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但不是「看管」孩子寫作業

一位家長陪娃寫作業到五年級,

然後心梗住院了,還做了兩個支架。

你可能關心兩個核心問題:

1.孩子不好好寫作業,我怎能不生氣?

2.我到底該不該陪孩子寫作業?

1

自戀憤怒

從心理學上講,你和孩子本來是兩個人。你是你,他是他,他的作業寫不好,你為什麼會生氣呢?你會說,他是我的孩子啊,我能看著他不好嗎,我要為他負責!

完全正確!會出現這種想法是因為,他是你的孩子,你在心理上跟他是一體的,所以他不好了就是你也不好了,他的作業寫的不好你會怒不可遏。

表面上是因為你要為他負責,但更深層的原因是——你覺得自己也不好,你覺得他作為你的孩子,連這點作業都寫不好,讓你非常羞恥,覺得自己也很無能。

而羞恥是人類幾乎最不能接受的一種情緒,所以你就會生氣,用憤怒來防禦(掩蓋)羞恥,因為你不能接受孩子(更深層說是自己)這麼無能。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這是一種自戀憤怒,也是很正常的一種現象。

此外,孩子沒有你不行,有了你的陪伴,依然學不好,你有什麼用呢?你受不了這種自戀受挫,於是憤怒就爆發了。

但之後你會覺得,雖然不滿於自己如此失態,但好歹他還是寫完了作業,少了些錯,自己還是有點用的,你的自戀憤怒得到了一些平復,於是第二天你繼續邊陪邊崩潰。。。

2

焦慮

你還擔心,如果你不陪,他就更寫不好作業,而作業寫不好,就會被老師批評、學習成績下降、考不上好中學、上不了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

你越想越可怕,再想下去,似乎這次作業寫不好,孩子這一輩子就完了……

所以,你當然責任重大、責無旁貸要督促孩子把作業寫好!但是,如果理性地思考,幾次作業沒寫好,真的會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嗎?這是你自己的焦慮在作祟,跟孩子的作業不是對等關係。

而為什麼你會比別人更加焦慮、潛意識地認為一件小事就能導致極其可怕的後果呢?

可能有很多種原因,比如你對自己的人生其實並不滿意,而孩子是唯一你可以寄希望來改變不滿意的人生的「工具」;

比如你曾經有過的一些創傷,比如你的心理狀態本來也沒有發育好、容易在各種極端之間擺盪,也可能你只是被鋪天蓋地的孩子之間的競爭壓倒了……

但是請記住,一個事情可能導致多種結果,一次寫不好作業也可能有好的結果(比如恰到好處的挫折和培養自覺性)。心理學鼓勵大家雙面的看問題。

3

孩子是什麼感受?

先設想下面這個場景:

如果你的領導讓你寫一份報告,然後就一動不動的坐在你旁邊看著你寫報告,不僅如此,還寫錯一個字就罵你一頓,你這報告能寫快嗎?能寫好嗎?

你是不是一直在心裡嘀咕,領導怎麼還不走啊,這樣寫會不會又被罵,我為什麼要寫這該死的報告!

你把幾乎所有精力和能量都放在了領導的反應上,哪還有精力去寫報告啊?!孩子也一樣,甚至更敏感。

你看著他寫作業,就向他傳遞了一種「他不行」的信念,而他不管是出於認同還是反抗,都會踐行這個信念。

孩子也是一個人,他有自己的情感和自尊,他也是自戀的,你天天像看犯人一樣看著他,他稍一犯錯就招致打罵,你想想他是什麼感覺?他會覺得「你看不起我,你認為我不行。」

這時候他的反應一般有三種:

1.反正我也不行了,愛怎樣怎樣,破罐子破摔。

2.你覺得我不行,你行?我就不聽你的,就不好好寫,我戰勝了你,你崩潰了,我贏了。

3.就像剛才舉的領導坐你旁邊的例子,他光在那焦慮了,根本沒心思寫作業。

當然,這些大部分也都發生在孩子潛意識裡,他意識層面可能只能體會到一些厭煩、害怕、反抗的感覺。

4陪伴,但不要看管

到底要不要陪孩子寫作業?答案是——陪伴,但不要看管。

「陪伴」和「看管」的區別是什麼?

陪伴,是給孩子提供一種溫暖的、共情的、抱持性的環境,是「我會一直在你身邊,當你需要的時候,你可以隨時得到我的幫助,但你不需要的時候,我絕不會干擾你」。

看管,就像看著犯人一樣,是「你要按我說的去做,你不可以違抗我的命令,也不可以犯錯誤,否則我就會給你嚴厲的懲罰」。

一個是抱持,一個是控制。現在所謂的陪孩子寫作業,其實是看管,而不是陪伴。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家長怎麼做才能更好地陪伴和抱持呢?

