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回家,可別掉隊 | 信成就的標準

   

尊敬的各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的題目是「信成就的標準」。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在持名之深淺。這句出自《阿彌陀經要解》的開示,成為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一道最強烈的、破除黑暗的光芒,讓我們豁然開朗,明白了怎麼樣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最關鍵的就是要有信、有願。

但是很多同學包括靜瑜自己也是,都往往認為自己有信、有願。而這種自以為是的信,往往會在臨終的時候害了自己,沒有真信,也就是說信沒有成就,最後不能往生。所以要徹底地了解,什麼算信成就?它的標準有哪些?如清涼國師所說的,「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你有行持,但是解的義理和教理不深刻,你會增長無明煩惱,最後都會障礙自己往生。

真正的信成就,它的標準有三品:最下品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說明你有了下品的信成就,也就是清淨心,所以信成就的標準全在看自己的清淨心到了幾分。下品清淨心,標誌就是功夫成片,這個時候說明我們最初級的信成就已經有了;中品的清淨心是事一心不亂;上品的清淨心是理一心不亂。對這一點自己要有明確的概念,所以對「信」我們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在沒有真正地明白蕅益大師所說的信願的時候,很多人會把世間所說的信,跟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信願相混同。

世間的信願分幾種,譬如說第一種,它叫「強信」,勉強的「強」。「強信」,這個時候是沒有「解」的,你沒有深入聽經,沒有完全地了解義理,你只是相信善知識或者老師、師父的人格和學問,勉強你信,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但是這個信心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就在往生的時候被業障所障住。第二種叫「正信」,「正」是正確的、正知正見的信,這種就是你道理慢慢一點點通達明白了,通過不斷聽經,就說明你已經開始進入解門。我們在初學的時候都是這樣,很少有上來就能夠發心全天念佛的,都是要先聽經,先了解《無量壽經》是怎麼回事,念佛是怎麼回事。這是大部分初學所經過的通途。第三種叫「真信」。就是當你「解」已經通達明瞭,這個時候完全沒有任何障礙,你會在念佛法門上,從早到晚、行住坐臥,一向專念,真正發起菩提心開始進入行門。最後就是「究竟信」,就是你圓滿已經證得了,就是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信為入道之門,這個信我們在學習當中要知道,要跟我們的清淨心對應上。真信的人,為什麼他有清淨心?因為他能放下,能放下煩惱。放下煩惱有兩種:一種是真斷煩惱;一種是伏斷煩惱。真斷煩惱,這個時候境界是比較高的,主要是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進實報莊嚴土,事一心不亂是方便有餘土。而伏斷煩惱是我們能夠控制住煩惱,這是指功夫成片。這種伏斷煩惱,並不是說我們每天念多少佛號,譬如說像靜瑜現在一天念十萬,妳就功夫成片了,它不是以佛號多少為標準的。它是指我們隨時隨地地能把我們的煩惱伏住,所謂功夫全在於你放下煩惱,這個時候就叫「成片」。

譬如說你早晨只有十念佛號,十聲佛號,你全天都不起煩惱,這個也可以。但是我們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所謂三分鐘不念佛,可能都會有很多煩惱。往往是念佛的時候煩惱沒有,甚至念佛的時候煩惱都有;不念佛的時候,那煩惱就很多。但是真正功夫成片的時候,是你念佛不念佛,煩惱都沒有,就是你確實能伏住。

按照經上的開示,一般真正肯精進修行,功夫得力,三年就能達到功夫成片。前提條件就是之前要多聽經、多用功,這個時候當你經教比較明達的時候,您就容易看破、放下,慢慢把很多牽腸掛肚的事情,就一點點地給它都從心裡去除掉,取而代之的是這一句佛號。

所以真正的清淨心就是當我們六根,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面對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境界的時候,不受這六塵境界的干擾,這個時候你就有清淨心了,也就是說我們心能轉境,而不是隨著境轉。境界現前的時候,我能控制住自己這個妄念,能用佛號給它壓住,像石頭壓草一樣,這一點是需要我們反覆訓練的。

所以為什麼真正肯修行的人,他要經常會抽出時間精進修行,打一個佛一。像二O一六年靜瑜在持戒念佛群當中提倡的,每月拿出一天,打一個精進佛一,全天念佛,鍊這個功夫。如果時間充裕的話,每個月有一次佛七。如果再充裕的話,而且自己的福德各方面比較具足,也可以像靜瑜這樣全天地靜修,閉門謝客,一心念佛,這個時候提升得就很快,所以一定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

