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八集)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08  請掀開經本,第二卷,第九面,最後一行,看經文。  經【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實際上,須菩提尊者所提的三個問題,世尊在前面都已經答覆盡了,也就是說,《金剛般若 波羅蜜多》已經講圓滿了。後面,若不是尊者在此地為我們大家向佛提出請教的話,這個經就沒有了。所以,他這一句含義就很深了。唯然,世尊,願樂欲聞這四個字是代我們啟請。請翻過來看註解:  【唯】  是很恭敬的答應。  【是住降之理,徹底明了。】  這就是前面曾經說過,尊者有高度的智慧,能夠看出來,世尊所證得的無上菩提、究竟圓滿的大法,都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換句話說,日常生活點點滴滴都示現,不是部分的示現,而是圓滿的示現,這就太難了。你要問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的道理,一切修行的方法,佛穿衣全部在裡面,吃飯也全部在裡面,走路也全部在裡面,正是《華嚴經》上所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無量法門就是一個法門,一個法門展開就是無量法門,所以生活之中點點滴滴無一不是,這才妙!所以,尊者才讚歎希有。我們要從這些地方體會,要從這些地方去學習,這才叫真正的學佛。而不能拿經典去研究,跟自己的行持毫不相關,那就叫佛學,不是學佛了;同樣是兩個字,顛倒一下,意思都不一樣。一個是把佛教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研究,一個是認真向釋迦牟尼佛學習,向諸佛如來學習,這才得真正的受用。「唯」是完全了解,佛在前面這一開示,他都懂,徹底明了。「然如來護念付囑,他尚未見,故代為啟請。」尊者說:我明白了,可是還有許許多多在座聽的人,他們還沒明白,我們也不能不理會這些人,那就沒有慈悲心;所以代為啟請,代大家啟請。啟請的話四個字:  【願、樂、欲、聞】  這四個字是代表當年在法會當中,全體大眾的程度有淺深不相同,這四個字就是說明聽眾程度不齊。「後後深於前前,義甚深廣。」這四個字,每一個字意思都很深很廣,這是我們要曉得。「願」是願意聽聽,這是程度淺的,般若 法門很難聽到,有人願意聽一聽。有些程度比較深一點,「樂」,非常喜歡聽,那倒不是隨便聽聽,很歡喜聽,這個樂是愛好。程度更深一點,「欲」,欲就是我非聽不可,把這個當作慾望,很想得到,不得到不甘心,它有這個味道在裡面。他曉得般若 法門對他很重要,他非聽不可,非學不可。「聞」是最高級的,聞是什麼?聞到開悟了。「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世尊詳細一講,他就開悟,他就證果,這是聽眾裡面程度最高的。這四個字,是一切大眾當中程度不齊,雖然程度不齊,各個人都得利益,程度淺的得淺的利益,程度深的得深的利益,沒有不得利益的。《金剛經》上,字字句句的確都很有味道,意義都無量的深廣,不能含糊籠統念過去,那當然就沒有味道了。你要是明了,讀起來真是有味!尊者代我們請法,意思我們明白了。  【人人本具如如不動之自性】  這是講真如本性,一切眾生本來都有的,不要從外面學習的。  【無明為障】  我們凡夫的麻煩,不但是凡夫,九界眾生,九法界,九界裡頭有菩薩,菩薩也有障,那個障比我們輕。我們有三種障,而且都非常嚴重,有無明、有塵沙、有煩惱,三種障。到菩薩,煩惱障沒有了,塵沙也沒有了,只剩下無明,無明對他還是障礙,所以菩薩有無明障。即使到等覺菩薩,距離成佛差一點點,為什麼成不了?他還有障,最後那一品無明;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無明有四十一品,四十一品無明他已經斷了四十品;還有一品沒破,這是等覺菩薩,那一品還是他的障礙,必須這一品無明破盡,他就圓滿成佛,自性圓滿的現前了。因為有障,  【致妄心生滅不停】  我們現在這個念頭生滅真的是無量無邊,無法控制,妄念無量無邊,而我們能發現的,給諸位說,是粗念,我們的心很亂,念頭很多,粗念。微細的念頭,我們還沒有覺察得到,即使有相當的定功,也覺察不到,阿羅漢證到九次第定,菩薩的定功比阿羅漢高得太多太多,佛在經上說,大乘圓教八地菩薩,才看到微細的念頭。假如這些念頭,念頭就是生滅心,你根本就沒有發現,你怎麼能斷它?一定是先發現它,發現叫覺悟,把它斷掉那叫功夫,你的心要覺悟。八地菩薩,才能看到微細的生滅念頭。所以念頭的生滅當然有,也不必害怕,不必恐懼,為什麼?一切眾生都是一樣的,沒有例外的,如果對於佛的教誨,我們能夠信得過,能夠理解,依照佛教給我們的方法來修行,確確實實是有方法解決這問題的,不是沒有方法,方法也有很多,我們自己可以選擇。  【故學者應在聞字上用功】  前面講的願樂欲聞,當然在這上面,那是作真功夫。《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為大家報告他所修行的理論與方法。諸位讀《楞嚴經》,在第六卷你就都看到了。如果《楞嚴經》讀了之後,還看不懂,那你回過頭來,再去讀《金剛經》,觀世音菩薩用的理論跟方法,與《金剛經》所說的,無二無別。說的話可能不一樣,裡面的內容完全相同,所以要緊在這裡。  