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秦末亂世中的三個讀書人

秦末亂世中的三個讀書人吳祚來今天 10:39分享

始皇帝還在巡遊天下呢,到處刻碑訪仙,他要親自感受天下盛世繁榮景象,但儒生書生們卻早已不堪忍受這種一統極權之下的暴政,儒生術士們編造謠(讖)言「祖龍死天下分」,要告訴天下,始皇帝死了,天下就會分裂。

童謠、讖言是讀書人的一種武器,他們不可能像力士那樣對著始皇帝拋擲重器,也難以像荊軻那樣圖窮匕現,他們最擅長的就是編造讖言,這些讖言一旦傳播開來,人們就會不自覺意識到,一個黑暗的時代行將結束,新的希望就在眼前。所以任何一個朝代的末世,不僅會冤聲載道、動亂連連,讖言、謠言也會四起。

當秦末亂象紛起時,儒生與各家「公知」們感覺時機到了,人們等得早已不耐煩了,讀書人不會揭桿持械,但卻可以充當謀士、策士加盟到倒秦的大軍中。

(資料圖:《楚漢傳奇》劇照。編輯配圖,圖片來自網路。)

陳勝吳廣起義,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就稱王於楚,但不到半年就迅速被消滅,儒生群體中作出最快速反應並直接加盟義軍的,是孔子的八世孫孔甲(即孔鮒),他不是帶著一卷論語前往,而是帶著禮器,禮器不是武器,他希望陳勝的義軍符合儒家的道義,成為一支有文化有道德的軍隊,他想通過禮器提升一介匹夫陳勝及其義軍的道德品格。

儘管陳勝沒有文化,但還是尊重孔家後人,命其為自己的博士。司馬遷說,陳勝起義影響相當小,但以孔子八世孫的身份,帶著一幫儒生們急匆匆前往投奔,委身侍奉以其為王者,原因是暴秦焚毀了儒家的家業學業,積累了太多的怨憤,所以,還沒有看清陳勝的面目與前景,孔鮒就奮而前往。最終,孔鮒與陳勝一同戰死。

秦始皇與李斯要滅絕的,並不是儒生或百家學派,他們要滅的是這些讀書人對當政者的非難,因為這些非議「亂人耳目」,干擾朝政,書生們沒有被坑絕,秦始皇巡遊時,各種碑石還得由博士們書寫美飾,博士編製並沒有廢除,儒生照樣佔有相當的比例。陳勝起兵之時,秦二世召集博士們問政,眾口一詞:「應該迅速派兵鎮壓,以絕後患。」但助理博士叔孫通卻另有見解:「陳勝吳廣們不過是一些小毛賊,如今天下一統,武器早都收繳化為金人了,各地城牆都毀棄了,這些雞鳴狗盜之徒『何足掛齒』。各位不要庸人自擾了,該吃吃,該喝喝,不要讓此事令皇上不安。」

叔孫通的一席話說得秦二世龍顏大悅,也驚得眾博士儒生們面面相覷。秦二世當廷獎勵叔孫通帛二十匹,衣一襲,並讓他由助理博士升為正式的博士。

回到住處,有儒生問他為什麼如此諂媚說謊?叔孫通回道:「我們都在虎口之中,想活命就快點逃亡吧,在叢林虎口裡還有什麼真話謊言?」

末世之時,在朝廷里說假話,可以使皇上得到精神安慰,所以說假話是一個政治問題、立場問題,而與真相無關,指鹿為馬,與鹿無關,與馬也無關,只與政治立場有關。始皇之時,說真話的大儒淳于越被問斬了,在秦二世面前說假話的小儒叔孫通卻獲得了豐厚的獎賞。後世大儒(清)洪亮吉說:「秦之亡,亡於趙高,實亡於叔孫通一言。」

歷史倫理與人格倫理,在這裡迥然異趣,人格倫理要求人說真話、不諂於上、不欺於世,而歷史倫理中,叔孫通的謊言,比孔鮒的悲壯犧牲,可能更能有助於暴秦的覆亡。

叔孫通不並是為了活命而逃亡,他要尋找的是下一個朝廷,和自己的真命天子。他不想被殉葬在舊朝廷崩潰的瓦礫中,他要去協助自己的真命天子創建一個新帝國,並為新的朝代制定程序,安裝儒家軟體。叔孫通先是逃回到薛城舊地,歸依正在盤踞薛城的項梁,項梁敗死定陶(今山東西南部,萬福河上游)後,轉而跟隨楚懷王。懷王為義帝,遷至長沙,叔孫通留下侍奉項羽。漢高祖二年(前205),劉邦率領諸侯軍隊攻取彭城(今江蘇徐州),這個時候叔孫通發現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歸宿。

劉邦與項羽相比,誰更符合儒家理念?當然是項羽,但誰最終能王天下?叔孫通看準了劉邦,因為劉邦不是小流氓,而是超級大流氓,這樣的亂世,內心僅有仁義禮樂成不了王業,而心胸狹小的小政客也霸不了天下。叔孫通是得到了秦的啟示,為什麼秦能王天下?因為秦在戰爭過程中不講仁義,只講功利,讓部下得功利,王者得天下,而在和平時代,則需要儒家的仁義禮制。所以,投奔到劉漢之後,他向劉邦第一獻策,是召募天下勇力之人,不管身世,盜匪亦可,只要能勇猛拼殺,就可以建立功勛,獲得獎賞。

