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塑造孫悟空等人的最終含義是什麼?

在《西遊記》當中,吳承恩寫到降妖除魔的孫悟空,擔行李的豬八戒,牽馬的沙僧和負責馱著唐三藏的白龍馬,他們分別代表著什麼?他們與唐僧有什麼關聯?

在小說當中,吳承恩並沒有明說,但是我們從他所定的回目可以看出一些「蛛絲馬跡」,比如第十四回,寫唐僧收服悟空,這一回叫《心猿歸正,六賊無蹤》,第十五回的回目是《盤蛇山諸神暗佑,鷹愁澗意馬收疆》,寫的是孫悟空在觀音菩薩的幫助下收服白龍馬,後面的類似《心猿歸正諸緣伏,劈破旁門見明月》等等,其中心猿指的是悟空,意馬指的是白龍馬。在《平頂山功曹傳信,蓮花洞木母逢火》當中,「木母」說的是豬八戒,在小說當中,「黃婆」指的是沙僧,「木母」和「黃婆」都是道家術語,說明豬八戒和沙僧都是修道之人,豬八戒和沙僧都是玉帝的人,玉帝本身就是道教的頭兒,他們自然也就是道教的人了。

在取經的路上,最辛苦的莫過於孫悟空和負責馱著唐僧的小白龍,他們的旅途應該是最長的,悟空一會兒上天,一會兒入地,一會兒又要潛水,一會兒又是一個筋斗雲十萬八千里,這來來回回的路程足夠唐三藏西天取經好幾個來回,這裡作者想要告訴讀者的是,唐僧取經之路其實就是心猿所走的路程,要守住自我的本性,一心向西天前進,不可有二心,因此唐僧用緊箍咒控制悟空,把白龍馬騎在身下,用韁繩、鞭子制住它。

對於悟空、八戒、沙僧,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出一些人性的弱點,這需要去克服,這一路上唐僧管理這幾個人,也代表了他在修鍊過程中克服自身的一些弱點。

孫悟空很聰明,但是很暴躁,動不動就以武力解決問題,他和唐僧碰上幾個強盜,孫悟空一根手指就要了他們的命,其實一般人還真承受不起猴哥那一分力道,面對唐僧的指責,猴哥很容易發怒,因為他自尊心強,不能受得一絲委屈。在一路上,悟空對八戒的挑撥和誤解,悟空總是「獃子,獃子」回應,不時對八戒加以戲弄,讓人讀罷忍俊不禁。

豬八戒代表人類各種慾望,對女色、食物的追求,在取經路上,他多次提到散夥,他本身也想回高老莊找他的翠蘭小姐,說明他對家庭的留戀,從一定程度上說,八戒並未真正出家,無法做到六根清凈,他的身體出家,內心並沒有出家,仍留戀凡塵。

至於沙僧,小說中的描寫一直給人老實平庸的感覺,總是跟在別人後面,從不顯山露水,缺少獨當一面的能力。沙僧在流沙河時整個餓得眼暈,以吃人為生,當觀音菩薩路過流沙河時, 沙僧就上前去捉,見是菩薩,才慌忙收了寶杖,納頭下拜, :「沒奈何,饑寒難忍,三二日間,出波濤尋一個行人食用。不期今日無知,衝撞了大慈菩薩。」而觀音菩薩此時選擇沙僧加入取經隊伍, 絕對是對他寄於厚望的, 因為沙僧曾是玉帝的保鏢, 保一個唐僧應該沒有問題。哪知,沙僧在流沙受罰消磨至心死, 對什麼都無所謂了。取經比留在流沙河多少強些,所以取經路上他很知足,沒有什麼追求,最需要的是平靜。所以他只出勤不出力,自然沒什麼功果。最後封做的金身羅漢也是西遊一行中級別最低的。

