻煩,學者許通美深有感觸地說過:「李光耀的聰明有時使他顯得有些傲慢,他的執著可能被理解為獨斷,他的直率則被理解為輕率。我記得,有一次,我曾經希望總理在發表關於他國的言論時謹慎一些。……總理回答說,他向來以直率而著稱,不可能期望他像一個外交官那樣發表言論。他指出,如果他弄亂了羽毛的話,外交官就應該把羽毛撫平。我抗議說,作為我們的總理,他也是我們在世界上的首席外交官。」

●在中國與世界之間「左右逢源」

然而,在國際舞台上活躍的李光耀,與華人與中國的關係都並不如想像的親密,儘管他算得上是血統純正的華人。

在踏入政壇前,他和華人社區的互動並不密切,最早與華裔親密接觸,則是出於爭取基層支持的需要。而在長達50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他強調或淡化華人色彩。有學者分析稱,新加坡的獨特歷史和它的地緣關係,「淡華」是李光耀審時度勢、交替使用的方略之策。

新加坡爭取自治之初,李光耀為了擺脫「親英精英」的形象而強化華人形象,甚至在公共場合放棄使用用慣了的英文名「哈利.李」。自治實現以後,在與馬來亞合併的過程中,李光耀開始「稀釋」華裔情結;但隨著馬來聯邦倚仗人口優勢,強推歧視華裔政策之時,他又打出了「保護華人利益」旗號。真正獨立後,為切斷華裔和「唐山」(中國)的認祖歸宗淵源,他再度淡化族裔色彩,樹立「新加坡國民」理念,甚至關閉了新加坡南洋大學,這所大學在當時被認為是南洋華人的文化大本營。有學者分析說,淡化華人色彩有助於李光耀對新加坡的控制。

在與中國的關係上,李光耀迄今訪問過中國大陸27次,據說是除柬埔寨西哈努克國王外、訪華次數最多的外國領導人,但這位1976年5月就來過中國的領導人,卻執意遲遲不肯和中國建交,並一如他所公開聲稱的,直到1975年才獨立的汶萊都和中國建交很久之後,才在1990年10月3日與中國建交,成為最後一個與中國建交的東盟國家。

而這位早在70年代末就和鄧小平促膝長談、且時常在國際上以「和中國領導人說得上話」自豪的領導人,在東盟其它國家倡言積極引入大陸資金時大喊「謹慎」,並先後和日本、澳大利亞、美國乃至韓國大談「要提防中國」,要求美國多多參與亞洲軍事事務。

在兩岸關係上同樣如此,新加坡1980年即成為台海兩岸對話的東道主,但和台灣的軍事合作關係卻一直保持到今天,其「星光部隊」定期在台灣訓練,早已是公開的秘密。李光耀曾希望自己長期扮演台海「和事老」、「傳聲筒」和「中間人」的角色,但隨著兩岸關係的升溫,和各種直接溝通渠道的暢順,自幾年前開始,新加坡在台海問題上左右逢源的空間已越來越小。

推薦閱讀:

婚戒為什麼要戴在無名指?-鳳凰新聞
「鳳凰好書榜」第44周榜
【國故新知】鳳凰五種
百鳥中的精靈,傳說中的鳳凰,太美了,令人陶醉!
什麼樣的人能娶個好妻子?_董易林的博客_鳳凰博報

TAG:人物 | 新加坡 | 舞台 | 李光耀 | 鳳凰 | 知道 | 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