我們對整個的信成就,自己要有一個通達的了解,就是在成佛的路上,我們是怎麼成佛的?因為學佛就是為了成佛,念佛也是為了成佛。雖然我們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但是因為無始劫來,我們的煩惱習氣遮蔽了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就是我們的清淨心,所以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在整個的修行過程當中,你有幾個階段,按照天台智者大師分,它包括六即佛,就分為六個層次。第一個是「理即佛」,就是從理論上講我們每個人都是佛。但是這只是理論上,你沒有修,所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你沒有進行修行,你就沒有辦法顯現出你自性的佛性來,就像「玉不琢,不成器」一樣,你這塊璞玉不雕琢,你現不出一塊玉,所以還要進行修行。

那麼真正走入修行,第二種叫「名字即佛」,名字即佛就是說我們還是凡夫,但是有名無實,修行功夫不得力,這是大部分學佛同學的狀態,沒有功夫。功夫體現在煩惱輕、智慧長;體現在能夠看得破、放得下;體現在能夠隨緣自在;體現在我們開始能夠真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體現在我們貪瞋癡慢疑這些自私自利,這些五欲六塵都能夠一點點地放下,但是我們很難做到。前腳放下後腳又提起來,放下這樣又提起那樣,所以這些都使我們的功夫沒有顯現出來,這是有名無實。

第三種是「觀行即佛」,「觀」是止觀的意思、禪定的意思。這個時候功夫就得力,說明我們已經開始有定力,念佛已經念到通過念這句佛號,這就等於持「道共戒」,我們已經開始定力逐漸地凸顯出來,慢慢地功夫成片。你能夠進入「觀行即佛」就能夠進入凡聖同居土,因為功夫成片也分三輩九品,它也有很多種。功夫成片最低級的,我們是往生凡聖同居土的下輩下下品,最高級的是上輩上上品,它分上中下三輩,上中下三輩又各分三品,所以這裡有很多層次。我們連最低級的都沒有達到,沒有這種定力,佛號提不起來,所以往生還是需要付出很多辛苦的,要去努力修行。

第四種叫「相似即佛」。「相似即佛」,這個時候就很像佛了,他的起心動念沒有伏住,還有起心動念,還是在用阿賴耶、用第八識,但是他所有的身口意都跟佛相似,這是達到事一心不亂的地位,有定力,定功加深,但是智慧沒有顯現出來,往生是往生方便有餘土。

第五種是「分證即佛」,「分證即佛」是達到理一心不亂,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已經徹底地開悟,智慧顯現,往生的是實報莊嚴土。這個時候就是法身大士的位次,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十住、十行、十迴向,包括十地、等覺,都是在分證即佛這個位次裡面。

最後第六點是「究竟即佛」,已經無明習氣全部斷盡,就是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進入常寂光土。起心動念就著相了,我們平時是沒有法子不著相的。如果一切都不想又著空相,著了非法相,這個時候你在空相裡面修的這個定叫「四空定」,往生沒有出六道,是進非想非非想處天。

所以大家對這些教理要特別地清楚,有的人好像一天沒煩惱,什麼都沒想,其實他是著了空相。真正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的,清淨心現前的,他是對外面所有的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都很明白,人家一問什麼都知道,人家不問他不起心動念。但是這種看著好像沒煩惱的,實際上是無明遮蔽的,你問他什麼都不知道,這種是不對的。

所以凡夫離開念佛法門就沒得救,我們著阿彌陀佛的相可以往生,因為我們的心要有一個緣境,你不緣一樣東西它就空落落的,沒有地方下手處,所以我們就把這顆心安住在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上。安住在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上,它的最殊勝、最偉大、最不可思議的,就是因為這一句彌陀名號,含有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本願威神力。這句名號裡就有四十八大願,願願都是度眾生出離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你只要真肯信、真肯念,萬緣放下,就抓住這一句佛號,決定這一生能往生。