【返聞聞自性,時時照、時時聞,則見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就是心性,見諸法實相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一個意思。尊者代我們啟請,世尊的確大慈大悲,就為我們詳談金剛般若 。  我們先看看小標題,這個標題很重要。「約境明無住以彰般若 正智」。本經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跟下半部。為什麼要這樣分?因為在詳談裡面,上半部,佛已經把意思說盡,那就不必再說了,已經說盡了,理論跟方法都說出來了。須菩提尊者接著再啟請,為什麼再啟請?尊者很慈悲,有大智慧,觀察大眾,明白的固然不少,還有一些有疑惑的,於是再啟請,這個到後面經文,我們再詳細跟諸位報告,再啟請。要把所有的疑惑斷得乾乾淨淨,在菩薩修行的菩提道中,才能夠一帆風順而沒有阻礙。  前半部的經文,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有深有淺,後半部是唯深無淺;後半部是約心來說的,前半部是約境來說的。境是境界,也就是我們生活環境,從生活環境當中來說明無住,總而言之一句話,般若 的宗旨就是「無住」兩個字;彰是顯示,完全表現出來般若 的智慧。底下又分兩段,這是第一段,「的示無住以生信」,指示我們無住,從這個地方讓我們建立信心。底下小科我們就不說了,我們只著重大科。前半部信、解,後半部行、證,正宗分前後兩部合起來是信解行證四分,這個架勢跟《大方廣佛華嚴經》無二無別。請看經文:  經【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佛告句,甚為緊要,不可忽略讀過。」這是特別提醒我們,像這樣的句子在本經很多,看到佛告須菩提;告是告訴,上對下,老師對學生。告訴須菩提就是告訴我們,諸位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你才得受用。否則的話,他跟須菩提講的,跟我沒有關係,那你就得不到受用,你也就白聽了。須菩提是我們的代表,他是代表我們來請法的,告須菩提就是告訴我們。遇到這樣的句子,下面一定有很重要的開示。叫著名字,提醒你的注意,底下的話很重要,一定要仔細的諦聽。  【諸菩薩,這一句是指發大心之善男女言。】  前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諸菩薩是指他們。權教菩薩要想再提升到法身大士,那就是「摩訶薩」。這一句裡面含義就廣了,不但是深,很廣,這裡頭顯示一個什麼意思?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實在說沒有別的,就是無住而已,就是降伏而已!不斷的去做降伏的功夫,一直到等覺菩薩,還有那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還要用這個功夫,把它降伏住,那就圓滿菩提。它含這麼多意思在裡頭,不僅是表面指各個不同階層的菩薩,五十一位菩薩,功夫是一個,一個原理,一個原則。應如是降伏其心。  【發心要發得圓滿究竟】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你發心不圓、不究竟,你得的果報就很小,如果等到我證得小果,我再發大心,這樣次第發心,時間很長也很累,不如一開頭就發足,那就很省事。好像你們有不少同修,駕車到這兒來,駕車當然要加油,你那個油加一點點,開一點點再去加一點點,那豈不是自找麻煩嗎?為什麼不統統加足?一下就開到了,就好比這個意思一樣。心要不是發得很大、很圓滿,在菩提道上常常要停頓,常常要休息,一停頓、一休息就退步了,不進則退,所以你修行的時間就費很長很長,三大阿僧只劫;發足就快了,一生當中就圓滿,那是不能夠相比的。  【如上成佛道、下化眾生。】  一定要發這樣的願,要發願作佛;要發願學佛,學佛是學作佛。這是《金剛經》上,世尊所讚歎的、所選擇的教學對象,選這樣的人。  【又知雖上成而實無所成,雖下化而實無所化。】  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為什麼又說成無所成、化無所化?這個說法就是怕你執著,你發個願,我要成佛,執著在這個佛上,你成不了佛,不能執著。願要不要發?要發。心可不可以有?不可以有。有願不能有心,這個事情很難!沒有心,願不就沒有了嗎?心跟願是兩樁事情、兩回事情,要搞清楚。有願不能有心,有心就有住了,無心才無住。有願,有願你又有行,生心了;無住生心,它能生心。所以,不可以住。  成佛不可以住成佛的相。由此可知,學佛也不能學佛那個相,學佛那個相,你不就執著了嗎?度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又不能執著度眾生的相,你要是著了度眾生的相,那你就煩惱無邊。佛門也有句話說,「好事不如無事」。好事不如無事,那還度什麼眾生?那就沒得度,不度眾生了。佛祖句句話都是葯!他說這個話,對什麼人說的,他這個葯是治什麼樣的病人,那個人害的什麼病。我們現在連好事都不願意做,這叫好事不如無事,那就糟糕,藥用錯了。我們現在要鼓勵人多做好事,《金剛經》上不住相,應無所住而行布施,勸你做好事。可不能聽龐居士的話,好事不如無事,龐居士是治另外一種人,喜歡做好事,著相;著相,生煩惱。所以,他那個話是治什麼病的,是對哪一種人說的,我們要搞清楚,我們是什麼人,我們害的是什麼病,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對治。法要是不契機,會害死人!諸位要知道,佛法好,不見得!就跟葯一樣,葯很好,不錯,真的好嗎?你去吃,隨便吃吃,保險一吃就死了,不對症!