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思維方式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對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及其影響進行深入的研究,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課題。而對東西方思維方式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條理解兩種文化差異及其影響的新思路。

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

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辯證思維與邏輯思維上:學者們常常用辯證思維來描述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用邏輯思維或者分析思維來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歐美人的思維方式。在他們看來,中國人的辯證思維包含著三個原理:變化論、矛盾論及中和論。變化論認為世界永遠處於變化之中,沒有永恆的對與錯;矛盾論則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對立面構成的矛盾統一體,沒有矛盾就沒有事物本身;中和論則體現在中庸之道上,認為任何事物都存在著適度的合理性。對中國人來說,「中庸之道」經過數千年的歷史積澱,甚至內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徵。

與中國人的辯證思維不同,西方人的思維是一種邏輯思維。這種思維強調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認為事物的本質不會發生變化,一個事物永遠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個命題不可能同時對或錯;排中性強調一個事物要麼對,要麼錯,無中間性。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也叫分析思維,他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不像中國人那樣追求折衷與和諧,而是喜歡從一個整體中把事物分離出來,對事物的本質特性進行邏輯分析。

  正是因為思維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況下,東方人和西方人在對人的行為歸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國人強調個人的作用,而中國人強調環境和他人的作用。比如心理學家彭凱平等人研究了美國人和中國人對兩起謀殺事件的歸因,就發現中國人傾向於把事件歸於周圍的環境,而美國人則認為是兇手本人的特徵造成的結果。

  可喜的是,我們在這方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上述關於東西方思維差異的分析。通過對五百多名中國人思維方式評定結果的因素分析,發現他們的思維方式可以從五個維度來衡量:①變化性:世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沒有靜止不動的東西;②矛盾性:世界並不是精確和清晰的,而是充滿著矛盾的統一體;③折衷性:中國人喜歡中庸之道,不喜歡做極端的事情;5聯繫性:世界是普遍聯繫的,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脫離其他事物而獨立存在;⑤和諧性:客觀事物只有與其它事物放在一起的時候才有意義。至於西方人思維方式的維度,我們和國外的合作者正在進行探索性的研究,不過有許多實證研究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西方人的思維特徵符合上述的分析。

  東西方思維方式差異的原因

  東西方人在思維方式上存在的差異,其根源是什麼呢?在這裡我們可以借鑒美國著名文化心理學家尼斯比特的觀點。他認為,東西方文化的發展有著各自的軌跡: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臘的傳統之上,在思維方式上以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和分析思維為特徵;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則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響的東方傳統之上,在思維方式上以辯證和整體思維為主要特徵。尼斯比特從古希臘和古代中國入手,系統地闡述了東西方思維的產生淵源和特性。

  首先,從社會背景上講,古希臘社會強調個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種以個人主義為主的社會;而古代中國社會卻強調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是一種以集體主義為主要特徵的社會。這種不同的強調重點決定了相應的哲學信念,並導致對科學和哲學問題的不同回答。這些問題包括:連續與非連續性;場與客體;關係和相似性到分類與規則;辯證與邏輯等。

  其次,從社會認知系統上講,東西方不同的哲學和認識論在社會歷史背景中建構了不同的心理學理論。中國人生活中複雜的社會關係使得他們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來關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國人的自我結構是依賴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會關係比較簡單,所以他們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體和自身的目標之上。在這個社會認知系統中,社會組織對認知過程有著直接的影響,辯證和邏輯思維就是這種認知過程的特性。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特性一直保持下來,對生活在現在的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中國人的認知以情境為中心,西方人則以個人為中心;中國人以被動的態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動的態度征服世界。