如果著相去往生的,是往生同居土和方便土,不著相往生的是實報土和寂光土,這些道理我們一定要清楚,因為如果不清楚的話,我們在修行的時候見解就容易出現問題。所以死心塌地地念這句阿彌陀佛佛號,你著相著阿彌陀佛的相,身子拜阿彌陀佛,憶念阿彌陀佛,口稱阿彌陀佛,每天都想阿彌陀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成就,這是屬於淨念相繼,總歸到一句佛號上。

我們的心是一顆很雜亂的心,確實無始劫來都是非常雜亂的,像印度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所說的:「有人不狂而心多散亂,志如獼猴,不能專住,是名亂心。復有劇務怱怱,心著眾事,則失心力,不堪受道。」說有人雖然好像沒有發狂很正常的人,但是心是很散的、很亂的,就跟那個珠子是散在地上的沒有穿起來。而平時它就像一個上躥下跳的獼猴,抓不住它,不能夠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即便你不念佛,你做其他的事情也很難專注,這個心叫「亂心」。更何況世間繁雜的事務特別多,你的這個亂心就攀著在眾多的事務上,慢慢你的心就沒有力量「不堪受道」,就不能夠接受這大道之法。

所以有人問:「亂心有何因緣?」什麼因緣產生的這個亂心?答曰:善心轉薄,隨逐不善」,「計念事務」,「種種馳散,是故心亂」。「復次,不得佛法中內樂,外求樂事,隨逐樂因,是故心亂」。什麼意思?說明我們的善心慢慢地轉薄了,心不善。所以為什麼念佛之前要讓我們修加行,淨業三福?你不孝養父母,不奉事師長,不慈心不殺,不修十善業,最基礎的人天福報你都沒有,你的善別說根了,不要說根,連一點善心都沒有,你就會隨逐所有的不善,貪著世間的事務,慢慢地這個心只會越來越亂。

同時你在佛法當中不能得到內樂,「內樂」就是指法喜。聽經沒有得到法喜,念佛沒得到法喜,行菩薩道沒有得到法喜,都是非常多的憂悲苦惱;反而覺得世間的那些事情很樂,逛商店、購物、跟朋友聊天、看電影,追求這些感官的物質上的這種刺激。那麼你追逐外面的這些所謂的樂因,慢慢地心就更亂。龍樹菩薩說的「亂心」,就是相當於「散心」,不是我們所要求達到的清淨心。

印光大師說:散心念佛是決定不能往生的,難得往生。因為悠悠散散難抵無始劫來所積累下來的罪業。就是我們無始劫來罪業太多了,如果這些罪業有體相的話,盡虛空遍法界都不能容納,不能夠放下這些罪業。即便你是活一百年,譬如說你有一百年的壽命,白天晚上二十四小時地念阿彌陀佛名號,十萬、十幾萬地念,每一聲阿彌陀佛名號都能滅你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但是就是這樣念下來,從你一出生到你活到一百歲,你所滅的罪都如爪上土,沒有滅的罪像大地土。所以只能是以非常堅固的信願,把這句名號堅定地持守住,這個時候才能見到我們清淨心的本體。

所以,清淨心對我們淨宗學人特別特別重要。像《無量壽經》的經題裡就說「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大乘、無量壽、莊嚴,這三種是果報。我們去極樂世界得到的是大乘,進入大乘,成為無量壽,整個這個國土、菩薩,依報、正報都無比的莊嚴。這個果是怎麼修來的?清淨、平等、覺就是因,你清淨心、平等心和覺悟的心,以這個因心就能夠得到大乘、無量壽、莊嚴的果報。這三句,清淨心、平等心和覺悟的心全在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裡。

所以真肯念佛,心慢慢它就清淨,猶如寶珠投於濁水,就有一顆摩尼寶珠,放到很污濁的水裡。這個寶珠是印度的一種寶珠,把這個珠一放到非常污濁的水裡,有點像淨水器的作用,這個水就不得不清,它就慢慢地清淨了。寶珠比喻阿彌陀佛名號,非常污濁的水比喻我們現在散亂的、妄念雜想的心。

很多同學也是在道場做義工,在紅塵當中行菩薩道,這個時候怎麼樣修清淨心?所謂六度萬行要一一如法,精進修行,不要有絲毫的芥蒂在心中。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我們要知道,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是指事上修。這五件事要統歸用般若波羅蜜,智慧來統攝它。

