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能成功學》A部分

潛能成功學

前 言

安東尼·羅賓(ANTHONY ROBBOINS),26 歲時還是一個窮困不堪的小夥子,這位198 公分的大個兒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但自從他學習了有關人類潛能的知識後,便立志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他用了幾年時間,潛心研究了全世界最成功的人激發潛能獲得成功的方法,從而生活境遇大為改變。

安東尼·羅賓不但成為一位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而且成為美國最成功的心理勵志專家、全球頂尖潛能成功學權威。他在海邊的一座城堡中,建立了羅賓潛能成功研究機構,開設教育課程,向全社會講授開發潛能之道。

羅賓先後出版過三本卓有影響的、轟動全美的潛能成功學暢銷書《激發心靈潛能》(UNLIMITED POWER)、《喚醒心中的巨人》(AWAKEN THE GIANTWITHIN)和《一分鐘巨人》(NOTES FROM A FRIEND)。這三本書告訴人們,如何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改變親朋同事間的關係和自己的價值觀,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解決內心的衝突和矛盾。羅賓的著作,從一個新的角度,指導人們從自身的潛力著眼,開採自我的金礦,從自己的心靈、觀念和日常行為中尋求成功的途徑。

他的著作已經被翻譯成11 種語言,行銷全世界,並屢屢位於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他的著作成為追求成功者的必讀物。

羅賓的照片在美國著名的刊物《生活雜誌》、《時代週刊》、《新聞週刊》以及眾多的雜誌上刊登過。他的電視節目「個人潛能時間」在美國同類節目中,每年都是最成功的。

羅賓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使他成為一位頂尖的成功學顧問和諮詢專家,他幫助了世界各地許多團體和數百萬人走上成功之路。美國陸軍、運通公司、IBM、ATT 以及美國職業球隊都受到過他的恩澤。甚至美國總統、世界首富級企業總裁也請教過他。他在世界各地巡迴研討班上受到了像教皇和大牌明星一樣的狂熱歡迎。

據稱,成千上萬的受訓者聽過課後,對自己有脫胎換骨的新感覺。他曾在很短的時間內,用熟練的手法調整了兩位學員的心理,一個人很愛吃比薩餅變成了一見比薩就想吐,另一位人極度憎恨妹妹變成了一見妹妹就想擁抱。

羅賓的著作和訓練課程,超越了舊有的和以往所用過的技巧和方法。美國哈佛商學院院長麥克亞瑟(MacArthur)說:「哈佛商學院的學生更應瞭解「潛能成功學」,羅賓的著作應是學生必修課外的一門必修課。」NBA 紐約尼克隊教練派特·瑞雷(Put Riley)說:「冠軍永遠是屬於保持巔峰狀態的人,羅賓是各行各業巔峰戰士的終極教練。」著名演員阿諾德·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gger)說:「這是人人必備的生活指南。作者的溫馨與熱情鼓舞讀者真正掌握自己的生活。」羅賓的理論對於工商業人士尤其具有指導意義,他的商業潛能學說是在走訪和研究了許多年薪超過30 萬美元的工商界成功人士後建立的,他的課程中設有模仿成功工商人士的技巧和方法的內容,其中講述了大量成功者的例子,讓受訓者仿效,從而達到完美的經營效果。

羅賓一再強調他的著作的受益人主要是企業和組織機構中的領導人、業務代表、高級主管、中小企業的經營者、專業經理人、醫藥界和律師界的專業人士、保險業和傳銷業推銷員、公司的服務人員、老師、學生和父母親以及各行各業想成功的人士。

本書作者多年來系統研究羅賓的潛能學說,將他的著作和錄影帶的精髓提煉成四個部分的內容,輔助於大量潛能成功學理論與案例,系統全面地對羅賓潛能成功學進行闡述。

羅賓告訴我們,人的潛能猶如一座待開發的金礦,蘊藏無窮,價值無比,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潛能金礦。同時,羅賓也告訴了我們開發這座金礦的方法。

當人類把觸角伸展到外界的一切領域並「掠奪殆盡」後,人們開始了對自己的開發。「潛能成功學」作為這種開發的最重要成果,為人們提供了激發和利用潛能的眾多途徑和方法,並被歐美科學界應用推廣到各種實際工作的領域中。「潛能成功學」已成為風靡全球的一門顯學。

現在是我們擁抱這個開發金礦的點金之術的時候了。本書中有大量神奇的故事,更有眾多令人驚異的理論。

讀者朋友:你要知道自己就是一位潛能無限的天才;你更要開發自己的天才;你更要瞭解怎樣開發這種天才。本書作者在書中的一切努力,就是幫助天才們成為真正的天才。

作者謹識

第一部 潛能無限

任何一個大腦健康的人與一個偉大科學家之間,並沒有不可跨越的鴻溝,他們的差別只是用腦程度與方式的不同,而這個鴻溝不但可以填平,甚至可以超越,因為從理論上講,人腦的潛能幾乎是無窮無盡的

第一章 巨大的潛能

人的潛能猶如一座待開發的金礦,蘊藏無窮,價值無比,而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座潛能金礦。但是,由於沒有進行各種潛能訓練,每個人的潛能從沒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並非大多數人命裏註定不能成為「愛因斯坦」,只要發揮了足夠的潛能,任何一個平凡的人都可以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都可以成為一個新的「愛因斯坦」。

第一節 人人都有巨大的潛能

一 大自然賜給每個人以巨大的潛能

對於人類所擁有的無限潛能,世界頂尖潛能大師安東尼·羅賓曾講過這樣幾段小故事:一位已被醫生確定為殘疾的美國人,名叫梅爾龍,靠輪椅代步已十二年。

他的身體原本很健康,十九歲那年,他赴越南打仗,被流彈打傷了背部的下半截,被送回美國醫治,經過治療,他雖然逐漸康復,卻沒法行走了。

他整天坐輪椅,覺得此生已經完結,有時就借酒消愁。有一天,他從酒館出來,照常坐輪椅回家,卻碰上三個劫匪,動手搶他的錢包。他拚命吶喊拚命抵抗,卻觸怒了劫匪,他們竟然放火燒他的輪椅。輪椅突然著火,梅爾龍忘記了自己是殘疾,他拚命逃走,竟然一口氣跑完了一條街。事後,梅爾龍說:「如果當時我不逃走,就必然被燒傷,甚至被燒死。我忘了一切,一躍而起,拚命逃跑,及至停下腳步,才發覺自己能夠走動。」現在,梅爾龍已在奧馬哈城找到一份職業,他已身體健康,與常人一樣走動。

另一則故事是這樣,有兩位年屆70 歲的老太太,一位認為到了這個年紀可算是人生的盡頭,於是便開始料理後事;另一位卻認為一個人能做什麼事不在於年齡的大小,而在於怎麼個想法。於是,她在70 歲高齡之際開始學習登山。隨後的25 年裏一直冒險攀登高山,其中幾座還是世界上有名的。就在後來她還以95 歲高齡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了攀登此山的最高年齡紀錄。她就是著名的胡達·克魯斯老太太。

第三個故事是:一位農夫在穀倉前面注視著一輛輕型卡車快速地開過他的土地。他14 歲的兒子正開著這輛車,由於年紀還小,他還不夠資格考駕駛執照,但是他對汽車很著迷——似乎已經能夠操縱一輛車子,因此農夫就准許他在農場裏開這客貨兩用車,但是不準上外面的路。

但是突然間,農夫眼看著汽車翻到水溝裏去,他大為驚慌,急忙跑到出事地點。他看到溝裏有水,而他的兒子被壓在車子下面,躺在那裏,只有頭的一部分露出水面。

這位元農夫並不很高大,根據報紙上所說,他有170 公分高,70 公斤重。

但是他毫不猶豫地跳進水溝,把雙手伸到車下,把車子抬了起來,足以讓另一位跑來援助的工人把那失去知覺的孩子從下面拽出來。

當地的醫生很快趕來了,給男孩檢查一遍,只有一點皮肉傷,需要治療,其他毫無損傷。

這個時候,農夫卻開始覺得奇怪了起來,剛才他去抬車子的時候根本沒有停下來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抬得動,由於好奇,他就再試一次,結果根本就動不了那輛車子。醫生說這是奇跡,他解釋說身體機能對緊急狀況產生反應時,腎上腺就大量分泌出激素,傳到整個身體,產生出額外的能量。這就是他可提出來的唯一解釋。

要分泌出那麼多腎上腺激素,首先當然體內得產生那麼多腺體。如果自身沒有,任何危急都不足以使其分泌出來。由此可見,一個人通常都存有極大的潛在體力。這一類的事還告訴我們另一項更重要的事實,農夫在危急情況下產生一種超常的力量,並不僅是肉體反應,它還涉及到心智的精神的力量。當他看到自己的兒子可能要淹死的時候,他的心智反應是要去救兒子,一心只要把壓著兒子的卡車抬起來,而再也沒有其他的想法。可以說是精神上的腎上腺引發出潛在的力量。而如果情況需要更大的體力,心智狀態,就可以產生出更大的力量即潛能。(而在平常,那個農夫頂多只能舉起1/10的重量)這是關於人類巨大的潛能的幾個真實例子,狗急能夠跳牆,人急能夠爆發潛能。安東尼·羅賓指出,人在絕境或遇險的時候,往往會發揮出不尋常的能力。人沒有退路,就會產生一股「爆發力」(這個農夫抬起汽車就屬於「爆發力」),這種爆發力即潛能。人的潛能是多方面的:體能、智慧、宗教經驗、情緒反應等等。然而,由於情境上的限制,人只發揮了其1/10 的潛能。

潛能是人類最大而又開發得最少的寶藏!無數事實和許多專家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潛能還沒有開發出來。美國學者詹姆斯根據其研究成果說:普通人只開發了他蘊藏能力的1/10,與應當取得的成就相比較,我們不過是半醒著的。我們只利用了我們身心資源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科學家發現,人類貯存在腦內的能力大得驚人,人平常只發揮了極小部分的大腦功能。要是人類能夠發揮一大半的大腦功能,那麼可以輕易地學會40 種語言、背誦整本百科全書,拿12 個博士學位。這種描述相當合理,一點也不誇張。

愛迪生小時候曾被學校教師認為愚笨而失去了在正規學校受教育的機會。可是,他在母親的幫助下,經過獨特的心腦潛能的開發,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發明大王,一生完成2000 多種發明創造。他在留聲機、電燈、電話、有聲電影等許多項目上進行了開創性的發明,從根本上改善了人類生活的品質。這是人的潛能得到較好開發的一個典型。

世界頂尖潛能大師安東尼·羅賓告訴我們,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開發了人的無窮無盡的潛能。只要你抱著積極心態去開發你的潛能,你就會有用不完的能量,你的能力就會越用越強。相反,如果你抱著消極心態,不去開發自己的潛能,那你只有歎息命運不公,並且越消極越無能!每一個人的內部都有相當大的潛能。愛迪生曾經說:「如果我們做出所有我們能做的事情,我們毫無疑問地會使我們自己大吃一驚。」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提出一個相當科學的問題:「你一生有沒有使自己驚奇過?」你有沒有聽過一隻鷹自以為是雞的寓言?寓言說,一天,一個喜歡冒險的男孩爬到父親養雞場附近的一座山上去,發現了一個鷹巢。他從巢裏拿了一隻鷹蛋,帶回養雞場,把鷹蛋和雞蛋混在一起,讓一隻母雞來孵。孵出來的小雞群裏有了一隻小鷹。小雞和小鷹一起長大,因而不知道自己除了是小雞外還會是什麼。起初它很滿足,過著和雞一樣的生活。

但是當它逐漸長大的時候,它心裡就有一種奇特不安的感覺。它不時想:「我一定不只是一隻雞!」只是它一直沒有採取什麼行動。直到有一天,一隻了不起的老鷹翱翔在養雞場的上空,小鷹感覺到自己的雙翼有一股奇特的新力量,感覺胸膛的心正猛烈地跳著。它抬頭看著老鷹的時候,一種想法出現在心中:「養雞場不是我呆的地方。我要飛上青天,棲息在山岩之上。」它從來沒有飛過,但是它的內心裡有著力量和天性。它展開了雙翅,飛到一座矮山頂上。極為興奮之下,它再飛到更高的山頂上,最後沖上了青天,到了高山的頂峰,它發現了偉大的自己。

當然會有人說:「那不過是個很好的寓言而已。我既非雞,也非鷹。我只是一個人,而且是一個平凡的人。因此,我從來沒有期望過自己能做出什麼了不起的事來。」或許這正是問題的所在——你從來沒有期望過自己能夠做出什麼了不起的事來。這是實情,而且這是嚴重的事實,那就是我們只把自己釘在我們自我期望的範圍以內。

但是人體內確實具有比表現出來的更多的才氣,更多的能力,更有效的機能。對此,安東尼·羅賓舉了下面的例子:這是一則極富戲劇性的事,說的是戰爭期間一名海軍水兵的事。這位腦筋清楚、思路條理分明的人使得身邊的人無不感到驚奇,毫無疑問,他在危機中表現出來的能力也使他自己驚奇不已。

現在我們來說這段故事。在二戰期間,一艘美國驅逐艦停泊在某國的港灣,那天晚上萬里無雲,明月高照,一片寧靜。一名士兵照例巡視全艦,突然停步站立不動,他看到一個烏黑的大東西在不遠的水上浮動著。他驚駭地看出那是一枚觸發水雷,可能是從一處雷區脫離出來的,正隨著退潮慢慢向著艦身中央漂來。

他抓起艦內通訊電話機,通知了值日官。而值日官馬上快步跑來。他們也很快地通知了艦長,並且發出全艦戒備訊號,全艦立時動員了起來。

官兵都愕然地注視著那枚慢慢漂近的水雷,大家都瞭解眼前的狀況,災難即將來臨。

軍官立刻提出各種辦法。他們該起錨走嗎?不行,沒有足夠時間;發動引擎使水雷漂離開?不行,因為螺旋槳轉動只會使水雷更快地漂向艦身;以槍炮引發水雷?也不行,因為那枚水雷太接近艦裡面的彈藥庫。那麼該怎麼辦呢?放下一支小艇,用一支長桿把水雷攜走?這也不行。因為那是一枚觸發水雷,同時也沒有時間去拆下水雷的雷管。悲劇似乎是沒有辦法避免了。