佛法也是如此,法要契機,才能幫助人開悟、證果。法要是不契機,就把人的法身慧命斷掉了,那個過失就重,比殺人的身命重,這斷人的法身慧命。  本經的大主意,也可以說最高的指導原則,叫我們不要執著。上成佛道、下化眾生,這是生心;實無所成、實無所化是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符合這個最高的指導原則。  【則性德究竟,體用圓滿,而稱為大菩薩矣。】  這才真正是一個大菩薩,確實這不是讚歎的,為什麼?你要真正能做到這個,心地清凈而一無所住,這是真心顯露,就是明心見性,又能上成下化,這不是法身大士是什麼?就是《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這是介紹菩薩,介紹菩薩摩訶薩。請翻過來,我們再看下面這一節:  【如念佛法門,本是至圓至頓之無上妙法。因行人發心不大,只知自了。則最上乘法,竟成為小乘矣。所以只能往生下品,甚且並下品亦不夠。豈不上負佛恩、下負己靈。此皆由不明無上大法之所以然。是學佛不能不開智慧。】  我們道場同修,大部分都是念佛求生凈土的,江味農居士雖然一生都在研究學習《金剛般若 》,但是他念佛求生凈土,他所標榜的是教宗般若 、行在彌陀,所以他的早晚課是念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他在經典的研究,專門在金剛般若 下功夫。念佛這個法門不僅是一些善知識們讚歎,其實這個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共同的讚歎,你們看《彌陀經》六方佛的讚歎就知道,《無量壽經》十方佛的讚歎,就很清楚、很明白,它是一切諸佛之所讚歎,確確實實是至圓至頓,圓是圓滿,頓是頓超,沒有比這個法門再快的。這樣的說法,就連法相宗開山祖師窺基大師都承認,窺基大師有《阿彌陀經》的註解,叫《通贊疏》,《阿彌陀經通贊疏》是窺基大師作的,他是法相宗的祖師,他在註解裡面,也承認這個法門是最頓的大教,最快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成功,還有哪個法門能比這個更快?找不到了,再沒有了。而且這個法門,什麼人修行能成功?無論什麼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是真正不可思議!其他法門也有圓頓的教法,但是它要具備的條件是上根利智,不是那個根性,沒有用處。禪宗是至圓至頓,在中國歷代祖師當中,真正成就大眾明心見性的,是以六祖惠能大師會下的人最多,也不過四十三個人而已。諸位想想,當年跟六祖大師,親近大師跟他學習的,何止萬人,決定不止,真正成就四十三個人,你就想想多麼難!六祖以前,任何一個祖師大德會下成就的,沒有這麼多人,六祖以後也沒有。許多祖師我們看到的,他的學生當中,見了性的,大徹大悟的,一個、二個、三個,多的五、六個那就不得了,就很希少,多半都是一、二個,六祖會下四十三個,空前絕後!它那個圓頓,門檻高,我們這些人爬不進去,沒用!凈宗這個法門,只要具足三個條件,信、願、行,就成功了。無論什麼人,真正相信,真正想到極樂世界,真想見阿彌陀佛,老實念佛就成功了,這種條件我們行!聽了之後,想想自己還可以,還沒有問題。禪,不行,我們沒有辦法;教,我們也沒有辦法;其他的法門,我們遇到了,想想自己的根性,不行,沒法子。這個法門可以,所以這個法門古德講:萬修萬人去,一個也不漏,真的是無上妙法。  而凈宗經典的深奧,也實實在在不可思議。古德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我們對於《華嚴經》的深廣,雖然不能完全了解,這也聽說過,《無量壽經》的深廣,跟《華嚴》是一樣的,是中本《華嚴》。說它作中本,那當然還有個小本,小本是什麼?《佛說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教義的深廣,也跟《大方廣佛華嚴經》相同,無二無別。我們也略略的體會到了,從哪裡體會到?從蓮池大師的《疏鈔》,蓮池大師給《彌陀經》做個註解,叫《疏鈔》。他的學生古德,親自聽老法師講《彌陀經》,做成筆記,把筆記跟《疏鈔》合起來,他那個筆記叫《疏鈔演義》。我們讀了以後,才真正相信,《彌陀經》的教義跟《華嚴》是一樣的,是沒有差別的。這是說明圓到極處,頓到極處,頓是快速。  「因行人發心不大」,這就很可惜,行人是修凈土的這些人,心量太小了。心量小,大法也變成小法,心量大的人,小法也變成大法,你相信嗎?《金剛經》才講過,釋迦牟尼佛著衣持缽,那是什麼法?大法,無量無邊的大法。由此可知,心量大,點點滴滴、一舉一動都是圓滿的大法。菩薩無量的行門,法門無量,無量的行門,他在一門裡面顯露無遺,都表現出來了,這是我們一般凡夫很難體會到的,像須菩提他就知道,他就看出來,真的是至圓至頓,無上妙法。所以我們發心小,太小了,只知道自了,實實在在說,能夠知道自了的,就不多。大多數修凈土念佛人,他搞的是什麼?他是拿這個法門換糖果吃,你說這可惜不可惜。怎麼叫換糖果吃?求這一生的富貴,求這一生的平安,求健康長壽,這就叫換糖果吃。你說糟糕不糟糕?他能夠自了,不錯了,自了是什麼?他想出三界。他要往生佛國,這就很難,很不容易!  心量小,凡聖同居土下輩往生;說實在話,這個地方講的「往生下品」,應該是《無量壽經》上的下輩,不是下下品。我們在經裡面讀得很清楚,下下品往生的,那是造作五逆十惡極重罪業的人,我們雖然天天也造作罪業,沒那麼重,所以往生絕對不是下下品,也不會是下中品;下中品是出了家,破戒,造作種種惡業,下品中生。由此可知,我們不往生則已,往生最低的品位,應該是下品上生。