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漢字的沿革
06-03
原標題:你知道嗎?簡體漢字並不是黨國發明的作者:宋勝利的專欄2016-02-18 04:11欄目:文化娛樂標籤:社會文學文化生活作者:江南樵夫網友:樵夫老師,我想問您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困擾我多年。是誰發明的簡體字?我知道中國古代都是繁體字,那麼是誰發明規劃統一的簡體字?用簡體字的初衷是為了書寫便利嗎?我擔心簡體字用時間長了,我們的繁體字會被後代忘記嗎?我聽很多人說每個字都是一個咒,有好的咒也有壞的咒,康熙字典就有每個字的吉凶,起名學也是很看重每個字所散發的能量。還有說凡是用簡體字的地區都過不好貧窮落後愚昧無知,用繁體字的地區都很發達民主過的很好。樵夫老師您怎麼看?樵夫:少年時讀周谷成先生的《中國通史》,在上古傳說部分中就有「倉頡造字,儀狄造酒」的記載。倉頡和儀狄都是黃帝時代的人,一個是黃帝的大臣一個是黃帝的女兒。就算按照五四以來中國人自己的臆想,黃帝時代離現在也有至少五千多年久遠了。但是科學家從考古證據研究得出的比較可信的結論卻是中國文字(還不是漢字)最早出現於公元前1250年左右的商朝武丁時期,是甲骨文,離現在只有三千多年。甲骨文(刻在獸骨和龜板上的文字)、金文(刻在金屬器具上的文字)在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演變成篆書,而在戰國末年尤其是在秦朝統一天下之後實施「車同軌,書同文」的大規模文化改革時,篆書演變成了隸書,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發展史的一個飛躍,它標誌著漢字雛形的形成。後來東漢出現了楷書,大興於魏晉,長流於後世,這種文字便正式定型,因為發韌於漢代,所以稱之為漢字。應該說秦始皇對漢字的形成功不可沒,篆書向隸書的飛躍幾乎是瞬間完成的。那位(或一批)改革篆書將其迅速演變成隸書的不知名的人實在太偉大了。前幾天看甲骨文列表,我驚佩於古人在文字改格上的鬼斧神工,改造與繼承被演繹的天衣無縫。從甲骨文開始經過數千年多次演變的中國文字,居然至今神形不廢。比如甲骨文的「匕」字有幾種寫法,其中兩種是一左一右對稱的象形符號,把兩個向右的「匕」字湊在一起就是「比」,一左一右兩種另外寫法的「匕」湊在一起就是「北」;寶蓋頭的甲骨文寫法是「介字」下面兩豎外移接到人字筆畫上;「百」字就更加一目了然,幾乎和現代漢字一個形象,只是下面是一個雞蛋,裡面一條橫線上有一個三角形,象一幅美麗的桂林山水畫……如前所述,現代中國字因為是在漢朝定型的所以又叫漢字。漢字因為主要是象形文字,所以讀寫都不方便。有些人說漢字其實也有形聲字具備發音的功能,這樣說有點牽強,因為它的發音功能並不發達,畢竟沒有字母化文字那樣系統化。十七世紀初,有一個法國傳教士叫金尼格萊來的到了中國,他漢學造詣很深。他1626年寫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資》的書,他在書中首次準確使用拉丁字母標註了漢字的讀音。後來,金尼格萊在中國學者韓雲、王征等人的幫助下,在利瑪竇等漢語注音的《西字奇蹟》基礎上,編寫了中國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彙。1955年—1957年中國文字改革時被原文字改革委員會確立為後來的漢語注音國際標準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就是以此為基礎制定的。