突然,一名水兵想出了比所有軍官所能想的更好的辦法。「把消防水管拿來。」他大喊著。大家立刻明白這個辦法有道理。他們向艇和水雷之間的海面噴水,製造一條水流,把水雷帶向遠方,然後再用艦炮引炸了水雷。

這位水兵真是了不起。他當然不凡——但是他卻只是個凡人,不過他卻具有在危機狀況下冷靜而正確思考的能力。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內部都有這種天賦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創造的潛能。

安東尼·羅賓認為,不論有什麼樣的困難或危機影響到你的狀況,只要你認為你行,你就能夠處理和解決這些困難或危機。對你的能力抱著肯定的想法就能發揮出你的潛能,並且因而產生有效的行動。

二 潛能是無窮無盡的

世界頂尖潛能大師安東尼·羅賓在心靈革命的課程中,為了證明人類的巨大的潛能曾做過下面的實驗:那是一種赤足從火上走過的課程,在整堂課裏,所有的學員必須得面對火紅熾熱的木炭所鋪成的「火路」,然後大膽而勇敢地赤足走過。對於沒有那種過火經驗的人而言,那是極為駭人的場面,有的人會哭,有的人會叫,也有的人腿軟,更有人發抖,甚至有人會哀求免去這種「考驗」,不過最終所有的學員還是得走過這條路,因為沒有經歷過這場考驗的人,就無法在隨後的課程中得到最大的效果。

對此,安東尼·羅賓說:「我們當中很少有人有過赤足過火的經驗,但卻有不少人見過他人赤足過火的場面,特別是在寺廟的拜火祭典中。當我們看見過火之人平安走過火堆之後,總以為是神明在庇佑那些人,或是有人預先在火堆中做了手腳,殊不知過火行為只要在妥善安排而不是使詐的情況下,人人都能平安走過。」根據美國一些科學家對過火過程的觀察與測試,發現不需要用跑,只要步行的速度夠快,便不容易灼傷腳底。因為每當腳掌在接觸火炭的瞬間,便會立即釋放出汗水,形成一層絕緣體,在那層汗膜尚未蒸發前提起腳掌,汗水便會吸收先前的熱量而化為蒸氣消逝,因而使腳掌絲毫不受傷。

由於大多數人不瞭解人體的神奇機能,以無知來接觸那些自己視為可怕的遭遇,便容易陷入畏縮不前的狀態中。就算是真的無知吧,當那些研討會的學員在咬緊牙關平安走過火堆後,他們整個觀念會有很大的改變,因為原先認為必然做不到的事,竟然輕易可以實現,且於己毫髮無損。原來「任何的限制,都是從自己的內心開始的」。

多年來,人人都知道要用不到4 分鐘的時間跑完一英里的路程是不可能的。生理學刊物上刊登的文章也證明,人類的體力無法達到這個極限。但是,羅傑·貝尼斯特卻於1954 年打破了四分鐘的記錄。誰也沒想到,不到兩年,又有10 位運動員打破了這項記錄。

這其實就證明了一個道理,人類的潛能能夠一個突破接著一個突破。客觀地說,到目前為止,人們對潛能的認識還很膚淺。但上面這個例子卻說明一個簡單的道理,所謂的極限是可以突破的,人類的潛能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是無限的。

這個實驗證明了一個道理:人的潛能猶如一座待開發的金礦,蘊藏量無窮,價值無比,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座潛能金礦。

安東尼·羅賓總結道,大自然賜給每個人以巨大的潛能,但由於沒有進行各種智力訓練,每個人的潛能從沒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並非大多數人命裏註定不能成為愛因斯坦式的人物,任何一個平凡的人都可以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人人都是天才,至少天才身上的東西都可以在普通人身上找到萌芽。對此,安東尼·羅賓又舉了愛因斯坦的例子。

愛因斯坦是舉世公認的20 世紀科學巨匠。

他死後,對他的大腦進行了科學研究。結果表明,他的大腦無論是體積、重量,構造或細胞組織,與同齡的其他任何人一樣,沒有區別。

這充分說明,愛因斯坦成功的「秘訣」並不在於他的大腦與眾不同,用他生前自己的話說,在於超越平常人的勤奮和努力以及為科學事業忘我犧牲的精神。

世上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而在每個人的身上也都蘊藏著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有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著我們去喚醒它,而這個巨人即潛能。上天絕不會虧待任何一個人,上天會給我們每個人無窮無盡的機會去充分發揮所長。只要我們能將潛能發揮得當,我們也能成為愛因斯坦,也能成為愛迪生。無論別人對我們評價如何,無論我們年紀有多大,無論我們面前有多大阻力,只要我們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潛能,我們就能有所成就。事實上,世界本來屬於我們,我們只要抹去身上的灰塵,無限的潛能就會像原子反應堆裏的原子那樣充分發揮出來,我們就一定會有所作為,創造奇跡。

第二節 別壓抑你的潛能

一 不要畫地自限

安東尼·羅賓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許多年前,重量級拳王吉姆在例行訓練途中看見一個漁夫正將魚一條條地往上拉。但吉姆注意到,那漁夫總是將大魚放回去,只留下小魚。吉姆好奇地上前問那個漁夫為什麼只留下小魚,放回大魚。漁夫答道:「老天,我真不願這麼做,但我實在別無選擇,因為我只有一個小鍋子。」在你大笑之前,羅賓提醒你,他實際是在講你呢!許多時候當我們想到一個大的主意時,往往會告訴自己:「天啊!可別來個這麼大的!我只有一個小鍋子呢!」我們更常常自我安慰道:「更何況如果是一個好主意,別人早該想到了。就請賜給我一個小的吧!不要逼我走出舒適的小圈子,不要逼我流汗。」安東尼·羅賓指出: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面臨許多害怕做不到的時刻,因而畫地自限,使無限的潛能只化為有限的成就。

下面這個例子是關於這個道理的典型故事(兩個推銷員的故事)。有兩個人,一個人一年到頭挨家挨戶推銷產品,最後掙了兩萬元;另一個人花了一年時間設計並發動了一次技術改革,這一舉動,使公司獲利兩千萬元。倆人所花時間相等,可是第一個人總是擔心銀行的貸款,另一個人很快得到提升,同時拿到一筆數目相同的資金。

究其原因是兩個人的努力程度不同,第一個人盲目地工作。他很勤奮,他很自覺,他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務,他滿足了他的上司,他在工作上保證了他的後半生。

而第一個人只是在消磨時光。

另一個人則是使用時間。一年中他在工作時不僅動手,而且動腦。他把工作既當成任務也當成機遇。他意識到自己有成功的希望並潛心去發展它。

他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集中精力去發展他所做好的一切。他觀察到在僅僅能幹與幹得十分成功之間沒有多大區別,並決定去彌補這種差異。當他遇到困難,他沒有詛咒,而是盡力解決;他尋找需求,力求給予滿足;他注意到任何辦公室裏所做的事情都多以語言交流為基礎——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他就開始學習掌握語言技巧;他發現事業上最有價值的能力莫過於在多數場合做出正確決定的能力,所以他就潛心研究決策法;他明白不管做任何事情,辦法都不只有一個,他會永遠銘記這一點。

他盡力讓別人需要自己,結果他成了必不可少的人。

第一個人並不因為缺乏努力拚搏精神而一直陷入困境——如果拼搏意味著咬緊牙關、緊鎖雙眉和願意苦幹的話,但他沒有成功,因為他接受了別人給予的工作的局限性。

同樣的惰性折磨著多數人,對於眼前的任務他們沒有遠慮。有人是因為不知如何應用自己具有的能力,有人儘管雄心勃勃,但對如何發揮這些能力卻只有一個模糊概念。

這與其說是沒有決心,倒不如說是缺乏想像力。對於採取哪些措施使他們感到迷惑,其結果是:他們常常對自己或對他人或對「制度」滿腹牢騷,對自己的潛能畫地自限,又因為不知如何消除這一影響而灰心喪氣。

成功者總是重複著兒童讀物《能幹的小引擎》中的主題:「我想我能,我想我能。」人們常常在自己生活的周圍築起界線,要麼他們就生活在別人強加給他們的局限裏。這些局限通常是家人朋友強加的,有些是自己強加的。他們同兄弟姐妹一起得到撫養,他們頭腦中可能已經留下哥哥或姐姐的陰影,他們穿的是現成的舊衣。也許他們的父母動不動就開口罵人,或者漠不關心,或者一生忙碌,無暇給予他們每個孩子所需要的慈愛、關心和鼓勵。結果,他們缺乏自信心,難以表達自己,也難以發揮自己的潛能。

對此,安東尼·羅賓指出,我們中有很多人給自己套上限制,我們在一生中不會超過父母,我們反應遲鈍,我們缺乏別人擁有的潛能和精力。那麼無疑我們就承認我們實現不了一些目標。

你可能一直認為你現在的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的,現實的一切不可超越,不管你持有此觀點的時間多長,你都是錯的。你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態度和習慣來改進自己的生活。我們中的許多人應更為成功,但我們在生活中失去很多,因為我們會安於現狀,這比我們能取得的一切少得多。

但是,首先必須意識到這一點,你必須見那個可能的你。

羅賓常常談起這個故事:有個乞丐每天都在街上坐著,他的對面是個藝術家的畫室。藝術家從窗口給乞丐畫了一幅肖像,有一天叫他去看這幅畫。

剛開始,乞丐沒認出是他自己。接著,他慢慢認出來了,他半信半疑地問:「那是我?那可能是我嗎?」「那是我所見到的那個人。」藝術家答道。

乞丐盯著畫看了好一會,然後說:「如果那是你見到的人,那麼,他就會是我。」靠呼口號就想保證我們能比現在好得多,這是辦不到的,這一點千真萬確。有不少故事描寫人們生活在自己的潛能之中,通過行動,他們踏上了平坦的大道。

二 年齡與潛能沒有直接的聯繫

你一定常聽人說,這是一個年輕人的世界。迅速流覽一下歷史,你會發覺這句話的確不差。舉例來說,林登伯格在25 歲時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直飛大西洋到巴黎的人;約翰·保羅鐘斯在22 歲時就當上海軍上校;拿破崙在23 歲以前就已經是炮兵隊隊長;愛倫坡18 歲時已經是舉世聞名的詩人;崔西·奧斯丁16 歲就贏得了美國網球公開賽的冠軍;亞歷山大大帝26 歲時征服了當時已知的世界;艾利·惠特尼28 歲時成功地改造了軋棉機。我們也常聽到5 歲的天才孩童解決了令大學教授迷惑的數學公式。在30 歲前完成不凡之舉的人實在是不可勝數。

這證明了我們的世界是屬於年輕人的世界。這句話對嗎?我們將證明這世界也屬於老年人,甚至中年人。事實上,這個世界是屬於「你」的世界,不論你年齡多大。

柯馬多爾一直到70 歲時才被世人公認為鐵路大王,他88 歲高齡時,還是當時鐵路界最活躍的人;蘇格拉底80 歲時開始學音樂;巴斯卡在60 歲時發現狂犬病醫療法;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也年逾50;伏爾泰、牛頓、斯賓塞,以及湯瑪士·傑佛遜都在80 歲之後到達智慧的巔峰。摩西祖母在90 歲後才獲得名望和成功;伽利略在73 歲時才發現月球每天、每月的盈虧..,這樣的例子不可勝數,而蒂爾達就是一個不服老的典型。

蒂爾達生長在田納西州東部的山區。她一直在只有一間教室的學校念書到八年級,結果因為當地沒有高中,她又念了一年八年級。後來她作了一所教會學校的廚子。就在那時,她決心要重回學校念書。當她去高中註冊時已經32 歲了——有丈夫、三個孩子、工作,以及一個家需要照顧——五年後她畢業了,後來又拿到一張大學文憑。

蒂爾達希望幫助山區的孩子,使他們不再遭遇自己過去的問題。她想為他們建立學校,但她沒有基金也沒有教室,因此蒂爾達自願免費在露天教書;接著她又為一個兒童發展中心籌募到經費,那個中心在有26%失業率的鎮上僱用了600名員工。當蒂爾達在華盛頓獲得「傑佛遜公共服務優異獎」時說:「每個人都有才能。如果我能做到,你也能。」人生的成就並非決定於你的遭遇如何,而是決定於你面對遭遇時的態度。

95 歲的海倫說:就算是拿不到文憑,她的高中生活依然是生命中非常美好的一頁。當年她和其他五個同學因為學校的緣故,一直沒有收到文憑。但是海倫最後還是領到了文憑。1983 年5 月,海倫太太,這位緬因州南湯瑪士頓城最老的居民,也是她那一屆高中唯一健在的畢業生,終於領到了文憑——一張遲了76 年的文憑。

一個人編織夢想,學習新知識,甚至改變生活型態都永遠不嫌太遲。

卡爾在64 歲時決定改行。他由原來非常成功的租車業轉行當顧問。他的目標是將他的服務賣給10 位元顧客,1983 年3 月時卡爾就達到這個目標了。

如今他發行了一份月報,輔導1200 位訂戶。他每年平均在全國各地的研討會演講一百次。卡爾目前已經75 歲了。

編織夢想,學習新知識,改變生活型態永遠不嫌遲。人們永遠可以編出各種理由——太老、太年輕,或者性別、年齡不對。開創生活雖然不是很容易,但卻能帶給你無窮的回報。你無法使時光停止,但是可以停止消極悲觀的思想,立即開始運用自己的潛能,你就能得到你所追尋的。

三 不要讓別人的評價左右你的潛能

安東尼·羅賓說得好,人類生來是為了成就事業,每個人的生命裏都有一顆偉大的種子。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你。你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有能力創造美好事物。

