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全喜:儒家與自由主義大同多於小異
高全喜
孔子聖跡圖之《金人銘背》
我覺得這個會名為「儒家與當代中國思想之創生」,很有意思,因為我們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下個月召開第二屆思想年會,題目是「中國時刻的思想創發」,秋風(姚中秋)在此之前特意先搞這個「儒家與當代中國思想之創生」,並結合「儒生文叢」第二輯出版,一起討論,別有深意,我表示支持。我認為,當代儒家、儒學、儒生在中國社會的大變革時期,扮演什麼角色、發揮什麼作用、擔負何種使命,值得在理論上深入探討,在實踐上銳意履行。下面我談幾點體會:
第一,我本來想說,剛才張旭已經說了,我認同這個看法,即現今一波的中國新儒學,應該改變學風和心態,或者說要樹立更加高遠的學風和氣象。因為此前的儒學,無論是李澤厚時代還是蔣慶時代,在當時的社會大背景和意識形態之下,確實是處於被打壓的境況,十分凋弊,由此表現出悲憤乃至偏執的激進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經過二三十年的社會演化、文明化育,現今的儒學乃至儒家文明,社會層面已經被基本認同,儒家倡導的價值和禮儀,已經成為中國人的共識,甚至成為執政黨的某些復興話語的依據,在此情況下我覺得儒家或儒學應該展示寬容和開放的心態,在這點上,我要對秋風先生的某些言辭有所批評,有時不像儒家。在中華文明的演進中,儒家並不是被生硬地鑲嵌在裡頭的,而是活出來的,以中庸的態度來積極建設,要與時俱進,在現代社會的文明肌理中把握與儒家的契合之道,而不是用儒家覆蓋、化約現代之價值與義理。
第二,我想談一下學理上的看法。你們這一波以秋風為代表的儒家,大力倡導讀經的重要,注重經學在儒家傳統乃至中國文明的根本性地位,我是贊同的。但是,我要提醒的是,中國文明歷來是經史互動,歷史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視,如果不重視史,會把人讀死的。古人云:讀經曰剛,讀史曰柔。剛柔具備,才是正道。說到讀史,就不能六經注我,尤其是關於中國近現代文明史,還要有一個世界的視野。秋風的《國史綱目》寫得很好,但某種意義還是經學的寫法,不是真正的史。讀經以儒家為主體沒有問題,如果讀史,古代有儒法之爭,近現代有共和創製以及兩個黨國歷史,儒家的理論與實踐在這裡頭到底處於什麼位置,值得好好檢討與反思。
第三,我一直認為,儒家的基本價值,與自由主義是有非常大的相關性的,儒家和自由主義無論在制度層面和價值層面,都能夠找到很多的共同之處,尤其是在社會轉型過程中,他們之間的大同多於小異。所以,希望兩派,多在大是大非上求同,而不是雞毛蒜皮上扯淡,在這點上,當然自由派應該檢討,儒家也應該檢討。因為中國社會在近代以來所面對的根本問題是制約政治專制的問題,對於不講理的權力框架,無論自由主義還是儒家思想,都要與之講理,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這就是大是大非問題的共同點。此外,儒家希望中國的轉型是和平的,不希望採用大砍大殺的暴力轉型,尋求循序漸進、改良更化的路徑。自由主義從本質上也是訴求這個轉型的途徑。所以,以講理對不講理、以改良、和平轉型對暴力壓迫和蠻橫專斷,追求一個公正、有尊嚴的社會生活,我覺得至少上述三點,兩派是完全可以相通相容的。
來源:作者授權新浪歷史刊發,本文為作者在儒家與當代中國思想之創生暨「儒生文叢」第二輯出版座談會上的發言。
推薦閱讀:
※誤入歧途的中日民族主義:當「民族」替代「國族」
※論反對黨內的宗派主義傾向
※恐怖主義者為何總是覬覦世界大國
※【毒舌】給不了女人安全感,憑什麼大男子主義?
※民主化和威權主義:奧唐納的對位