因為漢字存在讀寫都很麻煩的缺點,所以韓國和日本都先後對漢字進行了改革。除了生造新字,它們還各自創立了雖然仍是方塊字但卻可以拼音的字母文字。儘管如此,在正式場合漢字仍然是日、韓重要的文字表達形式,尤其是日本。簡化漢字的呼聲五四時期就有了,而簡化漢字的行動其實兩千多年來中國人從來就沒有間斷過。一九四九年後大陸政府推動進行了兩次簡化漢字的文字改革運動。第一次是在1955年——1957年進行的,簡化字列表中的那些簡化字基本上都收自於約定俗成的前人案例,並不是後人生造出來的。應該說第一次漢字的簡體化改革是科學的、成功的,它延續了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書、隸書、楷書演變過程中「形神不廢」規律的傳統,所以並沒有造成什麼文化傳承上的斷層。但1976年10月公布的第二次簡化漢字列表就不同了,它八百多個簡化字基本上都來源於被文革耽誤了文化的那代「工農兵學商」們天馬行空的書寫習慣,體現的不是科學精神而是當時文化大革命階級鬥爭的政治要求。我當時讀小學,跟著報紙學過,現在看起來,很多簡化字就是流行的錯別字,簡化漢字其實就是將錯別字扶正,就是遷就那一代被文革耽誤了學習的國人,是對漢字錯別字的將錯就錯。這種簡化字對漢字文化傳統的割裂破壞幾乎是顛覆性的。所以第二次簡化字試行到一九八六年就被廢止了。實際上人民日報和其他重要報紙真正使用第二次簡化字一共不到兩年。1955——1957年第一次正式推行的簡體字大多數古代就有,顏元孫的《干祿字書》、劉復和李家瑞的《宋元以來俗字譜》(1930年)、錢玄同的《簡體字譜》(1935年)等都有記載,簡化字在從前被稱為「俗字」。這裡百度了一個有關第一次簡體字改革簡體字列表的簡化字來源組成資料,貼在下面可供參考:「《簡化字總表》第一表350個字、第二表132個字,共482個字。有人考察其中388個字的來源,發現漢代和以前出現的有111個字(佔28.61%),三國到唐代出現的有55個字(佔14.17%),唐代和以前的合計有166個字(佔42.78%),宋代到清代出現的有175個字(佔45.1%),清代和以前的合計有341個字(佔87.88%),民國時期出現的有46個字(佔11.86%),民國和以前的合計有387個字(佔99.74%),1949年以後出現的僅有1個字(佔0.26%)。書法家和群眾創造並使用了不少簡體字,因此說簡體不好看不符合事實。書法家寫的簡體字就非常好看。例如:楷書字帖:唐代虞世南(?—638年)書《孔子廟堂碑》中有:狀、彌、將、於、來、隨、爾、涌、麥、繼。褚遂良(?—658年)書《雁塔聖教序》中有:蓋、彌、凈、篋、綱、隨。草書是簡體字的重要來源。漢代史游《急就章》中有:時、東、陳、孫、檢、帳、項、樓、來、夾、頰、俠、篋、貝、學、見、為、偽、長、張、隨、狀、問、覺、樂、犢、讀、斷、變、鄲。據明拓肅府本《淳化閣帖》,晉代王羲之(303年—361年)帖中有:東、豈、試、為、緬、臨、終、張、時、將、見、當、孫、揚、實、爾、鯉、魚、與、詔、長、樂、陳、來、誠、絕、顧、災、寬、飲、謝、楊、學、萬、發、問、悵、頤、視。王獻之帖中有:嘗、臨、謂、諸、當、問、頓、許、爾、聞、彌、將、來、終、纏、絕、隨、門、與、豈、勞、腎、為、湯、悵、時、經、傳、寫、孫、覺、陳、見、莖、順、東、險、會、詣、請。行書字帖中見到王羲之用過:於、將、隨、終、豈、誰、維、俠、綿、絳、結、給、糧、紡、謂、語、為、數、謝、敗、喪、蓋、紙、書。唐朝歐陽詢(557年—641年)用過:來、閏、餘、問、蓋、維、臨、終、隨、隱、將、俠、榮、門、閑、牆、糧、顧、紙、紛、綏、紜、間、喪、辭、結、數、狀。唐朝虞世南(?—638年)用過:來、問、禮、絕、維。