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銅陵古詩釋解(上) - 吳禮明
過銅陵南望 〔宋〕晁補之
過銅陵南望,一山高出雲上,奇秀可駭,余未嘗至江南,遽曰,此九華山也,問之,良是。
雲端忽露碧孱顏①,如髻如簪②縹緲間。
驚駭舟中齊舉首,不言知是九華山。
【語詞簡釋】①孱(chán)顏:斑駁陸離貌,色彩斑斕絢麗;又指高峻的山嶺。九華山山勢雄奇,最高峰十王峰,海拔
【作者簡介】晁補之(1053-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巨野(今山東巨野)人,北宋文學家。元豐二年(1079年)進士,官至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官。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詩文疏解】這首詩寫的是北宋詩人晁補之過銅陵,猛然望見高出雲端、奇秀萬狀的九華山而驚愕的情形。
本詩從觀感寫起。從前方雲層里忽然顯露出青綠色的、高峻的山峰,就像美人頭上的髮髻、玉簪一樣隱隱約約,若有若無。這猛然顯現的物象,讓一船人都驚駭起來,一齊抬頭仰望大自然所賜予的奇觀。從詩的第三句可知,當時船上的大部分乘客也應該都是北方人,所以一船的驚駭聲竟顯得那麼雄壯了。本詩尤其寫出了一個北方人,一個山東巨野人,初到江南時的強烈感受。而詩人雖然沒有到過江南,卻脫口而出,「眼前的山,肯定是九華山!」那一種人與山之間的冥冥默契、心領神會在這裡獲得了嶄然展示。
本詩從另一角度,也揭示了銅陵與長江、與九華山特殊的人文地緣關係。確實,「必須深入探討銅陵在北倚長江、南謁九華佛國這樣特殊地理環境下所演繹的史跡文脈」(李必勝《羊山磯探思》)。
過銅陵 〔元〕陶安
一
縣治無城堵,坡陀①枕水濱。
銅坑容②鑿礦,炭戶曉擔薪。
兵後姜牙少,岩深③箭竹新。
沙溪浮石子,嘎嘎履聲頻。
二
石塔深巢鳥,磚街曲類蛇。
平山立烽堠④,小港隱漁槎⑤。
田廢多生荻⑥,池湮⑦不漚麻。
獨存胡鬼殿⑧,未有縣官衙。
三
季世⑨輕邊備,奸臣豈將才。
妖金⑩聲動地,炎火冷如灰。
營壘已陳跡,山川猶壯哉。
水流嗚咽處,過客每興哀。
【語詞簡釋】①坡陀(tuó):傾斜不平。②容:可容納的空間。③岩深:崖邊水窪曲處。④烽堠(hòu):烽火台。⑤漁槎(chá):漁筏,也指簡陋的漁船。⑥荻(dí):似蘆葦類水生植物。⑦湮:淤塞,堵塞。⑧胡鬼殿:指元人統治時所建的社祠。⑨季世:末代,衰敗時期。⑩妖金:指(打制)刀劍。典出《莊子·大宗師》(「今之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且必為鏌鋣』,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
【作者簡介】陶安,元末明初安徽當塗人。
【詩文疏解】《過銅陵》為系列詩,共三首。
第一首,先寫銅陵縣城的位置與城建特點。沒有城牆環繞,而是順著山勢一直牽延到水濱。次寫采銅。這裡的銅坑比較淺露,還有不少地方可供開採。而開採似乎也沒有停息,因為每天早晨都能夠看到賣炭的人家挑來炭薪。聯繫後面的詩句又可知,這是兵戈時期,所以開採還比較頻繁。第三聯點出了戰亂荒蕪的情形。戰亂後,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也少了,所以特色姜業的生產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而崖邊水窪曲的地方,則到處都是新長出來的野生箭竹。最後一聯,寫視聽覺。詩人看到溪流中還有漂浮的礦渣子,嘎嘎地發出如履磨地的聲音,其空蕩與荒寂不言自明。