儘管叔孫通也曾被劉邦罵為豎儒(即幼稚或弱智),但叔孫通是一個極其靈通變故之人,後有司馬光鄙視他,但司馬遷在史記里對他卻充滿理解同情,因為司馬遷在體制內深諳其生存之不易,而縱觀叔孫通一生,卻是一個有大胸懷、大理想、大道義之人。叔孫通並不像孔鮒那樣背著一套禮器前來教化劉邦,而是讓勇猛頑壯之士加盟到義軍之列,這個時候的叔孫通完全不是儒家作派,而有兵家之謀略心術。引進這些特殊人才在戰場上表現,劉邦與每一個人都可以立即見到。花不多的獎賞,勇士們為劉邦攻下一座又一座城池,對劉邦來說這是一樁不錯的生意。

另一位民間讀書人與叔孫通一樣得到劉邦信任與器重,他是酈食其,他都六十多歲了,卻一直在等待著有機會參與倒秦大業,史記中說他家境貧寒,但仍嗜酒如命,人稱高陽酒徒;喜讀書,性豁達,有心計;他冷眼觀世,既不像孔鮒那樣衝動,奔陳勝而去,也不像叔孫通輾轉項梁、項羽,顛沛無望才轉投劉邦,酈食其瞧不上那些沒有眼光與心胸的草寇義雄,所以即便在等待機會過程中自己都快老去,也隱忍不出。

酈食其不願意說自己是書生或儒生,而自稱狂生,當他應召入見劉邦時,兩位女待正在給這位義軍領袖洗腳。讀書人都記得,周公自己給自己洗頭沒有洗完,就出門迎接遠道而來的訪客,所以才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但劉邦這位不讀書的草莽英雄,對投奔他的狂生老者眼睛都沒抬一下,只顧享受侍女洗腳。

但這位狂生也沒拿劉邦當真命天子看,只是給劉邦作了一個長揖,沒有下跪。看著劉邦伸著兩腿讓侍女洗腳的樣子,酈食其問道:「你發動這上萬人起義,就是為了洗腳不要錢?當亭長可沒這待遇嗎?」一句話把劉邦給問住了,劉邦畢竟是江湖流氓出身,很生氣地回罵:「你這臭知識分子,有什麼話直說,何必繞彎子罵人?」酈食其更嚴厲回應:「你起兵是想幫二世去維護太平呢,還是想奪了秦的天下?」

劉邦洗腳的心情一點都沒有了,很生氣地回應:「天下苦秦久矣,我當然要推翻暴秦,讓天下人過太平日子。」酈食其說,這就對了,你想奪他的天下,那你得有奪天下的樣子,你得謙卑地聯合各種力量,使自己變得強大,才有可能獲得最終的勝利。像你現在這樣,面對我這樣一個老者,一個遠道而來的希望協力於你的人如此輕慢,你能成得了大事?

劉邦無心洗腳了,揮手讓兩位侍女走開,讓狂生坐到自己對面。他想,他既是遇到對手了,也是遇到高人了,他不得不正衣而坐,謙和領教。

酈食其為自己贏得了一份應有的尊重,因為劉邦真心的想得到天下,他不得不在此時表現謙卑,李白在《梁父吟》非常欽佩酈食其狂生之風:「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入門不拜騁雄辭,兩女綴洗來趨風……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摩楚漢如旋蓬。狂生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

史記說,酈食其成為劉邦得力的謀士,不僅為劉邦指出戰略方向,還用自己三寸鐵舌,為劉邦「說」下一座又一座城池。高祖三年, 楚漢相爭之時, 他伏軾而下齊七十餘城。最後,因為自己陣營中的人嫉恨,被齊王放在鍋里烹殺。他英勇就義的時候,留下一句話:「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因其在價值理念上講大義求盛德,所以仍有人將他歸入儒門。

孔子儒家知道人性喜歡富貴,但在義與利的選擇中,儒家倡導當仁不讓於師,捨生應該取義。儒家是有精神信仰的,即價值追求高於利益追求,甚至把價值追求看得高於生命,如果人世間沒有道義沒有仁愛,那麼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在孔鮒身上、叔孫通身上、酈食其身上,我們都能看到他們捨生取義的精神。

列出秦末動蕩之世,三位有代表性的儒生或書生來,是讓人們看到末世之時,讀書人或儒生的反應速度、行動能力或處世能力,以及在推翻暴政過程中獨特的價值。孔鮒最純粹,反應也最快,但他太儒家了,對陳勝也沒有任何考察,就攜禮器前往,而體制內的叔孫通,則遊刃有餘,在亂世動蕩中,以其超然的智慧不僅保護了自己,而且有所作為,司馬遷認為他是漢代儒宗,民間書生酈食其呢,李白喜歡他,因為他是酒狂,生生死死過程中都能超然任性,他的人生似乎一直在等待這樣的一個時刻,參加到推翻暴秦的過程中,讓那個萬惡的朝代謝幕。

(責任編輯:余江波)


推薦閱讀:

小的時候能沉下心來看書!為什麼現在看不進去書?
這位異鄉的遊子寫遍了蘇州的鄉愁
七夕:婦女乞巧,讀書人曬書拜魁星
讀書和不讀書的人,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為何殺了方孝孺,天下讀書人就絕種了?朱棣如何斷了中國千年文脈

TAG:讀書人 | 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