然而,如果你只聽到別人說你不夠資格,你多半會相信他們的話。如果別人不斷告訴你,要贏得大家的認可,你也一定會照著去做。如果別人每天告訴你,你是二等公民,你很可能會開始同意他的話。傳道士比爾在監獄傳福音時得知,有90%的犯人,他們的父母都經常告訴他們,不論他們如何努力,到頭來總會又回到監獄!湯姆·穆勒的一本書中提到一個叫愛米的年輕女孩,她在學校一直保持A 的成績。如果得到B,她的父母就會十分沮喪。愛米在寫給父母的一封信中說道:「如果我得不到A,我就是一個失敗的人。」這句話正是她書中的一部分。外在環境灌輸給我們的觀念,直接影響我們的行為。

佛蘭在1961 年加入了職業足球隊。專家給他的評價實在不怎麼令人興奮,但是他是唯一不相信外界評價的人。

那份評價報告說他「做總指揮身材嫌太小,雙腳動作太慢,而且太弱——無法承受處罰」。讀了這份專家報導後,你可能認為這位年輕人應該放棄競爭激烈的足球生涯,求取一份平穩的工作。

如果你讀了一份有關自己的如此報導,會作何感想呢?但佛蘭是位有決心的人。他不但成功地留在球隊,而且在短期內成為最佳球員。他不但成為第一控球手,還獲得最佳奪球手和最佳傳球手的美譽。

事實上,佛蘭不僅是美國足球聯賽中任期最長的一位控球手,他的傳球碼數更超過足球史上任何一位控球手。這位明尼蘇達州維京隊的佛蘭的確是美國足球史上了不起的球員。

安東尼·羅賓告訴我們,即使外界給你不好的評價,你也不要放棄自己。

畢竟你是唯一能夠決定如何開發自己潛能的人。

四 超越缺陷就能發揮潛能

芭芭拉·史翠珊是個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年輕時她不斷追求影視藝術上的成功,當時她希望有人能讓她上臺。但他們都拒絕了她,並強調地說道:「你,也想當明星?也不聽聽你那口音,再瞧瞧你那鼻子!」她怒衝衝地向他們說道:「你們會遺憾的!走著瞧,你們會遺憾的!」後來,事實證明他們判斷失誤,因為她成了當代最偉大的表演藝術家之一。

但這一切就因為她藐視自己的缺陷。你能超越你的缺陷嗎?佛蘭克林·羅斯福就能。

8 歲的佛蘭克林·羅斯福是一個脆弱膽小的男孩,臉上顯露著一種驚懼的表情。他呼吸就像喘氣一樣。如果被喊起來背誦,立即會雙腿發抖,嘴唇顫動不已,回答得含糊且不連貫,然後頹廢地坐下來,如果他有好看的面孔,也許就會好一點,但他卻是暴牙齒。

像他這樣的小孩,自我感覺一定很敏銳,迴避任何活動,不喜歡交朋友,成為一個隻知自憐的人!但佛蘭克林·羅斯福卻不是這樣。他雖然有些缺陷,但他從不自憐自愛,而相反,他相信自己,他有一種積極、奮發、樂觀、進取的心態,激發了他的奮發精神。

他的缺陷促使他更努力地去奮鬥,他不因為同伴對他的嘲笑便減低了勇氣,他喘氣的習慣變成一種堅定的嘶聲。他用堅強的意志,咬緊自己的牙床使嘴唇不顫動而克服他的懼怕。而他就是憑著這種奮鬥精神,憑著這種PMA(積極心態),而終於成為美國總統。

他不因自己的缺陷而氣餒,他甚至加以利用,變其為資本、變為扶梯而爬到成功的巔峰。在他的晚年,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他曾有嚴重的缺陷。美國人民都愛他,他成為美國第一個最得人心的總統,這種情況是以前未曾有過的。

他的成功是何等神奇、偉大。然而先天加在他身上的缺陷又是何等的嚴重,但他卻能毫不灰心地幹下去,直到成功的日子到來。

像他這樣的人,如果停止奮鬥而自甘墮落,則是相當自然而平常的事!但是他卻不這麼做。假使他極為注意身體的缺陷,或許他會花費許多時間去洗「溫泉」、「礦泉水」,服用「維他命」,並花時間航海旅行,坐在甲板的睡椅上,希望恢復自己的健康。

他不把自己當作嬰孩看待,而要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他看見別的強壯的孩子玩遊戲、游泳、騎馬,玩耍或進行其他一些激烈的活動,使自己變為最刻苦耐勞的典範。他看見別的孩子剛毅的態度對付困難,用以克服懼怕的情形時,他也就用一種探險的精神,去對付所遇到的可怕的環境。如此,他也覺得自己勇敢了。當他和別人在一起時,他覺得他喜歡他們,並不願意迴避他們。由於他對人感興趣,自卑的感覺便無從發生。他覺得當他用「快樂」這兩個字去接待別人時,就不覺得懼怕別人了。

在他未進大學之前,已由自己不斷的努力,有系統的運動和生活,將健康和精力恢復得很好了。他利用假期在亞利桑那追趕牛群;在洛磯山獵熊;在非洲打獅子,使自己變得強壯有力。有人會疑心這位西班牙戰爭中馬隊的領袖羅斯福的精力嗎?或是有人對於他的勇敢發生過疑問嗎?然而千真萬確,羅斯福便是那個曾經體弱膽怯的小孩。

羅斯福發揮潛能方式是何等的簡單,然而卻又是何等的有效!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實行的。

羅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在於他的努力奮鬥和自信自強。更重要的是他從不自憐自卑,他相信自己,不低估自己的潛能,正是他這種積極的心態激勵他去努力奮鬥,最後終於從不幸的環境中找到了發揮潛能的秘訣。推而廣之,不但缺陷可以超越,不利的環境同樣可以超越。

有一位住在佛州的快樂農夫,由於超越了不利環境,他甚至把一個毒檸檬做成了檸檬水。當他買下那片農場的時候,他覺得非常頹喪。那塊地壞得使他既不能種水果,也不能養豬,能生長的只有白楊樹及響尾蛇。然後他想到了一個好主意,要把他所有的變作一種資產——他要利用那些響尾蛇。他的做法使每一個人都很吃驚,因為他開始做響尾蛇肉罐頭。幾年後,人們發現每年來參觀他的響尾蛇農場的遊客差不多有兩萬人。他的生意做得非常大。由他養的響尾蛇所取出來的蛇毒,運送到各大藥廠去做蛇毒的血清;響尾蛇皮以很高的價錢賣出去做女人的鞋子和皮包;裝著響尾蛇肉的罐頭送到全世界各地的顧客手裏;為了紀念這位超越不利因素的農夫,這個村子後來改名為佛州響尾蛇村。

已故的威·波里索,也就是《十二個以人力勝天的人》一書的作者,他曾經這樣說過:「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把你的收入拿來算作資本。

任何一個傻子都會這樣做,但真正重要的事是要從你的損失裏去獲利。這就需要有才智才行,而這一點也正是一個聰明人和一個傻子的真正區別。」波里索說這段話的時候,剛在一次火車失事中摔斷了一條腿。還有一個斷掉兩條腿的人,他的名字叫班·符特生。記者是在喬治亞州大西洋城一家旅館的電梯裏碰到他的。在記者踏入電梯的時候,他們注意到這個看上去非常開心的人,他的兩條腿都斷了,坐在一張放在電梯角落裏的輪椅上。當電梯停在他要去的那一層樓時,他很開心地問記者是否可以往旁邊讓一下,讓他轉動他的椅子。「真對不起,」他說,「這樣麻煩您。」——他說話的時候臉上露出一種非常溫和的微笑。

「事情發生在1929 年,」他微笑地說,「我砍了一大堆胡桃樹的枝幹,準備做我的菜園裏豆子的撐架。我把那些胡桃木枝子裝在我的福特車上,開車回家,突然間,一根樹枝滑到車上,卡在引擎裏,恰好是在車子急轉彎的時候。車子沖出路外,把我撞在樹上。我的脊椎受了傷,兩條腿都麻痹了。

「出事的那年我才24 歲,從那以後就從來沒有走過一步路。」才24 歲就被判終身坐著輪椅過活。當問他怎麼能夠這樣勇敢地接受這個事實,他說:「我以前並不能這樣。」他說他當時充滿了憤恨和難過,抱怨他的命運,可是時間仍一年年地過去,他終於發現憤恨使他什麼也做不成,只能產生一種惡劣態度。「我終於瞭解到。」他說,「大家都對我很好,很有禮貌,所以我至少應該做到的是,對別人也很有禮貌。」有人問他,經過了這麼多年以後,他是否還覺得他所碰到的那一次意外是一次很可怕的不幸?他很快地說:「不會了,」他說,「我現在幾乎很慶倖有過那一次事情。」當他克服了當時的震驚和悔恨之後,就開始生活在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裡,他開始看書,對好的文學作品產生了喜愛,他說,在14 年裏,他至少念了1400 多本書,這些書為他帶來很新的境界,使他的生活比他以前所想到的更為豐富。

他開始聆聽很多好音樂,以前讓他覺得煩悶的偉大的交響曲,現在都能使他非常地感動。可是最大的改變是,他現在有時間去思考。「有生以來第一次,」他說:「我能讓自己仔細地看看這個世界,有了真正的價值觀念。

我開始瞭解,以往我所追求的事情,很大部分在實際上連一點價值也沒有。」看書的結果,使他對政治有了興趣。他研究公共問題,坐著他的輪椅去發表演說,由此認識了很多人,很多人也由此認識他。後來,班·符特生——仍然坐著他的輪椅——當上了喬治亞州政府的秘書長。

愈研究那些有成就者的事業,就愈加深刻地感覺到,他們之中有非常多的人之所以會發揮潛能獲得成功,是因為他們開始的時候有一些會阻礙他們發揮潛能的缺陷,促使他們加倍地努力而得到更多的報償。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說的:「我們的缺陷對我們有意外的幫助。」不錯,很可能密爾頓就是因為瞎了眼,才寫出這麼好的詩篇來,而貝多芬就是因為聾了,才作出這麼好的曲子。

海倫·凱勒之所以能有光輝的成就,也就是是因為她的瞎和聾。

如果柴可夫斯基不是那麼的痛苦——而且他那個悲劇性的婚姻幾乎使他瀕臨自殺的邊緣——如果他自己的生活不是那麼的悲慘,他也許永遠不能寫出那首不朽的《悲愴交響曲》。

如果陀思妥也夫斯基和托爾斯泰的生活不是那樣的曲折,他們可能也永遠寫不出那些不朽的小說。

哈瑞·艾默生·福斯狄克在他那本《洞視一切》的書中說,「斯堪的那維亞半島人有一句俗話,我們都可以拿來鼓勵自己,北風造成維京人。我們為什麼會覺得,有一個很有安全感而很舒服的生活,沒有任何困難,舒適與清閒,這些就能夠使人變成好人並且變得很快樂呢?正相反,那些可憐自己的人會繼續地可憐他們自己,即使舒舒服服躺在一個大墊子上的時候也不例外。在歷史上,一個人的性格和他的幸福,卻來自各地不同的環境;好的、壞的,各種不同的環境,只要他們肩負起他們個人的責任。

五 你認為你行,你就行

一個星期六的早晨,一個牧師正在為講道詞傷腦筋,他的太太出去買東西了,外面下著雨,小兒子又煩躁不安,無事可做。後來他隨手拿起一本舊雜誌,順手翻一翻,看到一張色彩鮮麗的巨幅圖畫,那是一張世界地圖。他於是把這一頁撕下來,把它撕成小片,丟到客廳地板上說:「強尼,你把它拼起來,我就給你兩毛五分錢。」牧師心想他至少會忙上半天,誰知不到十分鐘,他書房就響起了敲門聲,他兒子已經拼好了。牧師真是驚訝萬分,強尼居然這麼快就拼好了。每一片紙頭都整整齊齊地排在一起,整張地圖又恢復了原狀。

「兒子啊,怎麼這麼快就拼好啦?」牧師問。

「噢,」強尼說:「很簡單呀!這張地圖的背面有一個人的圖畫。我先把一張紙放在下面,把人的圖畫放在上面拼起來,再放一張紙在拼好的圖上面,然後翻過來就好了。我想,假使人拼得對,地圖也該拼得對才是。」牧師忍不住笑起來,給他一個兩毛五分的鎳幣。「你把明天講道的題也給了我了。」他說:「假使一個人是對的,他的世界也是對的。」這個故事意義非常深刻:如果你不滿意自己的環境,想力求改變,則首先應該改變自己。即如果你是對的,則你的世界也是對的。你認為你行,則你就能發揮潛能,你就能成功。換句話說,只要你有信念,你就能發揮出你的潛能。

安東尼·羅賓說得好,對潛能的強烈信念是世界上最強的力量之一。

12 歲的牧羊女貞德就相信自己能夠率領法國軍隊抵抗英國。她的信念如此強烈,17 歲時她到查理王子面前說明她的信念,查理王子被她說服了,給了她一套盔甲和一支軍隊。貞德領導法軍打敗了向來未嘗敗績的英軍。

讓我們再重複一遍,對潛能的強烈信念是世上最強的力量之一,不論情況多惡劣,障礙多難克服,你的信念都會告訴你,其中必有解決之道。你的盔甲可能是聽診器、打字機或是麥克風;你的寶劍可能是耐心、不自私或者永不懈怠的態度。

成功是由一群平凡的人以不平凡的決心達到的,但這並不簡單,有價值的成就通常都不容易取得。一位心理學家說,多數情緒低落,不能適應環境者,皆因對自己缺乏信心,沒有對潛能的產生強烈信念。

威伯福斯就是一位對潛能有著強烈信念的人。英國政治家威伯福斯厭惡自己矮小,名作家威斯韋爾有一次去聽威伯福斯演講,事後對人說:「我看他在臺上真是小不點兒,但是聽他演說,越說似乎人越大,到後來竟成了巨人。」這奇矮的人終生病弱。醫生叫他吸鴉片煙,以維持生命,歷時20 年,他卻有本領不增加每日吸食的劑量。他反對奴隸貿易,英國廢止奴隸貿易制度,多半是他的功勞。

