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於印度的佛教為什麼在印度沒落了?

印度佛教的消亡是世界學術界,世界人民關注的問題,後世的佛弟子,應更加了解消亡的原因,歷史成為過去,也給我們後世弟子一個警策,為正法久住人間,佛弟子應更加研究印度佛教消亡的因緣、因果。從發展到興盛至消亡的過程,怎不叫人深思呢?

佛教在印度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十三世紀一千七百多年,曾玄奘法師西經取經,在那爛陀寺跟戒賢論師學習瑜伽,當時那爛陀寺受到外道衝擊時,玄奘法師與外道辯論,竟無一人取發議論,並獲勝。這說明玄奘法師與外道辯論,那爛陀寺已受到外道的攻擊,婆羅門教的復興,出現了很多學者,他們吸收了大量的佛教理論,反過來攻擊佛教,再加上辯才無礙,佛教的法將無一人能勝過他們的議論,如婆羅門學者僧羯羅闍出耶,這樣的理論家,在佛教的法將之中,無一人能夠取勝於他,很多道場被毀或逼迫改其他的教派,這說明佛弟子不僅要實修,還要與其他教派超然理論的一面,和僧才缺少理論人才有太大的關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才的優劣,弘法的興衰有太大的關係。

釋迦族是屬於印度東方的,燦爛的東方古老文化,養育佛陀這樣偉大的聖人。佛陀不僅反對婆羅門至高無上,還要打破種族歧視。所以東方沙門文化有反對印度雅利安人傳統「真常」梵我論的特性,有四種吠陀經典,《梨俱吠陀》、《耶柔吠陀》、《娑摩吠陀》、《阿婆吠陀》、婆羅門教的大三論師出現,復興婆羅門教,印度佛教消亡也有關。

印度佛教史流變分五期,根據印師和呂澂先生分法:

一、聲聞為本之解脫同歸;

二、菩薩傾向之聲聞分流;

三、菩薩為本之大小兼暢;

四、如來為菩薩分流;

五、如來為本之佛梵一如。

這五期中,一、三、五表示了聲聞、菩薩、如來為主的,也就是修聲聞行,修菩薩行,修如來行,有顯著不同的三大類型。第三期,第四期表示了由前期而演化到後期的發展過程,在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自序」又以「佛法」,「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三期來統攝印度佛教。「佛法」中含攝了五期的初期與二期,也就是一般所說「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中含攝了五期第三與第四期「初期大乘「與「後期大乘」。「初期大乘」是 一切皆空,「後期大乘」是萬法唯心說,「秘密大乘佛法」有顯著的特色,所以別立為一類。三期的分類正與「秘密大乘」者的分類相合,如《攝行炬論》所論「諦性義」、「波羅蜜多義」、「廣大密咒義」,因此,印師分三期「初期大乘」,「中期大乘」,「後期大乘」,而在「前期大乘」、「後期大乘」外把末後的「秘密大乘」獨為一期,與呂老師相似,如「大乘佛法」時期,「大乘佛法」也還在宏傳,只是退居旁流而之。

印度佛教作五期,四期、三期及「大乘佛法」三系的分判,與我國古德的教判相通,但抉擇取拾不同,後來從歷史觀點而論判的,印度佛教的創始到衰滅,凡經五期之演變,若取俞人之一生,則如誕生、童年、少壯,漸衰而老死也。

《印度之佛教》「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研究。」有一段說的。印度佛教興起發展,衰落,正如人的 一生,自童真少壯而衰老,童真充滿活力,是可稱讚的。但童真而進入壯年,不是更有意義嗎?壯年而不知珍攝,轉眼衰老了,老年經驗多,知識豐富,表示成熟嗎?也可以能表示接近衰亡,所以不可以愈古愈真,更不同情於愈後愈圓滿,愈究竟的見解。」

在印度佛教的興亡的過程中,明顯見到「佛教興起於中印度的東部」,漸中印度而擴展到南印度北印度,更發展到印度以外,而有南傳與北傳佛教傳播,但西元四世經後,北印度與南印度的佛教日漸衰落,萎縮到中東印度。另一方面,佛教的消亡與因僧團腐敗墮落,戒律鬆懈有一定關係,佛言:「戒律住世,正法不滅」。佛在世時,僧團有嚴格的戒律,佛滅度後,逐漸完全變質,僧團擁有大量的土地房屋、財產、放債收息。僧人熱衷積累財產,這些都是違背戒律,過著破戒無慚的生活,這種墮落腐化的情況,與佛弟子自身的修養和素質有關,促進了佛法衰敗的速度。

印度笈多王朝後,特別是伊斯蘭教的政治和壓力,長達幾世紀的壓制。佛教受到猛烈的攻擊和毀滅,到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象那爛陀寺,超戒寺這樣豪華絕倫的道場被摧毀,標誌著印度佛教宣告消亡。(頭條號|天人對話)

推薦閱讀:

左派自以為是的同情
印度人為什麼見到妹子就撲?
英國人精彩的茶葉行銷戰
「美人魚綜合症」是一種什麼病?
如何評論外交部24日再次提醒在印度中國公民注意安全?

TAG:印度 | 佛教 | 起源 | 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