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二節 字書的分類

 我國古代的字書,源遠流長,種類繁多。從春秋戰國時起,就開始有了編製識字課本一類的書籍,見於史志著錄最早的一部識字課本是周宣王時代(公元前827—前782年)太史籀〔zhou晝〕編的《史籀篇》。它和秦代李斯編的《倉頡篇》、漢史游編的《急就篇》等書,都只是把常用字編成便於記誦的文字形式,沒有任何註解。  大約在戰國末年到西漢初年,古代第一部訓詁詞典《爾雅》形成,首創按文字內容性質分類解釋詞義的體例,這也是世界詞典編纂史上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詞典。西漢揚雄編纂《方言》,輯錄漢代方言俗語,開了古代方言詞典的先河。東漢劉熙編《釋名》,與《爾雅》稍異,專以音同音近字解釋詞義,成為聲訓詞典的濫觴。東漢服虔編《通俗文》,是為通俗詞典的前導。《方言》、《通俗文》是不同於《爾雅》類的語義詞典,開創後世專門性詞典編纂的先例。東漢許慎編《說文解字》,首創部首檢字,以「六書」理論解釋文字形體結構及音義,是古代第一部真正的字典,早於西方同類字典近1400年。 《爾雅》、《方言》、《說文解字》、《釋名》、《通俗文》的產生,奠定了後代字書發展的基礎。古代為數眾多的字書,大體是從它們演化而來。  繼承《說文解字》一類的字典,像晉呂忱的《字林》、北魏江式的《古今文字》等,都按《說文》部首分類,解釋字形、字音、字義。南朝時梁陳間顧野王撰《玉篇》,部首比《說文》多出兩部,但以楷書代篆書,不析形體,注重音義。明代梅膺祚編《字彙》,簡化《說文》部首,部首和部內字按楷書筆畫多少先後排列,首卷附《檢字》,排列難查的字,使字典通俗化、實用化。明代張自烈的《正字通》,清代的《康熙字典》俱沿用《字彙》體例。  《爾雅》一類的詞典,如漢代孔鮒[fu付]編《小爾雅》,三國時魏國張揖編《廣雅》,宋代陸佃編《埤雅》,明代方以智編《通雅》,清代史夢蘭編《疊雅》等,或仿《爾雅》而作,或是《爾雅》的增廣、訂正、補充,都是解釋詞義與各種名物。  唐代以後解釋文字音義而功能各異的專門性詞典日益增多。有的注釋經傳文字音義,如唐代陸德明的《經典釋文》,有的輯錄經傳子史文字訓詁,如清代阮元的《經籍纂詁》。解釋佛教經典文字音義的則有唐代玄應和慧琳的兩部《一切經音義》、遼代希麟的《續一切經音義》。明朝陳士元《俚言解》、清朝翟灝《通俗編》,主要採集解釋各地方言俗語;清朝吳文英的《吳下方言考》專門解釋吳越方言俗語。詮釋虛字的字書有:清代劉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經傳釋詞》。還有的字書專門彙編古書中的詞藻典故,如清代的《佩文韻府》和清朝張廷玉等編的《駢字類編》。  魏晉南北朝以後,以審音辨韻為主,兼講文字形義的韻書大量產生。先有三國時魏國李登的《聲類》,「以五聲命字,不立諸部」(唐代封演《聞見記》);晉人呂靜的《韻集》,以「宮商角徵羽各為一篇」(《魏書·江式傳》),成為韻書的萌芽。繼後有隋代陸法言的《切韻》產生,它按四聲分類,類下依韻目排字,這是一部韻書發展史上劃時代的作品。唐代李舟作《切韻》,使四聲依次相承,增加韻目,調整韻目編排次第。宋代頒行的官修《廣韻》,集正統派韻書之大成,把韻目從陸法言《切韻》的193韻增加到206韻。宋代丁度等人的《集韻》、《禮部韻略》等都屬這一系統。金代韓道昭的《五音集韻》,改革《廣韻》系韻書韻目下同音字分組排列的體系,把韻字按36字母(即用36個漢字表示聲母)為序編排。韻書具有字書的性質,自唐代開始,到宋代定型。《廣韻》可說是一部按韻編排的字典,類似現在的同音字典。清代人編的《佩文詩韻》、清人李光地等的《音韻闡微》、清人何萱的《韻史》,都可起到字典的作用。  總的說來,古代字書大體可以分為三大類型:第一類,解釋字體構成和字音、字義,以《說文》為首,按部首檢字;第二類,講求訓詁名物,以《爾雅》為代表,依義分類;第三類,以審音辨韻為主,兼釋字義,以《廣韻》為典型,按韻目編排。       
推薦閱讀:

《五行擇日學》第二章?第二節
第二節 河圖、洛書
卷三第三章第二節爻的層次
擒拿格鬥基本功第二節 拳法、掌法

TAG:分類 | 第二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