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雜說91

太極雜說91太極網羅從意拳角度一般不把氣獨立出來,其實很多太極大師也是這樣主張,如此才有「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和「氣沉丹田,順其自然」等等的說法。大概有這麼幾種可能:1、前輩大師們藏私,如後來披露的楊式內府拳(如汪永泉《楊式述真》中的內功)和陳式家傳拳(含丹田內轉和低架等),都主張以意馭氣;2、前輩大師們怕初學者不得要領反而走入歧途,出現過「氣滯」的病象;3、我們對拳論本身是否有誤解。l 楊澄甫的看法,「不在氣」之氣為強運之濁氣,那麼可不可以「意在清氣」呢?我覺得汪永泉在《述真》里講得非常好——外部的動作完全服從於內部意氣的走向,內動引起外動,這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比較深入淺出的解釋。我堅定執著的認為「意」和「氣」是兩種區別很清晰的物質,各位看我這個反證的邏輯:A、以意運身(不談氣或認為意氣一體)的太極拳和廣播體操毫無區別;B、太極拳套路中招式本身不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氣,因為這些招數來源於明朝民間武術(外家拳)。意完全可以在氣(以意馭氣),但意要足夠強、神要足夠凝、體要足夠的松、勁路要足夠的暢,非高手不能為。不求運氣,何來陳式之螺旋和楊式之鼓盪,如何打人實戰。l 練拳應該時時追究太極拳的本質,不能被枝節問題蒙蔽,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孫祿堂公語「道在拳為內勁」,我認為這隻說出了拳道在技擊方面的內涵。其實拳道即武德,是要把我們在太極拳中感悟到的精神品質落實指導日常生活,如以太極的包容寬厚而待人、以太極的全神貫注而做事、以太極的「舍已從人、不卑不亢」而處世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如果能得拳道,則能得生命之喜悅歡愉,即使有一天不幸殘病而不能繼續練拳,而太極的精神不滅。在「拳道」中,武德的層次要高於內勁的層次。l 所謂「隨」,應是陳式太極拳之「節節貫穿」和楊式「九曲珠」的理論。l 可以將意拳的理論用於太極,是因為兩者同屬拳道。l 在己則滯,從人則活一般是說推手,但在己則滯不局於此,我體會在己則滯,作為練習時也是如此。l 意是太極拳作為內家拳的核心內容,是最主要的太極要素。l 「意為心之所欲」,很對。但這是意在運動起點的靜態表象,還不全面。l 應該從「意即氣」或「意氣不分」的認識中把「氣」剝離出來分析。第一,陳式太極拳直接產生於明朝民間武術,尤其是戚繼光《紀效新書》中對武藝的總結直接澤被太極,如陳式二路炮捶中「獸頭式」一招直接從戚繼光《紀效新書》來,招法用法和詠春拳中的「翻背拳」很像,但那時候都是外家拳。後來,太極宗師們用易理造太極拳理、經絡理論指導太極養生,兵家思想指導太極戰術從而改造了這些武術,所以說太極的招數並不是內家拳特有的,太極的核心在於內功內勁,用現代術語講叫「發勁原理」。綜上所述,推手發明之前太極拳師照樣和別人打架,只不過用的是外家拳的招法,內家拳的勁而已。第二,太極的實質其實是「以強勝弱,以快制慢」,只不過這種強和快是「意、氣、勁」的強快和控制力量落實、重心平衡的強大技巧——很拘泥的用太極套路的招法慢吞吞地和人實戰,那是比驢子還呆的騾子!另外,「快、准、狠」是技擊的素質,太極拳手也講求這些,但還要強調技巧,即「快、准、狠」本身的質量和效率問題。總之,好的太極拳一定是能打善打、非常強調技巧和科學發勁方法的太極拳。l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姜榕焦和姚先生的解釋:全身意思皆用精神不尚絲毫拙力。