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太極·書法
一、「道可道」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中國先哲們對於無所不包的「道」的最簡要的解釋。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此所謂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萬物負陰而抱陽」者,一切事物本身皆包含內在矛盾,故「沖氣以為和」,即是事物運動中的矛盾統一,宇宙萬物就是這樣發生和發展的。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王宗岳《太極拳論》)。太極拳是中華武術的一個縮影,她的基本功用是其技擊性和養生性。中國第一部《太極拳辭典》的編者余功保曾經明確提出「太極拳是一種文化現象」。太極拳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即一種運動的形式,以形體的運動表達、闡述、張揚了一種文化精神,表達了中國古人對於生命、自然,對於平衡、發展的理解。太極拳以一種活的、實踐化的動態方式,生動地展示了中國文化的「清明上河圖」。如果說太極拳是一瓶酒,肢體的外形動作只不過是酒瓶,內含的佳釀則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邈邈蒼公,軒轅之始,創製文字,代彼繩理,燦若星辰,郁為綱紀」(張懷瓘《書斷》)。中國書法,作為一種實用性與藝術性的統一體,她以文字為載體,以線條的組合搭配,不斷地反映著我們祖先對美的追求、美的理念及美的法度;她是無聲的音樂,靜態定格的舞蹈,抽象的繪畫,大自然風雲變幻的旋律;她不斷地反映著和豐富著中華民族的自然觀、宇宙觀和人生觀,反映著人的生命的本質力量。 「盈虛有象,出入無方,神以知來,智以藏往。賓主分明,中道皇皇。經權互用,補短截長」(陳鑫《太極拳經譜》),你很難說這是單純的中國古典哲學還是太極拳經。同樣你也很難說「陽氣明則華壁立,陰氣太則風神生」(王羲之《記白雲先生書訣》),「柔和則綽約呈姿,剛節則鑒絕執操,揚聲吞氣」(張懷瓘《評書藥石論》),是單純的人生哲學還是書法精要。 「負陰抱陽、天圓地方、道法自然、寧靜致遠、有無相生、厚德載物」,如此等等,即是哲學術語,又是太極拳經,亦是書法精要,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可道,非常道」。武術和書法是建立在「陰陽對立統一」中華母體文化基礎上的兩種特獨的藝術形式,周身流淌的都是母體的血液。二、負陰抱陽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是宇宙間存在和運動的顛撲不破的真理。老子曰「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老子認為,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它們都是陰和陽的兩個方面,它們在宇宙間是永恆存在,是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 太極是個圓,陰魚和陽魚相倚而生。太極拳以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作為其基本拳理,以其靜與動,虛與實,柔與剛,開與合,曲與伸,上與下,內與外,快與慢等充分體現了「負陰而抱陽」的哲學思想。太極拳講求「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心靜身正,以意運動」;「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虛虛實實,忽現忽藏」;「化剛為柔,練柔為剛,剛柔得中,方見陰陽」;「開中有合,合中有開,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先慢後快,快而復慢」。如此等等,無一不是對立統一規律的合理運用。 陳鑫在《太極拳總論》中寫到「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一陰九陽根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顯好手,惟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無偏稱妙手。妙手一著一太極,空空迎化歸烏有」。是故得陰陽和合者由二而得一,進而「階及神明」而得「道」。 「太極分陰陽,神龍變無方,天地為父母,摩盪柔與剛,生生原不已,奇正不尋常。乾坤如橐龠,太極一大囊,盈虛消息故,皆在此中藏。至終復自始,一氣運馳張,有形歸無跡,物我兩相忘」。這是太極拳宗師對於「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動詮釋。 「陰陽無二義,天地我中央」。書法以黑白線條的組合變化,來追求負陰而抱陽的和合之氣。用筆的中鋒與側鋒,外拓與內擪,澀與疾,圓與方,藏與露,筆勢的縱與橫,斂與放,曲與直,柔與剛,拙與巧,用墨的潤與燥,筆意的斷與連,沉著與痛快,結體的俯仰與向背、平正與險絕,章法的疏與密,黑與白,虛與實,諸如此類,無不體現出辯證的統一、陰陽的和諧。