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長成我們厭惡的樣子|哈佛心理學家們研究的如何養育「好」孩子的6個實用建議。
我看到一個現象: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大多還比較單純,到了三年級,似乎就看到有些微妙的變化。怎麼說呢,好像有些我們不喜歡的東西開始在某些孩子身上隱隱浮現。
比如,有的小孩顯得社會氣,說的話內容蕪雜,「單身狗」這樣的詞都會。有的孩子頭腦里關注的事情更多是獎懲、在同學間的地位等等。還有一些孩子,特別是男孩,變得像我說過的那樣,缺乏生命力活力,總是彎著腰背、眼神不明亮,總在暗處偷偷搗亂,被發現被批評時,就低頭順服的樣子,不是抬頭看著你辯解,讓人不知道他怎麼想的,然後回頭依然偷著搗亂……
孩子都在長大,他們更多接觸成人社會,頭腦里關注更多的東西,這是必然。這個時候,尤其需要家長引導。
他們不再只是想著吃和玩,他們不只生活在家庭文化里,而是更多時間被學校文化所影響。我們不能只盯著成績,而沒有看到孩子身上的這些變化,然後某個瞬間發現他長成了我們最厭惡的那個樣子。
有一次在一個小學,我進去辦事,趕上課間孩子們站隊回樓,看到一個情景:八九個穿校服的學生站兩排,很懈怠地齊步走,估計是國旗班什麼的。隊外面有個女生顯然是小頭頭。離遠就能聽到這個女生一路訓斥他們,那腔調和語言都是老師腔,抱怨加責怪,有時伸手推推某個男生。走到台階處,用手握住第一排女生的手腕,示意停下。那女生停下,她又責怪地說:「你倒是走啊!」這一隊孩子都面無表情,也沒有不滿生氣,大概習慣了她這樣享受自己的權威。我看了一陣心寒!
我發現在小學,老師常會給班裡某幾個孩子委以重任,這些孩子一般是年齡大一些、成熟一些、學習紀律都比較好的。這樣做,多了,效果不一定好。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參與鍛煉,或許更好。但是這個做法本身倒不是關鍵,關鍵是,老師究竟在班級里營造了怎樣的一種文化。
有些老師為了紀律管理,設置了太多的獎懲評比計分,老師自己也對學校的各種評比獎懲過於重視,比如學校比賽,自己班級不是第一,老師會當學生面哭出來。老師都很年輕,所以這種情緒我也理解,努力進取也是應該的,但我覺得,這是給孩子們示範如何面對失敗的好機會。
小學可以搞比賽、遊戲,但是不要過於鼓勵競爭。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們,過多的競爭,讓他們大腦總是處於關注生存而不是發展的狀態,這不利於他們成長。對紀律的管理,最好是同學們一起討論,一起制定規則,確保每個孩子都明白為什麼有這些規則,讓他們為了道理而遵守,不是為了懼怕懲罰或者要得分而遵守。不要總是給某些學生以特權,讓他們有虛假的優越感,逐漸變得自戀自負脆弱,讓他們和其他同學間關係變得不再單純、甚至惡劣。老師要提醒自己不以暴力對待學生。不只有體罰是暴力,羞辱、語言攻擊、喊叫、甚至極度嘮叨,都是暴力,這些都將被學生接住、吸收、再使用出去。對犯錯的孩子,要鼓勵大家理解、包容、諒解,這些正能量,才會幫助他下次改進——我們用好的言行才能滋養出好的言行,而非暴力和懲罰。其他孩子,也學會了不要得理不饒人,學會寬容、仁慈……
這些班級文化、學校文化的建設,比成績更重要,這關係到孩子們長成什麼樣的人!每所學校,都是未來這個社會的雛形!