如果修得好一點,中輩往生、上輩往生,這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罪業不怕,要懂得懺悔。往生品位的高低,固然是與平常修行的功夫有關係;蕅益大師說的,品位高下在於你功夫的淺深,這是平常用功;還有一個懺悔的功夫,懺悔功夫也有淺深不同,你那個心是不是真心、純心,真誠達到極度的誠懇,那樣的懺悔,那個品位不可思議。我們在《觀無量壽經》看到阿闍世王,阿闍世王造的罪業是五逆十惡,殺父親,害母親,跟提婆達多勾結,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干這個事,那個罪業是阿鼻地獄的罪業。他臨終之前懺悔了,知道他錯了,真正發願悔改,念佛求生西方凈土,他也往生了。佛在《阿闍世王經》,《大藏經》上有,他往生什麼品位?出乎我們意料之外,怎麼想也想不到,上品中生。造那種罪業的人,我們平常在經上看,應該是下品下生才對!這是說,下品下生,他真正懺悔,念佛往生的時候,決定能夠去的,就看他懺悔的力量,他懺悔的心力大,懺悔的心究竟、圓滿。所以,懺悔有程度淺深不同,像阿闍世王的懺悔,可以到上品中生。因此,我們曉得這些事實,明白這些道理,對於那些造作罪業的人,不能輕視,不要小看他,說不定他臨終一懺悔的時候,品位還在我之上,平常你要是瞧不起他、輕慢他,到極樂世界見面都不好意思。所以對一切人要恭敬,縱然他破戒造作罪業,也應當恭敬,這是決定正確的。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要恭敬心對待人家,每一個人機緣不一樣,說不定他在臨終一念懺悔,像阿闍世王一樣,那真的,品位一下就提升上去了。  這一段說明,學佛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他心就不大,心量一定要大,特別是讀《金剛般若 》,一定要以世尊為榜樣。換句話說,我就要學世尊那麼大的心量,就要學世尊這樣圓滿的行持。圓滿的行持,我在前面都曾經跟諸位報告,就是要做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好樣子,你記住這句話就對了,這就是佛,這就是大菩薩。不是單單做給幾個人看的,釋迦牟尼佛表演,是做盡虛空遍法界人的好榜樣。我們今天無論自己是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不必改,就在自己生活方式當中,自己從事於某一種行業,也不需要改,就在你自己這個行業當中,你要做出典型,做出模範,做出好樣子,這就是佛法,這就是自行化他。  【降伏其心,是令妄想不起。使不覺者覺。初發心人,下手只有降伏。古人云:但求息妄,莫更覓真。即是此意。】  尊者問: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而世尊的答,只答覆降伏其心,沒有說住。實在說,他所問的三個問題,三個問題是一個意思,世尊在這三個問題裡面,只要答覆一個,三個都圓滿答覆了。為什麼不從發菩提心上答?發菩提心大家不好懂。為什麼不從無住答?無住很難體會。從降伏其心,大家印象深刻,也好像比較具體,所以世尊選擇這個問題先來解決,怎麼樣把妄想、妄心伏住。妄心就是不覺。諸位要曉得,覺心不動,如果你要是覺悟了,覺悟了,心是清凈的,覺心是清凈的,覺心是不動的。不覺是動的,不覺是不清凈的,不覺是不平等的。  「使不覺者覺」,就是叫妄念起伏不止的人,要把它息滅掉,恢復到自性清凈心。初發心人,我們學佛的第一步,只有從這裡下手,無論是哪一個宗派,無論是哪一個法門,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修學的門徑,方法不一樣,門路不相同,目的是一個,怎樣降伏其心。諸位要曉得,目的是一個。所以說法門平等,殊途同歸,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然後你的心就會定下來,不會產生錯誤的觀念,我這個法門好,你那個不好,這個觀念是錯誤的,這種說法,就是謗佛、謗法、謗僧。你說那個法門不好,法門統統是佛說的,你不是謗佛嗎?古今中外依照這個法門修行的人很多,那你不是謗法嗎?許多人用這個法門修行證果了,那你就是謗僧,所以決定不能這樣說。只可以說,那個法門適合他,不適合我。就好像藥店里很多藥物,不能說它不好,它都能治病,有一些藥物不能治我的病,能治他的病。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不會謗法,就不會輕視與我所修不同的法門,不敢輕視,不但不輕視,而且要尊重、要恭敬,他有能力,他有智慧,他可以修學那個法門,這是一定要明白的。否則的話,你修得再好,你還批評其他的人,批評其他的法門,說老實話往生都去不成,為什麼?因為你毀謗大乘,你謗法,這個罪很重,會障礙你往生,何況起心動念,我們的心地污染、不清凈、不平等。《無量壽經》經題上,就把修行的原則教給我們,「清凈、平等、覺」,經題上就教給我們了。所以我們看一切法門,要用清凈心去看,要用平等心去看,用覺心去看,都要尊重供養,這是正確的。  所以,儘管法門不一樣,都是降伏妄想。禪宗,禪宗教你打坐,打坐的目的在哪裡?把心定下來,降伏妄想。教下教你讀經,現在教下跟從前不一樣了,以前學教不簡單。你要學天台宗,你一入門,老師父就把《法華》三大部給你,這是天台宗根本的經典,《法華經文句》、《法華經玄義》、《摩訶止觀》。這三大部,從前那個線裝書堆起來有這麼厚,一堆,要叫你統統背過,你要沒有能力背,你沒有資格進講堂。為什麼?講堂聽講經,不像我們現在有經本,沒有經本,老和尚講到第幾卷、第幾頁、第幾行,大家都背過了,都清清楚楚。現在印刷術發達,印書方便,每個人都可以有一本,從前沒有。