書法講求「中鋒用筆,側鋒取勢」;「方圓兼備,藏露互見」;「帶燥方潤,將濃遂枯,外曜峰芒,內含筋骨」,「疏密管領,錯綜帶映,計白當黑,奇趣妙生」。所有這些,都承載著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確確實實又都是「書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劉熙載《藝概》中說「書要兼備陰陽二氣。大凡沉著屈郁,陰也;奇拔豪達,陽也」。姜白石《續書譜》說「用筆不欲太肥,肥則形濁;又不欲太瘦,瘦則形枯;不欲多露鋒芒,露則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則體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後少」。幾個「不欲」,生動地說明了「沖氣以為和」的辯證關係。書之陰陽和合,言傳還需筆證,沒有親身體驗的人是很難體會其中微妙的。 「筆從曲處還求直,意到圓時更覺方」,這是辯證的統一。變通並在腕前,文武遺於筆下;出沒須有倚伏,開闔藉於陰陽。 「神穆穆,貌堂堂,氣象混淪,虛靈具一心。萬象藏五蘊,寂然不動若愚人。誰知道陰陽結合在此身,任憑他四面八方人難近。」既是作人,又是技擊,亦或是作書,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三、天圓地方 相傳「天圓地方」的概念是由上聖伏羲氏首先提出來的,並經殷商傳至周公,其主要觀點是,「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名居域中之大,手握天下之圖,法陽春而流惠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故一切事物皆蘊含方圓之理。 太極拳是「圓」的,其動作是弧形的。「陰陽魚」的形狀是太極拳中最常見的動作,魚頭和魚尾相銜接,產生了陰陽相抱,兩臂合起來自然地形成了一幅太極圖形。太極拳要周身圓活,足隨手運,圓轉如神,進退纏繞,生生不息;要練柔成剛,化剛為柔,只有「隨曲就伸」,才能「引進落空」。是故得圓者得太極。 太極拳又是「方」的,立身要中正,要「支撐八面」,要「中規中矩」。無規矩無以成方圓,「方」就是規矩,就是法度;最高的法度是其「負陰抱陽」的規律。是故不知圓無以成太極,而不知方無以善太極。 有圓無方,則太極拳無神韻可言,過方無圓,則流於凝重僵滯。只有方圓互用,才能天機活潑,浩氣流行,才能有招即是無招,無招卻是有招,才能渾然無跡,妙手空空。 書法的筆是圓的也是方的,筆畫亦圓亦方,字形亦圓亦方。「山川草木反覆於尺寸之間,日月星辰迴環於尺牘之上」,整幅書法作品亦在天地方圓之中。 圓筆與方筆之不同,於起止轉折之處可見。圓筆渾然圓融無稜角故曰圓,方筆斬然方硬作稜角故曰方。圓筆如春蠶吐絲綿延不絕,方筆如快馬破陣所向無敵;圓筆之極則超妙絕倫,方筆之極則雄強無匹。圓筆出於蟲篆,方筆源於漢隸。真書貴方,草書貴圓,行書方圓而兼之。 項穆《書法雅言》雲「圓為規以象天,方為矩以象地。方圓互用,猶陰陽互藏。所以用筆貴圓,字形貴方。既曰規矩,又曰之至。是圓乃神圓,不可滯也,是方乃通方,不可執也」。 孫過庭《書譜》雲「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這些都闡明了方與圓的辯證關係。是故書者須「方者參之以圓,圓者參之以方」方能成妙。 方圓是規矩。太極拳基本動作可歸結為「十三式」,其中手法八式「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稱為八卦,步法五式「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稱為五行。書法的基本筆勢也可歸納為八勢,即為「側、勒、努、趯、策、掠、啄、磔」,稱為「永字八法」;執筆法「擪、押、鉤、格、抵」,稱為「五字執筆法」。不妨將「永字八法」和「五字執筆法」合稱為「書法十三式」,與「太極十三式」相互映襯。四、有無相生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認為「無」是最根本、最一般的宇宙法則,是化生宇宙萬物的原動力,故「名天地之始」;而「有」是化生萬物的最原始、最基本的物質,故「名萬物之母」。「有」屬於物質範疇,而「無」則是和物質概念相對立的概念。如果把「有」界定為具體的物質,那麼,「無」就是具體的物質之所以存在的結構方式、時空關係、運動和變化形式等等,也可以用「自然規律」來概括。「有」是道體,「無」是道性,道體為實,道性為虛。彼此陰陽對立,虛實相合,共同構成宇宙的始母道。