  最後,從生態背景上講,中國文化基於農業社會,這種社會是一個複雜的等級社會,強調等級與和諧;而希臘文明則不完全依賴於農業,由於生態環境的原因,他們對狩獵和捕魚的依賴較大,這些產業對個人特徵的要求更高,所以與這種生態環境相適應,西方人的思維取向是個人式的,與中國人人際式的取向不同。這兩種思維繫統的維持和社會實踐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因而二者是一種互相促進的關係:思維繫統引領社會實踐,同時社會實踐也強化著思維繫統。這一觀點在尼斯比特的「思維地緣學」中得到了更進一步的體現,尼斯比特認為人類的認知並不是處處相同的,亞洲人的思維特性和西方人的思維特性截然不同。 尼斯比特的「思維地緣學」為我們認識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提供了一個選擇,但是這種理解只是一種宏觀上的認識,他所提出的觀點也只是近代地理學派關於文化差異的翻版。我們認為,要想更全面地理解上述差異,還必須對這兩種文化系統做更深入的分析。這種分析應該考慮到歷史、經濟、政治和文化的韌性等諸多因素。

  理解東西方思維方式差異的意義

  對東西方思維方式的研究可以使我們從更深層次理解兩種文化對人的影響。從理論上講,思維方式研究可以回答一些我們以前難以回答的問題。英國科學史學家約瑟夫·尼德漢姆就注意到,中國人在很久以前就認識到「場」、「遠程作用力」等概念,他們對此的認識要比西方人早1500年。但為什麼現代電磁學和量子力學卻由後者提出?心理學家把這種難以解釋的現象叫做「尼德漢姆難題」。很顯然,如果考慮到東西方人的思維特性,這種矛盾並不難理解:西方人強調個體性的作用,在處理客體時,他們會把一個客體從它所處的背景中分離出來,而忽略它所處的環境的作用。現代電磁學和量子力學的建立都需要對作用力的分解。西方人善於分解和分析,所以他們做到了這一點。

  尼斯比特關於東西方思維差異的理論也為文化多元性的理論提供了支持。任何一種文化都來自於某種傳統,文化可以互相影響,但一種文化永遠不可能代替另一種文化。時代在進步,文化也在發展。文化心理學研究的目的不僅在於從對比中認識我們自身文化的優點與缺點,同時也應該為繼承和創造良好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服務。相信隨著心理學和其它諸多學科對中國文化的進一步關注,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必將為世界文明做出更大的貢獻。

