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李白身上的完美融合

 李白既積極入世,主張「佐君王,安社稷」,窮盡一生,歷盡坎坷;又崇尚隱逸山林,對現實進行強烈的批判,渴望出世。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能共同存在於李白一人身上,乃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兩者的完美融合。  李白的一生,是坎坷曲折大起大落的一生,是「入世」與「出世」、「有為」和「無為」矛盾統一、互相融合的一生。在李白的思想中,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共同影響,「功成身退」是他最理想的人生設計。即能「治國平天下」,又可隱逸山林,自我保全。   唐代社會政治開明,經濟發達,文化開放,這樣的環境給了文人們充分的自信。李白和其他文人一樣,受儒家思想影響極深,有著強烈的建功立業的願望。開元十三年,年青氣盛的李白就隻身離開蜀地,開啟了他的遠遊,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應山,南到洞庭湘江,到處遊歷,希望結交朋友,拜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進而實現政治抱負。   唐代文人入仕方式多種多樣,並非只有科舉,而李白,以隱求薦是他的主要方式之一。   唐統治者為「野無遺賢」,禮遇隱士。唐太宗時重視隱士,「若有鴻才乙等,留滯末班;哲人奇士,沉淪屠釣,宜精加搜訪,進以書禮。」武則天也對隱士「明加採訪,務盡才傑,州縣以禮發遣」。唐玄宗下詔「有嘉遁幽棲,養高不仕者,州牧各以名聞。」統治者如此看重隱士,文人們紛紛採用這種方式以達到輔佐君王的目的。   李白一生共有四次隱居生活。一隱是「昔與逸人東嚴子隱於岷山之陽,白巢居數年,不跡城市」;二隱是與孔巢父、韓准、裴政等人隱於徂徠山;三隱是與道士吳筠隱於剡中;四隱是與元丹丘在穎陽、嵩山隱居過一段時間。李白並非真正的隱士,他和眾多文人們一樣,是想通過隱居獲得稱譽,繼而得到天子的重用。「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安能餐君紫霞,映君青松,乘君鸞鶴,駕君虯龍,一朝飛騰,為方丈蓬萊之人耳?」很明確地表現了他的政治意圖。   「李白在出世與入世的問題上觀點很明確,出世不忘入世,入世之後仍不忘出世。總的看法,入世思想還是佔主導地位。因此,他隱居的過程中,始終不忘謀求出仕,立志大展宏圖,干一番旋轉乾坤的大事業。」   李白大量的隱逸詩,也能看出他欲「兼濟天下」的情懷。姜子牙隱逸多年,最後被周文王賞識,「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其一),詩中盡顯羨慕之情。李白也以南陽躬耕的諸葛孔明自比,期待有一天能幹一番大事業。「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壯志吞咸京。何人先見許,但有崔州平。余亦草間人,頗懷拯物情。晚途值子玉,華髮同衰榮。托意在經濟,結交為弟兄。毋令管與鮑,千載獨知名。」(《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李白渴望佐君王、安社稷,隱逸只是他抬高自己身價的一種方式,而不是最終目的。隱逸無奈之舉。李白雖到處遊歷,結交名流,卻始終沒有得到引薦的機會。開元十八年,李白向長安進發拜訪玉真公主,玉真公主因好道而出家,李白投其所好,作《玉真仙人詞》贈玉真公主,但干謁沒有成功。「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將進酒》)放下理想,飲酒為樂,李白多年求職無果,備受打擊後只能以酒聊以自慰。   天寶元年,在玉真公主與吳筠的舉薦下,李白被召入京。李白進宮朝見,唐玄宗「降輦步迎」。唐玄宗問到一些社會事務,李白對答如流,隨即被供奉翰林,終於踏上仕途。李白正欲施展抱負,不料玄宗只是讓他吟詩作賦、歌功頌德,「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清平調》其一),便是為楊貴妃所作。本欲兼濟天下,不料只當了個御用文人,李白本就不快。加上為人狂放,為眾臣排擠,直接上書請辭,不過唐玄宗批准,被賜金放還。為官三年無任何作為,李白雖鬱郁之極,卻仍未放棄入仕,繼續交友遊歷。安史之亂髮生的第二年,永王李璘向李白拋出了橄欖枝,缺乏政治敏感性的李白馬上接納。不料李麟造反,李白受牽連,流放夜郎,遭遇病痛、冷遇、嘲笑等磨難,途中雖遇赦,但從此全無當年「治國平天下」的豪情,晚年在東南一帶漂泊,寶應元年,李白病逝,臨終絕筆《臨路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李白以大鵬自喻,英雄壯志未酬,帶著
推薦閱讀:

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的不是故鄉
縱論李白與月之情愫
李白與梁園的緣分
李白古詩眾家集評『 13 』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獨酌》

TAG:思想 | 儒家 | 道家 | 李白 | 儒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