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游通遼孝庄故居·達爾罕親王府(圖文)

郭爾羅斯孝庄文化的有關資料。

位於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長山鎮明珠公園內,有一塊「清追封和碩忠親王碑」,俗稱「庫里碑」。是清順治十二年奉順治皇帝旨意為順治皇帝的生母孝庄文皇后的父母所立。孝庄文皇后父宰桑,蒙古族,科爾沁貝勒,順治十一年被追封為和碩忠親王,其妻為賢妃,並立冊文,立碑於墓前。碑文漢譯如下:

追封忠親王及忠親王賢妃碑

帝王恭賢尊功,必崇封宏世,憲前而存後,廣開親親之道,銘於鐵石,宜究本以示意。

聖母明聖仁上恭恂皇太后:

王考妣育吾者也,思稽其本,祖獲福而子來端。

祖母榮而福生焉。爾子後濟此封王,授以洪恩,今理祖母遺體,念德崇恩,並立冊文,追封祖父為忠親王,祖母為忠親王賢妃,立碑於墓,永存後世,仁親薦恩。

大清國順治十二年五月初七日立。

石碑由碑額、碑身、碑趺三部分組成,通高582厘米。碑額呈長方體,頂端兩角略圓,高145厘米,寬130厘米、厚40厘米,額正、背兩面各由兩條相互盤繞的蟠龍組成,二龍共蹬一球,球下有一長45厘米、寬40厘米凸起平面,正面凸起平面上刻有兩豎行5個滿蒙文字,皆「敕立」之意。碑身呈板狀長方體,高292厘米、寬125厘米、厚34厘米。碑身四周為雲龍浮雕圖案,內刻有12條小龍。碑身正面碑面上,從上到下,從左到右,並排刻有15豎行383個滿蒙兩種文字,左為7行新滿文,182字,右為8行古蒙文,201字,每種文字第一行皆為「追封忠親王暨忠親王賢妃碑」,尾行皆為「大清國順治十二年五月初七日立」。碑身背面四周和正面一樣,亦為雲龍浮雕,中間無文字。碑趺為一石龜,首尾長310厘米、高145厘米、寬132厘米。石龜四足撐地,昂首向前,栩栩如生。

故事的延伸是從碑開始的,看一看蘇博先生筆下的這段文字——

在松原市前郭縣長山鎮的孝庄祖陵陳列館,有一幅大型仿青銅浮雕壁畫——「金戈鐵馬」圖,下面有文字專門介紹了莽古斯的生平事迹。那麼,莽古斯是何人呢?他有哪些傳奇故事呢?

一、莽古斯其人

據《達爾罕文史》所載,莽古斯為博爾濟吉特氏。是大蒙古國擎天柱、箭聖——哈布圖·哈薩爾的第十八世孫,科爾沁左翼中旗的始祖,是創建科爾沁左翼中旗的第一代達爾罕親王滿珠習禮之親祖父。1593年,莽古斯與其弟明安、洪格爾一起跟隨科爾沁部酋長奧巴參與「九部聯軍討伐努爾哈赤」戰役。戰敗後與努爾哈赤議和。努爾哈赤遂採取「懷柔政策」,派專使與科爾沁蒙古通好,於是蒙古貝勒莽古斯來清室朝見。清朝廷為堅定其意志,由嬪妃中選出美女為其作妻,結為婚姻關係。莽古斯亦將自己女兒額爾敦其其格(俗稱哲哲,後為大清國第一國母孝端文皇后)嫁與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進一步結為兒女親家。

莽古斯生有宰桑和敖勒布倆子。寨桑生有四男二女。長子烏克善系科爾沁左翼中旗第一代親王,是清代漠南蒙古最有權勢的閑散王爵;次子查干額布根,其子朝爾濟被封為多羅貝勒;三子索諾木,其子黑塔特被封為多羅郡王;四子滿珠習禮被封為達爾罕巴圖魯親王,其本人及其後裔皆為該旗扎薩克王。