  從實踐上講,研究思維方式對東西文化的交流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由於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人和西方人在看待同樣問題的時候存在著很多的不同。因此如何做到求同存異,對雙方的有效溝通都顯得極為重要。只有認識到這種思維差異,並且以此去指導行為,才能夠使雙方的交往更有效。我們相信,隨著心理學對思維方式問題的進一步研究,人們對文化影響機制問題的認識也必將越來越深入。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方包括很多國家,這裡我想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擁有5000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文化,即使是相隔很進的日本文化也與中國有著不同之處,但作為亞洲這個整體,他們與西方有著很大的區別。這也就是它們的共性。西方相對於東方文化起步比較晚,但在他們內部之間,比如:南歐和北歐,西歐和東歐,就是英國,德國內部也有著異處,然而體現著本質差異的無疑還是東西方文化間的差異。 龍和鳳在中國,龍是圖騰的形象,在圖騰發展的進一步神聖化之後,形成了龍,鳳等具有多種動物特徵的綜合性圖騰形象, 在我國古代傳說中,龍是一種能興雲降雨神異的動物。因而,在我國龍鳳指才能優異的人,龍虎比喻豪傑志士。「龍」在成語中也被廣泛的利用,如、「龍飛鳳舞、藏龍卧虎」等。漢民族素以「龍的傳人」自稱,以「龍的子孫」自豪。我國的傳說中,鳳凰是一種神異的動物,與龍、龜、麒麟合稱四靈。鳳在中國還指優良女子,還有太平昌盛之意,舊時,鳳也為聖德。"鳳毛麟角"指珍貴而不可多得用來比喻有聖德的人。在西方龍和鳳完全不是這個意思, 在西方,龍是罪惡和邪惡的代表,西方的鳳,是再生復活的意思.在西方傳說神話中,龍是一種巨大的蜥蜴,長著翅膀,身上有鱗,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 ,能夠從嘴中噴火 。到了中世紀,龍演化為罪惡的象徵,要不Diablo(西方的著名電腦遊戲)中的魔鬼diablo是個長得很像龍的怪物, 在英語中,龍所引起的聯想與「龍」在中文中所引起的聯想完全不同。要是對西方人表示讚美千萬不可用龍鳳等。中華民族是一個渴望安定祥和的民族,因此,就想像龍、鳳是一種福音。從文化的角度上看,西方長期受宗教的影響,我國卻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受封建思想的統治。西方人信仰上帝,與上帝作對就是過錯,就是罪惡;而我國人民信仰上天,佛祖,祈求上天能給我們帶來好運,神把龍作為自身的代表降到人間,是至高無上的象徵。東西思維方式的衝突在歐洲工作生活了26年,現在是中國駐德國大使的盧秋田老師說一個德國人和一個法國人在臨死以前,你問法國人,你死前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法國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檳酒。又問德國人,你死前有什麼願望?他說如果我還有力氣的話,我想再作一次報告。這就是德國人,喜歡作報告。我想這也許就是思維的不同,這還只是在西方內部,要說到東西方的差異,我想就更大了.對於思維方式的特點,主要有四點:第一,思維的廣泛性.我曾看到過這樣一篇文章, 一個美國人給中國人寫信,中國人看美國人的信,一看就發火,因為美國人在信的開頭,將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開門見山,後面才講些客套話。中國人為了保持心理平衡, 把美國人的來信先看後面。而美國人看中國人的信,開始越看越糊塗,不知道對方要說明什麼問題,到信的末尾有幾句才是他要說的問題,前面說的都是客套話等等。 美國人讀中國人的信也是倒過來看。這種不同的寫法反映出不同的思維方式。第二,民族思維方式形成以後,有相對的穩定性。一個人,不論他是東或西方人,形成一種思維後相對比較穩定。 一個德國人,一個日本人,一個中國人,三個人坐火車從德國的法蘭克福去巴黎,這三個人坐在一個車廂里。突然上來一位客人,因為車廂有4個位子。這位客人拿了一個魚缸端上來,放在空座上,德國人開始問端魚缸的人,撃芨嫠呶乙幌攏庥閌鞘裁疵疲諫鎇嫌Ω萌綰喂槔啵心男┨匭裕克竊誑蒲嫌惺裁匆庖澹繑這上來,放在空座上,德國人開始問端魚缸的人,撃芨嫠呶乙幌攏庥閌鞘裁疵疲諫鎇嫌Ω萌綰喂槔啵心男┨匭裕克竊誑蒲嫌惺裁匆庖澹繑這是德國人向這位客人的發問。日本人聽完德國人的話以後就問,撉胛收饢幌壬飧鯰鬮頤僑氈灸懿荒芤咳綣菸頤僑氈鏡鈉蚝退隆⑺剩飧鯰隳懿荒萇ぃ繑問完以後,輪到中國人來問了,撜庵鍾閌嗆焐蘸貿曰故喬逭舾貿砸壞悖繑這表明三種不同的文化和思維方式的特點。在下愚見,這也是不同社會的反映。第三,思維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的。我們年輕一代的思想變化也正是如此。我們已經與50,60,70年代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第四,思維方式的差異有時感覺得到但很難說清楚,也不容易反饋給對方。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第一,是義利關係問題。一般來說,西方人重利輕義,東方人重義輕利或義利兼顧。