五、道法自然 有人把老子的兩句經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湊成一幅天然的妙對,用老子的話來對老子的話,真是天衣無縫。「道法自然」,歸根結底是要求人類效法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夠「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太極拳發源於自然。據說太極拳的創始人張三丰,偶觀蛇鵲相鬥,感悟蛇形柔軟而纏繞,鵲形迅捷而剛硬,蛇纏鵲躍,兩形陰陽相濟,剛柔並重,變化無窮,於是而創太極。太極拳的樸素形式--太極十三丹動功「蛇、鵲、獅、熊、虎、猿、鶴、蟾、馬、雞、鳳、貓、龍」,「長蛇串珠」、「靈鵲起尾」、「熊羆漫步」、「鶴舞松蔭」、「金蟾望月」如此等等,每一種都形象代表了若干勢單練動作。現代太極拳中的「攬雀尾」、「白鶴亮翅」,「金雞獨立」、「野馬分鬃」等,無一不是師法自然的結晶。 太極拳的拳經講求虛實自然,講求「輕靈圓轉」,「隨曲就伸」。陳鑫雲「純乎天則打拳皆隨天機動宕,莫非自然而然,活潑潑地,太極原象,皆從吾身流露」;「闔辟剛柔順自然,一揚一抑理循環」。太極拳師法人體運動力學原理,講究科學用力,最反對使用蠻力,於是才能夠「周身相隨敵難進。四兩化動八千斤」。 太極拳是自然的,練到高層境界的太極拳如行雲、如流水,輕靈流暢,如綠柳回燕;內勁磅礴,如大海浩瀚。「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是自然,「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也是自然;「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是自然,「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也是自然。「空山新雨,悠然南山,天心月圓,春華枝滿」,只有自然的東西才是最充實,最具生命力的。 中國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書法之黑白線條起於自然。昔者蒼頡「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博採自然之美,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栗,鬼為夜哭,龍乃潛藏」。作書必師法自然,蔡邕《筆論》雲「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郝經《陵川集》亦云「必觀乎天地法相之端,人物器皿之狀,鳥獸草木之文,日月星辰之章,煙雲雨露之態,求製作之所以然,則知書法之自然」 古今書法大家,多得益於自然。丁文雋《書法精論》敘及,「其後鍾繇作書,每見萬類,悉書象之。張旭作草書,暏孤蓬掠沙之處,見公孫大娘舞劍器,始得低昂迴翔之狀。懷素亦善草書,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此皆善於取象者也」。如「屋漏痕,錐劃沙,折釵股,印印泥」之類,「魯公筆法屋漏雨,未減右軍錐畫沙」;「西河舞劍氣凌雲,孤蓬自振唯是君」,如此等等,無不是得之於自然。 評書者必以自然物象比擬之。所謂「若枯松之卧高嶺,類巨石之偃鴻溝;同鸞鳳之鼓舞,等鴛鴦之沉浮。彷彿兮若神仙來往,宛轉兮似獸伏龍游」(歐陽詢《用筆論》),「雲鵠游天,群鴻戲海」;「龍跳天門,虎卧鳳闕」;「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風行雨散,潤色開花」;「寒猿飲水撼枯藤,壯士撥山伸勁鐵」;無不是宗法自然,崇尚自然之美。 拳道合一,書道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六、寧靜致遠
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這是修鍊道德功的存想術。守靜則元神動,守虛則元氣實,元氣充沛則元神旺暢,元氣是元神的物質基礎。這如同精神,精是神的存在基礎,有精則有神,無精則神滅。寧靜致遠,忘我則是進入道的境界;守虛至誠,守靜至篤,以篤誠之心反觀內視,以不變觀萬變。 太極拳追求一種獨特的文化品位。寧靜致遠的境界是太極拳的生存方式,沉著宏大是太極拳的力道風範。「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正確地處理「靜」和「動」的關係,是太極拳的核心內容之一。 從養生角度出發,陳鑫曾言「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穆穆皇皇,渾然如大混沌無極景象,故其形無可名,名之曰無極,象形也」,又雲「太和元氣到靜時,不靜不見動之奇;不矜不張,舉度雍容,雖曰習武,文在其中矣」。武禹襄亦談到「須知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動猶靜,視靜猶動,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這樣的動、靜結合,形、意結合,先在心、後在身的養練方法,對於人的神經系統,對於人的心理機能的調節,對於精神的調控和熏陶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從技擊的角度來講,太極拳講「靜以待動」。「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只有靜,才能觸覺靈敏、知己知彼、得機得勢;彼有力我亦有力,我意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武禹襄《打手要言》中講「靜如山嶽,動若江河,邁步如臨淵,運動如抽絲,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正是這個道理。 書法是一項「靜」的活動,但其表現的內涵卻是「動」的。 