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你太極拳為什麼會傷膝蓋及如何預防的方法(道家秘傳大披露)
我一直都說太極拳是個好玩意兒,她對人無怨無悔,不貪不欠,給人以喜樂,與人以健康。終其一生也是沒有盡頭的。真的是人們最好的生命伴侶。但這些得需要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得練得對。練不對就會出現膝關節疼痛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還很普遍,也很嚴重。這個問題有沒有辦法解決呢?有!在我們李派太極的道家養生文化當中對此就積累了一系列的非常嚴謹的認識。下面,經過我師鄭昭明先生的允許,我就深入淺出的用現代語言開示給大家。希望古法對眾生有益。內容若好,還請關注並轉發。謝謝!
01
首先來了解一下我們膝的生理結構
我們在練習太極拳的時候,下肢在承擔體重的前提下還要有各種姿勢的屈伸,滾動。在這個過程中,膝蓋處是我們人體最薄弱、而要求又是最高的關節,這就使得它比髖關節和踝關節更為脆弱了。
所以,只有先對膝關節有了充分的認識才能談及怎麼在練拳當中避免膝蓋的運動不違背其生理特徵,以及在受傷後如何的進行科學有效的調整修養。在膝關節的上下方分別有以下幾個重要的骨結構:上肢的股骨,下肢的脛骨和腓骨,以及關節部位的髕骨和關節軟骨。
在股骨與脛骨關節間隙內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填充物叫半月板,是一種呈月牙狀的纖維軟骨。因為有兩個而又分別被稱之為內側半月板和外側半月板。這個部位在練拳不當的時候最易受傷。傷了就很不容易好!除此之外,膝關節處的疼痛還有前膝蓋疼(又叫髕股關節疼)、髕腱炎、滑囊炎等。
02
傷膝的原因
由上大致可知,我們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當中出現的膝蓋疼痛並不僅僅是一個部位所致。所以,一定要區別對待,理清病症,找到形成結果的原因才能談及預防和治療。那麼,練習太極拳造成傷膝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一,習練之前膝的熱身不合理。
我沒事的時候去公園,廣場看到好多好多的太極拳愛好者們練前壓腿,抻腰,搖胯。卻獨獨對膝關節活動的不夠充分(即使活動也不得法,膝的熱身在古老的道家太極拳當中是有專門的一套內容的)。
二,習練之中膝的運動不合理。
很多人為了練拳好看,模仿別人練的好看。姿勢就下降的很低。這就給膝關節造成了很大的負擔。在這個基礎上如果膝蓋再轉來扭去的,結果可想而知。另外,很多人不能夠清晰辯證的看待問題——你的年齡下的生理狀態是否和年輕人一樣要硬性的向下低架練拳?而最坑爹的是,許多許多教太極拳的人根本就無視這個,不懂得因人制宜,量體裁衣,這也導致了很多人膝蓋出現了問題。
三,習練之後不懂得養膝。
因為在練拳的過程當中,人體的姿勢是根據拳的式子要求而呈現下降趨勢的。那麼,在練拳結束後就得通過合理的養護進行一個人體恢復常態高度的過渡,緩衝。這就好像跑完之後要通過小跑,緩跑再慢走來實現生理曲線的平穩回落。
其實,從練拳前的熱身,以及練拳中掌握的適度,再到練拳後的養護本就應該是一個人體生理運動曲線從低向高,再從高向低,呈波浪式弧形曲線的變化。整個過程仍然是要環環相扣,處處都體現太極的那個圓的。只有圓形才能讓一系列的動作銜接的順暢。古代雖然沒有科學的術語概念,但是經過一代代人用自己的身體做為實驗室所總結出來的方法在今天看來卻是完全科學的。這也是我們常講的學太極拳要有傳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在。
03
如何預防(練前,中,後)
一,練之前活膝。
縱膝:兩腿並步直立,兩手叉腰,大指向後。一腿放鬆屈膝承重,另一腿屈膝提起後做蹬踏自行車狀向前,向下,向後輕柔勻緩的落腳再提起屈膝。以四、六或八次為一組,這在道家太極的古法里稱之為轉轆轤。然後方向相反再逆向以四、六或八次為一組。之後換腿,要領要求相同。
揉膝:兩腿並步直立,自然屈身屈膝下蹲,同時兩手勞宮(掌心)置於兩個膝蓋處並自然充分的包裹住。這在道家太極的古法里叫做火里種蓮。對膝部韌帶炎症頗有好處。然後,將兩個膝蓋隨著一屈一伸做輕柔勻緩的橫圓轉動,左右正反圈各做四、六或八次運動。
跪膝:兩腿並步直立,兩手叉腰,大指向後。然後輕柔勻緩屈的通過松腰落胯使得膝關節向前下屈頂到極致後順勢前跳一下,步伐的高度,遠度宜小不宜大,以免震動頭部神經和膝關節。做四、六或八次停止。
二,練之中縱膝。
太極練理不練力。松腰、落胯、屈膝這當然是必須要做到的。但也沒有必要幅度做的很大。什麼都是適合自己的就好,夠用最好。我們大部分人都知道太極講究無過不及。無論是練太極還是做人做事,適中是最佳的理想狀態。那麼,練習的過程當中身體的動靜開合為什麼就不如此呢?所以,真的不是姿勢越低越好。
那麼,這個適度以什麼為衡量標準?就是以自己是否感覺到吃力,緊張,氣息粗重為準。後者在道家太極的古法里也叫做氣口兒。練太極能掌握好氣口兒就能實現內外相合了!可惜現代的太極拳發展把老祖宗的東西都丟的差不多了!