從前經典只有在藏經樓,只有一部,寺廟裡人再多,經典就一部,所以讀經要去抄,在藏經樓上,本子借出來自己去抄,沒地方買。現在人福報大,經典一印,印幾十萬本,人手一冊。從前大家把經典寶貴得不得了,很難得,很希有!他有尊重心,我們現在尊重的心沒有了,所以我們的成就不如古人,古人真的恭敬。所以說出第幾頁、第幾行都曉得,統統背過了,老師也背過的,學生也背過的,這才有資格到講堂來聽經。  那個時候叫五年學戒。修行一入山門,不管你是出家、在家,從前在家人在寺廟裡面修行,用功的很多,優婆塞、優婆夷帶髮修行,常住在寺廟裡面,跟出家人的生活一樣,五年學戒。初進去這個五年,你沒有資格到講堂聽經,你也沒有資格到念佛堂念佛,也沒有資格去聽講、參禪,都沒有資格,這五年幹什麼?服勞役。寺院大眾人多,有許多工作要做,你要去做工,分配你工作,你去做工;做工是修福,你不能沒有福報,修福。工作之餘你自己去讀經,都把它念背,意思不要去管,先去念背,這是做第一步的工作,五年學戒是做這個。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六祖惠能大師進了山門之後,分配到槽房裡面去工作,槽房等於是廚房的下院,這裡面是劈柴舂米,他做這個事情。我們曉得那個時候五祖的道場住眾有三千人,三千人吃飯,那個時候燒柴火,米是要舂,不是像現在用機器,你就曉得多少人在那裡做工作。那是做苦工,這個工作一般都是五年。能大師是一個天才,傑出的人才,再來人,不是普通人,八個月就開悟,他就走了,他在那裡幹了八個月。這是初入佛門第一個階段的修學,在這個地方把你過去那些煩惱、習氣,在工作當中磨掉;把你的妄想、雜念,用讀經的方法把它讀掉,很好,辦法很好,讀經的目的在此地。  我們念佛,也是把妄想、雜念念掉,豈不是方法不一樣,目的都是降伏其心嗎?用的方法不一樣,有人用持咒,有人用靜坐,有人用讀經,有人用念佛,這舉幾個例子,方法多的是。目的何在?都是降伏妄念,這是諸位必須要記住。然後才曉得,我們修行修的是什麼,就是把妄念修掉,沒有別的。修行有沒有功夫?得不得力?就在這個地方去勘驗、測驗,看看我今年跟去年比一比,妄想少了,那就有進步;如果今年跟去年想想還差不多,那你這一年就空過,你這一年沒進步。如果說我不學佛妄念還少,學了佛妄念更多,那你就大錯特錯,你完全走錯了路,你路子沒有走正確,不是理論上錯誤,就是方法上錯誤,才會產生這樣的一個效果。假如方法正確、理論正確,一定是煩惱逐步逐步的減少,心地一天會比一天清凈,清凈心生智慧,所以說煩惱少、智慧多,這才是功夫得力的樣子。  我也常常遇到一些同修來告訴我,他說他念佛、讀經,讀了幾個月,有人讀了一、兩年,妄想、雜念還是很多,他懷疑了,開始懷疑了,來問我:好像沒什麼效果!其實不然,確實有效,你那個功夫還不到家!不要懷疑,繼續努力,你就收到效果。如果起了懷疑的心,你的功夫就要打很大的折扣,你要想看到效果,很困難,很困難!這個法門,實在講應用在所有法門都相通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無論用什麼功夫,記住這個原則,那就沒有不成功的。必須知道我們自己的煩惱習氣,不是這一生養成的,多生多劫無量劫來養成這個煩惱習氣,這個東西真是根深蒂固,我們今天才學幾天佛,才學幾個月,才學一、二年,就想把它轉過來,哪有那麼簡單!如果是那麼簡單的話,學佛的人不個個都成佛了?沒那麼簡單。所以真正有成就的人,那就是佛法裡頭說的有善根、有福德。什麼是善根?不懷疑是善根,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路子選正確了,不再懷疑,善根!不夾雜、肯努力,那是福德,那個人真有福,他這一生決定成就。我們懷疑,我們想退轉,進進退退,這個自己要覺悟,我們的善根、福德很淺,不夠深厚。不夠深厚不怕,現在可以培養,我只要努力,只要認真努力,我可以培養,我可以將自己的善根、福德達到這個水平,這一生當中也能成就,不可以自暴自棄。凡是能夠努力發憤的人,沒有一個不成就的。  所以一定要有智慧,要曉得我們修的是什麼,古人這兩句話,實在講是把我們從妄念的根本上拔除,「但求息妄,莫更覓真」。為什麼?你要是想真,又是個妄想,我們要除妄想,怎麼可以在妄想上再加妄想?譬如有人問我,我常常碰到,法師:我念佛幾時能得一心?他念念想得一心。我就老實告訴他,我說:你沒指望,你這一生當中不會得一心。他說:為什麼?因為你有一個一心的妄念存在,你就得不到一心。不可以!這個念頭沒有了,你就是一心,還有一個求一心的念頭在,那你怎麼能得一心?我說的都是老實話,沒指望,一定要曉得。所以說「莫更覓真」,絕不求真,妄的去了就是真,妄的去了再想一個真,那就變成妄。所以前面講,上求佛道,不能有上求佛道這個念頭,有上求佛道的大願,不能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就求不到。所以告訴你,實無所求、實無所度,把這個念頭息掉,只要去做,自自然然就圓滿成就;都是這個意思。  【不但初發心,實則自始至終,亦只有降伏之功。乃至成佛,亦無所住。】  經上講的無住這個原則,是徹始徹終的,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成佛,都是這一個無住,一個原則、一個道理。儘管用的方法不一樣,我念佛,他參禪、持咒,方法不一樣,原理、原則一定是完全相同,我念佛不住念佛的相,參禪不住參禪的相,持咒不住持咒的相。現在為什麼參禪的人,看念佛的人看不順眼,念佛的人看持咒的人也看不順眼,什麼原因?著了相,如果統統都無住的話,心就清凈、平等,大家相處一堂就歡喜了。就是因為著相,著相就盲修瞎練,是搞假的,不是搞真的,搞真的大家相安無事,搞假的又打得頭破血流,那就沒法子,假的裡頭有衝突、有意見,真的裡面沒有,真的裡頭心都清清凈凈。