這三個武藝高強、神通廣大的徒弟為什麼會聽從唐僧的指揮,這實在有點說不過去,有人說唐僧在他們身上安裝緊箍咒,不聽話的話,就念個千八百遍,還不把人搞成腦震蕩?但是翻遍整部小說,似乎享受緊箍咒「待遇「的只有猴哥。吳承恩的用意在於,唐僧通過與他們的摩擦,不斷克服身上一些人性的弱點。

對於孫悟空這樣的頑固分子,五百年前大鬧天宮,被如來佛壓在五指山下,判處五百年的有期徒刑,面對這樣的「反革命」分子,唐僧用了最大的力度去改造悟空,因此悟空真要感謝唐僧的良苦用心。因為唐僧是得道高僧,地位顯赫,又是李世民的御弟,他的前世是金蟬子,這樣一位位高權重的人不免有些高傲之心。

在《三打白骨精》這一集當中,唐僧肚子餓了,讓悟空去化齋,悟空笑道:「師傅,這荒郊野外,往哪裡化齋?」唐僧這時候說道:「你這猴子,想當初你被壓在山下,要不是我救你性命,你現在能在我面前活蹦亂跳嗎?做了我的徒弟,怎麼不肯努力,常懷懶惰之心?」悟空說道:「我何嘗懶惰了?」唐僧說道:「既然你不懶惰,為何不去化齋?「悟空說道:「師父休怪,我知你尊性高傲,要是違慢了你,你又要念那活兒,你先在這裡休息,我去看看何處有齋可以化。」從這段對話當中,可以知道唐僧對徒弟沒有絲毫長者風範,在徒弟面前,他要展現他的威嚴,換句話說,他內心裡的「自我」十分強大,聽不進別人的勸說,在這一路上唐僧給猴哥戴上緊箍咒,說明他想降服內心「自我」的過分強勢。

豬八戒追求物質享受,代表人類身上那種貪圖安逸的性格,其實唐僧也不例外,肚子了要悟空化齋,天色晚了就要悟空找人家休息。悟空說道:「師父,出家人風餐露宿,隨處是家,還問哪裡安歇?」每次說完,唐僧總是不悟,八戒滿心不快。唐僧有時候念叨:「什麼時候才能取經完成,回到長安,面見唐王?」悟空總是說道:「你經常思念家鄉,全不像個出家人。」唐僧留念故鄉和豬八戒想回高老莊,本質是相同的。

八戒天天挑擔子趕路,也是辛苦異常,他問猴哥:「為什麼你不馱著師父,一個筋斗到西天,這不就完事了嗎?」悟空說:「師父非要窮盡異邦,不能夠超脫苦海,所以寸步難行。」在取經路上,八戒偷偷攢下幾兩銀子,結果被猴哥沒收充公。面對人性的貪慾,唐僧就採用「能力布施」,一路上降妖除魔,造福百姓,但是堅決不收百姓的一針一線,這樣的覺悟確實高,唐僧以此消除內心對財富的留念,這樣的布施與財富無關,只要能身體力行就足夠了。

沙僧代表著人類甘於平庸的思想,在取經路上,唐僧時常問自己:「我能不能走到西天?我最終能成佛嗎?是不是保持現在這個樣子最好?」每個人都甘於保守現狀,這是人的慣性思維。

在《西遊記》當中,唐僧代表人的心智和大腦,負責指揮一切,悟空等人不管能力多強,都要聽從指揮。唐僧不修法術,只修內心,他可以成佛,其他人因為不修內心,沒有大腦和心智的控制,所以經常闖禍,因此吳承恩老夫子告訴人們,只注重修鍊外表的功夫,並不是徹底的修行,只有加強對內心的修鍊,才是正道!

本文屬中華書會團隊林煥煜原創作品

推薦閱讀:

孫悟空有原型嗎?
西遊記後傳裡面,孫悟空的實力強到什麼程度?
如來為什麼不直接殺了孫悟空?
孫悟空是觀音與如來的兒子?
孫悟空為什麼不願意當弼馬溫?這個官真的小嗎?

TAG:西遊記 | 孫悟空 | 西遊 | 含義 | 遊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