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凈土法要 第二卷 凈土持念法要 凈土法門的真意趣

凈土法門的真意趣

境由心造,凈心為本;法隨機變,相應為妙。凈土法門既是一切佛法所歸的究竟果地,又是普被眾機的勝異方便。因此,佛在《大集經》中說:末法億萬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但是修習凈土法門,首先要了悟凈土的真意,否則散心念佛,妄想不斷,也難以往生樂邦,所以列舉佛祖開示,以啟凈土圓融妙旨。一、信為道源功德母

凈土之為教,仰承阿彌陀佛四十有八大慈大悲深重願力,攝此十方一切眾生,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信者,信有西方凈土,信有阿彌陀佛攝取眾生之事,我等眾生信有往生之分;雖謂彌陀攝取眾生往生,要信唯是隨自現,感應道交,究竟非從外得。如是信者,是為真信。

宋·普照中奉明本大師語

念佛須具真實信心,一要信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我雖昏迷倒惑,覺性未曾失;我雖積劫輪轉,覺性未曾動;故曰莫輕未悟,一念回光—,即同本得也。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彌陀是究竟佛,性雖無二,位乃天淵。若不專念彼佛,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受苦無量。所謂法身流轉五道,不名為佛,名為眾生矣三二要信得我雖障礙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剎之外,是我心內之佛。即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應,如磁石吸鐵,無可疑者。見如上真信者,雖一毫之善,一塵之福,皆可迴向西方,莊嚴凈土。何況持齋秉戒,放生布施,讀誦大乘,供養三寶,種種善行,豈不足充凈上資糧?唯其信處不真,遂乃淪於有漏。故今修行別無要術,但於二六時中加此三種真信,則一切行履無煩改轍矣!

清·截流行策大師語

所謂信者,釋迦如來梵音聲相,決無誑語,彌陀世尊大慈悲心,決無虛願。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見佛往生之果,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響必應聲,影必隨形,因不虛棄,果無浪得,此可不待問佛而能自信者也。況吾人現前一念心性,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橫遍豎窮,當體無外,彌陀凈土,總在其中,以我見佛之心,念我本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往生傳載,臨終瑞相,班班列列,豈欺我哉!如此信已,願樂自切。

清·夢東徹悟大師語

二、願力不思議

云何為願?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凈上菩提之樂,隨有所作,若善若惡,善則迴向求生,惡則懺願求生,更無二志,是以為願。

明·藕益智旭大師語

願我命終時,滅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文殊師利發願經》

願有通別、廣狹、遍局。通如古德所立迴向發願文。別則各隨己意。廣謂四弘,上求下化。狹謂量力,決志往生。局如課誦有時,隨眾同發。遍則時時發願,處處標心,但須體合四弘,不得師心妄立。

明·幽溪傳燈無盡大師語

三、—行三昧的大道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當云何行,能速得阿耨菩提?」佛言:「一行三昧。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速得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文殊師利言:「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皆悉了知。」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菩薩坐禪,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

《坐禪三味經》

攝心念佛,欲得速成三昧,對治昏散之法,數息最要,凡欲坐時,先想己身在圓光中,默觀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阿彌陀佛一聲,方便調息,不緩不急,心息相依,隨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間斷。常自密密行持,乃至深入禪定,息念兩忘,即此身心與虛空等,久久純熟,心眼開通,三昧忽爾現前,即是唯心凈土。

元·虎溪尊者優曇普度大師語

修一相念佛三昧者,當於行、住、坐、卧,繫念不忘,縱令昏寐,亦繫念而寢,覺即續之。

《念佛三味寶王論》

四、菩提心念佛

凡信凈土法門者,發願自度度人,同證佛果,即是菩提心矣。專修念佛,見得世間財物無一可樂,不起慳貪想念,即與施度相應矣。專修念佛,逆境現前,不生瞠恚之心,即與忍度相應矣。專修念佛,心不散亂,即與禪度相應矣。專修念佛,不受世俗愚迷,即與智度相應矣。初行之,即日用尋常,漸次增進,便成菩薩妙行。

清·楊仁山文會居士語

五、念佛加行

念佛加行有:一曰莫妄想,凡對一切境界,並將為空,不可執著以起想念。世間受生,皆由妄想所成,此乃生死根本,不可不知。二曰耐冷淡,世人造業,都由耐不得冷淡。現欲做個出世賢聖,現與世俗貪逐五欲無異,不唯佛不得成,閻羅老子不是瞎漢。何緣妄想?就因耐不得冷淡,此是大大病根。若見除此二病,心內自寂靜,智慧自光明,於佛法有趣向分矣!

