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代吏制官職

古代吏制官職

天子:古代君子的稱號。古人以為君權為上天所授,故稱治民之君為天之驕子,即天子。

皇帝:封建君主制國家元首名稱之一,秦王嬴政,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兼采帝號,稱為皇帝。

三公:古代掌管軍、政、監察的最高職官。周代有三公,一說為司馬、司徒、司空;一稱太師、太傅、太保。秦、西漢時期則以丞相(相國)、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東漢則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稱三公。

爵:爵位、爵號,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5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為大司馬。宋代定位最高一級武官。

太師:西周置太師,晉、楚太師皆為輔弼國君的官。後為重臣榮譽官銜,並無職事。令周代有時稱樂官為太師。

太保:官名。西周始置輔弼皇帝之文官。

衙內:官名,唐代稱警衛官為衙內,五代及宋朝初期,指藩鎮的親衛官牙(牙通「衙」)內都指揮使、衙內都虞候等,因多以官府子弟充任,故後稱官府子弟為衙內。

大夫:官名,君王之下設置卿、大夫、士三級。殷周時有大夫、鄉大夫、遂大夫、朝大夫、冢大夫等;春秋時,晉有公族大夫;秦漢有御史大夫、諫議大夫、光祿大夫、太中大夫等。至明清廢止此稱。另外宋代稱醫館為dài夫,因此現在北方地區沿稱醫生為「大夫」。

司馬:官名,一般為軍事官員。西周始設司馬,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官。漢武帝太尉為大司馬,後世則為兵部尚書的別稱,侍郎為少司馬。另自漢始,大將軍下設司馬之職;魏、晉至宋,司馬為軍府之官;唐為郡的佐官;明、清稱府同知為司馬。

六部:封建社會中央行政機構各部的合稱。六部即吏部、戶部(隋代稱為民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隋唐始設,六部屬尚書省,其長官為六部尚書,副職為六部侍郎,歷代沿置。元代六部改屬中書省。朱元璋廢宰相,將六部直屬皇帝。清末廢六部。

提轄:宋代州、郡多置武職提轄兵甲,簡稱提轄。

通判:宋初在各州、府始置,與州、府長官公理政務,職位略低,卻可監察州、府各級官吏,「監州」。明清兩代較宋代要略輕,清代稱為「州判」。

尚書郎:東漢官制,取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書台,在皇帝左右協理朝政初入台為守尚書郎中,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為侍郎。魏晉之後,尚書台各曹長官通稱尚書郎。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相當於丞相秘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的副職。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之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


推薦閱讀:

古代為什麼有攻城門這個概念,古代的整座城市都是由圍牆圈起來的嗎?
古代農民起義領袖近一半不是農民
古代有賣書的地方么,或者說古代書籍如何流通?
什麼!原來古代不是十二生肖,而是三十六生肖?
古代少女鎖在深閨里的「狂歡派對」

TAG:古代 | 官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