東漢蔡邕《筆論》曾道「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歐陽詢《八訣》有「澄神靜慮,端己正容,秉筆思生,臨池志逸」之說。書道貴悟,虛能引和,靜能生悟。或觀蛇斗,或觀夏雲;或觀公主與擔夫爭道,或觀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各有所得。魂虛則靈實,魂靜則靈動,「澹然無欲,翛然無為,心手相忘,縱意所如,不知書這為我,我之為書。凡有所書,神妙不測,盡為自然造化,不復有筆墨,神在意存而已,則自高古無暇,恣睢徜徉」(郝經《陵川集》)。 書法表現的內涵是「動」的,是多姿多彩的。或蒼勁古樸,或典雅端莊;或騰蛟起鳳、戈戟相向,或美女嬋娟、潤色開花;「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孫過庭《書譜》)。徜若書勢沒有動感,則如「死蛇掛樹」或如「踏死蛤蟆」,毫無生氣可言。 口必至於忘聲而後能言,手必至於忘筆而後能書。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無間心手,忘懷楷則;自可背羲獻而無失,違鍾張而尚工。譬夫絳樹青琴,殊姿共艷;隋珠和璧,異質同妍。得魚獲兔,順其自然。心中一物無有,極其虛靈,一有所著,則不虛不靈,惟靜以持之,養其誠以至動靜咸宜,變化不測。七、厚德載物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順乎自然規律,是為「天德」,順乎社會發展,是為「人德」。「上善若水」,德是容器,有容乃大。 大海給人最強烈的震撼,並不是她的驚濤巨浪,而是她在不動之中吞吐萬物的氣慨。這是一種從容,也是一種自信。太極拳表現出的行雲流水,給人以從容、安逸的感覺,這也是一種自信,是「君子自強不息」的體現。太極拳講究「借力打力」、「以柔克剛」,以一種巧妙柔和的手段化解掉對方的進攻,使對方心服口服的處事原則。這是「上善若水」,夫惟不爭而天下莫與之爭,以德服人的體現,是一種中華民族的人文文化。太極拳的「捨己從人」並不是一種消極的被動,而是以一種積極主動的精神,以一種柔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武之大者,莫過於德。鑽研拳理,體悟拳法,為「天」,涵養武德,凈化精神,為「人」。涵養道德就是涵養太極拳的精神境界,是內外合一的必由之路。太極拳論中說「能平心靜氣,涵養功夫,令太極本體心領神會,豁然貫通,將見理明法備,受益無窮」。太極拳的德包括尊師、敬人、尊己、求實、勤奮、謙遜等諸多方面。有拳無德,功技再高也不能算作優秀的武術家;有拳無德,甚至難以練成上乘的太極功夫。關於拳的使用規則,亦是不舉無名之師,不逞匹夫之勇,以靜制動,後發制人。練拳即為修身,要謙恭有禮,不好勇鬥狠,虛懷若谷。 「拳如其人」,這與拳家的個人秉性和氣質有關,也與技術因素有關,二者相互影響。如太極拳的「立身中正」,既是倫理觀,也是技術要求;「氣宜內斂」,也具有倫理要求和技術規範的雙重性。 在書法領域,「心正則筆正」!這是柳公權的千古名言,他說明了作字與作人的道理。 氣有清濁薄厚,格有高低雅俗;書能有品方含韻,人到無私格自高。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朱和羹《臨池心解》講到「書學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顏魯公書之所以為世所推崇,是以其「大義凜然,忠貫日月」的人品;趙雪松之所以為某些人稱為「媚姿」,是因其「殊乏大節不奪之氣」圓滑作人。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綱常叛周孔,筆墨不可補」;這是傅青主在《霜紅龕集》中對兒孫的警言。「平原氣在中,毛穎足吞虜」,正是傅青主作人的氣節所在。 人品若山極崇峻,情懷如水共清幽。臨不測之水,使人神清;登萬仞之岩,自然意遠。「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剛而不亢,柔而不媚」,既是書法上的技術要求,也是作人安身立品的要詣。 手與神運,藝從心得;覽天地之心,推聖人之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八.天人合一 《易》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天人合一」境界。這裡所說的「天」,具有超越意義,但並不是實體,它無非是宇宙自然界的全稱,是一種哲學的概括。所謂「天人合一」境界,就是與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全合一的存在狀態。《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要「觀天文」而「察時變」,使人類活動與自然界的「時變」相適應、相諧調。 太極拳、書法、詩歌、藝術等,都是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也是「化成天下」的組成部分。這些傳統的文化,她們在本質內涵上是一脈相通的,流淌的都是中華母體文化的血液。 有人將太極拳的五種主要流派和書法的五種書體做了不精確的對比。如陳式太極拳與草書的起伏跌蕩,楊式太極拳與楷書的工整舒展,吳式太極拳與行書的流暢、書卷氣,武式太極拳與篆書的嚴謹雅緻,孫式太極拳與隸書的開合有度和八面呼應。