歷史上最激勵人的成功事蹟,多半是身有缺陷或境遇困難,但仍勇往直前的人譜寫的。挪威著名小提琴家布林有一次在巴黎舉行演奏會,一曲未終,一根弦突然斷掉。他不動聲色,繼續用三根弦奏完全曲。事實上,這就是人生——只要你對潛能有強烈的信念,就能用其餘三根弦奏完人生。

第三節 相信「能」的人就會贏

「日復一日,我會在各方面幹得越來越好。」這是法國心理療法專家埃米爾·庫埃的名言。在本世紀二十年代的英國和美國,這句話被成千上萬的英國人反復叨念。

「日復一日,我會在各方面幹得越來越好。」當時,這是人們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人們在每天規定的時間內重複這句話,每當頭腦中閃現這一想法時也重複這句話。他們相信這樣做能夠增強頭腦意識、調動身體活力、為事業和生活的成功作準備。

這就是今天積極思維的早期雛型,曾經風行一時。

埃米爾·庫埃並非是第一個提出此觀點的人。在這一方面,他的前輩芸芸,多不勝數,其中一人名叫撒母耳·斯邁爾斯,他的著作《自助:對性格和行為的描述》在1895 年發表後,一時在英國成了人們喜讀的暢銷書。

1908 年,英國小說家兼戲劇家阿諾德·貝內特發表了《怎樣度過一天二十四小時》一書,接著,十幾本類似的書接二連三地出版,從不同的角度利用應用心理學向人們提供了幸福和成功。當傳教士諾曼·溫森特·皮爾發表了以宗教為基礎的說教自助書籍時,這一趨勢達到了高潮。

皮爾是紐約市馬布林聯合教會的名譽牧師,在本世紀40 年代,他用《積極思維的力量》一書傳播這一概念。不久,他的追隨者和仿效者陡然激增起來。

這位牧師的靈丹妙藥是精練的基督教義與大眾心理學的混合物,是《聖經》中的警世良言與簡單的自助精神結合的產物。可是,它被當作獲得成功的有效方法,它的有效絕對不是因為上帝的保證。熱心的人們每天都要把使徒保羅的話認真重複十遍:「耶穌基督使我堅強,通過他我能做成任何事情。」他們還被告誡:「遵循上帝成功的法則,你就永遠不會失敗。」

一 相信自己

人們一次次地滿懷熱情,夢想打破身處其中的陳規,但是他們遲遲沒有行動,不久,夢想消逝殆盡,計畫徹底失敗,他們再次陷入摸索之中,沒有取得明顯存在於潛能中的一切。

他們不停地下決心:「總有一天,我會做這做那..。」但遺憾的是,那一天總是不到來。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有道理,你說得對,但我怎樣才能相信自己呢?我要怎樣才能變得更好呢?」安東尼·羅賓告訴我們,開始就不要去想3.5 英里的長跑,不要想著當總裁,也不要想著去壟斷大市場。去解決近在眼前的挑戰,不要把眼光拋向最高的工作,而是拋向下一件事,要到一個遙遠的城市旅行,你得開始第一步。

所有巨大的成就都是很簡單的,觀看海鷗飛翔你會駕駛飛機;開一家自行車店,你會逐漸發展大規模汽車生產線;學習乘法表,你會開始發現相對論。

當然,「希望不等於結果」,這就是關鍵。你必須行動,你必須走出第一步。你必須靜坐下來與自己談一談。

「我想有多大的成功?」「我有決心讓自己去努力獲得這些成功嗎?「對我來說,那有可能嗎?」沉思一會,你便會意識到,一生中曾有很多次,在對某事感到沒有多大作為時你決定改變它們:成千上萬的人採取良好的生活方式來促進他們的健康,並一直堅持不斷。

成千上萬的人吃高膽固醇的食物,結果他們永遠減輕不了體重。

有人在吃中餐時不再要雙份馬丁尼酒,或者在週五晚上不再把整箱的啤酒扛回家。

還有人發誓對配偶更體貼或對家裏人考慮更周到,或者花更多時間同孩子呆在一塊,而且,他們都這樣做了。

其結果是:他們的生活有了改善。

這些將決心變為現實的例子證明了下決心改變自己並非少見,把決心實現出來也並非罕見。以前,也許我們沒有遵守自己的諾言,這沒關係。但問題的關鍵是:只要我們意識到我們應該改變我們生活中的某些方面,我們就會採取行動而且會達到目的。

對此,安東尼·羅賓又提起的就是海倫·凱勒的故事,她從小雙目失明,又聾又啞,她靠用手觸摸、用嘴嘗味、用鼻嗅聞,來熟悉周圍黑暗沉寂的世界。看起來那局限之大她簡直無可奈何。你怎麼去教一個聽不見的人?她不會說話,你怎麼知道她需要什麼?她既看不見又聽不見,可是她到底是怎樣知道你在哪兒的?海倫·凱勒在精神上不屈服於這種清冷生活。由於連詛咒和抱怨都不可能,她只好用身體的劇烈晃動對父母和周圍的人發脾氣,來說明她心灰意冷的心境。看來她命中註定要在與世隔絕的無聲世界裡絕望地度過一生。

可是,一個卓越非凡的年輕女子闖進了她的生活,此人可以看作生活中的強人,她就是安妮·沙利文。

海倫·凱勒的父母僱用了她,讓她來排除女兒的孤獨、撫平她的怒氣,因為這一切已讓他們心灰意冷、垂頭喪氣。安妮·沙利文完全意識到自己的困難,也意識到自己的任務幾乎毫無希望可言,可是她仍暗下決心去教這個孩子,讓她同自己無法到達的世界進行交流。這是同明顯不可能的事情進行的一場廝殺,其挫折和失望能讓最堅強的人氣餒、卻步,可是她卻默默忍受下來,而且數月一直如此。

她只是拒絕失敗。

突然有一天,當太多的失望令人灰心喪氣,而希望好象永遠不會降臨時,海倫發出了一聲表示理解的聲音,這一切都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她在作出第一個反應後,就像蓓蕾一樣開放了。

海倫·凱勒的潛能被心中的另一個信仰所挖掘而開始開發,她進展緩慢、飽受痛苦,有時停止不前,但她繼續努力,終於成為世界各國尊敬的作家、演說家和堅毅勇敢的光輝榜樣。她本可以輕易地成為被安慰者,去「詛咒上帝然後死去」,可是她卻有不同的選擇,她要戰勝自己的缺陷而不向它讓步屈服。

那麼,面對我們的相對微小的不利條件,我們也都能辦到。

二 如何才能相信自己

你怎樣才會相信你自己?先看看你的周圍,你所認識的那些成功者在基本技能方面完全不一樣嗎?或者是他們用自己僅有的能力做了更多的事?世界上雖然不乏出類拔萃之人,有的還是天才,但絕大多數卻是與你相似的人,他們只是所下決心更大,工作更加刻苦、或者對自己的責任和挑戰思考更多。

不要由於下列條件把你自己排除在外:因為你接受的教育僅僅是中學教育。我們可以用那些從沒有機會念大學的特別成功者的故事來寫成一本書。

因為你有成功的機遇但你卻讓它吹了。許多成功的人們當年奮鬥時也曾失敗,他們一直感激那一天,是失敗給他們打開了成功的大門,不然他們根本無法接近這些大門。

因為你長得不吸引人。現在活著的婦女有哪位外表比德蕾莎修女更不具吸引力但卻比她更受人尊敬?相信你自己,相信你的潛力,超過你的同事,超越你的理想,這些並非徒勞的信念。

但首先你必須能夠看見自己實施這些信念,你必須相信可能的你。對此,安東尼·羅賓講了下面的故事。

12 歲時,在一個細雨霏霏的星期天下午,美國學者查理斯在紙上糊塗亂畫,畫了一幅菲力貓,它是大家所喜歡的喜劇連環漫畫上的角色。把書拿給了父親。當時這樣做有點魯莽,因為每到星期天下午他就拿著一大堆閱讀材料和一袋無花果獨自躲到他們家所謂的客廳裏,關上門去忙他的事。他不喜歡有人打擾。

但這個星期天下午,他卻把報紙放到一邊,仔細地看著這幅畫。「棒極了,查克,這畫是你徒手畫的嗎?」「是的。」他認真打量著畫,點著頭表示讚賞,查理斯在一邊激動得全身發抖。父親幾乎從沒說過表揚的話,很少鼓勵他們五兄妹。他把畫還給查理斯,重新拿起他的報紙。「在繪畫上你很有天賦,堅持下去!」從那天起,查理斯看見什麼就畫什麼,把練習本都畫滿了,對老師所教的東西毫不在乎。

父親離家後,查理斯只有自己想辦法過日子,並時常給他寄去一些認為吸引他的素描畫並眼巴巴地等著他的回信。他很少寫信,但當他回信時,其中的任何錶揚都讓查理斯興奮幾個星期。

在經濟大蕭條那段最困難時期,父親去世了,除了福利金,查理斯沒有別的經濟收入,他17 歲時只好離開學校。受到父親留給的話語鼓勵,畫了三幅畫,畫的都是多倫多楓樂曲棍球隊裏聲名大噪的「少年隊員」瓊·普裏穆、哈爾維、「二流球手」傑克遜和查克·康納徹,並且在沒有約定的情況下把畫交給了當時《多倫多環球郵政報》的體育編輯邁克·洛登。第二天他便僱用了查理斯,在接著的四年裏,每天都給《環球郵報》體育版畫上一幅畫。

那是查理斯的第一份工作。

三 想像自己成功

在開始一段行程之前,你必須弄清你身處何方,這是個基本準則。你可能在頭腦裏想好了目的地,手上拿著地圖,但除非你知道你現在置身於地圖上的哪一點,你才能到達目的地。

所以,在你開始到達自己的目標以前,列一張個人清單,寫明自己處於什麼情況中,想到哪裡去,要勇敢地解剖自己。你的態度、行動、外表以及限制你成功的背景如何?你有何技能而且需要怎樣行進?能改變你生活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使用想像的技巧。

想像是一種創造行為,通過它,你就可以組成思維形象,它能看清頭腦裏的某些東西。第一個目標就是看你自己,任何時候,就像你現在一樣。

一開始就把自己想像成處於各種具體的情況中,給自己幻想出一種思維形象:忙於繁雜工作或在工作場地作記錄。

在辦公室問候某人。

同上司或同事交談。

參加銷售會議。

吃午飯時同顧客談生意。

有意去回憶你在最近工作中的行為和態度。你看見了什麼?你曾見到某人泰然自若、十分自信或見到某人忐忑不安嗎?此人給你留下的是自信的印象,還是猶豫不決?焦慮不安和缺乏自信的暗示?接著,改變這種形象,試著想像自己處在自己喜歡的境況中,然後想像自己就是那個人。瞭解運動員如何使用想像來促進他們的動作就能幫助你做到這一點。

漢城奧運會時一個跳高選手就是這樣做的,他當時在準備刷新紀錄。隨著電視鏡頭的移動,你可看清他的嘴唇在動,就好像在自言自語,這種身體語言暗示著他想像自己跑向橫竿、屈曲雙腿、扭動身體,就好像他在想著一系列動作一樣。他堅毅地點了點頭,他準備好了。

攝影機移近了,你看見鏡頭對準了該選手的臉部。當他點燃思維的引信時他咬緊了牙關,接著是有力的幾大步助跑,不斷加快速度,提腿、弓腰,最後成功地越過橫桿。

發生了什麼啦?這位跳高選手兩次過了那一高度——一次是在他的想像中,另一次是在觀眾眼裏看到它發生的。

「多大的壓力啊!」你會這樣感歎道,「他僅有一次機會,他必須讓它成功才行。」不對,他先在想像中看到它成功了,這給了他信心,讓他在現實中成功。

四 練習去想像

要練習去想像,這有兩點益處:它能使你有準備去應付某種情況,另外,這實際上是一次排練。任何劇團在沒有排練的情況下絕對不會演出。排練是經歷的提前顯現。俗話說:「熟能生巧」,這是因為每次你做什麼事都幾乎總是先把它練得更好。

這裡在說不管人們做什麼都要先想像一下嗎?當然不是。想像一定要在有準備之後,跳高選手能夠想像他取得成功是因為他自己有所準備。

「可是,」你會這樣反駁,「有關想像的這一高招不就變成了瞎吹牛了?跳高選手根本不需要想像他的成功,通過幾個階段的艱苦訓練,他已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

不,儘管他進行訓練,儘管他有嫺熟的技巧,他也十分清楚在某種情況下仍會失誤,他還必須消除那種使人分心的疑慮。通過想像自己能夠跨越橫竿,他就能增強信心,改進自己的動作。他一直對自己說:「這一點我能辦到,以前我成功過,現在我再來一次。」想像其實只是尋找自己的注意力並把它集中起來的一種手段,是提醒你什麼是正確的手段,是增加哪方面的知識並利用該知識的手段。

五 作為準備的想像

安東尼·羅賓有一套獨特的方法,不論何時有重要的約會,他都會使用。

在此,為了描述起見,我們以生意午餐會為例。

首先,羅賓作好準備,他作好討論前的一切準備工作。

其次,他早早地到達會議地點。就像我們一樣,他瞭解去赴重要的約會時,沒有什麼比遲到更令人喪失信心的了。因為你遲到了,就會窘迫失態、滿頭大汗。開會時你不會集中注意力;相反,你可能會分散注意力,心裡想著如何為自己的遲到找藉口。

於是,羅賓總是提前十分鐘到達開會地點,並把它當成固定不變的習慣。

他每次並不直接走到會議桌旁,而是到洗手間去,然後察看自己的儀錶。這樣做好以後,他的頭腦就不會被外界的憂慮所困擾,他就能集中思想注意會議及其目的。

羅賓回憶將與他共進午餐的人的姓名以便能在問候時使用,深深地吸氣、長長地呼氣、有意識地放鬆,想像自己走近餐桌,向在座的各位打招呼、點菜、閒談。一會兒後就提出要討論的話題。