宋朝蘇軾(1037年—1101年)用過下列簡體字:顧、蓋、來、墮、於、飢、誤、斂、將、請、絕、萬、爾、賈、聞、禱、須、闕、計、時、誠、誇、納、記、訴、糾、與、訪、誰、長、詩、語、餘、緣、彌、紀、閑、終、謂、閏、債、狀、謁、見、間、挾、維、問、談、嘯、傳、東、寬、當、閏、絕、須、數、挾、細、鸞。元朝趙孟頫用過下列簡體字(1254年—1332年):來、給、諸、憚、質、喪、將、門、壺、設、請、絕、違。明朝董其昌用過的簡體字(1555年—1636年):記、為、將、納、緝、於、萬、證、蓋、蕭、顧、樓、賦、長、與、謂、覽、盡、時、諸、譜、傳。清朝鄭板橋用過下列簡體字(1693年—1765年):問、覺、盡、夢、詩、來、綢、繆、濰、為、兩、現、畫、聞、壯、劍、紅、飯、賈、見、語、狀、膽、爾、閱、詞、緩、繼、應、給、證、寬、訊、說、請、違、麥、隨、時、課、該、調、結、約、對、詳、訴、賢、險、賦、蔣、學、勁。一部分簡體字還是老百姓創造的。敦煌出土文獻中的俗字有:愛、絆、筆、纏、塵、蟲、床、純、辭、斷、墮、爾、蓋、個、顧、掛、國、號、飢、跡、繼、夾、莢、頰、堅、檢、將、絳、經、頸、來、賚、禮、憐、糧、亂、脈、門、彌、鳴、紐、憑、棲、齊、啟、棄、慳、牆、愜、篋、輕、師、隨、萬、聞、問、無、狹、俠、賢、挾、興、煙、癢、異、隱、與、語、岳、災、沾、眾、囑、裝、庄、壯、狀。簡體字中一部分是古本字,一部分是書法家造的,一部分是群眾造的,都是我國的文化遺產。長期以來,簡體字、繁體正字與異體字事實上並行。簡化實際上是以簡體字取代繁體字的正體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簡化是根據「述而不作」的精神選定簡體字。本來許多字的簡體和繁體都在使用,簡體字人們天天接觸,基本上已經約定俗成,與繁體多有形體上的聯繫,並不難學。因此,採用簡體字不會造成文化斷層,根本談不上割斷歷史。」以上摘錄文章的主要觀點我基本上贊同。我認為,第一次簡化漢字因為是符合科學原則的,所以並不會割裂文化。而第二次簡化漢字因為嚴重背離語言發展規律,對文化傳承的傷害很大,所以是失敗的。綜上所述,我們發現簡體字形成的動力的確是為了方便書寫,一個明顯的事實就是古代行書、草書作品和民間書札對簡化漢字的貢獻都很大。至於對漢字結構本身的玄學聯想,我認為,雖然漢字的演變的確始終遵循著一個「形變神不變」的規律,但大多數以字說玄的故事都是牽強附會的,有些似是而非的案例也基本上都是通玄之人以字說事而已。就好比同一個卦象不同的人有千般解釋一樣。斷卦的準確與否除對卦理的理解程度是否精深之外,重要的還是取決於斷卦者與卦象之間是否有心靈的溝通,這一原理也適用於測字。所以,科學的簡體字是歷史文化約定俗成的,不是黨國或什麼其他人一拍腦門就發明的,不會造成文化傳統的喪失。另外,您說「使用簡化字的地方都落後貧窮,使用繁體字的地方都發達富裕」,這的確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象。但這種現象只是一種巧合,並不是因為使用漢字的繁簡形式差異所造成的。半個多世紀以來,由於政治鬥爭的原因,漢語世界被人為隔離成了幾塊。使用簡化字的大陸因為沒有平等、自由和民主所以落後且貧窮;使用繁體字的香港、台灣甚至新加坡、日本和韓國則因為已經沒有了禁錮和壓迫所以發達而富裕,因此它們的貧與富只和所生活的制度有關而和所使用漢字的簡繁形式風馬牛不相及。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漢語&日語:結緣漢字的技術分析
※150個一寫就錯的漢字,你都寫對了么?
※「杉」這個字如何讀?
※「杉」這個字能如何讀?
TAG:漢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