東方人的意識就是義字當先,古時的關羽不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義氣英豪.也被當時的人們大加讚賞,我想這也是由於古時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種文化意識.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這種重禮的不可忽視的原因.相對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這也正是現實主義的表現,從侵華戰爭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們的自我意識,也可以稱為不虛偽,實事求是的作風。當然,這也只是針對東方的絕大多數而言的。在東方比如中國人的生活中,謙讓是一種美德,而西方人對此不知如何是好。西方人在多數時候為了利益可以犧牲自己的義。第二,是整體性和個體性問題。東方人強調整體性和綜合性,而西方人則重視個體性。比如中醫和西醫,中醫強調的是整體,西醫不一樣,從解剖學的角度來說,它重視整體中的局部。整體思維和個體思維之間差異還表現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報導中,一為中國人到西方人家吃飯,當主人問今天吃中餐還是西餐時,客人很客氣的說道:「隨便。」「客隨主便。」西方人對這樣的答覆難以理解,他們說一聽到撍奼銛這個詞就頭疼,不知道怎麼弄好,不好操作。我們思維方式深處,認為客隨主便是禮貌的表現,是對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這樣看,這就是區別。反過來看看,歐洲人到中國來,你問他今天幹什麼,他一定不會說「隨便」,一定會明確表明自己的願望。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國人往往較少表示個人的願望,當我國代表團出訪時,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團,對方問,各位想喝什麼?如果團長說喝茶,後面幾位可能也都說喝茶。人家奇怪,怎麼一個說tea,就tea,tea全下去了。第三,是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問題。我們中國人總是強調「和為貴」,「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則講究多樣的標立新說。我們在感謝對方接待時往往是這樣幾句話:你們國家很美麗,你們人民很友好,你們接待很周到,等等。他們認為萬里迢迢從東方到西方,難道沒有任何一點不同的感覺,為什麼一律都是這麼三句話呢?後來有一個代表團走的時候,除了三句話以後,他說,我現在想提點建議。這幾個人馬上很認真聽,想聽聽代表團離開前的建議。第一條建議是希望你們介紹材料能譯成中文。第二條是你們這個牛肉能不能煮得爛一點,血淋淋的實在受不了。第三點希望你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能有所了解。他們聽了感覺特別好,聽到了不同的意見。他們表示,能做到的我們一定做到,做不到的我們也知道你們喜歡什麼了。第四,是東西方感情表達方式的差異。在很多問題上中西方的差異是的,我敢打賭西方人看《梁山伯與祝英台》一定看不懂,這裡頭最大的問題就是中西方文化間的差異,從而造成了中國人細膩含蓄的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中國古代的大家閨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無想像,更不必說中國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時的家法等一切束縛主義的思想。第五,是我們思維方式里經常有意會性。他們是一種直觀性。比如我們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歡用暗示,或者喻古論今。這種含蓄需要你去意會,所謂此處無聲勝有聲,這與西方人的直觀性不太一樣。像錢鍾書先生的關於西方與中國文化方面的對比里,更是談到了中國詩的長處,它雖然只有寥寥數十字,但表達比西方的長詩更有意境。但對西方人來說,這又是很深奧且難以理解的東西。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聯接著確切。這就是一般西洋讀者所認為中國詩的特徵。濟慈名句所謂:聽得見的音樂真美,但聽不見的更美。還常常用問句作回答,以問為答,問而不答,讓你對下文有著無限的憧憬和想像。造成的教育差異兩種不同的文化,造就了兩種不同的教育制度。極其鮮明的對比體現了處在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孩子,先說西方的教育,從體制到政策實施都近乎完備,一批批的孩子們都十分良好的接受高級的教育,唯一的缺陷是在這種情況下,有部分的學生養成了很多驕奢的習慣,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但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他們的教育環境比起中國的簡直好之又好,他們的主體是過於培養孩子的自我能力和素質,這也是鄙人比較欣賞的地方。從小時就鍛煉他們自己的生活能力,在國際夏令營中明顯看出他們的孩子比我們的要堅強的多。