無庸置疑,如果他不提前作準備工作,不考慮他們的談話可能引導的方向,那麼他的那種準備手段也不會起作用。

六 使用這一技巧

你怎樣使用這一技巧?首先要意識到如果沒有刻苦工作為基礎,想像便毫無作用。如果你沒有作好細緻入微的準備工作,你會發現想像自己成功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在談生意或社交時感到不適應而受挫並由此常常感到坐立不安,很可能是你沒有作好準備工作以增強自己的信心。沒有什麼比瞭解你的同事更能增強你的信心。一旦你為了成功而要把自己武裝起來時,你就會發現你所缺乏的自信。

如果海倫·凱勒這個有那麼多不利因素幾乎無法生活下去的女孩,也能使自己變成奮發上進、令人鼓舞的人物,那麼你為什麼不能改善自己的條件?這在一夜之間就會出現嗎?當然不會。

如果你全身心地投入,它會出現嗎?當然會。

相信你自己,相信你的潛能,想像自己在經營這個公司而不是為它效勞,要超過你的同事,去實現哪怕是最荒誕的夢想,這些都不是毫無價值的空想。

但是,首先你必須想像自己在這樣做。

七 到達新的地平線

美國作家查理斯到了55 歲時還從沒寫過小說,也不打算這樣做。在向一個國際財團申請電纜電視網執照時他才有了這樣的想法。當時,一個在管理部門的朋友打電話來,說他的申請可能被拒絕,查理斯突然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我今後怎麼辦?」查閱了一些卷宗後,查理斯偶爾為自己寫下備忘錄,其中是十幾句字體潦草的句子,寫下了一部電影的基本情節。他在辦公室裏靜靜地坐了一會兒,思索著是否該把這項工作繼續下去,最後拿起話筒,給他的朋友、小說家亞瑟·黑利掛了個電話。

「亞瑟,」查理斯說,「我有一個自認為不尋常的想法,我準備把它寫成電影。我怎樣才能把它交到某個經紀人或製片商或任何能使它拍成電影的人手裏?」「查理斯,那條路子成功的機會幾乎等於零。即使你找到某人採用你的想法並把它變為現實,我猜想你的這個故事梗概所得的報酬也不會很大。你確信那真是個不同尋常的想法嗎?」「是的。」「那麼,如果你確信,哦,提醒你,你一定要確信,為它押上一年時間的賭注。把它寫成小說,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你會從小說中得到收入,如果很成功,你就能把它賣給製片商,得到更多的錢,這是故事梗概遠遠不能做到的。」查理斯放下話筒,漫步走了好長一段路:「我有寫小說的天賦和耐心嗎?」當他這樣沉思時,他越來越有信心辦成。他看見自己進行調查、安排情節、描寫人物、開始撰寫、然後潤色..他要為它賭上一年時間。

一年零三個月後小說完成了,它在加拿大的麥克萊蘭和斯圖爾特公司得到出版,在美國的西蒙公司、舒斯特和艾瑪袖珍圖書公司得到出版,在大不列顛、義大利、荷蘭、日本和阿根廷得到出版。結果,它被拍成電影——《綁架總統》,由威廉·沙特納、哈爾·霍爾布魯克、阿瓦·加德納和凡·詹森主演。此後,查理斯寫了五部小說。

對此,安東尼·羅賓指出,任何人只要下大決心、堅持不懈、按部就班刻苦工作就能獲得一切嗎?當然不是。但是,假如你有想像自己成功的願望、奉獻和能力,你就會獲得比你夢想的要多得多的成功。

第二章 充分挖掘潛能

沒有什麼是訓練做不到的,也沒有什麼是訓練所不能實現的。

訓練能化野性為馴良,使粗野變柔和,把凡人提升為天使。

潛能訓練能喚醒你心中沉睡的巨人。

潛能訓練會讓你驚奇。

第一節 實踐才能激發潛能

一 潛能有待我們自己去開發

有句話說得好,你自己的水要你挑,你自己的木材要你去砍。同樣道理,你的潛能有待自己去開發。

潛能激勵專家魏特利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在開發潛能時,沒有人會帶你去釣魚。

魏特利有幸在年少時,便學會了自立自強。他父親在二次大戰時身在國外,當他九歲時,成為家中長子。在聖地牙哥他家附近,有一個陸軍制空炮兵團,駐紮的士兵和他成了好友,以消磨無聊的閒暇時間。他們會送魏特利一些軍中紀念品,像陸軍偽裝鋼盔、槍帶及軍用水壺,魏特利則以糖果、雜誌,或邀請他們來家中吃便飯,作為回贈。當時大家都是如此。魏特利家並不富裕,無法供應豐盛的食物,但基本上衣食無缺。他們從未餓著肚子上床,他母親總是使僅有的幾件衣裳,潔淨如新。

魏特利永難忘懷那一天,從那一天之後起,他明白了這個道理:在開發潛能時,沒人會帶你去釣魚。他回憶道:「那天我的一位士兵朋友說:『星期天上午五點,我帶你到船上釣魚。』我雀躍不已,高興地回答:『哇哈!我好想去。我甚至從未靠近過一艘船,我總是在橋上、防波堤上,或岩石上垂釣。眼看著一艘艘船開往海中,真令人羨慕!我總是夢想,有一天我能在船上釣魚。噢,太感謝你了!我要告訴我媽媽,下星期六請你過來吃晚飯。』「週六晚上我興奮地和衣上床,為了確保不會遲到,還穿著網球鞋。我在床上無法入眠,幻想著海中的石斑魚和梭魚,在天花板上游來遊去。清晨三點,我爬出臥房窗口,備好魚具箱,另外還帶備用的魚鉤及魚線,將釣竿上的軸上好油。帶了兩份花生醬和果醬三明治。四點整,我就準備出發了。

釣竿、魚具箱、午餐及滿腔熱情,一切就緒——坐在我家門外的路邊,摸黑等待著我的士兵朋友出現。

「但他失約了。

「那可能就是我一生中,學會要自立自強的關鍵時刻。

「我沒有因此對人的真誠產生懷疑或自憐自艾,也沒有爬回床上生悶氣或懊惱不已,向母親、兄弟姊妹及朋友訴苦,說那傢伙沒來,失約了。相反的,我跑到附近汽車戲院空地上的售貨攤,花光我幫人除草所賺的錢,買了那雙上星期在那兒看過、補綴過的單人橡膠救生艇。近午時分,我才將橡皮艇吹滿氣,我把它頂在頭上,裏頭放著釣魚的用具,活像個原始狩獵隊。我搖著槳,滑入水中,假裝我將啟動一艘豪華大油輪,航向海洋。我釣到一些魚,享受了我的三明治,用軍用水壺喝了些果汁,這是他一生中最美妙的日子之一。那真是生命中的一大高潮。」魏特利經常回憶那天的光景,沉思所學到經驗,即使是在9 歲那樣稚嫩的年紀,他也學到了寶貴的一課:「首先學到的是,只要魚兒上鉤,世上便沒有任何值得煩心的事了。而那天下午,魚兒的確上鉤了!其次,士兵朋友教給我了,光有好的意圖並不夠。士兵朋友要帶我去,也想著要帶我去,但他並未赴約。」然而對魏特利而言,那天去釣魚,卻是他最大的希望,他立即著手設訂目標,使願望成真。魏特利極有可能被失望的情緒所擊潰,也極可能只是回家自我安慰:「你想去釣魚,但那阿兵哥沒來,這就算了吧!」相反的,他心中有個聲音告訴他:僅有慾望不足以得勝,我要立刻行動,要自立自強,自己開發屬於自己的那一片沃土——潛能。

二 潛能的激發往往產生於不起眼的事情

機會的到來常常是由於意外的發現。

例如,第一個防火警鈴就是在實驗室裏一次不起眼的事件下產生的。杜妥·波爾索當時正在試驗一個控制靜電的電子儀器,忽然他注意到旁邊一個技師所抽的香煙把儀器的馬錶弄壞了。起初波爾索覺得很懊惱,因為必須終止實驗,重新再裝一個馬錶。後來他想到,馬錶對煙的反應可能是一個有價值的資訊。這個短暫並且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件,促使波爾索發明了第一套美製的防火警鈴系統——一套拯救了成千上萬人生命的系統。

潛能可能以多種方式來到。有時候它是一件看似不起眼事件的結果。

養成尋找機會的習慣。伸展你的心靈,尋找可能的機會,它們無處不在,而且經常就在我們的眼前。

現在風靡世界的「背躍式」跳高技術首創者運動員理查·福斯伯,11歲那年在上小學體育課時,一次老師點名叫他跳高。當時福斯伯思想正在開小差,在慌亂中匆匆奔向橫桿,結果是面向老師,背對橫桿,並在一急之下,把老師教的姿勢都忘了。於是他急中生智,索性順勢就地騰起,奇跡般地躍過了1.15 米的橫桿,倒在沙坑裏,引得同學們哄堂大笑。他的體育老師慧眼識珠,及時幫助他完善這種獨特的跳法。經過多年訓練,福斯伯終於在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上用「背躍式」征服了2.24 米的高度,打破了當時的奧運會記錄。

由此可見,潛能往往產生於不起眼的小事情。

三 行動激發潛能

只有實踐才能激發潛能,從火車發明者史蒂芬遜來看,其創造來自實踐。

他從未在學校受過教育,8 歲給人家放牛,13 歲就跟父親到大煤礦幹活。起初當蒸汽機司爐的副手,擦拭機器,別人修理機器時他細心觀察,瞭解它的構造和功能。由於他刻苦學習,長時間積累,產生了許多智慧,掌握了相當熟練的技巧。

一天,煤礦裏一輛運煤車壞了,機械師們修理好長時間還不能使用,史蒂芬遜自告奮勇地要求修理。他平時擺弄過很多機器,已瞭解到這種運煤車構造上容易出毛病的地方。於是,他從容不迫地拆開,調整好出毛病的地方,再照原樣裝配好,運煤車果然開動起來了。通過這件事,他很快升任機械理匠,直至機械工程師。

像史蒂芬遜這種善於開發潛能的人能從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吮吸養分,滋潤、充實自己,即所謂「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做事的秘訣是什麼?安東尼·羅賓告訴我們,督促我們去運用這個秘訣的座右銘是:現在就去做。

「種下行動就會收穫習慣;種下習慣使會收穫性格;種下性格便會收穫命運」,心理學家兼哲學家,威廉·詹姆士這麼說。他的意思是——習慣造就一個人,你可以選擇自己的習慣,在使用座右銘時,你可以養成自己希望的任何習慣。

在說過「現在就去做」以後,只要一息尚存,就必須身體力行。無論何時必須行動,「現在就去做」的象徵從你的潛意識閃到意識裏時,你就要立刻行動。

請你養成習慣,先從小事上練習「現在就去做」,這樣你很快便會養成一種強而有力的習慣,在緊要關頭或有機會時便會「立刻掌握」。

比方說你有個電話應該打,可是你總是拖拖拉拉,而事實上你已經一拖再拖。如果這時那句「現在就去做」從你的潛意識裏閃到意識裏:「快打呀!請你立刻就去打吧。」或者,你把鬧鐘定在早上六點,可是當鬧鐘響起時,你卻覺得睡意正濃,於是乾脆把鬧鈴關掉,倒頭再睡。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你將來就會養成習慣。假使你的潛意識把「現在就去做」閃到意識裏,你就不得不立刻爬起來不睡了。為什麼?因為你要養成「現在就去做」的習慣呀!魏爾士先生就因為學到做事的竅門,而成為一個多產作家。他絕不讓靈感白白溜走,想到一個新意念時,他立刻記下。這種事有時候會在半夜裏發生,沒關係。魏爾士立刻開燈,拿起放在床邊的紙筆飛快地記下來,然後繼續睡覺。

許多人都有拖拖拉拉的習慣。因此就誤了火車,上班遲到,甚至更嚴重——錯過可以改變自己一生,使他變得更好的良機。

所以,要記住:「現在」就是行動的時候。

行動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態度,使他由消極轉為積極,使原先可能糟糕透頂的一天變成愉快的一天。

卓根·朱達是哥本哈根大學的學生,他就是這樣做的。有一年暑假他去當導遊。因為他總是高高興興地做了許多額外的服務,因此幾個芝加哥來的遊客就邀請他去美國觀光。旅行路線包括在前往芝加哥的途中,到華盛頓特區做一天的遊覽。

卓根抵達華盛頓以後就住進「威樂飯店」,他在那裏的帳單已經預付過了。他這時真是樂不可支,外套口袋裏放著飛往芝加哥的機票,褲袋裏則裝著護照和錢。後來這個青年突然遇到晴天霹靂。

當他準備就寢時,才發現皮夾不翼而飛。他立刻跑到櫃檯那裏。

「我們會儘量想辦法。」經理說。

第二天早上仍然找不到,卓根的零用錢連兩塊錢都不到。自己孤零零一個人呆在異國他鄉,應該怎麼辦呢?打電報給芝加哥的朋友向他們求援?還是到丹麥大使館去報告遺失護照?還是坐在警察局裏幹等?他突然對自己說:「不行,這些事我一件也不能做。我要好好看看華盛頓。說不定我以後沒有機會再來,但是現在仍有寶貴的一天呆在這個國家裏。

好在今天晚上還有機票到芝加哥去,一定有時間解決護照和錢的問題。

「我跟以前的我還是同一個人。那時我很快樂,現在也應該快樂呀。我不能白白浪費時間,現在正是享受的好時候。」於是他立刻動身,徒步參觀了白宮和國會山莊,並且參觀了幾座大博物館,還爬到華盛頓紀念館的頂端。他去不成原先想去的阿靈頓和許多別的地方,但他看過的,他都看得更仔細。他買了花生和糖果,一點一點地吃以免挨餓。

等他回到丹麥以後,這趟美國之旅最使他懷念的卻是在華盛頓漫步的那一天——如果他沒有運用做事的秘訣就會白白溜走的那一天。「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候,他知道在「現在」還沒有變成「昨天我本來可以..」之前就把它抓住。

