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基礎瑜伽解剖學(十)

肌肉、肌腱、韌帶解剖學(四)與瑜伽體式直接相關的主要關節和肌群、韌帶(二)脊柱、骨盆與胸背部(相關肌群圖請自行上網搜尋)一、脊柱(一)脊柱的韌帶韌帶可穩定脊柱並限制脊柱在數個平面上的動作。脊柱的主要韌帶有:1.前縱韌帶:通過整個脊柱的前端,可限制身體後屈的動作。2.後縱韌帶:穿過椎孔並跨越椎骨的後端,經過並與每個椎骨連接,形成椎管的前壁。3.黃韌帶:構成椎管的後壁。4.棘間韌帶:位於上下相鄰兩節椎骨的棘突之間,可限制脊椎向後伸展與軀幹前屈。5.棘上韌帶:跨越後棘突,可限制身體前屈。6.橫突間韌帶:位於上下相鄰兩節椎骨的橫突之間,可限制軀幹在額狀面的側彎動作。(二)穩定脊柱背部的深層肌肉群 —豎脊肌群豎脊肌分布在脊柱的兩側,由中心往外展開,可分為外側淺層群組和內側深層群組等兩個群組。1. 外側淺層群組 (在背部從骨盆穿越至頭骨)主要功能是維持身體直立,可分成三類:(1)髂肋肌 (Iliocostalis):可分成腰髂肋肌 (起點在薦骨與髂骨脊,終點在腰椎與第6—9根肋骨)、胸髂肋肌 (起點在下方的六根肋骨,終點在最上方的六根肋骨)、頸髂肋肌 (起點在第3—6根肋骨,終點在頸椎C4—6的橫突)等三區。(2)最長肌 (Longissimus):可分成胸最長肌 (起點在薦骨、腰椎的後棘突與下胸椎的橫突,終點沿著肋廓至1—2根肋骨)、頸最長肌 (起點在胸椎T1—6的橫突,終點在頸椎C2—5)、頭最長肌 (起點在胸椎T1—5與頸椎C4—7的橫突,終點在頭骨的乳突)。(3)夾肌 (Splenius):可分成頸夾肌(起點在胸椎T3—6的棘突,終點在頸椎C1—2的橫突)和頭夾肌(起點在胸椎T1—3與頸椎C4—7的後棘突,終點在頭骨的乳突)。夾肌除了維持身體直立外,其另一個功能是僅靠其中一側的運作 (單側收縮) 來執行轉動的動作 (如轉頭)。2. 內側深層呈縱直向分布群組主要功能是連接脊椎骨,可使背部挺直,且兩側一起活動時,可使背部往後伸直。只有單側肌肉收縮的時候,可使軀幹側彎。可分成三類:(1)棘間肌 (Interspinales) (位於上下兩節椎骨的脊椎棘突之間):可分成頸棘間肌(每一側各六條肌肉)、胸棘間肌(每一側各四條肌肉)、腰棘間肌(每一側各五條肌肉)。(2)橫突間肌 (Interrtransversarii) (位於脊椎橫突之間,通過棘間肌的外側,以直線形式連接椎骨的橫突):可分成頸橫突間肌(每一側各六條肌肉)、腰橫突間肌(每一側各四條肌肉)。(3)棘肌 (Spinalis):可分成胸棘肌(起點在L3—T10的棘突,終點在T2—8椎骨的棘突)、頸棘肌(起點在T2—C6的棘突﹔終點在C2—4 椎骨的棘突),這一組肌肉經過胸椎與頸椎並連接椎骨的棘突,但會跨過幾節椎骨,並未直接連接上下兩節的椎骨。3.內側深層呈斜向分布群組與旋轉有關,當單側肌肉收縮時,可以使軀幹進行水平面的轉動,當兩側同時收縮時,可使背部往後伸直。可分成三類:(1)旋轉肌 ( Rotatores ) (執行旋轉動作):這一組肌肉沿著脊柱分布,一節椎骨的橫突,連接到上一節的棘突。