專司運氣,鼓腹者雖有氣而無內勁,是為後天之濁氣,無先天之浩然正氣,則純剛不柔。李先五註:太極拳專尚精神不尚氣力,彼局限氣力者,必為濁氣與拙力而已。楊澄甫:太極意在此,不在氣者不在運氣之氣。在氣則滯,如運氣膨脹一部分,滯而不靈。有氣者無力,有濁氣者自覺有力,敵覺我無力。無力者純剛,無濁氣即生綿力,意到力到。。。。。l 何為意,我說意為心之所欲。「以心行氣」,心之所欲為行氣,此為心意發動。「以氣運身」,即「先在心,後在身」,此為意遍周身的過程,為「意」的身知過程,此時意氣不分,「以心使身」,但要進一步使身能從心,不能執著於此。執著於此為「在己」,拳論曰「在己則滯」,不能從人。「全身意」在精神,即意遍周身,達到身知後,「全身意」要內斂,提起,此時意不執於「氣」,要反向身外求,要有慎如臨淵、出尋問路、欲行又止,欲止又行...等提起精神的狀態,此時強調「神」。l 何謂意,何謂氣,何謂形,何謂體。我覺得理解他們及其間的關係可以對比一下盤架。太極拳的套路與招式其實是人為定的。練至深處,明了太極的道理時,哪裡還有招與式的分別,哪裡還有套路與樁法的分別呢?人為的劃分他們只不過是為了更好的學習和理解他們。切不可捨本逐末,看著手指談月亮啊!l "太極拳非他種拳術可及,太極二字已完全包括此種拳術之意義。太極乃一圓圈,太極拳即由無數圓圈聯貫而成之一種拳術,無論一舉手,一投足,皆不能離此圓圈,離此圓圈,便違太極拳之原理。四肢百骸不動則已,動皆不能離此圓圈,處處成圓,隨虛隨實。練習以前,先須存神納氣,靜坐數刻,並非道家之守竅也,只須屏絕思慮,務使萬緣俱靜。以緩慢為原則,以毫不使力為要義,自首至尾,聯綿不斷。"(沈復《浮生六記·卷六》)l 據介紹,我國喜愛武術的名作家有:《四世同堂》的作者老舍、《八月的鄉村》的作者蕭軍、著名現代京劇《沙家浜》編劇阿甲、《青春之歌》作者楊沫、《新英雄兒女傳》作者袁靜、《那五》作者鄧友梅和著名詩篇《有的人》作者藏克家等人。在這些作家中,蕭軍可以稱得上是文武全才。蕭軍11歲開始拜師習武,先後學地長拳、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等。從文以後,蕭軍文武兼顧,文思不斷,習武不輟,練就一身好功夫。袁靜練的是八十八式太極拳,鄧友梅學的是一百零八式太極拳。名作家在辛勤的筆耕之餘練幾路剛柔相濟的太極拳,消除疲勞,強身健體,這也許是他們成功的秘訣。——摘自《南京日報》l 據馬虹在著作中介紹,低架練拳應該是陳式家傳太極拳的基本特徵,陳長興還有「牌位先生」的雅號,陳家弟子也有「日練低架拳」20遍而成為技擊高手的美談。不單老架一路中「斜行、撇身捶、護心拳、擊地捶、高探馬轉搠十字腳等」等動作,只要是出腳插襠或套腿的動作都可以用大鋪身法,如「金鋼大搗錐」、「單鞭」等等,不能用低架的拳式很少。 以我的實踐而言,陳式低架的好處一是鍛煉腰膝襠的纏絲絞盪勁,二是開胯根,三是勁氣下沉,總而言之就是增長勁力。陳式低架的問題,一是難以處理低架和松展的矛盾、非功深者必流於僵病;二是低架耗力、難以久練;三是低架和養生有點衝突。 馮志強先生在著作中認為,陳式拳手必然會由初期的低架過渡到中架,最後定型於高架。馮先生的觀點很有他的道理,因為高架易求意氣圓活、易養生,陳式拳手功深後自然會向「用意不用力」的方向發展,往往會選擇高架。我的觀點認為拳架以舒適松展為唯一標準,拳架的高低應根據自己的內在需要,絕不可刻意追求低架而致於僵硬,或拘泥於高架而陷於輕飄。以我自己為例,開始練低架,後來架子越來越高,最近好像又沉到中架且大有沉到低架的趨勢(因為領會了腿部纏絲和開胯展髖後的內在需要),但境界和開始時有本質不同。現在對我來說,中定舒展、纏絞松沉、意氣圓活是絕對標準,架子高低是外在形式,絕不會為了架子高低而放棄太極拳的本質內容。
推薦閱讀:

練太極拳保護膝蓋的有效方法
太極雜說41-42-43-44-45
太極合老說
陳氏太極拳四十二發勁(下)
四十八式太極拳(中)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