這裡順便把他的故事說完吧,就在多事的那一天過了五天之後,華盛頓警方找到他的皮夾和護照,並且送還給他。

總之,如果下定決心立刻去做,往往會激發潛能,往往會使你最熱望的夢想也實現。孟列·史威濟正是如此。

史威濟非常喜歡打獵和釣魚,他最喜歡的生活是帶著釣魚竿和獵槍步行50 裏到森林裡,過幾天以後再回來,筋疲力盡,滿身污泥而快樂無比。

這類嗜好唯一不便的是,他是個保險推銷員,打獵釣魚太花時間。有一天,當他依依不捨地離開心愛的鱸魚湖,準備打道回府時突發異想。在這荒山野地裏會不會也有居民需要保險?那他不就可以同時工作又有戶外逍遙了嗎?結果他發現果真有這種人:他們是阿拉斯加鐵路公司的員工。他們散居在沿線五百里各段路軌的附近。他可不可以沿鐵路向這些鐵路工作人員、獵人和淘金者拉保呢?史威濟就在想到這個主意的當天開始積極計畫。他向一個旅行社打聽清楚以後,就開始整理行裝。他沒有停下來讓恐懼乘虛而入,自己嚇自己會使以後認為自己的主意變得很荒唐,以為它可能失敗。他也不左思右想找藉口,他只是搭上船直接前往阿拉斯加的「西湖」。

史威濟沿著鐵路走了好幾趟,那裏的人都叫他「步行的史威濟」,他成為那些與世隔絕的家庭最歡迎的人。同時,他也代表了外面的世界。不但如此,他還學會理髮,替當地人免費服務。他還無師自通地學會了烹飪。由於那些單身漢吃厭了罐頭食品和醃肉之類,他的手藝當然使他變成最受歡迎的貴客啦。而在這同時,他也正在做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正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徜徉于山野之間、打獵、釣魚,並且——像他所說的——「過史威濟的生活」。

在人壽保險事業裏,對於一年賣出100 萬元以上的人設有光榮的特別頭銜,叫作「百萬圓桌」。在孟列·史威濟的故事中,最不平常而使人驚訝的是:在他把突發的一念付諸實行以後,在動身前往阿拉斯加的荒原以後,在沿線走過沒人願意前來的鐵路以後,他一年之內就做成了百萬元的生意,因而贏得「圓桌」上的一席地位。假使他在突發奇想時,對於做事的秘訣有半點遲疑,這一切都不可能發生。

「現在就去做」可以影響你生活中的每一部分,它可以幫助你去做該做而不喜歡做的事;在遭遇令人厭煩的職責時,它可以教你不推拖延宕。但是它也能像幫助孟列·史威濟那樣,這個剎那一旦錯過,很可能永遠不會再碰到。

請你記牢這句話:「現在就去做!」

第二節 潛能釋放練習

每一個人的真正的自我都是有磁性的,對別人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感染力。通常說某個人「個性很有魅力」,其實是指他沒有壓抑自我的創造性和具有表現自己的勇氣。

「不良個性」也可稱為「被壓抑個性」,是對個人潛能的一種壓抑,其特徵是不能表現內在的創造性自我,因而顯得停止、退縮、禁錮、束縛。受壓抑的個性,約束真正的自我表現,使自己總有理由拒絕表現自己、害怕正視自己,把真正的自我緊鎖在內心深處,並大量地消耗著心理能量。身體終日處於疲憊不堪的狀態,思維也幾乎陷於停頓境地。

壓抑的症狀很多:羞怯、靦腆、敵意、過度的罪惡感、失眠、神經過敏、脾氣暴躁、無法與別人相處等等。

正如前面所述,每個人自身都蘊藏著無限的潛能,只是未被激發或受到壓抑。如果對否定或批評反應過了頭,則可能偏離正軌,使前進受阻。

如果你見了生人就害羞,如果你懼怕新的陌生環境,如果你經常覺得不適應和擔憂、焦慮和神經過敏,如果你感覺緊張、有自我意識感,如果你有類似面部抽搐、不必要的眨眼、顫抖、難以入眠等「緊張症狀」,如果你畏縮不前、甘居下游,那麼,說明你受到的壓抑太重,你對事情過於謹慎和「考慮」得太多,限制了個性的發揮和表現。

假如你是由於潛能受壓抑而遭到不幸和失敗,就必須有意識地練習解除抑制的方法,讓生活中的你不那麼拘謹,不那麼擔心,不那麼過於認真。學會在思考之前講話,戒除行動之前「過於仔細」的思考。

那麼,究竟該怎樣釋放潛能呢?安東尼·羅賓提出了以下建議以供大家參考。

(一)釋放潛能——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①不要事先考慮你想要說些什麼,張開嘴巴說出來就行②不要做計畫(不要考慮明天),不要有行動前考慮「行動——在行動中糾正你的行為」。這個模式看來有些偏頗,但事實上它符合機制開動的原則。一枚魚雷絕不事先「考慮好」它方向是否錯誤,也不事先試圖糾正錯誤,它必須首先行動——朝目標進攻——然後糾正行進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一切偏差。

③停止批評自己潛能受壓抑的人經常沉溺在自我批評中,不管作出多麼簡單的舉動,事後他都會對自己說:「我真不該這樣做啊!」在鼓足勇氣說完一句話之後,他立刻對自己說:「也許我不該這麼說,也許別人會有錯誤的理解。」心理學家奉勸每一位受壓抑的人再也不要這樣折磨自己,因為有意識的自我批評、自我分析和反省雖然也是必要的,但是作為一種經常不斷的、每日每時都進行的自我猜測或者對過去行為的無休止的分析,最終只能導致你行動的失敗。要注意這一類的自我批評和自我責備,要使它們立即停止下來。

④養成大聲說話的習慣受壓抑的人說話聲音明顯細小,表現得信心不足,儘量提高你的音量,但不必對別人大聲喊叫或使用憤怒的聲調,只要有意識地使聲音比平時稍大就行。大聲談話本身就是解除壓抑的有效方法,它可以調動起全身15%的力量,使人能比在壓抑狀況下舉起更大的重量。科學實驗對此的解釋是,大聲叫喊能解除壓抑——能調動全部潛能,包括那些受到阻礙和壓抑的潛能。

⑤直接表露愛憎好惡受壓抑的個性既害怕表現壞的情感,也害怕表現好的情感。如果他表示愛情,就擔心別人說他自作多情;如果表示友誼,又怕被當作阿諛奉承;如果稱讚某人,又怕人家把這當作虛偽逢迎,或者懷疑他別有用心。正確的做法應當完全不必考慮這些否定的回饋信號,你不妨每天至少誇獎三個人,如果喜歡某人幹的事、穿的衣服或說的話,你就讓他知道。

(二)釋放潛能——循序式肌肉放鬆法

這裡介紹一種有效的循序式肌肉放鬆法,來釋放被壓抑的個性潛能:初步的肌肉放鬆運動並不難學,跟著下列的要點練習大約一星期,就可以掌握到放鬆的要訣。

①安排30 分鐘時間。

②安排一個寧靜而最好是黑暗的房間,內有一張舒適的床或沙發。

③穿著寬鬆的衣服(如睡衣),或將自己的緊身衣褲解松,然後睡或躺在床或沙發上。

④深呼吸3 下,每一次吸氣之後,盡可能忍氣不呼出,並全身緊張,然後握緊拳頭,這一過程是讓你體會到緊張的感覺。在每一次忍受不住時,再將氣緩緩呼出,儘管能導引自己有「如釋重負」之感,這一過程是讓你體會到鬆弛的感覺。

⑤儘量感受緊張的不適感與鬆弛的舒適感的強烈的對比,領受鬆弛的妙處。

⑥按身體部位逐一發佈「鬆弛的自我催眠命令」。這些部位依次序是手指及手掌、前臂、手臂、頭皮、前額、眼、耳、口、鼻、下顎、頸、脖、背、前胸、後腰、肚、臀、恥骨以及生殖器、大腿、膝、小腿、腳及腳趾。你依照這些部位的次序,發佈以下的指令:「放..松..松..弛..,我現在感到非常舒暢.。我(部位)現在是非常的松.弛,我明顯地感覺這部位有一種沉重而舒服的感覺。」⑦在向自己發佈的這些命令的同時,你要儘量體驗全身鬆弛的感受。

⑧當完成手指到腳趾的鬆弛過程,想像一股暖流,由頭頂緩緩地流下你的脖子、胸、肚、腿,以及腳尖。這暖流帶來的舒適感,大大地加深全身的鬆弛程度。

⑨靜靜地躺在床上或沙發上,盡情享受這難得的鬆弛,體會這狀態的美好。

除了第9 步沒有時間限制之外,前面由手至腳整個逐步放鬆的過程需時大約6 至7 分鐘。如果你在不到6 分鐘的時間內完成,那說明你還未能達到鬆弛狀態。

要點:(1)假如①和②的環境不許可,你應該「彈性」變通一下。

(2)保證在這段時間內沒有外界騷擾。

(3)在①中之所以安排半小時的時間去做一個7 分鐘左右的程式,是為了保證你不為時間所限而儘量放鬆。有一位工程師堅持練習此放鬆術,矯正了嚴重的語言缺陷,其邏輯思維和工作才幹也獲得驚人的發展,他溫順待人的態度和冷靜的處世方法,也得到周圍人的讚賞。

(三)釋放潛能——嘗試未知

歷史上許多偉大的人物諸如佛蘭克林、貝多芬、達·芬奇、愛因斯坦、伽利略、羅素、蕭伯納、邱吉爾以及許多其他巨人,大多是敢於探索未知的先驅者。其實他們在許多方面與普通的人一樣平常,唯一區別只不過是他們敢於走常人不敢走的路罷了。另一位文藝復興式人物施魏策爾曾經說過:「人類的一切都不會使我感到陌生。」如果你充分相信自己有能力進行任何活動,那麼,你實際上就能獲得成功。一旦你敢於探索那些陌生的領域,便有可能切實體驗到人世間的種種樂趣。想想那些被稱為「天才」的人,那些在生活中頗有作為的成功者,他們並非僅僅是某方面的專家。

事實上,他們也是從不試圖迴避困難的人。人們只有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自己,打開心靈的窗戶,進行那些自己一向認為力所不能及的活動;否則,只會以同樣而固定的方式重複進行同樣的活動,直到生命終結。而偉人之所以偉大,往往體現在其探索的品質以及探索未知的勇氣上。

要積極嘗試新事物,就必須摒棄一些會對自己個性構成壓抑的觀點:改變現狀不如苟且偷安,因為改變將來帶來許多不穩定的未知因素;或認為自己非常脆弱,經不起摔打,如果涉足於完全陌生的領域,會碰得頭破血流等。

這顯然是荒謬的觀點。如果改變生活中單調的常規因素,你會感覺到精神愉悅和充實;相反,厭倦生活則會削弱意志並產生消極的心理影響。一旦失去了對生活的興趣,就可能導致精神崩潰。然而,如果在生活中努力探索未知,持堅定必勝的信念,你就行,你的心理一定會更加健康而強大。

此外,人們還常常抱有這樣一種心理意識:「這件事非比尋常,我還是躲遠些好。」這種心理狀態使人不能面對挑戰,積極嘗試新的經歷,也必須堅決摒除。

「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某種理由,否則做它又有什麼意義呢?」這也是許多人不能嘗試未知的一種習慣心理。其實只要你願意,便可以去做任何事情,而不必一定要有理由。沒有必要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尋找理由。當你還是個孩子時,逗螞蚱玩上一個小時,其理由只不過是你喜歡逗螞蚱玩。可當你成為大人時,你卻不得不為做每件事找一個充分的理由。這種對理由的「熱衷」阻礙了個性的成長發展,長期克制和壓抑個性,使潛能無法得以發揮。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你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其原因只不過是你願意這樣做,這種思維方式將為你拓展生活的新天地,並勇敢地進入創富的領域。

(四)釋放潛能——尋找內在安全感

安全感意味著知道將要發生的危險,並能免除對個體的威脅;但安全感也易於使人們陷入沒有激情、沒有異議、沒有冒險精神的一帆風順的境地。

安全感可指外界的保障,如金錢、房產和汽車等物質財富,也可指工作或社會地位等生活保障。但是,世界上也存在著另一種值得追求的安全感,這就是內心安全感。所謂內心安全感,就是相信自己能夠處理任何事情、對未來抱有信心和希望的安全感。這是唯一持久的安全感,也是真正的安全感。

財物終歸會耗盡,但是唯有自我可以依賴終身。你應該相信自己內在的力量,不妨將財產、工作或社會地位僅僅視為生活中令人愉快、但可有可無的附屬物。

假如,此時你正在閱讀這本書時,閉上眼睛想像:突然有人撲向你,把你全身衣服剝光,扔到直升飛機上。直升飛機把你運到索馬利亞內地,留在一片荒地上。你既沒有預先得到警告,也沒有帶任何錢財,除你自己之外,一無所有。你將面臨語言、風俗習慣、氣候適應等困難,而你的全部所有僅僅是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是要設法生存下去,還是因愁困而死?是結交新朋友,找到吃的住的呢,還是僅僅躺在那兒哀歎自己多麼不幸?如果你依賴的是外部安全感,你將無法生存下去,因為你的所有財物都已被剝奪。然而,如果你內心強大,毫不畏懼,那你就會活下來。

由此看來,我們可將安全感的定義改為:瞭解自己能夠應付各種局面,包括沒有任何外界安全條件的局面。一些敢於冒險和探索未知的人,他們並未事事都預先訂好計畫,卻可能事事走在前面,因為他們有來自內心強大的安全感,勇於嘗試新的經歷,就能使得自己不斷發展,有所作為。

(五)釋放潛能——不斷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

暗示會產生強烈的心理優勢,並引導潛在動機產生行為。積極的帶有成功意識的暗示會讓你較少利用意志力,在自發心理中實現自己的目標。

在學習自我暗示時,要牢記5 個原則:1.簡潔你默念的句子要簡單有力。例如:「我越來越富有。」、「我掙了越來越多的錢」等等。

2.積極這一點極為重要。如果你說:「我不要挨窮」,雖未言「窮」,但這種消極的語言會將「挨窮」的觀念印在你的潛意識裏。因此,你要正面地說:「我越來越富有。」3.信念你的句子要有「可行性」,以避免與心理產生矛盾與抗拒。如果你覺得「我會在今年內賺到100 萬」是太不可能的話,選擇一個你能夠接受的數目。