我想,這也有著一定的環境因素吧。比而較之,中國的素質教育總也不能盡善盡美,除了環境因素外,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國文化的背景太深,很難改變這種傳統。還有,中國的素質教育過分強調應試能力的培養,往往忽視了對能力的培養及自我能力的提高,這就在根本上造成了中國學生在國際競賽的水平很高,而生活則遠不及人。在中國有很多學生對教育不滿,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兩種等級。我想,兩種不同的教育制度並不能說明孰好孰壞,這只是兩種文化及社會制度的產物,他們各有好壞,我們應該互相吸取對方的好的方面,使得教育在不同的土地都得到良好的發展。造成文化差異的原因周老師說:「中國是陸上文明,而西方是海上文明。」 這話很有道理。一個是東西方社會發展的道路不一樣,中國長期農業社會和小農經濟造成我們大陸文化的民族心理。這種心理的特點很大程度上是強調一種鄉土情誼,一種鄉鄰的情誼。我們不是說,人生有四大喜事嗎?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這在西方國度一定很淡漠,他們如果在國外遇到一個同鄉,不會很激動,而我們的華僑,在外面有很多同鄉會,西方人一般沒有同鄉會。我們經常講本土本鄉,甚至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等等。這些跟我們的長期農業社會都很有關係。還有落葉歸根的思想,這都帶有很濃厚的情,這種情的因素恰恰在西方很淡薄。另一個是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多民族的國家。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是以儒家為主、兼有諸子百家各學派的文化。這種傳統文化的特點之一是強調整體的定性思維方式,這與西方文化強調個體局部的實證思維方式大不一樣。西方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儒家哲學體系里強調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是修身第一位,也就是講究道德文化;西方的哲學思想強調的是分析,就分別形成了側重整體思維或個體思維的差異。 中西方的文化有著很多的差異,也存在著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習俗也產生了很多笑話。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點就是這些都為人類的文化發展歷程,這些東西文化的差異不能說誰優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文化的繼續發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丟掉或擺脫自己的傳統文化。因此,來自外部的強加或內部的叛離,都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讓我們共同來維護各種文化的發展,維護國家的安定,東西方的文化互相促進,互相學習,這樣,我相信,人類的文化歷程會走得更好。 龍和鳳在中國,龍是圖騰的形象,在圖騰發展的進一步神聖化之後,形成了龍,鳳等具有多種動物特徵的綜合性圖騰形象, 在我國古代傳說中,龍是一種能興雲降雨神異的動物。因而,在我國龍鳳指才能優異的人,龍虎比喻豪傑志士。「龍」在成語中也被廣泛的利用,如、「龍飛鳳舞、藏龍卧虎」等。漢民族素以「龍的傳人」自稱,以「龍的子孫」自豪。我國的傳說中,鳳凰是一種神異的動物,與龍、龜、麒麟合稱四靈。鳳在中國還指優良女子,還有太平昌盛之意,舊時,鳳也為聖德。"鳳毛麟角"指珍貴而不可多得用來比喻有聖德的人。在西方龍和鳳完全不是這個意思, 在西方,龍是罪惡和邪惡的代表,西方的鳳,是再生復活的意思.在西方傳說神話中,龍是一種巨大的蜥蜴,長著翅膀,身上有鱗,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 ,能夠從嘴中噴火 。到了中世紀,龍演化為罪惡的象徵,要不Diablo(西方的著名電腦遊戲)中的魔鬼diablo是個長得很像龍的怪物, 在英語中,龍所引起的聯想與「龍」在中文中所引起的聯想完全不同。要是對西方人表示讚美千萬不可用龍鳳等。中華民族是一個渴望安定祥和的民族,因此,就想像龍、鳳是一種福音。從文化的角度上看,西方長期受宗教的影響,我國卻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受封建思想的統治。西方人信仰上帝,與上帝作對就是過錯,就是罪惡;而我國人民信仰上天,佛祖,祈求上天能給我們帶來好運,神把龍作為自身的代表降到人間,是至高無上的象徵。東西思維方式的衝突在歐洲工作生活了26年,現在是中國駐德國大使的盧秋田老師說一個德國人和一個法國人在臨死以前,你問法國人,你死前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法國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檳酒。又問德國人,你死前有什麼願望?他說如果我還有力氣的話,我想再作一次報告。這就是德國人,喜歡作報告。我想這也許就是思維的不同,這還只是在西方內部,要說到東西方的差異,我想就更大了.對於思維方式的特點,主要有四點:第一,思維的廣泛性.