(2)多裂肌 ( Multifidus ):這一組肌肉是由許多小肌肉組成,從薦骨區域一直延伸到頸椎,大部分的情況是,每條小肌肉的起點為椎骨的橫突區域,然後跨過二至四節椎骨,並連接到上方其中一節椎骨的棘突。(3)半棘肌 ( Semispinalis ):這些肌肉從多裂肌的上方通過,分布在胸椎、頸椎和頭部的外側,可分成胸半棘肌、頸半棘肌、頭半棘肌等三類。這一組肌肉的每一條小肌肉,會跨過至少五節或更多節的椎骨。由一節椎骨的橫突,連接到上方其中一節椎骨棘突。

胸背部的其它肌群外肋間肌(External intercostals muscle)、內肋間肌(Internal intercostals muscle)、上後鋸肌(Serratus posterior superior,又名後上鋸肌、後鋸上肌)、下後鋸肌(Serratus posterior inferior,又名後下鋸肌、後鋸下肌)簡要說明肌 肉 名起 點止 點功 能外肋間肌(位於肋骨間的表層,覆蓋著內肋間肌)相鄰兩肋骨骨弓表層相鄰兩肋骨的骨弓表層吸氣時,肋間肌收縮,使肋骨上提。呼氣時,肋間肌放鬆,使肋骨回復原位。內肋間肌(位於肋骨間的裡層,被外肋間肌覆蓋)相鄰兩肋骨骨弓裡層相鄰兩肋骨的骨弓裡層平時內肋間肌不會參予呼吸運動,只有在須要強力呼氣時,才會與腹肌同時收縮,加速肺容積縮小上後鋸肌(位於頸背部,屬中間層肌群,呈A形)C7~T3的棘突第二到第四對肋骨吸氣時,可使肋骨上提,以輔助吸氣下後鋸肌(位於背部腰際,屬中間層肌群,呈V形)T11-L2的棘突第八到第十二對肋骨是呼氣的輔助肌群之一背部肌群深淺的大致狀況是最表層:斜方肌、背闊肌次表層:上、下後鋸肌,小、大菱形肌,肩胛提肌次底層:豎脊肌群表層:髂肋肌(腰髂肋肌、胸髂肋肌、頸髂肋肌),最長肌(胸最長肌、頸最長肌、頭最長肌),夾肌(頸夾肌和頭夾肌)最底層:豎脊肌群底層:棘間肌(頸棘間肌、胸棘間肌、腰棘間肌),橫突間肌(頸橫突間肌、腰橫突間肌),棘肌(胸棘肌、頸棘肌),旋轉肌,多裂肌,半棘肌(胸半棘肌、頸半棘肌、頭半棘肌)在最底層的腰際裡層還有腰方肌二、骨盆(一)骨盆的範圍、角度與作用骨盆位在身體的中心位置,在下肢與脊柱之間擔任功能鏈的作用。骨盆包括薦椎、尾骨、髖骨等三個部分,而髖骨是由腸骨(又名髂骨)、坐骨和恥骨等組成。此外,骨盆之所以能正常運作,是因為許多相關肌群的作用,才能在動作能力與穩定度之間,維持平衡。脊柱與骨盆的連接處有一夾角稱為「骨盆角」。這是骨盆本身自然的角度,通常在男性的骨盆角為55°,女性則為60°。骨盆角超出正常範圍,是脊椎前凸的特徵現象之ㄧ,若傾斜角度變小,則會減輕腰椎前凸的現象。骨盆能否平衡在最佳的角度上,主要取決於各相關肌群是否能正常地運作。骨盆前傾是受背部豎脊肌群的下半部,與大腿的股直肌和髂腰肌收縮作用影響,而骨盆後傾則是受三個大腿後肌、腹部肌肉群、臀大肌收縮作用影響。