例如:「我一年之內會賺到50 萬元或30 萬元。」4.想像默誦或朗誦自己定下的語句時,要在腦海裏清晰地形成意象。勃生特在他的《富豪的心理》一書中說過:「你永遠不會致富,除非你能夠在腦海中見到自己富有的模樣。」5.感情想像自己健康,你要有渾身是勁的感覺;想像自己成功,你要有豐富人生的感受。成功學之父拿破崙·希爾博士也指出:「當你朗誦(或默誦)你的套句時..要把感情貫注進去..否則光嘴裡念是不會有結果的,你的潛意識是依靠思想和感受的協調去動作的。」

第三節 激發情境潛能

一 激發情境潛能

教育的基本原則是將教學情境與日常生活配合應用。因此我們在工廠中訓練機械能力,在畫室裏訓練繪畫能力。那麼應該在什麼地方訓練激發潛能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有三個,其中一個是否定的,另外兩個是肯定的。

第一個否定的答案認為,沒有一個完全合適的情境。一般而言,只有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好一點。(例如大學比高爾夫球俱樂部好一點)。事實上,每一個環境都有其優點,也有其缺點。大學裡有許多科系及專家,但是高爾夫球俱樂部可以提供一個輕鬆的環境,這是大學所沒有的。

第二個答案認為,訓練激發潛能需要一個具有最大彈性的環境,在這個環境裏,每個人都能夠自由地嘗試各種不同的行為,不會危害他人及自己。

此種環境至少要能夠容納一個人,並且能夠將一個人從其日常生活的責任義務中孤立出來。目前已經有這類實驗性質的環境,但是由於實驗者控制了其用途,使得這類實驗環境並不完備。

例如一些坦誠團體,訓練敏感性團體,目的就是為了訓練團體經驗,使為數約50 至數百的人接受訓練。由於人數太多使得訓練的彈性減少,因為僅僅要安排這麼多人,就必須有精密的計畫。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將人數減少為10 至15 人。在這種小團體中可以將能力、背景不同的人結合在一起,並且使團體中發生的每一件事為大家所接受。當然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用更小的團體。

此種訓練最大的困難並不在人數的多寡,在於訓練者所受到的限制。訓練者必須在特殊的程式下進行訓練以增加效果。這些程式包括了所要訓練技藝的資料,如此一來使受訓練者的反應受到限制,降低了整個團體經驗的彈性。

這種實驗性的環境,提供個人探索經驗的機會,有助於發揮潛能。舞臺是提供這種機會的最佳途徑。舞臺的定義就是允許一個人扮演新角色的場所。就文化的立場而言,這些新角色都是仔細發展出來可以陶冶或啟迪一般人的。心理劇的創始者摩里諾指出,舞臺對於人們探索新經驗大有裨益。

利用舞臺的形式通常有兩種:第一,有心理困擾的人通過心理劇,經歷不同的經驗解決問題。第二,正常人在一般的人際關係中,扮演其他人的角色。

角色扮演有時候是根據寫好的劇本,有時候是自然的扮演。

研究人際關係的專家廣泛的利用上述方法。我們現在要談的是正常人能夠自由扮演角色,探索新經驗的情境;在這種情境中人們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必顧慮後果。因此是一種反文化的情境,當然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這種情境。因此必須製造實驗的情境來探索潛能。

很多訓練通常只利用一種方法,訓練發揮潛能沒有這麼呆板,只要能夠使生活像遊戲、試驗或探險,可以同時使用各種方法,舞臺能夠達到上述目的,表示舞臺有相當的用處。但是舞臺只是幫助人的工具,在不放棄個人原來的信念、經驗的情況下,舞臺可以提供人們探索新經驗的場所。

第三個答案認為,在一般的情境中就能夠訓練發揮潛能,並不需要特殊的工具幫助,在日常生活中很難發揮潛能,是因為人們的行為缺乏彈性,習慣作固定的反應。

既然如此,在日常生活情境當中如何促進個人成長而不造成困擾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個人所作的努力必須是別人看不見的。換句話說,就是要靠內在的努力,改變對外在情境的意識,以增加對情境作創造性的反應。

例如,與人談話的時候,可以練習放鬆臉部的肌肉,除非一個人原來一點表情也沒有,否則這種練習是不會被別人察覺的。這種練習可以提高內心的緊張度、能量的消耗、內在意識,增加對別人的敏感性,對周圍的事情作更多感性的反應而非理性的反應。

上述效果有待進一步的科學驗證。但是在人際關係當中放鬆自己的確有很多好處,對人際關係也沒有壞的影響,能夠作出更自然合適的反應。

這種內在的練習與前面所講的文化孤立方法幾乎背道而馳。內在的練習所面臨的事件都是完全真實而且與自己有關係的,訓練的歷程則看不見。文化孤立方法所面臨的情境都是暫時性的、不真實的,訓練的歷程則是可見的。

還有一點更重要的差異,內在的練習並不像文化孤立方法那樣強調整體的經驗。因為一個人無法在一般情境中同時做幾種內在練習而不互相干擾。

但是內在的練習仍然具有彈性,一次只做一種內在練習只不過是一種策略的選擇,只要一個人能夠控制他的注意力,就可以同時作多種的努力增加內在練習的複雜性。

日常生活情境當中有許多內在的練習值得去做,其中有的相當簡單,也相當合理,能夠適用於某些特殊情境,效果也很好。

下面舉一些例子,說明增加自我意識及擴展個人能力的內在練習方法,這些例子在一般情境當中很容易做到。

a 儘量維持身體的穩定。

b 感受身體的空間性。

c 先作內心探討,再面對外在情境d 嘗試站在別人的立場看問題。

e 多探討無關的思維。

f 停止所有的思維。

g 嘗試製造特殊的情緒。

h 嘗試不要照著自己的感受,依照別人的感受去做。

i 嘗試作不尋常的行為,例如在不講話的時候講話,在某些情境中表現平常不會表現出來的情緒。

上述例子我們可以列出好幾百個,這些方法都有直接的效果,但是我們對這種效果的性質卻所知無幾。應該利用科學方法澄清這些性質,估評每一種內在練習方法的影響力,以及如何利用這些方法增進其影響力。

上述方法的特點是在任何時刻都可以進行,既不需要改變情境,也不需要製造特別的情境。日常生活當中很少人利用這些方法。有些人雖然利用了一些試探性的方法,但僅僅用來度過難關、或者發展特殊的能力,一旦壓力解除了,便又回復原有的行為模式。因為這種內在的練習很花力氣,而慣有的行為模式則駕輕就熟,輕鬆愉快。

一些專業人員由於職位上的需要,必須在廣泛的情境下有高水準的能力,因此必須通過一些內在的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只要能夠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論在工廠、醫院、或舞臺上,都可以利用這些方法。

人一旦走出其專業範圍,對其他領域而言就是外行人。人由一個情境到另一個情境往往不會有原來的能力水準。目前的教育效果也沒有達到這種類化功能。事實上學校也無法教人在任何情境中發揮潛能,試問哪一個學校能夠有效地教學生控制每一個情境的壓力?如何激起鬥志?如何解決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科學家要研究的,但是一般人卻沒有分享這些研究的成果。以致對日常生活情境中可以作的練習陌生無知。本書就是一些潛能專家研究成果的總結,在此讓大家一併分享。

人的行為本來是遵循自然反應的形式,文明生活是不自然的。過文明生活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結果往往很痛苦。人將自己的行為限制於文明所建立的模式範圍之內,甚至不知道一切生活情境都是不完整的。由於我們不瞭解情境,不願意深入情境,使自己無法發揮潛能。

只有深入瞭解事情並且使自己更富彈性,才能夠發揮多方面的潛能。例如在例行的應酬當中,和一些氣味不投的人相處很不舒服,這種場合往往被視為不愉快的義務,毫無樂趣可言。不幸的是生活當中這類場合很多,由於社會及個人的約束,我們必須做一些不情願做的事。通常除了體會人際的虛偽及內心的牢騷之外,在這種場合裏不會有任何收穫,但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類場合卻提供了許多開展經驗的機會。

假定一個人抱著下面的探索心情參加應酬:為什麼我對這種場合不滿意?在整個情境當中不斷地問自己,究竟哪些因素令我不滿意?自己的問題?人際關係的問題?還是情境本身的問題?抱著這種探索的心情參加應酬,應酬往往也會變成具有啟示性的情境。

當然也可以用比較間接的方法探索這類情境,心平氣和地將自己完全放鬆,只要這種放鬆的感覺被打斷,便探索原因何在,一樣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

一反常態儘量享受這類情境,會產生平常很少產生的情緒,雖然實際上這種努力有很多困難,卻涉及一些很重要的問題。我們能夠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對環境的反應嗎?這類努力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上述的內在練習方法離不開一個原則:利用日常情境作生活的試驗,深入瞭解情境,增加自己的能力。總而言之,就是利用生活經驗促使人們發揮潛能,而不干擾別人。

二 激發潛能的方法

目前許多專家利用各種方法增進人類激發潛能經驗,由於這方面的發展特別迅速,因此產生了很多創新的方法。我們下面要討論的都是廣泛應用多年,確實有價值的方法。

(一)心理劇和社會劇

心理劇和社會劇是幫助正常人發揮潛能,用得最早且最廣泛的方法之一。這種方法是摩里諾博士發明出來的。根據摩里諾博士的說法:心理劇是借著再扮演一次生活當中極有意識或極富情緒色彩的經驗來探索真理。社會劇則是扮演本人以外的角色,也稱為角色扮演。心理劇一般是用作治療個人問題的方法,社會劇則用來解決社會問題,也可以作為訓練歷程的一部分。

有關心理劇和社會劇的書籍很多,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參閱。

曼恩最近發展的合作式心理劇,不是解決個人或社會問題的,也不是用來預演特殊的社會角色,而是用來幫助個人發揮潛能一系列方法。

這種方法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包括許多特殊技巧,其中兩個典型的例子是觀察內部的對話「觀察內部的對話」是改進人際溝通的方法。在一個空曠的地方放兩張椅子,一個人同時扮演兩種角色,彼此對話,當角色改變時便更換坐的位置。另外一個人則在一邊觀看,對話結束可以和被訓練的人溝通。這種方法可以幫助人改善不良的人際溝通,同時增進對別人反應的瞭解,也適用於工商業及臨床的情境。

「靜默的心理劇」則是在真實情境中製造想像。別人並不知道你內心想什麼。例如,在辦公室與上司談話時,想像自己是與一個老友在爐前敍舊。

與一個陌生人談話時假想談話的內容涉及國際陰謀。這種方法並非為了娛樂,使用這種方法的理由如下:第一,增加新情境以便瞭解原來情境的限度,這種歷程往往會發現原來情境的一些限度是可以改變的,甚至是不必要的。

第二,可以利用想像導致建設性的行為。第三,可以擴展人在正常社會環境中的行為領域。當然,所謂想像並不是沒有標準的幻想,必須依照實際情境的需要構思,因此作這種練習必須有角色扮演的經驗,及一些診斷的技巧才行。

第二階段是利用舞臺扮演已經有的或將會有的行為,當然這種行為不會有不良結果。於是舞臺成了實現夢想、抱負的場所。這種歷程有兩個重要的意識:第一,使人得到極大的滿足。第二,由於實現夢想並且與別人共用滿足的經驗,可以消除了人際之間的壓力。

第三階段是最普通的階段,讓人經歷以往沒有的經驗。例如讓男人體會女人的處境,或者扮演動物、樹木,甚至星星。這種扮演歷程只憑想像是不夠的,必須全力以赴,要將身體、心智、情緒、精神全部融入所追求的經驗。

例如扮演狐狸,就要在樹林裏爬,躲避獵人,偷偷地接近獵物。借著別人的幫助,在舞臺上盡可能深入扮演狐狸的本性。這種方法的原理是「直接親身體驗才能深入瞭解」。這種經驗的擴展包括了發揮潛能的基本要求,因為一般的行為模式及所扮演的角色,往往受到挫折而成了發揮潛能的障礙。

(二)瞭解感覺

瞭解感覺的基本假設是:人們由於接受太多的外在刺激,感覺力已經變鈍了,感覺帶來的單純快樂也不復存在,走路時不再感受到身體的韻律美,也嗅不到春天的芳香。

小孩子餓了就吃,累了就睡,與環境合二為一。年事漸長,我們學會了特別的反應方式,自然的反應漸漸遲鈍了。瞭解感覺的重點是要瞭解自然的反應,使我們回復孩提時期的好奇,尋回身體的感覺。

在美國有許多人以不同的方法訓練人們瞭解感覺或喚醒感覺。西爾佛是最有名的訓練者之一。其方法的第一步是消除以前學到的經驗。訓練時讓人有機會清楚地感受身體內部的狀態:「要有這種經驗..必須肅靜及平和。

躺在地板上可以使人安靜,幾乎任何人都喜歡躺下來得到舒適的感覺,深入瞭解感覺..。在沒有痛苦意識及挫折感的情況下接收內在及外在的訊息,可以增加人的獨立感,同時使人有深入確立自己的感覺。」「每個人都可以感覺到重力及平衡感,然後靜靜地坐著,接受傳來的任何聲音——並不需要立即認清是哪一種聲音。訓練時許多人在一塊,因為彼此可以幫助新的發現。慢慢地愈來愈能支配新發現,思維與概念也會變得明晰,不需要表達自己,自我吐露已經成了自然的一部分。」普羅斯考爾利用呼吸術增進對感覺的瞭解。他的主張是「個人的成長與生命釋放出來的東西有關..。」呼吸具有重要的功能,因為情緒及神經系統與呼吸有密切的關係。有些活動可以由意志控制,有些無法由意志控制。

一般而言,呼吸是自動自發的,但是可以控制。因此呼吸成了意識及潛意識之間的橋樑。由呼吸可以推測潛意識的功能,我們可以決定作何種行為,運動、表情姿態。呼吸則可以表現內在與外在情境的改變。