民國·劉沫源復禮居士語

六、轉心了妄

若念佛之人,塵垢未凈,惡念起時,須自檢點,或有慳貪心、瞠恨心、痴噯心、嫉妒心、欺誑心、吾我心、貢高心、諂曲心、邪見心、輕慢心、能所心,及諸逆順境界,隨染所生一切不善之心,設或起時,急須高聲念佛,斂念歸正,勿令噁心相續,直下打併凈盡:永不復生。所有深信心、至誠心、發願迴向心、慈悲心、謙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拾心,禪定心、精進心、菩提心,及一切善心,常當守護。更要離非梵行,斷惡律儀,雞、狗、豬、羊,慎毋畜養,畋獵漁捕,皆不應為。當隨佛學,應以去惡取善為監戒!

元·虎溪尊者優曇普度大師語

須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妄非真。何以故?真如之性,本無念故。但因凡夫染念不停,不得已,故借念佛之凈念,治其住塵之染念。蓋

_念佛之念,雖非真如之本體,卻是趨向真如之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凈心,念佛是清凈念,同是清凈,得相應故。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無念,故日勝方便。

民國·江味農居士語

七、杜境斷愛杜境有道乎?日:「杜境者非摒除萬有也,亦非閉目不觀也,即境以了其虛,會本以空其末也。萬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萬法空而本性現,本性現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加勉強。」

明·幽溪傳燈大師語

念佛求生凈土,是要了生死大事,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了?古人云:「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凈土。」是知愛乃生死根株,自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捨身受身,皆是愛欲流轉。而今念佛,念念要斷這愛根。即日用現前,在家念佛,眼見兒女子孫,家緣財產,無一不愛,則無一事一念不是生死活計。正念佛時,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如此念佛只聽念,愛只聽長。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回光看這一聲佛,果能敵得這愛么?以愛緣多生習熟,念佛才發心,甚生疏,又不切實,因此不得力。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畢竟主張不得。

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時也。所謂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見血,若不出生死,則諸佛墮妄語矣!

明·憨山大師語

今時凈業學人,終日念佛懺罪發願,而西方尚遙,往生弗保者無他,愛樁未拔,情纜猶牢故也。若能將娑婆恩愛視同嚼蠟,不管忙閑動靜,若樂憂喜,靠著一句佛號,如須彌山相似,一切境緣,無能搖動。或時自覺疲懈,惑習現前,便奮起一念,如倚天長劍,使煩惱魔牢,逃竄無地,亦如紅爐猛火,使無始情識,銷鑠無餘。此人雖現處五濁之鄉,已渾身坐在蓮花園裏,又何待彌陀授手,觀音勸駕,而始信其往生戰!

截流大師語

八、福慧雙修

修慧在乎觀心,修福在乎萬行。觀心以念佛為最,萬行以供養為先,是二者乃為總持。吾人日用一切,起心動念,皆是忘想,為生死本,故招苦果。今以妄想之心,轉為念佛,則念念成凈土因,是為樂果。若念佛心心不斷,妄想消滅,心光發露,智慧現前,則成佛法身。眾生所以貧窮無福慧者,由生生世世未嘗一念供養三寶,以求福德,直為生死苦身,念念貪求五欲之樂,以資苦本。今以貪求一己之心,轉而供養三寶,以有限之身,隨心量力供養十方,乃至一香一花,粒米莖菜,其福無窮,故感佛果華藏莊嚴,為己將來自受用地,舍此則無成佛妙行矣!

憨山大師語

九、念佛與止觀

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有別想即是止。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非別有止觀。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觀即慧因,慧即觀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凈業必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萬億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乎?