薦椎(又名薦骨、骶骨)與髂骨連接的位置稱為薦髂關節(骶髂關節),可以在幾個平面上產生些微地滑動動作。薦椎主要是依軀幹各種動作和上方所施加的力量來做反應和定位,而髂股的位置則是依從其下方所給予的力量而定。薦髂關節在脊柱與下肢之間維持靜態與動態平衡,是全身平衡與穩定的重要關鍵所在,如果骨盆有前傾、後傾、歪斜等不正現象,將會導致姿勢異常和功能障礙。(二)影響骨盆的主要肌群髂腰肌(腰大肌 (Psoas major)和髂肌 (Iliacus))、腰小肌 (Psoas minor)、臀大肌 (Gluteus maximus)、臀中肌 (Gluteus medius)、臀小肌 (Gluteus minimus)、闊筋膜張肌 (Tensor fascia lata)、縫匠肌 (Sartorius)、半腱肌 (Semitendinosus)、半膜肌 (Semimembranosus)、股二頭肌 (Biceps femoris)、股薄肌 (Gracilis)、腰方肌 (Quadratus lumborum)、腹直肌 (Rectus abdominis)、腹外斜肌 (External abdominal oblique)等。簡要說明肌 肉 名起 點止 點功 能髂腰肌的腰大肌(腰大肌強大,位於腰椎體側方)T12-L4胸腰椎側面股骨小轉子1. 近側固定點:大腿屈曲與部分的外旋2. 遠側固定點: 立姿時兩側同時作用,可使脊柱屈曲,骨盆前傾(腰椎前凸)髂腰肌的髂肌(髂肌寬闊,在髂窩內)髂股窩前表面上側2/3股骨小轉子1. 大腿彎曲2. 骨盆前傾與增加腰椎前凸腰小肌T12—L1椎骨側面髂肌與恥骨上支的連接點軀幹往骨盆的彎曲臀大肌(位於臀部皮下最表層的肌肉)髂骨脊髂骨後外側表面,薦椎骶和尾椎和豎脊肌的腱膜後側表面1. 大轉子下的臀肌粗隆2. 髂脛束(止點在脛骨前側近端的脛骨粗隆)1. 近點固定時:使大腿後伸和旋外。該肌上半部使大腿外展,下半部使大腿內收2. 遠點固定時:一側收縮,使骨盆向對側轉動,如轉體動作;兩側收縮使骨盆後傾,維持人體直立姿勢臀中肌(位於臀大肌的內面,覆蓋著臀小肌)髂骨臀部表面股骨大轉子尖端1. 前方纖維:內旋與大腿屈曲2. 後方纖維:外轉與大腿向後伸直3. 一般的肌肉收縮可使大腿外展4. 單腳站立可預防支撐腿該側的骨盆脫出 (詮德倫伯格氏症候群)臀小肌  (位於臀中肌內面)髂骨臀部表面臀中肌起點的前側股骨大轉子前側1. 近點固定時:使大腿外展,前部使大腿屈曲和內旋,後部使大腿後伸和外旋闊筋膜張肌(呈扁平長方形,位於髖關節外前方)臀中肌前的髂前上棘 (ASIS)髂脛束(大腿上大約中間交界處)1. 穩定髖臼的股骨頭2. 協助臀小肌與臀中肌的前纖維執行大腿屈曲、內旋與外展動作註:闊筋膜張肌若過緊會限制髖外旋的體式,如蓮花坐等縫匠肌(位於大腿前的細長肌肉,貫穿至小腿,涉交叉動作)髂前上棘 (ASIS)脛骨內踝下側(粗隆內側)1. 近點固定時:使大腿屈曲、外旋,小腿屈曲、內旋2. 膝關節彎曲3. 對大腿前側群肌起穩固作用半腱肌(位於大腿後近中間的長肌)坐骨結節脛骨內踝之下方(粗隆內側)1. 近點固定時:使大腿在髖關節處伸直,小腿在膝關節屈曲和內旋2. 遠點固定時:使大腿在膝關節處屈。小腿伸直與固定時,使骨盆後傾半膜肌(位於大腿後內側的長肌)坐骨結節脛骨內踝下緣(粗隆內側)略為側向半腱肌腱1. 