「當胸部擴張時會帶來自我確信的感覺。」「手牽手、背靠背可以感覺到其他人,進而學會如何與自己的感覺接觸。」加州大學的懷特豪斯小姐訓練人們聆聽自己的身體語言,「先將雙眼閉住,兩腿交錯而坐,讓身體形成空虛的等待狀態,一直到身體感到了變化——身體往下沉。頭慢慢向前傾,或傾向兩側,此時自然就會有一條路引導你向前進」。

「運動是一種非語文的語言,瞭解自己說什麼以及如何表達自己,有很多益處..。探索我們不知道的感覺,能擴大身體的自由,學會信任自然反應,使身體的活動更具創造性」。

「我們應該為自己做些事情,為了瞭解自己的活動,一天至少要有一次自然表現自己的經驗,在那一刻要全神貫注在自己身上,不論駕車、洗碗、或者讀書,只要將注意力放在所做的事情上..便能夠探索自己。在全神貫注的那一刻,能夠覺察到身體最微細的變化,身體會告訴你需要什麼,這種經驗就象探險,能激起好奇心,讓人真正瞭解自己。」「另外一種方法是工作時聽音樂,先聽節奏強烈的音樂,例如民謠或搖滾樂,音樂能使工作輕鬆些。當心中有「躍動」感時,試著在地板上平躺下來,接著放節奏慢的音樂,並且嘗試將身體翻滾、捲曲、或伸直..。如此會增加身體的意識。」猶他大學的人類潛能研究計畫,以小團體作了一些喚醒感覺的實驗,得到的結果頗為一致。喚醒感覺的經驗必須與一般經驗共存,才能夠發揮最大的潛能。這種經驗能使團體經驗變得更生動,使個人的感覺更深入而持久。

有人進一步探討嗅覺,先將氣味分為四類:自然的氣味(壓碎的樹葉,新鮮的花草)、人工的氣味(汽油、煤油、醚、藥物、清洗濟)、香料(豆莞、肉桂、薄荷)、香(祭神用的香)。結果發現將樹葉、花、草混合攪動放在白紙袋中透過小孔聞起來氣味特別好。

參加實驗的人還要回答下面的問題:「當你聞到特殊的味道時想到什麼?」這個問題並不強調聞到什麼味道,而是鼓勵參加實驗的人說出他的記憶和聯想。這種經驗的重點是「自然浮現」。同樣也有類似的味覺及觸覺實驗。

潛能專家談到以身體的訊息來發展知覺和能力時說:「就生理而言,血液通過全身的系統,增進肌肉強度,緩和與刺激神經、調節呼吸、降低過度的緊張、激動副交感神經,造成鬆弛及平和的感覺。就心理而言,能產生信任、信心、樂觀的態度,擴大生活感受,使人更有活力、更開放,除去罪惡感..如果有這種完滿的經驗,就能夠發揮潛能。」其步驟如下:1 瞭解緊張。

2 瞭解緊張是自己造成的。

3 找出緊張的原因及持續的理由(例如肌肉僵硬)。

4 去除緊張。

他利用呼吸、伸展四肢、高音調聲音訓練人放鬆橫隔膜,他認為「這種實驗可以使人鬆弛,體驗到廣泛的潛能。」

(三)靜思

靜思是發揮潛能的一種方法,生活愈複雜,就更需要平靜和深思。我們心中有一個可以接近的寧靜地帶,靜思的目的就是接近這個寧靜和堅強的核心。

毛平醫生說,「西方用得最廣,且為文化所允許的靜思形式是安靜深沉的禱告。除此之外,就沒有與宗教無關的靜思形式,因此無法從宗教以外的靜思得到好處。靜思是達到內心寧靜,與內心深處接觸的方法。首先要去除雜念,變得被動,然後依據自己的需要及方向,以不同的方法達到清晰的心境。」靜思與存在的思維有關,毛平指出:「即使一個人能主動應付生活中的問題,能作有效的決定,仍然會感覺無助、不安、絕望。通過靜思,可以激起個人內在堅定的能力,逐漸面對及控制以往不敢面對的創傷、失眠及無助。」我們需要鬆弛平衡的姿勢,許多方法可以達到這種狀態,在亞洲最常見的是雙腿盤坐,其實單腿盤坐就可以了。所謂單腿盤坐是一隻腳放在大腿上與另一隻腳交錯,另一隻腳則與臀部接觸,美國印第安人的坐法也有用。毛平指出,這類姿勢的共同點是「背是直的,手放在膝部,頭保持正直,眼睛應張開,看著膝蓋前幾尺的地方,但無須凝視。」靜思的目的是使思潮降低,達到明晰的狀態。此時思維並未中止,只是不費力去思索。克勞胡瑞描述瑜珈術:「基本的方法始於無為;沒有思考,沒有個人的意志,換句話說,讓你的概念、感情、願望自由飛翔,你只是旁觀者,不要陷身其中。」靜思是東方文化中的一種藝術,有多種變化,有的來自佛教的禪宗,也有的來源於道教。我們沒有理由因為文化上的偏見或不熟悉這些複雜的名詞而忽略、排斥這類發揮內在潛能的辦法。

(四)高峰經驗

馬斯洛將高峰經驗定義為生活中最奇妙的時刻,也就是生活當中最快樂、最欣喜的時刻。高峰經驗可視為激發個人潛能的踏腳石,心理學家賓得林總結了一種「朝向高峰治療法」以引起高峰經驗。為了促進高峰經驗,治療者要建立溫和、友善的氣氛,使被治療者需要高峰經驗,並且能共用高峰經驗,不要老是念念不忘自己的問題,這種方法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期:幫助病人發現以往的高峰經驗。第二期:治療者與病人共同尋找能夠有效幫助病人經歷高峰狀態的刺激或活動。這類刺激就稱為「高峰經驗引發物」。第三期:訓練病人閉住雙眼,借「高峰經驗引發物」的幫助,進入以往高峰狀態的內在世界。第四期:要病人在高峰狀態下閉著眼睛體驗最近的夢想、幻想或痛苦的經驗。

為了引發第一期經驗,賓得林問病人「你認為過去哪一個時刻最值得回味?」或者用團體之間的互助來描述別人的高峰經驗以刺激高峰經驗的出現。

第二期決定什麼是最有效的「高峰經驗引發物」。此時可以問病人「你最喜歡吃什麼?看什麼?聽什麼?聞什麼?做什麼?」對大多數人而言,最有效的「高峰經驗引發物」之一是音樂。同時進一步確定一首作品的哪一部分造成最大的高峰效果。最好能讓病人同時在五種感官上體驗到「高峰經驗引發物」的效果,在此狀態下鼓勵他想像,然後分析他想像的內容。病人想像的時候要鼓勵他「進入自己的身體裡面」,不要身心分離,或者作身體不能體會的想像。

如果病人想像力不夠,就必須重複製造高峰情境。上述方法對於病人和正常人都適用。這種方法提供個人成長的動機,並且增加個人忍受焦慮的經驗的強度。

(五)面對自我的視聽法

南加州青年中心的史托勒博士用視聽法研究正常的團體和不正常的團體。他說:「用視聽法記錄團體治療的情形,可以提供個人審視自己的機會。

團體不僅是行為的場所,也能夠提供個人資料,使個人瞭解自己表現的行為。」團體活動的時候,用攝影機拍下個人與團體之間的資料。然後將這些資料立即放映出來,參加活動的人都要看這些資料,特別是個人與團體之間互動的資料。這樣可以增加對團體的瞭解,並且增強自己的領悟力。

當人看見自己下意識的表情、姿勢、動作和聲調時,往往很驚愕。如果他所見到的,與他所表現的或期望的反應不一致,可以促使他探討不一致的理由,也可以進一步反省自己的行為。

視聽法可以使人發現他想表現的與實際表現的差距。進而適度調整和改變行為。

(六)研究潛能的計畫

1960 年以來猶他大學的奧圖博士開始研究發揮潛能的特殊方法。猶他大學在教育系開了一門「發揮潛能」的課,也有作這類研究的實驗室。現將該門課簡介於下:「這個計畫是要幫助人們發現他所不知道,完全沒有利用的潛能。強調的重點是發揮潛能,使人更具活力、創造力、使生活更豐富美滿。」研究潛能計畫的重點是小團體的整體研究。所謂整體研究就是同時發展人的各種潛能,包括身體、人際關係、環境..等等。有力的證據顯示,人如果能充分利用環境,必能發揮更大的潛能。

研究結果指出,一般健康的人對自己人格的堅強面所知有限,對自己的弱點和問題卻一清二楚。探索個人的潛能會使人信心增加,也強化對自己的印象。

該研究計畫發展了一種「強度攻擊法」。這個方法的物件是自願參加者。

所有參加者將自己的名字寫在紙條上,置於容器內,然後以隨機的方式抽出一個名字,被抽中的人就成了被攻擊的靶子。他先將自己的人格強度及能力一一列出來,然後問其他人:「你們認為我還有什麼長處?還有些什麼能力沒有發揮?」大家便根據這個人的人格、實際具有的能力,以及他為何沒有充分發揮這些能力的印象攻擊他。結果發現,別人比自己更瞭解自己的能力,也更瞭解自己沒有充分發揮能力的理由。

攻擊近尾聲時,大家還要對下面的問題作延伸性的想像:「假定從現在起,這個人能夠將我們所發現的潛能完全發揮,5 年後將是怎樣的光景呢?」整個攻擊過程結束後不要問當事人被攻擊時的感受。

用掌管智慧與健康的羅馬女神米娜拉命名的方法也有助於發揮潛能。此種方法基於下面的假設:人由小至大,總有些健全的經驗,其中帶有高度情緒色彩的經驗就是米娜拉經驗。這類經驗即使不比創傷經驗重要,至少和創傷經驗同樣重要。回憶米娜拉經驗或與人共用米娜拉經驗,將會更瞭解自己,發揮更大的潛能。

許多方法可以促進回憶米娜拉經驗。回憶的結果往往會根本改變對童年及父母的態度。例如有人說:「在沒有利用米娜拉經驗之前,我以為我的童年是不快樂的,一無可取,現在我才知道我錯了。」也有人說「我一直認為我的父母太嚴厲,現在才知道他們很慈樣。」其他如促進人際關係法,消除刻板「性行為」法..等等,都有相當的遠景與希望。

(七)積極的經驗

積極經驗是沙比諾博士發揮潛能的方法。沙比諾用「如果..會怎麼樣?」的問話方式引導病人。

「你能不能想像如果這個世界沒有焦慮、恐怖、羞恥、罪惡,會怎麼樣呢?如果你現在沒有任何消極的感覺,會怎樣呢?」沙比諾指出:「如果病人很快進入到積極狀態,便鼓勵他積極深入。如果病人說太棒了,我就問他,怎麼個棒法?試著將自己溶入那種積極的感覺,這種方法的意識在於深入探索積極經驗。」舉一個例子說明沙比諾的辦法。下面的對話是在病人介紹了自己的新工作,以及前一天她在團體治療中遭遇到的驚恐之後進行的。病人說她很難信任別人,不論是治療團體內或治療團體外的人,治療者問她在治療團體中是不是也有好人。她回答:「某某人還不壞,但我很害羞,無法告訴他我的感覺。」治療者:「如果你不害羞,會怎麼樣?」病人:「我會覺得自己長大了些,不會老是仰望別人。我會直接瞪著他的雙眼,覺得彼此立於平等的地位。我會覺得更安全,會付出更多,也會得到更多。」治療者:「付出與得到就像是你與別人之間的一座橋。」病人:「我很害怕,彷彿一步要跨進海裏,我不會游泳,但喜歡把腳打濕。現在我覺得正走近海,既害怕又渴望。有些興奮的感覺..。」(開始笑)(再笑)治療者:「你現在覺得怎麼樣?」病人:「有點激動..,但並非不快樂..。這種感覺很熟悉..。又有些特別..。」治療者:「再深入的感覺。」病人:「我站在海灘上,海水不很平靜,有些波浪,波濤令我不安,我不能走近海洋,我要離開,我對自己沒有信心。」治療者:「如果浪不太大,你會怎樣?」病人:「我會立刻去游泳。」治療者:「繼續感覺。」病人:「我感到有信心。」治療者:「哪一類信心?」病人:「我覺得完全自由了。」這段記錄的對話,說明了一種增進積極經驗的方法。

(八)完形治療法

完形治療法主要的目的是使人瞭解內在與外在的環境。根據柏爾斯、赫夫男和古德曼討論完形治療法的書看來,要透過接觸、感覺、激動及完形的形成才能夠深入瞭解。形成完形是心理健康的條件。只有完形團能夠組成有彈性的機體。任何不完整的完形都是一種不完滿的情境,必須多加註意。

完形治療法,不重視做什麼,而重視干擾成功的因素是什麼。

完形學家幫助人與環境接觸的一種方法是「實際的感覺」。其做法如下:要病人在幾分鐘內以「現在」、「此刻」、「此時此地」為開頭造句,描述現在的感覺。例如,此刻我坐在棕色沙發上。現在這盆火要燒起來了,木頭著火了,現在我聞到煙味,味道還不壞。此刻我看見雪花在屋外飄,窗外一定很冷,但我卻覺得很溫暖。

另外一種針對夢的完形整合法比較少用。此種方法將夢視為一種存在的訊息,夢中的情節代表疏離的自我。完形整合法的目的是將疏離的自我整合為一體,例如某個夢的內容是:一個年青人進入圖書館、扔書、大叫大嚷,招來了一個老處女模樣的管理員一頓罵,並叫來了員警。那麼,使要做夢的人扮演夢中所有出現過的角色:先進入圖書館扔書,接著再扮演管理員及員警。借著扮演相反的角色,可以很容易將內在相反的力量整合在一起,使之達到更圓滿的整合性。

柏爾斯認為:這樣能夠使人看清楚整個情境的每一部分,不致遺漏任何細節。加強這種能力,就能夠發揮潛能,應付任何情境。

安東尼·羅賓的潛能開發課程就是以上這八種方法的綜合。


推薦閱讀:

試都不試,怎麼知道自己就不行
李嘉誠告誡兒子:混社會,跟這15種人,想不成土豪都難!
與其迷茫不如專註於一技之長
一位曠世天才的奇幻生命旅程
成功就是作最好的自己

TAG:成功 | 成功學 | 潛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