寨桑的兩個女兒是:大女兒海蘭珠,俗名烏優塔,1634年嫁與皇太極,1636年被封為關瞧宮宸妃;二女兒布木布泰,俗名大玉兒,即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孝庄文皇后。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崇德五宮」之一,是清世祖順治皇帝的生母,是「千古一帝」清聖祖康熙皇帝的親祖母,是從科爾沁草原走向中國歷史大舞台的一代傑出女政治家。為清初的政治穩定和後來發展成「康乾盛世」做出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

莽古斯去世後被追封為和碩福親王。

二、莽古斯與郭爾羅斯的關係

據偽滿民生部厚生司教化科所編輯的《滿洲古迹古物名勝天然紀念物》一書所載,郭爾羅斯前旗有靴子廟,位於庫里屯附近。「蒙古忠親王某,少年英俊,頗有成吉思汗之風,性喜遊獵」。一日來這裡,率從人數十騎,攜獵犬多隻,在附近的林茂處撒下圍場。「孰料圍獵未終,忠親王失蹤。從人遍尋無路,僅於卡拉店附近,拾其戰靴一隻。從人遂於該處建廟一所,將靴供置其中,以志不忘。」靴子廟遂由此而得名。

據歷史、民俗學家王迅老師考證,在前郭爾羅斯卡拉店地方,解放前確有一座靴子廟,建於清崇德二年(1637年)係為悼念科爾沁和碩福親王莽古斯而建立的。但莽古斯去世時應為青壯年,而不是少年。《清史稿一六七·外戚表》莽古斯條也有記載:「孝端文皇后父莽古斯,姓博爾濟吉特氏,世居科爾沁左翼中旗,崇德二年六月庚寅追封和碩福親王」。和碩福親王莽古斯亦為忠親王寨桑之父,孝庄文皇后之祖父。在郭爾羅斯建廟立碑,是因其在這裡失蹤。其子忠親王寨桑及其賢妃陵墓安葬於此並立碑紀念,既為順治皇帝旨意,亦合滿、蒙民族認祖歸宗習俗。

三、莽古斯的遺囑及傳說故事

對於莽古斯之死,民間還有一說,認為不是打獵失蹤,而且雄威一世,壽終正寢的。

據說,莽古斯在生前曾有三個遺囑:

一是「將大小哈日布拉嘎山的名稱改為哈如巴拉山」。

莽古斯所管轄的科爾沁部領地有七個互不相連的孤山。其中大小哈日布拉嘎山地處領地東部,與女真部落接壤。兩山地區曾發生過多起大規模戰事,科爾沁部都蒙受過巨大損失。莽古斯認為是兩座山的名字不吉利,「哈日布拉嘎山」意為「射山」,有招戰爭災難之嫌。應改為「哈如巴拉山」,即為「剷除黑暗的山」。這個改名,很快被當地蒙古人所接受了。

二是「將陵園建在科爾沁部領地東北榛子嶺東邊的哈日冰風水寶地」。

莽古斯語重心長地說,「有祖先的陵園在,後人就知道自己的故土」。該遺囑深深地打動和影響了他的子孫們,後世該旗有十幾個王公貝勒死後都葬於此地,形成一片較大規模的陵墓群。

三是囑咐家人,在自己死後「棺槨里不許有隻布片條」。

當時莽古斯對此遺囑未作任何解釋,後人猜測可能是老人家對當年曾一度沒有保護好部落領地而採取的自罰措施。

莽古斯的前兩個遺囑都被後人們順利地執行了。但是第三個遺囑卻遇到了強有力的阻力。其主要的阻力是來自於他的女兒額爾敦其其格,即當朝的孝端文皇后。孝端文皇后認為,其父身為部落首領,又是大清國的國丈大人,一絲無掛地去九泉之下簡直是丟臉至極的荒唐事!必須穿戴上綾羅綢緞、金絲玉縷才能彰顯出皇親國戚的富貴、氣派和榮耀。而莽古斯的兩個兒子寨桑和敖勒布則堅持一定要按父親的遺囑辦,棺槨里不能放一絲一縷的布帛。雙方爭執不下,越吵越烈。後經皇太極等人的極力調解,才採取了一個折衷的辦法,即給莽古斯穿了一件短褲下葬而平息了此事。