我們可以發現這兩種「藝術」形式在內在的節奏、章法、布局上,從形式到內涵的相同性上,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層用三句宋詞來描繪做學問的三層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此第一層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鳳棲梧》),此第二層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此三層境界也。並言「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只可意會,難以言傳。 《太極拳辭典》的編者余功保也曾借用四句古詩,來寄寓太極拳的四個層次。「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謝靈運《登池上樓》);此為第一層次,即太極拳的入門階段。「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此為第二層次,即太極拳的快速進步階段。「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夜旅書懷》);此為第三層次,太極拳的左右鼓盪、內外上下相結合之時。「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陶淵明《飲酒》);此為第四層次,即全面掌握太極拳的內在規律,功力通玄,階及神明之期。 作者不揣冒昧,邯鄲學步,試用四句論書詩句來描繪學習書法的四個層次。「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蘇軾《石蒼舒醉墨堂》);此為初學書法,使筆如調生馬駒的階段。「世間誰許一錢值,窗底自用十年功」(陸遊《夜起作書自題》);此為臨池不綴,刻苦用功的階段。「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李白《草書歌行》);此為全面掌握了筆墨技法階段。「筆從曲處還求直,意到圓時更覺方」(林散之《論書七律》);此為進入方圓俱泯,一片神行的空靈階段。 「天人合一」。只有在人與自然相適應、相諧調的情況下,才能創造出人類文明,推行「人文」以行之天下,從而出現「天下文明」的景象而「化成天下」。包括武術、書法、詩詞等在內的中華民族特有的各類藝術,在自己民族文化的聖壇上血脈完全相通了。贊曰: 道生萬物,一陰一陽,沖氣以和,相得益彰。 盈虛有象,出入無方,書法太極,各具其綱。 華夏文明,博大精深,上善若水,道德為根。 書技拳藝,似水若雲,探賾索隱,悠然我心。 「有」為實,「無」為虛,陰陽之虛實,拳道之用也。陰陽虛實的變化,是太極拳道運動的根本規律。太極拳傳統理論中強調,太極「一處有一處虛實,全身總此一虛實」;以舉足為虛,落足為實;向左則左實,向右則右實;前進則後虛,後退則前虛。陳鑫也曾述及,太極「屈伸往來,收放擒縱,不過一開一合與一虛一實而已」。打拳要「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彼虛則我實,彼實則我虛;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練習太極拳要講求「心要虛,心虛則四體皆虛,丹田與腰勁足底要實,三處一實則四體之虛者皆實,此之謂虛而實」。 虛實也是一種節奏,沒有節奏不成其為拳術。完整的太極動作要全面體現虛實的變化,要做到「盈虛有象,出入無方」,這樣才能達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才能產生「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技擊效果。虛實是一種變化,沒有變化就沒有生命。太極拳本身也是表達生命狀態的一種運動,生命狀態的變化實際上就是一種最大的節奏變化, 在書法中,黑為「有」,白為「無」,「知其黑,守其白,為天下勢」。黑為實,白為虛;虛實結合,妙趣橫生。精美在於揮毫,巧妙在於布白;名手無筆筆湊泊之字,書家無字字疊成之行。無虛不易顯實,無實不能存虛;無疏不能成密,無密不能見疏;所謂「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此乃虛實互用,有無相生之道也。 「計白當黑」,就是要從「黑白」「有無」的辯證統一中品味書法。「有生於無」,空白所表現的空間意象不僅是為了烘托黑墨所表現的主體,而且有伸向宇宙空間無盡的遐想。「大抵實處之妙,皆因虛處而生」。在意象思維里,「寂然凝慮,思接千載」,空白里有著多層的豐富想像;計白當黑,以不寫為寫,無中生有,有中還無,這就是意象思維所創造的玄妙之境。從這一點上講,最純粹而又最豐富的黑白兩色構成的中國書法,也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 拳術之「無招勝有招」,書法之「無意即是有意」,講的都是有和無的辯證關係。只有「有無相生,互為其根」才能生生不息,反璞歸真。
推薦閱讀:
※太極拳平衡動作的修鍊
※楊式太極拳103式口訣分解
※《汪永泉傳楊式太極拳心法探秘》節選5
※太極拳的十五種技擊打法
※武當密傳太極拳四十八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