一直到成佛,你就守住這個原則,就修的是這個東西。穿衣不著穿衣的相,吃飯不著吃飯的相,工作不著工作的相。不著工作的相就不會累,做得再多都不會累;他為什麼會累?因為他著相。處事待人接物統統不著相,那個日子就很好過,就很自在、很美滿,遊戲人間,像諸佛菩薩一樣,得大自在。  【不住生死,不住涅盤。】  這是講到究極之處。  【除降伏外,別無進修方法。】  這是一定要牢牢記住的。我們今天讀《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要不著相,不著相你念的功夫就得力。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希求,只求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凈宗跟般若 不一樣的地方,就這麼一點點。只求往生極樂世界,你要能這樣去做,你往生的品位不是上上品也在上中品,不會在上下品,這品位就高了,為什麼?因為你心清凈平等覺。  前面世尊提了一個綱領,下面就是細說,要解釋了。應如是降伏其心,如是指的是什麼?底下舉一個例子。  經【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這幾句,不僅是三界六道一切眾生包括盡了,就是連聲聞、緣覺、菩薩也不能超過其外。換句話說,九法界有情眾生盡在其中,我們發心要發這樣的大心。  經【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這是佛非常具體給我們說明,應如是降伏其心,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妙極了。我們要懂,要徹底明了,要學,我們這些妄想、雜念就能伏得住,念佛功夫就得力了。這些文的名相術語,普通的我們都省掉,都不要解釋,以免耽誤時間,一般很容易能查得到的。  【緣合現生,緣散即滅。當體即空,了無所得。】  這是說明九法界依正莊嚴的實相,「依」是環境、生活環境,「正」是身體,從菩薩一直到地獄,都是因緣所生。緣,我們現在人講條件,眾緣和合,許許多多的條件合起來,這個現象生出來了。緣合就現生,現是現象,這個現象出現,生出來了,出現了。緣散即滅,緣不可能永遠合。合的時間長短,有一個力量在操縱它,在凡夫叫業力,業力在操縱它合的時間長短;諸佛菩薩是願力,過去在因地當中,他發心幫助一切眾生這個願力;這是一切現象聚合時間長短的主宰的力量,這是我們要曉得的。以我們人來說,我們一個人的壽命不相等。壽命是什麼人主宰的?不是閻羅王主宰,也不是上帝主宰,是我們的業力主宰的。因為是業力主宰的,你要是把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壽命長短自己可以做得了主。因為你懂得道理,你懂方法,自己就能做得了主。自己身體健康狀況自己也能做得了主,譬如體弱多病是業力,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我們修清凈心,修慈悲心,我們肯救護一切眾生,身體自然就健康強壯,可以轉;不是靠藥物,不是靠一些補的東西,那個不行,那個東西不能轉業力,那是治標不治本,補太多反而出毛病。這是一定要曉得,它有正確的理論、正確的方法,真正是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它有道理在。  緣散,這個相就沒有了。由此可知,相的現行、相的生滅,是假的不是真的,完全是虛假的,只是緣聚緣散而已。緣散,我們知道它空了,沒有了,相沒有了;緣沒有散的時候,有智慧的人就曉得,「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因為一切現象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還會去執著嗎?自然不執著,自然就放下了。這一放下,離開分別、執著,你的心馬上就清凈,真心本性就顯露出來,無量的智慧德能它就起作用了,那是真的,那個不是假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我們要求它幹什麼?求得了,那個利益太小太小,等於求人間富貴一樣,你的享受曇花一現而已。你什麼都放下,什麼都不求了,你所得到的是盡虛空遍法界。像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那個多自在!觀音菩薩為什麼這麼自在?觀音菩薩無求。觀音菩薩什麼都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性德顯露,才得大自在。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自在?樣樣都貪求,求的太多了。求的太多,煩惱就跟著來,求不得苦。求得了,求得了更苦。求得,要想盡方法保持,怕丟掉,患得患失;沒有得到想盡方法求,求到之後,想盡方法又怕它丟掉,結果還是要丟掉。你看穿事實真相,你的心就放下了,什麼都不求;什麼都不要了,反而得大自在。  要多想想,多想想這些事實的真相,事實真相確確實實當體即空,了無所得。《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統統是虛妄的,十法界是虛妄的,唯獨一真法界是真的,那不是妄的。佛與大菩薩,《華嚴經》上法身大士,他們住的是什麼法界?一真法界,那是真的。十法界里的佛,是假的不是真的。