另外,在拳譜里有一句非常經典,但是卻很少有人宣傳和去重視的四個字:縱之在膝。這個縱不是縱越,縱跳之意。而是說得縱向的縱。在上面說到的高度適中的基礎上再做到這個,那麼練習太極拳是絕對不會傷膝的。可以說百分之百不會。
怎麼做呢?你就記住,無論是什麼式子,第一,你的承重腿的膝尖一定要和你的腳尖方向保持一致;第二,你的承重腿的小腿一定要和地面保持垂直。
這麼做的科學性在於,和腳尖保持一個方向,就不會出現膝關節的內扣和外掰,如此就避免了膝關節形成的單側承重壓力所造成內或外側半月板的損傷。小腿的垂直則可以通過小腿骨的粗壯有力做為體重的支撐。這樣就減免了膝蓋的過多承重。
還有,盡量減免運動過程中,下肢在極大承重下的翻滾扭轉,以及在這種運動下的發力!我們保守的說,不是這樣練就絕對不對。而是很多很多人很難在這樣的運動條件下保持合理性,從而就無法避免出現傷膝的問題。這麼練極為容易造成膝關節損傷三聯症。可以參考下圖!
三,練之後養膝。
收式起身並步,眼平頭正,下頜微收,頭頂項領。猶如將身體好似一件衣服似的掛了起來。然後兩手再從身體兩側輕柔勻緩的提起至頭頂兩側,開始走正反兩個太極圈,各七或九次為依止。練前的次數為偶數,偶屬陰。合人體初動的性質狀態。練後的次數為奇數,奇屬陽。合人體動畢的性質狀態。這都是我師繼承李(瑞東)派太極的古傳道家法門對我的傳授。希望結緣的眾生能夠善以待之,珍而視之!此法古稱:太極摶氣。
完畢恢復正身直立。然後重心移於右腿,左腳提起向左前斜方自然邁出。兩手握成空拳狀再通過向左側的轉身下俯而用兩拳好似擺錘一樣敲打大腿的外側。敲至腳踝處繞踝再經左腿的內側向上敲到腹部為止收腿。另一側腿動作順序相同。然後,左右腿平行分開,俯身用兩拳先從大腿正面敲打至踝處繞踝,兩臂交叉敲打兩腿內側直至小腹處為止收腿。最後,在並步的情況下,兩手大食中三指捏成勾狀,用三指的指肚肉處從印堂開始沿著任脈捻動,左右手交換總共三次完畢。
以上即為預防之古法。次序清晰,原理清楚,希望秘法的公示能夠給有緣之人一個好的身體!希望古法對眾生有益。每一天的原創編寫真的不易!內容若好,還請關注並轉發。對您的善舉再次的表示感謝!
推薦閱讀:
※現代人的生活如何能受益於《莊子》?
※一段被掩飾拋棄的歷史《泰景亨策》121
※《相術》精義,道家收徒之秘術。
※對於《莊子》的解讀,南懷瑾先生的《莊子諵嘩》好嗎,是過於通俗易懂了嗎?
※有什麼道教飾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