第二首,先寫景緻。石塔里有築巢的野鳥,磚石鋪墊的街道像水蛇一樣彎彎曲曲。遠一點的,平頂山上的烽火台,還是那麼孤兀地挺立著;而小港里隱藏著的,則是廢棄的漁筏子。這幾句雖是寫景,卻不見人的聲息,隱隱一種荒涼,是可以感覺到的。這四句,構成了一幅巨大的背景。第三聯直接寫荒廢的情形。良田裡面生出了很多野荻蘆,而本來是漚麻用的人工池,也已經淤塞。而唯獨表示元人統治的社祠「胡鬼殿」還在,可是縣衙里辦公的人員,早已跑得不知蹤影了。
第三首,先抒情興嘆,從元朝輕視邊防,可知末世來臨;而推究起來,一切都由於奸臣當道所致,他們豈有將帥之才,怎能有真正的守備意識呢。在詩人的行蹤里,還可以看到,銅陵這裡一片煅制刀具的聲音,震天動地,是那麼刺耳;而煉銅製鐵的炎炎爐火,在詩人看來,卻冰冷如死灰。面對各地造反與動亂的情形,這兩句恰恰反映了詩人極為複雜的心緒。第三聯又接著寫景抒情。過去元人的軍營及其堡壘,都成了舊跡了;而山川卻沒有改變,仍然顯得那麼雄壯,那麼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最後一聯景中兼情,表達詩人的末世情懷。那嗚咽的水流聲,每朝每代的末世都有,恰是每一個時代的見證者的悲哀之聲。由此,詩人將詩歌的視角延伸得很遠。
戰亂冶煉、民生停滯。詩人在銅陵見證了一個末世的荒蕪與悲咽,心頭滾過的是面對戰亂所致的荒涼與沉重。
游銅官山〔明〕劉渙
一
銅官山畔試登臨,古木叢篁一徑①深。
驚鳥引雛飛別樹,輕煙和雨過前林。
撩人好景從頭記,遣興新詩信口吟。
幾度欲歸猶繾綣②,更尋清澗滌煩襟③。
二
載酒登山興未闌,俄驚石燕拂雲端④。
僕夫急語催歸路,賓客相看即據鞍⑤。
千載佳期應不偶⑥,一朝聚樂便為難。
遙知歸到行台⑦後,吟向清風竹數竿。
【語詞簡釋】①叢篁(huáng):叢生的竹子。一徑:一條小路。②繾綣(qiǎn quǎn):糾纏縈繞;纏綿。③煩襟:煩悶的心懷。④「石燕」句:與前一首「驚鳥」句相照應。石燕:似燕之石,即一種似燕的化石,常在雷雨時從岩壁上剝落。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湘水》云:「湘水東南流徑石燕山東,其山有石,紺而狀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風相薄,則石燕群飛,頡頏如真燕矣。」又,唐人許渾《金陵懷古》詩曰:「石燕拂雲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拂云:(石燕掠雨穿雲,)觸及到雲,極言其高。⑤據鞍:跨著馬鞍。⑥佳期:美好的時光,多指同親友重晤或故地重遊之期。不偶:不遇;不合。⑦遙知:謂在遠處知曉情況。行台:舊時地方大吏的官署與居住之所;又指客寓,旅館。
【作者簡介】劉渙,湖廣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明朝成化十七年(1481年)進士。
【詩文疏解】詩歌寫了詩人與賓客們一次遊玩銅官山而遇雨的經歷與感受。這兩首詩要連起來讀。