那個佛,天台家所講的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不是真的,圓教才是真的。十法界裡面的佛,是藏、通、別佛,不是真佛,圓教的佛才是真佛,住一真法界。《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無量壽經》上講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我們要求一真法界,不住十法界。所以佛那個念頭也要放下,我們有作佛的大願,不能著成佛之相,著成佛之相,你要真成了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不是一真法界。所以相不能著,著相我們的虧吃大了。為什麼?  【就性言則本既不生,今亦無滅。】  因為本性上本來如是,本性裡頭沒有這些妄相,十法界的相統統沒有,所以就是連成佛的相都不可以執著,這才與自性相應,你才能夠見性、才能夠證性。凡是生滅的,是十法界裡面,十法界裡頭有生有滅,一真法界裡頭沒有生滅。所以念佛求願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要知道,沒有生滅了,因為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它不是十法界。  【妄盡情空,業識既轉,生滅心滅,生死海出,而證入不生滅之圓明性海,謂之入無餘涅盤。為究竟覺果之稱。】  前面講我們要發心,要像佛一樣的心,不可以發的心跟佛的心不一樣,這個不可以。不要以為我們現在是凡夫,罪業深重,我怎麼敢發跟佛一樣的心,那你就錯了,這是自卑感。佛不許我們自卑,也不許我們驕傲,真心裏面沒有自卑也沒有傲慢。佛教給我們法,我們依教奉行,就是佛的好學生、好弟子,那怎麼會有錯誤!這叫發大心。發大心然後才曉得修大行,這是佛對我們期望,希望我們能夠很快的證大果,這心不大不行。  妄是妄想,妄想盡了;情就是妄想,一切眾生情執太深,這是煩惱的根源。一般人講,情要空掉,妄盡他還不覺得,妄應該要盡,情空那還得了,這不得了!我有一年在佛光山,佛光山辦夏令營的時候,大專學生夏令營,星雲法師找我去講唯識,也講到這個情要斷掉。當時有一位女同學提出問題:法師,如果人沒有感情的話,那還有什麼意思?向我提出這個問題,我就說:那好!剛好高雄有一條河叫愛河,你可以跳到那裡面去,愛河永浴。她不曉得六道,為什麼你會在六道輪迴?就是被這個害了,還不覺悟!要是說穿了,你那種愛情一文都不值,為什麼?假的不是真的,今天愛了,過兩天他又離婚了,鬧彆扭不愛了,不是真的!你要認識清楚,這世間六道裡頭的人講話都靠不住,不能當真,虛情假意。  不但別人的話不可以相信,自己對自己都不能相信。你能相信你自己嗎?到明天主意又變了,自己都不能相信自己,為什麼?裡面這個妄想念頭太複雜了,千變萬化,全是假的,怎麼可以當真!我學佛,我懂得,人家說「我對你很好」,點點頭,不錯不錯,假的,不能當真;你要是當真,你就被他迷了,你就錯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全是妄想,全是情執。諸位要曉得,真的情、真的愛,只有佛菩薩有,佛菩薩不叫情也不叫愛,名字換一個,叫慈悲,慈悲是真愛,永遠不會變的。你尊敬佛菩薩,佛菩薩愛護你,你毀謗他、侮辱他、殺害他,他還是愛你,從來沒有變過,那是真的。諸佛菩薩講「我愛護你」,我們可以接受,那不是假的。六道裡面的凡夫說愛護你,不是真的,他說憎恨你,你也不要怪他,也是假的,過幾天他心又變了,不是真的,統統不是真的,所以不要在意,不要把它放在心上,那你就對了,這叫有智慧了。世間凡夫所用的心,叫三心二意,那怎麼能當真!  學佛就是要「妄盡情空」,這四個字是一個意思,妄盡,情就空了。要把情轉變成智慧。情跟智是一樁事情,理性的,就是智慧;感性的,智慧就變成感情。情跟智是一樁事情,迷悟;覺悟了,情就變成智慧;迷惑了,智慧變成感情,一樁事情。轉煩惱成菩提,這個要把它轉過來。「業識既轉」,底下說,妄盡情空,業識就轉了,識就轉成智,轉八識成四智,叫轉識成智,這才是用功真實的功夫。所以古德講,修行要在轉識成智。研究經典,研教要在大開圓解,修行要在轉識成智,這非常非常重要,都是修行的總綱領。  「生滅心滅」,生滅是念頭、妄想,妄盡情空了,生滅心就沒有了,妄念就沒有了,生死就沒有了。生死輪迴從哪裡來的?就是從生滅念頭裡頭來的。換句話說,只要你有妄想,只要你有念頭,你就決定出不了六道輪迴,這一點我們不可以不知道。換句話說,佛法法門很多,你去試試看,哪一個法門裡面,真正到沒有念頭了,你才有能力超越三界。如果你修學這個法門,修得很久也挺用功的,那個妄想念頭還在,你就要明白,你出不了三界,你說這個問題多嚴重。實在講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不得不求阿彌陀佛,唯獨這個法門叫帶業往生,就是你這個生滅的念頭不斷,行!可以往生。只有這一條路,八萬四千條路裡頭,只有這麼一條,不要斷妄想能出得去;除這一條之外,任何一個法門沒有帶業的,都要做到生滅心滅,你才能出得了三界,才能夠脫離輪迴,生死海就是六道輪迴。我們搞清楚、搞明白了,才曉得法門裡頭有難有易。古人講:念佛法門叫易行道,其他的法門跟凈土法門一比,難行道,真難!可是這個易行道,難信!你不相信,那就沒有辦法了。許多難行道,很容易叫人相信,信了白白的忙一生,得不到結果。這個法門難信,信了的人,他都出去了,非常幸運,都出去了。  這樣證入不生滅之圓明性海,這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才叫入無餘涅盤,這是究竟覺果之稱。