我曾看到過這樣一篇文章, 一個美國人給中國人寫信,中國人看美國人的信,一看就發火,因為美國人在信的開頭,將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開門見山,後面才講些客套話。中國人為了保持心理平衡, 把美國人的來信先看後面。而美國人看中國人的信,開始越看越糊塗,不知道對方要說明什麼問題,到信的末尾有幾句才是他要說的問題,前面說的都是客套話等等。 美國人讀中國人的信也是倒過來看。這種不同的寫法反映出不同的思維方式。第二,民族思維方式形成以後,有相對的穩定性。一個人,不論他是東或西方人,形成一種思維後相對比較穩定。 一個德國人,一個日本人,一個中國人,三個人坐火車從德國的法蘭克福去巴黎,這三個人坐在一個車廂里。突然上來一位客人,因為車廂有4個位子。這位客人拿了一個魚缸端上來,放在空座上,德國人開始問端魚缸的人,撃芨嫠呶乙幌攏庥閌鞘裁疵疲諫鎇嫌Ω萌綰喂槔啵心男┨匭裕克竊誑蒲嫌惺裁匆庖澹繑這上來,放在空座上,德國人開始問端魚缸的人,撃芨嫠呶乙幌攏庥閌鞘裁疵疲諫鎇嫌Ω萌綰喂槔啵心男┨匭裕克竊誑蒲嫌惺裁匆庖澹繑這是德國人向這位客人的發問。日本人聽完德國人的話以後就問,撉胛收饢幌壬飧鯰鬮頤僑氈灸懿荒芤咳綣菸頤僑氈鏡鈉蚝退隆⑺剩飧鯰隳懿荒萇ぃ繑問完以後,輪到中國人來問了,撜庵鍾閌嗆焐蘸貿曰故喬逭舾貿砸壞悖繑這表明三種不同的文化和思維方式的特點。在下愚見,這也是不同社會的反映。第三,思維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的。我們年輕一代的思想變化也正是如此。我們已經與50,60,70年代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第四,思維方式的差異有時感覺得到但很難說清楚,也不容易反饋給對方。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第一,是義利關係問題。一般來說,西方人重利輕義,東方人重義輕利或義利兼顧。東方人的意識就是義字當先,古時的關羽不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義氣英豪.也被當時的人們大加讚賞,我想這也是由於古時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種文化意識.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這種重禮的不可忽視的原因.相對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這也正是現實主義的表現,從侵華戰爭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們的自我意識,也可以稱為不虛偽,實事求是的作風。當然,這也只是針對東方的絕大多數而言的。在東方比如中國人的生活中,謙讓是一種美德,而西方人對此不知如何是好。西方人在多數時候為了利益可以犧牲自己的義。第二,是整體性和個體性問題。東方人強調整體性和綜合性,而西方人則重視個體性。比如中醫和西醫,中醫強調的是整體,西醫不一樣,從解剖學的角度來說,它重視整體中的局部。整體思維和個體思維之間差異還表現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報導中,一為中國人到西方人家吃飯,當主人問今天吃中餐還是西餐時,客人很客氣的說道:「隨便。」「客隨主便。」西方人對這樣的答覆難以理解,他們說一聽到撍奼銛這個詞就頭疼,不知道怎麼弄好,不好操作。我們思維方式深處,認為客隨主便是禮貌的表現,是對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這樣看,這就是區別。反過來看看,歐洲人到中國來,你問他今天幹什麼,他一定不會說「隨便」,一定會明確表明自己的願望。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國人往往較少表示個人的願望,當我國代表團出訪時,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團,對方問,各位想喝什麼?如果團長說喝茶,後面幾位可能也都說喝茶。人家奇怪,怎麼一個說tea,就tea,tea全下去了。第三,是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問題。我們中國人總是強調「和為貴」,「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則講究多樣的標立新說。我們在感謝對方接待時往往是這樣幾句話:你們國家很美麗,你們人民很友好,你們接待很周到,等等。他們認為萬里迢迢從東方到西方,難道沒有任何一點不同的感覺,為什麼一律都是這麼三句話呢?後來有一個代表團走的時候,除了三句話以後,他說,我現在想提點建議。這幾個人馬上很認真聽,想聽聽代表團離開前的建議。第一條建議是希望你們介紹材料能譯成中文。第二條是你們這個牛肉能不能煮得爛一點,血淋淋的實在受不了。第三點希望你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能有所了解。他們聽了感覺特別好,聽到了不同的意見。他們表示,能做到的我們一定做到,做不到的我們也知道你們喜歡什麼了。第四,是東西方感情表達方式的差異。