第一首。詩人順山徑而上,沿途古木遮陰,竹篁叢簇,只有一條小路通往深邃的山上。由於山深路僻,詩人登山的舉動,竟驚起了深居的飛鳥,它們母飛子隨,轉移到其它的樹上去了。而此時山間煙靄瀰漫,輕絲細雨飄然而起,眼看著就已經到達前面的樹林了。這對於登山來說,確實非常不利。但一路上所見景緻皆為美好,總能夠撩撥起詩人的興緻,於是他詩興大發,且走且吟,甚至信口占來。但山雨下大了,詩人幾次想回身,卻因流連而忘返,於是便繼續前行。又尋得一處清溪,恰好可以洗一臉的勞累,滌一身的煩憂。
第二首。詩人帶酒與客登山,其興緻不減。突然遇到飄來的山雨,於是遊人一時混亂起來。僕夫說話急促,催促著趕緊回去。而賓客們則面面相覷,也隨即跨鞍上馬,掉轉方向。詩人不由得感慨起來:這也許是上天不酬人意,千載難逢的美好時光,就這樣在眼前消逝了;而一時親友賓朋的故地重遊,其群聚之樂竟是如此之難。但詩人不像他們,仍然留在山上。詩人推想他們回到旅館之後的情形;而彼時彼刻,肯定雲已收、雨已散,在那一溪清澗旁,面對清風和數竿佳竹,他又可以悠悠然吟詠玩味一番了。
五松勝游①〔明〕楊泰
銅官山水最清幽,太白當年樂勝游②。
詩美常君同嘯詠③,飯慚荀媼獨淹留④。
書堂高爽凌霄漢⑤,文採光芒射鬥牛。
舞袖一回千歲後,五松拂盡水東流⑥。
【語詞簡釋】①本詩為作者所作《銅陵八景》系列之一。勝游:快意遊覽,又指旅遊勝地。②「銅官山」兩句:李白《與南陵常贊府游五松山》有「五松何清幽,勝境美沃洲」等詩句。③「詩美」句:事見李白《與南陵常贊府游五松山》(「剪竹掃天花,且從傲吏游」)。常君:常建,唐代詩人,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開元進士,長仕官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時任南陵贊府(縣丞)。④「飯慚」句:事見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媼家》(「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⑤書堂:指五松山上太白書堂,傳大詩人李白曾在此讀書。高爽:高大軒敞。⑥「舞袖」兩句:典事見李白《銅官山醉後絕句》(「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要須回舞袖,拂盡五松山。」)。
【作者簡介】楊泰,字國昌,寶慶府(今湖南邵陽)人,明弘治二年(1489年)任銅陵縣教喻。
【詩文疏解】詩人遊玩五松山,一邊感受山水的清幽,一邊印證而遙想著當年詩仙盛游的景況,以及大詩人在銅生活的情形。他感受著大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情誼與風骨,和大詩人淹留此地的艱難,以及其體察農家貧困景象而流露的內疚與謝意。於是詩人感到,這些才是最可珍惜的人文氣象、仁愛情懷及高潔豪爽的遺風。由此,詩人感到,詩仙的書堂仍然高大軒敞,文采煥然,獨立於山表,仍然顯得那麼氣勢非凡,直衝星空,光耀後世。在這座被大詩人的激情與痴情所籠罩的五松山上,詩人楊泰心中默誦著詩仙的詩句,浮想聯翩,傾慕綿綿。但時光越過十個百年,而起舞千載的詩仙何在,也許只有眼前這株經受詩仙詩句沐浴的五松,還有那滔滔東去的江水,可以表達心中不盡的深情。
泊大通港〔清〕紀伯明
夜泊大通港,迢迢數驛程。
江流山欲動①,潮長月初生。
亂礦飛鴻影②,虛檐③警柝聲。
此時雙闕④下,兒女話登明⑤。