什麼智慧?就是全部要不著相。修布施,不著布施的相;修忍辱,不著忍辱的相;修持戒,不著持戒的相;修禪定,不著禪定的相;修精進,也不要著精進的相。你只要不著相,心中若無其事就這樣做,一切世間法,你所做的這些事情,無論是你做飯也好、掃地也好,你做任何一件行菩薩道的事情,事情來了,你就去做;事情過了,就放下,提得起,放得下。

事情來的時候,認認真真、努努力力地、盡心盡力地、盡善盡美地給它做好。你說我做事的時候念不了佛,沒關係,你就先全神貫注認真做,你就這麼做,你也能得三昧。像周利槃陀伽,佛陀時代的弟子,很笨,怎麼教都不行。佛就教他一句話:掃除心垢,掃地除淨。因為他天天掃地,你就念這句話「掃地、掃地,把心裡的污垢都除淨」,就這麼很簡單,最後他就證果了,這掃地三昧。

像六祖惠能大師到五祖大師那裡,五祖安排他到碓房去碓米,碓了八個月米,聽了幾句《金剛經》開示就大徹大悟,這碓米三昧。你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得三昧,三昧就是正定、正受,就是你把全神貫注的精力都放在這件事情上,給它做得特別好,心裡沒有任何雜想妄念。你就琢磨著,譬如炒菜,怎麼把菜炒好;掃地,怎麼把地掃好;洗衣服,怎麼把衣服洗好。你這個時候再一轉念去念佛,馬上你就能得念佛三昧。你掃地、做飯的時候心裡雜亂無章,琢磨著要念佛、要聽經;聽經的時候,又琢磨著我要去做飯、掃地,兩面心都是亂的。

雖然事上認認真真地做,但是心裡面是沒有這件事情的,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做的時候不要染;做後了,也不要去想、也不染;沒做的時候也不要想,都是就當下這一念。

所以真正修學大乘的同學,沒有一念是為自己,或者為我的小團體,念念當中都是為了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眾生。在為一切眾生服務的過程當中,把自私自利的心去掉。你有一絲一毫的自私自利的心,你就著了我相、著了人相,都是在造輪迴業,輪迴業是出不了六道輪迴的。

所以菩薩事業怎麼做?心裡面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你外面的境界是否清淨,不會障礙到你的心,你的心淨則國土淨,所以全在自己怎麼樣去看待。自己明白教理之後,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夠修清淨心,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自己不能夠把清淨心把握住,隨波逐流的話,慢慢地自己的道業就會退轉。

所以不管在哪裡,都要秉承一個這樣的原理原則,不離阿彌陀佛名號,護念自己的清淨心。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時,是非多。不必去多問事,心裡的事越少越好,少知事,少識人,認識的人越少越好。手機,沒有人來問,不去打擾。我不打擾別人,別人也不會打擾我,因果都是這樣。

有一些外面誹謗謠言,不必去理會,也不必去回應,你一句佛號就全部回覆了。跟同學之間、善友之間有什麼問題,意見、看法不和,也不必爭論,自己就去念佛。念著念著佛,拜著拜著佛,所有的這些都能化解,慢慢你的心就會無貪無瞋、無癡無惱、無垢無染、無怨無憂、無繫無縛、空靈自在,慢慢地回歸到我們純淨純善的本覺妙心。

大家也不要覺得這些很難做到,只要我們真肯做都能夠做得到。世間的事情,不管是什麼樣的事情,就是一句話:凡所有相,都是虛妄。失意的事來了,也能夠忍;歡喜的事來了,能夠給它看淡;什麼榮辱的事、怨恨的事、憂悲苦惱的事情都不要在意。唯一放在心上的就是極樂世界、就是阿彌陀佛,這是最重要的。如果自己的心成天在六道輪迴裡打轉,那阿彌陀佛現前,也沒有辦法把你接走。

所以世間的事情樣樣看得淡,不去計較、不去執著、不必在意,心心念念嚮往的都是這一生怎麼樣了生死、出三界,這是大事。我們明白了之後,就真正地開始起修,修的時候就是執持名號。有深信切願的人,一定是以清淨心向無量壽,就是用這顆清淨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是最重要的。


推薦閱讀:

六度萬行——回家的路!
詩是引領回家的路
女孩「娶」億萬富豪回家的四大絕招
男人下班回家後的15分鐘,已經決定了你的婚姻結局
有錢又專一的男人會娶什麼樣的女人回家?

TAG:成就 | 標準 | 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