在很多問題上中西方的差異是的,我敢打賭西方人看《梁山伯與祝英台》一定看不懂,這裡頭最大的問題就是中西方文化間的差異,從而造成了中國人細膩含蓄的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中國古代的大家閨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無想像,更不必說中國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時的家法等一切束縛主義的思想。第五,是我們思維方式里經常有意會性。他們是一種直觀性。比如我們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歡用暗示,或者喻古論今。這種含蓄需要你去意會,所謂此處無聲勝有聲,這與西方人的直觀性不太一樣。像錢鍾書先生的關於西方與中國文化方面的對比里,更是談到了中國詩的長處,它雖然只有寥寥數十字,但表達比西方的長詩更有意境。但對西方人來說,這又是很深奧且難以理解的東西。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聯接著確切。這就是一般西洋讀者所認為中國詩的特徵。濟慈名句所謂:聽得見的音樂真美,但聽不見的更美。還常常用問句作回答,以問為答,問而不答,讓你對下文有著無限的憧憬和想像。造成的教育差異兩種不同的文化,造就了兩種不同的教育制度。極其鮮明的對比體現了處在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孩子,先說西方的教育,從體制到政策實施都近乎完備,一批批的孩子們都十分良好的接受高級的教育,唯一的缺陷是在這種情況下,有部分的學生養成了很多驕奢的習慣,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但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他們的教育環境比起中國的簡直好之又好,他們的主體是過於培養孩子的自我能力和素質,這也是鄙人比較欣賞的地方。從小時就鍛煉他們自己的生活能力,在國際夏令營中明顯看出他們的孩子比我們的要堅強的多。我想,這也有著一定的環境因素吧。比而較之,中國的素質教育總也不能盡善盡美,除了環境因素外,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國文化的背景太深,很難改變這種傳統。還有,中國的素質教育過分強調應試能力的培養,往往忽視了對能力的培養及自我能力的提高,這就在根本上造成了中國學生在國際競賽的水平很高,而生活則遠不及人。在中國有很多學生對教育不滿,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兩種等級。我想,兩種不同的教育制度並不能說明孰好孰壞,這只是兩種文化及社會制度的產物,他們各有好壞,我們應該互相吸取對方的好的方面,使得教育在不同的土地都得到良好的發展。造成文化差異的原因周老師說:「中國是陸上文明,而西方是海上文明。」 這話很有道理。一個是東西方社會發展的道路不一樣,中國長期農業社會和小農經濟造成我們大陸文化的民族心理。這種心理的特點很大程度上是強調一種鄉土情誼,一種鄉鄰的情誼。我們不是說,人生有四大喜事嗎?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這在西方國度一定很淡漠,他們如果在國外遇到一個同鄉,不會很激動,而我們的華僑,在外面有很多同鄉會,西方人一般沒有同鄉會。我們經常講本土本鄉,甚至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等等。這些跟我們的長期農業社會都很有關係。還有落葉歸根的思想,這都帶有很濃厚的情,這種情的因素恰恰在西方很淡薄。另一個是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多民族的國家。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是以儒家為主、兼有諸子百家各學派的文化。這種傳統文化的特點之一是強調整體的定性思維方式,這與西方文化強調個體局部的實證思維方式大不一樣。西方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儒家哲學體系里強調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是修身第一位,也就是講究道德文化;西方的哲學思想強調的是分析,就分別形成了側重整體思維或個體思維的差異。 中西方的文化有著很多的差異,也存在著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習俗也產生了很多笑話。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點就是這些都為人類的文化發展歷程,這些東西文化的差異不能說誰優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文化的繼續發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丟掉或擺脫自己的傳統文化。因此,來自外部的強加或內部的叛離,都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讓我們共同來維護各種文化的發展,維護國家的安定,東西方的文化互相促進,互相學習,這樣,我相信,人類的文化歷程會走得更好。所參考書目:1.《霜冷長河》 余秋雨著2.《火與冰》 余傑著3. 《讀中國詩》 錢鍾書著 東西方文化差異與人格