【語詞簡釋】①「江流」句:對於這一異觀成因,李必勝在《羊山磯探思》里說:「羊山磯,又稱陽山磯、大通磯,由大小十三座山巒,連片而成,大、小磯峰似羊角聳立,絕壁危崖,臨江雄峙。西承長江、夾江、青通三江來水,攏合集聚,吞波吐瀾,順勢發力,以近乎垂直的角度,拐頭北舉,雄揮東去,在開合、揮舉與吞吐之間顯現出超凡的氣度與勢力。……長江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孕育,流入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其間,千度索蹤,萬里踏勘,歷盡險阻,在兩個地方的遭遇尤為壯烈,一個是上游的攀枝花地區,一個是中下游的銅陵羊山磯一帶。前者使長江河道變得異常蜿蜒曲折,後者如喉鎖大江,硬使長江改變了流向。羊山磯是長江沖掘的最後一道關隘,衝過此隘,長江便一瀉千里,驟然開闊,再也沒有什麼阻隔。」又,羊山磯一帶長江,5月至9月為豐水期。②亂礦:又本作「亂磧」,凌亂的沙石淺灘。飛鴻:飛行的鴻雁。③虛檐:凌空的房檐。④雙闕:古代宮殿、祠廟、陵墓前兩邊高台上的樓觀;借指京都。⑤登明:當作「燈(燈)明」。
【作者簡介】紀伯明,清人,出生年月不詳。
【詩文疏解】本詩是寫行旅疲憊的詩人到達大通港的見聞與隨想。經過漫漫的、數段驛程的奔波,詩人終於抵達大通港,並夜泊於其下。滔滔江流撞擊著山岸,強勁的動量讓人感到,山崖也似乎被撼動了。而眼前江潮湧動,一輪明月正隨之而生長出來。大通港這一異常壯觀的夜景,使詩人難以成眠。聽著凌空的房檐下擊柝的報警聲,夜觀月光下遠方沙石淺灘上鴻雁飛行的身影,又不禁讓詩人想起了在京都的家人來。思念像一根綿綿不斷的線,他牽掛著,想像著,兒女們也一定沒有睡覺,還在燈下悄聲細語吧。
崇福寺①〔明〕佘敬中
幾載鄉關夢寢情,清風今送五松聲②。
萬竿修竹塵蹤遠,半壁斜陽剎影傾。
檐落諸天青靄③合,庭空雙樹紫煙生。
疏慵儘是頭陀④味,到處叢林好結盟⑤。
【語詞簡釋】
①崇福寺:據嘉靖《銅陵縣誌》載,寺在縣治西,宋淳熙七年(1180年)建,明清均有增制與修繕。今已坍圮。②五松聲:李白《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里說,「愛聽松風且高卧,颼颼吹盡炎氛過」,可見松風清爽。又,南宋詩人阜民《題太白五松書堂》,有「千年舞袖雲崖冷,幾度桃花春水深。猶有門前舊題句,松風萬壑老龍吟」,猶見五松風勢。③檐落:屋檐。落:屋檐上滴水裝置。諸天:本指神界的眾神位,後泛指天界,天空。青靄:指雲氣,因其色紫,故稱。下句「紫煙」即因此。④疏慵:疏懶,懶散。頭陀:梵文「dhūta」的譯音,意為「抖擻」,即去掉塵垢煩惱。因用以稱僧人。亦專指行腳乞食的僧人。⑤結盟:結成同盟,這裡指像雲遊僧人一樣彼此結識。
【作者簡介】佘敬中,銅陵人,明嘉靖三十八年進士,官至吏部主事、廣西參政、廣東按察使等。曾主持修纂《萬曆銅陵縣誌》。
【詩文疏解】本詩抒情寫景,透露了滌盡世務、優遊自在的禪意。從詩的內容看,本詩似乎是詩人居官在外,趁間回到家鄉崇福寺遊玩的觀感。
首聯抒情兼景。崇福寺系著詩人的鄉關之思是非常分明的,何況現在又感受到了五松山吹送而來的清爽的松風,是何等的愜意呢。頷聯、頸聯具體描摹。崇福寺周遭,有萬竿修竹環繞,給人以遠離塵世之感。夕陽西下,餘暉投射在寺壁上,拉長了佛剎斜斜的身影,又顯得那麼空虛寂寥。而此時殿宇外,天雲相合,紫氣氤氳,就見庭院內雙樹,竟然裹上了一層奇異的紫煙。這是一幅奇妙的佛國境界。在這裡,一切的機關,一切的複雜人事,都滌盪凈盡。在這裡,滿目所見的,都是毫無世味的僧人,整整一個慵懶的僧的世界。再看那竹林深處,到處也都是各處雲遊來此、相揖而修的僧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