換句話說,我們要幫助一切眾生,像佛一樣,要度他入無餘涅盤,要發這個心,也就是說幫人要幫到底,不可以半途而廢,那就很可惜了,沒有功德。幫到什麼程度?一直要輔助他成佛。這個想想,太難太難了,我們自己是凡夫,怎麼能幫助人成佛?說出這個話人家也不相信,說你說大話,根本就做不到。其實不難,真做得到,怎麼做?勸人念佛求生凈土,不就做到了嗎?確實不難!遇到人就勸他念佛,這個方法很好!現在的人跟從前人不一樣,以前的人老實,見了人很少說話,現在的人喜歡錶現,廢話連篇,你接觸到的時候不聽也不行。我們念佛人有好方法對付他,不管他講多少話,講完之後,「阿彌陀佛」,再講完之後,「阿彌陀佛」,我們阿彌陀佛一句一句灌到他八識田中,他那些廢話我們一句也沒聽進去,這個方法妙極了,這就是度他入無餘涅盤。你學其他的法門就很難,很不容易,真的薄地凡夫做不到,學凈土法門容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勸眾生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我們也用這個方法勸一切眾生念佛求生凈土,豈不是用的方法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真正有這個熱心,這是慈悲心、熱心,把這個法門勸導一切眾生,那一切眾生真的得度了。  【經云:佛種從緣起。又云:凡是有心,定當作佛。又云: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佛性雖眾生本具,而佛種要待緣生。】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但是他迷了,迷了之後要破迷開悟,再恢復佛性那要靠緣,所以說「佛種從緣起」。《彌陀經》上告訴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緣很重要。我們遇到佛法,也是多生多劫的因緣成熟。因此,我們要給廣大眾生作增上緣,把這樣殊勝的法門介紹給他們。以一切善巧方便,把佛法介紹給人,這真正叫學佛,這真正叫報恩。  在台灣有做T恤的同修,他們要到大陸去設廠,行前到我這裡來,我就勸他,你做這個T恤印上「阿彌陀佛」,印上經文,你求三寶加持,銷路一定好,為什麼?端正社會風氣。一定得到社會大眾的歡迎,不要印一些妖魔鬼怪,那個氣分不好。所以,我就勸他這樣去做。這一次我們到這邊來,他做了幾件給我帶來,給許多同修們,前面是「彌陀弟子」,後面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底下四個字「世間如夢」,那四個字是弘一大師寫的,你們看看就曉得,弘一大師的字。這就是說,無論從事哪個行業,就在你本行上,你就弘法利生,你就「令一切眾生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就在做這個事情,不必要換一行,就在本行,就在自己本分工作裡面,我們就做,就做出來了。  所以緣重要,一定要發心,為一切眾生做佛種的增上緣。這些眾生真能得度嗎?能。為什麼?因為他本來是佛,他有佛性。《涅盤經》云:「凡是有心,定當作佛」。因此,我們種這個緣,一定有效果,一定有收穫。《圓覺經》上講「有性無性,齊成佛道」,就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意思很深。無情是講植物、講礦物,植物、礦物也能成佛嗎?能,為什麼?因為它有性。佛法中說,在有情眾生叫佛性,在無情眾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植物、礦物,叫法性;可是要曉得,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因此,有情眾生成佛,無情的眾生也跟著就轉了,依報隨著正報轉,跟著轉。譬如我們舉一個例子,我們現在是凡夫,我們是生滅心,因此我們這個世界依報都是生滅的,植物也是生滅的,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都有生滅的。往生到西方世界,西方世界的人心清凈,沒有念頭,他那個心是不生不滅的清凈心,西方世界的依報也不生不滅,那邊的花草樹木都不生不滅,就轉了,那就叫同圓種智。《華嚴經》上所講的,你在《彌陀經》上看到了,同圓種智是這個意思,都是不生不滅,植物、礦物統統是不生不滅。  「佛性雖眾生本具,而佛種要待緣生」,成佛的緣分是一定需要的,沒有這個機緣是不能成就的。機緣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上,我們自己能成就自己,我們也能夠幫助一切眾生得到究竟圓滿的成就。這就是世尊在本經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生這個心,不要生別的心,要生這個心,「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我們布施佛法,布施成佛的增上緣,這就完全正確,要以這個為第一。今天時間到了。
推薦閱讀:

《金剛經》大義(六)<轉自悟心禪院博客>
《金剛經》第二十八講——不存在 使解脫成為可能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六十三集)
硬功 | 少林金剛神掌功
體方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5)

TAG:報告 | 金剛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