就像孩子剛學走路的時候一樣,你給他提供保護,但絕不會完全防止他摔倒。因為,摔倒是不可避免的。

你要做的是不讓他摔成骨折或腦震蕩,但你會允許他摔倒,並且讓他知道摔倒並不可怕,培養他摔倒後還願意爬起來繼續走的意願、和能夠爬起來繼續走的能力。在學習上也是一樣:

首先,要保護和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這就涉及到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的問題。學習是能獲得成就感的,本身是很有樂趣的一件事情。但如果天天有人強制孩子,孩子可能就喪失了原來的興趣。

如果你天天逼著他學習,他就會覺得學習是為你學的,作業是為你寫的,當你不逼他的時候,他自然不願寫,而他原來對學習的本身的興趣也因為你的逼迫和強制而消失了。

其次,樹立榜樣。孩子總會認同你的人格,在很多重要的方面會跟你很像,所以你怎麼做比你怎麼說更重要。

如果你天天一副焦慮的樣子看著他寫作業,似乎你的價值都體現在了看管他寫作業上面,你沒有了獨立的價值,他會承繼你這種人格特質,從根本上認為他是不行的,他的作業是不可能寫好的,值得焦慮的。

所以,你要完善自己的人格,平心靜氣,舉重若輕,他寫作業,你看書。你這麼大年紀都還在學習,而且學習的這麼快樂,他會試著看看他是否也能從學習中獲得快樂。

第三,找到自己獨立的價值。家長之所以對孩子那麼緊張,其實還是把自己的價值放在了孩子身上(在心理學上叫投射性認同)。

孩子背負了家長的價值,則同時也背負了家長的壓力和焦慮,這對一個幼小的孩子而言,是遠遠超過他的負荷能力的。所以,很多時候他的不寫作業或寫不好作業的表現,是因為他承載了太多負荷,他要卸下這些負荷。

不好好寫作業,就是他反抗你投給他的價值和壓力的一種方式。你收回自己的價值,做自己的事,孩子就可以更好的做他自己,也沒有了那麼多要反抗和卸下的壓力。

第四,不要用你的「特權」貶低和羞辱孩子。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你可以看書,但不要打遊戲,不要做著他想做而不能做的事,表現你作為成年人的特權;不要讓他覺得他是那麼的卑微和弱小。

他會想「憑什麼?憑什麼你能玩我不能玩?」這會激起他的反抗,他會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與你的平等而抗拒寫作業。

第五,為孩子提供溫暖共情的環境,讓孩子知道他在你心裡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孩子寫作業總拖延,一會兒玩筆,一會兒抓腿,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吃東西,你不能上來就劈頭蓋臉罵一頓「你怎麼又不好好寫作業!」

你可以這樣說「媽媽發現你今天好像不愛寫作業,能告訴媽媽是什麼原因嗎?」只要你足夠願意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願意與他一起分享和承擔,他會願意告訴你的。

先共情他的情緒,再討論困擾他的事該怎麼處理,然後再討論作業的事。這樣,孩子就會覺得在你心裡,最重要的是他,而不是作業。解決了他的問題,他自然就能寫作業了。

第六,不要怕孩子犯錯。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適度的挫折是可以促進孩子心理成長的。舉個栗子,他不寫作業的直接後果是被老師責罰,這個後果你應該讓他自己承擔,而不是替他承擔。

在共情地詢問清楚原因之後,告訴他不寫作業會有哪些後果,如果他願意接受(這時可能他並不真的清楚後果),那他可以不寫,第二天被老師責罰的後果由自己承擔。

但這跟你沒有提示他是不同的,因為你跟他談過,所以他至少有心理準備,這個挫折就不會那麼大。當然在他放學回來後,你還要就這件事跟他談一談。

「那如果他以後也就是不寫呢?他寧願被責罰也不寫呢?」從人本主義講,沒有人是甘願後進的,沒有一個孩子是甘願墮落的,如果他表現出這種態度,則你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去了解他的內心世界,然後再對症下藥。

記住,家長要做的是培養孩子不怕犯錯、犯錯後還願意繼續前行的意願以及能力。這種人格品質,遠比多做對幾道題重要多了!

第七,規則也是必需的。提供抱持性環境,是不是意味著對孩子可以放任不管呢?當然不是!就像孩子剛學走路時一樣,必要的規則也是對他的保護。

對於學齡期兒童來說,已經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如果完全由你制定規則,他會體驗為對他的控制和對他自主性的剝奪,會激起他潛意識的反抗。

為了表明他是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你的附屬物,他可能就會通過抗拒寫作業的方式來表達。而對於他參與一起制定的規則,他會更願意遵守。

制定規則的同時,也要制定違反規則的懲罰,但是懲罰不要太大,規則也不能太死板,否則則可能出現第一點說的動機外化的現象,降低了他遵守規則的內在動力。

本文作者:孫倩,法學碩士,律師,心理諮詢師,一個在陽光下漫步的深思者。

推薦閱讀:

窮人應不應該生小孩?
為什麼小孩兒喜歡尖叫?
孩子不合群您如何看待這件事?
正面管教如何學:當工具學,不如不學 (以日常慣例表為例)
孩子不喜歡吃飯怎麼辦?

TAG:孩子 | 寫作 | 作業 | 陪伴 | 寫作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