據傳1893年松花江發大水時將莽古斯的陵園沖毀,棺槨在大水中漂浮了好多天。當地很多人驚奇地看見棺材裡有條白龍被一短褲所困,無論怎麼努力也掙脫不出來,非常凄慘地鳴叫了好幾天。當時請喇嘛念了幾天經也無濟於事。待大水退去後,人們發現白龍渴死在岸邊。

作為蒙古孩子的我,從小就對這些具有傳奇色彩的民族文化有著深深的好奇,長大後,也沒能真正的去探究過。

幾十年後,終於在愛人的陪同下實現了兒時的夢想,與愛人孩子到「孝莊園」真正的了解並探究民族文化。

據實地看察得知,達爾罕親王府位於科樂沁左翼中族花吐古拉鎮孝莊園旅遊區內,距通遼市區四十八公里,為「清代國母」孝庄文皇后的出生之地,現今中國最大的親王府。王府始建於明萬曆年間,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初為蒙古科爾沁部首領、孝庄文皇后之父宰桑府邸,後於順治年間因宰桑之子滿珠習禮晉封札薩克和碩達爾罕親王而得名,至清末共世襲罔替十二代,且有多位清皇室公主、格格下嫁府內。康熙大帝一生三巡科爾沁,寫下了著名的《至科爾沁部與眾蒙古宴》詩;乾隆皇帝曾兩駐蹕王府,並在府內舉辦過三十三歲生日隆重慶典。民族英雄嘎達梅林曾擔任王府的最後一任軍務梅林。

剛踏入這歷史人文景區,就被映入眼帘的一切,以及那莊嚴肅穆的「達爾罕親王府」所震撼。王府佔地十萬平方米,分中、西、東三路,計由九十餘座清代古建築組成。

中路由王府府門、儀門、印務處、銀安殿、寢門、寢殿(孝庄故居)、後罩樓(玉佛殿、祠堂)等七進院落組成;西路由札薩克衙門、內務衙門、王爺演武場、馬廄等組成;東路由驛館、梅林衛隊、王府小花園、公主府、書院書塾、倉廩等組成,整體為傳統木結構建築,青磚灰瓦,雕樑畫棟,富麗恢弘,民族特色濃郁,被譽為中國王府之最。

王府內現有孝庄文皇后博物館、嘎達梅林紀念館、達爾罕親王府歷史展館、科爾沁蒙古馬文化博物館、科爾沁民俗博物館、元人秋獵館等。

走進府門,經過儀門,穿過印務處,走過銀安殿,來到孝庄故居,最後是玉佛殿祠堂。中途還遊覽了科爾沁民俗博物館,孝庄博物館,以及公主府與花園;看了看書院書塾、倉廩、馬廄,最後到王爺演武場射箭。

在這裡,面對一座座孝庄文皇后的塑像、雕像,面對一張張畫像,我感受到了孝庄文皇后母儀天下的端方、美麗、賢淑及聰慧。是偉大的女性楷模、標榜及代表。

我聽著導遊感人的講述,在心中勾勒著神聖的傳奇。

一陣陣清風拂來,我聞到了久違了的草香,如同松樹般的清香,草原使我收穫,使我難忘,使我留戀;而這孝庄故里,這片人文寶地,更使我感受到這塊風水寶地所承受的福祉,從古至今,不知經歷了多少人的叩拜,不知經受了多少人的香火,這不能不說是福德的力量。這福德受到了長生天永生永世的福澤。


推薦閱讀:

白瑪曲英喬達爾傳

TAG:達爾 | 故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