清·徹悟大師語

不雜即止,止者定之機,止雜念而正念現前。雜念有三:一善念,一惡念,一無記念,三者除盡,方為不雜。心要寂寂,寂寂則善惡念不生。心要惺惺,惺惺則無記念不生。佛外無念,故常寂寂,念中有佛,故常惺惺。不住即觀,觀者慧之機,前一句過去矣,後一句未來也,現在一句亦不住,了了分明而不可得,不可得而了了分明。若於念佛時,不昏不散,_止觀定慧,念念圓成。

清·妙空大師語

十、唯心識觀

但動口唇,用金剛持法,不拘多少,總要字字從心裡過,心憶而後動於舌,舌動而後返於心,舌觀有聲,耳還自聽,是為心念心聽也。心念心聽,則目不妄視,鼻不妄嗅,身不妄動,一個主人翁被阿彌陀佛四字請出來也。

或金剛持仍嫌著跡,古有至巧方便,無用動口出聲,但使繫心一緣,微以舌根敲擊前齒,心念隨應,音聲歷然,聲不越竅,聞性內融,心印舌機,機抽念根,從聞入流,反聞自性,是三融會,念念圓通,久久遂成唯心識觀。清·妙空大師語

十—、念佛賢聖

學佛者無用莊嚴形跡,只責真實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緇衣道巾,帶發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魚擊鼓,好靜之人,自可寂靜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會,怕事之人,自可閉門念佛。不必要入寺聽經,識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養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凈念佛。寄庫來生,不如現在作福念佛。許願保禳,不如悔過自新念佛。習學外道文書,不如一字不識念佛。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希術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滅惡,如是念佛,號日善人。攝心除散,如是念佛,號日賢人。悟心斷惑,如是念佛,號曰聖人。

明·蓮池大師語_十二、事理—心

憶念無間,是謂事持,體究無間是謂理持。憶念者,聞佛名號,常憶常念,以心緣歷,字字分明,前句後句,相續不斷,行、住、坐、卧,惟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瞠、煩惱諸念之所雜亂。如《成具光明定意經》所謂「空閑寂寞而一其心,在眾煩惱而一其心,乃至褒、訕、利、失、善、惡等處皆一其心」者是也。事上即得,理上未徹,惟得信力,未見道故,名事一心也。

體究者,聞佛名號,不惟憶念,即念反觀,體察究審,鞠其根源,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然契合。於中復二:初即如智不二。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是智外無如: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佛,是如外無智。非如非智,故惟一心。

二即寂照難思。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其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若言其亦有亦無,則有念無念俱泯。若言其非有非無,則有念無念俱存。非有則常寂,非無則常照。非雙亦,非雙非,則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絕,無可名狀,故惟一心。

斯則能所情消,有無見盡,清凈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為雜亂,心見諦故,名理一心也。良以事依理起,理得事彰,事理交資,不可偏廢。然著事而念能相續,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

明·蓮池大師語

十三、入品證果

信願既具,念佛方為正行,改惡修善皆為助行。隨功力之淺深,以分九品四土,纖毫不濫,只須自己檢察,不必旁問他人。

謂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定下品下生。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瞠、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是上三品生。故信願持名念佛,能歷九品,的確不謬。

又信願持名,消伏業障,帶惑往生者,即是凡聖同居土。見思斷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餘凈土。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莊嚴凈土。持到究竟之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土。故持名能凈四土,的確不謬。

問:如何持名能斷無明?

答:所持之佛名,無論悟與不悟,無非一境三諦。能持之念心,無論達與未達,無非一念三觀。只為眾生妄想執著,情見分別,所以不契圓常。殊不知能持者,即是始覺,所持者,即是本覺,今直下持去,持外無佛,佛外無持,能所不二,則始覺合乎本覺,名究竟覺矣!

明·藕益大師語

以上選錄了凈土大德們的法語開示,足以指導我們進行合理的凈土行持,如能經常地研讀,反思其義,並落實到實際中去,那麼,凈土法門之精華,必含育心中,念念相應,時時不離,終至圓成凈土之妙果。


推薦閱讀: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新年賞景祈福勝地
請問各位師兄菩提心生起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常來影響我的信心,請師兄們幫助,拜謝!!拜謝!?
佛教為什麼要興建寺廟而不把錢捐給需要的人?
蓮花生作為護法的能力到底有多神奇?

TAG:佛教 | 凈土 | 凈土法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