[日期:2002-08-05] 來源:北京社科規劃 作者: [字體:大 中 小]

  「東西方文化的差別是客觀存在的,對文化和人格的研究要在策略上做調整,西方的東西並不一定完全適合中國,不能以強制的一致性而忽略自身的特色,中國人應該樹立獨立的自信心。」這是北大黨委副書記、心理學系博士生導師王登峰教授在「校長系列精品講座」上送給北大學子們的話。

  王教授首先分析了文化的含義、層次以及遺傳和文化環境對人的行為的影響。他指出,在不同文化下,人的行為和體驗是不同的,文化的差異大則人的行為和體驗差別也必然很大,但生活在某種文化下的人必須去適應這種文化。這可以在電影《刮痧》裡面得到體現。人格結構的差別就是由以上這種不同文化下具體行為與體驗的差別所構成。

  至於東西方文化的差別,王教授引用了「文化的維度」這一概念。根據著名學者Hofstede的研究,東西方文化存在著四個維度上的差別:Power Distance(權力差距);Uncertainty Avoidance(不確定性迴避);Individualism- Collectivism(個人主義-集體主義);Masculinity-Feminize(男性化-女性化)。

  在人的行為與體驗表現問題上,王教授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一是「性別差異」,通過對幾內亞三個部落的研究說明,在不同文化下,男性與女性的特點和擇偶偏好都存在差異,男性對女性以及女性對男性的要求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二是「情緒表達」,根據情緒再認的實驗分析,文化對情緒有三個方面的影響,包括人們對事物的評價、對事物的評價能否為社會所接受、以及人們某一情緒下的情緒表達。三是「親社會行為」,比如根據系統超載理論,冷漠行為更多地發生在城區。

  王教授認為,利用語音學可以研究跨文化的一致性問題,而音位學則是研究人的行為的具體特點。在一致性問題上,研究的方法可以分為強制一致性與本土一致性,不同的分析方法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在研究跨文化比較的問題上,不能只用強制一致性來研究,不能生搬美國關於人格維度的研究結論來研究中國人的人格結構,西方的研究並不一定適合中國的研究。比如,中國人和美國人有相似的外界壓力,因此會產生相似的文化;但是中美又有各自獨特的壓力,因此會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在進行研究的態度上,我們必須嚴謹,研究的方法比研究的結果更重要,專家和外行的差別就在於專家更看重研究過程中採取何種研究方法,而外行只看重結論。

  關於東西方人格結構,王教授指出,人的行為可以用一定的符號來表示。各國的專家和學者已經從詞典里找出描述人的特點的詞語,製成人格維度表進行分析和研究。美國心理學研究將人格結構分為五維,即外向性、愉悅性、公正性、情緒性和創造性,中國心理學界最新研究結果是把中國人的人格分為七維,即是精明幹練,還是愚鈍懦弱;是勤儉橫溢,還是懶散放縱;是淡薄存性,還是功利虛榮;是溫順隨和,還是暴躁倔強;是外向活躍,還是內向沉靜;是善良仁慈,還是狡詐卑鄙;是豪邁曠狂,還是計較自私。比較中美人格維度,王教授認為,西方人追求表裡如一,而中國人更追求因時因地而異;西方人用信用制度來約束人的行為,從而使生活更簡單,而中國建立的誠信體制,不可能跟西方的完全一致。

推薦閱讀:

法律人的信仰
」窮人思維「科學解析
比行動懶惰更可怕的是思維懶惰!
你不是沒能力賺錢 而是根本不懂富人的賺錢方式
《清醒思考的藝術》一點記錄

TAG:差異 | 文化 | 思維 | 思維方式 | 西方文化 | 西方 | 方式 | 東西方文化 | 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