當然,對於小學生,家長的影響力仍然是最大的。我們多陪伴、多了解,每天都能讓孩子願意和你談論他關注的事情,說出他的開心事或煩惱。我們不是要給孩子屏蔽掉負面事情、不接觸現實社會,而是要在孩子接觸時,恰當地解釋、呈現。通過討論,讓孩子形成自己的三觀,有判斷能力。事情都是那些事情,不同的人對它有不同的解釋,感受和結論也就不同。這,是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做的。
我過去常說,遇到不喜歡、厭惡之人,要想到,這些只是表面的污垢,是他過去經歷遭遇的結果,每個人本質都是好的,都有同等價值。那麼,這些污垢哪來的?何時蒙上的?大概最初就是從家長、老師、同學這裡開始,以後還有社會上所遇之人之事。
所以,此時正是我們的孩子一天天從純凈的童年逐漸走出之時。願我們這些大人做好自己,給孩子好的家庭文化、學校文化和社會文化。但願若干年後,我們再遇見他們時,依然能像今天這樣,真心喜歡他們!
哈佛心理學家們研究如何養育「好」孩子的6個實用建議。
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有出息。哈佛大學的研究者指出,這個願望不必以犧牲孩子的善良和同情心為代價。他們相信,一些經過檢驗而可靠的策略依然是最佳方式,能夠將你的孩子塑造成為你希望他們成為的正直誠實、同時也是目標明確的那一類人。以下是六條實用建議:
1陪伴你的孩子。這一條是基礎。定期與孩子呆在一起,向他們詢問各種開放性的問題,這些問題與他們自己有關,也與他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有關。你要耐心聆聽孩子的答案。你不僅會了解到孩子身上獨一無二的特性,而且也正在通過身體力行告訴他們,如何向另外一個人表示關心。
2如果事情重要,就大聲說出來。
研究人員指出,「儘管絕大多數父母和照顧孩子的人認為養育一個會關愛別人的孩子是重中之重,但孩子們卻不知道大人們的良苦用心。」因此你要向孩子表達出來。與孩子的老師、教練以及他們身邊的人交流,來為孩子在團隊中表現的合作能力、與別人相處、懂得做人的行為把脈。
3教會孩子如何解決問題。
幫助孩子度過決策過程,包括要考慮到決策會如何影響其他人。比如,如果你的孩子想中斷某項體育運動或者其他活動,父母要幫助他們尋找和確定問題的根源,並讓孩子思考他們對團隊的承諾,然後幫助他們了解他們一旦真的退出,是否會真正的解決了他們的問題。
圖片來源於LEAP私學實景照片
4培養樂於助人和感恩的習慣。
研究人員指出,「研究表明,習慣表達感恩的人更加樂於助人,他們慷慨大方、富有同情心、懂得寬恕——他們也更加快樂和健康。」因此,父母最好堅持孩子幫忙做家務事,幫助兄弟姊妹,一整天都有表達感謝的習慣。關於獎勵措施,研究人員建議父母只表揚「超乎尋常的好慈愛行為」。
5關注孩子的破壞性情緒。
研究人員指出,「關心他人的能力會被憤怒、羞恥、嫉妒或其他負面情緒所淹沒。」父母要幫助孩子認識,表達,並處理這些情緒,然後引導他們安全的解決衝突,才能持續的把育兒的重點放在幫助他們成為一個有關愛能力的人。同樣重要的是,出於愛和安全的考慮,父母要幫助孩子設立清晰而合理的界限。
6向孩子展示一幅更加宏偉的圖景。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關愛和同理身邊的親朋好友。」研究人員指出。最關鍵的是培養他們去關愛在他們的社會,文化,甚至地理的圈外的人們。要做到這一點,你可以通過培養他們成為卓越的聆聽者,鼓勵他們學會換位思考,和利用在新聞和娛樂中的各種可教時刻來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該項研究以下面這段給所有父母鼓勁的話:
「培養一個懂得關心和尊重他人、正直誠實的孩子一直以來就是一項艱巨任務。但這件事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去做。沒有什麼工作比這件事更加重要、帶來更大的回報。
推薦閱讀:
※「乾」位主一家之興衰,看看你家「乾」位在哪?建議收藏轉發備用
※降壓必備| β 受體阻滯劑 你不可不知的 7 條用藥建議
※預防外遇的建議
※給女士的幾條建議
※一杯羊奶相當於三杯牛奶?你信嗎 | 兒科醫生:不建議新生兒喝羊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