近點固定時:使大腿在髖關節處伸直,小腿在膝關節屈曲和內旋2. 遠點固定時:使大腿在膝關節處屈。小腿伸直與固定時,使骨盆後傾股二頭肌(位於大腿後面外側。有長、短二頭)長頭:坐骨結節短頭:股骨後側下1/2處膝外側腓骨頭1. 近點固定時:小腿在膝關節處屈曲和外旋;小腿伸直時可使大腿伸直2. 遠點固定時:使大腿在膝關節處屈曲;小腿伸直和固定時,使骨盆後傾(長頭:大腿伸直、膝部彎曲、小腿外旋。短頭:膝關節彎曲與小腿外旋)唯一可執行小腿外旋動作的肌肉股薄肌(位於大腿內側)恥骨下支脛骨內踝1. 大腿內收2. 協助大腿屈曲與小腿內旋3. 幫助膝關節屈曲腰方肌(位於腰部深層豎脊肌的內面)第12根肋骨L1—4腰椎的橫突髂骨脊1. 幫助骨盆前傾與增加腰椎前凸2. 當骨盆固定不動時,腰方肌幫助軀幹從前屈的姿勢中直立3. 幫助側彎腹直肌(位於腹部腹白線兩側,扁長,有三、四條細白肌腱腱劃橫列在腹直肌上,將其分為四五段)胸骨兩側、箭突與第5—7對肋骨的軟骨恥骨兩側上緣1. 上側固定時,兩側收縮,可使胸廓和骨盆朝彼此方向收縮,亦即收腹;並在骨盆後傾時拉直前凸的腰椎2. 下側固定時,兩側收縮,可使脊柱屈曲3. 當一側單獨動作時,幫助軀幹向同側側屈腹外斜肌(位於腹前外側淺層,為扁闊肌)第5—12根肋骨腹白線、腹股溝韌帶和髂嵴前半側1. 下側固定時,兩側同時收縮,可使脊柱前屈;一側收縮可使脊柱向同側屈曲和向對側迴旋2. 上側固定時,兩側同時收縮,可使骨盆後傾骨盆的動作涵蓋三個平面1.矢狀面—骨盆前傾 / 骨盆後傾 (APT / PPT)2.額狀面—髂骨脊上提與下降3.水平面—帶動單側前傾或後傾上述只是概要,實際上骨盆的作用是承上啟下,有如牽一髮而動全身,可影響全身的骨架和肌肉作用,不管是瑜伽動作或一般的動作都應維持此區域的正位與穩定。腹部的其它肌群腹內斜肌(Internal oblique)、腹橫肌(Transversus abdominus)簡要說明肌 肉 名起 點止 點功 能腹內斜肌(位於腹外斜肌的深層,與腹外斜肌形狀相同,走向相反)腹股溝韌帶的側底邊三分之ㄧ處,髂嵴、胸腰筋膜和腹白線腹白線和肋骨第 9 ~ 121. 上側固定時:兩側收縮,使骨盆保持較水平位置。2. 下側固定時,兩側收縮使脊柱前屈3. 一側收縮使脊柱向同側側屈,亦向同側迴旋(對側肩向前)4. 腹內斜肌的作用與腹外斜肌相反,所以,體側的轉動實際上是同側腹內斜肌與對側腹外斜肌協同作用的結果腹橫肌(是腹肌中最深層的肌肉,纖維呈水平走向)髂嵴、腹股溝韌帶和胸腰筋膜肋軟骨下方對核心的穩固,腹部的保護、收縮與轉動很重要腹部肌群的深淺狀況由表至里是,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
推薦閱讀:

視頻教程 10分鐘的熱身瑜伽
你的瑜伽遲遲沒有進步 考慮過這些習慣沒有呢
對於從來沒練過瑜伽的人,最開始學要注意什麼?
真的要去印度做瑜伽培訓嗎?
阿斯湯伽瑜伽拜日式

TAG:解剖學 | 瑜伽 | 轉載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