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聲音審美是音樂的第一審美
文:蘇立華
編輯/校對:蘇鑠然
審美是人的一種本能,可以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幻覺方面表現出來。審美存在個體差異,同時也存在審美級別的差異。
睜開眼睛,我們能夠發現美醜;打開聽覺,我們可以辨別出各種悅耳和不悅耳的聲音;伸出鼻子,我們能辨別出各種喜歡和不喜歡的氣味;用我們的肌膚去碰觸不同的東西,我們能感受到各種愉悅和不愉悅的感覺;展開我們的想像力,我們可以幻聽、幻視、幻覺到各種人與物、氣味和不同感覺。這就是人最原始的和最本能的審美,從生理審美到精神和思想審美。
因為出生與成長的環境不一樣、生活經歷不一樣,每個人最終形成的審美會有很大的個體差異,這種個體差異造就了繽紛多彩的人類世界。
人的審美,除了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外,同一個人的審美也是永遠在不停地變化的。但是,無論如何變,基本的審美和審美的規律是不變的。那麼,就音樂而言,何為音樂的第一審美?這裡我們不要把簡單的認識理論和學術化,可以不上升到音樂美學學術高度去談。先讓我們從基本認識出發來談音樂的審美。
我認為,音樂的第一審美是對聲音的審美。也就是,當你要去感受和認識音樂時,首先你要學會感受和認識聲音。音樂是聲音和時間(速度)的藝術,對聲音和時間(速度)不敏感,是不可能很好地欣賞音樂的。
如果我們把聲音僅分為樂音(有規律振動或按照固定頻率振動的聲音)和噪音(無振動規律或沒有固定頻率振動的聲音)兩種,那麼,樂音也應該分為兩種:有表現力的樂音和無表現力的樂音,這是由聲音的個性(音色、音質、強弱、長短)所決定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講話的聲音(音色、音質、語速等)都不一樣,人們自然都能辨別,任何一個聽力正常的人都能記憶和辨別不同人的聲音,這就是人本能對聲音的辨別能力和對樂音的審美。人說話的聲音是最原始和最本真的樂音。音樂里的任何聲音,只要是表現了人聲特性的聲音都會引起人類聆聽者的注意。如果人類樂音體系中的聲音特性是豬叫、驢叫、鴨子叫,那麼這種聲音是不會被人類作為樂音來接受的,因為它不符合人類對聲音的原始審美。
人類似乎正在喪失自己本能的審美,人們在創作、演奏和演唱音樂的過程中正逐漸喪失聲音審美意識,音樂審美成了脫離聲音審美的音樂審美。也許是人類社會活動的擴大,對人類原始審美(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人為地破壞,造成審美從泛濫發展到喪失。就音樂而言,在今天,作曲領域裡已經不存在樂音與噪音的區別,一切聽得見的聲音,甚至是無聲的都成為樂音體系中的聲音元素。人類的樂音體系從原先的一個美麗花園變成了一個有聲無音、有音無樂的「音樂」世界。
對聲音審美的喪失最終將導致我們對音樂審美的喪失。也許會有那麼一天,人類會喪失對色彩的辨認和對音的辨認,看得見物體,辨不出色彩;聽得見聲而辨不出音。
當今的歌唱家和演奏家,很多都用相同的聲音去演唱或演奏不相同的音樂,人人都發出相同和相似的聲音去表現不同的音樂。當所有人都用一種聲音去表現不同的音樂或用沒有表現力的聲音去表現有表現力的音樂,那麼,音樂就毫無疑問會變得乏味不堪。
音樂家一直以來在苦苦探索音樂的表現力,但又忽視聲音的表現力。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再也不能辨別出如海菲茲與米沙·埃爾曼那種迥然不同而又同樣迷人的琴聲。
一個歌唱家或一個演奏家,如果沒有從小就有意識地培養對聲音的審美,是不可能有聲音審美意識的,沒有聲音審美意識,自然就會對聲音的表現麻木,這樣的歌唱家或演奏家不可能用任何音樂去打動人。
對聲音的審美是音樂活動中的第一審美。沒有對聲音的審美,就休談對音樂的審美。有的人說自己是樂盲,那是因為他(她)首先是音盲。只要是對聲音敏感和對聲音有審美的人,絕對都有一雙聆聽音樂的好耳朵。聲不等於音,音不等於樂。只有聞其聲能識其音,才能識音賞樂。這好比,知識、文化、思想三者之間的關係,知識不等於文化,文化不等於思想。知識是我們對世界和對自己的了解和認識,文化是我們用所掌握的知識所塑造出的新自我,思想是將文化變成一種可以去獲取新的知識和影響他人的東西。
歌唱也罷,演奏也罷,技術也罷,藝術也罷,最終玩的是對聲音、時間和力度的審美。
聽聽以下的演奏,你可以聽到音樂、看到畫面、聞到氣味。他們的演奏中,聲音的變化如此豐富、速度的變化如此鮮活、力度的變化如此有觸摸感。閉眼聽去,音從聲中呼之欲出,樂在音中自然流淌。
《夢幻曲》作曲:舒曼
鋼琴演奏:霍洛維茨
《降G大調即興曲》(作品90之3)作曲:舒伯特
鋼琴演奏:Olga Yegunova
《A大調第十三鋼琴奏鳴曲》(作品664)作曲:舒伯特
鋼琴演奏:賈然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samsumusic
【蘇立華聊音樂】
推薦閱讀:
※十條笑話:老王給媳婦打電話,卻傳來一個男人的聲音
※大師的聲音:梁湘潤之淵海隨筆
※周杰倫加盟好聲音酬勞或超二千萬
※如何在Unity中使用Fmod Studio?
※4分鐘顯著提高你聲音的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